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平静

海浪永不知疲倦地冲向沙滩,一次又一次扑向那片金色的沙地,带着细腻的低语。它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诉说一段遥远的往事。每一次浪花的拍打,都是一封情感的信笺,发自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寄给沙滩。它希望沙滩回应它的呼唤,但沙滩只是沉默地躺在那里,静默不语。海浪已经习惯了这种单向的交流。它曾经愤怒,曾经质疑,也曾经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沙滩依然固守着它的宁静。风吹过,卷起细沙,沙滩看似无动于衷,却在某种不易察觉的变化中,回应着海浪的每一次拍击。 岁月流逝,海浪带着愈发复杂的情感涌向沙滩。它不再仅仅是带来水珠的冲击,还夹杂了愤怒、失落和期待。每一次的拍打都似乎在向沙滩倾诉着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它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为什么它的每一次冲击都被沙滩静静地接受,却从未被真正回应?随着时间推移,海浪的情感愈加波动。它变得急躁,带着怒火和不安,用更大的力量去冲击沙滩。每一阵风暴都是对沙滩的考验,而沙滩始终默默承受,从不回击。它知道,海浪的愤怒源于对被忽视的恐惧,源于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 终于,在一个平静的黄昏,海浪放慢了节奏。它不再带着愤怒和焦虑,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轻轻地拍打着沙滩。那一刻,它开始明白,沙滩的沉默并非拒绝,而是一种深沉的包容。沙滩没有用言语回应它,但每一次的触碰,都是在告诉海浪,它的存在是被接受的。海浪意识到,风波并非一味的冲突。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要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彼此的成全。沙滩的安静和耐心,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包容。海浪的每一次到来,沙滩都在默默接纳,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自己,适应海浪的冲击。 从此以后,海浪和沙滩达成了一种默契。它们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共同存在。每一次潮汐,海浪都带着温柔的触摸,沙滩依旧静静地接受。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冲突和争吵,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默契的共鸣。日复一日,海浪与沙滩在彼此的互动中找到了平衡。日出时,海浪的光辉洒在沙滩上,仿佛为沙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日落时,沙滩静静地承载着余晖,等待着海浪的再次到来。它们的对话温柔而细腻,仿佛在讲述一段永恒的私语。 风波过后,海浪和沙滩在时间的流转中找到了彼此的平衡。它们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深刻的共存。海浪不再感到孤独,它知道沙滩始终在倾听它的诉说。沙滩也不再感到压迫,它明白海浪的每一次到来,都是一种温柔的问候,一种无声的抚慰。这种平衡是脆弱却坚韧的,就像人生中的风波,经过起伏和波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解。海浪与沙滩的私语,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一种包容与成全的象征。每一场风波,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如何在纷扰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 【作家点评/若涛】 以景喻人,观察入微。作者用景物变化对应人际关系的演变,写得丝丝入扣。如果能引入一对人物(可以是父女、朋友、恋人或其他),用景物衬托两人的关系变化,会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
2月前
在我的生活中,平静的日子突然被一阵未知的风暴打破。那天,我刚从办公室回到家,准备放松一下,结果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异常扭曲。房间的墙壁异常狭窄,空气也变得稠密。我开始感到胸口压迫感越来越强,心跳加速,手脚冰冷,仿佛每一秒钟都在与窒息做斗争。这种突然的恐惧感让我无法思考,也无法正常呼吸。我试图挣扎,但内心的恐慌却像无形的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那晚,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即使天已经很晚,我仍然在黑暗中徘徊。我的脑海里充满了恐惧的片段,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剧烈的反应。这种感觉持续了几天,逐渐地,我开始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到焦虑。即使是最普通的活动,比如出门买菜或是与朋友聚会,都成了巨大的挑战。我变得越来越孤立,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解释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 面对这种困境,我终于决定寻求帮助。去见心理医生的那一天,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期待能够得到解答,又担心这会是一段更漫长的折磨。医生的诊疗室静谧而舒适,与我想像中的医疗环境截然不同。她坐在我对面,温柔而耐心地听我讲述我的症状。她告诉我,我可能正经历“惊恐症”,这种疾病会导致持续的恐惧和焦虑,并且在特定情境下突然发作。 这个诊断让我既惊讶又释然。我明白了我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这种困扰的人,这种病症有其具体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医生解释了惊恐症的基本情况,并且为我制定了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使用抗焦虑药物来帮助稳定我的情绪,并且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我的思维模式和应对策略。 治疗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药物的副作用让我感到不适,而认知行为疗法的过程则需要我面对和挑战自己深层的恐惧和焦虑。有时候,我对治疗的效果感到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困扰。但是,每当我有这样的想法时,我都会记起医生的话——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点进步都是值得庆祝的。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认知行为疗法教会了我一些技巧,比如识别那些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且学会用更积极的思维来取而代之。这些技巧虽然看似简单,却成为了我重新控制生活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觉到一些变化。我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恐惧和焦虑的感觉变得不再那么压倒性。我开始重新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们交流,并且逐渐回到了以前喜欢的兴趣爱好中。我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摆脱了惊恐症,而是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它共存,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 这段经历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学会了珍惜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幸福时刻,也明白了坚持和勇敢的重要性。虽然未来还可能会有起伏,但我已经具备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都可以面对并且克服,因为我已经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学会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作家点评/若涛】 疾病书写有独特的难度。要揭露多少隐私,要展现多少不堪,如何拿捏尺度,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都形成挑战。这篇文字的前两段很具体地描绘了病发的状况,让读者感同身受。但进入求诊和治疗之后,就写得太过仓促,大多是程序性的描述。不过,如果作者是当事人,她要自我挖掘多少,要多大程度地回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难道是我等外人可以要求的吗?这也是一个难处。
3月前
“有秩序的乱着。”这是我一位外国友人对吉隆坡这座城市的看法。这个形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依据他这个看法去观察这座城市,我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体验,我才开始感受到这座城市有序和混乱交织的魅力。 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是在早晨的捷运站里。我刚搬回吉隆坡不久,对市内的捷运路线已经有些生疏,所以趁着早晨比较有时间试着乘搭捷运,想说可以探索这座久别的城市。从刷卡到站台,人们都有秩序地在排队,仿佛每个人都在按照一条隐形的轨迹前行,这种节奏我还跟得上。刻在捷运到站的时候,场面就突然混乱起来了。下车和上车的人在闸门处交错,有的匆忙挤过,有的像雕像般固守在原位一步也不愿迈开。我错愕地停步在闸门前,不知所措,再往后看了看才下车的人,他们又自发地形成有序的队伍上自动扶梯,秩序又在不经意间恢复了。 再次感受到这种混乱和秩序的对比,是在我工作的环境里。那天早晨的速报会议上,各部门的代表聚集在一起讨论酒店内各种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客房花洒的热水器坏了、电梯的速度异常缓慢,甚至登记系统出现故障等。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却需要遵循一套繁琐的程序,包括维修人员的服务和零件的采购等,都得依靠复杂的流程来处理,以确保决策的合理和透明。尽管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客户的体验,但我们却需要遵循管理层设定的正式程序,我对这种混乱与秩序的交织感到很挣扎。 带着杂乱的思绪入睡 “还有,城市里的人看似平静,其实心里都在呐喊。”友人在我表达对市内生活的不适时这么说的,“他们和你一样,感到疲惫不堪,对生活充满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每晚带着杂乱无章的思绪入睡,当清晨的闹钟响起,内心的迷茫都还没散去,他们又不得不开始新一天的计划和工作了。上班、聚会、回家,生活仿佛被固定在了轨道上。尽管每天的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内心的纷乱其实从未停止。” 友人的话语仿佛揭开了这座城市的面纱,让我看到了市内生活的另一面。这个城市虽然充满了机会和挑战,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焦虑。生活的有序掩盖了内心的混乱,而这种矛盾的共存成了城市生活的常态。 “有秩序地乱着啊。”这句话一直在我脑里徘徊。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街景,新旧建筑交错,给吉隆坡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夜市悄悄在错综复杂的街道上开始营业,小贩们热情叫卖,人群熙熙攘攘的乱成一团。可到了明天,阳光照耀下的街道又会恢复原本的秩序,一辆辆上班的车子整齐地排成长龙。 城市生活就像一条高速运转的传送带,把每个人都带入了有序的日常,却无法让他们摆脱内心的混乱。真正的挑战或许在于,如何在这种有序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这混乱的城市里寻求生活的意义。
6月前
再多一个月,就毕业满一年。2018年学瑜伽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考取老师证件的念头。可是,谁知道,再多一个月,距拿到瑜伽老师证件就要满一年了。算起来,自己学习瑜伽的时间不长,认真坚持瑜伽是从报名瑜伽老师课程开始。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哀怨、全身酸痛,听不明白老师的指示;直到现今很享受瑜伽,甚至还成为老师,开始线上教课。 想起来,的确很神奇。大学毕业,在马来西亚工作了1年半就去了新加坡工作。7年之后,现今回到了马来西亚。每个选择背后需要顾虑的因素很多,即使能够很合逻辑地分析原因,但仔细看下去,仿佛这些选择都是活生生的,有它自己预定的路要走。而我,如果可以做个旁观者,将它当作看一出戏地看着这些话剧,也是很不错的。 小时候接看禅修故事,其中有一篇写到“无我”。我当时不明白。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件多么自然的事情。我就是我啊,摆在你眼前那么大的一个人,这还需要证明吗?怎么可能无我? 我一直以来都很靠“左脑思维”,所以逻辑是我很重要的,可能也是唯一的思考模式。打破沙锅问道底,是我的特质。所有的情绪都是我,包括一切负面情绪。如果发生了一些坏事,那也是我造成的。对我来说,我的观念那么坚固,自然的,自尊也很坚固。 但是,无我,是打破沙锅都无法问到底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透过我可以达到的观念。甚至,无我不是一个观念。不是,那么是……?自然地在问问题的,是我,更正确的说,是头脑的固有的回路。如果不是这个,是哪个? 接触禅修的机缘 在马来西亚没有接触禅修的机缘,反而到了新加坡才开始接触,才知道马来西亚也有那么好的禅修地方。一开始接触静坐的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peaceful mind。Bhante说,平静也是需要有条件的。我当时不明白。现在回想,难道不是吗?细看,一个人觉得最烦燥、最不平静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念头很多的时候。即便身体没有任何的痛楚,但如若念头多得踩不了车,一个人依然会觉得很痛苦。 “我刚刚是不是说错了话?” “那个人会怎样想我?” “明天是deadline,但是我还没开工。” “房租又要到了,孩子的补习费又涨价了。” 烦,太烦了。人生好像是一连串的问题组成的,活着好像就只为了解决问题。把生活样样都当成问题,于是只作为思考工具的头脑,就成了主人,不停地在解决问题,虽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甚至衍生了新的问题。 所以静坐或禅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因为,他看到人不平静的源头——念头。一个人,若没有念头,随时都在当下,是快乐的,是平静的。小孩子,尤其是还没有强烈自我意识,不太会说话的小孩子,他们的每时每刻总是自然天真,让人喜欢。他们的注意力总在当下,上一秒才哇哇大哭,下一秒又大笑,无忧无虑似的。除非饿了或身体不舒服,不然,大多时刻,他们总是很平静,很欢喜。于是,静坐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说,就看着念头来,念头走。不去欢迎,不去阻止,你在这里现在就好。你看,这不就是条件?
7月前
1年前
不同宗教与背景的人民对平安符各有阐释。体质偏向敏感或较为虔诚的信徒几乎平安符从不离身;一般民众或把平安符视为旅行的必备用品,出门在外,必带一个平安符。有的人选择把佛牌、神像或缩小版的经文挂在胸前,有的人手腕戴佛珠,还有一些人悄悄地把相关物品藏在随身携带的背包。平安符无形中散发的安慰效应,以形形色色的姿态体现于旅者身上。平安符款式各异,不过却未必限于宗教物品。但凡能为旅途捎来安全感的物间,皆可总归为三个字——“平安符”。 外婆家前院种了一盆“抹草”,那是民间相传具有辟邪效用的植物。小时候与家人旅行、到医院探病、扫墓,或参加生活营,妈妈都会到外婆家给我摘几片带梗的抹草,收在一封红包内让我放在背包。若独自外出,妈妈也会在装满抹草的红包封写上“一路顺风”或“平安顺利”等大字,嘱咐我将这封抹草红包收好。 以往的我会把抹草红包夹入笔记本,塞进背包。然而,每回提取笔记本的时候,我几乎都把抹草红包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它总咻一声跌到地面。由于担心被别人发现,我迅速捡起抹草红包,佯装若无其事地把它归置原位,左手还摁在笔记本上,以至于后来我都把妈妈给的抹草红包藏在背包暗格,而非置于笔记本内。 身为旅者,抹草红包对我而言与隐私物品同一类别,是无法见光,却非带不可的平安符。散文课导师曾用“平安符”比喻旅行时携带的一本书。对练习写作的人来说,旅行除了是吸收故事的过程,也是感受心的训练。完成一天赶鸭子式参访,回到旅馆洗漱之后的阅读,亦是旅途重要的行程。老师的比喻不禁让我回想小学时期的自己。当年的我喜欢随身携带一本红蜻蜓小说,不管到诊所看病,或上餐馆,甚至旅行,红蜻蜓小说一直是我的精神粮食。直到我渐渐长大,试图涉猎更广泛的阅读范围,红蜻蜓小说才不再是我的唯一选项,但外出时背包仍得置放一本书,并偏好文学读物。 书籍也可以是平安符 疫情趋缓,南北大道逐渐恢复往日的车流,我亦因为学业较往年频繁来往雪兰莪。每一趟驱车到雪兰莪的路程多少可称为一程旅行,但随行的平安符除了妈妈的抹草红包,还有一本读物。虽然每回到雪州都课业缠身,笔记本电脑、课本、文件或讲义、衣服占了大半的行李箱,但我依然坚持挑一本最薄的读物收入文件夹,裹在衣服,塞进行囊。华人社会流传“敬惜字纸”的传统观念。从小妈妈就耳提面命,将外公说过不能把文字类的课本、作业、字典、报纸等搁在地板,或与其它物品混放的思想灌输于我,导致我整理行李箱,收纳文字类的物品时会多一些繁琐的步骤。 一个星期前,我到金宝参加开题考试。备考前的一个月,我几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翻阅文献,反复检阅研究计划书,以致私人阅读时间被剥夺。当时,我带了冯以量的《陪你到最后》,作为我的平安符陪我到金宝。巴士的误点,使我归途紧急改搭火车,我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一页、一页地翻阅《陪你到最后》,竟然在两个小时内读了142页,心境也没受外部环境干扰,还感到史无前例的平静。故此,我忽然明白了老师课堂上所谓“旅途中的一本平安符”的意义。书籍在嗜书者手上,宛如信徒手握经文,读者不会因为浪费时间而深感惶恐,或者因为多余的时间而不知所谓。反之,这本平安符让我赚取额外的思考空间,稍微弥补了我先前丢失的阅读时光。我在火车站读读书、看看人,等待的时间很快消磨过去。 近年外出旅行,我尝试带过诗集、散文集、微型小说集及短篇故事集到不同的目的地,唯独长篇小说不曾被我认领。除了书籍的厚度,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也使我必须秉持一气呵成的方式阅读,旅途中走走停停的节奏所产生的阅读割裂感,不适合翻阅长篇小说。 虽然“平安符”是信仰的泛称,但它未必是宗教物品的指谓。换言之,只要心里深感踏实,书籍也可以是平安符。无论神明保佑与否,行李箱内的平安符一样守护着离家的人。未来,我也希望自己能两手空空地到各个地方旅行,为它写下一则故事,让心目中认定的平安符,从有形变无形。
1年前
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 我的心为事情所动,因而泛起了无数的波澜,她不像平常一样平静了,而我知道我害怕,因为我习惯了平常的平静。波澜让我明白我的心并不可能保持永恒的平静。我以为我淡定从容,那是因为我没有亲身或用心的体验事件。 从前的我,心里有一道我没有察觉到的屏蔽墙。那道墙会挡下对我内心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然后事件会在墙外累计,直到超过墙的高度后,事件就会越墙直击我心里。那时,我的难过受伤就会被触发而无法抵挡。回想从前,我从不直视那些我知道会伤害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与其面对,我学会了逃跑。 我不明白从前的我,怎么不允许自己难过,拼命想保护自己脆弱的心导致我误会了我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我以为我很坚强,但我只是掩盖内心不适的想法,我不接纳自己脆弱和不完美的那一面。我想,或许是因为害怕被大家孤立,害怕没有人和我玩,害怕大家不喜欢真实的我,所以我大多时候只展现了亲和的那一面。 书上的理论就只是理论 小时候,曾经有个朋友说过我总是忽冷忽热。现在看来,忽冷忽热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除了亲和的那一面,我也有很冷酷的一面。我以为我冷酷的那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实,我觉察到了,她还在。而冷酷可以帮助我自己一个人安静下来思考,排除外界的声音,专心听自己的声音。冷酷有时候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其实,不管冷或热,都是真实的我,这让我不那么的绝对。 让我觉察到这道墙,逃避,还有自己的其他面貌的缘由,都是因为外界的事物让我的心有所动,我也选择了不逃避而去面对,然后心中泛起更大的波澜。波澜给我机会去觉知,去聆听心里的我。这只是开端。有趣的是,我以为我很了解自己,却原来我不完全是我想像的那样子,我也才开始慢慢的认识自己。 我想找出造成波澜的原因,向内寻找。但答案从来都不是瞬间就知晓的。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答案。我之前对于修心有个错误的迷思,就是要修炼到心灵上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而不起任何波澜。我试图强迫自己的心不为任何所动。可我又不是石头。心就像水一样,除非处在虚空,不然怎么可能不泛起一丝的涟漪? 书看得再多,理论真的就只是理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悟到那些理论真正的含义。其实只要诚实的面对自己,那复杂就可以变得简单。波澜只是一个契机。
1年前
行动党的黄美诗几个月前出了一本书,书名是《我的故事:在平静水面下》,还没仔细阅读这本书,但书的名字,让我不禁联想起我国的政治局势,恰好的,就如这书名般。 水面上的平静祥和,并不意味着水里的情况亦是如此。换句话说,暗流汹涌,或就是对水里情况最好的形容。 我国的政治,无论城市或是郊区,政治的角力几乎无所不在,而近几年浮出台面的宗教及种族政治,成了某些阵营企图盘踞政局的另一股势力,这股势力为了权利,不惜一切将我国推向政治极化的局面。 政治极化,指的就是将政治带向“极端化”的过程,较容易解释的例子,就是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最初的当选,建立在混乱、社会撕裂的政治环境下,乱局中诞生的这位名人,执政期间各种打破常规的举止言行,掀起轩然大波,美国《纽约时报》编委会更特别发表长篇社论,细数特朗普的各项“罪行”,甚至怒批他为“最糟糕的美国总统”。 我这么看,特朗普是美国政治极化的产品,在马来西亚,国盟的多位领袖,恰恰就是政治极化的代言人。 代言人一,吉打看守大臣沙努西。这位争议性人物在执政期间,禁止州内所有投注站运作,并宣称并非要边缘化特定种族。这项决定之后,他又强调吉打州政府将管制酒类的销售,酒精饮品只能在非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售卖。 如此的大动作,让人未踏入他的地盘,就已深深感受到背后的宗教色彩。 代言人二, 吉兰丹州国盟主席阿末耶谷,在担任吉兰丹州务大臣时,他强调吉兰丹不需要电影院,如果有电影院,政府也难以控制。 这番言论,让人深深体会到吉兰丹州的娱乐行业“驻颜有方”,似乎停留在20年前,甚至30年前。 还有一位代言人,最近言论频频,也大方和国盟主席会面,讨论在“马来人宣言”运动中携手合作。 21世纪的领导,应明确了解政治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至关重要;21世纪的领导,应更有世界观。21世纪的领导,不应该是满嘴宗教、种族权益者。 政治极化并非健康的现象,回到平静的水面上,且让我们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如何用我们的力量,赶在政治极化越来越严重之前做出改变。 #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1年前
前阵子傅协祥律师在脸书上连载关于市面上“Guru”横行,以教导致富课程为由实则敛财的文章。课程范围不外乎创业、投资股票、房地产。我本以为只有过于渴求成功,以至于忽略现实真相,或是懒惰在网上查找资料的百姓才会受骗。事实上,我朋友圈亦有几位中了“创业毒”,被拿督头衔吸引,纷纷加入对方编织的成功骗局。 可悲的是,他们是现代大学生,活在人工智能诞生的年代,却满口:领导形、六识、成功人生。 见字如见人,对于空包弹且不实际的文字,我脑中有关他们的印象越发空洞。 金钱是群众想像并相信的幻想,成功是它的代名词。诚实地说,只要仍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就需要金钱来好好活着。不过沉迷其中,便会衍生出各种捷径来致富;刘特佐是一种,参加成功学的杂饭安哥亦是。它们伎俩不同,可殊途同归。 发达之后要做什么? 发达之后要做什么?赚三倍后又把钱翻倍? 杜律师说之后是内心的平静。其实我是认同的,也包括网上认为,他纯粹是赚够了,有钱使心平静的观点。 提一个不食肉糜的例子:去年8月,我在下龙湾划皮艇,划到水中央,就躺在船上晒太阳。那时候是早上9点多,阳光不猛,能直视天空。海水正蓝,正冰爽;晒得热了,便用手勺一手水抹脸,再划去靠近岩石的水域,在岩石的笼罩下再继续躺。这是我最向往的旅行方式,舒服地感受自然。 还有我之前一个人去北马的怡保太平和十八丁。因为一个女生在外,心总会提起来,需要保持警惕。只有在最后一晚乘船看萤火虫时才感觉到:啊,这是旅行啊!被红树林左右护卫的河上,只有一艘快艇在行驶,逐渐靠近萤火虫区域时,船家把引擎关掉,入耳的便是船只划破水面的水声,过后便是虫鸣。 我希望自己手头宽裕,可以支持我去感受自然生活,而非在钢筋水泥内坐牢,换去下班时间的大屋和高级餐厅。 赚够了的界限在哪里呢?劳力是无止境的索求,赚钱亦是。 脚还是得踏在实在的土地上啊。
2年前
她是一个马来女生,蹬蹬蹬,跑到我面前:“老师,给我一个拥抱。”如此唐突,我一时愣住,她赶紧补上一句:“作为纪念。”我如梦初醒——她要毕业了。我微笑张开双臂,紧紧拥抱她,轻拍她的背,献上祝福与鼓励。 这一幕发生在Kidzania儿童职业主题乐园。那时我与同事带着一群六年级的学生去体验各种职业的角色扮演。现场除了学生、老师,还有家长,人数众多。主题乐园几个方向都有梯级,由于梯级口不宽,我一级一级往上走,没留意背后。她是追着上来的吗?还是一心只想得到老师的拥抱?拥抱的魔力到底有多神奇?不禁使我想起影音网站一幕难以置信的故事…… 一个中年男人一如既往,送披萨给订户。这回,他来到一个妇女家,离开时正要顺手把矮栅门关上,才关到一半,一个小男孩从屋里跑了出来,要给送餐员一个拥抱。那男孩大概4或5岁吧。送餐员望着小男孩,俯身抱了抱他才离开。这个拥抱很平凡,是吗?只不过是个小孩亲昵的表达。然而,对这男人而言,却产生了神奇的治疗作用。 原来男人的女儿不久前因病去世,他还陷在思念、哀伤的低谷里,每天愁容满绪,想借着忙碌的工作减轻悲痛。小男孩主动跑来拥抱,仿佛讨喜精灵忽然临到,抚慰了他心灵深处,犹如女儿爱的抚摸,轻轻一抱,伤口竟然开始愈合。 上天派来的小天使 访谈中,他提到,女儿去世对他打击极大,每当镜头闪回,更是刺目锥心,想到再也没机会拥抱亲爱的女儿,感伤爬满心头,情绪波动得不能自已。这小男孩像是上天派来安慰他的小天使,他,感恩。 本以为小孩主动拥抱成人,是单纯、天真的举动,然而,一道奇妙的光,穿透狭缝,适时照亮了压抑内心的幽暗,也释放了淤积心里的痛。拥抱——抚平了他深层的哀伤与悲痛。谈起时,脸上绽放着一抹怡然,嘴角泛起笑意,心平静多了。 拥抱的确是魔力软糖,通过身体接触,形成一股无形力量,软软甜甜。研究发现,拥抱能提升免疫力,缓解忧郁。拥抱还能释放复杂情绪,纾解压力。展开双臂,轻轻一抱,激活了神经脉络,支持与安慰更是随血脉串流。不可思议的是无需倾诉衷肠的小动作,秒数交流,竟然一把拉起边缘心灵。 拥抱是相互的动作,需要礼貌加持,才能维系彼此间的信任。千万别随意熊抱,恐怕引起莫名非议。只有适时温暖一抱,才能起化学作用,感觉温柔美好。 开心,抱一抱,增加愉悦;伤痛,抱一抱,减轻哀伤。何妨一试这简单又健康的方式,为所爱的人,发挥神奇作用,相信收获将超出想像。 今天开始,启动神奇拥抱的按钮吧!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在马来西亚活了三十多年的我,最宜居的地方当然是,我最美丽的家乡——麻坡。麻坡地处麻河下游沿岸,位于柔佛州西北部,是马来西亚最古老而现在仍存在的城市。Muar的马来意思是河口。2012年,柔佛苏丹将麻坡升格为“皇城”。小时候,爸爸总喜欢带着整家人一起看舞狮表演。爸爸会把我放在他的肩上,妈妈抱着弟弟,挤在人前看游街。在麻坡提到舞狮,大家一定认识关圣宫,那里培养出世界第一的龙狮团,是麻坡人的骄傲。 麻坡有个主要的公园——黄金丹绒(Tanjung Emas),海边与麻河间。这个公园是小时候爸妈常带着弟弟和我踏脚车的最佳场所。在这里,爸妈可以放心地让弟弟和我自由奔驰。爸妈还可以悠闲地吃着小零食,聊着过往约会的点滴。80年代,黄金丹绒是年轻人约会的最佳场所。现在我长大了,每当遇到不如意的事,也会来此地散散步,坐着船看看河畔的风景。大家静静呆在河边,看着麻坡第一大桥上的车来车往,看着对岸的印尼。天气好时,还能看到松鹤和飞机飞过,渔夫在奎笼钓鱼。在殷红的夕阳下,负面的情绪就这样被吸收掉,再次充好电面对明天的种种挑战。 明白了爸爸的选择 麻坡是我的出生地。在这里,我从不用烦恼吃的问题,因为麻坡是个美食天堂。除了贪食街和文打烟小贩中心,现在还能上奎笼吃生蚝。从小爱吃辣的我,回家乡必吃乌达(Otak-otak)。打开一支支烘烤过的亚答叶,亮出里面混合各种香料的鱼肉泥,香味就会扑鼻而来,口水不停流下。 在麻坡,我最喜爱的小食是螺面(Mee Siput)。油炸而成的面条就像螺纹,吃起来非常脆口,沾上叁巴辣酱,口感吃过难忘。还有一样就是万隆面(Mee Bandung)。那面条里有着浓郁的虾酱,吃起来的顺口,只有麻坡才有。在麻坡,不用像大城市塞车找吃,只要走路就能找到美食。 爸爸曾说年轻时候的他住过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和柔佛其他县市,可是最终选择落脚的地方,还是他的出生地麻坡。小时候每回听爸爸说麻坡多宜居,我总是点点头傻傻地看着爸爸。现在长大了,也住过砂拉越、雪兰莪和多个地方的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选择。因为根就在这里。不管在外如何风光灿烂,只有回到最初的地方,内心才能平静。 对我而言,虽然麻坡不如大城市便利,但这美丽的家乡让我成长成才。我的余生就是要在麻坡过。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