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歲月吼聲

編按:淨選盟集會,曾是許多人政治覺醒的起點,也是一場打破族群隔閡的嘗試。 本文回顧這場“民主練習”,邀你一同思考:失敗之後,我們還能如何前行? 你還記得第一次上街的那份感動嗎? 我還記得,第一次上街是2011年淨選盟2.0集會。那時,我剛剛北上吉隆坡唸書。初來乍到,一切都是新奇的,吉隆坡也充滿南國沒有的事物。學期末的某天,學長便招人集會,商議一同到市中心參與抗爭。 紅頭兵、水炮車、催淚彈……轉眼間,這已經是14年前的事情。而我也只能依稀記得眾人被圍堵在同善醫院的無助,以及友族之間守望相助,剪斷門鎖逃到後巷的欣喜。 馮垂華的《街頭的共同體》彷彿帶我回到那段記憶。本書改寫自作者於2019年出版的論文。誠如副標:“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里的國家與族群”,本書從3條軸線出發,即:❶種族/族群、❷空間/治理及公共領域,❸以此討論淨選盟集會作為社會運動,形成的跨族公共領域。 ◢我們只是受苦的共同體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點出吉隆坡作為一個多元雜糅的城市,實際上是各族群的“共用空間”。不同族群在各自的“飛地”標示族裔符號,並且在土地上安身立命,保持適當且互不干擾的安全社交距離。而這既是人類在建設“巴別塔”之後,口操不同語言所帶來的懲罰,也是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遺緒。 而淨選盟組織在運動策略上精準地掌握了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訴求乾淨、公平的選舉,策略上與在野聯盟(前期是民聯,後期是希盟)積極動員,力求上街人數多多益善。它企圖打破自1969年513事件以來,人民對於集會抗爭的恐懼,又不斷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試探當權者的底線。 倘若將淨選盟集會標示為政治運動,它的確承襲了烈火莫熄的運動能量,也是在野聯盟“兩隻腳走路”(選舉及街頭路線)的一環。而它也是社運。各族群人民長期活在巫統-國陣的淫威之下,既受著經濟過度發展之苦,又受著民主不發展之難。或多或少都對這個執政半世紀的政黨有所不滿,也期盼著有一個宣洩的出口。 無心插柳柳成蔭。我還記得,參與淨選盟2.0集會之前,我曾天真地以為馬來人都是巫統的鐵票。然而,當我看見身旁的馬來抗爭者比我更歇斯底里地吼著:“Hapuskan UMNO(粉碎巫統)!”這徹底顛覆了我的視界。爾後,我們也天真地相信,只要更努力地與友族接觸,這個“受苦的共同體”終將形成一場跨族群運動,一個民主、自由且平等的馬來西亞將在我們的手上接生。 ◢生活的苦難是日常 然而,社運的爆發是瞬間的,生活的苦難卻是日常的。馮垂華在書中點出嘛嘛檔作為打破族群隔閡的場域。的確,我們不同族群之間可以在公共事務與私人八卦之間徹夜長談。但是,迴歸政治,遇上尖銳的族群及宗教課題,不同族群(的代議士)對於一紙契約卻是劍拔弩張。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讀者只要隨意翻開國內新聞,就可以讀到此等畫面。 作者顯然也意識到淨選盟集會的侷限。封底寫道: “淨選盟大集會是馬來西亞公民運動史上一次最值得紀念的嘗試,也是最應該警惕的經驗。警惕在於由它衍生的種種限制,而值得紀念的是,它將街頭點化成一張桌子,一張可供不同族群、性別、階級進行互動、對話和行動的桌子。” 因此,作者除了以學術角度提出“跨族公共領域”,也對於口號中的Rakyat(人民),做了集會群眾反對族群政治,走向公民政治的詮釋。 倘若要說一句洩氣的話,那就是:這是一場失敗的社會運動。狂飆一夢以後,我們只留下塞滿車輛的街頭。然而,社會運動需要不斷練習與累積。樂觀地說,群眾至少以肉身打破了枷鎖。這是心理上對於“變”的恐懼;也是巫統—國陣這個選舉型威權體制,其透過各種手段操控選舉得來的合法性。因此,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卻還只是一個邯鄲學步的民主新生兒。 ◢撐起共同討論的桌子 然而,上個年代的社會運動可說是成也社交媒體,敗也社交媒體。社交媒體重視展演的媒介特性,使得社運沒有時間去沉澱和討論。也使得我們像蓋爾·貝克曼的《革命前的寧靜》所說的那樣,失去彼此連接的桌子。而此書正是透過11個歷史現場,梳理社會變革的發生。 其中,第二章的爭取普選權的情願策略聽起來老套,卻是我們當代最缺乏的。本章的主角歐康納是19世紀愛爾蘭政治人物。他所面對的英國,還是一個只有資產階級男性有選舉權的社會。然而,工業革命後的,工人的生活環境惡劣。如何改善工人的生活,打破菁英壟斷政治權利便是當務之急。歐康納作為溫和派的政治人物,便參與爭取普選權的運動中。他走遍各地發表147次演講,並且收集簽名,清楚地表達訴求,將請願書提交到國會。 訴求當然不會馬上被接納,間中除了必須面對社運中溫和派及勇武派的矛盾,也必須面對政府的打壓。經過超過一個世紀,普選權才逐步在不同的法案中得到落實,也成就我們今天民主國家的共識:無論男女,只要成年即可有選舉權。 誠如臺灣中正大學教授管中祥在此書推薦序中提到的: “理想的民主生活是需要先將人視為主體,相互理解,透過共同討論才有可能共同完成。” 雖然我們失敗了,但沒有關係。至少許多人在社交媒體及各類書籍中,以文字、影像等記錄了我們曾經努力的身影。而攝影記者陳奕龍的《歲月吼聲》便是這樣的作品。 短暫的狂飆過後,民主之路依然在我們腳下。與其在幻滅中駐足,不如在喧鬧的街頭,撐起一張能夠包容不同聲音,讓人們坐下來共同討論的桌子。寧靜地,醞釀這場變革…… 相關文章: 馬華讀立國】葉福炎 / 街頭的共同體,如我們 【讀家說書】最後一場淨選盟集會,已近10年前……我們突破族群藩籬了嗎?
2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