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张宝琼

那天夜里终于把你们送我的龙应台《天长地久》读完,掩卷之际,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我没本领写书评,也无法探讨什么写作技巧,虽然龙应台的文笔真的是富于文采、善于修辞、更充满知性。我只是盼望能描绘我读这本书时内心的悸动。 我不期然的又想起刚过世的母亲。龙应台字里行间描绘照顾失智母亲的那一份无法言喻的心情,我想,我应该懂。我的母亲没有失智,她老人家是死于脑癌,前后5个月,她就走了。母亲生前许多大小事,一般上都由我处理。即便在她患病期间,我有在她身边照料她,然而,我还是忍不住,在夜阑人静时,听到自己内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问:你真做到最好了吗?每一思及,眼泪就按捺不住簌簌淌下。 母亲离世后,我出奇的冷静和理智,似乎不怎么感到悲伤,只知道心中有万般不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联想起母亲。我有一种空荡的感觉,是的,我们都是没有妈妈的孩子了。龙应台毅然放下一切,搬到乡下照顾母亲,让人惆怅的是,老母亲已认不出她了,真是情何以堪。可是作者依然甘之如饴,照顾母亲的起居饮食,然后开始写书。也许,文字对作者来说是最好的表达工具,她的文学修养,加上真实情感,让她写来游刃有余。 作者在问:“现在你们步履蹒跚、不言不语了——我们,可以给你们什么呢?”是的,母亲,在我意识模糊、缠绵病榻的时刻,您的不离不弃、无怨无悔,那一份恩情,我无以为报。试问,我可以给你什么呢?龙应台的书写给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那亲不待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母亲,什么是天长地久?是晚饭后,和妹妹推着轮椅,带您到屋外散步,吹着晚风,播着优管里的老歌的时候?还是您最后一个中秋节,儿孙围绕您身边,轮流跟您合照,手机不断“咔嚓”的那一刹?也许,您终于在救伤车护送回家,躺在您的床榻上,静静的撒手道别,那一个似乎停顿了的时间空间,莫非就是我们的天长地久……?母亲啊! 生有时,死有时。冥冥中的主宰让一切缘起,亦让一切缘灭。母亲,我们在尘世一起的日子,与他日在天国的相聚,就是我们的天长地久。且让我抓住神的应许,许我们在那遥远的天国,我们不再有眼泪,只有欢笑。母亲,你说好吗?
1年前
犹记得中学时期,华文老师给班上讲解中国的历法,初次听闻天干配地支,完成一个甲子年。那以后,我便和邻桌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背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来了。可惜过后因不常用,至今也无法完整背诵,可是作为一名华文教师,毕竟有些羞愧。 然而,2023年逼近,我却清楚知道:还有几天,我,就是一个花甲老妪、老婆婆了。 天,教我情何以堪哪!依稀还是个坐在课室里上华文课的青葱少女,是谁挥动了手中的魔棒,让我一朝醒来,已然中老年,唬得一颗心,惶惶然不可终日。自然,我可真不是一夜苍老的,可是你别说,一脚跨过60大关,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以往老一辈的还喜欢摆大寿哩!完全无法想像那个自己。 风继续吹,岁月一天天老,心境该当如何营造?活了一个甲子年,可曾活成那个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蒙上天垂怜,自觉还能算过得惬意。遗憾固然有一些,但也烟远,无复挂心头。晓得自己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知道我是谁,不亦足矣? 十二生肖,自属卯兔,一甲子,便是转5个圈了。能不认老么? 可为什么似乎仍有一颗年轻的心?想想,不禁哑然失笑。也许,外貌的衰残无法锁住一个活跃的灵魂,年岁的老去,无法阻止我继续探索。60,不过是一个数字,它代表不了什么。就如老树的年轮只是提供时光的线索,却无法道出它经历的风霜几许。 我活了一个甲子年。是的,祈望上苍庇佑,赐我耐心、恒心、信心,还有爱心,好好走完这一道人生的路,直到那日。诚信所愿。
2年前
我喜欢岁终,更爱岁首。在流年新旧交接之际,我通常喜欢守夜。 小时候,听闻年三十晚越迟睡,父母便越长寿。我选择相信,于是会为父母守夜,往往凌晨方寐。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也淡忘了这么一个习俗。再后来,嫁为人妇,每年都在夫家团年,无所谓守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感了。 然而,事缘两家老人家都已离世,今年是第一次在自己家里吃团年饭。我心里盘算着,我得再次守夜,得好好的与旧年告别,与去年的自己好好说话。 犹记得,去年给自己选了一个“律”字,作为一个对自己的期许与激励。这时刻,不禁自问:这一年,做到“律己”了吗?日常作息,都有“纪律”了吗?扪心自问,该有五成吧?呵呵,刚刚及格也!不算值得嘉许的成绩,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啊! 说起来,非常盼望明年的自己,可以更有规划的去进行心中的想望。无论个人灵命的成长、学习知识的范畴、对身边人的陪伴,都希望做得更加用心、更加到位。倘若真有转运这回事(虽然我并不执信运程这回事),那来年的我就给自己选一“心”字,扭转过去的不足。 顺从自己的意愿而活 圣经说:一切由心出发。那就让我在新的一年里随自己的心意,活出上帝喜悦的样子。凡事心中感恩,常常喜乐。但愿一心一意对人,持守善念。与此同时,我也盼望时刻提醒自己,不打无谓的交道,不曲意迎合他人,顺从自己的意愿,不作违心的事。或许,过去总无法推辞别人的不请之求,心里百般不乐意,仍勉强应承。 那新的一年就让我从“心”开始,常常扪心自问,检视自己言语上、行为上、思想上的不当,活出更自在、更惬意、更真实的自己。 从“律己”到“从心”,是一个意念转换的过渡。今年岁杪,就让我守住除夕夜,迎接新岁的莅临,用自己的画笔绘摹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年意图吧!
2年前
记得有一年,我们学校的华文老师到林明旅游。到达当天晚上,大伙儿出来溜达。当晚夜凉如水,微风徐徐,我们在百年老树下欢声笑语,好不畅快。 突然,我脑海闪过一丝念想,脱口而出:“嘿,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大家等着我给出答案。我带点兴奋地说:“今晚是七夕耶!” 结果一片静默中,有一个声音说:“七夕,那又怎样?” 我记得当时我一时语塞,也忘了如何回答,大家也没在意我的答案,就带过去了。可是我就没法忘掉这回事,每当我想起,我就会不断问自己:是啊,那又怎样? 也许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母亲很注重七夕这个节日。每逢七夕的夜晚,母亲便会拿出之前准备好的七姐盘,或叫乞巧盘,焚香祭拜牛郎织女。母亲说拜七姐是云英未嫁的女孩祭拜的,以后会有好姻缘。也许是这个原因,也许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特别凄美;我心中对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日子,很有感觉。后来我们也成年了,成家了,加上我们已笃信基督,不再拜拜,便再也没有纪念这个日子了。 偶尔激发思古幽情 及至我毕业出来执教后,我发现学生们几乎都不曾听闻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更别说拜拜了。只是我还是会在课余时候给她们讲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些后浪似乎都兴致缺缺,对这些古老传说没有什么感觉。 我依然在想那个林明的夜晚,同道问的那句话:“七夕,那又怎样?”是啊,难不成我们要有什么仪式感?还是要往天上找出那两颗牛郎织女星?自然,大伙儿不见得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可是,在我心里,我仍然会觉得七夕,是个浪漫的日子。那烟远的故事,那一年一度的鹊桥会,那久别重逢的苦情鸳鸯,即便是神话,不也是让人心折的吗? 有些时候,整日对着手机电脑这种硬绷绷的科技产品,偶尔开个小差,让思绪飞越天际,激发思古幽情,调剂调剂身心,不也是一桩美事吗?所以,七夕,那又怎样?不怎么样啊!就是感觉,那个晚上,特别美丽;我们大伙儿,特别动人,不是吗?
2年前
约莫40年后的那一天,我走进了茨厂街,和我芳华正茂的女儿。 两端伫立的牌楼,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茨厂街迎我,与昔日不同的风貌。 大概在疫情的冲击下,许多摊档都未曾恢复营业,疏疏落落的档口,有外劳,亦有华人摊贩。 之前曾听闻,这条被冠以吉隆坡唐人街,走过风风雨雨的历史街道,已变作外劳聚集的变相外劳街。是这城市的民族象征没落,抑或是客工潮铺天盖地而来,鹊巢鸠占? 我无心揣测,也不愿多想,只是感受着如今重新踏足的茨厂街,已是人事几番新。看着领路的女儿,不就是我当年的青春少艾?曾几何时,我已暮年,犹如看尽繁华盛衰的老街,心里一片清澄净炼。 走着走着,思绪不知飘飞到多远的从前,时光啊,究竟可以有多悠长,能让满头的青丝化为灰白,能让一条记忆中的老街改变容颜。 一种似曾相识,既熟悉却又陌生的微妙的感觉,尽在走进茨厂街时袭上心头。 重新认识茨厂街 茨厂街,在我祖辈那一代,已然伫立。她见证过许多风云变色、雨霁天晴。多少先人在那儿讨过生活,几许同胞在那儿消磨时光,那是大家集体的回忆。那些年,我在吉隆坡求学,最常去的便是茨厂街。每每去那儿溜达,便是大半天。附近的几条街,像苏丹街,也是必到之处。那时的大众书局、商务书局常有新书上架,我也乐得去翻找心中的最爱。 茨厂街另一典型便是林林总总的小贩摊档。蔬果、小食、衣服、手表、日用品、小饰物……琳琅满目。如今放眼一看,疏疏落落的一些摊位,只有一些食肆依然出现人潮。犹记得这里的罗汉果冰水,解渴润喉;福建面也是香喷喷的,令人食指大动。我尤喜爱光顾冠记云吞面,吃她的水饺。以往的茨厂街,都是熙来攘往、人头攒动的,一片繁华景象。 我们的茨厂街,对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意义。140年的老街,是不是已老态龙钟,步入余晖?她曾迎送多少个晨昏,经历过多少沧桑。历史如何注解她,人们怎样诠释她?只是在许许多多在这里流连过的人们,她是一个印记、一个追忆、一个驿站。 我听着身边的女儿,给我介绍哪一间店有好吃的,哪一间的鲜花最多选择,我唯唯诺诺,好似一个外来游客,重新认识我心中的茨厂街,突然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是在检视我年轻的岁月吗?还是留恋逝去的韶华?我在感叹时局的变迁、还是岁月的悲凉?或者。什么都不是。 我就只是在那一天,走进了茨厂街。
2年前
有一年参加旅行团到中国江南一带旅游,说起来还是我生平第一次乘搭飞机,要是不包括新加坡和泰国,那我算是第一次出国了。除了兴奋,还有期待。同行的有外子,母亲和小妹、好朋友夫妇俩,共6人。 江南风光,让我投入了中国的旖旎河山,心情都明媚起来。一路随着上海、苏杭,无锡、南京,走走停停,吃吃喝喝,欣赏古色古香的中国味,有点乐不思蜀。及至来到周庄,我被朴实浪漫的水乡深深吸引,加上导游介绍说三毛来过周庄小住,她离世后,茶馆为她设立了纪念馆,我便立意要到茶馆去看一眼。大家听说,都不感兴趣,于是约好回程聚首的地方,我便离队,循着导游指示的方向寻去。 三毛在我的中学时代,是对我影响深远的一位作家,虽然,三毛并不承认自己是“作家”。那时,怡保京都戏院门前有一大报摊,摊上总摆着漫画、报章、港台作家的小说与散文,我和好友总喜欢在那儿溜达。每每三毛的新书一出,我们便急不及待的买下,回头啃个不思茶饭。当荷西潜水遇难的消息一出,我们就好像失去亲人般哀伤。后来,三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那时已出来执教,为人师表了。当时只觉得心中有点空荡荡,不知道是几许唏嘘。 在周庄寻寻觅觅,终究让我找着了纪念三毛的茶馆。那是客栈似的小店,墙上挂有一些三毛的旧照片,依稀记得还有一些剪报。当时有个掌柜,我伫足店前,也没开口招呼,只是静静地浏览好一会儿,心里默默悼念,便转身离去。回程路上,我仿佛完成了一桩心事,觉着来到周庄这一趟没有了遗憾。 大家都没有遗憾 说起遗憾这回事,教我联想起另一趟的中国之旅。那一年,也是跟外子,加上教会会友,也是6人,结伴到桂林。旅游巴士上,导游宣布晚上自由活动,但他推荐大伙儿去观赏《印象刘三姐》的演出,那是张艺谋一手策划的大型表演,在漓江的露天演出。有兴趣的人,晚饭后可随他去观赏,他可以代为购票。我马上询问外子和会友,孰料他们都兴致缺缺,我不免有点泄气。真不想错过这场难得的演出啊!后来,我还是不死心,试探着问外子,我自己随导游去行吗?结果他不反对,我立马向导游报名,总算争取到了。 那场《印象刘三姐》让我大开眼界,场面的浩大,表现的艺术手法,让我心里直呼过瘾!尤其是在幕天席地的漓江之上,似乎置身在天地灵气的氤氲之中,我一面观赏一面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机会。 演出结束,观众陆续离席,有些人则流连在摆卖《印象刘三姐》录像带的摊子边。我尾随导游离开,意犹未尽的说:“幸好我来,否则会很遗憾!”那年轻的小伙子抿抿嘴,很耐人寻味的说:“来了,看了便是看了;不来,也就没看,就这样。” 到今天,我琢磨着他的话,还觉得蛮有玄机的。所谓遗憾,或不遗憾,大概都是一己的思维而已。 我回到饭店与外子等人集合,外子循例问一声:“好看吗?” 我点点头,笑一个,不说什么。回头看他们刚从步行街买回来的战利品,没有谁觉得不去看演出有什么损失,正如我没去逛夜市不觉得有错过什么一样。大家都没遗憾,是吧?
3年前
追溯我的童年,贫苦的生活,物资自然是匮乏的;但父母在精神文化方面,却让我们有着丰厚的传承。小时候,我们总引颈长盼“大日子”的到来。举凡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几乎所有传统节日,家里都会“做大日子”。这也意味着我们会有好吃的,即使以我们当时的家境,充其量是饭桌上比平时多了一两个菜肴,不然就是有鸡肉端上桌,这对我们来说,已是雀跃万分的了。 我们虽穷困,但因着父母亲的坚持,我们都能感受到过节的心情。之后年岁增长,慢慢知道了每个节日的缘由、意涵,还有许多湮远的美丽传说。进入职场,为人师表后,很惊讶的发现,许多学子对传统节日都不甚了了。除了农历新年,大概也只晓得中秋节。即便如此,他们对这个月圆人圆的佳节,也只停留在吃月饼的表面层次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元朝朱元璋起义的历史渊源及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外,中秋节是我儿时的追忆、成年后家的凝聚力。小时候的中秋,是村里家家户户在门前点上一排排的蜡烛,我们小孩则提着灯笼沿街漫步。那幅烛光粼粼、闪烁摇曳的情景,是我梦里永远的相思。长大后,中秋节则是新年以外,亲人齐聚一堂的团圆日子。 那时父母还健在,我们都会拖儿带女,携眷回娘家欢庆中秋。圆桌上少不了菱角、香芋、柚子、花生等,当然,还有月饼。那些年的中秋,现在回想起来,仍感觉到亲人间的余温。 节日伴随成长的轨迹中,我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与源远流长。可惜在我接触的年轻一辈,就如新年只剩下红包一样;对他们来说,中秋也只剩下月饼。更甚的是,如今,红包已用微信发送,灯笼变成了电子灯笼的时候,传统也掺入了新时代的元素。科技带给我们的是物质文明,那精神文明该由谁去守护呢? 广寒宫里的嫦娥,还在追悔偷灵药么?人间也许已是她无法辨识的另一番光景了!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