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当代小物件
星云
【12月/当代小物件】和我相互作伴的这一杯子/颜祺轩(巴生)
家中有的盘碗碟杯,似乎都是购物赠品为多。它们高低形状不一,却依然可以在玻璃橱架上紧紧相依,只有等到心血来潮或客人光临才用得上;爱用的那几只,永远都在沥水架上摆着。虽然没有名字标签,但家里人都有相处之久的默契——高大杯泡冷饮最适合,阔面大方的碗杯用来装糖水,长颈鹿杯恰好容纳一人份的饥渴。人不多,就一人一只。 那长颈鹿杯是我用得最就手的。热水先倒三分之一,饮料粉末随之加入旋转舞动,搅拌均匀后,再倒入热水至七或八分满,一杯比例恰到好处的热饮由此诞生。 我想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杯子和我如此契合。杯耳恰好的厚度,热饮不烫手,杯口阔而修身,配上饼干,是最叫人回味无穷的国民早餐。 这长颈鹿杯可不是什么购物赠品,而是来自她的心意。 我和她自小相遇并非偶然。我俩皆为家中独女,也曾想若是有姐妹相伴,会是闹剧连篇还是密不可分的亲昵,还好有她。虽然相差十余岁,不过年龄从未在我们之间冲刷成沟,个性之迥异也不会让我们生嫌隙。每每回乡,我总会带着我那只小行囊直奔她家,我爸妈不免莞尔:真是的,回老家就好像“揾豆油”(沾酱油),每次到家乡就要“离家出走”到她家过夜。自我有记忆以来,她就像我渴望的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我——到处吃喝玩乐、化身她的工作小助手、购物游车河,光是待在她家里也很满足。夜深人静“同床共枕”,说起生活日常或各种遭遇,仿佛是夜空中最贴近的两颗星,聊着聊着渐成眠。 关于拥有杯子的过程,记忆也已经模糊。 杯子降临到我人生的那一天,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生日或节庆。她对有趣的小玩意爱不释手,也时不时给身边人捎带什么,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个。大概是那么好的日子,偶然得到来自她的惊喜,我想,那时候渺小的我,心里燃起被重视的感动,然后珍而重之向她道谢。她也总会落落大方地说,哎呀没什么的,你喜欢就好。 老实说我并不擅长得到。从小到大,家人的教诲回荡成心里的一道线:做人啊,要有来有去。得到了什么,就要回报什么。但一直以来,对于人情世故,我都是个“红毛直”,既不懂得什么时机该做恰当的事,也不知道不合时宜怎么写,且进或退的交际舞,竟如此难以理解。回礼要怎么送,送什么才是对方需要或想要,我真是无半点头绪。彼时我最多的就是书了吧,悉心挑选一本她会喜欢的小说回乡送她。我记得的,小心询问她的读后感,她说很好看的欣喜烙印脑海,心里仿佛化身杯子上那只长颈鹿般“颈”高气昂,拥有自己还是挺了解她的莫名自豪。 找她就找到我这只跟屁虫 长颈鹿杯白瓷外身看似无暇,图样文字仍在,但无论多细心清洁擦拭,内侧底部却是掩不住的细微年轮——毕竟用着它也有十来年了吧?印象中当时它头上还戴有矽胶帽子,如今不知所终。杯身有长颈鹿坚定而温柔的身影,虽然图文疑似指长颈鹿为鹿(Deer),大概只是因为Deer与亲爱的(Dear)谐音而特意为之的小心思吧?绝不是以长颈鹿嘲讽我那不明显的身高,也不是嫌弃我不够“长颈”的脖子。 杯子依旧在,只是,那段青春与她作伴的日子,年岁渐长已不再有,也随着她嫁为人妇,跟着她去到离乡两小时外的梦想之家。 从前回乡,她所在之处是我的锚,只要找她就找到我这只跟屁虫;现今也只有过年过节或事先对好彼此的行程表,才再能见上她一面。回到家乡,没有她的存在似乎再也不同。她家已经是两小时外的家,家乡的这个家变成了娘家。 偶尔还去她的这个家,她妈妈也就我姑姑,总盛情问我不来这里过夜吗?我也笑笑拒绝,毕竟少了她,再冒昧“睡”她的床也徒生尴尬。 彼此依然不时联络。问对方有没有回乡,分享近期做的糕点,家中什么有趣的事,但难以掩盖的是她眼里的落寞。她一切生活都好,却还在等待流星划过愿望成真的时刻,而我只能默默陪伴。像与我相互作伴的这一杯子,只要有需要,杯子都在;这一辈子,我都在。 正如杯上那一段话,为她,也为我传达的一句心意:想着你,祝愿你生活一切都好,今天如是,永远如是。(thinking of you and wishing you all of life’s best today and always.)
2星期前
星云
星云
【12月/当代小物件】崩了一口的杯子/柯卉倪(巴生)
同样是盛水的容器,水瓶和水杯受到的待遇好像不太一样。 还在求学的时候,我每隔几年总会购买一个水瓶。 它们的寿命,甚至是生命轨迹总是非常相似——最初水瓶透明的瓶身总是明亮干净,上学和放学总爱提着那根连接瓶盖和瓶身的带子到处走,会小心翼翼不让水瓶磕着碰着。直到某天,带子突然断裂,才突然发现瓶身不知从何开始变得暗淡无光,此时社交媒体上关于塑料水瓶使用期限的科普类帖子就会碰巧出现,成为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我不带遗憾地掀开垃圾桶的盖子,埋葬曾经在货架前的精挑细选和货比三家。 水杯则完全不一样。刚开始用的时候,我多半不会有新奇感,也不曾有过想要好好维护的心思。我看了一眼此时摆在书桌边上陪伴我码字的白瓷杯,甚至忘了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它,至于原因嘛,倒是记得清清楚楚。 用破杯不好的 赚不到吃 我想起了自己用了很久的上一个水杯——和现在的杯子同样的白瓷,杯底一样印有“黑人牙膏”的标志,杯身也印着某个一直觉着眼熟却不知道名字的卡通,而且都是免费的;唯一不一样的是,旧的水杯杯口缺了一个小角。 这个崩口长得有点特别,看起来像是有人用刀片削掉了一小片白瓷,边缘并不锋利,对于盛水和喝水这两大功能来说完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正当我和我的水杯相安无事相亲相爱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崩口还是被家中长辈瞥见了。自此妈妈不止一次对我说过:“杯子破了就不要用,人家讲用破杯不好的。” 和水瓶不一样,这么小小的一个崩口便宣告了杯子的死亡,即使剩余的99%完好无缺。 实际上类似的话我已经听过了无数次,只是每一次的物件都有所不同,家里的碗碟、衣服、鞋子,但凡缺了一个角或破了一个洞,只要不再完整,长辈总会抛出这一句话,即使还能用,也总归是“不好的”。 好奇怪,有些水瓶的带子断裂了,也还能继续用3、4年,杯子缺了一小角就“不好了”。但到底是什么不好?哪里不好?对谁不好?哪种不好? 按照一般逻辑,杯子的缺口会割伤嘴巴,所以因为安全隐忧崩口杯“不好”这一点并不难让人接受。不过按照家中长辈的思考模式,我想风水学上“赚不到吃”的说法,更可能是我不应该继续使用的理由。 听说用缺了一角的杯子喝水会受伤,导致说话不利索,饭碗可能因此不保,所以有了“赚不到吃”的说法。不过我的崩口杯在使用上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我的工作不需要说话,那这个“不好”或许已经抵消掉了吧? 逛街时也曾看过不少好看的杯子,比起家里免费又单寡的白瓷,这些水杯不论款式颜色都精美有个性多了,就连喝口白开水感觉也能回味无穷,就这样摆着也赏心悦目。我总会从货架上拿起它们仔仔细细地看,有些有意思的设计我还会用手机拍摄起来,心里琢磨着也许丢掉那只崩口杯,正好有个借口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添置个合乎我眼缘的水杯。 但在拿起又放下了这么多只从来不属于我的杯子后,我依旧在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持续用着那只崩口杯。因为一个小小的崩口,选择弃用免费水杯的替换成本好像无论如何都会太高,再者“反正还能用”这一句话,终究是比“用破杯不好的”更具说服力。 所以即使只要到家里的橱柜翻一翻找一找,就能得到新的免费牙膏水杯,但崩口杯依旧是我的嘴唇每日亲密接触的唯一对象。家中水杯“后宫佳丽三千”,但我总能凭借杯沿的缺口一眼认出自己的“爱卿”。因为这个崩口,除了我没有人会用它,家里来客人时妈妈更不会用这只崩口杯待客,它也因此变得更为我独有,对我好不好这一辩题也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慢慢失去了意义。 而在后来的某一天,我还是送这只崩口杯走完了最后一程路,出于什么动机选择扔掉它早已无迹可寻。这些关于水杯的纷纷扰扰,最终也化作了茶杯里的风暴,像是激起了什么,但什么也没带走。我也开始用起了新的白瓷杯——此时再看一眼,杯里的水已经喝完了,我为那只崩口杯题的碑文也写好了。
2星期前
星云
星云
【12月/当代小物件 】一杯子的惦记/黄秀美(沙亚南)
这是个杯子和人的故事。 教学生涯27年又8个月,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杯子无数,我与学生的关系仿佛年复一年牵系着杯子不断。岁月旋转,一些杯子早已化成记忆中模糊印象,一些学生也渐渐离远,走出我的世界,唯独这陶杯不离不弃,伴我至今…… 灰紫圆厚,色彩柔和,粗砂杯身,摸起来没有刺痛感,反而感觉平滑细致。直径9公分杯口,高12公分,400毫升水刚好填满杯心。龙飞凤舞字迹Happy Teacher‘s Day 2006已斑驳模糊不清,像岁月注入沧桑,千疮百孔。 忆起一段旧人旧事,那是单纯的师生情。我犹记得送杯子的是一个高中女生,个子不高,皮肤显白,清澈明亮双眼嵌在圆嫩的脸,很惹人疼爱。女生叫什么名字,我真不该忘了。我从来就不是轻易把人的名字牢记心扉的人,比起样貌,我倒是容易记得一些人的某些特征,即使事隔多年后,那些特征仍然刻骨铭心,挥之不散。 女生外形可爱,实则忧郁,课堂上对我的讲解总是轻颦眉头;讲到语法时,眉头锁得更紧了。明明很认真听课,却天生理解能力不如人,领悟力不强,往往一堂课下来,她总是满头雾水,一脸愁容。我很早就发现她眼神中的迷惑,于是常常有意无意走到她身边试探,而她总是羞怯低头不语,把问题继续留在我身后,深埋她的心底。 终于有天,女生在周记中透露心事。家中长女,背负着父母至高期望。望女成龙,父母希望她在学业上为弟妹树立好榜样,背负如山压力,她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更关注她了,上课时不时把眼神瞄向她,试图了解她是否已经把课堂所学消化,可当我和她四目交投那刻,她会惊恐地移开眼神,头垂得更低了。一班四十余学生,我无法每堂课都迁就她的进度,唯有课后把她叫来办公室复习。 细诉不为人知的青春心事 不善言辞,却喜欢把心事摊开在周记,这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的开始。我细心批阅,然后留言,无论是感受,看法,建议或鼓励的话,只希望她正面看待问题,有个积极的人生方向。周记让我们的心越靠越近,日子久,她不再有顾忌,坦荡荡与我分享家中大小事,甚至个人秘密。一周一期,一来一往的文字,师生之间自然筑起一道桥梁与无需言语的默契。 中五毕业那年的教师节,在偌大礼堂教师节庆典上,她送来教师节礼物,还留下一句话:老师,教师节快乐!知道你喜欢紫色。我难得见到她眼里飘过一抹笑意,然后匆匆转身,身影消失于白衣蓝裙女同学谈笑风生中。就那一抹眼里飘着的笑意,让我往后日子多了牵挂,反复记起。回家拆开礼物,原来是一个好大的陶瓷杯,灰紫色。为何是灰紫?紫色可以很艳丽,而她偏偏选择暗淡无光的灰紫。这难道寓意着她迷茫忧伤,没有飞扬的青春岁月? 我的日子从此多了个灰紫陶杯。每天晨起,我习惯用它泡咖啡,袅袅咖啡香,一口一口啜饮,仿如聆听着女生缓缓细诉不为人知的青春心事。杯起杯落,恍恍惚惚,教师节那抹笑意与匆匆转身的身影又现白花花晨光中。那个转身似乎冥冥之中终结了一段故事。那年11月毕业季节,我和女生终究得走到分岔路口道别,她朝向康庄大道飞奔而去,我继续留在校园春风化雨。那一别,女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遗落在我寻获不着的角落。 辗转18个年头,杯留人散,而今,我不再以灰紫陶杯冲泡咖啡。10年前,我惊见杯身字迹越渐模糊,不忍再天天洗刷,于是把它移置梳妆台上,插上紫色梳子,装扮我每个漂亮的日子。风筝,即使断了线,我手中仍握着线;或许某个日常的瞬间,我走在熟悉的街上,蓦然回首,女生就在街角的转弯处。
2星期前
星云
星云
【11月.当代小物件05】我与笔的爱恨纠葛/黎佳慧(淡马鲁)
今年的KLCC海外华文书市中,除了收获了几本好书,在推销员的巧舌如簧之下,我还意外地买了一支多功能笔。这支笔的外观不怎么起眼,可它结合了双色墨水的圆珠笔和自动铅笔,3合1功能,保证速干无污渍,书写流畅……唉,总而言之,在听了一阵吹嘘后,这支笔就莫名其妙地成了我的囊中之物。算起来,它应该是我在大学毕业后买的第一支笔。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第一次握笔应该是上幼儿园前。那时家里除了电视机传来天线宝宝说再见的声音,还常常伴着妈妈的指导和我的啜泣。妈妈会不厌其烦地握着我的手,用已经钝了的铅笔,教我在练习簿上反复写着我那非常之多笔画的名字。铅笔越写越短,练习簿也满是我的泪迹,终于妈妈如愿以偿,让我在上幼儿园前写了一手“好名字”,我和笔的不解之缘也拉开了序幕。 自动铅笔犹如身分象征 大约是小学三年级时,自动铅笔开始流行起来,还有各种款式,譬如,有流苏挂件的,有玻璃珠吊坠的,有针筒型的,还有笔里有弹簧的“摇摇笔”。依稀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换笔的速度完全堪比当今苹果迷换iPhone的频率,一旦文具店开始卖新款的自动铅笔,隔天我总能在她的铅笔盒里看到。那时眼界太小,对我这个下课必须站在垃圾桶旁削铅笔的“苦命孩子”来说,自动铅笔犹如身分的象征。除了羡慕,我还暗自发誓,等我以后工作赚钱了,必须实现“买笔自由“。 升上了中学,我对自动铅笔的执念早已放下,却开始对中性笔情有独钟。写硬笔字特别有质感,妥妥地平价钢笔。可当我一次次因作业本的笔墨晕染,而遭受老师唾弃后,我又另结新欢——圆珠笔。在父母不断地耳提面命之下,我这个刚开始建立自我人生价值观的孩子,有了第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用按压式圆珠笔,因为笔帽总是在我身边神奇地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工作后,笔的地位在我这里一降再降,与我相伴的只剩下电脑和手机,早就忘了当初在垃圾桶旁许下“买笔自由”的誓言。近期,也只是因为工作闹心,用公司圆珠笔在纸上涂鸦发泄。曾经爱写作,被朋友称为“笔杆子”的我,只剩下一身铜臭味,在同事老板间心力交瘁地周旋,完美展示什么是物质富裕,精神匮乏。那些曾经和我一笔一画书写成长经历,并一路把我送出象牙塔的“功臣们”,不知看见如今的我,是否会气自己白白牺牲了呢? 相关文章: 【11月.当代小物件 01】笔的小故事/紫石(史里肯邦安) 【11月.当代小物件02】提起笔,改写自己/善生(吉隆坡) 【11月.当代小物件03】笔笔皆是/杨慧子(史里肯邦安) 【11月.当代小物件04】笔Farewell/黄楚雯(西连) 【11月.当代小物件05】我与笔的爱恨纠葛/黎佳慧(淡马鲁)
2月前
星云
星云
【11月.当代小物件04】笔Farewell/黄楚雯(西连)
我趴在地上,拿起橡皮檫使劲地把错字擦去。突然,一道阴影闯进我的练习本,随即传来物品碎裂的声响。我仰起头,看见同学惊慌的神情,往下望去,我心爱的自动笔已被她踩在脚下。她急忙挪开脚,连声道歉。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谁叫小学生上课时都是席地而坐,散落一旁的文具时常一不小心就成了脚下亡魂。 我以为我会哭,但我没有。 那是一支有着翠绿笔杆,笔端是颗玻璃珠,并以碧绿琉璃及小铃铛作为吊饰的自动笔。犹记得与它初见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作业簿开始书写。妈妈见状,还笑称一支笔就治愈了我的拖延症,真是神奇。我兴奋地在纸上书写,随着笔杆的摆动,清脆的铃声传入耳中,让整个过程变得有趣多了。就这样,我把时光磨成了笔芯,将之置入笔中,打算用它书写欢乐的童年篇章,只不过…… 半透明的笔杆身负重伤,裂痕如细微的血管触目惊心,似乎只要一用力,就会粉身碎骨。同学承诺赔偿,但他不懂,即使买了一摸一样的笔,也无法取代旧笔在我心中的位置。我自认是重情之人,东西用久了,累积了情感,就不舍得更换或丢弃。 怎么可以说丢就丢 回家后,我为它急救,透明的胶带如绷带般一层又一层地缠绕在笔杆上,尽管如此,却还是掩盖不了它脆弱的身躯。我试着用它写字,但握起来的手感就像个直径较大的吸管,难以写出好字。于是,我成了只树懒,挥霍着时光,缓缓写下一笔一画,欢快的铃声不再响起。妈妈见状后,提议将它丢弃,并买一支一模一样的笔代替。我听后,诧异为什么可以说丢就丢,为妈妈的不理解而生了一肚子气。 时光从不怜悯任何人,依旧前进,我写啊写,成堆的功课依旧没有减少的迹象,烦躁的情绪涌上心头,我不由自主地加强力道及写字的速度。突然,笔杆就如蛋卷般再次碎裂。那刻,我深知没有任何抢救的机会,泪水终于决堤,不得不接受现实,忍痛说再见。 这是段不足挂齿的回忆。但深入思考后,才会发现那支笔其实透过本身的碎裂向我传授了断舍离的启蒙教育。紧握着碎裂的笔,最终只会两败俱伤。唯有放手,才有机会书写全新篇章。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2月前
星云
星云
【11月.当代小物件03】笔笔皆是/杨慧子(史里肯邦安)
课室里教师的讲台上,堆积如山的颜色笔像是不受控的冠状病毒,一天一天倍增。红色、黑色、蓝色、橙色、紫色,只要是念得出的颜色,都唾手可及。颜色笔的主人抛弃了它们,即使老师在前方高喊失物招领,却没有人行动。 别责怪主人,毕竟他们只有7岁——我仿佛听见颜色笔们齐齐辩护。 你的班是这样的吗?是啊是啊。你的班也是?他的班也是!一年级班主任们互发牢骚。 这是一个平板电脑当画纸、手指当画笔的年代,我们无不感叹时代变了,价值观不一样了,孩子们不懂得什么是爱物惜物。面对眼前那些无家可归的颜色笔,除了留下,我还可以怎么处理才能发挥其价值?我束手无策。 面子上有光 我家至今还留着小时候未用完的颜色笔,我唤它作木颜色。记得当时流行三角木颜色笔,握起来特别舒适,还能自然而然地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拥有这样的一盒颜色笔,面子上不仅有光,还自带优越感。朋友们都会蜂拥而至,围过来一睹三角木颜色笔的风采。忘了朋友是否曾向我借用,但每回放学前,我都会仔细检查,左往右从1数到12,再从右数到左,确保木颜色全员健在。 由于那是三角的木颜色笔,我得使用专属的铅笔刨才能把颜色笔削尖。若是使用其他的铅笔刨,削尖效果欠佳。上颜色的日子是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能耗尽我半天的光阴。如果觉得心情低落,日子特别难过,画画、上颜色可以舒缓情绪,具有疗愈作用。往回看,发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静下心来涂鸦和上色了。可是,那些躺在盒子里的木颜色依然守候着我的童年记忆。将它们取出来,在纸上涂涂写写,出不来的颜色让我感到震惊——时间不饶人,事物也无法幸免。颜色笔的光辉岁月似乎燃尽,我却倔强地认为它可以永恒地发挥最灿烂的色彩。 某个上课天,讲台桌上的颜色笔近乎消失。猜想,也许被哪个忍无可忍的同事给丢掉了,连垃圾桶也不见任何踪影。后来,才听同事T说,她在班上请没有红色颜色笔的同学出来,然后一支一支地把红色分发给他们。接着,以此类推地处理其他颜色笔。那些曾经流浪街头的颜色笔终于有家可归,得以及时挥洒自己最绚丽的本色。
2月前
星云
星云
【11月.当代小物件02】提起笔,改写自己/善生(吉隆坡)
我是老二。哥哥大我3岁,弟弟则小我6岁。小时候的我经常听见亲朋戚友与妈妈的对话都离不开“哎呀,3个娃儿啊,要不要再试试看生一个女娃呀?”妈妈一般的回应是“3个已经够烦了”,我深知没有女娃这件事是妈妈人生中的小遗憾。 我和哥哥是好搭档,当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每逢学校假期,妈妈的偏头痛就会发作。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觉得睡觉太浪费时间,于是会趁大人熟睡时,躲在房里玩起“草地保龄球”。我们曾经把妈妈的爽身粉全撒在客厅的地板上,玩起了溜冰。洗澡时,我们还会拿一堆玩具进浴室,然后把排水口堵住,幻想自己置身于水上游乐园般玩闹。出门时,妈妈的车上一定备有藤条,班主任手上的藤条也是妈妈在教师节送上的,我们的调皮可想而知。当然,成绩也是吊车尾的。还记得有一天我们不知犯下了什么错误,妈妈一气之下把厨房的菜刀拿了出来,让我们自行解决。这都是童年的一部分。 即使升上初中,我们依旧没变。考完初中评估考试后,妈妈决定把我们兄弟俩送去乡下磨练一番。于是,我们成了二舅的临时工。那时,二舅从事“泥水工”,是名建筑承包商。我们的工作除了需要步行到附近的小食店打包大伙儿的一日五餐,也需准备和清洗建筑器材、打扫工地和搬运地砖。因为长期接触石灰,我的手指慢慢长起了水泡,洗澡时伤口仿佛撒上了盐,隐隐作痛。 拿锄头,还是拿笔? 某天我因为犯了错误而被二舅骂了一番。而后,我心不甘情不愿地用刀片削木工笔。一个不小心,弄伤了左手的大拇指。简单止血后,妈妈也过来接我到附近的诊所挂号,还好我的伤口不到需要缝针的地步。包扎后,我就卸下了临时工的身分,在家竖起大姆指虚度接下来的学校假期。 一日,二舅前来拜访,当他告知此次前来是要派工钱时,我大吃一惊。二舅一面点算手上的钞票一面说:“你长大了,可以做选择!要在太阳下做苦工,还是呆在有冷气的办公室里做工?”见我沉默不语,他简化了问句,“要拿锄头,还是要拿笔?” 我当时感到羞耻不已,默默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随后,我也不负众望,成功考进一所本地的私立大学,完成了5年的学习生涯后,便踏上行医之旅。每次我回乡探望二舅,他都以我为荣,骄傲地告诉朋友:“我的这位医生侄儿以前可是我的水泥工哦!”我深知二舅默默地把我当成半个儿子,毕竟他只有3个女娃。 行行出状元。拿起笔可能比较容易,但责任重大;拿起锄头可能比较费力,但活得自在。去年,我也重新提起笔,在本地的一所政府大学继续深造。重新提起笔,改写自己。
2月前
星云
星云
【11月.当代小物件01】笔的小故事/紫石(史里肯邦安)
如果不是亲自整理书橱,不会知道橱里收着一大堆没有水的原子笔。原以为原子笔没水丢进垃圾桶便是,没想到我家老幺垃圾当宝贝,还用橡皮圈一捆一捆绑着,密密实实收在箱子。要不是亲眼见到这堆原子笔,当真不知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竟用掉这么多笔。 孩子上学校那些日子,我常用削铅笔机帮他们削木颜色笔,转动握把带动齿轮发出很酷的声响,哗哗哗哗,轻松把笔削好,倒掉盛在容器里的铅笔屑,不脏手。最满足的是看着那些削得尖尖的笔,像塔,埃菲尔塔、圣母院塔、建造一个多世纪还未完工的巴塞罗纳圣家堂……由高至低一支一支排进笔盒里,似乎也填补了削铅笔机在我儿时的一块空缺。 狮城带回来的铅笔大不同 我小时候住在村里,斜对门一位老妪,偶尔会给邻里的小孩捎来一两支铅笔,纷繁、花俏的笔身,尾端还有一小块橡皮擦,是小孩都会喜欢吧!那是从狮城带回来的货色,与村里当时的书局,或学校贩卖部吉林叔叔卖的单一颜色铅笔很不一样。 彼时铅笔写钝了,多以刀片削,弄得手脏兮兮不说,一不小心还划破手指。其实也有向同学借来铅笔刨的时候,小小铅笔刨握在手掌里转几圈,轻易就把铅笔削尖倒是一件开心的事。有时手快把笔蕊给转断了,再转,又断,原本就不长的笔变得越来越短,心里着实有几分不甘。在自动笔出现之前,就有一种笔蕊一截截的塑料铅笔,写钝了就换一截笔蕊就是,不必削,干净利落。 记得小学毕业前,老师要我们用钢笔练习写字,说这样上中学更容易驾驭。从文具店买来钢笔和蓝色墨,书写前先转开笔身,把钢笔扁平的嘴浸入墨水瓶里给喂饱,再把笔嘴擦拭干净装回便可。很多时候双手免不了沾染墨汁,簿子亦然。后来中学生涯一直都用原子笔,省事很多。倒是老师依旧以钢笔批改作业,作业簿上钢笔墨水特别醒目的红色,确实令人感到敬畏。 中学时,傍晚电视剧播放时光常常跳出广告,一种叫Kilometrico的原子笔在纸上肆意挥毫,拉开马拉松般无限地延伸,似乎也没有尽头。大抵也在那个时候,修正液出世了,救赎了以磨砂橡皮擦把簿子擦破无数尴尬的日子,却也隐喻着日后用笔写字的消失。 如今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敲打打地写字,看似无比畅快称心,却也少了笔蕊与纸张摩擦的温度。哪天若是笔真的走入历史,家里老幺收藏那堆没水原子笔可就有古董的价值了!
2月前
星云
星云
【10月/当代小物件 04】剪剪贴贴,细细咀嚼,慢慢回味/吴顺平(万津)
“剪报”这个词,对现今的人来说是个很陌生且摸不着头脑的事,他们心中也许会产生几个疑问:为何要剪报?什么时代了,你还在看报纸?电子报不是更方便吗?总总问题随之而来,但还是动摇不了我坚持看纸质报纸的习惯。尤其是副刊,我视如珍珠。因此,剪报于我在生活中是不可切割的事,即便忙于工作,无法腾出时间剪报,我还是会把那珍贵的副刊先收着,待假期时就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我与报纸的独处时光。 时间巨轮滚滚向前,不知不觉中,我那大小不一的剪贴簿也有好几本了,每每假期回乡翻阅这些剪贴簿,有好几本的页面已泛黄,似乎证明了岁月的痕迹,一晃就是几十年了。文中的作者,因文字的力量,让我和他们成为了文友…… 说到剪报,还得感谢我的已故恩师陈祈锭老师的耳濡目染,才会持续至今。犹记得陈老师的补习中心布告栏上, 那贴满陈老师在《柔佛透视》发表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目光,细读之后才知道原来“雨浪”就是陈老师的笔名。看着、读着陈老师的文章,心中开始幻想假设有一天我也能像陈老师一样,不时有文章见报,那该有多好啊!自此,我就开始剪报,细读文章里的遣词用字,读到美文就把它抄写起来。除了雨浪老师的文章,其余刊登在【星云】或【文艺春秋】的文章,我都会收集,剪贴。 我先是读了文章才把喜爱的剪贴收藏起来。其中一项乐趣,就是会发现好几年前是【星云】常客的作者,沉淀几年后再次出现,那种感觉好比见到许久未见到的老朋友般,格外亲切。可以再次咀嚼对方的文字,透过文字了解背后的意义,这就是独特的阅读体验吧。 另一现象就是曾在十几年前投稿到【星云】的作者,至今为止,已不再见到他们的文章。心中就想着,他们到底怎么了,是换了笔名还是怎么样?种种假设都浮现在我脑海里。 剪贴也是“华文老师” 话说回来,我视剪贴为我的另一位“华文老师”。每每细细品尝,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我就会翻查字典或往谷歌搜索,之后才逐字逐字的把含义写进剪贴簿里。日积月累之下,我认识的词汇存库越来越多,相信在写作上会有所帮助。尤其是【文艺春秋】这一版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创作手法,对于词语的推敲运用,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于我真是学习了不少啊。好比我“深耕”写作班的朋友叶思杏和紫石,她们可是我们“深耕”群组里的典范,更是【星云】【文艺春秋】的常客。虽然我知道【文艺春秋】版位门槛超高,它也是我奋力想跨过去的那一扇门,但,确实得磨练几年啊。呵呵,期盼有朝一日会有作品获得编辑的青睐,登上【文艺春秋】版。犹记得“深耕”散文课导师方路说过,要我们敢敢去,敢敢投,不要害怕文章被投篮,只要跨过这一门槛之后就会越战越勇! 岁月匆匆,投稿至今,也有十多年了。自己的文章见报时,我总会把文章剪下后拿到文具店过胶,才放进文件夹。看着一张张跳跃在纸上的文字,心里总觉得特舒爽,这就是我生活中的调味剂,记录着生活的美好,也是小小的成就感!他日再次翻阅时会有另一滋味呢。 朋友说我太浪费钱,何需大费周章,直接剪贴在簿子就好。可是,他也许不知,文章能见报的几率是很少的,他不知文章被投篮的几率更是极高!难得自己的文章见报,当然要特别处理啊! 剪报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享受剪报的乐趣。剪剪贴贴,一晃就是几十年的光景。虽说时代不一样了,但,对于剪报,我对它还是始终如一的…… 相关文章: 【10月/当代小物件 01】一生心血话剪报簿/许元龙(笨珍) 【10月/当代小物件 02】剪报簿/王如端(双溪大年) 【10月/当代小物件 03】剪报簿,一页一世界/陈含黎(新山)
3月前
星云
星云
【10月/当代小物件 03】剪报簿,一页一世界/陈含黎(新山)
我有一本珍贵的剪报簿,在1985年进入了我的生活,那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 那一年,我远赴吉隆坡斑黛谷师范学院接受3年的培训。每个星期日清晨,我只需花50仙搭乘迷你巴士,就能抵达南洋商报总社,参加“写作讲习班”。我荣幸地成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写作讲习班”的学员。每一届共有10堂课,每堂课由一位马来西亚知名作家主讲,如温任平、吴岸、永乐多斯、年红、陈蝶、丁云、梁志庆、爱薇、孟沙,他们无私地分享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的精髓。 在这个讲习班上,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我的文章开始频繁地刊登在报章上:《青葱年代》每逢星期一和三,《学府春秋》每逢星期二和四,我热衷于向这些报章版位投稿。为了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时刻,我到处呼朋唤友,拜托他们帮我收集剪报。然后,我买了一本100页的硬皮练习簿,按照刊登日期一一地张贴进去。 这本剪报不仅是我创作的见证,更是我青春岁月的缩影。每当翻阅这些剪报,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的年代,感受到那些年的热情与活力。 剪报成了散文集 1996年,马来西亚作家协会会长云里风发起“德麟出版基金”,申请条件是至少需要100篇已发表的作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凭借多年的创作积累,轻松达到了这个条件。于是,我复印了整本剪报簿申请出版基金。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我成功获得了德麟丛书出版基金,成功出版了个人散文集《爱心千万千》。那一刻,我的梦想成真了,剪报蜕变成了散文集,这是无数文人的心愿,而我幸运地实现了! 随着《爱心千万千》的出版,我的写作之路更加顺畅。我为《中国报》写【师生情】专栏,每双周二见报,连续写了5年,共有134则校园温馨小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师生之间的真情实感,再次激起了读者的共鸣。为了妥善保存这些作品,我买了A4硬皮文件夹,一期一期地装进去。最终,这134张剪报也变成了出版物,我成功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师生情》。 如今,我是《南洋学生》的专栏作家,自2012年开始,每年写36期专栏,每年一本剪报簿,已经积累了12本。这些剪报簿不仅是我写作历程的见证,更是我心血的结晶。我希望将来这些剪报簿能汇集成十多本小学生作文书,与更多的读者分享我的写作心得与感悟。 剪报簿,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岁月的积淀。每一张剪报,都是我成长的足迹,都是我奋斗的印记。我将继续努力笔耕,继续收集剪报,继续创造奇迹,让每一份心血都得到最好的回报。 相关文章: 【10月/当代小物件 01】一生心血话剪报簿/许元龙(笨珍) 【10月/当代小物件 02】剪报簿/王如端(双溪大年) 【10月/当代小物件 04】剪剪贴贴,细细咀嚼,慢慢回味/吴顺平(万津)
3月前
星云
星云
【10月/当代小物件 02】剪报簿/王如端(双溪大年)
从我懂事以来,我就知道家里有订《星洲日报》。 我出世那年,本来在柔佛新加兰市镇经营咖啡店的父母就把店租出去,在自家的树胶园搭一所类似马来人住的浮脚屋居住。报纸没有派到乡下,我们订的《星洲日报》就寄放在市镇上同乡的咖啡店,等家人入城才去拿。报纸一拿回家,爸爸看国际新闻,妈妈看小说,哥哥看体育新闻,姐姐看副刊,小小年纪的我,也不甘寂寞,凑上去和哥哥一起看体育新闻。阅读《星洲日报》成为我们住乡下时的最佳消遣。 三年级那年,我被脚踏车压断了右手骨头,请了3个月的病假,爸爸要哥哥和姐姐给我在家补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3个月没有去学校上课,但是我语文科进步神速。 我在那段时期开始迷恋阅读,每天把整份《星洲日报》翻遍,选择我看得懂的版位来阅读。我爱上了【学生园地】。大姐告诉我,要文章写得好,最好是把【学生园地】的文章剪贴起来,有空时阅读。我于是把文章小心翼翼地剪下来,粘贴在用过的练习簿子上。 三年级开始,华文老师几乎每个星期都给我们写一篇文章。他会在有3节华文课时让我们用两节一小时的时间写一篇命题文章,剩下的一节便誊清批改的文章。他要我们写的文章都是我在【学生园地】读过的,因此我写起来得心应手,每篇作文都能拿高分,而且都被老师贴在课室后面的布告栏上。 六年级那年,校长把我贴堂的文章交给记者拿去投稿,我一年内有7篇作品刊登在《南洋商报》的【小学生园地】。我于是领悟到阅读《星洲日报》后把值得一读再读的文章剪贴起来精读的好处,我剪报的范围扩大了。我还剪贴【青年园地】【妇女】【健康与医药】和【星云】版中的文章。闲暇时,我便阅读那些剪报,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充实。 与好友交换剪报来看 求学期间,《星洲日报》每个星期都会刊登半版的马来文范文和语法练习,我把整版剪贴在练习簿里,反复阅读和做练习,因此初中时不用买参考书也能应付考试。 后来我知道我的好友家中也订《星洲日报》,她也喜欢剪报。我们于是常常交换剪报来看,还讨论文章中的内容。起初我忽略了言论版,她提醒我阅读言论版才能获取更多知识,而且能提高写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技巧。一言惊醒梦中人,我开始关注言论,并把适合我的好文章剪贴起来。 我曾经用剪报中的急救法救过两次跌晕的儿子。发生那事的时候网络还不普及,家中只有我和5岁大的女儿,紧急之下,我根据剪报中的步骤,用CPR把他救醒,才带他去看医生。 如今我还是十分喜欢剪报。我觉得《星洲日报》的内容十分丰富,阅读后不剪报太可惜了!我把文章贴在活页的A4纸张上,归类后放在不同的塑料袋栅栏式文件夹内,要保留和查找就非常方便。检查多年前的剪报,有许多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没有保留的价值,我就把它们淘汰了。 女儿看到我做剪报时总是要批评一番,她说现在要找资料上网就行,阅读实体报纸和剪报太浪费时间和资源。但是剪报给我带来无法形容的喜悦,这纯粹是我的兴趣和爱好,不能用功利的视角来衡量。我的付出让我的语文能力提高,使我在教学和写作方面更有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 【10月/当代小物件 01】一生心血话剪报簿/许元龙(笨珍) 【10月/当代小物件 03】剪报簿,一页一世界/陈含黎(新山) 【10月/当代小物件 04】剪剪贴贴,细细咀嚼,慢慢回味/吴顺平(万津)
3月前
星云
星云
【10月/当代小物件 01】一生心血话剪报簿/许元龙(笨珍)
书房柜中摆放着二十多本新旧报章文稿剪报簿,那是超过半世纪写稿生涯留下而自觉是无价之宝的精神食粮,也是祖国民间一部政经文教的“发展史”。 在那爬方格子的年代,所有寄给报馆的稿件,被投篮的原稿就没了。在传真机时代,不论文稿是否见报,原稿皆可存留。在当今网络时代,写稿传稿存稿皆在电脑手机存档中。而在报章上刊出的文稿,是否收录在剪报簿?一些人认为可有可无。但我依旧习惯剪贴在剪报簿。 我总觉得,网媒文稿是冷冰冰缺乏人气,而纸媒稿则是永恒不变贴在心坎里。 早年文稿用四方簿剪贴,每每长稿则得折叠,打开与阅读极为不便与欠美观。而后改用长方簿,虽长稿也较易粘贴之。 长久以来在闲暇时,总喜欢自我欣赏翻阅各年代剪报。有时也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怎么能那么多产?怎么在工余之时,尚有时间广阅书报而引经据典写得入木三分。无怪乎!许多外地同道、文友、读者,皆在猜,我不是教师,就是公务员。否则,怎么有那么多资料与时间,在多家大小报投稿?那些年,最盛产时期甚至隔一两天就有文稿见报,时尔一天发表两篇。而一年用一本200页的剪报簿。 所谓温故知新,其实并非那回事。时而在十多廿年或更久前所推出的失败政策,至今依旧用之。官场排排坐、吃果果的恶习,不但未除,且有变本加厉之势,还有种族与宗教两极化问题,今时绝不比昔日弱。政客流铲民以自肥,亦是方兴未艾,教育政策继续开时代倒车,迫使许多优秀生流失。而人才外流、庸才当道仍无休止。 时尔翻阅旧作之时评,那一篇篇的“真知灼见”,虽放诸四海而皆准,可惜就是没法子唤醒官老爷们;听听小老百姓的心声。 时评者的无力感 每每看到国家穷几十年依旧在原地踏步,被许多落后的邻国超越而忧,好像我们这些热爱国家人民前途的时评者,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信念下,看到国债、家债高筑、小老百姓普遍生活桎梏,总觉得未负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在过去约20年付梓了4本《真言集》丛书,除了第4册外,其他3册都是将剪报簿送去复印公司,由他们将我要的文稿,从剪报簿逐篇复印,整理后再请专业人士编版,校对完毕才送去印刷公司。 说到出书与卖书的酸甜苦辣,大概所有写作者都感受雷同吧! 话说回头,我那些视为珍贵异宝的独家剪报簿,将情归何处?它之所以珍贵,除了是个人一辈子坚持不懈的做真人、讲真话、不平则鸣的写作信念外,也体现半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一个人能毕生坚持信念做一件事,那虽非大成,也真不易。当今社会,政客者流靠谎言升官发财,个个信用破产无颜见江东父老。吾爱讲真话还真不易,且面对诸多人另眼相待。夫复何言? 剪报簿与旧草稿情归何处?这问题真的很大。因为,子女们大概没兴趣收藏。这些虽是他们老爸视为珍宝的遗产。但对他们来说,那仅是一本本纸已发黄的剪报簿、草稿簿,既不值钱,有何收藏价值?何况那些文稿多已收集成书,他们收藏书就行了。 也曾和民办大专院校文物馆馆长,谈起草稿与剪报之事。他倒表示乐于接受收藏。 日前遇到专门从事整理学校与乡团档案的沈老师。他表示,可以通过电脑扫描保存剪报文章。这倒好,此举容易收藏或转送给老友们,可谓两全其美。 欣慰剪报簿与草稿簿有预定归宿。与此同时,有缘与4位文友组队写“剪报簿”,参与《星洲日报》副刊之“当代小物件”专栏,也是美事一桩。 相关文章: 【10月/当代小物件 02】剪报簿/王如端(双溪大年) 【10月/当代小物件 03】剪报簿,一页一世界/陈含黎(新山) 【10月/当代小物件 04】剪剪贴贴,细细咀嚼,慢慢回味/吴顺平(万津)
3月前
星云
星云
【9月当代小物件】南大文艺创作比赛新诗入选佳作赠品/冰谷(双溪大年)
半个世纪在时间长河里算不算长,也许有些争议性。 倘若以人生过程不到百岁比较,相形之下,半个世纪确是有些漫长了。因为根据世界统计数据,我们人类平均寿龄为75岁,这个数字极其低微,而且是连病在床榻上的临危人士也包括在内的呢。 那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有句成语形容得十分恰到好处,那便是“苟延残喘”;闭眼沉思,那情况不是惨不忍睹吗? 作为有超过半世纪稿龄的写作人,家存几千本藏书乃极其平常之事。我是一个极其懒散的写作人,家里共有7个藏书柜,藏书包括小说、散文、新诗,兼及极少的翻译作品。剔除也藏书的两个木箱之外,我家共有7个像样的书柜,说像样是因为向家私店购买的。而7柜藏书究竟有多少箱,我从来没有计算过,估计超过3000本书吧!以一个写作了几十年的作者而论,这样的藏书数量该也不算多吧! 书太多收不下 我的挚友何乃健、陈政欣,早把藏书安置妥帖,就是送给需要的教育机构。这是一个绝佳的妥善安排,裨让更多爱书者享受阅读的乐趣,也是各取所需。有例可循,十拿九稳,我便想效仿作家把书捐献出去,让家里有更多空间不至连转身都感到窒息。思之再三、立定主意之后,遂向本地中学探路。 “几千册藏书比我学校图书馆数量还多呢,我们学校里都没有这个藏书量啊!” 甫出招就遭遇栏路杆,从天劈下一记闷棍!可校长说的也是实话,图书馆容不下,难道把书籍晾在广场暴晒? 其次,我发现送书这回事也并非“安全降陆”的,乃健的书就因为当局没及时处理,被浸入货仓的雨水漫漶,以致损失惨重。另有一位诗人委托友人捐书,没想所托非人,竟然抛给收集破烂的,遭遇循环废物收购商以斤两抛售,书的下场没有比这个更悲摧的了! 首次我感触于书斋也即是“书灾”。这使我想起当年唐承庆老师把家里藏书的柜橱称为“随斋”,既称随斋下场也就顺其自然了;照顾也好,毁灭也罢,随岁月流光顺势而去,像东坡居士豪气干云的“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本来要说的是“赠品”,却耗费不少文字讲述书橱,就因为那份赠品置于书橱内,还排在藏书前端,足足陪我走过约半个世纪了。这个圆镜内嵌入一个伟大作家鲁迅,正是木制纪念品值得珍藏的要点。虽然年长岁远,烟熏霭涤,但细心端详,整个木制结构的轮廓依然存在。一块四方小木板,被我长期置于书柜的阴暗处,自然是意味着霜冻雪藏——那个书柜收藏的都是大块巨著,好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这块小木板穿插其间,在我的心目中自有其存在的实质与必要。 这块赠品其实是我于1971年南洋大学新诗征文比赛入选佳作的作品,迄今一晃就飘逝了53个寒暑春秋。我出生于1940年杪,53年前的我正式而立,英姿雄发,气吞山河,心胸怎么藏得住那颗飞翔冲向天空而去的向往呵! 诡异的是,当年那份写诗的心,到后来一直没有实现。而今垂暮,只留下一枚褪色的木板,置于藏书之前也是留下徒然的苍白。也许,一支木制奖状,或者说赠品,能陪我走过半世纪风雨,那也是十分不易的坚持了! 常言道:“不忘初心”,若是这个理论要坚持,那我是违背写诗的初心了。我私下以为,写诗多少需要一点天分,不然,从楼上抛下一块石子,不知要打中多少诗人了! 我把写诗的“诗心”抽离,是一项对自己在写作上的负责,不想集疚过深。诗,就由富有才气的诗人去努力吧! 这是我退场的实在情况。 相关文章: 【9月当代小物件】与肯德基压力锅造型杯子的16年情缘/海角 【9月当代小物件 】金露华的时间表/金睿瑜【9月当代小物件】白丽小足球/王晋恒 【9月当代小物件】白丽小足球/王晋恒
4月前
星云
星云
【9月当代小物件 】金露华的时间表/金睿瑜(峇六拜)
有时候,我无法分辨自己究竟是去买校服,还是去买时间表。妈妈付钱时,我总是站在收银机最尾端的角落,偷偷观察老板。直到看见他把几张印有商标的时间表投入装满新校服的塑料袋,我才心安。 每逢开学前两个星期,母亲都会开车载我和姐姐到头条路(Jalan Magazine)金露华校服店兑换校服。她把车停泊在小巷,我们3人步行到此。在那个面积不大的小店铺,母亲和老板要了我和姐姐的尺码,让我们到更衣间试穿。 姐姐和我分别穿着浅蓝色和深蓝色的校服走出来。看着镜子里的女儿,母亲忍不住感叹,说我们又长大了,随即让我们褪下校服,好让正在排队的客户可以早点试穿。妈妈递上两张校服兑换券,母女3人便匆匆回家了。 我和姐姐的报生纸皆以爷爷家住址——乔治市吉打律(Jalan Kedah)为登记处。我从小受惠于吉打律组屋居民的优惠,每年可以到指定的金露华校服店领取免费校服。然而不知为何,我的重点永远不在校服,而是那叠空白的时间表。回家后,我第一时间把校服店的时间表塞进铅笔盒。 新学年的开学礼,不免俗由誊抄时间表开始。当周围的同学忙着画格子,我则从容不迫地拿出金露华校服店的时间表,在各个格子内填上科目简写:华、国、英、数、科、体、美、音……这种抄写方式是母亲教我的,她说这样可以抄得快一些。 我念小学的时代正好遇上了双语教数理的教育政策。因此,时间表上的“数”、“科”,还得特别注明是华语,抑或英语授课。我还记得前一年,自己填错了“科(华)”和“科(英)”,于是趁休息节用公共电话,边哭边求母亲给我送课本。今年,我决定用红笔圈起英语教数理的课节,以防出错。 我填写时间表的时候,习惯在正中间,即休息节时段填上“R-E-H-A-T”5个英文字母,一天一个字母,正好凑齐5天。曾经有同学在抄写时间表的过程,和我要了金露华时间表,我总得确定自己的时间表库存是否充裕,才决定送不送给他们。母亲时常提醒我做人不要小气,但是我对时间表的吝啬,却是另一种执着。 小学时期,学校会不定期更换时间表。我不喜欢在旧的时间表上涂涂改改。每当老师更换时间表,我会在旧的时间表标注,回家后再慢慢地把内容抄进另一张金露华时间表。 高年级时,学校贩卖部流行售卖贴纸式时间表。这款时间表把各个科目的名称列印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我们只需动手贴一贴,便能拥有一张整齐漂亮的时间表。我曾经购买一张贴纸式时间表,但是试用以后,我依然不喜欢它,感觉少了手写的温度。 升中后用不着 升上小学六年级,我突然发现金露华时间表无法装载自己的上课内容。是年,我需要参加小六会考(UPSR),老师们早已为应届考生安排课后补习。除了星期三,我每天放学之后都会留校补习会考科目。补习时段的科目,永远被我填在时间表原本规划的格子之外,好似我每日听到放学的铃声,仍然不能回家而发出的无声控诉。 时光飞逝,我终于升上中学一年级了。此时,姐姐已经中学毕业,只有我和妈妈乘坐略显空荡的小车,开往头条路的金露华校服店。第一次穿中学浅蓝色校裙,我的脑海里尽是姐姐的模样,可惜我和大我6岁的姐姐永远不能穿同一套校服。一如既往,大方的老板会给我多塞几张时间表,但是迎新日当天,我忽然发现自己准备的金露华时间表作废了。 原来,班主任已经替我们列印好A4纸时间表。我看了一眼中学的时间表,除了抄写时间表的方块字改成英文字母,各节课右下角还标注了科任老师的姓名缩写。若遇科学、美术及生活技能课,我们还得移步到时间表左下角的指定教室。这场冲击来得太突然,我没有想到自己如此珍爱的赠品会从此失去用途。中三以后,我当上了学校的学长,拥有专属的校服。 不再穿金露华校服的日子,金露华校服店的时间表依然安静地躺在我的书包,年复一年,直到我中学毕业为止。 相关文章: 【9月当代小物件】南大文艺创作比赛新诗入选佳作赠/冰谷 【9月当代小物件】与肯德基压力锅造型杯子的16年情缘/海角 【9月当代小物件】白丽小足球/王晋恒
4月前
星云
星云
【9月当代小物件 】白丽小足球/王晋恒(双溪大年)
一直以为收集附赠品是老人家才会做的事,直到白丽洗衣液(Breeze)随大包装附送一号小足球,就轮到我急了,哪怕家里洗衣液仍未用完,也不停催促阿嬷和妈妈到商场添购。 时值2006年德国世界杯氛围最为浓烈的战前阶段,各国球队摩拳擦掌,对大力神杯势在必得,大人们聊起哪一国“放半粒”“吃一粒”这类小孩子听不懂的深奥话题……对比起来,也不知是个人感受抑或大环境使然,长大后的足球赛气氛越来越冷淡,包括今年的欧国杯,我也是在英国队打入半决赛之后,才稍稍关注。 18年前的白丽小足球共分为5种颜色,直径大概只有8公分,是典型的一号足球,一面印上白丽状若污迹的商标,另一面则是巴西球星小罗纳尔多(Ronaldinho)的签名。白丽竟然成功请来这位大咖替他们代言。通过YouTube,我成功考古到当时的广告短片,模糊画质中,正值巅峰的小罗以眼花缭乱的脚法颠着同款足球,末了还用马来语“Jom Main”邀请大家一起来玩。试问,哪个足球迷能够抗拒这个广告效应? 收集比学习更重要 那时我、妹妹和表弟由阿嬷照顾,同一屋檐下,收集白丽小足球成为比学习还重要的任务。逛过运动器材行的人肯定知道,一个足球要价不菲,而这类一号足球纪念性更高,所以不会比标准足球便宜多少。父母也曾送我一个深红色的曼联纪念球,我却因为过度珍惜而将它束之高阁。所以,作为附赠品的白丽小足球正好适合“粗用”,踢坏了也不必心疼。 小时候仍被性别刻板印象支配,所以妹妹只配拥有那个粉色足球,而禁止参与我和表弟之间的球赛。所谓球场,也不过是阿嬷家呈长方形的狭窄客厅,以阿公办公的木橱为起点,我和表弟必须轮流带球,过人,再将球精准射入某张椅子的椅脚之间,即算得分。攻守交换大概10次,进球多者胜。木橱之下有一个大红色的地主爷神龛,神似龙门,我和表弟需要抑制不断侵入脑海的想法,才能确保不会一个冲动就把球踢向地主爷。 阿嬷在厨房准备晚餐,白丽小足球则在客厅弹起,落地,重击墙壁,砰砰砰作响。以今时的我回望过去的我,真的会心生一股想要扇人巴掌的怒意。那个足球有时砸在液晶电视,微微掀起七色涟漪;有时则击中花瓶,我和表弟必须手脚迅猛地接住,不然就会上演小学作文最常发生的闯祸情节。 以上不过是小足球的纵向玩法,接下来聊聊它在阿嬷家的横向玩法。同样是攻守交替的形式,我和表弟轮流当射脚和守门员,看谁成功把球射到墙的次数更多。为了增添趣味,在英超四大豪门的基础上,射脚可选C罗、兰帕德、杰拉德、亨利;守门员可选范德萨、切赫、雷纳、雷曼。我和表弟会模仿这些足球英雄的风范,踢球前先踏出犹豫步,虚晃几个假动作;飞扑救球时视死如归,用身子擦地,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最终却也为了输球而不服气暴哭,或大打出手。可怜阿嬷除了煮饭,还要跑到客厅武力镇压足球暴力事件。 最后,我和表弟自然没有当上为荣誉而战的足球员,不过在体育节踢过两个进球就想吹嘘一辈子。阿嬷家闲置多年,可以确定的是,那几个白丽小足球已经找不回了,若非网图,我大概已经无法回想它们的外形。然而,不知道哪位作家写过,一件东西不见了,才算真正存在,因为它让我们时时念起;反倒是那些摆在家里显眼位置的东西,最后只有沦为可有可无的布景装置。 我记得那几个白丽小足球最后都伤痕累累。擦伤掉漆的纹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标记,记住那些午后的抢球时光,成为无可取代的纪念,就像争过球,打过架的我和表弟,才能拥有更深刻的情感连结。如今我们各自奔忙,已经很久没有联络,有时甚至怀疑一起踢球的曾经到底有多真切。不知道,当我再度提起那些恐龙年代的球星名字时,表弟会不会和我一样,耳根发热,脸刷地一红呢? 相关文章: 【9月当代小物件】南大文艺创作比赛新诗入选佳作赠/冰谷 【9月当代小物件】与肯德基压力锅造型杯子的16年情缘/海角 【9月当代小物件 】金露华的时间表/金睿瑜【9月当代小物件】白丽小足球/王晋恒
4月前
星云
星云
【9月当代小物件】与肯德基压力锅造型杯子的16年情缘/海角(双溪大年)
小时候,我家是村子里的家庭式杂货店,堆积着许多赠品。尤其杯子,更是以箱计算,二三十年都未耗尽。有些取出使用时,热水一入杯,即分崩离析说拜拜。 即便如此,我们对赠品的热爱却是有增无减。尤其生来就有双歹眼睛,看到怦然心动的赠品,大脑即刻分泌旺盛的多巴胺,怂恿我想方设法务必得到它。就属那些标榜限量版的赠品最可恶!制造了稀缺感不说,还挠得我心痒难耐,生怕一错过就留下千古恨。所以,前额叶再也抑制不住冲动的杏仁核,犯下冲动消费的错。 在众多的赠品收藏里,有个杯子陪着我走过悠悠16年的岁月。这个肯德基压力锅造型杯子,是2008年肯德基为了纪念第400间分店在大马开张而推出的赠品,有红灰两种颜色。还有一套是庆祝肯德基在马35周年的迷你压力锅造型的胡椒和盐调味罐。身为赠品爱好者,自是要全纳入收集库中,才叫尽善尽美。 于是,我特别殷勤地问上司和男同事们,要不要帮忙打包肯德基?狐狸尾巴当然给人看穿却不说破,他们倒也乐意成人之美。当场我就招兵买马,和几位同事趁着午餐时间,赶去肯德基的分店购买。 排着队的当儿,我不时把头伸出去,算着前方还有多少个才轮到我,再留意有没更短的队伍。心里更是满天神佛都拜完,祈求心想事成。最怕看到点餐员的一脸抱歉,心瞬间就凉了。幸好我们一行人都得到幸运之神眷顾,回到公司还拿着战利品炫耀呢! 可是,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极其短暂。到手的杯子和调味料皆舍不得开张,通通藏在纪念品箱里,任由岁月染黄了杯底的塑胶盖,甚至忘记它们的存在。 后来,清理杂物时才狠下心取出使用。红灰两色的杯子在工作桌和租房内交替出现。每当雨天,公司冷气冷得快冻死人时,我都会泡杯热饮放在桌上。三不五时去触摸杯子烫人的表面,感觉自己尚在人间。正好杯身是圆形,双手捂着时,就像在抱着一个暖宝宝似的。 彼时姐的双手依然不沾阳春水,早餐都是打包或者取最简单的燕麦。吃腻了还可以加水果和枸杞,五彩缤纷的丰盛,特有满足感。碰上爱煮的同事,杯子里的食物就换成糖水、甜点、小食等,吃在口里,暖在心底。小小的杯口,为我盛装过无数次的人情味。那时的我吖,幸福到不得了,就是摆明准备给人喂胖的小女人。 陪伴无数个日子 可它到底还是讲义气的。我喂过它很多的甜食,它却在加班赶礼篮的夜晚填饱我的肚子。总是一包3合1燕麦加热水盖住泡发;一片片捏碎的四方乒乓较较饼落在里头搅拌均匀。汤匙碰撞杯子的声音,在静谧的公司被放大,帮我赶走了寂寞。 偶尔因工作衍生坏情绪,很想破口大骂时,便拿着杯子到茶水间。趁着无人之际,用杯口盖住自己的嘴巴,将所有牢骚以小声嘀咕的方式回荡在杯内。它,成了我临时的树洞,收容我大大小小的唠叨。 它们随着我经历两次的职场更叠。红色的杯子后来放在娘家给家人装茶用。杯沿已有缺口,一条褐色的裂痕从上慢慢往下爬去。盖子已不知所踪,印象中似乎是我自己摔破了。 灰色的压力锅杯,再次担任随身丫鬟,随我陪嫁到北马落脚。我抚摸着斑驳的图案,那些曾藏匿其中的爱,透过指尖缓缓传入心底。是啊,我其实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我是带着大家的祝福来北马展开另一端人生旅途的。 “妈咪,我想要用你这个杯子。”孩子也对它虎视眈眈。 “不行,它对你来说太大太重了,我另外找陶瓷杯给你。” 开什么玩笑,这杯跟我有16年的革命情感,比你们还大。小时候就是怕你们摔碎它,才再次雪藏。若是摔碎了,是要花大钱买回,得不偿失呢。 是的,姐上网搜它们的市价,啧啧啧,88令吉和108令吉都有。即使是那两个迷你调味罐,也是几十元起跳。只可惜,姐非名人;否则这沾过我口水的杯子,分分钟能卖个天价。毕竟,现在连空气都有人卖了,还有啥不能卖呢? 相关文章: 【9月当代小物件】南大文艺创作比赛新诗入选佳作赠/冰谷 【9月当代小物件】白丽小足球/王晋恒 【9月当代小物件 】金露华的时间表/金睿瑜
4月前
星云
更多当代小物件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