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平等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5月前
5月前
相信人具有能动性(agency),无论性别、族群、阶级,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目前经营播客《耳朵流浪》,认为说故事的人会找到聆听者,荒谬世界中持续练习发声。 电邮:[email protected]   在马来亚大学校园里,一个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学生组织正悄然崛起,致力于推动和性别议题相关的讨论与行动。该组织名为“女性与男性性别问题研究社”,简称女研社。 尽管女研社刚刚成立不久,但已经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社员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升大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意识,倡导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并逐步完善制度上的改革。这个新生力量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大学迎来最后一个学年之际,活跃于学运组织的大学生陈洁颖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以性别议题为主要关怀的学生组织,于是建基于女性主义,与一众志同道合的伙伴设立了女性与男性性别问题研究社,简称“女研社”。“当初之所以会将社团名称缩写,命名为女研社,是有着向台大女研社致敬的意思。”洁颖解释道。台大女研社是在1980年代末,台湾大专院校中第一个由学生主动发起的女性主义学生社团,在大学校园内形塑性别意识、积极开展性别平等运动等方面扮演重要的启蒙角色。 然而,对于洁颖而言,中学时期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到中国“227事件”所引发的舆论中所提及的“父权体制”、“厌女”等论述,却是她对于女性主义相关理论产生好奇的开始。直到在大学课堂上选修了“性别研究”课程,才对这一方面的课题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她也因此认识了在同一场合上受访的另一名同学——女研社社员叶雯君。雯君补充,在国内校园创立关心性别议题的社团,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社会脉络下,针对在地的议题进行直接讨论也是重要的,而不能够仅仅仰赖国外的理论框架。 宣导大众月经意识觉醒 “仅以一抹鲜红,就能宣告我的死刑。” 一名来自外校的学生端正地站在女研社与社工系联合举办的月经展览一隅,现场朗诵她以《月经》为题所创作的的诗歌作品。规模不大的展览空间内,正在观展的数十人顿时静默下来专注聆听。朗诵者的身后是一个以红色、白色相互点缀而成的艺术装置,墙面上张贴的中英文海报讲述着女性生理周期的公卫知识、统计数据、各国政策以及与月经相关待破除的普遍迷思。 展厅内还设有与访客互动的设计,比如请来访者将红色棉球放入象征不同时长的方格里,有关女性一般多长时间替换卫生棉的问卷调查一目了然。展厅一侧的布告板形成了一面便利贴墙,上面写满了不同访客对于月经来潮、生为女性的想法、感受以及支持鼓励。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促成一个让观展者感到安全、相互尊重以及可以展开平等对话的空间实属不易,这源自于女研社社员们的用心竭力。 最后,当询及在大学院校内推动性别议题讨论的重要性,陈洁颖说,大学生不应只是埋首于书堆,而是需要去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青年群体的一份子,其实有责任尽自己所能去关注社会议题,去营造一个更进步的社会氛围。 社员叶雯君则表示,她身为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兼性别研究学程的学生,觉得本身有必要去推广有关性别平等的理念。“哪怕普遍大学生目前拥有的性别意识只是小小的一颗种子,都具有日后萌芽成长的可能性,”她笑着说,“我们现时就先做能够做的事情吧。”  向马大建议修改“反性骚”行为法则 女研社社长陈洁颖说,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社团的重心主要是放在以下三个面向:(一)时事评论:针对时下议题进行即时评论;(二)法律改革:审视校园乃至国家法律,并向有关单位递交修改草案;(三)活动倡导:透过举办各类型活动呼吁学生关注性别议题。“虽然女研社成立并不久,但在网络搜寻引擎中输入关键字,便能看见女研社这段时间以来切切实实认真推动活动的痕迹。” 今年年初,该社针对200名马大本地及国际学生展开了“校园性骚扰议题”问卷调查后,将数据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提交备忘录给校方。据了解,马大校园虽然早已存有反性骚扰行为准则,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这个准则的存在,近年来校方也没有在新生报到时向学生进行宣导,导致这项为了遏制校园性别暴力的指南形同虚设,而且部分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借此问卷调查,我们提交修改准则的建议,并希望校方可以认真看待校园内的性骚扰事件,”洁颖说,“我们会和校方接洽,监督后续进展。” 相关报道: 张庆信:盼华妇会成为资讯窗口 让面对困境的女性求助有门 杜绝性别歧视 保护妇幼权利 伊姐妹组织提8关键改革 刘静芝:25国议员中仅3人 大马女性参政率低  每天10女被谋杀 充斥性暴力的墨西哥 将选出史上首位女总统
6月前
9月前
同为90后社畜,我与好友鹅梨虾有着数不尽的共同话题和极其相似的遭遇。我俩乐于与对方在这烦嚣的都市生活中一同构建一片容许我只是我,她只是她的精神乐园。哪怕me too已从艺文圈燃至娱乐圈,我俩身处的大环境对女性、对受害者、对性骚扰的态度也依然不算太友好,其中更不乏把整件事当成一场笑话的吃瓜群众。所有我们曾经吃过的亏,吞过的泪水,也只有在那个仅存在于精神与幻想里的乐园得到抒发。 因此,当我在大银幕上看见那个女孩们可以肆意追寻所有梦想,穿着露背短裙也毫无男凝(编按:男性凝视,male gaze,在这个视角下,女性只能成为“被观看的人”)与“咸猪手”之隐忧的芭比乐园时,我狠狠地哭了。在那无数个重叠交错的天马行空乐园里,我俩的最爱与最痛就是“假若我们活在女权世界”。 我甚至能共情芭比只想选择高跟鞋,不想来到现实世界的心理。当然,我依然认为着高跟鞋是现代版缠足。但在天生“踮脚尖”的芭比眼里,高跟鞋才是最符合身体构造的舒适追求。何况,她还是最符合人们刻板印象的“Stereotypical Barbie”。 无意引起性别对立,但据现实生活观察,绝大部分男性都无法真正理解女性对刻板印象和标签化的厌恶。我谈不上是什么大美女,但因为性格较为内敛,妆扮风格也较为女性化,就经常被一些还不太熟悉的书友文友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性格柔弱,更有男书友干脆说我就是可以无限度容忍他所有低俗笑话与对女性的不尊重的好欺负菟丝花。 然而,一个未满18岁就离家在外念书的女孩,真会是柔弱菟丝花吗?我们曾试过独自到IKEA选购大小家具、试过独自把厚重床褥搬入公寓卧室、试过独自组装床架鞋柜、试过独自一人走过凌晨暗黑无人的小巷、试过独自入院动手术、更试过在地铁站与掠夺匪对峙再自己到警局报案……一桩一件,全是活生生甘苦交杂的亲身经历,委实没必要透过亲吻自己二头肌或剪去长发、换上黑白西装的方式来宣示独立与力量。 无可否认,男性朋友也可以说那些亦是他们的经历。可是,为何同样的寒窗苦读、同样的文凭学位、同样的案牍劳形,却还要像电影中的Mattel高层那样,穷追不舍、不屈不挠地想将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女孩装进精美的娃娃包装盒里?为何又要理所当然地拿女性来当低俗娱乐和谈资,而不觉得那多少是对自己母亲的背叛?被赋予诞育生命,拥有如此神圣价值的乳房和阴道,曾几何时又成了带有羞耻感和性暗示的器具? 波伏娃在《第二性》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 谁曾想,在一部犹如粉红轰炸机般的爆米花电影里,曾被认为宣扬女性外貌焦虑的芭比,居然赤裸裸地呈现这个,在隐蔽版的父权社会里,大家理性上都知道,情感与行为上却不全然认可的真相。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所谓的出厂设置,制定我们必须长成哪一种模样。身边男性朋友总在抱怨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有事业心、社交能力强、富有运动细胞、驾驶技术、不可以流泪……都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所以忍不住认为女性就是父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然而,女性应该柔婉、应该纤瘦、不应该有事业野心,又何尝不令女性倍感窒息? 自我怀疑已纠缠我大半生 很多人说电影中Gloria那一段独白太突然,也太说教。可那些是不少女性从小到大,日复一日的真实人生。我哪怕一整天哪里也没去,也会无端遭男书友讽刺只看女性作家的小情小爱,喜恶更会被恶意曲解成只是见不得另外一位美女作家更优秀。 或许是我太敏感,又或许是我自尊心太强,我经常能在别人的言语和文字间读出对男性的崇拜和对女性的贬低。比如女性作家就常被默认为只懂小情小爱,不懂家国情怀和社会冷暖。也难怪作家芭比被“洗脑”以后,会认为自己没资格得到诺贝尔奖。 而这种看似荒诞的自我怀疑已纠缠我大半生。 我和鹅梨虾都曾被男性辱骂是在打“女拳”,更曾被一些女性“好言相劝”,让我们接受男性明显不怀好意的凝视,只当一个漂亮的芭比就好。可却没人愿意在要求女性忍让和包容的同时,也要求男性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女性。 我俩就像是疯狂想逃离Mattel总部大厦的芭比,明明什么都没做,就被默认会给现实世界带来破坏。 可笑的是,我俩由始至终最渴望的,不过是能够自由地成为最纯粹的贾思敏和鹅梨虾。
1年前
“广末凉子出轨了……”老同学发来讯息。 想当年,广末凉子可是多少人心目中的女神。如果你也迷恋过广末凉子,那我们肯定是同个年代的。 90年代末,正值哈日风潮席卷东南亚,国营电视台第三频道原声播出了日剧《青涩时代》《海滩男孩》《麻辣鲜师GTO》等日剧。记得每到周末都会搬好板凳,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等剧播出。《海滩男孩》中的广末凉子,清纯甜美,好多人都为之着迷。 对于广末凉子出轨事件,我可是一点也不意外。原因是,在日本不时有艺人出轨、外遇、离婚等相关新闻报导。 日本人习惯与人保持距离,说是不想打扰或侵犯到他人隐私,同时也尽可能不要给别人造成困扰。这种保持距离的态度,不仅仅是对待陌生人、朋友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就连面对家人,日本人也有保持一定距离的意识。好多夫妻之间相处的模式也都是相敬如宾的。加上日本企业几乎每年人事调动一次,尤其是男生经常会因为工作必须迁移到另一座城市,而原本的家里就剩下妻子和孩子。日子久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变得疏远、冷淡。 之前在语言学校教小朋友英语,来到“我的家庭”这个单元,我让小朋友介绍他们的家庭成员,其中有二到三位小朋友略过了父亲的介绍。当时我没多想、也没多问。后来,才发现这些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因为长时间没看见父亲,所以把父亲给忘掉了。 出轨事件发生后,广末除了道歉认错,工作被停,代言的广告也被撤下了。相比起日本出轨的男艺人,待遇可是大不同。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但日本还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父系社会。此前一些被揭发外遇、卷入性丑闻风波的男艺人,可是地位完全未受影响地还在拍剧、上综艺、接广告。近期英国BBC专题揭发日本男偶像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已故创办人喜多川的性丑闻事件,日本媒体也是一律噤声,未有报导。 就在上个月公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日本在146个调查对象国家中排在125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低的排名,除了落后一众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排名,反映出女性在日本的地位极低。 男女天生就不平等? 事实上,不少日本女生还是把嫁户好人家、生小孩、当个称职的主妇,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我经常让大学里的学生读一些有关性别议题的文章,试图引导他们跳出传统框架讨论。像是之前给他们读了一篇发生在日本,有关女性急救护理人员为了给在相扑台上致辞突然昏倒的市长施予急救,但碍于女性在这项传统运动的舞台上被视为“不洁”而被驱赶下台的新闻报导,结果班上有男同学发表看法说∶“男女天生就不平等,根本没有必要去比较。”我当下犹如被淋了一盆冷水,一时不知要如何引导接下来的讨论。 还有一次,参加企业面试。面试官问我∶“结婚了吗?老公在哪工作呢?老公对于你面试这份工作有什么想法吗?”我都被问傻了。所以面试工作的究竟是我,还是我的老公?换成是西方国家,这些问题简直就是性别歧视吧。 有时候,还真希望日本女性可以跳出传统思维,争取一下自己的权益。虽然出轨在道德伦理上肯定有错,但对于广末事件,我反而有点同情她。同情的点在于,凭什么在这个社会,女生就是要承受比男生更严格的审判与惩罚?
1年前
《论语》中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某种程度揭示了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从自己的心理推及他人,自己认为那样做会不妥,就不应该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那么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总之,孔子所言是告诫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尊重他人、友好对待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但从今天来说,“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更应值得人深思。即便是自己愿意的事,也要多加考虑,不要轻易加于人。 人皆生而平等,各人有各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就要求孩子从事什么职业;许多老板自己喜欢哪种项目方案,就希望员工坚决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等。 如果对方没做到位,一方就会责怪另一方,可是他们又何尝理解过对方的内心?殊不知,丈夫对妻子的劝导不上心、子女对于父母的“教诲”不感冒、员工对老板的方案有异议,反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生活的步调和工作的开展。 因为不支持博弈,所以间接关闭万字票投注站而导致减少一项收入,事物本无好坏,除非思想从中作怪。 我们再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待网暴。 网暴事件屡屡发生、愈发严重,许多网民主观地说暴力是不对的,在还没搞清楚事情的本质就声讨某某某,私自冠上罪名,殊不知他们当前的行为就是一种暴力,却觉得自己才是对的。 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错误倾向,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刺痛着人们的心。 在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讯息的网络暴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有的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世界里,一句恶意的评论,一键转发的谣言,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点赞,经过一次次传播后,其影响可能被无限放大,给受害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时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 互联网没有局外人,如果任由网络暴力蔓延、戾气横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惩治网络暴力,要落实主体责任。网站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责任主体,不能被流量左右,要架起“高压线”,对网络暴力行为亮出“红牌”。 同时,也要通过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方式,帮助网民及时有效防范网络暴力侵害。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网暴离你我并不遥远,惩治网络暴力需要从你我做起,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共同抵制网络暴力,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网上家园。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2年前
2年前
我必须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也要对e若无其事,他有他在乎的隐私,不想随意揭露自己的糗事或弱点,那我就让他保留自己的空间,可以知道但不去干预。 自3月20日开学起,e深切体验到什么是上学。他穿起校服,背起书包,书包里有作业本、文具盒、点心盒、水瓶、备用衣物,是一个真正的学生了。每天早上6点半,一听见闹钟响起,就会醒来。开学第一天,他嘲笑我:“妈妈手忙脚乱从床上跳起来。” 学校离家不远,包括堵车的情况,20分钟以内一定会到,甚是轻松。这所幼儿园有小学般的系统,体育课有体育服、每天不同的点心分配,上学放学等一切都跟着规定来。 E上的是英语班,班主任是亲切的马来老师。英语不流利的e,上课两个星期后,便会用英语和我们抬杠,和老师聊天,根本没阻碍。幸好我之前没有浪费精神多操心,话痨小e一定难以抵抗无法言语的痛苦,定可战胜自己的胆怯。本来排斥马来文,觉得马来文难学的e,也因为碰上可亲的马来老师,自己变得积极学马来文了。 [vip_content_start] 这些魔法般的变化,是我从来没有预想到的。获知班主任是马来老师时,我有点战战兢兢,怕e不适应,因为我们平常在家主要说华语,但不尝试就不知道结果,还是乐意接受学校的安排。E常告诉我,他喜欢这位老师。后来,他还主动自己写信给老师。 我必须克制好奇心 那些我不由自主对老师的想法,都不能告诉e,因为我不想自己主观的偏见,会影响e认识这个世界的心态。种族是平等的,肤色是平等,语言不是交际的障碍,我们靠学习来克服,而人格是关键。和大家和平相处,公平礼貌对待,便能舒服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尤其小孩一开始是白纸,他的眼里没有美丑或高低,成长中的喜好判断,这些我由他选择。 我很好奇e每天上学遇见了什么,学了什么,甚至吃了什么(写小说的妈妈,总免不了想知道所有事)。有时候,他会故弄玄虚不告诉我;有时候,他心情特好,便会主动告诉我,哪个同学怎样,哪个老师又如何。我也有无耻的时候,用Telegram询问老师为什么今天如此这般。幸好老师不嫌我烦,常会耐心回答我。比如说,有一天放学的时候,e忽然放声对我哭,哭得很委屈,却不告诉我原因。我只好问老师,才知道他摘花,被老师劝阻,心底不好受。但为什么这么伤心呢?我也不明白,反正小孩在乎的点和大人不一样,他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当是一种正常情况吧。 当然,我必须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也要对e若无其事,他有他在乎的隐私,不想随意揭露自己的糗事或弱点,那我就让他保留自己的空间,可以知道但不去干预。 上学后,我一直在拿捏我和e的距离。学校变成他的私人空间,不像在家里对我坦露,他有他的圈子和想法。我可以管束他吃饭的习惯、睡觉的时间,但学校是老师、同学和他的世界了。 每次接他放学的时候,我总会远远地观察他,没有我在身边,他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只看见戴上口罩的他,完全看不出什么。他告诉我,他一边唱歌,一边打拍子,就这样等我们来接他。不唱歌的时候呢?他把眼前的一切变成大鱼缸,把所有人当作鱼来观察。有些同学留在学校的安亲班、有些同学比他早上车、负责广播的是哪位老师。他还告诉我:“妈妈,有些车是不用手开门的,它会自己开,自己关,好神奇。”我不禁莞尔。 校长来电会吓着我,怕他犯了什么大错或他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知道学校因为人数的调整,要让他换班。我询问了e的意愿,e说没问题,他乐意认识新同学和新老师。有一天,我无意经过e的新班,才发现空间比从前小了一半,学生人数也刚好布满整个空间。我没问过e,他也没告诉我这个差异,我就当他无所谓。 直到假期的第二天,他心事重重地贴着我的额头,小声地说:“我想换回去以前的班,现在的班很小,我很不习惯。” “你喜欢现在的老师和同学吗?” “喜欢。” “那你可以离开他们吗?” 他点头,回答:“地方很小,我不习惯。” 上课以来,e只跟我说过他的颜色笔太小,上色很慢,他要换成蜡笔,而这次的要求是第二次。他尝试了适应新环境,事前把重点放在人,而忽略了空间。其实他从小很怕封闭,比如怕盖被、怕被蒙蔽(总是要很快穿上衣服,不然他会慌张哭出来),我可以理解他的“不习惯”是什么意思。 该如何和校长商量呢?且让我想一想。孩子上学,妈妈的功课也没少。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