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赛夫鲁传跳槽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岁月饼屑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宝鸭穿莲
宝鸭穿莲竟是单黄莲蓉月饼!宝鸭代表“咸鸭蛋”,莲即“莲蓉”,咸蛋黄穿越莲蓉,如鸭群穿梭莲花之间,象徵当官清廉…… 趁北上槟城之便,特地从打巴(Tapah)收费站拐入联邦一号公路,沿山拿督瀑布(Lata Kinjang)方向一路寻访传说中的一矢楼。 数月前有位读者在我的部落格上留言,说心目中有家手工月饼一定要介绍给我,就位于霹雳州的积莪营(Chenderiang)大街,往瀑布的路上。特色在于全手工少量制作,慢工细货,上等实料,其莲蓉馅绝不掺入白眉豆,吃起来不油不黏牙,家里老人家吃了都回想起战前味道,眼泪直流!并特地强调,希望在它走进历史之前,我能将它记录在书中。 [vip_content_start] 近几年来我常使用联邦公路往返南北,为的就是沿途记录那些日渐被遗忘的大小乡镇的饮食风貌。先前进出金宝无数次,从打巴经地摩(Temoh),再到昔称“禁埔”的金宝,途中必经积莪营,对其摆在路口写上中文地名的巨石地标留下深刻印象。记忆中就只那么一次为了造访山拿督瀑布而把车拐入,却又遇上狂风暴雨只得扫兴而归,所以对积莪营始终如同那场风雨般模糊不堪。 这天风和日丽,抵达积莪营大街已是正午时刻。两排店屋水静河飞,十多间店面匆忽而过,却不见酒楼茶居。至末端,只好下车步入一杂货店向正在静默阅报的老板探询,老人一阵错愕,问明来意后则眯起眼睛,笑说一矢楼啊就在同排的首间。 折回,将车泊好,但见店铺铁门深锁,不见任何招牌。一阵疑惑,妻倒发现第三间店铺门楣上方正横一匾白底黑字的“一矢楼”。欣喜往前,从窄门探向阴暗深处,顿时像被“当场逮到”似地,几位加起来有好几百岁的老人家倏然热情地以广府话迎面招呼,递饼试吃,说这里是制饼作坊,茶楼则设在隔一间的店铺,只做早市点心生意,午后开两三个小时供乡民喝茶聊天。 当家的汤培生老先生现年七十三岁,年纪最大的是相隔十年的汤大姐,都说在他们未出世前“一矢楼”经已营业,由唐山花县南来的爷爷创立。最初开在万里望,后来才迁到这里。历史话题一经打开,四姐弟妹更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彷彿想在最短时间将百年岁月与家族历史给全情掏尽。最后矛头都指向一旁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是汤老先生的儿子,第四代接班人啊!刚从悉尼当厨师回来。 生哥热情的把我们带到茶楼,在打开大门之际,一种穿梭时空回到70年代的感觉油然生起。店前摆放月饼的玻璃柜、牆上写上“中秋月饼”四个字的老旧镜框装饰、桌面上漆得红彤彤的古老饼盒、柜台前悬贴在横木上草书月饼种类的彩纸,以及一串串唤起孩童记忆的猪笼饼,都顿时让我沉入无边的回忆当中。 正当生哥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介绍玻璃柜里的月饼种类:金腿肉月、莲蓉肉月、玫瑰豆沙、五仁肉月、豆蓉肉月、双黄莲蓉、宝鸭穿莲……什么?脸色红润的生哥顿了一顿随即解释:宝鸭穿莲就是单黄莲蓉啊!我有点像重遇故人般的不敢相信,看生哥随手递来的红纸,千真万确的印着“加头宝鸭穿莲”,一时真的回不过神来,那是多久没听到的词了。 宝鸭代表“咸鸭蛋”,莲即“莲蓉”,咸蛋黄穿越莲蓉,当然就是单黄莲蓉啊!也忘了是谁告诉我的,记忆中比较“文雅”的老一代都把这款月饼叫成这样,当时心里总觉得为何要那么 复杂呢?单黄莲蓉不是更加直接吗? 稍长后迷上民间艺术,看多了相关书籍才知道“宝鸭穿莲”原是中国造型里的吉祥物。常出现在传统建筑的石雕、字画、玉石雕像、傢俬图案,甚至中国功夫里的招式名称。鸭子咬莲蓬、莲叶或莲花,或鸭群穿梭莲花之间,以象徵当官清廉(莲的谐音),后来又因“莲鸭”谐音“连甲”,寓意成学子在殿试中连中科甲,成为升职升学的吉祥物。甚至到了最后,还引申为能够“压”住金银财宝,变成聚财的象徵呢! 一旦了解“宝鸭穿莲”的传统意象与文化背景,就不得不对当年把单黄莲蓉取名为“宝鸭穿莲”的创意感到钦佩。那不单单是讨个吉祥吧了,在创意当中更摆脱了固有“鸭子和莲花”的造型而融入食材的想像,让月饼乘载的就不只是“中秋吃月饼”的文化而已,还包含了传达更多传统文化的“附加”意义。我突然想起留言中读者也特别提到一矢楼的莲子鸭,说是中秋预定的佳餚。 我向生哥询问,他无奈的表示工序繁杂,已经很久没做了。 我说莲子鸭也可称为“宝鸭穿莲”啊!转头问年轻的接班人,只见他一脸腼腆,说还没学会这古老菜式呢! 2009年10月1日完稿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童年糖沙翁
油器在原乡广东及香港日渐没落,成了不可多得的怀旧小吃。而我们庆幸的是,走一趟茨厂街,还能买到传统风味的糖沙翁、笑口枣和蛋散。 除夕前几天,新书《知食份子寻味地图》终于印好。带点恍惚,像刻意完成某既定仪式般的走了一趟茨厂街。 就像十一年前出版第一本摄影散文集时,从出版社拎一大叠赠书路经茨厂街,很自然的便走向烟铲巷口的这个小食摊,坐下来吃一碗绵密清香的白果粥,和一件蛋香浓郁的糖沙翁。 这是童年时候,大姐每带我“落坡”(下吉隆坡)到茨厂街购物时常造访的地方。以一方简陋食档,三两张小木桌,灰泥地上搁几个小炭炉温着一锅锅的白果粥和糖水,当然最为经典的,还是一摊头教人眼花缭乱的油器和传统糕点了。 [vip_content_start] 所谓油器,就是油炸食品,是广东小吃当中七大分类之一。市面上一般食档贩售的,来来去去都是油条、咸煎饼、夹粽、马脚和牛脷酥,而这家小吃店却提供了别处少见的蛋散、笑口枣、萨其马,以及我最为喜爱的糖沙翁。 身处熟悉的场景,地道的童年口味牵动起翻滚而至的记忆思绪,彷彿已搞不清是为了“庆祝”自己的第一本书出版,还是特地回来悼念逝世一週年的大姐了。 那年1998,金融风暴的第二年。小贩如常以市井话语高谈市道的不景,说这传承三代的小食摊,在匆匆五、六十年来始终是以蝇头小利几角几分的存活过来,看尽了茨厂街的潮起潮落。言下之意就是“惊都冇用”,风暴总会过去! 记得千禧年过后,屋租法令解除,战前街屋顿时产生骨牌效应。一日经过烟剷巷口,却发现白果粥摊已变为一间崭新店舖。昔日小贩虾叔已将档口摆在路旁,无奈的笑说租金三级跳,只好让位,现在只卖油器糕点,要吃白果粥,回家自己煮啦!我可以教你。 我当时慌忙地往摊头寻找,幸好糖沙翁还在,不禁放下心头大石。 是的,像这样一摊种类齐全的油器档,在新马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对本地饮食文化而言,它着实代表了早年广州市井小吃移植南洋的重要一章,当原乡广东及香港也日渐没落而变为不可多得的怀旧小吃时,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走一趟茨厂街还能买到传统风味的糖沙翁、笑口枣和蛋散。 其实,糖沙翁就是炸蛋球,源自老北京的奶油炸糕,传入岭南后,保留其他材料,唯独捨弃奶油不用。制作不难,材料有鸡蛋、面粉和水。先将水煮沸,加入面粉拌匀成柔软的粉团,离火后趁热分批加入蛋液,充分拌匀,然后徒手将适当粉团挤入暖油中炸至金黄色,盛起沥干,洒上砂糖即可。但必须要用热水和粉,否则口感无法做到表面酥脆,内里鬆软。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姐也曾在家里试做过糖沙翁,不晓得是当时她从香港妇女杂志中找来的食谱严格规定,还是她求好心切,为了让蛋液与烫手的粉浆充分拌匀,所以都是徒手制作,每每边搓粉边吹手,雪雪呼痛。以致在我的童年印象里 ,糖沙翁是付出惨痛代价后才能获得的美食,即使从白果粥档买来,总会傻呼呼在想,如果店家痛怕了不做怎么办? 我的香港朋友告诉我,在他小时候糖沙翁与蛋挞齐名,是茶楼和旧式茶餐厅的甜品,后来蛋挞在新式面包店里 “死灰复燃”,而糖沙翁却渐渐消失,现在就只能在少数旧式饼家找到。当我带他走向烟剷巷口的这摊“江夏笑口枣”,他一眼就看到了糖沙翁,不禁尖叫起来,怎么这 里 还有啊?! 这天我带点恍惚,像刻意完成某既定仪式般的走了一趟茨厂街。看看糖沙翁还在,心就安了,彷彿美好的年代还在。 如果大姐还在,她作梦也想不到她的宝贝弟弟,竟完成这本饮食书吧! 2009年3月5日完稿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糖环・蜜蜂窦
糖环愈来愈少见,蜜蜂窦则无处不在。追溯源头,糖环源自中国,而蜜蜂窦,竟然源自印度!“蜜蜂窦”是广东人的叫法,华语规范则写成“蜂窝饼”。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文冬・糖环
在文冬遇见糖环。这年食一直活在这小镇的集体记忆里,随春意渐浓,便圈啊圈的,圈出新年的图像和味道。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寸枣・天公豆
“寸枣和天公豆做出来也只是给人拜神,没人要吃的……”如何去想像一名制作食品的人,已预设好其“作品”,最后将被丢弃的那份落寞心情呢?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麻蓼・蓼花
麻蓼与蓼花是福建泉州人嫁娶必备传统礼饼,在峇冬加里遇见,拆封一尝,果然饱满着传统的味觉记忆。蓼花饼在广东话里称为麻通及米通,是新年应景食品。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炒米饼・糯米团
外婆当年南来,身上便只带了满满的一罐炒米饼,坐船七天就吃足七日,就这么熬了过来。回想起外婆吃炒米饼时若有所思,眼中彷彿有海……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大小老婆饼
老婆饼的起源之说,倒真的和老婆有关。而为何要在饼面上戳许多小洞,或用刀划上几道口子?那倒和“恨老婆”无关! 看来并没有严格的规范或约定俗成,非得每块饼都必须遵守几斤几两,或做成怎样的一张“脸”才能称之为老婆饼吧! 是的,这里不谈正宗。年轻的做饼师傅未必懂得为何把酥皮包馅压平后,再刷上蛋液,送进烤箱之前,一定要用叉子往表皮戳上许多小洞,或是用刀在饼面划上三两道深深的口子。有的说是为了造型所需,有的则表示遵从传统,彷彿丝毫不可逾越的坚守模样,但问及为何,却又一脸茫然。 [vip_content_start] 就像老婆饼的起源之说,多少拜香港连续剧《戆夫成龙》所赐,找到新的“出发点”!剧中阿旺为老婆仔深情制作的老婆饼,在近年来红遍华人世界(不对!老婆饼在华人世界本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广东饼啊),成为旅港游客必买的红牌手信。甚至许多剧迷还嚷着要买正宗的“阿旺老婆饼”!彷彿相信了历史长河当中,真的有那么一位剧中改编的傻仔阿旺发明了这款饼饵。 其实,有关老婆饼的起源传说才真的精彩,要改编,要延伸,要杜撰,都拥有广博的想像空间任由创作。在此便列出一二。 说到老婆饼,总习惯在名字前冠上潮州两字,但这饼食却又实实在在是出自广州的知名茶楼──莲香楼,并流行于广府世界。追根究底,就非得从一潮州婆说起不可。 话说清末民初,莲香楼僱用一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有次回乡探亲,便将茶楼名点带回去作手信。怎知家里的潮州婆试后却觉得不过尔尔,还不如家里自做的油炸冬瓜角来得美味!丈夫听后当然有点不是味道,便叫老婆做些来尝尝。只见潮州婆将一锅冬瓜熬得稀烂,再加上白糖糯米粉,煮到半干不湿即取出包上面皮,然后下油锅炸成金黄香酥的冬瓜角。一尝之下,果真皮酥馅滑,异常美味。于是回广州时便吩咐潮州婆做了一些带回去给同事老板品尝。 以下大可省略两百字,聪明读者大概已猜到剧情的发展,最后当然是大受老板赞赏,问及名称,师傅说出缘由,于是便有人建议把这饼饵给取名为“潮州老婆饼”,并加以改良,做成圆形,改炸为烤。但后来老板却嫌老婆饼太过俗气,便改名“冬茸酥”,然而“老婆”一名趣味盎然,早已深入民间,流传至今。 另一版本就与潮州没直接关联。同样话说清末民初,一位妇女因家公生病,家里却没钱,于是自愿卖身为奴,替家公治病。深爱老婆的老公为了赎回妻子,便努力研发出一种美味的饼……以下可以省略一百字,最后一定是喜剧收场,丈夫以卖饼赚来的钱赎回老婆,在场鼓掌的“加里菲”便将这种饼称为“老婆饼”! 根据资料,“莲香楼”创于1910年,至今在广州仍生意滔滔,据说是最早推出莲蓉月饼的茶楼饼家。所以,看来第一个传说的可信度应该比较高,而且其潮州属性也符合了实际的制饼工巧,与潮州水晶饼相同,都是以糖冬瓜、糕粉和猪油制成馅料,再用油皮和油酥搓成的酥皮包裹,压平后在饼皮表面戳洞,或划上刀口,刷上蛋液后,便可送进烤箱烘焙。 据说最传统的馅料制法,是先将煮熟的冬瓜茸拌上白砂糖和猪油,装进缸里,埋在三尺深的地窖半年,让火性退尽,才用来制饼。据食家所言,如斯馅料才会入口甘美,香滑凉喉。如今听来,彷彿天方夜谭,冬瓜茸早已变成糖冬瓜,甚至连糖冬瓜也不用,只以白糖,糕粉和奶油做成饼馅。所以也不必去追问年轻师傅为何要戳洞或划上刀口,虽然那只是简单的避免饼皮在烘焙过程中蓬肿起来的缘故。 至于第二个传说,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台湾一家老饼铺与几位知食同好的对话。当我说完这则“卖身帮夫”的传说后,一位朋友便笑了起来,说如果那老婆被赎回后发现家里另有一个女人怎么办? 白髮苍苍的饼铺老板笑着搭腔:那还不简单,做两个Size就没事了。如果丈夫发达后不赎回老婆又怎样?那更简单,你们就没有老婆饼吃啦! 2009年4月29日完稿
3年前
VIP文
VIP文
林金城|岁月饼屑:落番萨其马
萨其马源自满族食品,满清入关后策骑南下,风行广东一带,再换马坐船南渡到新马,完成从草原到热带雨林的落番故事。 网上搜寻萨其马,果真成千上万匹马儿奔驰其上。犹如浏览一页页的关外风景,当知道这些“马仔”源自满族食品后,不禁对其“草原个性”产生无限好奇。 萨其马,在历史草原上有时也写成沙其马、沙琪玛、萨骑马、杀骑马、萨琪玛、萨齐玛、赛利马……三声“ma”个不停。根据“官方”说法,萨其马是种源自满州的饽饽(北京方言,糕点的意思),满清入关后,开始在北京流行,成为冠婚丧祭不可或缺的食品。几百年下来,萨其马已从北方骑马传遍全中国,尤其南方广东一带更为风行,甚至换马坐船南渡“番邦”,流行于我们马新一带。 [vip_content_start] 寻根溯源,当然还得从尘封古籍中一探究竟。清人富察敦祟写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燕京岁时记》里,就有这段记载:“萨齐玛乃满州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文中说明当年的萨其马是用冰糖、奶油和白面粉制成,与现在的蛋味版本显然不同,由炉烤变为油炸,经历百年变化,马儿不断往前奔跑,已无法想像当年是何种味道了。 倒是萨骑马一名,隐约已道出“原味”。小时候我就曾拿着包装纸四处追问:杀骑马是否与骑马有关?骑马的为何会被杀呢?骑马人被杀后马又跑去了哪里?外婆不胜其烦,大声回答:杀你嘅头!细路仔食嘢咪问咁多!(杀你的头!小孩子吃东西别问那么多!)结果便终止了我那脱缰式的想像,恰恰与马蹄声擦身而过。 直到多年后到台湾念书时,一次在图书馆翻阅广东食物资料,才发现这么一则有关萨其马的“传说”:话说清朝时候,有位驻广东的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回来都要求家厨准备一款创新点心,并以杀头相逼。有次将军发怒,埋怨点心不够新意,厨师一阵心慌,技穷无助,慌忙中将碎面皮炸成饼块,再沾上蜜糖压成方块端上,完成后不禁低咒一声:杀那个骑马的! 结果,就像中外许多饮食起源传说那样,将军吃后大为讚赏,问点心名称,厨师慌忙得脱口而出:“杀骑马”!所幸萨将军听后误以为厨师借物形容自己的骑马英姿,高兴不已,自此将这种点心称为“萨骑马”。 明眼人一看,这传说杜撰琢痕处处,只供食趣笑谈,多少看出萨其马从北京传到广东后的“本土化”历程。此外,另一传说也明显贴上南方标签,说萨其马是由一位老翁从广东“蛋散”中得到灵感而创造出来。起初老翁并没为这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到市场贩卖,却刚好遇上大雨,只好躲到一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马回来,将老翁放在地上盛点心的箩筐给踢到路中央,于是当老翁正式推出这食品时,有人问起这点心名称,老翁便灵机一动取名为“杀骑马”,后人才将名字给雅化成“萨其马”。 网上 传说 “引人入胜” 当然,如果逐一浏览网上资料,肯定还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传说。其中比较确实且公认的说法,就是萨其马是满州语“萨其非玛拉本壁”的缩写。在满语中,“萨其非”是切块的意思, “玛拉本壁”则表示码放(整齐叠放),而萨其马的制作程序,都要经过切块和码放这两个环节;也正因为是个音译名字,所以才会出现许多不同写法。 回到现实,这里热带雨林遍佈,少有草原让马仔快乐奔驰。所以,什么满州、燕京、将军、老翁都似乎离我们太过遥远。当我们在吃着“落番”萨其马时,想到的当然不是草原奔马,而是“理所当然”的将萨其马与美罗、金宝、怡保、文冬等城镇给连接一块,成为该地土产手信的图腾。 萨其马在香港又称为马仔,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人流行赌马,俗称赌马仔;因此迷信者对“马仔”总是情有独锺,认为吃“马仔”可赢马仔! 此文刊出后,如果本地萨其马突然销量有增,那才不关我的事! 2009年4月1日完稿
3年前
VIP文
更多岁月饼屑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