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毅论环境
真心真言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廖文辉
读家
【读家说史】廖文辉 / 著史难,读史亦难
编按:廖文辉的《马来西亚华人史》,全书不在“专”与“详”,而是“通”,着重在通识的掌握与历史意义的探索。关于“通史”,作者有话要说…… 胡适曾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认为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我私淑的钱穆,个人认为是这方面的典范,能有广博的《国史大纲》,也能写出精深考据的《先秦诸子系年》。作为后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通史的著述是史学编撰的一种书写方式,在史学研究还没有转为专精之前,这种体例或者著述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史学书写。当论文撰写高于一切,社会学科所强调的问题意识胜于一切时,启蒙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书写难免渐行渐远,遥不可及,甚至有的学者还将通博书写视为洪水猛兽,最好不要碰触,似乎中国通史、东南亚史、西洋通史、世界通史,乃至环球史的书写,都必须倒入垃圾桶,这无疑是对史学研究不明就里的盲动。 通史的著述自然有它的特色和局限。通史强调“通”而不在于“专”,在“博”而不在“详”,为此在书写时就有几个须要考虑的面向。首先是主轴,也就是论述切入点的确立,即所谓的视角,是要站在民族主义,或者是国家主义来论述,乃至立志将各方方面面皆加以完备记述,都是可以选择的角度,不一而足。我的主轴是以政经文教四条主线来突显华人如何异地建家园之建国者身分的全过程。这四条主线又以社会为重,社会力是这两百年来华人之主要力量所在,为此在论述上,先行论述社会史,有别于一般以政治史为起始的处理方式。 主轴确认以后接着就是框架的设计。一部通史的论述一般上都涉及上百年或者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分期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手段。分期的作用和目的是在于更好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尤其是每一时期,每一段落的特色。这个分期同主轴息息相关,是在主轴的关照下展现出来。这是部他乡变故乡,域外另开天的华人从蛮荒、垦荒到建国三部曲的故事。1800年是个关键节点,展现华人社会力的社团记录开始频密出现,如1799年是华人会党的最早记录,华人最早的社团在1800年成立,各种相关的组织从这里开始大量的涌现,华人社会逐渐成形于此。第二篇前两章是社会初成、社会成形,篇幅不可谓不重,展现了华人社会的迅速发展;第三篇开篇就是社会发展,也体现了华社的全方位茁壮成长,这都是在主轴关照下开展的框架。 主轴和框架确立后,接下来是如何书写,书写就会面对取舍问题,取舍涉及观点和史料两个方面。当对某一事件、人物的观点出现两个或以上的看法时,作者的取舍就视乎上述的主轴、框架、视角等因素,不一而足,如果非得以非此即彼来要求,那绝不是通史的书写。至于史料则多如浩瀚的海洋,无法照单全收,必须有所拣选,否则就是断滥朝报的流水账,这就无需赘述了。 《史记》不符合通史体例? 《太史公书》是部上下两千年的通史,列传第一篇从伯夷开始,伯夷以前的人物全部不写。第二篇是〈管晏列传〉,从伯夷到管仲和晏婴又过了数百年,期间的人物众多,直接略过,一概不写。〈伯夷列传〉区区六百余字,大多数还是太史公个人对伯夷的看法,伯夷的事迹极少。伯夷生平资料极少,传记简短,还能理解,但管仲和晏婴的资料不少,记述也同样简短,所记还不是主要的历史事迹,都是交友、老婆相处的轶事。《史记》要表达的是以礼让为国的观点,强调五伦的重要,自然在史料的使用和观点的书写就不得不有一番取舍,这种取舍无疑是在主轴、框架、视角下所作取舍而有的结果。如果以此来批判《史记》不符合通史体例,那是没有读懂《史记》而产生的看法。 著史难,读史亦难。任何体例皆有其特色和优劣,任何书写皆有作者的关怀,一篇好的评论至少在这两方面都必须有所了解,否则随意论断,这就对作者有欠公允了。 更多文章: 廖文辉.新南洋史——史话式书写的再兴 廖文辉 /《五月雪》对513事件的历史再现与文化记忆重构
6天前
读家
读家
【2024读家选书(下):印象篇】 ❶流散、回溯❷变变变❸“地方性”再发现
编按:同往年一样,我们也请了几位年轻作者写下本地中文出版的印象文,作为你的选书参考。 流散、回溯:马华故乡与身份的再思考 文:李婷欣(台大中国文学研究所) 在现代化浪潮推动之下,迁徙与游走成为常态。“故乡”书写逐渐超越对原生地的情感依恋,转向一种回望的本能,与文化再现的实践。2024年“读家选书”(文学类)多部作品以多重视角探讨“故乡”,展现层次丰富的叙事形态。在“空间”—“时间”双重迁徙背景中,个体的回溯映射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多代写作者在叙述中展开对话,使“故乡”成为马华文学演进的重要纽带。这些作品以多样的文学地景,承载着对成长记忆、离乡情愁与身分思考的深刻书写,构筑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 故乡书写必要性 海凡以其马共游击队经验,透过《落香》在二岛之间穿梭书写,将生态观察融入文本,描绘雨林共生的自然景象。上次写胶林生话,这次写沙巴管理油棕园的岁月,冰谷在《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透过奇谈形式串联荒野记忆,从在“风下之乡”五年的“拓荒史”,重新审视故乡与身分的复杂关系。 故乡的书写因个体记忆的差异而呈现多样性,同时在反复的书写中逐渐形塑新的文化意义与认知。以槟岛为例,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谈关于自身游走各地,但无论所见为何,“终究是从槟岛人的目光出发。”;梅淑贞在《游花园》对乔治市过度观光化的变迁提出批判,写道:“我是归人,不是走马看花的过客……” 这些文本不仅捕捉地方变迁,亦重塑个体与城市的情感联系。 麦留芳自传性散文《流水滚石》写了新/马两地的流金岁月,也聚焦于霹雳北部一带:槟岛、霹雳玲珑、怡保街巷,勾勒出故乡的时空延续性。牛油小生的《写给未来情人的足球指南》虽采博物式叙述视角,仍不脱新山作为故乡符码的影响。故乡书写或许并非刻意为之,却常成为自我定位的深刻倒影,折射出个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 从土地至故乡——马华文学的“故乡” 书写,不仅重新诠释个人与土地的联系,更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更开放、更多元的想像。马尼尼为在台,以另外的视角批判地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无用》再现了乡土与现代性的矛盾张力:因肉身在他乡而长期受压抑的乡愁,游子逐渐失落——“我这一代人很多离开了就再也没回来过。”乡愁在流散中被压抑,最终化为身分迷失的征象。这一书写反映出马华文学在时代洪流中的流散与重构,亦突显其对故乡议题的当代省思。 以书页为介质,马华文学在流散与重构中不断探索身分与文化的多元样貌。或许,我们能进一步追问:当代马华文学中的关于地域/故乡书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怀旧回望、讲古,还是一场对身分与文化的持续重构?在流散/定居的交织中,我们如何避免将故乡过度理想化,而是以更深度的视角回应其复杂性?这些未竟的问题,或许正是马华文学未来持续需要寻找的。 变变变! 文:叶福炎(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在整理完2024年的马华出版品并贴在个人脸书后,陈静宜留言问:“今年的出版品较往年蓬勃吗?”以出版本数来看的话,过去一年的整体出版包括再版、再刷以及新版,大致上仍维持在既有的水平之上。不过,若分别从文类、内容及出版的版图来看,它们有着不同面向的倾斜。 从文学类的书单中,这一年可以说是资深作家的盛年。从年初由有人出版社推出一套7册的《梅淑贞文选》,一直到年末以冰谷第二本自传《荒野惊奇》,颇有前后呼应、文学定调的意味。只是,这一年甚少能见新人的出现。在个人所知的范围内,只有3位诗人,包括骆俊廷《大寒以后》、覃勓温《夕惕斋诗稿》以及章楷治《凋零与丰收:致芬妮》。或许,单从一年来看无法判准文学生态的现象,但不失为一记录。 不过,从内容层面来看,这一年马华文学是以儿少时光、家乡为书写主题。有别过往都围绕在政治记忆的文学书写,如此写作的集体改变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这几年来,许多马华作家都在谈论个人的写作如何摆脱马华的既定印象。我想,过去一年的文学出版提供了不少的思考点。毕竟,马华文学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极具生机蓬勃的多元及多样态发展。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也能在非文学类的书单中,发现有关于华人与政治论述的减少。在过去一年里,最印象深刻的两本,即是祝家丰《政治发展和民主化征程》和冯垂华《街头的共同体》。当然,马华出版中常见的宗教讨论、地方史撰写,仍是非文学类主流常见的内容。它或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出版类型,而这也涉及马华出版生产链的课题。 过去,我一直都在关注普及大众的出版品。它不仅占了出版市场很高的比例,也是拉动出版业很重要的存在。现阶段来说,它一直正在积极成长中。陈静宜对饮食文化的讨论、赖昭宏以大体老师家属的自白、陈亚才对印裔社群及宗教的介绍——这一类的大众书写相当重要,也是从阅读进入思考的重要媒介。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的马华出版市场并未有令人惊艳的作品。若要细数种种可能的原因,我想可归纳为以下两个,即书籍出版也开始走向分众化,出版社能明确提供读者他们在阅读上的需求;另外,整体出版市场的版图处在一个变动的状态,或许出版社也在重新调整自身的策略和定位。 无论如何,这一年来的改变也只是个过渡。我相信,不久将来就能见新的版图出现。而在可见的未来里,整体的马华出版品必然是朝向多元的发展,也将在读者与市场的主导下,带起不一样的出版市场。2025年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南洋岛屿的“地方性”再发现 文:潘舜怡(马华文学与文化研究者) 回顾2024年,以“南洋”、“马来半岛”及“东南亚群岛”等区域性和地方性视角为主题的马华文学作品,似乎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影视方面,廖克发的一部时长5个小时的纪录片《由岛至岛》,反思二战期间,日军、台籍日本兵、东南亚华人,尤其是新马印尼华人之间的历史创伤遗绪,试图重新梳理南洋岛屿的战争网络以及庶民叙事。此片获得2024年台北电影奖百万首奖、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等奖项,备受瞩目。而在印刷出版方面,也“由此地至彼地”,出现了不少聚焦探讨南洋不同区域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文学地理、小镇历史的叙事,散发着关于马华岛屿/地方书写的魅力。 首先在北马部分,三可马凯丽的《乔治市的老店铺》带领读者进入槟岛乔治市,通过栩栩如生的建筑插画,叙说城镇老街、小巷的小铺故事,展现槟岛老建筑的生活美学气息。此外,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则以散文笔触,回忆在乔治市生活的童年往事。本散文集透露了作者对于祖父母、父母、亲友的抒情叙事,让读者感受属于槟岛小孩在市镇成长的记忆“温度”。 转移至中马部分,朱宗贤的《霹雳地方掌故》引领读者进入霹雳州的各个县市,从教育、经济发展、新村、医疗、饮食、宗教、小镇老街等面向,探讨该区华社的文化记忆。本书内容巨细靡遗,娓娓道来,尽现霹雳华人生活的地方风情。至于白伟权的《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则回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历史现场,考察拿律地区的华人史,当中牵涉了华人苦力移民、矿工的社会日常,谈及地方瘟疫、会党帮派斗争、华人经商群体的盘根错节,打开了离散华人于南洋“重生”的史迹剖析。 至于廖文辉编的《居銮老街的社区建构与发展作用》,则是本年度南马社区观察的代表作。本书属于学术研究作品集,书中收入了9篇关于柔佛居銮的华人社区建筑老街、教育、华人领袖、家族企业等探讨。另外,廖文辉的《马来西亚闽南宗族资料汇编》以及安焕然的《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分别考察了移居南洋的闽南、海南华人群体,讨论他们的宗族史、精神文化史,从学术研究角度进入对华人“由岛至岛”流动的历史叩问。 有趣的是,留台作家兼画家马尼尼为似乎“背道而行”。她的小说《故乡无用》叙述的是一个20世纪从中国移居至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后,所产出的“无用”的家庭故事——叙述卖咖啡营生的“阿公”以及14名儿女如何面对疾病、死亡、迷信,思考原乡平凡“无用”的反讽性。而本书为第24届台北文学年金获选作品之一。 整体而言,本年度关于南洋的“地方性”书写题材丰富,内容多元,无论从文学或者非文学类的出版读物而言,均发现作者们对华社地方的大历史与小叙事的关怀与想像。 相关文章: 【2024读家选书(上):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2024读家选书(中):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1月前
读家
都市动态
隆广义媒体之夜 扩建纪念碑 设南侨机工馆 隆广义要打响文化品牌
隆广义近年来从传统的殡葬文化逐步延伸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并在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切离不开媒体的支持与报道,隆广义对此深表感恩。
2月前
都市动态
读家
廖文辉 /《五月雪》对513事件的历史再现与文化记忆重构
“《五月雪》不仅叙述了一段已经过去的伤痛,还展现了导演对国家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关怀。在马来西亚娱乐片充斥的市场中,这样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非常值得观众买票进场细细品味。”(按:《五月雪》经历4次送审,终于将在2024年7月18日,全国影院上映。)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了最严重的暴动流血冲突。此事件是马来西亚各族群,尤其是巫裔和华族内心一个永远的伤痛,至今仍无法很好地抚平,后来更不断成为各政党之间用来炒作的政治议题,以巩固政权,但这只会加剧族群间的分裂,对国家的发展和族群和谐毫无帮助。直到希望联盟政府上台后,这个种族冲突的魔咒才逐渐消失它的影响力。 尽管时间已过去55年,马来西亚政权仍无法很好地面对历史。2023年著名导演张吉安拍摄了《五月雪》,这部电影入选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第80届威尼斯国际影展,并荣膺“电影艺术特别表扬奖”(Special Mention Musa Cinema & Arts Award),接着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影展大放异彩,有所斩获。如今,这部电影在513事件55周年之际被电检局通过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上映。 这部片子可谓马来西亚513暴动冲突事件55年来第一部获得上映的电影,其意义可谓非凡。电影获得放映,事实上就表示我们的政府更有勇气地直面这个冲突的历史事件,允许通过大银幕公开给大众观看和讨论,为往后更多类似的影片上映,或者是鼓励更多相关类型影片的拍摄,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鼓舞作用。 ◢融入传奇故事和本土元素 《五月雪》在拍摄手法和讲故事技巧上,并非一部商业电影,而是结合了中国和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片名《五月雪》源自中国元代戏曲《窦娥冤》中六月飞霜的典故,电影的首段即以吉隆坡普长春粤剧班正在上演的《六月雪》为开场。此外,屠杀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蔡宝珠唱起了窦娥的经典唱词,躲了一天一夜的阿英母亲与剧组从戏台走出时,布景正是窦娥死后飘下的六月雪,这些都寓意事件的悲剧与平民的冤屈。 影片引用了《马来纪年》和《吉打纪年》两部马来文学名著的传奇故事,非常巧妙地与513事件结合在一起,隐晦地讲述了513事件的发生。《马来纪年》中唯一提到的日期恰好是1612年5月13日,预示了1969年5月13日爆发的暴动事件。在影片中,还穿插了当时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编剧的《吉打狼牙国王》的部分片段。《狼牙国王》描述了一位尝过人血的国王的连串暴政,这似乎在批判执政者引爆冲突事件,对无辜百姓的迫害。513事件爆发的当晚,戏台前出现了一个骑着大象的马来大臣,身穿传统服饰,另一个穿着明朝服饰的人对他下跪并喝下他的洗脚水,这是《马来纪年》中明朝天子喝马六甲苏丹洗脚水的寓言。 其次,《五月雪》融合了更多本土的元素。影片中再现了513事件发生地之一——半山芭,这些场景包括大华戏院和戏班,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或许是熟悉的记忆,但对年轻人则显得非常陌生。其中一幕极为震撼:513事件当晚,大华戏院前发生了流血屠杀,许多人被活活歼灭。如今这个地点变成了一家酒店,令人惊讶的是,这家酒店竟然也叫 “大华酒店”,名字和当年的大华戏院(Majestic)一模一样,仿佛历史在此重叠。此外,喝洗脚水情节的最后,有马来人将榴梿抛至空中,落在戏台屋顶,也是本土寓言元素的应用。 ◢结合导演自身生活经历 影片中还出现了乩童、神像或民间信仰的场面,这些场景实际上源于导演的生活经历。因此,这部片子也融入了许多导演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片段,张吉安非常巧妙地将各种看似无关的元素,包括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本土元素,以及他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部电影不仅叙述了一段已经过去的伤痛,还展现了导演对国家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关怀。在马来西亚娱乐片充斥的市场中,这样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非常值得观众买票进场细细品味。 相关文章: 写在《五月雪》之后/王婷婷(亚依淡) 挺艺文,保传承/张吉安 以创意关怀草根 我的传家宝 印满无言的父爱
7月前
读家
读者观点
廖文辉.新南洋史——史话式书写的再兴
可喜的是,两位年轻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国家同区域的重要性,所以在著述上,他们虽然是以华人研究为主轴,但却没有忘记其后面的空间框架,也就是马来西亚还有东南亚,甚至远至中国。
1年前
读者观点
年刊
【年刊专题/02】华人文化里的龙,美好事物的象征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暨东南亚学系副教授廖文辉博士认为,龙只是一个图腾,它没有实物,是由许多不同动物组成,爪、脚、头、鳞片、身躯都各取一种动物特征。
1年前
年刊
社区精彩
第20屆東南亞中學生《楊靖耀中華文化營》— 大匠躍新
(加影29日讯)加影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说,“在马来西亚当中文教师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但中文教师传道的精神却深受敬重。” 他形容华文老师基本上一间学校内的“孔子”,尤其是在国中,华文老师不但教华文,还顺便做辅导、当华文学会顾问老师、搞文化活动、办杂志、编刊物,基本上甚么都做。 他说,如果华文老师只是专心教华文也行,但有些老师天生使命感特别强,理想和方向特别 清晰。他们知道不能够只是照顾一间学校的学生,很多中学生都需要中华文化,特别是国民中学,就如已故杨靖耀老师,毅然就挑起办中华文化营的责任,一办就是二十年。 “中华文化里有很多的人物,但最受崇拜的是当老师的孔子,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孔子。马来西亚华人最尊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族魂”的林连玉先生,也是当老师的。” 莫顺宗是于昨午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的第20届东南亚中学生《杨靖耀中华文化营》上致词时如此赞扬华文教师。 本届中华文化营的主题为“大匠跃新”,协办单位为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及雪州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及《学海周刊》是媒体伙伴。 较早前,新纪元大学学院学生事务处总监戴庆义也以“穿越古今大匠心,中华文化跃新院,薪火传承亮前景,血脉延绵永不朽”开始其致词,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华裔子弟务必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之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这才能真正展示其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他也说,第二十届东南亚中学生《杨敬耀中华文化营》以木质元素为核心,象征由杨敬耀老师为创始人,从一颗小种子发展至当今大树成林的精神象征,我们向故人致敬。我们将延续故人精神,让中华气息延绵不绝。 约三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于昨天开始至31日,在四天三夜的文化营出席一系列的文化讲座,包括槟城潮艺馆馆长吴慧玲谈〈戏曲角色扮演〉、武艺坊武术与艺术总监李劲松谈〈武舞 〉、北野鼓团创办人兼艺术总监郑洲升谈〈二十四节令鼓〉、艺乡乐华乐团教练苏忠尧老师谈〈华乐〉、紫藤茶艺学习中心负责人黄淑仪谈〈茶艺〉、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系主任廖文辉谈〈马新的乡音曲艺〉、电视新闻主播与主持人叶剑锋谈〈看世界,观文化〉和吉胆岛艺术协会秘书兼策划陈卿隆谈〈东南亚文化艺术概况〉。 除了上述文化讲座,其他活动内容包括石磨麻糬制作、民俗童玩、才艺表演以及新纪元《起飞》校园原创音乐团队献唱专辑内的歌曲等。
2年前
社区精彩
学者观点
廖文辉.储存与速度:谈学术著述的产出
马来西亚近期涌现大量的学界生力军,固然可喜,但产能太少,速度太慢,难以形成一个体量。有者辩驳说行政业务繁多,但没有行政业务缠身者也大有人在,也不见得有多大的产量。
2年前
学者观点
更多廖文辉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