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天災

2星期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7月前
8月前
自然生態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大自然似通過各種氣象作出抗議,極端天氣帶來的天災以及對人體的影響,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 報道:張丘豔、吳雪兒、連俊傑、陳佩莉、蘇俐嬋 攝影:陳敬暉 自然生態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大自然似通過各種氣象作出抗議,極端天氣帶來的天災以及對人體的影響,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 由於氣候變化,暴雨和強風越來越頻繁,強度也越來越大,有關當局可透過管理和維護樹木、城市規劃、觀察和預報系統及結構支撐,防止或減少樹木倒塌的風險。 須選擇適合本地氣候樹種 UCSI大學科學外交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院(IISDS,*注)院長丹斯里扎克里阿都哈密教授指出,有關當局需定期修剪樹木、採用正確的種植技術,選擇適合本地氣候的樹種,如更能抵抗強風和暴雨的樹種,有效地減少樹倒的風險。 他說,將綠色基本設施納入城市規劃中,包括建立綠化帶、公園和植被區,可起到防風作用,減少強風帶來的影響。 採可滲透路面減土壤流失 他也建議在樹周圍建立樹根保護區,防止根系受破壞,削弱樹木的穩固性,並在行人道和其他城市基本設施使用可滲透的路面,減少樹根周圍的徑流和土壤流失。 “我國也面對海平面上升的重大挑戰,海平面上升對低窪沿海地區帶來威脅,可能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和基礎設施損失。 我國的天氣越來越熱是有根據的,從1969至2019年,平均溫度每10年上升0.14攝氏度。 他表示,氣溫升高可能導致高溫相關的疾病和壓力,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健康問題的人及弱勢群體的感受更大,也會增加製冷需求,導致能源消耗更大,並可能為能源基本設施造成壓力。 加強民眾科學認知免恐慌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氣候活躍分子或媒體誇大其詞製造恐慌? 扎克里坦言,激進主義有時會使民眾輿論兩極化,一些人會認為激進主義者過於誇張或具政治目的。 “氣候活躍分子經常使用強烈且緊迫的語言表達氣候變化的嚴重性,雖然目的是鼓勵民眾採取行動應對,但有時被認為是製造恐慌。” 他說,民眾對氣候變化背後的科學認知有差距,在沒有知識基礎下,才會容易認為氣候變化被誇大了。 所以加強民眾的教育、確保媒體報道的準確性和透明度,以及透過有意義的方式讓社會參與,有助於彌合認知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技術財務能力有限阻落實氣候政策 扎克里說,儘管政府在第12大馬計劃中制定氣候變化的政策,但專家認為政策執行和效果具挑戰。 “第12大馬計劃設定高層次目標,但缺乏詳細的落實計劃,難以評估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有嚴重的結構性制約,包括技術和財務能力有限,阻礙有效落實複雜的氣候政策。從計劃過渡到可執行的工作計劃,仍是嚴峻的挑戰。” 他也說,各政府部門和機構需要協調,否則職責差異和重疊之處或將推遲或阻礙進展。 明年任主席國應領導東盟應對氣候變化 大馬將在2025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扎克里認為,我國應該把握機會領導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課題,也可扮演角色如成為區域領導和協調、推廣再生能源、為東盟成員國提供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增加抵禦災難的能力及促進政府私人合營,投資綠色科技和設施。 扎克里說,我國可敲定並落實氣候變化法令、強化政府機構及倡導氣候變化議題等舉措,為明年的東盟輪值主席國做準備。 注:IISDS是連接東盟和其他地區科學領域與決策者的智庫,專注於環境外交、全球衛生、糧食安全及國際貿易和金融的推動與維護,促進永續發展研究並舉辦相關培訓活動。 氣象局:天氣警報僅給提醒勸告民眾須提高防範意識 面對極端天氣來襲,氣象局能夠做的就是向民眾發出天氣警報,定期與有關當局開會給予提醒和勸告,例如雨季時,有關當局需確保溝渠排水順暢和修建樹木。 大馬氣象局(行動)副總監拿督莫哈末希山博士表示,氣象局透過官網、各大社交媒體、海報等,分享天氣及相關建議,也走入校園舉辦展覽和講座,努力提高民眾的意識。 “但民眾是否接受和遵循這些建議,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已努力提高民眾的意識,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議。如果沒有采取預防措施,我們也無能為力。” “氣象局不是神” 天氣預測難100%準確 提及有民眾認為大馬氣象局的天氣預報不夠準確,莫哈末希山強調,氣象局並不是神,只能依靠科學及數據進行預測,天氣預測自然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他表示,創造天氣預報模型時,需以公式化處理,反觀天氣是無序及存有許多未知數,沒有模型能做到完全準確的。 莫哈末希山說,在我國出現的雷暴就像爆米花一樣突然而來,通常持續一小時左右,規模也相對較小,因此無法提前預測這種短暫但劇烈的天氣現象。 全球上百種天氣預報模型 他指出,全球有上百種天氣預報模型,每種模型都有侷限,給出的天氣預測各異。 他說,大馬氣象局有本身的模型,會根據數個天氣預報模型比較後,再從風速等各指標作出判斷才發佈預測。 他知道有網民會採用某個天氣預報模型預測的天氣,上傳至社媒分享。然而,他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這些人分享的是天氣預報模型當時所預測的天氣,事實上,天氣是變幻莫測的,需不斷更新資訊。 模型僅助預測工具 “模型只是一個協助預測的工具,人類的知識還沒到達精準預測天氣的水平,所以氣象學中有混沌理論。” 他說,氣象局網站的nowcasting預測3小時以內的天氣就非常可靠,該局會將預測提供予國家基建公司、大道公司及國家能源公司,以便根據天氣情況採取預防措施。 他解釋,這不像其他地區的天氣系統可維持數日、移動數千公里,容易被偵測。 “除非在季候風季節時,如東北季候風和西南季候風,我們可以提前預見,氣象局也會提前發出警報。” 氣象小知識: 厄爾尼諾致高溫 拉尼娜帶來洪水 厄爾尼諾El Nino(男孩或聖嬰)是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升溫,導致大氣環流和海洋環境出現氣象變化。它與南方振盪(Southern Oscillation)關係密切,兩者合稱為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NSO)。 正常情況下,太平洋赤道東部的海水溫度相對較冷,赤道西部的海水較暖,形成“赤道溫差”。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東部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會帶來極端天氣。 然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東部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形成所謂的“厄爾尼諾事件”。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女孩或聖女)正好相反,它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溫度異常下降的現象。 拉尼娜現象常出現在強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兩種現象都與一些地區的持續乾旱、洪水在內自然災害相關。 2021年1月拉尼娜現象帶來異常氣溫,平均溫度低至23度。 相關文章: 極端天氣來襲!(一)| 南澇北旱湖見底 極端天氣衝擊各行業 極端天氣來襲!(二)| 提早掉果 湖水乾枯 雞蛋減產 稻米歉收 極端天氣擾亂生態 極端天氣來襲!(三)| “雨城”雨量劇減湖枯乾 太平不再山明水秀 極端天氣來襲!(四)| 送走厄爾尼諾 拉尼娜或來訪 旱澇交替 悄悄叩門 極端天氣來襲!(六)| 農糧部:極端天氣致減產 研發抗氣候變化稻種
9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