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孤独死

编按:从长照难题到孤独死隐忧,再到老年的社会意义,本期【读家说书】提及的以下几本书,深刻探讨了老年与生死的问题,值得一读,为自己和家人提前做好准备。 琼瑶阿姨过世了。她选择自己了结的方法,用她一贯浪漫美丽的文笔写下遗书,宣告自己“翩然”而去。 放在“自杀预防”的角度,琼瑶是名人,媒体要报道这起事件有许多必需考量的角度。例如,遗书内容会否合理化、浪漫化、美化轻生行为。又,放在老年生死的议题中,琼瑶的选择与安乐死有何不同?人老失能到什么程度,才有资格考虑不接受任何治疗、中途放弃治疗,或者甚至亲自为生命关机? 实在不晓得琼瑶阿姨在生命最后阶段处于什么情况。我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好坏是非常主观的。也许有人认为每天坐卧,身边有人陪就是好;但也有人觉得,得每天都能往外走走才叫好。安乐死也好,临终关怀也好,里头有太多细节得一并考量了,没亲身经历或参与,实在不好说话。 阅读老年与生死,可以是为照顾长辈,也可以是为自己未来变老而准备。 ◢一个人照顾“360岁”老人! 被《钱先花光,还是命先没了?:长照4个90岁老人的我,将如何面对老后生活?》的封面吸引。头发灰白的作者,打开钱包是4个头发花白老人。作者小梶沙罗是年近60的大龄女子,返乡是为了照顾分别92与90岁父母,以及双双89岁又膝下无子的阿姨与姨丈,她独自一人面对4个相加起来360岁的老人家。 “他们随着衰老而造成诸多问题,摊开来看还真是各有千秋。就算我在职场打滚了这么多年,人际关系或生活的种种问题向来难不倒我,但一面对这四个不讲理的老人,就完全行不通,而且还相当麻烦呢。”作者多次觉得,“这种状况再继续下去,我会比他们先挂掉!” 作者勇敢指出长照的现实问题:金钱和人力!不同于其他书籍,她以坦白的文字给予照顾者心理上的抚慰、陪伴,知道自己并不孤单。长照的现实一点都不甜蜜,也不如外人所想的只有把屎把尿。看着被照顾者,也会预先想到自己的老后生活,能如何不麻烦别人又过得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抒发以后,情况有何改善吗?作者也写得坦白,“总之,这四个高龄老人让我头疼不已,老父母加上姨丈和姨妈,天天忙得七荤八素的日子,现在依旧没有任何解方的持续中。” ◢处理独居老人遗体…… 台湾作者李夏苹把在区公所老人福利柜台的工作经验化成研究,写成《如果孤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 有一天她被交办处理一项“点交独居老人遗产”的工作,让她心中生起莫名恐惧,且冒出许多执行流程的疑问: “如果第一线的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做,那么,一般人应该更难清楚国家是怎么处理独居老人的遗体和遗产?” 为此她透过访谈、研究,并添入职场实际案例及个人反思来撰写此书,试图勾勒出老死大事在国家机器下可能的面貌,以及人们可以如何安排老后生活的诚摰建议。 她在前言写到,社会课的老人福利柜台,是个观察社会百态的蹲点。刚满65岁,拿着市政府寄送的生日贺卡来办三节礼金和敬老卡的老人;带着忐忑的心情来低声询问社会救助的老人;有走失的记录或可能性,而被带来申请“预防走失爱的链”的老人;没有家人同住、生活无法自理的独居老人…… 她记下那些特殊情况的个案,写下她与求助老人之间的对话,或接触时令她特别注意的地方。 那些田野记录,慢慢累积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立体,从单薄无感情的表格文字,变成一个个鲜明写实的生命纪实。 ◢西方社会如何忽视老年问题? 也可以社会学的角度阅读老年,读西蒙·波娃的《论老年》。在西蒙·波娃看来,西方社会对老年问题蓄意忽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❶外部的社会集体漠视 人类文明几乎取决于建立在追求利润的经济之上,于是只有在能够带来利润时才关心人类的境况。一旦没有利益可以榨取,我们就把人抛弃。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社会更明目张胆哀叹已经退出劳动市场的人,为仍在社会中劳动的人带来极大负担,还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尽情休闲娱乐的时光”这种谎言来粉饰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社会让绝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贫贱,以至于“老”和“穷”几乎成为同义复词。 但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后的15、20年,不应该是“不被需要的”。这种情况显示了我们这个文明的挫败。 ❷内在的个人认同危机: “老年”教人难以承受,也因为我们向来把老人看成异种生物。迈入老年,意味着:我在仍是自己的情况下,是不是正在成为“另一种”人? 而当我们还年轻,心里会有个声音否定老年终将落到自己头上——虽然很荒谬,却始终无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事情在我们身上还没成立时,老年只是别人的事。所以,这个社会可以成功让我们转过头去,放任制度剥削劳动者、分化社会、将文化保留给权势,让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况,使一个人在他最后的年岁中不能活得像个人。 相关文章: 猪脚妹 / 琼瑶阿姨的“生死书”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琼瑶南大探父陈致平
3月前
阅毕整本书后,心中会不禁的回想起自己的家人,督促着我去关心身边的人事物。生活让我们忙碌得焦头烂额,家人也渐渐老去,别到了他们离世后才来尽那所谓的“孝道”,在丧礼上祭拜着满桌的三牲九礼只为弥补自己心中的缺口。 “孤独死”看似社会老化的写照,发生在我们不愿正视的某个角落,然而“孤独死”并不局限于老年人,反而更多发生在你我年龄相仿的人们当中。他们也曾为在世界上生存而努力着,现实却让他们失望。他们可能是自我了断于居家处,但往往是猝不及防的意外剥夺了生命,由于和家人疏远以及社会的冷漠,尸首只能“沉默”地躺在那再熟悉不过的房内发酵发臭,直到飘出异味或房东前来催促房租才被发现。 作者卢拉拉是一位特殊清洁工作者,他所处理的场地多是陈尸多日后的居家,也可能是社会案件后的现场以及协助委托人清理离世家人的遗物。书中除了纪录着卢拉拉的工作,也纪录了他对每个案件的感触和不舍。可能因为工作中见到太多被社会“遗弃”的人们,故他组建了一个由这群被社会遗忘人群而成就的基金会,聘请了社会中大家不愿聘请的人们前来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去接着那群社会安全网接不住的人。书中也写了一些对离去家人不舍而不愿放手的委托人。不禁让人思考着,所谓的丧礼祭拜,祭拜的对象到底是那刚离去的家属鬼魂,还是我们心中对离世者的遗憾不舍和懊悔? 督促我去关心人 阅毕整本书后,心中会不禁的回想起自己的家人,督促着我去关心身边的人事物。生活让我们忙碌得焦头烂额,家人也渐渐老去,别到了他们离世后才来尽那所谓的“孝道”,在丧礼上祭拜着满桌的三牲九礼只为弥补自己心中的缺口。 “孤独死”看似与我们貌似很遥远,但它每天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在你我身边发生,自我了断的人并非不努力并非弱者,他们比我们任何人都还要努力的在社会生存着,他们缺的只是我们的那份“运气”罢了,每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们也是曾为社会、为家庭奋斗一生的人,他们求的只是于社会上留有一个立足之地以及孩子的一句关怀和回望,而非冷冰冰的户头数字。 相关文章: 邱然 / 安宁疗护的路,我们一起走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重回幽邃的时间荒径
8月前
8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