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少子化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眼见华裔面对政经文教及体制上的各种不公不正情况,如今掌握实权的人士,不去积极争取纠正及改善体制和法治,却去鼓励华裔多生育,是不是迷失方向的举措呢? 新学年开始了,除了看见华巫生牵手一起走的“开学最美画面”之外,一如既往的看到一些关于华小新生锐减的报道。脑海中顿时想起,早前某些政治人士及华团领袖苦口婆心鼓励华裔在龙年应该多结婚、多生育的新闻。敢问大家,钱不够用、权也不够力之际,你还敢多生几个孩子吗? 先看看数据。根据统计局2023年第四季度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我国从前年第四季度的3030万人增至去年第四季3050万人;华裔人口维持在690万人,但是人口比例从22.7%稍减至22.6%。数据也显示,与2022年第四季比较,华裔出生率从10.4%减少至9.3%。2022年,我国新生儿总数为42万3124人,但华裔新生儿却只有约4万人。 再看与出生率息息相关的结婚率。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穆斯林男性的一般结婚率(GMR)为60.4,非穆斯林男性的一般结婚率为21.9。穆斯林女性的一般结婚率为62,非穆斯林女性的一般结婚率为23。一般结婚率是指一年内的总结婚人数与1000名结婚年龄人口的比率。数据显示,穆斯林结婚的几率是非穆斯林的2.7倍。 眼见华裔面对政经文教及体制上的各种不公不正情况,如今掌握实权的人士,不去积极争取纠正及改善体制和法治,却去鼓励华裔多生育,是不是迷失方向的举措呢? 专家都说,数据会说话。数据已证实,无论华裔怎样提高生育率,始终都无法赢过别人,况且就目前大马局势而言,并无迹象也无事实显示,若华裔人口增加就可获得更多权益。 依我浅见,与其鼓励华裔多生育,不如关注一下大马人向外移民的课题。据新加坡海峡时报去年3月8日的报道指,2020年大马人往外移民率达5.6%总人口比例,或等如186万人,其中113万人都是移民到新加坡。这百多万人移民之中,是否华裔占大多数?无论再怎样增加华裔出生率都不会多过移民率吧? 我不懂高深的优生学(善种学)。我只是为少生育的华裔感到庆幸,因为他们不止为华裔下一代保留了适量的机会、权益和竞争,也提高了华裔人口素质。 我国华裔面对不婚、少子化、老龄化挑战,愈来愈严重。事实上,除了一般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成本以外,大马华裔的生老病死成本都比其他族群来得更高更贵,还有最关键的“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身负比别人多数倍的生活成本负担,如今又面临世界经济不明朗,钱越来越不够用,敢问哪个华人还敢多生育?以后多生出来的年轻人,必然会迎来更严峻的挑战。他们不是跟老人家一样不事生产,而是想要工作生产都缺少机会。你还敢再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道德规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批判少生育或不生育的华人吗?
9月前
10月前
人口增长放缓已是全球现象,然而以“生育救国”或“延续民族”的主张劝勉年轻人生育,并不符合现代思想中的个人主义。 趁着寓意吉祥的龙年,华团的领袖和华裔政治人物呼吁年轻华裔多多生育,并将华裔选择在情人节进行婚姻注册的人数当作生育率上升的希望。据闻有些地方的华团还推出一些奖励计划,就是希望提高华裔生育率。 生育在古代中国社会本就有继承和传承的意义,不难理解传统思想笼罩下的华社,出现以提高生育延续华文教育的呼吁。 但是,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现象不只发生在我国,整个亚洲的人口增长率都在放缓。人口增长缓慢,自然就产生老龄化的社会。因此,政府面对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 《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2021年平均每名育龄妇女生育2.3个孩子,比1950年生育5个的年代,生育率明显下降,而世界的人口增长率在2020年下降至1%以下,2050年可能降至0.5%左右。从全球范围放缩到东南亚。2022年,新加坡的生育率已经降至0.97,应是东南亚国家中最低的,马来西亚和泰国则分别是1.6和1.08。在马来西亚,统计局将各族群生育率列出,马来人平均生育2.1个孩子,华裔只有0.8个孩子。 东南亚国家的生育率如此低落,成为不少依赖东南亚劳动力市场的发达国家关注,比如日本,而东南亚国家的政府更不愿劳动力市场优势消失,因而着意将提高生育率当作增加人口的方式之一。有些国家的政府还对人民抛出“生育救国”的口号,比如泰国政府。中国政府这些年也接连推出“二胎政策”乃至“三孩政策”来弥补过去严控生育的“恶果”。 人口增长放缓已是全球现象,然而以“生育救国”或“延续民族”的主张劝勉年轻人生育,并不符合现代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年轻人不为奖励生育计划所动的原因,在于清楚知道生育最大的压力在于“生”后的“育”。 过去注重识字教育,而今家长希望小孩从小就踏上多元培养人才的渠道。 故此,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奖掖计划应该着重在教育领域,为下一代提供可负担的教育费用且能兼顾素质教育的环境。 另外,讨论生育的议题时,最好是划分出公领域和私领域。在公领域,无论国家或从族群的角度鼓励妇女生育无可厚非,但生不生或生几个,是私领域的事。公领域的讨论应朝向务实的政策,未雨绸缪的提高人才概率较为实际。另一方面,既然全球经济已进入全面高科技产业的时代,人口增长率下滑的同时,依靠人类的智能活动和技术劳动已渐渐被AI取代,所以,缓解老年人的照顾需求和经济劳动力的问题,也并非束手无策。 养育一个生命体,是为了家庭的延续?为国家贡献人口?抑或是为了证明“我思故我在”的我?每个孕育生命的主体会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决定联系彼此命运的新生命体何时降生、如何降生,以及人生期望。因为生命来到世上是神圣而喜悦的事,但决定权仅在孕育者手上,生或不生,自有道理。无论怎么说,“生育数字”之外还有孕育权需要被重视,社会应该尊重孕育者的意愿,不应以伦理道德和民族大义加诸他们。 生育系于妇女的身体自主权,趁着妇女节,也该替常年被催生的妇女反思一下,大局和身体自主该如何决定?
10月前
10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