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安焕然

2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为了促进SPM华文报考率的成长,以及提升各校华文学会干部的领导能力,由关爱华文运动委员会举办、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催的“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于9月14日至16日在Nilai英迪国际大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雪兰莪、吉隆坡、森美兰、马六甲、彭亨、霹雳及砂拉越57所中学的200名学员,在丰富的活动与创新的学习模式下,学员们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3天2夜。 此次研习营以“同学们,Tik华文吧!2.0”为主题,为各中学的华文学会干部们提供了为期3天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员们不仅在学习中收获了乐趣,还通过互动和团队活动,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理解。 筹委会主席孙汉强:华文教育的先锋力量 筹委会主席孙汉强表示,华文教育的推广不仅仅是一项责任,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他强调,此次研习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互动与实践中加深对华文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策划技巧。孙汉强希望,学员们能带着对华文教育的热情,回到各自的学校和社区,成为推动华文教育的先锋力量。 孙汉强还指出,本次研习营继续沿用了去年的主题《同学们,Tik华文吧!》,旨在结合现代潮流与文化传承,通过多元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他鼓励学员们把握这次机会,在未来为华文教育做出贡献。 安焕然教授:语言是民族的灵魂 文史研究学者安焕然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学员们对“为什么要爱华文”的深刻思考。他引用了马来谚语“Bahasa jiwa bangsa”(语言是民族的灵魂),说明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和身分认同的核心。通过学习华文,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对民族身分的认同感。 安教授还强调,学习华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责任,更是为未来职场发展铺路的重要技能。他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掌握华文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中,华文的竞争力不可忽视。 他还通过实例讲述了华文如何在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他鼓励学员们通过此次研习营,加深对华文的理解,并将学习华文作为一项终生的任务。 甄子云老师:华文的美与实践 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甄子云老师在讲座中,带领学员们穿越华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史,回顾了从五福书院到现代华文教育的历程。他通过详细的讲解,使学员们认识到华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他特别强调了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华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艺术不仅丰富了学员的文化底蕴,还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方式。 甄老师还通过实际的例子,展示了华文在职场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性。他提到,掌握华文的外籍员工在华人企业中的升职率更高,这说明华文的竞争力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成为职场中的重要工具。 林汶珊校长:华文是塑造人生的关键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林汶珊校长在与学员的分享中,叙述了她对华文学习的坚持。她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成长历程,指出华文不仅是她的语言工具,更是她成功的基石。她强调,华文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无可置疑,并通过自身的经历证明,只要保持对华文的热爱,成功必将水到渠成。 林汶珊特别提到,许多非华裔友族同胞和外国朋友都积极学习华文,而一些华裔学生却因为害怕难考A而放弃学习。这无疑是错失了宝贵的机会。她鼓励学员们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她引用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激励学员们面对挑战时要坚持不懈,勇敢追求卓越。 林校长的分享还强调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她提到,华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希望学员们能够了解到,学习华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更是为了在全球化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苏进川主播:华文发音精妙多变 电视台新闻主播苏进川借由自己的专业,分享了在说华语时如何准确发音,以及语音在表达时的重要性。他强调,发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如果发音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听者的理解。 苏进川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正确的发音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他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当配音员的乐趣,学员们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到华文发音的微妙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语气、音调等变化来传递情感。 苏进川的分享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他们对华文语言艺术的热爱。 邓文龙与林瞬铼:组织运营的力量 主办方特别邀请2位青运口才圈认证星级讲师邓文龙与林瞬铼,分享他们在中学华文学会的经历,以及展示如何通过学会活动提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邓文龙回忆道,华文学会的活动帮助他在组织策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他后来的职场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华文学会的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堂无形的管理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林瞬铼则分享了他在辩论组的成长经历,强调辩论组不仅提升了他的表达能力,还帮助他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如何处理不同意见。他鼓励学员们抓住每一个机会,通过学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分享者都指出,华文学会活动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平台,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经验。 团康工作坊:团队精神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研习营特别安排了团康工作坊,由马来西亚团康协会的嘉宾们带领。学员们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学习了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合作。马来西亚体验教育认证引导师马国俊指出,团康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团队合作和愉快的互动,增强学员们的凝聚力和领导力。精彩的团康活动也能对华文学会的活动增色不少。 在活动中,学员们通过游戏站点的挑战,不仅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还增进了彼此的理解。每个小组都通过讨论和调整策略,逐步达成了更好的目标,展现了强大的团队精神。 王国刚与叶欣媚:坚持为青少年编辑好内容 星洲日报为此营会赞助了200本《学海》季刊,让在场每位学员都人手一本。同时,星洲日报文教部大专组主编王国刚及中学组主编叶欣媚,亦为学员们带来了分享。 王国刚点出媒体在现今的生态演变,即使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媒体的角色依旧举足轻重。他抛出黄明志在愚人节举办告别式、以及去年台湾MeToo课题的例子,让学员们去思辨如何才是正确的新闻处理方式。 也是《学海》季刊主编的叶欣媚,向学员们叙述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以及在编辑《学海》时如何用生动的内容,以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可折叠及撕开的封底明星卡片海报,让学员们惊呼不已。 闭幕典礼与马来西亚日的庆祝 闭幕典礼恰逢马来西亚日,学员们通过书写祝福和高唱《Saya Anak Malaysia》,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团结。活动现场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展示了年轻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团结精神。 此次研习营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的盛会。学员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友情与团队精神,活动为他们未来的华文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做学问,做田调,让我学会聆听,学会接受,改变脾气和性情,也改变整个人生态度。” 年轻时自觉是个愤青,有着所谓知识分子的一股自傲,后来因缘投入本地华人籍贯文化研究,带着学生走入乡村小镇,探访古迹与庙宇,跟安哥安娣打交道挖史料,慢慢地,人也变得温和有耐心。安焕然感叹,做学问也是一趟学习做人的旅程。 同是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的他说,在知识储备以外,做文化研究,做田野调查,最重要有三法:能走、能睡、能吃;“能”,其实就是学会接受。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陈世伟、受访者提供 投身大马华人籍贯研究的契机,始于2001年。 在潮州籍的郑良树教授牵线下,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与高教学府合作,展开“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回忆当初,安焕然坦言接下这份任务时,心里有些胆怯,毕竟课堂上关于口述历史、田野调查的理论,此前从未有实践的经验。 “万事起头难,我们走了很多冤枉路,”曾因助理拨电过于频繁而被对方盖电话,也曾因不谙潮州话而受阻,“慢慢从这些磨合中学习。” 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深受当地80年代乡土研究风气影响,尤其是台湾历史学者何培夫执教的古迹维护课,让他意识到乡土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性。“我们每年都有古迹巡礼,学长姐带着我们骑脚车看古迹。” 为了培训学生支援、接班史料采集的工作,时任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的安焕然,将“古迹巡礼”挪进新山,成为系上品牌活动。 “后来学生自己走,去了印度庙、锡克庙、清真寺,做很多跨文化的活动,整个古迹巡礼已经远远超越原先对潮州人的研究,也带起一些风气。” 田调有三法:能走、能睡、能吃 寻根溯源是一趟艰难的跋涉,安焕然总这么说。 每次带学生走入乡镇田调,他就像是老父亲般,叮嘱学生他多年领悟出来的田调三法:能走、能睡、能吃。 能走与否,无关速度,“而是耐走,常常我们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不是没试过,走到天黑,正要结束行程,村民突然告知远处有个重要墓碑,“我们还是得去看看。” 体力很重要。要有好体力,在他看来,前一晚的睡眠必须充足,才能养精蓄锐。但出门在外,不是每件事都会发生在掌控之内。这些年带学生出行,住过当地居民预订的豪华酒店,也无意闯过烟花柳巷,“我们只好让男生轮流睡来守门,这样的日子我们也有过。所以要去接受,不管再好再恶劣的环境,你都要能睡,第二天才有充分的体力。” 在餐桌上,也相当考验一个人的接受度。 “乡下嘛,安哥安娣会请你吃饭,问你好不好吃,要说好吃,问你加不加饭,一定要加饭,你要学会去吃,要去接受不同的口味。”往往等到添饭后,安哥安娣越聊越兴起,许多发现就这样蹦出来了,“那才是精彩的地方,所以你要跟他们做朋友。” 田野调查是一场持久战,最怕抱有功利心,只想快速得到资料便匆匆离开。安焕然说,这是行不通的。“你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都是值得的,冥冥中会有很多回馈。” 学会聆听与接受 回馈除了反映在体重,他不忘自嘲,也体现在性情上的转变。 “我以前很凶,批判意识很强,脾气暴躁,可是你听这些安哥讲话,他明天来还是会重复同样的话,你要有耐心去听他们讲,就算他说错了,可以慢慢引导他,不需当场拆穿他。当你学会聆听,学会接受,整个人生态度也改变了。” 回馈有时必须先有施予,换取信任,才会有来有往。 “有时村民会拿族谱来请教我们,就帮他们看。”有次,峇株巴辖有一家人告知,原先有条路名写着他们家爷爷的名字,后来换成“Jalan Sekolah”,“我们就帮他们找,找到一排店屋挂有的旧执照上写的是旧路名,拍照登报后,他们拿去申请,把旧路名换回来,最后成功了。” “人家会信任,是因为我们有帮忙,所以他们不时就来提供资料。” 回馈有时也体现在,打破自己给自己的束缚后,世界变得更宽广了。 安焕然原本无法接受擂茶的味道,却在多次走进河婆客家村,被村民带去吃擂茶,“一次还得吃两碗,”他笑说,吃着吃着也喜欢上这道料理。 这些种种让他想起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想起自己在年少气盛时留下的遗憾。 “那时我不珍惜,当你要去对话时,已经没机会了。可是在跟这些安哥谈天,你不一定认同他们,但通过聆听,通过吃饭,原本不能接受的东西也可以去接受了。这些东西里面,它是可以化解很多事情的。” 与父亲的碰撞 安焕然的父亲,是他口中的“老左”。来到求学的年纪,父亲把他送入华小、独中,毫不犹豫。在家里,父亲订购中国连环图图册、香港《儿童乐园》刊物,让安焕然在一个大中华文化气息浓厚的氛围长大。 同时,他也遇到一些人,给了他不同的滋养。比如一名潮州籍绘画老师,擅长油画和水墨画,画的却是本土景物,“画渔村,画马来乡间。他也带我们去橡胶园写生,耳濡目染了他对乡土的关怀。”中学时,他阅读新马会馆史研究先驱吴华的报章专栏,“他写地方掌故,写新山最早的行人桥,那些剪报我都还收着,是我对乡土教育的启蒙老师。” 后来,他远赴台湾升学,碰到民主化浪潮翻涌而来,“冲击很大”。 那是在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野百合学运跟着爆发,“学长姐都有参与,我跟他们走得很近,感染那种氛围。”民主化运动也带动台湾乡土教育的崛起,“那时有很多新理论,新的落实,用脚跟踏实地走出去。” 期间,他没有中断与父亲的书信往来。“在父亲晚年,我和他是有冲突的。父亲觉得我越来越在地,而不认同大中华主流论述,他说我的变化让他伤心。” 考入研究所首周,传来父亲患病的消息。两人的隔阂未及消除,父亲便离世了。母亲整理父亲遗物,翻出他的日记,“我边看边落泪。是一部生命史。父亲有他的理想,离世前,他希望可以去天安门。”安焕然开始反思,“不应该跟他吵架,而是要去了解他的心境,他在中国出生,对中国有情感,你不能用自己的经历去看父亲的人生。” 历史系出身的人,不会陌生中国历史学家钱穆的那句话:对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可真要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有更深刻的领略。 保持距离,多去比较,才看得清自己 在马来西亚研究华人文化,似乎也逃不掉大中华与本土之争的论述。但两者真是冲突的吗? “最后我慢慢理解,这是不冲突的,当我们对研究对象怀有温情与敬意,我们要把握的是历史情境和脉络。我们要去爱双脚踩着的土地,不好太离地,但有些脉络也是切不断的。纵然你未必认同我父亲那套价值观,可为什么不能对话呢?” 寻根溯源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他又说。 后来,安焕然将《星洲日报》的专栏名称取为“边缘评论”,提醒自己要跟主流论述保持距离。所谓的“边缘”不含悲情色彩,而是充满自觉。“边缘其实很宽大,那里才最精彩,你的视野也会不同。” 在学术上,“边缘”的意识也提醒他跟自己保持距离。身为海南人的他,先做潮人研究,再做客家人研究,最后才做海南人研究,并在今年出版《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他并不认同,什么籍贯的历史非得由该籍贯的学者来撰写。“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非海南学者参考、交流。保持距离,多去比较,才看得清自己。” 若要给年轻学者一些提醒,他会这么说: 第一、不要太功利,要跟村民做朋友,要帮助他们,知识与人脉是做学问的两本存折; 第二、过程中,不好引导研究对象说出符合自己心中的答案,这是常见的学术误区; 第三、不要只去一个地方,就一直待在同个地方。研究对象有其生命史,要走入他的历史情境,把握他的历史脉络。 他也认为,年轻人的多语能力,以及对网络科技的掌握,将是他们的优势。在知识储备与技能掌握以外,安焕然说得最多的,始终是心态。 “做学问是一种人生体悟,你要走过去才知道。” 更多【新教育】: 本地药理学先驱颜怡江/做学问要走出象牙塔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1】槟城锺灵独中毕业生王智政/见识物理的巨大力量,获美国MIT录取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2】北海锺灵毕业生黄哲炎/从参与奥数赛到考获美国MIT ,每一步皆由热爱筑成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