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彭美君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 有活动】周若濤×梁馨元:談一首詩的發聲方式
“我觉得声音跟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0月初的周末,馨元跟若涛出现在“新纪元杯”系列讲座的讲台上,以“To Swim in Sound”为题,说了许多许多声音和诗之间的连接。 1999年生的梁馨元和1977年生的周若涛,前者是马华文坛新秀作家,后者则是马华文坛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两者的差异很多,馨元是修读中文系的文学生,而若涛则是修读电脑工程系的理工生,这些差异是世代的、性别的,也是专业领域性质的。 但他们共享诗人的身分,也都认同诗跟声音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 “很多人都觉得随着时间和文体的流变,现代诗早就失去了原有的音乐性。但我觉得现代诗还是有音乐性的,只是被隐藏起来了。”若涛这么说。 若涛这里所说的文体流变,指的是过去无论是在中文古代文学唐诗宋词,抑或是英文古典文学十四行诗,诗歌都有既定的格式、格律或韵脚,让它们朗诵起来有稳定的起伏,形成一种音乐性。 然而现代诗撇除了格式,新诗的框架内不再存在押韵和格律的需要。在解放文字的同时,似乎也湮佚了诗的音乐性。然而若涛觉得这种音乐性还在。“我曾经看过这样的说法,现代诗的音乐性,隐藏在诗的情感里面。当你读诗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情感起伏,还有诗里面不同意象的前后呼应,这些都是现代诗的音乐性。” 所以他认为要“听到”这种音乐性,读者需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它是没有办法开口唱出来,或者乐器演奏出来的。所以要朗诵好一首现代诗,最重要就是掌握整首诗的内涵,这样你才可以跟它融为一体。” “新纪元杯”让参赛者无拘束地朗诵 若涛跟馨元都受邀担任“新纪元杯”全国爱华文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审。一般诗歌朗诵比赛上,除了会找来评审评价语音、语调和表达技巧,参赛者的选材也是其中一个评分标准。而诗人需要做的就是把关这部分。 若涛提到,选材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参赛者的发挥,这视乎参赛者对诗的情感理解有多少,才能把诗的内涵表现出来。而接受过语音训练的馨元则补充了她对诗歌朗诵技巧的要求。 她提到在诗歌朗诵圈子内一般上可以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更在乎文本的,另一种是在乎语音技巧的。“因为我个人对声音很感兴趣,所以会觉得诗的文本跟朗诵技巧两边其实都是需要互补的。如果你在朗诵的时候音调不准、字念得不对,它也会干扰我进入整首诗的氛围里面。” 这是诗与声音的关系,声音似是一种引导。 馨元自小就接触诗歌朗诵,从古诗到现代诗,她认为“新纪元杯”虽然不是现下唯一的诗歌朗诵比赛,但它却是可以打破许多传统框架的存在。“像开放给大众参与的‘方言组别’就很难得,因为我觉得要用方言来朗诵不是说你想就能做到的,掌握方言的能力源自你拥有这样多元的语言环境。我自己曾经也尝试过在诗歌里面切换不同语言朗诵,但总感觉哪里不够自然。” 若涛也附议,认为除了方言朗诵之外,“新纪元杯”更可贵在于它给表演者的自由。“其实现在中小学都有不少诗歌朗诵比赛,但‘新纪元杯’的特别在于,更自由和多元,像是可以用方言,也可以用道具表演。一般的中小学的比赛会有比较多条规限制,新纪元杯就可以让大家有机会实验和尝试不同的表演。” 容许实验的可能,让大众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参赛,这不只是让诗歌朗诵变得更加普及化,同时也让诗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声音跨越不同温层 朗诗也可以很纯粹 诗是跳跃性的文字,从不遵从传统意义的“起承转合”。这也让不少人觉得诗很难懂,但对馨元来说,很多时候你需要把诗念出来,意义才会随之完整。 “我觉得人体对声音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在文字诞生之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透过声音来口耳相传。演变到今天,声音很自然地就可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馨元以自己的经验来说,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反复念出自己的诗作,“我觉得在一念再念的过程里面,它会让你对这首诗有不同的体验。” 若涛点点头,补充道:“我觉得读诗,你读出来的时候速度变慢了,你就有时间沉浸,发现到只透过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是发声的方式,可能是节奏的部分,都是透过你读出来才可以感受到的。” 馨元续道:“所以我觉得诗歌朗诵也未必是需要参加比赛那么有仪式感的事情,它也可以是很日常的,没有门槛的。可以在路边驻唱般进行,也可以上传到社交媒体上。” 就像馨元跟其他年轻诗人一同创办的《口口诗刊》,可说是马来西亚第一个虚拟的声音诗集。《口口》的团队成员会在网上公开征稿,欢迎国内外人士投稿自己的诗作和声音,将文档和声档一并寄过去,他们会制作成一本线上的有声诗刊。 “我感觉在马来西亚可能还蛮多人尝试把声音跟诗数码化做成影片,但是做成诗刊的形式还蛮少见的。我们在尝试做了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形式打破了很多线下的局限。像是我们收到很多不同国家的诗人来稿,有机会跟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外国诗人合作。 “再来,第二点很珍贵的是,我们收到很多可能不是诗人,也未必是声音工作者的人来稿。他可能只是一个设计师,但是对声音很感兴趣。《口口诗刊》让我们遇到很多不同温层的人,也让我觉得读诗、朗诗这件事其实可以这么纯粹。” 声音介入诗意 让诗重返民间 而另一边,若涛才刚完成“诗无jidan”诗歌朗诵的活动。这是若涛将自己的诗集《神秘之歌》,与音乐团队合作谱写成同名音乐专辑之后,再度将诗和声音结合的项目。而且他们还邀请到了不同种族的诗人,用自己的语言、用其他人的语言一起来朗诗。 “我在活动上认识到了一个马来诗人,叫做Jamal Raslan。他创作的诗歌类型很特别,叫做‘Spoken Words Poetry’。言下之意,就是他的诗不只是写在纸上,而是要上台表演的。所以在写的时候就把朗诵、声音还有表演的元素一起考虑在里面。” 这种创作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的美国,当时民间反战反压迫情绪高昂,他们书写了许多文化和政治上的困境,结合当时流行的爵士乐演出。延伸到1990年代,它成为一种批判文学菁英阶级的存在。 “Jamal Raslan跟我说,在美国有个叫Marc Smith的诗人开始将诗歌搬上舞台表演。他主张以open mic的形式欢迎大家来参加,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让诗歌回到民间。促使Marc Smith有这个想法的,其实有个小小的故事。就是他曾经看过有个民众拿着自己写的诗去请教一个有名的诗人,没想到那个诗人觉得人家写得不好,就叫人家不要浪费时间写下去了。 “这就让Marc Smith觉得很生气,他觉得这些诗人不是讲写诗是为了广大人民写的,现在又这样对人家是什么意思?所以他举办open mic,把诗变成一场公共的演出,所有人都可以来参加,评审也是普罗大众,就是希望可以把诗重新带入民间。” 若涛觉得,现在的诗歌朗诵比赛或open mic,不多不少都带着这样的性质,可以让诗普及化、平民化。“虽然可以预见这样做,不多不少会有一些批判的声音,之前都有听说过有些人是反对诗歌朗诵存在的,会说‘诗歌上台,诗意下台’。但是我觉得这些事情是需要先做起来,我们才可以知道在哪里精益求精。” 诗是精炼的文字,要将它普及化会否在某种程度上流失它的专业程度呢?这样的讨论仍然在进行当中,也许在你给出答案之前,都可以记起,当我们说诗是精心提炼出来的文字,它是文学的千锤百练,同时也应该是活着的人生百态,拥有的面相不只是一种。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让韵律操星光熠熠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朗诵以前,先认真读懂一首诗 诗人林健文与国赛朗诵冠军刘巧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制服团体聚会 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跨越种族藩篱 丘淑霖说声 早安 Kawan!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2月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现在回想我也觉得很奇怪,如果你问当时候的我,作为一个中学生喜不喜欢看报纸?应该不太可能会讲喜欢的,那个年纪怎么可能会喜欢看报纸呢?可是回顾整个参赛、备赛过程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到底是为什么呢?” 马华作家郑羽伦,在成为诗人以前,曾经获得“星洲日报中学生时事问答比赛”全国冠军。那年是2009年,羽伦还是高二生,他说当时他的目标甚至只有一个,就是拿到冠军。 “参加时事比赛占据了我中学生涯很大一部分,也可以讲是我的精神支柱。因为学校很支持我们,不只是专门成立一个‘时事研究社’,社团成员可以一起备赛,而且要去吉隆坡比赛、拿奖的交通都是老师帮我们包办的。那时候得奖还有奖金,我记得那时候我拿到全国冠军的奖金之后,就去买了一只手表给自己,一直戴到今天。” 不是只看标题就能懂的 当年比赛的题目,羽伦说不只是范围广,问得也很细。换作今天,这些答案也许是谷歌一下就能马上得到的,但千禧年代资讯仍未发达,获得答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比赛的题目会问得很细,你一定要读过内文,绝对不是随便看标题就可以知道答案的。那时候我很拼,去图书馆借了一大堆报纸,拿着红笔跟尺就开始划重点,当时候我可以讲是报纸上每一个字都去读,除了广告和讣告(笑)。我觉得这个过程让我对国内、国际新闻有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兴趣。” 羽伦一开始参赛纯粹是因为学长带路,后来在过程中持续获得资源和奖励,推动他更投入其中。原以为这是一场毫无目的的热忱,却是在累积兴趣、形塑技巧之后,慢慢影响了他的思维。“当你累积了这些资讯,你会开始思考这个社会的运作,它跟政治的关系,到最后你会得到什么样的价值?我觉得这对我之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就读文学风气兴盛的居銮独中,羽伦创作的年纪很早,带着书写的野心,这些年阅报所得的资讯都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他创作的一部分,他写社会、写政治,在一众文笔和题材相对稚嫩的中学生中脱颖而出。“会这么享受这个过程,一来是学校给我们建立了很好的环境,有老师和学长姐的支持,也有我自己对社团的情感。再来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我建立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至关重要 不管是过去或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专注学业,要补习、考试、升学,对于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根本无暇关心。但羽伦正好相反,当同学们都在问他“为什么每天都在读报纸?”、“读这些有用吗?”,羽伦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一直很质疑我们的学习方式,像是明明是开放式的考题,但是作答的时候,老师却要我们一字不漏地背答案,一定要这样写才是对的。我不认同,我觉得我反而是更早培养到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的能力。它让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老师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 独立思考很重要,在资讯匮乏的年代,也在这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当现代人驰骋在无止无尽的流量之上,所有的资讯和答案都变得垂手可得的时候,判断反而成为了更重要的能力。羽伦提到从小阅读报纸吸收大量资讯没有让他成为一台复读机,反而训练了他对时事的敏感度,让他在日后也成为了一名自媒体创作者。 体验自媒体生态,传统媒体需守住公信力 去年羽伦在YouTube上设立了频道“诗人说”,在这之前他没有受过媒体相关的训练,却也能在内容制作上相对有把握。“我知道要从什么地方查资料,要怎样构述一个故事,这些都是时事比赛的训练所学习到的,但在过程里面我也发现到很多问题。” 初初尝试自媒体平台,让羽伦对时下的媒体环境有了更多感触,包括在“自己想做的”和“观众想看的”之间拔河,也包括在做资料调查时发现各大媒体对报导的态度,似乎不再是一个“刊登出来的就等于正确”的时代。 “现在很多媒体为了抢快,都忽略了要查证事实。我觉得在现代资讯选择这么多,作为传统媒体更应该把持好这个部分。因为真的要讲报纸有什么是其他媒介取代不了的,我觉得会是公信力。” “报纸有近百年的历史传承,对很多人来讲,报纸讲的就一定是真的。这点其实很珍贵,现在就算有很多做得好的网媒、自媒体,都没有报纸的公信力。所以作为传统媒体,我觉得应该继续紧守这个底线,维护自己的公信力。”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方志聪教练:跆拳道展现人生态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3月前
动力青年
更多彭美君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