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张露华
编采手记
张露华/我也是左撇子!
左撇子只占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尽管很多美化左撇子的说法,如左撇子特别聪明,右脑特别发达,创作力强,但现实生活上的确有很多我们必须妥协或者忽略掉的不便之处,甚至小到别人都察觉不到的不方便……
3月前
编采手记
读家
出家师父 X 退休人士 畅读人生:学会面对老去
当和尚遇到老虎头——从耳顺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两位在耳顺之年的智者,一位是四处周游弘法的继程法师,一位卸下余仁生董事经理职务,人称“老虎头”的骆荣福,畅谈60岁之后的智慧人生路。 以“当和尚遇到老虎头——从耳顺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主题,他们分享了如何学会面对老,如何在人生下半场过得更自得其乐。 骆荣福:人生就是这样子,一场戏演完了就要下台,然后再看哪一个台能够给自己再演一些戏,最重要的是当你下台后要懂得如何过那寂寞的人生,因为站在台上时有很多掌声与笑声,下台之后你会发现忽然间什么都没有了。 继程法师:我跟你们有些不同,你们有退休年龄,但出家人是没有退休年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退休,可能有一天我们想要退休的时候,还不及告诉大家就已经退下来了,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我们的事业没有退休,只有不断在做。 如果真要说退休,我在40岁的时候就退休了,因为那时候我已经从佛青总会的副院长退下来,但现在却变成院长,反正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在做。 以一个出家人来讲,疫情时我是从被动转为主动,把它(行动管制令)当作是闭关,必须把它闭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让我们在一个隐退时间里储备足够的能力再复出。 七十古来稀,是古代的稀,不是现代的稀,因为古人能够活到70岁很不容易,但我们现在可以活到八九十岁,70岁在现代已经不稀了,应该是100岁才叫做古稀,而70岁应该是硕果之年,收成很多成果的年龄,这是我对生命的一种看法。 我们聊到将从“耳顺之年”进入到明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70岁,进入古稀之年。我说明年可能有很多相应这个岁数而举办到活动,包括和我的老同学周金亮再制作一个佛曲专辑。我们在60岁那年就合作完成了60首佛曲。 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因缘,我是比较多被动的因缘,都不是我去要求的,走到一个阶段就有一个转折的时候,因缘出现了我们就顺着那个因缘去做,然后慢慢的就会从被动变成主动,因为我确定要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过程里面发现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坚持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人有时候好奇心太强烈,总想找新鲜感,总是要找一些新的东西,最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满足了新鲜感与好奇心,但没有坚持或把握住某一些你认为应该做,甚至愿意用一生去完成对东西,或者满足了你某一些追逐的欲望之后,回头一看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如果你能用人生的智慧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你就可以用你的时间去追逐,这一个展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过程。 担任余仁生“骆总”这个职位数十载的骆荣福,无论多么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参加继程法师的禅修营,是什么原因可以让骆荣福坚持到底? 骆荣福:师父也知道我打禅坐非常辛苦。我在1982年加入余仁生,那时候的我才三十出头,是余仁生最年轻的员工。 药材界并不像我们想像的这么简单,进去以后我发现药材是非常专业的东西,没有病的人是不会走进来,要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是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让自己有点表现,我要了解中医药,所以我去上中医药课程,慢慢发现老板好像不想改变,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不在乎这门生意,但对我来说非常难熬,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三十多岁还没有表现,怎么养活家人,所以我开始从各方面找东西来支持我,包括宗教。 有一天我看到师父一个高级禅修班的广告,我就报名参加。之前我也参加过很多佛教组织活动,但还是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可是当我参加师父课程的第一天,就感觉到这里好像就是我要找的东西。 刚开始的时候很痛苦,因为我的身材不能盘坐,每次盘坐都痛得要死,但师父很严厉,发现我打瞌睡就会打香板,我就觉得这么大的人给人家打香板是很丢人的事,所以死死撑下去,撑到第五天就开始习惯,却结束要回家了。 经过了那一次后,我发现自己很急性子,什么东西都要快,做事情没有耐性。然后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禅修营,好像有些进步,然后突然有一天,当我开会开得想要生气时,我就想到师父跟我讲的起心动念,这就是禅修的好处,所以即使年年痛,我还是年年去,维持了30年。 继程法师:我从1985年开始办禅修活动,明年就40年了。我在办这个活动时,动机很单纯,就是因为我在台湾留学时是在佛光山念中国佛教研究部,星云大师是我的院长,当时得到大师很多的照顾与方便。 我在本地师父是竺摩上人,他嘱咐我读书读个一两年就可以回来,因为马来西亚佛学院缺少老师。因为这个因缘,我才有机会亲近星云大师学禅修。 我出家的信念很简单,就是佛法那么好,想把佛法分享给更多人。我开始学佛时就皈依了竺摩法师。那时候我已经在当临教,几年之后因为师父的一句话“出家的年轻人很少,出家以后研究佛法的更少”,触动了我发心出家。 我一生都是做老师,而且是一位蛮好的老师。我很爱说话,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没有经过彩排,拿着一张纸就直接上台当毕业典礼的司仪。当我出家之后,跟星云师父学打坐,发现禅修真的是一门好东西,就跟师父说要回去教人,但师父那时候不忍泼我冷水,就说禅修经验需要很丰富才可以教人,所以后来我继续跟师父学禅修。 回国之后我就开始教禅修,接触了不同领域的学生,有留学生或专业人士,当中有一名学生之后成为心脏专科,接触到很多心血管阻塞病人。他为病人动手术后,就鼓励病人去学打坐,因为他发现打坐对心脏有帮助,过程中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及纾解压力。 骆荣福:年轻的时候,每次为了业绩会紧张到睡不着。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设目标,才有一个方向让我们去达致。 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禅修要回到方法,原来在我们日常里面,设目标就是方法,当目标达到以后,我们就要好像师父说的,放下方法从零开始。 做业务的人一定要记住一个东西,那就是“龟苓膏”,因为每年的1月1日业绩都是归零啊,不要只是一味追逐最终的目标,而是做自我成长。 继程法师:正如林老板(紫藤文化集团创办人林福南)的一句名言“流动是江河唯一的出路”,我再加一句“海是江河唯一的归宿”,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在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一定会走向同一个归宿,所以在佛法应用里面有所谓的“车乘”,有小乘、大乘,但都在往归宿方向。 禅修的重要就是能让我们醒觉,知道这个流动的过程,大家在平常生活里面可经常注意自己的呼吸,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当你还可以觉察到呼吸的时候,就表示你还活着,活着的话就有希望,所以禅修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注意呼吸,然后你会发现原本很多负面情绪的那个过程中开始调整,进入到比较平顺状态。 相关文章: 曹溪一滴水——继程法师书画集序
5月前
读家
编采手记
张露华/现在报纸还有人看的咩?
不止一次在工作中遇到受访对象反问:“现在报纸还有人看的咩?”当下真的很想回怼一句:“没有人看的话,我还在这里(采访)干嘛?”……
7月前
编采手记
读家
【《断食善终》获台湾金鼎奖!】毕柳莺:断食善终,往生的一个选择?
编按:毕柳莺的著作《断食善终》再传来消息,获得台湾文化部颁发金鼎奖非文学类优良出版品奖。以下是她在个人脸书 Liu-Ing Bih 的留言:“谢谢金鼎奖评审委员的鼓励,《断食善终》一书得到文化部金鼎奖的非文学类图书优良出版品奖。这是继Openbook之后的第二个奖。 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写作人生,小学时候我非常喜欢阅读,但是初中、高中、大学整整13年我只念教科书,没有时间念课外书。 大学毕业以后,才恢复阅读的乐趣,但是年华老去,学习文学为时已晚,只能平铺直叙的说故事。因为母亲的故事太特别,所以得了奖。这个奖是颁给毕妈妈的。 儿子说:因为这本书帮助了很多人。我清醒过来,正解。” 推动《断食善终》的毕柳莺,过去3年来都面对很多的负评与不认同,认为她所推动的断食善终与传统善终理念大相径庭,不只台湾本土,甚至中国网民都到她的社交账号留言,反对她的断食善终理念。 面对这些压力与指责,行医40年的毕柳莺却不退缩,坚决在自己认为对的善终路上走下去,为需要帮助的生命末期病人提供另一个选择。 她强调,断食善终不是饿死亲人,而是老衰重症的病人本来就吃不多,但现代医疗过度喂食只会令病人更受苦,而断食善终理念就是要打破这个框架。 她也幽了现代人一默,现在很多人都是实行168轻断食,包括她自己也是,这不也是一种断食法吗? “反之强迫不能吃的人进食,尤其用插鼻胃管给病人喂食,才不是善终。” 毕柳莺认为,大部分人都没有深思人的自然死亡是不吃不喝的,大家都被文化观念框住,觉得一个人临终前一定要吃饱饱。只要深入了解后,就会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吃也不是喝,而是活着的时候有品质,临终的时候有尊严。 毕柳莺表示,很多人都提出一个疑问,断食善终是否与宗教有关?这理念的确是从佛教而来,很多得道高僧都是以断食往生。他们认为,断食往生神识清明,身体轻松与干净,以这样的状况去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 不过,她也说,不单佛教,其他宗教都有断食往生的信念,只有偏信的人反对这个理念。 她提到,台湾医学界的角度是担心这会让一些不想奉养父母的人,利用断食善终作为弃养父母的借口,但弃养父母是一个家庭问题,不是断食善终带来的问题。至少在她所接触到的案子中,来找她的人都是家里最负责任的照顾者,知道长辈如何受苦,所以才会考虑让长辈断食善终,因此她不认为断食善终是会鼓励孩子们以此作为弃养的借口。 “即使真的有,也是占很少数,而且这是本来就存在的案例,不能用少数比例来反对这个理念。就如安乐死,都是经过很严谨的评估后才允许,断食善终亦是如此。” “台湾医界另一个反对的理由,就是医生的信条是不加速死亡,也不延长死亡。但如我妈妈的病情,不加速死亡的信条用在她身上是太痛苦了,病人已经痛到不能自已,这样的信条有比我的方式好吗?” 毕柳莺强调,断食善终是可以让安宁疗护同时介入,让病人在家人及安宁疗护人员陪伴与照顾下轻松走完最后一段路。断食善终也不是完全不吃不喝,病人口渴时还是要处理,可以选择用棉花棒沾水让病人一天吞下几十CC的水,或让病人口中含着一口水或冰块慢慢吞咽,甚至用喷雾枪都可以,依照病人的意愿来决定要喝多少水。 她重申,断食善终是没有公式的,以病人最大利益为主要考量,在实行的过程中是根据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来进行。 目前已经为110位末期病人进行断食善终的毕柳莺透露,当中包括3个月的婴儿,也有80岁的老奶奶。在这些个案当中,一半是长期卧床及插管病人,老少皆有,他们不能自主,部分无意识的老人在进入病末之前已经交代孩子们要这么做。 “而小孩子则是由照顾者为他们做决定,照顾者都知道孩子在受苦,以孩子最大利益考量下才会决定实行断食善终。” 在决定为一个病人做断食善终之前,她会先给病人做评估,包括这位病人是不是医疗上无法治理,医疗单位已经拒绝接案的病人。除了了解病情之外,她也会确认病人是否已经与家人达成共识,才会为病人实行断食善终。 “它不一定要马上实行,在病人及家人都决定开始后才实行,并尽量控制在一个月内完成。” 她表示,现代平均人寿越来越长,失智与失能者会越来越多,所以美国已经越来越少插管卧床病人,允许失能者“自主断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VSED),交代家人什么时候要实行断食善终,让失能者在完全失能前掌握时间来决定自己的善终。而荷兰皇家医学会更走在医学的前端,在2001年批准安乐死,2014年已经推出为数50页的VSED临床指引。 她表示,荷兰安乐死的评估规格很严谨,通过率只有50%,所以才有了之后这份VSED指引。 “现代80%的人都是在医院死亡,让我们无法好好的送别,大家也回避或不想提死亡这个课题。” 她强调,断食善终是让人不选择自杀,而以断食善终往生的一个选择,惟前提是一定要与家人达致共识,但决定权还是在病人手上,跟随病人的步调来决定断食的进程。” 毕柳莺:病人与家属须达共识 “断食善终非把人饿死”
11月前
读家
编采手记
张露华/厕所有错吗?
某天问起一年级的小侄女,有没有在学校上过大号,她说:“我不在学校大便的,很肮脏,我一定要回家才上厕所!”我想这是大家都有过的经验,非必要时不会用学校厕所,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如此……
12月前
编采手记
读家
妙开法师 X 陆海燕 分享死别经历——生死学路上 勇于面对自己
当父亲去世之后,她的课业一落千丈,性格从活泼变成自卑。后来升上高中,星云大师在当地建庙,办活动,她去参加活动时,就与佛教结了缘,打开了成长时期对生死的谜团。后来她便决定出家,皈依大师门下。 无预警的生命终结,往往会给身边的人留下遗憾与疑惑,尤其是儿童或少年,这种生命教育初体验,往往会给他们留下难以抚平的伤口,“死亡”是无法再被提起的字眼。 这两位分享者,同样都在年少就经历过死亡;一位是父亲在她14岁时突然离世,那一夜的惊心历程让她久久无法释怀,“父亲”成为她20年来无法再提起的字眼。 另一位从8岁起就有了“死亡初体验”,之后的成长路不间断经历亲友的离世,死亡给她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自责与困惑。 所幸最终她们遇上了“生死学”这位老师,让她们从死亡困惑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感叹如果早一点认识这位“老师”,面对死亡就可以应对得更好一些。 马来西亚佛光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妙开法师,也是慧开法师《生命的永续经营》著作的马来西亚简体版主编。 她表示,父亲在她14岁那年就往生,当时父亲只是44岁,年少的她不明白为何父亲会这么年轻就离世,死后会去哪里? 因为父亲突然离世,让她对生死教育有需求,不断问母亲父亲去了哪里? “我还记得父亲走的那天是凌晨2点,母亲在房里大喊,我就跑进去他们的房间。当时的我是不知所措,马上打开窗口对外大喊,希望有人可以来帮忙。邻居之后过来帮忙把父亲抬下楼,当时的身体已经往下沉,那一刻我很害怕失去他。” 当父亲去世之后,她的课业一落千丈,性格从活泼变成自卑。后来升上高中,星云大师在当地建庙,办活动,她去参加活动时,就与佛教结了缘,打开了成长时期对生死的谜团。后来她便决定出家,皈依大师门下。 ◢妙开法师曾怕提起父亲 妙开法师形容,师父如同她的老师与父亲,是她生命过程里的第二个父亲,而慧开法师这本书带出了师父对弟子的教育很扎实,书里看到大师的影子。 “如果当时(父亲离世时)我就看了这本书,我会比现在更好!” 她是在由《星洲日报》和富贵集团联办,《活力副刊》策划的“生命咖啡馆”系列之“生命的永续经营──生命的礼物”讲座会上,分享她的生命教育历程。 大家现在所认识的妙开法师,是一位开朗的法师,但她自己却说,出家之前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甚至出家后也是没有自信的弟子。某天大师让她出任一个职务,她胆怯不敢接受,大师却送她一句话:“头都敢剃了,还有什么不敢?” 她表示,在父亲往生后的20年里,她很怕别人在她面前提及“父亲”两个字,直至接触佛法,了解生死学后才改变,解除了她心中对父亲死亡的疑惑。 她表示,慧开法师的《生命的永续经营》,解开了人们对于死亡的很多疑问。如轮回,一般人认为轮回是佛教的概念,但这本书中却讲解了天主教与基督教都有轮回的概念。 “慧开法师教会我们如何在轮回中面对自己,找到生命永续经营的方法。” ◢陆海燕:我死而无憾! 陆海燕是生死学实践者,她从自学、自助到助人的这段路上,遇到非常美妙的过程,所以她可以说出:“我现在是死而无憾了!” 她经常出席生命教育的活动和阅读生死学丛书,也长期接触癌症病患,陪伴患者走过人生艰难的历程。 她表示,因为经常接触癌症患者,很多人都以为她是患者,但她并不是,她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中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她相信“十方三世”宇宙人生观,在她38岁那一年更加确定这个概念,生死学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表示,3岁半她就离开父母,在不同国家生活,从小就体会到生离死别。8岁那年,她最要好的同学意外身亡,全班同学都安静的坐在位子上,只有老师在擦泪,而她只知道这位同学突然“消失”了,再也见不到。 ◢自责没多留心轻生者 18岁她再次经历死别。她在高中时一位要好的同学喜欢唐诗宋词,而她喜欢音乐。 “我曾经问她为何喜欢宋词,她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升上高三的那一年,那位同学在家中轻生,那是她第二次轻生。面对同学的死亡陆海燕感到很自责,觉得自己如果能够多留心或许就能阻止这个悲剧。 往后的28年,每年的同学忌日她都不出门,在家缅怀那位同学。 陆海燕表示,她的母亲在2008年去世,死前那4年她母亲是个植物人,而她只是探望过母亲一次,葬礼也没有出席。第二年她的父亲也去世,同样也无法送终,成为她的遗憾。 然而死别还是没有在她生命中停止,50岁那年她的一位好同事因为癌症病逝,一波接一波的死别严重冲击着她。幸好之后她认识了生死学,才有今天的成长。 她坦言,多次的死别令她感到很自责,尤其是18岁那一年好同学的离世,因为当那位同学第一次轻生失败后,她曾劝告“以后不要这样了”,同学笑说:“今年不会了”,当时她就知道还会有第二次,然而那时候的她却没有条件、能力与知识去挽留。 “所以我很抗拒防自杀这样的字眼,这样可能会刺激一些人更想去做!” 她表示,之后同事因癌症病逝,她同样感到自责,因为当时她跟同事一起进行抗癌工作,却不知同事也患上癌症。同事的去世,让她反省到在忙碌的工作中,必须照顾自己与伙伴的健康。 在一次又一次的死别打击下,陆海燕非常沮丧,幸好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还有两名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 她在38岁那一年选择成为单亲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大两名孩子,压力很大,但也成为她生存的动力。 “曾经有一个晚上,压力大得令我想自我了结。幸好有两个孩子,让我懂得转念,为了他们为要好好生活。那时候我一个人打三份工。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不断学习与创造,包括学习生死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保持空杯心态,不忌讳任何事 陆海燕认为,启蒙老师对学习生死学很重要,曾广志博士与冯以量对她影响很大。2012年她拖着最虚弱的身子(患上肺结核)上了第一次的生死学课程,两天的课程下来,她发现原来谈死亡可以这么开心与温和,于是她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工作中,此后每年都持续上生死课程,让她在生死学上更加精进。 在学习生死学过程中,她发现学习得保持空杯心态,保持好奇心,没有忌讳的做任何事情,包括拍遗照、躺棺材等,让她逐渐成为一个生死学实践者。 她觉得,在学习生死学的道路上,自我觉察最重要,不论是身体(疼痛感觉)或心理都要察觉出来,她把这些感觉都写成日记,作为自我化解与成长的方法。 当她把所学到的生死学知识都用在帮助人,关怀癌症病人,成为生死学实践者之后,她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自资出书,把这些年来所看、所学分享给更多的人,让迷失在生死深渊中的人得到慰藉。 “我的书的书名叫作《在困境中发现生命的礼物》,完成这个梦想之后,我觉得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Bonus,把余下的时间去帮助更多人,对我来说我现在可以无遗憾的死了!” 她认为,学习生死学的好处很多,在个人成长方面,解答了她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了解自己的生命历程。其次也可以助人,如她现在所做的帮助癌症病人走过每个阶段,感恩这些生命勇士给她亲身示范了奋斗过程。
1年前
读家
编采手记
张露华/请善待它们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爱狗或爱动物的人,因为“爱”这个字包含了太多东西,但至少我会善待它们,不伤害它们是最基本的对待。
1年前
编采手记
编采手记
张露华/大地回春 展翅高飞
趁还能抓住新年的尾巴,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兔飞猛进,朝气蓬勃”。 话说在除夕当天,想整理一下屋子外面的花草,拿着长刀正要手起刀落的砍掉一棵小野树之际,突然发现枝桠上有个鸟巢,拨开叶子一看,里面有两只小雏鸟在蠕动,但见不到鸟妈妈的踪影。 也许因为未睁眼,所以听到拨动树叶的动静,就以为妈妈带食物回来了,小小的鸟喙马上张开,等待妈妈投喂,非常可爱。 看到这番情景,小野树在孕育着两个新生命,自然刀下留情,马上叫小侄女一起来上一堂最真实的近距离自然科学课。 这个情景令我想起一句话“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生命的降临总是令人期待,就如每一个新年我们都对来年有所期待,会许下新年愿望。 把这个难得的画面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在来临的一年能大展宏图,也期待着看到这两个小生命展翅高飞的那一刻。 更多文章: 许钦斐/可可?椰汁?甘草露! 关丽玲/当内容不再单纯, 模糊的界线会不会消失? 梁靖芬/没关系 黄俊麟/我相信
2年前
编采手记
编采手记
张露华/好心做坏事,说的是你吗?
某天,一位动物沟通师在社交平台上载了几张带乌龟看兽医的照片与一段文字。她是一个有趣的人,救狗领养猫是平常事,还救过两只收养的乌鸦,其中一只还在家中,给它们取名“Yaya 1”和“Yaya 2”,等它们伤愈之后就会飞走,但是救乌龟还真是第一次看到。 好奇之下就问了她怎么一回事。原来是散步捡到龟。话说她带狗狗到附近公园散步,结果就遇到这只伤龟,于是就一手拉狗,一手抱龟的把它带回家,然后带去兽医诊所。 她猜测这只乌龟应该是被人放生到附近的湖,却感染了细菌,就连坚硬如石的龟壳都有裂痕,可想而知这只龟的命运是多么坎坷。 或许大家身边都会有亲友在一些神诞或节日做放生功德,很多有湖泊的公园都成为放生的地点,乌龟、鱼、小鸟都可以放生。 且不谈这个放生的意义,但是放生方法不对,就会造成千千万万只的受伤龟、鸟、鱼;为了应付放生需求,一个笼子里囚禁几百只鸟或一个袋子里装着几百条鱼,恐怕未放生已经往生。 乌龟从一个地方放生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就会如朋友所救的那只乌龟,因为环境与水质的不同,感染细菌,甚至误闯马路,被车辗过,以致龟壳爆裂。幸运如它受到医治,但又有多少只放生龟是龟年鹤寿的? 除了放生,一些原本被当作宠物饲养的乌龟或其他动物,当有一天不再被宠爱,也同样放生到陌生的地方,觉得这些动物都能自立,可以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放生是给它一个更好的将来。 我无法理解“放生”的概念为什么是构建在先擒后放之上,最终得益的是那些贩卖者,受苦的是被放生的动物,而我们真的得到功德了吗? 放生做善事的本意是没有错,但做善事可以有很多方法,让我们的善事做得更有意义,不要再打扰动物界,不要把我们的善念建筑在它们的痛苦之上。 更多文章: 许钦斐/这篇文有16个错别字,你找全了吗? 关丽玲/婉拒与推荐 梁靖芬/编采手记的编采手记 紫盈/如果无法养一只狗 林德成/你还读长文吗?
2年前
编采手记
编采手记
张露华/浪浪的守护者
因为负责副刊里的“护生”栏目,认识了很多流浪动物救援者,动物收容所负责人,他们每天都在为浪浪奔波劳碌。 你是无法想像他们付出的心力、劳力,除了每天照顾庇护所的动物,还有喂养流浪猫狗,甚至为了避免被人责骂、驱赶,有的在三更半夜摸黑去喂养,我自问做不到。 有的人不解,为什么他们要活得这么辛苦,流浪动物有自己的命运,何必倾尽家当去帮助这些被遗弃的动物,把自己弄得这么累,换来的是家人的不谅解、外人的不接受? 可是我看到的是他们的爱心与坚持,尽管每天都要做“铲屎官”,随时都要为断粮而烦恼,也无数次因为救狗猫被咬伤或抓伤,也经常被一些缺德者把狗猫丢弃在庇护所外面,还大条道理的说:“反正你都是救狗猫的,多几只而已嘛!” 所以他们从来不公开庇护所的地址,你真的要来,才会发地址或地点,为的就是避免这些“滥好心”的人,自以为伟大救了一只狗猫,然后把责任甩给别人。 近年来也许是民众的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在动保界中也有不少“诈骗集团”,以动物养人,尤其是能够勾起同情心的残障动物,然后发放到社交媒体筹伙食费、筹医药费,把动物当成赚钱工具,结果是养肥了人,却瘦了动物。 当真面目揭穿之后,他们销声匿迹一段日子,之后又改头换名,重施故计,流浪动物多得是,不怕没有生财道具。 也因为这些“诈骗集团”,令真正在救援动物的动保组织被污水溅射到,募捐大门被关上。 你问我知道哪些是真救援,哪些是诈骗集团吗?我们当然心里有数,只是不便明说,可以说的是,经常都出现在我们栏目的动保组织,都是值得信任的,只有真心在做动保的人才可以长久走下去,因为他们是真正把这些动物当作自己的家人或宠物,才可以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 更多文章: 许钦斐/布告栏 关丽玲/想当年的沟通艺术 梁靖芬/走神的必要 黄俊麟/父亲的座驾 蒙慧贤/一颗螺丝钉 黄紫盈/岁岁平安才重要
2年前
编采手记
更多张露华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