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影子

周六早晨,我吃了早餐后,便和家人道别,然后欣喜雀跃地和外婆一同开启6天5夜的中国之旅,畅游上海、苏州、杭州的旅游景点。出发前几天,我不时会冒出期待感,期待看到中国的美景、品尝中国的美食以及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文化。每想到这些,内心就会莫名向往到中国生活。 我原先并没出国旅游的念头,一心只想着把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外婆得知这旅游配套有优惠,便心痒痒,到处致电给身边的朋友,邀她们一同旅游。怎料她们各有各忙,都婉拒了我外婆。于是,外婆打起了我的主意,像销售员般,不断和我推销这配套有多值,中国有多好玩,风景又有多美。 我感受到她是多么的渴望再次到中国观光,想着她也一把年纪了,要是错过这次的机会,怕是会留有遗憾。于是,我在省钱和成人之美之间摇摆不定了一段时间后,终于给自己找到了旅游的最佳动因——旅游可开拓眼界。所以,到最后成了个两全其美。 飞机抵达上海已是深夜,奔波了一天,大家都颇感疲惫。入住酒店后,我和外婆匆匆洗了个热水澡,倒头就睡。第二天早晨,享用完酒店的早餐后,7点半就出发前往第一个旅游景点。虽然前一晚只睡了4个小时左右,但在将近2小时的车程中,我没合过一次眼,皆因不愿错过旅巴驶过的任何一个风景,就连一草一树,一砖一瓦也看得仔细。 由于巴士上未满座,我和外婆各自坐在后段的其中两排。或许时间还早,大家的脑袋还没彻底清醒过来,听完导游介绍旅游景点,多数人不是在补眠,就是安静地望着车窗外,就连一向爱聊天的外婆也一言不发。我转过头去想确认她是否睡着,不料她竟非常专注地看着窗外的风景,一点也没察觉到我的目光。 直到抵达了目的地,我扶着外婆下了巴士,她调整好仪容,然后长叹一口气,才感慨地说道:“上海变得好美丽啊。”听她说,距离她上一次到中国旅游是十多年前,那时的景色远比不上现在的繁花似锦。可我不曾到过中国,无法领会她的心境或与她感同身受,所以只回了一句:“中国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因此发展也很迅速。”随后便牵着她的手,跟着大队前往景区的入口。 其实,对我而言,相比起观光旅游胜地,我更倾向于到城市里的某个小区逛一逛,那里才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地的人间烟火气,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文化。因此,整段旅程中,坐在旅巴里独自沉浸于沿途的风景,观察路人的穿着、举止,再把他们融进当下的环境来猜想他们的生活方式,便是我最享受的时刻。 当然,对环境的观察久了,就免不了拿一些不同之处与马来西亚比较。每当旅巴在小区内行驶,我都注意到每条道路旁会有一条专让电瓶车和脚踏车行驶的车道,这大大地保障了骑车人士在马路上的安全,也是我在马来西亚(又或者说我生活的城市)未曾见过的,不禁暗自赞叹中国完善的城市道路规划。 出国旅游仍放不下家人 去往下个目的地的路程有点长,窗外的风景看久了,脖子难免会有些发酸,我活动活动脖子,目光也随之转向旅巴内。我大略扫过周围,发现有的团友按捺不住沉闷的路途,自发地找了一些事情做。比如坐在我斜对面的团友拿着手机正看着家里的监控,随后便拨了通电话回去,嘱咐家里的小孩不许靠近装修工人,妨碍他们工作,再交代一些日常须注意事项才安心地挂掉电话。 不多时,又听见坐在最后一排的阿姨也打了通电话回家,千叮万嘱儿子一定要记得把鲜肉从旧冰箱移到新冰箱,要是肉坏了,回家就煮不了饭给他们吃。还有坐在我前排的阿姨,在景区里老让我给她拍照,说要和她的女儿分享。这不,每每逛完一个景区,她一上到旅巴就开始筛选心仪的照片发送给她的女儿,还贴心地配上语音讲解。 虽说出国旅游的这几天,大家因忙于探索新鲜事物而无暇顾及生活琐事,但无论大家玩得再怎么尽兴,始终还是放不下对家人的牵挂。我想,这便是旅游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见识到精彩的世界,同时也把我们从以往的生活环境里抽离出来,再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意识到以前从没察觉到的美好,从而使我们更加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
4星期前2.7千点阅
她在这屋里独居已有3年。3年了,她终于觉得这屋子有点冷清,甚至毫无生气。但屋里其实挺热闹的——客厅的电视为博沙发一笑,努力地播放着一些搞笑片段;卧室里的空调心疼闷热的床枕们,因而不断地吹出冷气,给它们降温;冰箱里的番茄与鸡蛋搞暧昧,盼望着“被成全”的那一天的到来。屋里各个角落的物件都找到了相依的伙伴,孤独的似乎只有她而已。 傍晚时分,她浑浑噩噩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原来是肚子里的闹钟响了,咕噜咕噜地催促她赶紧做晚饭。她行尸走肉般地走进厨房,打开了冰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持着暧昧关系的番茄与鸡蛋,一道家常菜肴——番茄炒蛋,便浮现在她脑海。但此刻的她怔怔地看着这两样食材,一动不动,足足十来分钟。 番茄炒蛋啊,多么普遍的一道菜肴,但无论她尝试了多少遍,都做不出心心念念的味道,更别说能在外头的餐馆寻得此味了。那是她母亲做的番茄炒蛋,鸡蛋煎得微焦,往番茄里倒入辣椒酱,再加入险些在味道上喧宾夺主的洋葱,最后将它们全炒得稀巴烂,一道酸甜焦辣的番茄炒蛋就这样完成了。这做法她晓得,只是总感觉味道上欠缺点什么。 以前住在老家,这道菜肴可是餐桌上的常客,五顿晚餐里三顿能吃到它吧。妈妈牌番茄炒蛋不得了,要是没吃到蛋壳,都不能算是炒蛋!一家人围餐桌而坐,边吃着晚饭,边吐槽母亲的厨艺,而母亲为了终止大家对她的吐槽,会立马转移话题,聊聊亲戚街坊的八卦。对啊,屋里本就该吵闹些,才显得有生气,才像个家嘛,她想。 可以前身在其中的她哪能悟出这道理来。老家小且住的人多,满屋嘈杂,使她清净不了片刻。私人物品隔三差五就会不翼而飞,毫无私人空间可言。使她最无奈的,莫过于母亲的爱心晚餐了。母亲会的菜肴就那几道,每日来回替换,不曾“歇业”。而菜肴嘛,要么过于清淡,要么过于重口味,每日吃晚饭,她的味蕾都受到无法预测的“攻击”。这不,她终于受不了,独自一人从老家搬了出来,从此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 想到这些,她不禁噗嗤一笑,像是在嘲讽自己,想当初恨不得立即摆脱的环境,现如今竟已成了她所向往的生活。此刻站在冰箱前的她,从沉浸于老家的种种回忆中醒过神来。她忽然想起母亲在她搬出老家那一天对她说过:“以后若有空,便回来住几天吧,妈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番茄炒蛋。”她想着恰巧过两周便是新年,就回老家看看吧。于是,她关上冰箱,一路小跑到客厅,拿起落在沙发上的手机,给母亲打了通电话。 “嘟——嘟——嘟——” “喂,妈妈,过两周就是新年了,我会回老家住上几天哦。女儿迫不及待想吃你做的番茄炒蛋了呢!”说完,她会心一笑,把手机放到桌几上,随后便到厨房,开始做起了晚餐。 此刻,正在厨房做饭的她闻着锅里的番茄炒蛋散发出的焦香,耳听客厅的电视播放着的家庭剧里的对话,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回到了老家。一切都那么地令人感到舒适、温馨且美好,唯独桌几上依然亮着的手机,其屏幕显示着“此号已无法拨通”。 相关文章: 刘雅琳/极短篇两则 修源/道长 刘冠熹/窗外的灿烂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我的外婆喜欢问神,她喜欢向乩童询问一些事情的起因以及寻求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她相信神明是神通广大的,并且会通过乩童为她指点迷津。 好比小时候的我有一次高烧不退,住院一个星期,医生也没查出个所以然。于是外婆到庙里问神,询问我发烧的原因,也求了张符,把符烧了再加点水让我服下。结果,隔天高烧竟然退了。至于发烧的原因,外婆却闭口不说。 面对身体的不适,如果尝试了几天的药物治疗也不见好转,外婆就会到庙里问神,之后情况就会好转。但我总会觉得,这些是否只是个巧合?碰巧药物起了作用而已。但外婆说,这是神明显灵,庇佑我们。 某一年的农历新年期间,我们开长途车到槟城的极乐寺进香祈福。回家途中,我们发生了车祸。在我们前面行驶的车辆突然紧急刹车,导致我们来不及反应撞了上去。所幸,只是车头稍微变形,车子依然能开,车上的人亦无大碍。外婆说,这是神明显灵,庇佑虔诚的我们。 但却在前几年,我的外公就在他经常进香的观音庙外的公路发生了交通意外,住院10天便不治。外公和外婆一样,是虔诚的教徒,甚至比外婆还要虔诚万分,却在经常出入的庙外出事。这次,就没听见外婆说什么神明显灵了。 外公发生交通意外的起因、经过以及这场意外中另一位当事人的身分,我们用尽了方法,最终只得到模糊的答案。外婆提议到庙里问神,因此我们去了好几间庙宇“搜集答案”。但从乩童们嘴里得出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可能是因为天机不可泄漏,所以给出的答案也模棱两可吧。我们对此不置可否,唯独外婆坚信不疑。 这让我回想起以前外婆在信仰上的种种行为,不禁开始觉得外婆有点迷信。鬼神是否存在,是否能通过乩童传达信息,这些都见仁见智。我信鬼神,并且认为通过敬拜神明以安抚焦躁的心灵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如迷信其中,便会使人失去判断能力,盲目跟随,不论对错——这是不可取的。 再仔细想想,外婆的迷信思想可能早在她年轻时就已形成了。外公外婆都来自贫穷的家庭,在那年代,倘若家庭条件不好,教育便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就导致了只受过低等教育的他们对知识的缺乏,无能辨别没见过的景象或经历的事物,进而认为它们是超自然现象。遇到此类的“麻烦”,自然就会想到请求神明的帮助。 更何况,年轻时经济拮据的他们还需抚养6个孩子,当然更得祈求神明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倘若出了意外,单是筹备费用就足以击垮他们。如同我前面所述,要是生病几天不好转,都会到庙里问神看病,说也神奇,看了之后病情都会好转。 曾经听我妈妈说过,小时候,外婆带着她和几个孩子正要去安邦南天宫,途中却不小心和外婆走散了。幸得好心人相助,她在人生路不熟的地方安全回到了外婆身边。正当外婆想感谢那位好心人,抬头瞬间,却不见踪影,外婆就认为那位好心人是神明的化身。对外婆而言,家人的健康及人身安全被神明守护着,就意味着性命得到了保障,心中的大石也就能落地了。 也许就是这样屡次逢凶化吉的情况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外婆对神明的依赖及信任,导致她只要遇到问题,自然就会到庙里求助,尤其特别爱问神。现在的她不管有什么疑惑或是身体的小毛病,都会一如既往地到庙里问神。虽然乩童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但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偶尔会觉得乩童无非就是带着外婆兜圈子,根本没说到点上,她却没有一点质疑,完全认可他们所说的。 我想外婆会如此信任乩童(神明),或许是因为她遇过的大部分困境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她便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神明的“功劳”——尽管她也曾为解决困难而付出实际行动。这也难怪,谁知她年轻的时候,生活有多不如意,多少次困境窘迫时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彷徨无助;多少次向亲朋戚友求助却遭受冷眼。唯有求神拜佛并通过乩童让神明指点迷津,才得以让她在黑暗中寻得一点光,看到一丝希望。 问神早已成了外婆寻求安全感的方式。问神时,她心里可能有了自己不太敢确认的答案,得到乩童答复后,她感到被认可了,便会充满信心,下意识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仔细观察过,每当外婆问神完毕,都会呈现出一种心旷神怡的状态,所以乩童可说是她的“心理辅导师”。既然这样能使她的生活过得安稳些,那便让她如此吧,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让她陷入迷信的漩涡,遭受它带来的危害,一切都好。
12月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