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廣播的轉變

面對網絡時代來襲,不管是基於熱愛抑或生存,廣播主持人都必須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新事物,即使對轉變有多麼不習慣,依然要學會適應。 報道:郭慧筠圖片:相關單位提供 Isaac王能傑和曉芬都是在廣播界待了超過20年的資深前輩,同樣從砂拉越古晉的電臺出發,也曾一起為CITYPlus FM開荒,還在去年3月起共同錄製播客節目《喂!說人話》。目前曉芬是CITYPlus FM古晉臺的負責人兼主持人,王能傑則剛加入BFM擔任財今節目經理。 待在廣播界的這些年,隨著時間演進,他們見證著廣播電臺經營模式的變化,其中就包括電臺的人力越來越精簡,僅除了BFM,一檔節目還可以容納由五六個臺前幕後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隊。 [vip_content_start] “CITYPlus FM剛開臺時,主持人同時要身兼製作人的身份,很多工作要處理,包括採集資料、做功課、寫稿、採訪等,一檔節目只有兩個主持人其實相當耗損,所以每次做完節目,都感覺快死掉,回到家也不想說話,直到多年後,才多請了一位製作人給我們。我們最羨慕BFM,他們一檔節目可以有六七個人,證明他們老闆很看重節目素質。” 另一個轉變就是電臺DJ需要走向幕前,曉芬說:“以前我喜歡廣播就是因為我們不需要露臉,就算沒有打扮,也可以開麥說話,聽眾就只是聽我們的聲音,但現在主管會要求我們打扮整齊和化妝,出現在廣播之餘,還要開直播跟聽眾互動,變成不只是收聽率,就連收視率我們也要扛起。” 她坦言不喜歡走向幕前這樣的轉變,甚至想逃避,當初老闆要求她開設粉絲專頁時,她也掙扎了好一段時間,原因是她認為,廣播人不是公眾人物。 “部分娛樂電臺把廣播人打造成偶像,導致我們要注重形象,甚至一些電臺DJ會像藝人般拍廣告、拍電影、出唱片等,所以需要粉絲專頁來經營本身品牌。我一直覺得躲在財經臺或新聞臺背後,應該不需要這樣做,但沒想到還是避免不了這股浪潮。”儘管如此,她承認,電臺DJ走向幕前是自然而然發生,迫於無奈的改變,所以只好適應。 王能傑說,其實媒體不斷在改變,當某件事情走到極致或極端的時候,就像所有電臺的主持人都在臉書拋頭露面,突然間有一家電臺的主持人全部不露臉,回到最原本的聲音傳播,相信就會有聽眾衝著那家電臺去,因為畢竟所謂的可視化廣播也玩了這麼久,聽眾沒什麼新鮮感了。 曉芬發現,很多新一代的電臺主持人不只長得相似,就連聲音、主持方式和節奏,以及口音也類似,變得缺乏個人特色,“可能大家覺得這是基本或標準款,就是大眾會喜歡的樣子,反而缺少了個性,主持人最重要就是要有個人特色。” 《喂!說人話》 踏上播客的旅程 去年3月,由於受疫情影響,待在家裡無聊,加上發現臺灣播客市場大爆發,於是王能傑便邀請曉芬一起錄製播客節目,並取名為《喂!說人話》,還各自買了價值兩三百令吉的麥克風,便踏上播客旅程。 “節目名稱的靈感是來自身邊同事或上司說話不直接,然後我們常在私底下抱怨,他可以說人話嗎?就這樣成為了我們的節目名稱。媒體環境裡有太多限制,大家都不能直接說話,所以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分享或討論平常在公共媒體或傳統媒體不能說的話。” 《喂!說人話》內容圍繞於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大家平常會討論的話題和新聞,也會訪問身邊有趣的人,加上王能傑其實是半個臺灣人,也利用這個節目搭起馬臺交流的橋樑,讓臺灣的朋友更瞭解馬來西亞,而他們訪問特雷門琴專業玩家黃楚原的節目還獲得臺灣僑委會頒發《2020海外華文媒體報導大獎》的 廣播類“華人社區服務獎”。 “相比起電臺,網絡音頻內容沒有限制,跳出電臺框架等同於鬆掉了手銬,我們愛聊什麼就聊什麼,聊多久都可以,沒有人管你,而且聽眾是不受限的,年輕朋友也喜歡我們的節目。” 大家互助,壯大播客的世界 曉芬說,播客的自由度大,由於他們是節目的主事者,要是工作忙起來,可以不用周更,兩個星期更新一次節目也行,沒有靈感的話,也可以暫時放下,等找到精彩內容再做,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自己手裡,非常自在。 另一點是,播客世界友善,不像廣播電臺界壁壘分明,同行如敵國,播客們都會以開放態度互相交流和分享錄製節目的經驗及心得。 “在臺灣的話,不管任何行業,大家都會聚集一起互相幫忙,但馬來西亞的商業氣氛並不是這樣,偏偏華人人口又少,所以我們更應該團結,互相支援。欣慰的是,我們在播客行業裡,有看到這樣的現象,希望以後有盈利了,還是可以繼續保持現在的心態,因為這樣,播客行業才會壯大起來,吸引廣告商投錢進來,特別在疫情期間,不應以消滅敵人來壯大自己,更應該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來在市場上佔有優勢。” 他們坦言,錄製播客節目純粹是興趣使然,目前還沒進入賺錢階段,唯一的收益就是來自獎項大約七千多令吉的獎金。 “播客市場之所以在臺灣迅速起飛,是因為臺灣的電臺有很多談話性節目,所以臺灣聽眾非常習慣這類型節目,而我們因大部分電臺長期都限制主持人說話時間,因此還需要時間讓聽眾適應談話性節目。” 儘管在本地當播客仍難以賺錢,但曉芬相信自媒體依然會蓬勃發展,“喜歡聽播客節目的聽眾還是有的,只是屬於小眾,不過只要我們照顧好這個小眾市場,繼續壯大內容和提高層次,一定能吸引廣告商,也希望播客以後能變成跟YouTuber一樣,有不同類型的播客,更加的細緻。” 廣播行業還有未來嗎? 有鑑於自媒體和網絡平臺的發展越發蓬勃,他們都認為,電臺轉型勢在必行,“廣播從業員要願意創新,不能十多二十年還做著一樣的節目內容,像整蠱、點歌、寫信給主持人等。另外,本地的電臺資源應重新分配,讓更多小型電臺進來經營,而不是把資源都投放給特定媒體公司,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對廣播行業的發展並不健康。” 更重要是我國政府不應禁錮媒體自由,讓媒體扮演好監督角色,才能向前發展,要不然在自媒體蓬勃的時代,本地傳統媒體會陷於危機之中,因為網絡空間相對自由,會造成受限制的傳統媒體難以經營下去。 曉芬說,年輕人專注力不在電臺已經是多年趨勢,自從有了YouTube、Spotify、Apple Music等平臺,已經分散了聽眾群,加上媒體走向分眾,更導致聽眾大大流失,“當然會擔心電臺遲早被淘汰,但害怕有什麼用呢?大家就做好各自本分,一日為廣播人,終身為廣播人!” 王能傑提醒,現代年輕人對節目的要求越來越具體,要是電臺DJ整天只會嘻嘻哈哈,而他本身比電臺DJ更幽默風趣,為什麼他還要聽電臺DJ說笑話?因此能讓聽眾成長的節目是未來趨勢,而且是分眾的時代,很難會有一檔節目能讓所有人都愛聽。 “唯獨廣播繼續活著,聲音媒體人才能夠有更廣的出路,我們都是熱愛廣播的人,對電臺有一定感情,當然希望電臺可以做得更好,不要再墮落下去。”
4年前
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接收資訊的習慣,傳播的方式也逐漸從大眾轉化成分眾,甚至是小眾,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儘管廣播電臺因遭受網絡衝擊而漸漸流失聽眾,但憑著其在市場悠久的紮根歷史,依然累積了一群忠實聽眾。究竟廣播電臺能否順應時代變遷,逆流而上,抑或遭時間的洪流吞沒?依舊是個未知數! 報道:郭慧筠圖片:受訪者提供 因接觸由Zoey Kao主持的《佐編茶水間》,一弦喜歡上了收聽播客節目,當初他之所以被這檔節目吸引,是因為主持人所分享的內容跟他當時的生活處境有關。 “那時我剛踏入社會工作,卻感覺迷茫,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前景會怎樣,從中發現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會計並不是我感興趣的領域,而這檔播客節目的內容主要關於遠距工作、自我成長和品牌經營,讓我領悟到原來我有改變的能力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vip_content_start] 也因為受節目啟發,他開始往網絡創業發展,先撰寫有關於投資理財的部落格,通過網絡賺取了點收入。約半年前,還錄製了屬於自己的播客節目,名為《90怎麼了》,內容主題圍繞於自我成長、網絡創業和投資理財,並倡導“你是你人生的負責人”理念,藉此提醒聽眾有權力及能力過自己熱愛的生活,應多聽從內心的指引,勇敢地做出改變。 “另一個選擇投入播客領域的原因是,我發現播客這個平臺在我國還沒流行起來,是一片藍海市場,跟其他平臺相比起來,競爭也沒那麼激烈,所以與其花力氣跟別人競爭,倒不如就先紮根在競爭不激烈,而且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的平臺。” 他分享,經營播客節目可通過4種方式來賺取收入,包括業配、聽眾打賞、聯盟行銷,還有自家產品,所謂的聯盟行銷指的是,播客可以和廠商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在節目中介紹產品,並提供聽眾產品的折扣鏈接,以導流量的方式賺取佣金,而自家產品就是所謂的知識變現,如線上課程、電子書等。 “我主要靠聯盟行銷和自家產品賺取收入,目前來說,還可以維持生活,有不少播客都是當作興趣在經營,但如果單靠興趣,沒有收入的話,其實很容易就放棄,很多播客都撐不到半年以上。” 他說,製作播客節目的挑戰在於,要持續更新和創作,卻無法在短期內看到回報,必須有所堅持。他也曾經處於收入不穩定的狀態,當時一度想要回去上班,後來因認識了一群內容創作者,瞭解大家都是這樣熬過來,才堅持了下去。 “既然已經踏出那一步,要是回到以前的工作就會過回一樣的生活,這樣為什麼當初還要出來呢?所以不如堅持走下去,給自己一年時間看看成果如何。” 端看何時播客風潮席捲大馬 一弦坦言,他已經很少在聽電臺節目,在車上不是收聽播客節目,就是單純地聽音樂,“電臺沒得選擇我想聽的節目,來來去去就那幾家電臺,但播客的話,我可以選擇收聽自己喜歡的節目,而且我對電臺的印象就停留在車上聽,回家後還有很多娛樂吸引我,就像YouTube。” 他發現,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紛紛往播客領域發展,並看好播客的受眾率會持續上升,“只是時間的問題,看這股風潮什麼時候會席捲馬來西亞。” 對他而言,播客的門檻偏低,就算是素人,只要內容夠吸引,即便口條或音質不夠好,聽眾依然願意接受,只不過要不斷尋求進步,提高自身的品質,節目才有可能越做越大,不會流失聽眾。 “播客的特色在於,當聽眾開始喜歡你,粘著度是很強的,難題在於要怎樣一開始就抓住聽眾,因此節目的前5分鐘至關重要,如果能在5分鐘內吸引聽眾聽完整集節目,就很有可能會成為你的忠實粉絲。” 而且他發覺,當播客越做自己,越自然的話,就越能吸引聽眾,“個人品牌注重的就是做自己,喜歡你的人自然會喜歡你,播客只要服務好特定領域的受眾群就好,不像專業電臺需要嚴格地篩選主持人,以商業標準,選出大多數人喜歡的聲音。” 他認為,廣播內容會逐漸往線上發展,不管是通勤、做家務、運動抑或入睡前,只要連接網絡就能收聽,甚至是可以提前下載,就算是到沒有網絡的地方,如森林,還是可以聽音頻。 “電臺已經有意識到危機,開始陸續轉移戰場,進駐到播客市場,但我不擔心競爭會變得強烈,其實有更多人進來播客市場是好事,因為播客市場會發展得更成熟,這樣就有機會接業配,大家可以一起共好、一起合作和一起玩。” 電臺聽眾張艾芸:從高中到工作 最愛聽電臺 張艾芸在高中時期,培養了收聽廣播電臺的習慣,“當時晚上睡不著,就打開電臺來聽,聽的是988電臺DJ彪民的《今晚最Night聽》,他的聲音讓人感覺放鬆,一聽就喜歡上了,也養成聽了節目才睡覺的習慣,我還有購買他的書籍和去他的簽書會找他簽名。” 不過,後來升上大學,因課業繁忙而減少了收聽頻率,再後來,由於工作疲憊加上需要早睡,她就沒有收聽電臺節目了。 再次收聽回電臺是開始從事目前工作的時候,由於工作環境安靜,所以在上班時間的上午10點至下午6點,她都會扭開電臺,讓電臺DJ的聲音陪伴自己。 剛開始她收聽的是中文電臺MY,但聽了大概1個月後,發現歌曲不斷重複,甚至一天會重複上五六次,感覺有點膩。後來,她轉為收聽988,一聽便喜歡上了,因為歌曲的重複率不高,而且電臺DJ分享的主題和話題新鮮,還可以從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電臺只能聽聲音,看不到電臺DJ的樣子,所以電臺DJ的聲音、語調和語氣相當重要,要是聲音太平會難以吸引聽眾,還有電臺DJ應中立地讀出聽眾的留言,並適當地表達本身的意見。” 張艾芸接觸過的電臺有MY、MELODY和988,對各別電臺的看法是,988的節目內容充足;MY電臺DJ分享的話題偏向炒熱度,而且歌曲重複率高;MELODY是長輩喜歡收聽的電臺,播放的都是經典歌曲。 儘管她是988的忠實聽眾,但也只有在平日收聽。雖然她星期六也有上班,不過因為對週末的節目不感興趣,反而會開音樂來聽。 她時不時也會在社交媒體和電臺DJ互動,像會在電臺DJ的帖文底下留言,發表本身對相關話題的意見,要是被電臺DJ抽中,讀出留言,她會感覺無比開心。 目前,她特別喜歡的電臺DJ是Chrystina黃瑋瑄,原因是她的性格開朗且聲音好聽,會給聽眾感覺開心和有活力,加上她的節目內容充實,能從中學習不少知識。
4年前
網絡時代崛起,或多或少對傳統媒體造成衝擊,其中包括電臺,儘管電臺受到的影響不如紙媒顯著,但不難發現隨著時間推進,本地各電臺也積極開拓不同媒介,甚至是傳播模式,以觸及更多的受眾群。 在自媒體越發蓬勃的時代,電臺該如何經營和突破,方能留住聽眾?這或許是一道難以在一時之間解答的難題! 報道:郭慧筠圖片:相關單位提供 Astro中文電臺網絡內容經理兼MELODY臺長邱詠欣於2000年加入電臺,她記得當時還沒有所謂的社交媒體和直播,僅是單純地專注於節目內容的製作,為的就是要跟聽眾溝通和做好一檔節目。 “剛加入電臺的時候,我還要用CD播放機播放歌曲,之後CD播放機也被淘汰了,所有的歌曲和節目內容都置入在電腦裡,我們跟著編排走就對了。” 數碼時代來襲前,為了更深入地跟聽眾或粉絲有直接交流,Astro Radio旗下電臺還設立了車隊,同時間電臺DJ和藝人會到不同地方跟聽眾見面交流,讓電臺DJ走出直播室。 [vip_content_start] “前輩們蠻有先見之明的,他們認為,有一天電臺DJ不會只坐在直播室裡主持節目,所以當時招募DJ,就想到看起來體面又可以觸及年輕聽眾群的電臺DJ會是新方向,因此我們的電臺DJ偏向明星化,而且能做的事情比起傳統電臺DJ會更多。” 有鑑於此,電臺節目主持人所要符合的要求也跟傳統的不一樣,除了口條清晰和擁有專長領域,也需具備親和力,以及性格外向,不怯於跟聽眾打交道。 後來數碼時代降臨,更促進了電臺DJ角色的轉變,電臺DJ不再是單純地做節目而已,還要掌控跟聽眾間的交流,尤其面對直播,心理素質要更強大,因為會同時看到喜歡或不喜歡的留言出現。 “以前聽眾會通過傳真來問我們問題或點歌,跟我們之間的交流很單純,沒有太多謾罵的語氣,聽眾覺得電臺DJ是陪伴他們的角色,所以會跟電臺DJ抒發心情,就算對節目有意見,也是建設性的建議,不像現在聽眾直接在直播底下留言這麼可怕。某程度上,我其實有點懷念以前做節目的那種單純感覺。” 把電臺當品牌經營,針對定位策劃內容 Astro Radio旗下共有3家中文電臺,每家電臺都針對不同的受眾群來設計,就像MY一開始就主打明星化電臺DJ,還有以音樂為主,談話時間少的快節奏節目風格,聽眾年齡層設定於16至35歲之間。 “MY走的是引領潮流的方向,所以當要做史上首個戶外直播,或長達不知道多少個小時的馬拉松節目,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MY,因此MY的電臺DJ相對之下,必須要很有活力和親和力,也需對時事有一定掌握,而且性格外向及勇於嘗試新事物。” MELODY則主打成熟知性,以及擁有紮實資訊,聽眾年齡層設定在35至49歲之間,歌曲的選擇上亦偏向經典。另外,MELODY電臺DJ需對某領域有較深入的探討、意見或知識,口條方面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即便無法出口成章,也不要說錯話。 至於GOXUAN的聽眾年齡層介於聽電臺的年齡開始到大學生,因此電臺DJ除了要年輕和有活力,也要懂得現在的學生或者年輕人的想法,以及要有獨特、創意及搞怪的想法。 網絡內容部分,3家中文電臺在社交媒體都有各自的定位,Astro Radio數碼內容主管林江鴻說,由於MY是旗下首家中文電臺,不管是粉絲群抑或整體流量都比其他兩家中文電臺來得高,加上MY電臺DJ有穩定的粉絲群,所以社交媒體的經營非常活躍,而社交媒體的內容主要跟搞笑、音樂,還有藝人的獨家專訪有關。 MELODY主打的則是資訊,每位電臺DJ都有本身的強項,因此在社交媒體所帶出的內容有助於提升贊助商的品牌價值;GOXUAN主要經營的不是臉書,而是抖音、小紅書等年輕人聚集的平臺,內容圍繞於本土化相關概念,並有不少的翻唱作品。 “我們都會根據不同的品牌來策劃不一樣的網絡內容,所以不會在同一個平臺看見一樣的東西,除非是共同文化,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的話題,就另當別論。” 邱詠欣說,以前跟現在經營電臺的差別在於,以前真的是經營電臺,現在更傾向於經營品牌,因此電臺DJ的個人形象相當重要,在大眾能自由地到網上留言的情況下,要是電臺DJ犯錯或發表不道德言論,其實會對品牌造成一定影響。 “電臺DJ必須要有我是公眾人物的意識,在針對某件事情發表言論前,一定要知道並不是以個人的身份留言,而是公眾人物的身份,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可以影響到很多人。” 她記得,社交媒體剛起步時,都會規定電臺DJ定時發文,現在他們已懂得自動自發,“一些電臺DJ跟我們一樣,都需要經過一段過渡期來適應,經營社交媒體是現時趨勢,跟不上的話,就會漸漸遭淘汰,要是想繼續在廣播領域分一杯羹,必須要懂得如何善用本身的專長經營社交媒體。” 播客身兼多職,不是人人可當 近年來,各大社交媒體和音樂串流平臺紛紛推出語音社交平臺或播客,在林江鴻看來,儘管對電臺有一定衝擊,不過其實是件好事。 “五六年前,影片的發展蓬勃,但現在出現了發展音頻產品的現象,這證明大家都沒有忘記聲音這個東西,畢竟用聽的消耗量比用看的來得低,也比較容易吸收和接收資訊。” 由於發現歐美國家積極推廣播客(podcast),他們在2019年推出SYOK App時,也正式投入開發這塊領域,不只像以前把電臺節目的精華片段集合在網站成重播內容,也有跟電臺合作規劃播客內容,並策劃原創播客節目。 邱詠欣說,電臺跟播客的分別在於,電臺扮演的是陪伴角色,不管是上班、煮飯,還是開車也好,都可以聆聽電臺,甚至有時並不知道電臺DJ在講什麼,為的只是有聲音的陪伴,而播客內容針對特定領域,通常是需要或想要聽相關領域的內容而收聽。 進入自媒體時代,基本上只要有品質較好的麥克風,人人都可成為播客,但她卻不希望播客這道門檻設得太低,至少主持人要字正腔圓、口條清晰且有條理,因為畢竟是音頻,不像影片能看到肢體語言和有字幕。 再加上播客其實是內容創作者兼節目製作人,不只要錄音,包括策劃節目內容和文案、剪輯、在社交媒體制定宣傳策略、約訪嘉賓等都要一手包辦,除非資金雄厚,有團隊協助處理。 “其實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只要錄製一檔節目就是播客,實際上沒有這麼簡單,而且播客不像電臺,可以有歌曲來輔助,節目內容不夠獨特的話,難以吸引聽眾,所以一定要確認節目內容是本身最擅長的領域,就算在市面上,不是最好的,但也不能是中間或最差的,要不然會走不長遠,很快就被淹沒掉。” 聲音不會死,電臺也不會被淘汰 隨著時代演進,電臺不只可通過收音機收聽,也可以利用網站串流和應用程式觸及聽眾,“電臺的核心價值是陪伴和提供資訊的媒體,它會一直存在,特別在東南亞市場,並不會因為數碼化或其他娛樂消遣,導致不再需要電臺,只是基於大環境轉變,造成人們生活習慣改變,變成會通過不同平臺收聽電臺。” 林江鴻亦贊同道,電臺不會被淘汰,只是在轉型,通過不同的媒介來擴展觸及率,“基本上內容或呈現方式會不會變化,其實在5到10年之內,很難給出一個答案,但聲音是不會死的,尤其現在大家厭倦了影片的疲勞轟炸,要是聲音這塊領域能發展起來,相信大家還是會聽電臺。”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