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峇里島

2月前
9月前
2年前
2年前
張景雲先生《炎方叢脞》一書有篇〈華萊士的物種分界線〉,也提及了華萊士在本土的事蹟。那條“物種分界線”,華萊士曾在地圖上如此畫出它的位置—— “從婆羅洲島(Borneo)和西里伯斯島(Celebes Islands)之間的馬家沙海峽(Makassar Straits)直貫而下,穿過峇釐島(Bali)和龍目島(Lompok)之間,線的上端則向東北延伸,在菲律賓群島的棉蘭佬島(Mindanao)南北掠過。” 華萊士還在線的西邊寫上“印度馬來地區”,東邊則寫上“南大陸馬來地區”的字樣。 華萊士的線主要是根據鳥類(特別是種類繁多的鸚鵡)劃分的。他發現,這條線兩邊的物種明明相隔不遠,但彼此的差別就像南美洲和非洲之間一樣,或者說比歐洲和北美洲之間更明顯。 它並不是最早在馬來群島劃出生物分佈區的虛構界限,也不是世上最後一條生物界限。進入20世紀,隨著生物地理學蓬勃發展,地圖上出現了好些生物線。儘管有些科學家也認為這些生物線實在太多了,但始終沒有否定掉華萊士的線。 華萊士線穿過峇釐島和龍目島。這兩座島的距離很近,1920年代就有德國的動物學家考察了好幾年,發現鳥類明明可以輕易地飛越兩地,兩座島上的鳥類卻大有不同。飛禽之外,各種走獸也是如此,峇釐島以西是亞洲類,龍目島以東是南大洲類。——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世的我們已知道,這與地質學上的大陸板塊移動現象有關。然而19世紀的華萊士比我們更早、更清晰地領悟:要真正瞭解物種在地球表層分佈的情況,人們不僅要先了解物種的演化史,同時更需要了解這些物種產生地區的“地質史”。他的分界線,正是要彰顯這條法則。 更多華萊士的故事,以及更豐厚有趣的馬來群島史地知識,歡迎閱讀張景雲先生的《炎方叢脞》。大力推薦此書。(編輯/靖芬)
2年前
3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