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幽默

1月前
“服务员,你是不是忘了我第二道头盘,我记得有点北京烤鸭。”一位英国老妇人顾客讯问。 “不好意思 ,厨房已经在准备中,你稍等马上就来。” 看今天餐馆生意人不多,便打算和老妇人聊聊天。 “这年头啊,当服务员真不容易,什么都得做,包山包海的。”我笑着帮她倒红酒。 “谢谢啊,你人真好。辛苦了。”老妇人非常礼貌。我心生好感,决定逗她玩。 顽皮地逗老妇人开心 “嗱,你看,你想吃北京烤鸭,厨房下午卖完了,我刚刚不就为了你,偷偷跑去海徳公园(Hyde Park)捉鸭子了吗?” 老妇人忍俊不禁,故作惊讶“真的吗?会被人捉吗?” “当然会,海德公园的鸭子都是受保的。我想捉不到鸭子就捉天鹅代替,比较大只,吃不完还可以外带,哈哈。”我顽皮继续逗她。 这回,老妇人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脸上泛起条条皱纹。 我随即迅速打量桌上的3个人。她眼明马上为我介绍,坐在旁边的是她的女儿,另一位则是她的孙女。今天是母亲节,于是特地相约到餐馆好好吃一餐。 “哎,不是你的妹妹吗,原来是你女儿,失敬失敬看不出来呢,你保养得体。”老妇人乐得不可开交,我深深被她感染。眼前的三代同堂,无比温馨,脑里忽然闪过一个熟悉影子 。曾经,也有人说,我像她的弟弟不像儿子。那张欢愉满足的笑脸,我不曾忘记。 “Happy Mother’s Day 。”我望着笑容可掬的她,诚心诚意向她献上祝福。 此刻晚上刚好7点正,天色早已灰暗无光。英囯3月份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从早晨到晚上,长命雨绵绵下个不停,气候寒冷。老妇人年近古稀,慈眉善目、气色不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看样子认真细心打扮过,椅子上安放着深褐色绒帽、黑色围巾,桌上有一双皮手套,看来作足准备功夫。 “ 从圣诞节到现在,我连门都没有出过一步,你瞧这种鬼天气,出一趟门多折腾。是我女儿坚持一定要带我出来庆祝。”老妇人假装生气。孝顺的女儿连忙打趣“是是是,是我要妈妈陪我的。” “谁陪谁无所谓,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顿丰富的晚餐,喝两杯红酒庆祝,把最美好这一刻留在心中。”我语重心长,有感而发。 这时候,同事端上香喷喷脆口烤鸭与配料,我在帮忙移位时,不忘补上一句“切记喔,万一你看到报导指海德公园不见一只天鹅或鸭子,你得赶紧通知我,惹上大麻烦了,因为被你吃掉了,我们必须躲起来。” “哈哈,好好好!”老妇人真够幽默。虽然才几分钟的谈话,感觉却非常愉快。我识趣退下,继续工作。 晚餐完毕,老妇人持着拐杖,走到酒吧捉住我的手塞了几镑钱当小费,向我道别“谢谢你,今天你让我笑了。”
6月前
3月下旬的河口湖凉意飕飕,我们入住一家历史悠久的温泉旅馆。旅馆装潢老派充满怀旧风味,大堂内摆设许多古董,墙上挂着泛黄的相片,父亲特别喜爱古老又有历史的建筑物,那些老物件会把原本严肃的他变成小孩般地藏不住好奇心。 我们在大堂十几分钟不见其他住客,而且餐厅也不见到一个人,柜台只站着一位背挺得笔直的老先生,头顶如富士山山顶被皑皑白雪覆盖,他真挚的眼神在冷清大堂里增加了几分暖意。老先生用日语夹着日式腔调的英语与我们交谈,轻柔语调如潺潺溪水让我着迷,听着毫无违和感,边听边揣摩,也能听懂几分。这让我忆起昔日一同玩乐的儿时同伴,年少不精通马来语,但是交流不是问题,叽里咕噜也可以笑翻天。我们就这样比手画脚聊了一会儿,老人家才娓娓道出心声,说这家旅馆比他年纪还大,老了就不受欢迎,被遗弃。父亲搬出道理来安慰他:年纪越大应该要学会减法,减去忧心忧虑,眼前快乐为重,快乐开眼睛,快乐闭眼睛。 父母用生涩的英语“咿哦”讲得十分精彩,引得大家格格地笑,而我莫名惆怅,只懂陪笑。事后我记不清谈话内容却惦记着当时的气氛,在这喧哗及令人浮躁不安的世道里,不急不缓,幽默与互相尊重的交谈会让世界温柔许多。 鼓励父母脱光光泡温泉 我们换好浴衣后准备泡温泉。出门前特别叮嘱父母泡温泉要注意的礼仪和规矩,最重要的是“剥光猪”——连内衣裤也要脱哦,我强调。原本父母兴致勃勃,一听到脱光光,他们脸上溢出似笑非笑的表情,躲闪我的目光,有退缩的意思。父亲容易被说服,顺着他的喜好给他一颗糖,他年轻时喜爱徒步爬山,富士山是一座让他心心念念却无法攻顶的山,我告诉他从男浴池可一边舒服泡温泉,一边欣赏富士山美景。这果然吸引父亲眼球,一瞬间他变成雀跃的少年。 母亲起初闹别扭,要待在房内等我们。一向拘谨又保守的母亲,要她在陌生人和女儿面前一丝不挂,这门槛难以跨过。我便同母亲坐在更衣室内,陪她酝酿情绪。她自个生闷气,屡劝我别管她这老古董。我哪放得下她那蹙眉与抿嘴,显着犹豫不决的神情,是后悔的前兆。父母脸上细纹和斑点如青春痘般飞快生长,日子悄悄地啃噬着他们的骨肉,身体越缩越小,我难以铁齿地提醒她这个事实,唯有尽我所能,在细纹里添加几条新鲜色彩。 我把手搭在她肩上,安抚她就试一下吧,也试着压住自己不显露出焦虑的神色。正想着还有什么杀手锏之际,浴帘被掀开,雾气笼罩下走出两个高挑的人影,步伐的轻盈,优雅地用浴巾擦拭金发上的水珠。母亲立刻垂下双眸假装整理浴衣,我向她们打声招呼攀谈起来,谈话中她们得知母亲的纠结,一再鼓励她。女生已经穿好浴衣,母亲才敢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们红润光泽的面容,看得入神。 母亲能听懂简单英语,最中听的莫过于那句you are so beautiful。那句话悄悄地在富士山下施展魔法——温泉水有返老还童功效,浴池里有个羞答答的少女,轻声细语警告我:你看别边,别偷看我!
7月前
10月前
1年前
最近读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叫《辛波丝卡谈写作——仍在路上的创作者们》,极想向大家推荐。辛波丝卡是波兰诗人,曾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作甚丰。这本小书是她担任波兰杂志《文学生活》编辑期间,回复投稿者来函的记录,它们有时是作品点评,有时是写作提点,特色是言简意赅,刻薄又幽默。 我很喜欢这本小书,不全因为我很喜欢辛波丝卡,还因为这书很能引起编辑共鸣,且不时会心一笑:对对,就是这样;啊啊,原来可以这样作答。真是受教了。 每日看稿审稿,有时也会收到作者的留言询问,希望编辑附上读后感有之,要求修改建议者有之,探问退稿原因的更有之,也有的只想与你说说话,但碍于事忙与时间,常常都只能已读不回,大都略过。不是不觉得可惜与愧疚的,可我也实在不想强迫自己来询必覆。现在好啦,有了辛波丝卡的这本书,许多作者好奇的问题,或许都可以从里头找到答案。真的真的,欢迎对号入座。 我当然不敢自诩为辛波丝卡这样的编辑,也没底气那样说话,但这本书不只在编辑工作上提醒了我,切换到写作者的身分,它一样给了我许多启发。 多说无益,还是直接摘录一些书中内容,让大家自行领会辛波丝卡的尖锐吧—— ● 致Z.H 您喜欢“普通人”这个概念,寄来作品中的人物也正是如此:平淡无奇又缺乏个性。我们有些忧心,文学里容不下这一类人物,从远处看,所有人都一样,然而作家却必须近距离观察,“必须”一词用得不是很恰当,因为没有人发令,这纯粹是作家本能的问题…… ● 致葛拉任娜 您理解中的诗是崇高、绝对、永恒、叹息和悲吟,如此密集的情绪是我们从世纪初以来,在少女记事本中看不到的,夸大程度也令今日的读者望尘莫及。其实,就连最亲近、最让人信任的人听到这话,也只能惊恐地望着对话者,然后莫名想起市里还有要紧事要办。所以,让我们解下翅膀,尝试徒步进行创作吧? ● 致艾娃 ……试图展现诗意是新进诗人最常见的弱点,他们害怕使用寻常的简单句子,烦躁不安,妨碍了他人和自己。这些人之中有十分之一可摆脱此习性,成为好诗人:5人将完全停止写作:一人改写散文(但愿能有更好成绩!):4人则还会持续写作,然而也愈来愈讶异其作品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算一算,原来的10人竟变成11人,显然在我们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又有人加入了。 ● 致M.A.K. 这里只有故事草图,正如您所说:“我尽可能以谨慎和克制的态度叙述事件,如同外部观察者所能看到的那样,你们还想怎么样?”也许我们希望您是更能追根究底的观察者,将心理冲突的主角设定为盲人是不够的,因为盲并非性格。他的女友呢?我们对其知之甚少,以致无法记住这是特定角色。往后写故事时应留意:作者应该像个侦探般探索笔下的虚构人物,在门外窃听,在他们独处时偷看,打开其信件,并猜想他们缄默不语的原因。 ● 致B.D. 新进作家的原罪在于相信题材的全能,似乎认为只要想出主题,作品的核心就完成了,其余的微小细节,也就是叙述本身,只不过是不重要的小事。再说,以爱作为主题,本身就具吸引力……。不过,事实情况完全不同,主题来得最容易,它本身却不具任何文学价值。……您的故事过于随意和简略,某个小城中的某个女孩、某个男人,女人怀抱着“各种相互矛盾的情感”,而男子“以吻封住她双唇……”可以这么写,但不一定非得这么写啊!
1年前
李英华先生在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周刊以笔名李系德撰写的【隆情岁月】和【陈年旧事】,是我每周必读的专栏餐飨。幸得他记录大批吉隆坡掌故瑰宝,那些趣闻轶事的生动细节才让我城历史变得有迹可循。读者读后自行勾勒出当年的社会风貌,抚今追昔,不求深入研究,也算有趣。 笔耕不辍的李生行文不避广府俗语,深得“三及第文章”的三昧。“三及第”文字俏皮,一句话或一段落参杂了文言、白话及方言,加上李生不拘一格、幽默风趣的写法,文章每每惹人发噱,笑在肚里。“痴咗几条筋”、“托手踭” 、“识do”、“唔声唔声,吓你一惊” 、“大件夹抵食” 这些常用俗语耳熟能详,很多都是市井对白的幽默诙谐。 李生文笔精辟抵死,读了消愁解闷,就算有不愉快的心情都极容易过去。得知星洲日报举办“三个臭皮匠,斗一个女靓靓”暨李系德《喜由此李》新书分享会,毫不犹疑报名。终于不必捕风抓影当真身,见到李生真貌我即成为小粉丝,劲开心! 三个臭皮匠指的是儿童文学作家许友彬、文字人曾子曰还有本文主角李生,加上陈蝶姊姊这位女靓靓。许生分享写专栏的独门秘诀:作者要说自己“障碍重重”而不能“一马平川”,写作一帆风顺没人喜欢。轻车熟路的事写多了,读者会觉得寡然无味,所以要“为难自己”,把自己写得惨惨的读者才会青睐有加。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哄堂大笑!曾生的专栏写作心得则是要多阅读,相较之下反而显得正经八百。 李生是绝非一般的写稿佬 李生乃报坛名宿,但绝非一般埋头书桌的写稿佬。他总是花工夫做功课,收集相关资料并认真研究。如此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效仿。他对我城古今历史以至各方面的了解,比许多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生亦好好记性,连小学朋友的名字都能一一写出,后生的我自愧不如。上一代前辈知悭识俭,留意到他把演讲稿写在纸张背面,如此敬惜字纸,把节约美德发挥得淋漓透彻,佩服!同时李生却自认有些许老花眼。他说感谢主办单位很贴心准备过年柑和水为4位主讲人解渴,但是好奇怎么年过了却还有柑。原来李生错把麦克风的拾音头当成了过年柑,因两者皆是鲜橙色。这玩笑更令大家笑不可仰。 随后李生现场考我们地道“歇后语”。讲者只需“话头”,听者即刻“醒尾”。诸如 “纸扎下巴——口轻轻”(讲话不算数,轻易许下承诺)、“跑马射蚊须——毫无把握、十分渺茫”(想做的某件事情难度相当大、而成功的几率极微)、“番鬼佬月饼 ——闷极”(取自月饼英文mooncake谐音)等等广府歇后语㜺鬼幽默,令我这“广东骨”听得十分过瘾。 李生反应快,分享的故事又精彩,犹如行走的活字典。不经不觉两小时过去(我当然嫌唔够喉),相信出席者都获益良多。借此希望李生继续一纸风行,“粤写粤㜺鬼”!
1年前
如果说海外华文书市有什么沧海遗珠,这本就是遗珠了。我敢拍胸口保证,看完这本书你会问:他还有写其他书吗? 这本书,是近10年来大马第一奇书。至少我认为有两位举足轻重的文坛大咖——一曰许友彬、一曰曾子曰不会质疑我的说法。 这书只恨生不逢时。如果它提早一个月诞生,刚过去的KLCC海外华文书市的畅销书排行榜至少会改写。 作者李系德是江湖奇人,也是匿身在报坛的冷面笑匠。 他在《南洋商报》写专栏时,我就追《南洋商报》的副刊。 他在《光明日报》写专栏时,我桌子就多了一份《光明日报》。 读他的专栏,单篇单篇的读已经非常过瘾。读他的专栏结集,一口气可以读很多篇过瘾的文章,不只要拍案叫绝,也要妒忌老天竟给他如此鬼才。 当今大马,能称大马文坛幽默三绝——也就只是许友彬、曾子曰和他了,鼎足而三。 他们3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文坛高人。年轻人如果不知道,那只是因为你涉世未深,没有见识过世面。但凡是六字辈,七字辈以上的,看见他们3人没有不喜极而泣的。 今天有幸得李系德新书《喜有此李》一本,迫不及待就要向网友们炫耀,而且大力推荐。 社会负面新闻太多、低级粗俗的文字也多。李系德的文字里的趣味,就让人精神一爽。 如果说海外华文书市有什么沧海遗珠,这本就是遗珠了。我敢拍胸口保证,看完这本书你会问:他还有写其他书吗? 是的,他还有写其他书,同样的幽默抵死。只是这半个世纪来,他只出过5本书,这是他的第六本。 他出书不多,但本本笑料十足,诚意百分。 香港有一个林振强,大马有一个李系德。 都是天上落入人间的文字搞笑星。  
1年前
Jocelyn Chia纽约的脱口秀风波,让人不禁对美国社会言论自由、赋予人们畅所欲言的印象感到颇有怀疑。难到美国的言论自由,可以放飞自我到像Jocelyn Chia如此不顾及他国、他人的感受?这是美国社会自由的真相吗?美国人在职场上,是否也可以如此“口无遮拦”? 原是新加坡人的美籍脱口秀演员Jocelyn Chia,在纽约脱口秀场Comedy Cellar一段调侃马来西亚的表演,引起了轩然大波,让部分马来西亚人震怒无比。之中揶揄马来西亚是个发展中国家、原和新加坡同是一国后来却发展极大悬殊,更致命的是她拿马来西亚MH370空难事件开玩笑。当现场人士说要给她在网上留差评时,她居然嘲笑马来西亚并没有互联网。其实,在美国职场上对员工操守的规范(言行举止)十分严格,和Jocelyn Chia这一段脱口秀表演作风是极大不同的。 举个例子,入职矽谷跨国大公司都会接受正规的“员工操守”培训,各科技大厂,如: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每年还会定期更新员工操守的培训内容,并要求员工每年都需参加并考过培训课最后的考题。美国职场有的玩笑更是万万开不得的,譬如:对他人的外形人身攻击(如:嘲弄他人外形高矮胖瘦)、探听别人隐私(如:婚恋状况/年龄等)、对他人性取向的揶揄玩笑(男女同性恋者、变性者等)、对他人非母语语言腔调的取笑(non-native accent,如:“这个人说话印度口音很重?”)。 甚至对他人宗教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的玩笑,也非常敏感,例如:饮食习惯、宗教斋戒礼拜习俗、戴头罩等服饰、对他人原生国、性别能力歧视(例如:这种工作怎么可以是你们女生做的?)、谈论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如:“某某是共产党”)等等,都是美国职场上言谈和聊天中的大忌。以上这类的聊天内容必须避免,甚至不可提起,若因这类的话题和聊天引起别人不快,你或面临被举报的风险。当人事部介入调查后、将进行处分,严重者甚至会遭到革职。 美国人开的玩笑都让人愉悦 美国著名的老牌子霸级市场——沃尔玛(Walmart),给员工推出的《道德操守规范》,明确地表明“用诚信建立信任”,并道明“绝不容忍基于个人情况进行歧视”:种族、性别、肤色、怀孕、出身、出生国、民族、年龄、宗教、残疾、婚姻状况、性取向等。在美国就算开玩笑也不能随便说,某网友曾经写道“我很生气自己,我要杀了自己”,这么一句的玩笑话就被警察带去了精神看护中心,进行精神状态监测等。职场上,也不能随便和同事开玩笑说“你若惹怒我,我要杀了你!”类似这种笑话,这会让他觉得人身安全受威胁,进而举报你,你就变成了办公室里的危险人物,将会被调查甚至必须停职。 Jocelyn Chia的“美式脱口秀”确实让人伤心及愤怒,觉得被羞辱了。但,坦白地说,以美国社会规范来说,她这段不经大脑的演出还不构成对他人的身体伤害。我们是身在其中的“国人”,情感上确实被伤害了,她的笑话也显得非常不高明及令人讨厌。因此,职场上千万不能像Jocelyn Chia那样,太危险了随时会被开除。 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觉得美国人开的玩笑都让人非常愉悦,而不是在别人的伤心处调侃和取笑。美国人的笑话是擅长让人破涕为笑的,并且很有正面鼓励作用。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跟同事说:“我陪你吃饭但我不吃了”,他便开玩笑说:“难道你是为了省钱请我吃吗?”这让我觉得很有趣。在我看来,美国绝不是一个乱开玩笑的地方,反而是非常顾及他人感受,能欣赏正面和积极事物、又能保持幽默感的社会。
2年前
一般社交场合,除了不时传来断断续续的喧哗叫嚣,也少不了隐隐的杯酒交错。“饮胜”更混合着烟雾缭绕,从厢房的每个缝隙一阵阵缓缓冒出。 我从小到大原不烟不酒不赌,后因大部分朋友都好此道,人在异乡寂寞难耐,为了多交几个朋友,近墨者黑,渐渐也成为他们的一分子,而且抽得比任何人都凶!只有赌和酒仍旧敬而远之。 吸烟是不良嗜好,家人不喜欢是预料中事。日子越久,家人反对声浪越大,还好自己滴酒不沾,否则更鸡犬不灵。 我的朋友中,一位林姓校长平日说话幽默过人,听者无不啼笑皆非。但如果你只把他的话当笑料,不加以琢磨,那便是你的不智。 尤其在赌博台上,他一支接着一支烟猛吸,自我陶醉其中。看他吸烟的神态,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吸烟历史。论烟龄,我们这群人无一有资格和他媲美。 我有烟瘾却不喝酒。有人企图霸道地要我破例,把满满一杯酒端在我头顶,不喝则满满一杯由头淋下。幸好他见我意志坚定,临阵收手。反观林校长,他老人家会以柔软语气,及反话劝年轻人戒烟,只是许多烟民无法领悟他真正的用意。他的反话名言正是:“戒烟有何难,我前后戒了几十次!”此言一出,无不引来一众哄堂大笑,他自己没戒烟,而且越抽越凶。 戒烟有何难? 也许我是他戒烟论的其中一个受益者。我来回琢磨和推敲他那句话,发现他似乎话中有话。 林校长一句反话,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从那天起我就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坚持,开始了我的戒烟旅途。“戒烟有何难?”我只经历了两个的星期考验,就成功了,而且成绩斐然!因为太高兴,当晚还请了老伴吃大餐以示庆祝。 自此 ,即使再与吸烟的同僚同坐,也不会影响我重拾香烟的诱惑。
2年前
2年前
“我觉得现在自己手里的时间多得简直无法处置。我像一个缺乏时间的穷汉,突然暴发,拥有一大笔收入,变得家财不赀。”这是兰姆在〈退休者〉中的话。最近我都在读谷林的小品文章,万里无云的澄澈心境让人欢喜。谷林《书边杂写》中有一篇文章讨论兰姆。  我找来〈退休者〉细读,文章不长。兰姆离职时不过50岁,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退休年龄55岁,或修订延长以后的60岁。50不老,上司见兰姆气色不佳,把他叫到一边,他承认自己健康出现状况。几天以后,上司建议他退休,说其退休金是平时薪水三分之二,起居应该无忧。 有些无情。但是文章并无批判社会或人性之意,更多是上班和退休时心情比较。生活在18和19世纪之交的兰姆说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工作36年,黄金岁月消磨在斗方之小的写字间,非常沉闷,退休等于解脱。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少人依依不舍工作岗位。《论语·季氏篇》说君子要注意三戒。少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指贪求,杨伯峻注释说所贪者包括名誉、地位、财货在内。人的欲望未必到了老年就无影无踪,孔子知之甚详,苦口婆心劝人放下。 喜欢或不喜欢职场,迟早都得看化。没有钱财困扰是写意晚景的前提。兰姆提醒读者,在未计算个人储蓄之前,不可轻易抛掉差事。他说自己注意财务管理,因此可以安享余日。 与其说想要知道兰姆心情,不如说我在寻找智者心得。退休年龄以人口平均寿命定制,但是寿命长短,因人而异。“我的出入之地乃是那些林木错落有致的公园。别人开始注意到我那无牵无挂的脸色,悠闲自在的举止。”拿起报纸,“只看歌剧消息”。兰姆说他不赶时间,信步而行,不问从何而来,也不在意往何而去,从容形态让他有“明显的绅士派头”。心情舒雅,文字就舒雅,兰姆58岁时过世。人生最后8年专心读书写作,为自己留下珍贵岁月。 提兰姆,又提谷林,主要是二人都是会计出身,并且以风雅曼妙的闲淡文笔让人回味。兰姆是大文豪,人尽皆知。谷林名堂小很多,不过笔下文章常是极品。他行文灵动、睿智、机警,把学问不显山露水地化在趣闻之中。藏书家谢其章写有〈你不一定非要读谷林〉,题目和陈子善《你一定要看董桥》如出一辙,说“不一定”,即“一定”,他替谷林打广告。 谷林2009年过世。我确实在他的文章中找到晚年宁静之道。他70岁退休,迟兰姆20年,没想过长寿。82岁时张阿泉为他设计传记《答客问》。张阿泉提45问题,谷林逐一回复。一问一答,篇篇隽永。谷林说他在电影中看到兰姆“用大账本掩盖住他偷偷摸摸写作着的乐谱” ,又提兰姆发牢骚说他生平伟大著作,“都已被锁藏进东印度公司的账桌抽屉里” 。 将职业和兴趣结合一体最好 谷林有类似痛苦,他生存的年代大体不平静。“最麻烦的懊恼事是被迫作假账。为老板省钱逃税,每天记一真一假两本账,苦不堪言”。后来换了单位,不必做假账,却又增添不合个人习性的行政工作。退休前最后13年被安排到博物馆整理文献资料。他如鱼得水,“我不偷懒,愿意学习,在工作中得到趣味。”他说。 读到这里不禁想起1998年我从英国回来,以〈山谷中留有那回音〉为题写徐志摩,刊登在《南洋商报》。杜志昌医生来信,附他为徐志摩作品所谱歌曲,并说他虽然学医,“却最想将生命奉献给文学”。人在晚年时,都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 谷林说会计生涯把他的生活分成两截。一边工作,一边业余。前者为人,后者为己。“下班了就是走出市廛,步入园林,享受闲散和幽静。” 天天指望压缩前者,延伸后者,期待时间加速,尽快告老退休,“潇洒尽其余年” 。能将职业和兴趣结合一体最好,当下不能,也希望桑榆圆梦。  “饮余有兴徐添酒,读日无多慎买书。”这是启功诗句。《答客问》引了好几次。谷林说他“贪小便宜”,明知架上存书读日无多,且年纪大,精神不如从前,看书速度慢。“三番四次誓天告鬼,再不买书了,但走到特价书店,总还是要进去瞧一眼,忍不住又带了两本回家。到家四面一看,失悔懊恼,实是无处安插。”拥抱夕阳时光,除了要有智慧,自嘲和幽默感也一样不可缺。
2年前
2年前
有时,我们会从“有什么用”这种现实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个决定:“让孩子学画画,有用吗?”或“女儿学芭蕾舞学了好几年,学而不精,学费贵载送累,到底学来做什么?”而在书写绘本的路上,不时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读绘本‘有用’吗?” 读绘本,到底有用吗?如果有用,有什么用呢?面对这样的疑问,有时我也会停下来思考:“究竟为何要让孩子读绘本?绘本总是图多字少页数薄,不如买参考书、小说或漫画更划算!” 然后我又想起,小时候坚持让阿哥学下棋,家里长辈有一回就当面质疑:“学下棋,有用咩?”当时我内心非常笃定:“有用!下棋训练思路清晰,还能让小棋手培养冷静和专注力,这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虽难量化,将来必见成效。” 读绘本也一样。有时不能用“有什么用”来选择绘本。(用绘本来说教更是大忌!)有些绘本激发哲学思考,有些绘本让人会心一笑,有些绘本让人脑洞大开,若硬要用“有没有用”来衡量,还实在局限了绘本的无限可能。 [vip_content_start] 有接触过日本充满童心的幽默大师吉竹伸介的绘本的读者,大概就能理解,他的绘本根本就是“看似没有什么用,实则引发深思”的代表作。他擅长从“轻松记录生活小事”延伸出奇思妙想,没有伟大理论,但能让读者读了以后心情愉快,大喊:“好有趣哦!好好笑哦!”(而不是“好有用”哦!) 吉竹伸介说,他创作的灵感,来自童年趣事和养育孩子的观察。他的出发点很单纯:“我是从任何家庭也会发生的平凡小事中寻找乐趣,希望借着绘本,让读者回忆起一些育儿趣事或者是儿时往事,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开怀大笑。” 他认为,只要每天能从身边不起眼的小事发现乐趣,每天就都能过得很愉快。“我每天都在收集这些小小的幸福,再创作成有趣的故事。如果我的绘本能让孩子与父母展开‘这个是这样吗’或‘那个是那样吗’之类的对话,又或者让家长们有‘养孩子真的不容易’等等互相抱怨的机会,那么我创作的绘本就会有价值了。” 这一期,我们就来读读也许看起来并没什么用,但实际上非常有趣的吉竹伸介的两本绘本! 《只能这样吗?不一定吧!》,支持孩子的探索创意 每个大人都有积累的生活历练,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遇事难免倾向保守悲观:“这件事,也只能这样了。”但小孩不一样。小孩有天真炽热的灵魂,对世界充满好奇,总想探索:“真的是这样吗?”总想看看此路不通时究竟是不是真的就死路一条,还是可以另辟蹊径?这本绘本的亮点,除了写出了小孩妙想天开的能力,还有老奶奶的生活智慧。 全书从一个问题开始——“哥哥说,未来的世界,全是可怕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一天,哥哥放学回家后对妹妹说:“我的朋友从大人那儿听到,说未来的世界全是可怕的事情——未来,人口会快速增长,食物会越来越少,可能会暴发传染病,也可能会发生战争;说不定外星人也来攻打我们,最后连地球都要毁灭!” 这样的未来,当然就把妹妹给吓坏了!她垂头丧气地跑去找奶奶。和蔼慈祥的奶奶听完后冷静的说:“别担心!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不过,未来不会全是可怕的事,也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呢!” 大人总爱说:“未来事情一定会变成这样,所以我们只能这么做。”大人也总爱问:“这个和那个,你选哪一个?”但其实,除了A和B,我们还有很多别的选项啊! 未来也一样!未来不只是两三种可能,奶奶说:“未来的样子,有很多种哟!” 妹妹开始举一反三:“对!未来,可能我每天都能吃小香肠,可以穿着睡衣一整天,可以在每个周末收到礼物,可以让机器人抱着我们飞来飞去,还可以让机器人帮我写作业。”妹妹立定主意:“奶奶,等我长大了,我要做‘思考未来’的工作。”奶奶说:“哇!太棒了!” 奶奶的这个反应,也提醒着我们要真心信任孩子,对他们天马行空的理想和创意表示支持,毕竟,未来真的充满无数的可能。 还很喜欢附赠的《特别篇》作业,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思考可能性。比如妈妈问:“只能喜欢打游戏吗?”回答:“喜欢做作业也可以啊!”比如小孩问:“只能背着书包上学吗?”回答:“顶在头上也可以啊!” 《看得见,看不见》,自我感受最真实 小主角是一名宇航员,到不同的星球探索。这天,他到了一个星球上,这里的人都有3只眼睛,其中一只长在后脑勺,所以他们能同时看见前面和后面。外星人对于眼前这个地球人无法看到后面表示了同情。 后来,这名宇航员终于找到一个后眼天生失明的人,两人聊得非常投机。这名外星人说:“地球真好啊!我在这里是‘特别’的那一个,但在地球上,看不见后面才是‘正常’的吧?”宇航员表示赞同:“我去过很多星球,有长腿人的星球,飞行人的星球,软体人的星球,长嘴人的星球……”在这些星球上,他都变成了“身体特别”的人了。 这本绘本,用活泼轻松的笔触,写出了“看不见”的视障人士的生活和生活里的种种不便。“看不见的人可以通过声音、气味和触感知道很多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会‘因为看不见而做不到’,但也有很多事情‘正是因为看不见才能做到’。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此外,吉竹伸介尝试给孩子们说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看法和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这个概念。他举例:有些风景,只有高个子的人才能看见,但有些视角,只有矮个子才能看见;有些事情,要朋友多的人才能做到,但有些事情,只有喜欢独处的人才能看到;有些事,大人才懂,然而有些事,小孩才明白。 我在中年以后才逐渐体会的道理,吉竹伸介轻松就说出来,不得不对他的功力十分佩服!“我们的身体就像交通工具,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它的厉害。每个人真实的心情、经历的辛苦、想做的事情,只有一直坐在这种交通工具上的自己才明白。”对这句话真的非常有同感。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还真要用心,才能看得见。有时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其实是看错了或者根本没看见。多用点心啊!合上绘本,我这么跟小禹说,也说给自己听。 作者简介:吉竹伸介(Yoshitake Shinsuke),生于1973年,神奈川县人,擅长捕捉日常中不经意的浮光掠影,著作有《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喔》、《爷爷的天堂笔记本》、《我来帮你打开吧》、《怎么睡成这样子》等。
2年前
在学校,她是一名华小老师,教华文、数学、音乐。 在脸书,她化身为一只翻白眼的熊猫Ohoh The Panda,常以幽默图文发表教师工作上面对的事,引起许多老师共鸣。 图文创作 谁是Ohoh the Panda背后的创作者?是什么原因促成Ohoh The Panda的诞生? “平平无奇的小学老师,主修华文。”Ohoh The Panda脸书专页是这么介绍作者。 专页拥有2万2000追随者的Ohoh The Panda作者,为了与创造出来的角色有所切割,目前在任何发表的平台上都不曾公开透露真实身分,包括此次的专访,仍希望保持神秘感,不想让大众误解创作题材都是她经历的事。 在图文创作的路上,人人称她为“Ohoh老师”。 Ohoh The Panda是在不刻意、不主动经营之下诞生,再走进教师生活圈,成为排解工作压力的转发图文,没想到不经意画下的熊猫图案会发展为受欢迎的角色。 Ohoh老师是95后,教书生涯迈入第四年。在她念师训期间,给朋友画卡片时,习惯地加上自绘的熊猫图,也在脸书上分享。后来朋友替她开专页,让她把作品集中收藏,本是画着好玩,没想到可以维持这么久。“一开始我是以这个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引起身边朋友的共鸣,渐渐越来越多人看。创作的图文,在学校圈广传,学校老师或校长会转发在群组。” “翻白眼的熊猫老师”图文创作之路就这样开始了。Ohoh老 师观察各个教师社交平台上有关老师常面对的问题,了解除了她本身之外,其他人遇到的情况,从中寻找创作灵感。 Ohoh The Panda像是为华小老师发声的出口。很多留言认同Ohoh The Panda的想法,道出了他们的心声等等。图文以搞笑风格呈献,让外界知道,老师并没有想像中轻松。“同样的一段话,若直接写在脸书如同一篇抱怨文,但以幽默图文转发,大家会视为调侃,这是我持续画下去的动力。” 问Ohoh老师找的是什么题材?她笑称:“是抱怨。我相信负负得正,大家很压力的时候,看到这些图文,都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就会一笑置之,而且有股力量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 不同年龄层的老师,包括年资不超过10年及还有10年就退休的心态和面对的问题会完全不同,就视乎大家看待的角度。 “同行都知道老师处于的难点,可能因外界一两句话就抹杀过去的努力而委屈。Ohoh The Panda作品一出,仿如终于有人懂我们的辛苦,就会转发图分享。 “这也是我想跟Ohoh The Panda作品切割的原因,画出来的并不代表发生在我身上或我执教学校面对的状况。” Ohoh老师是以手机和电脑创作。她一向关注很多台湾的图文创作,如马来獏、爽爽猫、马克、掰掰啾啾、Duncan当肯等等,反而马来西亚或教育题材的图文不常见。 教育现场 贴近学生 了解想法 从师训毕业后,Ohoh老师2019年正式当老师,有过完整一年的教学生涯,还处于摸索阶段,就进入两年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今年全面恢复实体课,两个月前刚修毕中国大学的国际汉语硕士课程,她终于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这4年的教师经验,Ohoh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享受跟学生的对话,至于不受老师欢迎的文书工作,可能是学校的管理不错,认为自己尚能应付,不会很繁重。 当初为什么会念师训?“一个很老套的原因,我原喜欢大众传播,妈妈说当老师不错,我也可以接受这职业,最后选择念师训。”师训的首3年念的多是理论,还感受不到“我要当老师”这件事,毕竟不是自小的志愿。 直到第三、第四年开始实习,办一些生活营,接触到学生,才认真认识这份工作内容,发现这份工作蛮适合她,不再抗拒。 从一位菜鸟老师摸索不久,即进入网课,对Ohoh老师这批年轻老师来说,很容易上手和适应,一来是科技的掌握,二来跟学生的代沟不大。 “以前没有使用谷歌教室,就连曾经老师抗拒的家长群经疫情的催化后,而变成一个持续存在的事了。 “另一点是现代学生跟我们以前不同,他们生于科技时代,疫情期间接触手机、电脑和网络平台的时间更多。” 以Ohoh老师跟学生的相处,她发现自己比较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或许她教的是高年级,可以沟通得来。学生会上的抖音、小红书、微博,她都在用。“我刷到的内容如一些流行语、网络梗、追星文化,在学校也听到学生在谈。网络没有年龄界限,学生刷的内容就跟我是一样的,甚至更多。” 关心时事但没聊天对象 下课时间,学生会跟她聊,发现他们知道的事很多,包括也会关注新闻,如蚊型脚车事件。不过,在学校,很多老师不让他们聊太多,学生惟有压抑自己乖乖上课,他们说在家没人可以聊。“我想过如何过滤他们看的内容,但有点难,因为大数据演算推送内容,只能提醒他们要专注学业,学生说都知道。可以发现他们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不会影响他们上课的认真。” 这些都是她从教学现场所体会到的,跟以往师训和实习时期所学是两码子事。 疫情影响学习态度 这4年,对Ohoh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学生的学习。遇到了疫情,以及UPSR考试制度取消,学生突然失去了学习动力。以前六年级学生知道9月将有个重要的考试,学习不会松檞。现在,虽然还有评估,但他们不重视,愿意主动学习的学生很少了。“就连家长也松檞了,减少补习,未来学习上一定会出现变化,加上学生倾向要当网红,我是90后都觉得跟他们不同,何况是资深老师,面对的学生差异更大。” 新的评量制度一开始就遇到疫情,以前是数据说话,现在是由老师来定义程度。我们以为学生因为这制度会顾及学习态度和功课,以拿到满意的评估分数。但对学生来说,没有考试就不在乎功课。新的理念在师生间还没很有效传达,需要很长的过渡期。 保持内容中立 至于Ohoh The Panda,Ohoh老师认为专页粉丝不一定是老师而已,还有家长、外界人士,所以会确保内容中立,题材不一面倒向老师,也包括一些时事,如最近我国羽球双打赢得世锦赛冠军,她也画了一图。 Ohoh老师不止一次提到她是佛系经营,Ohoh The Panda接到合作要求,配合得到的话就做,目前没有具体的计划如出书,认为粉丝按赞是因为文字,不完全是图,她自己反而有时喜欢创作文字多过画图。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ohoh.panda     更多文章: 舞蹈科学科系,舞者的身心后盾 【饥饿30·25周年】凝聚力量 坚守扶贫初心 你的援手 改变他们的命运 调色师用七彩说故事 ESG新兴课程前景光明 邀国内外作曲家创作  郑凤珠“热带印象”推广大马 选不到热门科系才来读音乐 郑凤珠:这种心态不正确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