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小津安二郎

电话诈骗猖狂,无孔不入,人人处于危机中,防不胜防。《孤注一掷》的宣传金句是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我天真无知以为《孤注一掷》是部写实警惕电影,原来是个骗局…… 《孤注一掷》一开场,男主角受弃置没被晋升为高层,他一怒之下辞职另寻高职。他在网上看到一份在海外有机会让他大展拳脚的工作,因此而掉入了诈骗集团设下的黑洞陷阱。 到达缅甸后那场街头绑架的追打戏,一看我就心凉了。接下去一场一场完全脱离现实感的戏剧化,我一直看一直摇头嗨嗨声。最令我鸡皮疙瘩是最后的“高潮”挽救受骗者戏。电影已不是想传达电话骗局的信息了,而是宣扬强国抢救陷入水深火热有生命危险的海外同胞的伟大使命感,和“战狼”是难兄难弟。 电话诈骗猖狂,无孔不入,人人处于危机中,防不胜防。《孤注一掷》的宣传金句是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我天真无知以为《孤注一掷》是部写实警惕电影,原来是个骗局。 《孤注一掷》是成功商业片,中国和马来西亚票房大丰收。《一时一时的》导演叶瑞良说他下一部电影要拍商业片,我祈祷他不好拍像《孤注一掷》这类商业片。票房再好,肯定招人吐槽,我必是其中最大声的一员。 [nonvip_content_start] 叶瑞良在脸书贴了他2005年在砂拉越制作电影系毕业的短片《当我们同在一起》的视频Link。我打开看了,讲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讲母子关系《一时一时的》的前传吧。 在没有充足资源下,为了节省开支,叶瑞良很聪明的用了小津安二郎、侯孝贤式不移动的中镜头、远镜头讲故事,把几场戏串起来就完成这部毕业短片。 《当我们同在一起》有些戏是不容易理解,所以我要自作聪明用有限的想像力来解读。比如父亲打了油,摩托车半途没油死火,是因为路途太远,还是父亲给了钱儿子买东西吃,因而不够钱只能打了半桶油箱?还有借宿马来同胞家,马来同胞替父子准备晚餐,为什么会炒一碟炒饭,一碟炒面,是因为父亲已知道儿子不喜欢吃面,要求马来同胞炒饭?但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炒面,只能说这都是为了要拍儿子分一半炒饭给父亲,自己分享一半父亲的炒面来表达父子开始粘结的亲密关系吧。我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最令人费解的是父亲来载儿子时,儿子在男厕所门上写的留言:我喜欢你,刘淑琳。勿忘我。刘淑琳是男生还是女生?不会是女生吧?女生怎么进入男厕所看到留言呢?假如刘淑琳是男生,儿子和他的友情可真有无限空间的想像了。《当我们同在一起》,短短十几分钟,却比《孤注一掷》的两个小时好看。 同时在油管看了几部叶瑞良的短片,不知他会不会办一个短片全集欣赏会,让有兴趣者一口气看完,来个座谈会,当作是场电影交流会?
1年前
他起了早,轻轻撩起窗帘,才发现天仍未亮。远处的海,仍是灰蒙蒙的一片。昨夜睡得并不好。他总是睡不惯陌生的床。床褥太软了,躺下如陷入泥沼,起床还要挣扎一番,又怕这些动静吵醒了身边沉睡的惠子。他吸了吸鼻子,觉得鼻孔干干的。然而在旅馆的房间里,也只能一直开着冷气。虽然都已经把温度调高,但他仍觉得一夜直直吹着冷气对已经老去的身体并不好。昨天他想把窗子打开一条小缝,让新鲜的海风吹进来。惠子却说,那蚊子飞进来怎么办。 他就把窗扣上了。隔着厚重的隔音玻璃,他的影子倒映在窗上,脸上皱纹满布,再远处,海平线上缀着渔船的光点。海浪把那些微光揉皱,变得破破碎碎的。他看着远方,像是在看着别人的无声的梦。他想,东岸的海,待会可以看到日出吧。他想叫醒惠子,一起看看即将昇起的朝阳,转头看见惠子仍沉沉睡着。睡前惠子按照时间吃了药,想是那些五颜六色的西药都让人昏睡。 他和惠子都老了,伴随着挥甩不去的各种病痛。有时候他觉得,用药物延长的人生时间,似乎有一种可以随时喊停就停的虚浮感。他仍不时想起自己的强壮年代。许多年前,他瞒着妻子,说回老家一趟,其实悄悄和惠子一起来到了这片海岸。只是两天一夜的旅程,来不及让任何秘密被掀开。他们开了很久的车,久得以为是永远不会完结的路途。惠子带了一整袋的音乐卡带,他们跟着喜欢的歌手哼唱那些熟烂的流行歌曲。一块卡带播完了就换下一块。惠子戴着时髦的墨镜,把车窗完全绞下来,任由灌进来的风把她的长发吹乱。他转过头看惠子,扬起的长长的发丝像是画出了风的线条。 他们穿过那些曲曲折折的小径,随风闻到了海的咸咸的气味,远远就看见蔚蓝的海平线,闪动耀眼的日光。那时候,这里不若现在这么热闹。如今海滩都是游客和奔跑的小孩。那时候,连这座旅馆都还没有建起来呢。他想起多年以前,那场偷来的旅行,一开始就不是计划慎密的出走。他和惠子只是想一起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然而没想过抵达海边都快傍晚了,夕阳慢慢从身后防风林的叶隙间隐去。海变成了一种灰灰涩涩的颜色。惠子说,这样也没有不好,听听海浪的声音,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 他们借宿在马来人的小木屋里,房间里只有一盏昏黄的钨丝灯泡,以及围绕着灯泡的小飞虫。赶了大半天的路,他们因为太累了而没有做爱。他们相拥在草席舖就的木板床上就沉沉睡去。清晨的时候,他醒来发现惠子不在身边,从小屋走出来,才看见惠子裹着一袭纱笼,一个人赤脚站在海滩,任由海浪反复轻刷着脚踝。他想开口叫惠子,下一刻海平线突然就绽露出了一线光,照亮了原本暗沉的云朵。云朵被镶上一种温暖而透明的色彩。日出的阳光,把惠子的背影拉得长长的,仿佛只要他伸手,就可以捉住那影子。 惠子如今还躺在他的身边,但他们皆经不起岁月挤压,惠子变胖,而他的背也驼了。来到这里之前,惠子已经躺在病床许久。惠子躺在病床上说,真想再看一看那海边,不知现在变成了什么样。他说,一定不一样了吧。惠子说我们去看看吧。他就点头了。然而这趟旅途因为有了时差,因为他们颓萎老去而变得艰难。他们仍开着车,车速缓慢而一路走走停停,像其他老人一样忍不住尿意而一再停靠加油站。但反正时间都是偷来的,惠子在车子总是打起瞌睡,晃着头,摇摆在梦中,错失了一路的景色。 但他其实并不真正知道惠子坚持想要出走的原因。他只是叮咛惠子带好那些化疗的药。清晨他一个人醒来,从掀开布帘的窗口,看着新的一天的朝阳,缓慢而绝对地从远方昇起。阳光晒进房间,晒在他的苍老的脸,晒在惠子臃胖的身上。时间好像过去了一些,又好像过去了很多。惠子仍在睡梦中。他想,就让惠子再多睡一会吧。 再多睡一会吧。明天也会有一样的日出,从海面一样的位置昇起。他想,以前以为错过的,如今也不在意会不会再错过了。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慈悲有爱的外婆,却到老死也不愿意跟我们去日本旅行,向有关日本的一切妥协。对她来说,入侵的兵士让她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从此成为流落他乡无家可归的难民。 京汉铁路上的信阳。十月十八日。精神极佳,十二日上午十一点三十分攻陷信阳,我在翌日进城。 读到这里,我轻轻放下书,深深地叹了口气。心里想,这也太巧了吧? 写这段话的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因为对他拍的电影有兴趣,在逛二手书店时看到他的“人生散文”《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当下就买了来读。 书的前半段,都在谈电影、谈往事,我读得很轻松,字里行间也有些收获。可书的中段以后的部分:“在战地思考电影”和“寄自战地的信件”内容就迥然不同了。 小津的战地不是别的地方,是中国;他的敌人不是别人,是中国的同胞。8年的对日抗战,中国不知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家破人亡,当然还有数不清捐躯的战士。 [vip_content_start] 我的妈妈说起她的青少年时代声调都不自觉地会冷下来。七七事变时她刚上初中,因为日军节节进攻,13岁刚刚丧父的她就挑起了担子,仓促中陪伴裹着小脚的外婆和小她一岁的舅舅踏上了逃亡的路。临行前他们监督长工把家里世代相传的书画玉器雕刻置放在一个个的缸里埋藏地下,然后在茫茫黑夜中,抛下田产、家产挥别家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沿路上,妈妈看尽了逃难人群的惊惶痛苦:被父母抛弃路边哭泣的幼儿、讨饭的老人、受伤呻吟的兵士、垂死的妇女……这些悲惨的画面,她说了又说,一辈子停格在她的记忆里。我小时候听她说起她逃难时遇到的种种危险,常常害怕地捏紧双拳,好久都说不出话来。等我长大了,我以为随着时光流逝她会忘了那些年发生的事,但是一段相关的新闻,一个浮上台面的历史事件,还是会勾起她的回忆。我这才知道,改变她整个人生的丧失家园之痛,她不曾忘记。 我的外婆说话轻柔,对人慈祥和蔼。邻居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家门外有流浪猫狗,她也一一捡回来喂养。那么慈悲有爱的老人家,却到老死也不愿意跟我们去日本旅行,向有关日本的一切妥协。对她来说,入侵的兵士让她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从此成为流落他乡无家可归的难民。她没有恨,但是她没有选择原谅。 而那么巧,信阳,小津书中提到日军攻陷的信阳,就是外婆的家乡。小津的脚印有没有跟仓皇离家的外婆重叠?如果外婆在世,如果我跟她谈起小津,说起就是他们的军队攻陷了她的家乡,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没有人民喜欢战争 而在等待她的反应时,我是不是也要告诉她,小津在战场上的所见所思?小津回忆说: 身上就这套军服,沾满灰尘,汗水和污垢,身上的装备陷进肩膀,痛不欲生,脚底长满水泡。 我想喝水,想喝自来水。如果现在中弹身亡,装在骨灰盒里送回东京时,请帮我好好地在上面浇上自来水。 趴在田埂上,喝稻田里的水,水中映着春日的天空,蝌蚪在游泳。 同袍阿坊头部中弹,脑浆血液四溅,当场死亡,药剂师的手臂被射穿,骨折。战死者火葬,伤者一个个后送,人数越来越少。 行军急迫,我们直接用太阳旗包住战死者脸部,弃置麦田。这样酷热,不出两天就会长蛆,掀开太阳旗时,整个眼窝都是蛆。战死山野,成杂草覆盖之尸,终究不是文字修辞所能想像的凄惨。 与小津一起出征的兵士,离家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知道可能从此埋骨异国,成为孤魂野鬼吗?侥幸留下生命,他们对待战争的看法又是怎么样? 自古以来,没有人民喜欢战争,可战争不可免,不会免。一将功成万骨枯,当权者一声令下,“这边农民的儿子杀害那边农民的儿子”,多少年轻的生命马革裹尸,慈母倚门望儿归,担惊受怕,等到的有几人?战火中携儿带女逃离家园,何年何月才能重归故土? 满目疮痍的乌克兰,死伤枕藉的平民士兵,悲戚哭泣的儿童……一帧帧图片让人不忍卒睹,可厮打的、叫嚣的、旁观的继续延烧,战争就是这样无情。被当刍狗的人民,奈何?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