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俄偵察機飛近波蘭領空 北約空防瑞典軍機升空
|
特朗普抨擊中國 違背波音飛機購買協議
|
教部國旗插圖出錯 |
民政黨報案 籲政府嚴肅處理
|
121.88公尺長草莓蛋糕 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俄偵察機飛近波蘭領空 北約空防瑞典軍機升空
|
特朗普抨擊中國 違背波音飛機購買協議
|
教部國旗插圖出錯 |
民政黨報案 籲政府嚴肅處理
|
121.88公尺長草莓蛋糕 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侦察机飞近波兰领空 北约空防瑞典军机升空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部国旗插图出错 |
民政党报案 吁政府严肃处理
|
121.88公尺长草莓蛋糕 破健力士世界纪录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侦察机飞近波兰领空 北约空防瑞典军机升空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部国旗插图出错 |
民政党报案 吁政府严肃处理
|
121.88公尺长草莓蛋糕 破健力士世界纪录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侦察机飞近波兰领空 北约空防瑞典军机升空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部国旗插图出错 |
民政党报案 吁政府严肃处理
|
121.88公尺长草莓蛋糕 破健力士世界纪录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俄侦察机飞近波兰领空 北约空防瑞典军机升空
|
特朗普抨击中国 违背波音飞机购买协议
|
教部国旗插图出错 |
民政党报案 吁政府严肃处理
|
121.88公尺长草莓蛋糕 破健力士世界纪录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廖文輝
都市動態
廖文輝領你走進“南洋華韻” 法情學堂5月線上講課
法情學堂將於5月邀請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和中文系教授廖文輝,通過3堂講課,帶領讀者一同穿梭歷史風雲,聆聽文化迴響,走進“南洋華韻”的世界。
3天前
都市動態
讀家
【讀家說史】廖文輝 / 著史難,讀史亦難
編按:廖文輝的《馬來西亞華人史》,全書不在“專”與“詳”,而是“通”,著重在通識的掌握與歷史意義的探索。關於“通史”,作者有話要說…… 胡適曾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認為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我私淑的錢穆,個人認為是這方面的典範,能有廣博的《國史大綱》,也能寫出精深考據的《先秦諸子系年》。作為後學,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通史的著述是史學編撰的一種書寫方式,在史學研究還沒有轉為專精之前,這種體例或者著述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史學書寫。當論文撰寫高於一切,社會學科所強調的問題意識勝於一切時,啟蒙時代百科全書式的書寫難免漸行漸遠,遙不可及,甚至有的學者還將通博書寫視為洪水猛獸,最好不要碰觸,似乎中國通史、東南亞史、西洋通史、世界通史,乃至環球史的書寫,都必須倒入垃圾桶,這無疑是對史學研究不明就裡的盲動。 通史的著述自然有它的特色和侷限。通史強調“通”而不在於“專”,在“博”而不在“詳”,為此在書寫時就有幾個須要考慮的面向。首先是主軸,也就是論述切入點的確立,即所謂的視角,是要站在民族主義,或者是國家主義來論述,乃至立志將各方方面面皆加以完備記述,都是可以選擇的角度,不一而足。我的主軸是以政經文教四條主線來突顯華人如何異地建家園之建國者身分的全過程。這四條主線又以社會為重,社會力是這兩百年來華人之主要力量所在,為此在論述上,先行論述社會史,有別於一般以政治史為起始的處理方式。 主軸確認以後接著就是框架的設計。一部通史的論述一般上都涉及上百年或者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分期就成為一個必要的手段。分期的作用和目的是在於更好的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尤其是每一時期,每一段落的特色。這個分期同主軸息息相關,是在主軸的關照下展現出來。這是部他鄉變故鄉,域外另開天的華人從蠻荒、墾荒到建國三部曲的故事。1800年是個關鍵節點,展現華人社會力的社團記錄開始頻密出現,如1799年是華人會黨的最早記錄,華人最早的社團在1800年成立,各種相關的組織從這裡開始大量的湧現,華人社會逐漸成形於此。第二篇前兩章是社會初成、社會成形,篇幅不可謂不重,展現了華人社會的迅速發展;第三篇開篇就是社會發展,也體現了華社的全方位茁壯成長,這都是在主軸關照下開展的框架。 主軸和框架確立後,接下來是如何書寫,書寫就會面對取捨問題,取捨涉及觀點和史料兩個方面。當對某一事件、人物的觀點出現兩個或以上的看法時,作者的取捨就視乎上述的主軸、框架、視角等因素,不一而足,如果非得以非此即彼來要求,那絕不是通史的書寫。至於史料則多如浩瀚的海洋,無法照單全收,必須有所揀選,否則就是斷濫朝報的流水賬,這就無需贅述了。 《史記》不符合通史體例? 《太史公書》是部上下兩千年的通史,列傳第一篇從伯夷開始,伯夷以前的人物全部不寫。第二篇是〈管晏列傳〉,從伯夷到管仲和晏嬰又過了數百年,期間的人物眾多,直接略過,一概不寫。〈伯夷列傳〉區區六百餘字,大多數還是太史公個人對伯夷的看法,伯夷的事蹟極少。伯夷生平資料極少,傳記簡短,還能理解,但管仲和晏嬰的資料不少,記述也同樣簡短,所記還不是主要的歷史事蹟,都是交友、老婆相處的軼事。《史記》要表達的是以禮讓為國的觀點,強調五倫的重要,自然在史料的使用和觀點的書寫就不得不有一番取捨,這種取捨無疑是在主軸、框架、視角下所作取捨而有的結果。如果以此來批判《史記》不符合通史體例,那是沒有讀懂《史記》而產生的看法。 著史難,讀史亦難。任何體例皆有其特色和優劣,任何書寫皆有作者的關懷,一篇好的評論至少在這兩方面都必須有所瞭解,否則隨意論斷,這就對作者有欠公允了。 更多文章: 廖文輝.新南洋史——史話式書寫的再興 廖文輝 /《五月雪》對513事件的歷史再現與文化記憶重構
2月前
讀家
讀家
【2024讀家選書(下):印象篇】 ❶流散、回溯❷變變變❸“地方性”再發現
編按:同往年一樣,我們也請了幾位年輕作者寫下本地中文出版的印象文,作為你的選書參考。 流散、回溯:馬華故鄉與身份的再思考 文:李婷欣(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 在現代化浪潮推動之下,遷徙與遊走成為常態。“故鄉”書寫逐漸超越對原生地的情感依戀,轉向一種回望的本能,與文化再現的實踐。2024年“讀家選書”(文學類)多部作品以多重視角探討“故鄉”,展現層次豐富的敘事形態。在“空間”—“時間”雙重遷徙背景中,個體的回溯映射出歷史進程的一部分。而多代寫作者在敘述中展開對話,使“故鄉”成為馬華文學演進的重要紐帶。這些作品以多樣的文學地景,承載著對成長記憶、離鄉情愁與身分思考的深刻書寫,構築了豐富而複雜的文化圖景。 故鄉書寫必要性 海凡以其馬共遊擊隊經驗,透過《落香》在二島之間穿梭書寫,將生態觀察融入文本,描繪雨林共生的自然景象。上次寫膠林生話,這次寫沙巴管理油棕園的歲月,冰谷在《荒野驚奇:冰谷自傳II》透過奇談形式串聯荒野記憶,從在“風下之鄉”五年的“拓荒史”,重新審視故鄉與身分的複雜關係。 故鄉的書寫因個體記憶的差異而呈現多樣性,同時在反覆的書寫中逐漸形塑新的文化意義與認知。以檳島為例,陳志鴻的《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談關於自身遊走各地,但無論所見為何,“終究是從檳島人的目光出發。”;梅淑貞在《遊花園》對喬治市過度觀光化的變遷提出批判,寫道:“我是歸人,不是走馬看花的過客……” 這些文本不僅捕捉地方變遷,亦重塑個體與城市的情感聯繫。 麥留芳自傳性散文《流水滾石》寫了新/馬兩地的流金歲月,也聚焦於霹靂北部一帶:檳島、霹靂玲瓏、怡保街巷,勾勒出故鄉的時空延續性。牛油小生的《寫給未來情人的足球指南》雖採博物式敘述視角,仍不脫新山作為故鄉符碼的影響。故鄉書寫或許並非刻意為之,卻常成為自我定位的深刻倒影,折射出個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複雜交織。 從土地至故鄉——馬華文學的“故鄉” 書寫,不僅重新詮釋個人與土地的聯繫,更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一種更開放、更多元的想像。馬尼尼為在臺,以另外的視角批判地解構傳統意義上的“故鄉”。《故鄉無用》再現了鄉土與現代性的矛盾張力:因肉身在他鄉而長期受壓抑的鄉愁,遊子逐漸失落——“我這一代人很多離開了就再也沒回來過。”鄉愁在流散中被壓抑,最終化為身分迷失的徵象。這一書寫反映出馬華文學在時代洪流中的流散與重構,亦突顯其對故鄉議題的當代省思。 以書頁為介質,馬華文學在流散與重構中不斷探索身分與文化的多元樣貌。或許,我們能進一步追問:當代馬華文學中的關於地域/故鄉書寫,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懷舊回望、講古,還是一場對身分與文化的持續重構?在流散/定居的交織中,我們如何避免將故鄉過度理想化,而是以更深度的視角回應其複雜性?這些未竟的問題,或許正是馬華文學未來持續需要尋找的。 變變變! 文:葉福炎(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在整理完2024年的馬華出版品並貼在個人臉書後,陳靜宜留言問:“今年的出版品較往年蓬勃嗎?”以出版本數來看的話,過去一年的整體出版包括再版、再刷以及新版,大致上仍維持在既有的水平之上。不過,若分別從文類、內容及出版的版圖來看,它們有著不同面向的傾斜。 從文學類的書單中,這一年可以說是資深作家的盛年。從年初由有人出版社推出一套7冊的《梅淑貞文選》,一直到年末以冰谷第二本自傳《荒野驚奇》,頗有前後呼應、文學定調的意味。只是,這一年甚少能見新人的出現。在個人所知的範圍內,只有3位詩人,包括駱俊廷《大寒以後》、覃勓溫《夕惕齋詩稿》以及章楷治《凋零與豐收:致芬妮》。或許,單從一年來看無法判準文學生態的現象,但不失為一記錄。 不過,從內容層面來看,這一年馬華文學是以兒少時光、家鄉為書寫主題。有別過往都圍繞在政治記憶的文學書寫,如此寫作的集體改變現象,也是值得關注的。這幾年來,許多馬華作家都在談論個人的寫作如何擺脫馬華的既定印象。我想,過去一年的文學出版提供了不少的思考點。畢竟,馬華文學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極具生機蓬勃的多元及多樣態發展。 另一方面,其實我們也能在非文學類的書單中,發現有關於華人與政治論述的減少。在過去一年裡,最印象深刻的兩本,即是祝家豐《政治發展和民主化征程》和馮垂華《街頭的共同體》。當然,馬華出版中常見的宗教討論、地方史撰寫,仍是非文學類主流常見的內容。它或已成為一種特定的出版類型,而這也涉及馬華出版生產鏈的課題。 過去,我一直都在關注普及大眾的出版品。它不僅佔了出版市場很高的比例,也是拉動出版業很重要的存在。現階段來說,它一直正在積極成長中。陳靜宜對飲食文化的討論、賴昭宏以大體老師家屬的自白、陳亞才對印裔社群及宗教的介紹——這一類的大眾書寫相當重要,也是從閱讀進入思考的重要媒介。 總的來說,過去一年的馬華出版市場並未有令人驚豔的作品。若要細數種種可能的原因,我想可歸納為以下兩個,即書籍出版也開始走向分眾化,出版社能明確提供讀者他們在閱讀上的需求;另外,整體出版市場的版圖處在一個變動的狀態,或許出版社也在重新調整自身的策略和定位。 無論如何,這一年來的改變也只是個過渡。我相信,不久將來就能見新的版圖出現。而在可見的未來裡,整體的馬華出版品必然是朝向多元的發展,也將在讀者與市場的主導下,帶起不一樣的出版市場。2025年會是一個新的起點! 南洋島嶼的“地方性”再發現 文:潘舜怡(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者) 回顧2024年,以“南洋”、“馬來半島”及“東南亞群島”等區域性和地方性視角為主題的馬華文學作品,似乎再次掀起了一股熱潮。在影視方面,廖克發的一部時長5個小時的紀錄片《由島至島》,反思二戰期間,日軍、臺籍日本兵、東南亞華人,尤其是新馬印尼華人之間的歷史創傷遺緒,試圖重新梳理南洋島嶼的戰爭網絡以及庶民敘事。此片獲得2024年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等獎項,備受矚目。而在印刷出版方面,也“由此地至彼地”,出現了不少聚焦探討南洋不同區域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文學地理、小鎮歷史的敘事,散發著關於馬華島嶼/地方書寫的魅力。 首先在北馬部分,三可馬凱麗的《喬治市的老店鋪》帶領讀者進入檳島喬治市,通過栩栩如生的建築插畫,敘說城鎮老街、小巷的小鋪故事,展現檳島老建築的生活美學氣息。此外,陳志鴻的《昔日兒童皆長大:檳島喬治市男孩的故事》,則以散文筆觸,回憶在喬治市生活的童年往事。本散文集透露了作者對於祖父母、父母、親友的抒情敘事,讓讀者感受屬於檳島小孩在市鎮成長的記憶“溫度”。 轉移至中馬部分,朱宗賢的《霹靂地方掌故》引領讀者進入霹靂州的各個縣市,從教育、經濟發展、新村、醫療、飲食、宗教、小鎮老街等面向,探討該區華社的文化記憶。本書內容鉅細靡遺,娓娓道來,盡現霹靂華人生活的地方風情。至於白偉權的《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則回到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歷史現場,考察拿律地區的華人史,當中牽涉了華人苦力移民、礦工的社會日常,談及地方瘟疫、會黨幫派鬥爭、華人經商群體的盤根錯節,打開了離散華人於南洋“重生”的史蹟剖析。 至於廖文輝編的《居鑾老街的社區建構與發展作用》,則是本年度南馬社區觀察的代表作。本書屬於學術研究作品集,書中收入了9篇關於柔佛居鑾的華人社區建築老街、教育、華人領袖、家族企業等探討。另外,廖文輝的《馬來西亞閩南宗族資料彙編》以及安煥然的《海洋與南洋:海南人的歷史與文化》,分別考察了移居南洋的閩南、海南華人群體,討論他們的宗族史、精神文化史,從學術研究角度進入對華人“由島至島”流動的歷史叩問。 有趣的是,留臺作家兼畫家馬尼尼為似乎“背道而行”。她的小說《故鄉無用》敘述的是一個20世紀從中國移居至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後,所產出的“無用”的家庭故事——敘述賣咖啡營生的“阿公”以及14名兒女如何面對疾病、死亡、迷信,思考原鄉平凡“無用”的反諷性。而本書為第24屆臺北文學年金獲選作品之一。 整體而言,本年度關於南洋的“地方性”書寫題材豐富,內容多元,無論從文學或者非文學類的出版讀物而言,均發現作者們對華社地方的大歷史與小敘事的關懷與想像。 相關文章: 【2024讀家選書(上):非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2024讀家選書(中):非文學類】《活力副刊》編輯室選書,來了!
4月前
讀家
都市動態
隆廣義媒體之夜 擴建紀念碑 設南僑機工館 隆廣義要打響文化品牌
隆廣義近年來從傳統的殯葬文化逐步延伸到更廣泛的文化領域,並在傳承與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一切離不開媒體的支持與報道,隆廣義對此深表感恩。
5月前
都市動態
讀家
廖文輝 /《五月雪》對513事件的歷史再現與文化記憶重構
“《五月雪》不僅敘述了一段已經過去的傷痛,還展現了導演對國家歷史和族群關係的關懷。在馬來西亞娛樂片充斥的市場中,這樣的作品顯得彌足珍貴,非常值得觀眾買票進場細細品味。”(按:《五月雪》經歷4次送審,終於將在2024年7月18日,全國影院上映。)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爆發了最嚴重的暴動流血衝突。此事件是馬來西亞各族群,尤其是巫裔和華族內心一個永遠的傷痛,至今仍無法很好地撫平,後來更不斷成為各政黨之間用來炒作的政治議題,以鞏固政權,但這隻會加劇族群間的分裂,對國家的發展和族群和諧毫無幫助。直到希望聯盟政府上臺後,這個種族衝突的魔咒才逐漸消失它的影響力。 儘管時間已過去55年,馬來西亞政權仍無法很好地面對歷史。2023年著名導演張吉安拍攝了《五月雪》,這部電影入選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第80屆威尼斯國際影展,並榮膺“電影藝術特別表揚獎”(Special Mention Musa Cinema & Arts Award),接著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影展大放異彩,有所斬獲。如今,這部電影在513事件55週年之際被電檢局通過在馬來西亞全國各地上映。 這部片子可謂馬來西亞513暴動衝突事件55年來第一部獲得上映的電影,其意義可謂非凡。電影獲得放映,事實上就表示我們的政府更有勇氣地直面這個衝突的歷史事件,允許通過大銀幕公開給大眾觀看和討論,為往後更多類似的影片上映,或者是鼓勵更多相關類型影片的拍攝,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鼓舞作用。 ◢融入傳奇故事和本土元素 《五月雪》在拍攝手法和講故事技巧上,並非一部商業電影,而是結合了中國和馬來西亞歷史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片名《五月雪》源自中國元代戲曲《竇娥冤》中六月飛霜的典故,電影的首段即以吉隆坡普長春粵劇班正在上演的《六月雪》為開場。此外,屠殺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蔡寶珠唱起了竇娥的經典唱詞,躲了一天一夜的阿英母親與劇組從戲臺走出時,佈景正是竇娥死後飄下的六月雪,這些都寓意事件的悲劇與平民的冤屈。 影片引用了《馬來紀年》和《吉打紀年》兩部馬來文學名著的傳奇故事,非常巧妙地與513事件結合在一起,隱晦地講述了513事件的發生。《馬來紀年》中唯一提到的日期恰好是1612年5月13日,預示了1969年5月13日爆發的暴動事件。在影片中,還穿插了當時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編劇的《吉打狼牙國王》的部分片段。《狼牙國王》描述了一位嘗過人血的國王的連串暴政,這似乎在批判執政者引爆衝突事件,對無辜百姓的迫害。513事件爆發的當晚,戲臺前出現了一個騎著大象的馬來大臣,身穿傳統服飾,另一個穿著明朝服飾的人對他下跪並喝下他的洗腳水,這是《馬來紀年》中明朝天子喝馬六甲蘇丹洗腳水的寓言。 其次,《五月雪》融合了更多本土的元素。影片中再現了513事件發生地之一——半山芭,這些場景包括大華戲院和戲班,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或許是熟悉的記憶,但對年輕人則顯得非常陌生。其中一幕極為震撼:513事件當晚,大華戲院前發生了流血屠殺,許多人被活活殲滅。如今這個地點變成了一家酒店,令人驚訝的是,這家酒店竟然也叫 “大華酒店”,名字和當年的大華戲院(Majestic)一模一樣,彷彿歷史在此重疊。此外,喝洗腳水情節的最後,有馬來人將榴槤拋至空中,落在戲臺屋頂,也是本土寓言元素的應用。 ◢結合導演自身生活經歷 影片中還出現了乩童、神像或民間信仰的場面,這些場景實際上源於導演的生活經歷。因此,這部片子也融入了許多導演本人的生活經歷和片段,張吉安非常巧妙地將各種看似無關的元素,包括中國和馬來西亞的本土元素,以及他自身的生活經歷,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這部電影不僅敘述了一段已經過去的傷痛,還展現了導演對國家歷史和族群關係的關懷。在馬來西亞娛樂片充斥的市場中,這樣的作品顯得彌足珍貴,非常值得觀眾買票進場細細品味。 相關文章: 寫在《五月雪》之後/王婷婷(亞依淡) 挺藝文,保傳承/張吉安 以創意關懷草根 我的傳家寶 印滿無言的父愛
9月前
讀家
讀者觀點
廖文輝.新南洋史——史話式書寫的再興
可喜的是,兩位年輕學者已經開始注意到國家同區域的重要性,所以在著述上,他們雖然是以華人研究為主軸,但卻沒有忘記其後面的空間框架,也就是馬來西亞還有東南亞,甚至遠至中國。
1年前
讀者觀點
年刊
【年刊專題/02】華人文化裡的龍,美好事物的象徵
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暨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廖文輝博士認為,龍只是一個圖騰,它沒有實物,是由許多不同動物組成,爪、腳、頭、鱗片、身軀都各取一種動物特徵。
1年前
年刊
社區精彩
第20屆東南亞中學生《楊靖耀中華文化營》— 大匠躍新
(加影29日訊)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校長莫順宗說,“在馬來西亞當中文教師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但中文教師傳道的精神卻深受敬重。” 他形容華文老師基本上一間學校內的“孔子”,尤其是在國中,華文老師不但教華文,還順便做輔導、當華文學會顧問老師、搞文化活動、辦雜誌、編刊物,基本上甚麼都做。 他說,如果華文老師只是專心教華文也行,但有些老師天生使命感特別強,理想和方向特別 清晰。他們知道不能夠只是照顧一間學校的學生,很多中學生都需要中華文化,特別是國民中學,就如已故楊靖耀老師,毅然就挑起辦中華文化營的責任,一辦就是二十年。 “中華文化裡有很多的人物,但最受崇拜的是當老師的孔子,最偉大的人物也是孔子。馬來西亞華人最尊重的人物之一──被稱為“族魂”的林連玉先生,也是當老師的。” 莫順宗是於昨午在新紀元大學學院主辦的第20屆東南亞中學生《楊靖耀中華文化營》上致詞時如此讚揚華文教師。 本屆中華文化營的主題為“大匠躍新”,協辦單位為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及雪州中學華文教師聯誼會,星洲日報《活力副刊》及《學海週刊》是媒體夥伴。 較早前,新紀元大學學院學生事務處總監戴慶義也以“穿越古今大匠心,中華文化躍新院,薪火傳承亮前景,血脈延綿永不朽”開始其致詞,他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身為華裔子弟務必瞭解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之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這才能真正展示其永恆魅力和當代價值。” 他也說,第二十屆東南亞中學生《楊敬耀中華文化營》以木質元素為核心,象徵由楊敬耀老師為創始人,從一顆小種子發展至當今大樹成林的精神象徵,我們向故人致敬。我們將延續故人精神,讓中華氣息延綿不絕。 約三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學生於昨天開始至31日,在四天三夜的文化營出席一系列的文化講座,包括檳城潮藝館館長吳慧玲談〈戲曲角色扮演〉、武藝坊武術與藝術總監李勁松談〈武舞 〉、北野鼓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鄭洲升談〈二十四節令鼓〉、藝鄉樂華樂團教練蘇忠堯老師談〈華樂〉、紫藤茶藝學習中心負責人黃淑儀談〈茶藝〉、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系主任廖文輝談〈馬新的鄉音曲藝〉、電視新聞主播與主持人葉劍鋒談〈看世界,觀文化〉和吉膽島藝術協會秘書兼策劃陳卿隆談〈東南亞文化藝術概況〉。 除了上述文化講座,其他活動內容包括石磨麻糬製作、民俗童玩、才藝表演以及新紀元《起飛》校園原創音樂團隊獻唱專輯內的歌曲等。
2年前
社區精彩
學者觀點
廖文輝.儲存與速度:談學術著述的產出
馬來西亞近期湧現大量的學界生力軍,固然可喜,但產能太少,速度太慢,難以形成一個體量。有者辯駁說行政業務繁多,但沒有行政業務纏身者也大有人在,也不見得有多大的產量。
2年前
學者觀點
更多廖文輝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