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微型華小

8小時前
4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微型華小因學生人數或地理位置等原因,常面對教育資源不足的困境,他們就像一個個需要華社長期關注的幼苗,才有機會茁壯成長。 自2023年起,一群來自馬大華文學會的大學生關注到微型華小所面對的困境,舉辦《博書有約》閱讀生活營,並希望成為大眾與微小之間的橋樑,將外界的資源帶給微小。今年,這項意義非凡的活動已來到了第4屆。 提升微小閱讀風氣 《博書有約4.0》籌委會主席章子熙向記者介紹:“《博書有約》是馬大華文學會旗下的活動之一,自2022年開始舉辦。當時,由於疫情尚不明朗,只能以線上方式舉辦生活營。隔年,我們注意到微小所面對的困境,便將目標轉向微小。” 《博書有約3.0》籌委會主席林兆陽向記者透露,在籌辦活動期間,他發現許多微小面對資源不足,學生閱讀風氣低落的問題。以去年的活動地點雪蘭莪崇智華小為例,該校嚴重缺乏圖書資源,甚至沒有圖書館,導致學生無法培養閱讀習慣。為此,去年的籌委除了舉辦生活營外,也將大眾所捐贈的二手書送給該校,並協助他們設立一個閱讀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打電話給崇智華小的校長時,校長表示他們學校的閱讀風氣已經有所改善,學生們願意花時間在閱讀上,上課時也比較專心。” 《博書有約4.0》籌委會副主席周慧珊透露,她在考察今年的活動場地時,從一些微小的校長口中得知,一些家長不注重教育,僅把學校當成一個照看孩子的託兒所,讓他們在孩子上課的時間去上班。他們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把學校當作一個“玩”的地方,無心學習。 為此,籌委希望能將這個活動作為社會與微小的橋樑,讓社會大眾瞭解微小所面對的問題。 徵收二手書捐微小 林兆陽認為:“微小所面對的問題需要讓社會人士看見。從我在籌備活動期間與各微小校長接洽,我發現很多微小因為學生人數少,教育部撥款往往不足,校方也沒有相關資源提升學校的設施。所以,當我們聯絡校方時,他們都很歡迎我們前去辦活動,併為他們帶來一些社會上的資源。” “有鑑於此,我們在閱讀生活營前都會舉辦造勢活動,也會向大眾徵收適合的二手書捐給微小。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大眾知道如何幫助微小。當然,我們也希望這個活動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社團參與支持。我們也歡迎其他大學的社團與我們合作籌辦類似的活動,幫助更多微小。” 採訪過程中,慧珊與子熙紛紛向記者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慧珊在茨廠街的小販中心吃飯時,看到一個小學生正拿著手機拍攝與介紹食物,曾在安親班工作的子熙也親眼看到小學生向他分享自己所經營的YouTube賬號,這完全超乎了他們對小學生的想像。 正因如此,子熙與慧珊決定在今年的生活營中加入互聯網、影片剪輯等相關內容,藉此提升小學生的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他們認為,對於這些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孩子,生活營應該專注在幫助他們瞭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而不是一味地告訴他們閱讀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將這一屆生活營的主題定為《心海書航》,寓意著以書為指南,引領小學生在這繁雜的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當然,生活營的主要目標還是培養小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和思辨能力,因此生活營中會有各種活動,如辯論、故事演繹等。“我們希望小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意識到閱讀可以很有趣。有些小學生覺得閱讀很沉悶,是因為他們的腦海中沒有畫面感,所以在閱讀營裡,我們會演給他們看,或讓他們自己演繹,希望這樣能讓他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通過辯論學習以各角度看事情 “此外,我們也希望通過辯論活動,讓小學生了解到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從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資訊發達的今天,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希望小學生意識到每個人的看法不同,也鼓勵他們多閱讀以瞭解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看法。” 生活營的籌委花了許多時間設計課程,讓過程更有趣。例如,去年生活營以裁縫島為背景,在講解書籍分類時,主講人會假扮成圖書館管理員,讓小學生幫忙他分類圖書,從中引導他們學會分類圖書,也知道什麼書是適合閱讀的。 採訪中,3位受訪者也坦言,設計適合小學生的課程和遊戲極具挑戰性。“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雖然有多次辦生活營的經驗,但我們的對象一般都是中學生或年齡相仿的大學生。因此,我們在籌備過程中會與校長溝通,討論適合的活動和課程。”他們透露,為免籌委不懂如何和小學生相處,他們會在活動開始前和籌委分享經驗,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也知道遇到問題時可以怎麼處理。 採訪後記:籌委們加油! 3位受訪者雖然都沒有教育相關的專業背景,但他們那種積極探索,希望帶給學生更多體驗、學到更多的精神卻深深地感動著我。採訪過程中,他們一直在分享自己看到的小學生,在得知小學生因受家庭影響,對學習不感興趣時,他們想到的是可以怎樣在營會中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有不喜歡讀書的想法”、“為什麼我要讀書”這類哲學課題,相信這一點與許多教師不謀而合。也許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並不容易,但籌委的這個想法著實令人欽佩,也希望籌委能堅持初心,造福更多小學生。 2025全國SPM樂學華文班招生! 師資陣容 李淑君老師:雪州班丹英達國中華文科主任 張俊榮老師:利民濟達哈國中華文科主任 葉鳳梅老師:吉隆坡尊孔華中華文科主任 葉麗妙老師:古晉馬當溪流國中華文科主任 謝梅雲老師:馬六甲聖母女中行政副校長 姚毅勳老師:文西亞都拉國中華文科主任 【宗旨】 協助舒緩華文學習資源不足的問題。 鼓勵有興趣學習及報考華文的中學生加入華文班,建立共學互助氛圍。 強化全國中學生華文水平。 鼓勵中學生愛華文、考華文。 使學生從中領略中文之實用、趣味與美。 【模式】 平臺:Zoom線上會議室、Facebook群組 課程內容:涵蓋SPM華文應考及趣味學習 課堂總數:37堂 上課時間:2025年3月21日- 2025年11月29日,每星期五,8pm-10pm 【對象】 免費公開予全馬高中生 【報名方式】 有意參加者可點擊報名鏈接或掃描二維碼填寫完整信息,報名鏈接為:https://forms.gle/pg71iG5wvEYZJA1y8 。 報名二維碼: 請同學們在提交前確保所填資訊無誤。負責老師將通過電郵/聯繫號碼發送錄取通知,請注意查收,並留意錄取通知郵件是否誤被歸類進垃圾郵件。 2025年課程亮點  ✅ SPM備考課程——解析華文試卷一、二、三,掌握答題技巧,提高考試能力 ✅ 詩歌朗誦——提升朗讀技巧,培養語感 ✅ 辯論與相聲(新增)——訓練思維邏輯,鍛鍊口才表達 ✅ 音樂課(樂學主題曲創作比賽)——結合華文與音樂創作,激發創意 ✅ 文學創作(詩歌/散文/小說)——鼓勵學生嘗試寫作,培養文學素養 ✅ 談馬華文學——瞭解馬華文學的特色與發展 ✅ “華文的實用價值” 講座——探討華文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與重要性 ✅ 籍貫文化——探尋自身祖籍文化,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規則】 允許主辦方設群 (Telegram 與 Facebook Group)方便作業。Telegram 群僅限主辦方發佈消息及通知(學生若有任何疑問可電郵至 spmbc@newera.edu.my)。Facebook 群組則用以師生友朋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同步觀看Zoom直播上課。 守時。 共37堂課,分四階段進行,第一至第三階段分別為10堂課,第四階段共7堂課。為了全國SPM樂學華文班的永續經營,鼓勵學生每階段的出席率維持在70%或以上,方能獲得結業證書。 【獎勵】 凡完成四個階段學習的學生,主辦方予以證書,優惠或免費參與由新紀元大學學院主辦的學術課程體驗營及工作坊等活動。 主催單位 教育部副部長部門 主辦單位 新紀元大學學院、星洲日報、學海、《愛華文》工委會 協辦單位 馬來西亞中學華文教師聯誼會、雪州中學華文教師聯誼會、藝青出版社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峇株巴轄19日訊)峇株巴轄學生人數最少的微型華小——巴力安尼港腳育才學校,今年共有9名教師及9名學生,首次出現1對1的師生比例。 育才學校校長盧業濃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表示,該校今年沒有三年級學生,各班學生包括一年級1人、二年級2人、四年級2人、五年級1人及六年級3人。 “目前本校的學生都是來自巴力安尼一帶,只有一名六年級學生從永平前來就讀,而且全校也僅有一名巫裔學生。” 他透露,該校2019年的學生人數為22人,過後便逐年下降,即2020年(17人)、2021年(12人)、2022年(10人)及2023年(9人)。 “到了2024年,學生人數止跌回昇至11人,但2025年又再度減少至9人,相信明年隨著3名六年級學生畢業,人數還會進一步減少。” 他說,該校的復級班為二三年級及四五年級,而一年級及六年級則是單班。 “目前我本身加上8名教師,共有9名師長教導9名學生,雖然今年中將有一名教師申請調職,但師生比例依然是本校的一大優勢。” 盧業濃指出,育才學校採取一名教師對1至3名學生的“小班制”,能夠悉心照顧每一位學生,所以全校師生彷如一個大家庭。 “在本校董家協贊助下,我們為學生提供免費早餐,有時老師會親自為學生準備食物,而且董事長巫許木興也會帶糕點及水果給師生享用。” 由於該校學生人數少,所以師生可以一起到校外的室內遊樂場慶祝兒童節,校方也曾安排師生及家長30多人,共乘巴士前往新山一日遊。 他透露,該校學生也曾參與鄰近華小的義賣會及講座等活動,並參與國小的國慶日慶典,以促進各族學生交流。 “本校學生也有更多機會參與校外比賽,例如六年級學生許證傑在去年便榮獲《星洲日報》小學生時事問答比賽峇株巴轄區亞軍。” 他透露,今年該校學生也參加峇株華團農曆新年慶典之小學新春視頻比賽,並獲得安慰獎。 盧業濃指出,在去年7月,柔州教育局曾派人向家長進行調查,是否同意讓該校與鄰近學校合併,但家長100%反對,所以該校也將繼續獲得保留。 他透露,當地年輕人不斷外流,現在只有大約25戶華裔人家,學生來源非常有限,但學校依然持續提昇設備,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本校已擁有精明課室及禮堂等齊全的設施,目前正在重修廁所,接下來還會向教育局申請撥款,以重修廚房及籃球場。”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