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微型小学

7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昔加末21日讯)巫统巫罗加什州议员拿督扎哈里沙礼表示,其州选区内有许多微型小学,但微小同样能够取得非凡成就。 扎哈里沙礼今日出席东猛华小助养计划开幕礼暨教师节庆典时指出,其选区内有许多少于150名学生的微型华小,如东猛华小、中央华小、瑟邦雷国小、阿瓦国小、巴莱巴当国小等,但微型小学同样能够取得亮眼成就。 “微型小学不能被忽略,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多的学校。微型小学必须要展示与其他学校是一样的,可以取得成功。” 他也强调,他对选区内的学校一视同仁,希望大家一同给予学生协助。 他表示,他从1989年至2010年曾担任教师,早期曾在巴隆地磨国小执教过一班多达70名学生的班级,也曾在其他小学教过一班只有4名学生的班级。 “所以,我很了解不管执教学生多或少的班级,教师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并不存在所谓的微小教师较容易的课题,所有教师所背负的职责和工作都是一样的。” 他也提及,其太太是一名在职教师,现今教师的工作多,远比他任教时繁重。 扎哈里沙礼也是柔佛州农业、农基工业及乡村发展委员会主席,他赞赏东猛华小推动的耕种计划。 “我们鼓励社区、学校多推动各种耕种活动与计划,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农业是社会的所有物。” 他强调,农业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领域。 他也宣布拨款5000令吉给东猛华小推动的助养计划和农耕计划。 与此同时,昔加末县教育局局长阿都拉曼表示,昔加末居民日趋减少,以致学校学生人数也随之下降。 “毛基尔国中是区内最少学生的国中,只有150名学生,而柏马尼斯国中也只有210名学生。” 他以巴西古当的国中和峇都安南拿督阿末阿沙国中为例,巴西古当国中一班有约55人,但拿督阿末阿沙国中一班只有32人。实际上,一个班级可达41名学生,但部分学校一个班级可能只有15名学生。 东猛华小校长陈绣澳表示,该校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出席率和表现,并准备1000令吉现金作为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奖励。 “我们也提升了图书馆,在每间可是添加阅读角落与增设资讯走廊,以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阅读。尽管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掌握与城市学校的学生有些距离,但他们自进入学校后就能学习各种技能。以学校的耕种计划为例,表示学生能够学习种菜、照料、收割和清洗和分类蔬菜。” 基于学生的表现不达标,东猛华小推动助养计划以为学生于每周一、二和四的下午时段提供三语辅导课程。在该校董事部与家协的协助下,该校于4月17日正式推动助养计划。 东猛华小董事长陈瑞南、助养之父(赞助人)兼董事李安和陈联环也出席今日的活动。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解决微型小学常见的方案是关闭、合并、搬迁和维持。在这当中,“合并”与“关闭”被喻为是华、印社会禁谈的课题,“搬迁”需要面对校地和经费问题,而“维持”的挑战是必须寻找学生来源。 报道:练珊恩 解决微型小学常见的方案是关闭、合并、搬迁和维持。在这当中,“合并”与“关闭”被喻为是华、印社会禁谈的课题,“搬迁”需要面对校地和经费问题,而“维持”的挑战是必须寻找学生来源。 华印社会拒绝“关闭”与“合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大马兴办母语教育并非易事,而政府至今未依据人口需求兴建华淡小,在校地和拨款上也未给予和国小相同待遇。 更何况,若合并后所涉及的学校准证无法保留,那么合并与关闭实际上没有分别。基于种种因素,教育部在处理国小和华淡小的微型学校课题上,并无统一方案。 华印社会除了认为“辛苦一点无所谓,搬迁或维持是最佳方案”之外,也从未把沟通大门关上。他们呼吁教育部开启对话,寻找共识。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在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捎来了好消息。 马汉顺:联合华教团体设“微小委会”争权益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宣布,他将联合各华教团体成立“微型华小委员会”,同时也将推动和坚持教育部必须明文规定,若合并微型华小,所涉及的学校准证将被保留。 他说,此联合各华教团体成立的委员会将收集各别微型华小详细的资料,并提出符合有关学校董事部和当地居民意愿的方案。 “我会去设立这个委员会,然后定期开会讨论,已在筹划当中。这不是简单的任务,微型华小遍布全国各州,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华教团体在各州的分会,肯定可以协助。” 他指出,此委员会不包括教育部的官员,但是他本身将成为委员会和教育部的“桥梁”,让两方面的沟通同时进行。 “我们不是等到收集完资料再拿到教育部内去讨论,而是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当收集资料到某个阶段时,有需要就可以跟官员即时沟通,我会作为桥梁、协调的角色。” 至于董教总呼吁教育部效仿过去为了解决师资问题而成立圆桌会议的建议,马汉顺说,在微型小学的课题上,即便没有圆桌会议,也能透过即将成立的委员会展开许多工作。 他解释,过去在拿督斯里魏家祥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年代,教育部是为了解决当时严峻的师资问题,而透过内阁成立了圆桌会议。由于该圆桌会议被内阁赋予权力,因此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时是因为师资出现约4000人短缺,为了解决危机,所以成立圆桌会议,但是现在微型学校还不至于那么迫切,所以重要的是未雨绸缪,不要等问题变成危机。” 无论是合并、关闭、搬迁或维持微型学校,他说,教育部最希望落实的,是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方案。 微小若合并 须保留准证未来有需要的地方可使用 提及合并微型华小时,马汉顺说,他将推动教育部明文规定,所涉及的学校准证必须获得保留,以便将来能在有需要的地方使用。 “这是底线,也是我将坚持和推动的事。” 他说,教育部在处理微型国小时,一般会采取合并学校的模式,并为合并后学校离住家更远的学生提供交通津贴。国小的家长普遍上都能接受,但是华淡小却截然不同。 合并国小的阻力较小,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国小获得政府更全面的照顾。马汉顺坦承:“国小的情况不同,我们都知道,国小能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兴建。” 了解华社对华小的情意结 对华淡小来说,先贤辛苦兴建学校,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因此一间都不能少。许多华小校名也有特殊含义,并非如国小或淡小可能取自街道或园丘的名字,因此华小提及合并,保留哪所学校的校名也会引起争议。 他表示了解华社对华小的情意结,尤其他也来自新村,学校往往是祖辈设立保留至今,所以即便学生非常少,甚至渐渐没有学生了,大家还是把学校当作社区的资产。 “也有一些人担心,学校没有学生而自然关闭后,很难说将来该社区突然又再发展起来,有了(学校)的需求呢?实际上真的有这样的例子。” 他举例砂拉越峇哥中华公学,2010年因缺乏学生来源而被迫停办,但是在2018年5月全国大选前夕,获得迁校批文。 然而,在迁校的过程中,该校董事部才发现学校准证的教师配额早在2013年已被“静悄悄”地挪到另一所学校。 所幸后来找到另一所即将关闭的学校,获准使用该校准证的教师配额后,才顺利在2020年5月正式完成搬迁到三马拉汉新址。 这是“自然死亡”又获得搬迁“重生”的例子。 董教总:不敢贸然接受合并建议 无论学校因没有生源而自然关闭,或是将两所或以上的学校合并,董总和教总主席受访时皆表示,教育部没有明确说将如何处理学校准证。 这也导致一些董事部尽管不排斥合并学校,却不敢贸贸然接受合并献议。若教育部能明文规定保留合并学校的准证,该所暂时不运作的学校,未来就有可能在需要的地方重生。 谢立意:费用自己筹迁校反映不公平政策 在搬迁方案方面,教总主席谢立意说,搬迁学校恰恰反映出政府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教育政策。 “为何华小必须千辛万苦,甚至跨州跨县,以迁校的方式换取在华裔人口密集的地方建华小,而且费用是要我们自己筹款,但是国小却不需要?” 他说,无论国小还是华淡小,大家都在同一个国家里,若各源流都能在有需求的地方获得批准兴建,那么想必大家也能同意关闭或合并面对生源问题的学校。 “和国小一样,应该开就开,应该关就关,这样我们绝对同意,可是现在(华淡小)关了就开不到,所以关一间,少一间。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是相同的政策,就可能可以真的解决微型学校的问题。” 他说,即便如今教育部将搬迁微型华小作为解决方案,但是华社依然没有获得政府制度化拨地和拨款,因此许多搬迁计划面对重重挑战,很多时候也须靠政治力量去争取。 他认为,华社对关闭或合并华小那么敏感,主要是因为华社要求增建华小的意愿没有获得政府的尊重,因为有些地区确实还需要华小。 马汉顺:平均一所390学生华小数量非常足够 马汉顺说,全国华小的数量实际上已非常足够,除非未来华小学生人口突然暴增,因为若以目前的1301所华小,除以50万7177名华小学生总数,平均一所华小是390名学生。 “问题只是在于分配不均,小的学校可以低至10人以下,大型的则可以到二三千人。” “实际上我们看到政府也允许我们兴建新华小,从数据上,从1999年到今天,推动了29所新华小计划。” 他说,在华小数量足够的前提下,教育部近年常用以处理微型华小的方案便是搬迁。 他认为,国小在不需要时关闭,有需求时兴建的做法,实际上和搬迁华小,或合并但保留准证以供未来需要时使用的做法,只是名义上的不同,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所以我一直尽量让他们(官员)接受我的看法,能否也允许(华淡小)和国小一样,在有需要时兴建。但是问题是,要如何定义‘需要’? “如果我们可以协助使这个(过程)更容易,那么其实对大家都更好,意味着华社不必再担忧,万一关了,你不给我再开怎么办。 “因此,我同意‘合并但保留准证’。在我的认知内,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我认为一定要坚持,我会去推动。” 华小学生人数显著下滑 马汉顺也说,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滑的数据颇为显著,在2010至2021年间就减少了逾9万名学生。 “华小有那么多优点,注重成绩、纪律、肩负民族传承的使命,有那么强的优势,但是学生人数一直在下滑,而且幅度那么块,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认为,除了生育率、经济活动的改变,华小也面对私立和国际学校的竞争,因此必须严正看待问题,想办法克服,以加强素质。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每当谈及“微型小学”,许多人基于各族人口比例与资源分配,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微型华小”和“微型淡小”,但是实际上,我国也有“微型国小”,而且数量还不少。 数据显示,全国36%国小属于微型学校,共2086所。当中以砂拉越和沙巴占最多数,分别有720所和487所微型国小,许多都是偏远和内陆地区的学校,因此即便学生人数不多,仍有保存的必要。 此外,在三大源流的学校中,只有国小在乡村地区的数量比城市地区还多,而且乡村国小生占整体国小生26%,比乡村华淡小生的各10%高出许多。 由于国小获得政府制度化管理,不面对学校供不应求的困境,因此合并或关闭微型学校对巫裔社会来说不是个“问题”,也不存在搬迁学校的需要。此现象使华印社会始终被不获公平对待的情绪笼罩着。 学生少易受教师关注仍有家长偏爱微小 尽管董教总和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三大源流的微型学校在近10年内皆有所增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往城市地区迁移,但是从城乡学校的分布来看,各族群的城市化程度有所差异。 截至2020年6月,位于乡区的国小共有3070所或占52%,城市地区的国小则有2805所或48%。在三大源流的学校中,只有国小在乡区的数量比在城市的多,分布也更为平均。 在学生分布方面,乡区国小生占26%,也比乡区华淡小生各10%的比例多,其余90%的华淡小生都在城市地区的学校上学。 目前有约106名学生的甘榜士拉央国小,虽然被归类为城市里的微型小学,但是却扮演着为当地社群和小孩提供上学便利的重要角色,而人数少也被视为学校优势,因为孩子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艾玛:“数量”不代表“质量” 艾玛(43岁)说,她今年就读二年级的孩子原本被教育部派到附近的St Mary国小就读,但是她选择把孩子转到甘榜士拉央国小,两所学校距离约4公里。 “我没有把孩子送去那所学校,我选择更好的,因为更加方便,除了载送容易,不用塞车,不用等很久,这里的学生人数没那么多。” 她直指“数量”不代表“质量”。虽然甘榜士拉央国小被列为微型学校,但是学生人数少对教学没有负面影响,因为无论是优秀生或学习较慢的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关注。 她说,孩子二年级的班上有约15人,在冠病疫情严峻的时刻,学生人数少更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而且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加密切。 “实际上,老师就好像学生的妈妈一样,若孩子迟到,还未去学校,老师甚至会到家里帮忙孩子梳洗,带他们上学。”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家长也说:“我若工作很忙,他们放学了可以自己走路回家。”对交通不便的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到步行范围内的学校接受教育,是最大的便利。 哈那菲:转读微小学习有进步 不属于甘榜士拉央居民的哈那菲(39岁)说,由于孩子在原本学校的学习欠佳,因此决定将孩子转到微型学校,即甘榜士拉央国小上课。 “我不住在这个甘榜内,我住在批发公市一带。孩子原本在公市附近的学校上课,但是那所学校的学生众多,一个年级有2、3班,一个班级有约40人。” 他表示孩子在学习上比较难专注,在学生人数多的班级,老师无法注意到每名学生,因此他决定帮孩子转校。 在甘榜士拉央国小,哈那菲的孩子班上有约25人,学生人数比原来的班级少了将近一半。或许是学习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学习表现有所提升。 他说,该校还有另一个优势,即设有华文课。“学生可以选择阿拉伯文或华文课,我让孩子选择华文,就算不会读或写,至少会说一点。阿拉伯文则可以从宗教课补上。” 他也说,在疫情之前,甘榜士拉央国小和其他学校一样,有课外活动、运动会和各类比赛。“除了人数较少,其他的实际上都没有分别。” 7教职员“服务”9学生 微小人力资源一样多 尽管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生人数少的环境里上课,能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更有素质的教育,但是有者则认为微型学校的学习环境缺乏竞争。 从管理角度而言,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说,微型学校与师资等全国整体学校的资源管理息息相关。若能圆满处理微型学校的问题,不仅有助缓解师资短缺,也能提升学校的教育素质。 他举例:“霹雳仕林河的Ladang Kelapa Bali淡小以前有500多名学生,现在只有9名学生,教职员有7人。意思是,即便是1至10名学生的学校,仍需要这么多人力资源去维持。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在学生人数介于30至149人的学校,最少有7名教师,最多有36名教师;10至29名学生的学校,教师人数介于4至14名;1至9名学生的学校,则最少有3名,最多有9名教师。 他说,硬体设备也一样,教育部同样会拨款给微型学校进行维修,如兴建或维修厕所和礼堂等。最重要的是,如何能最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有素质的教育,才是关键。 马汉顺:无法办比赛学生少未必占优势 马汉顺认为必须从时代需求看待教育,“学生必须有竞争,但是如果学校的人数很少,只有20多人,他们无法举办比赛,无法集体讨论和互相鼓励,学生学习会面对问题,竞争能力少。 “社会有时也会误解,认为微型学校教师人数对学生的比例,对学生来说比较好,但是未必如此,因为教师还得兼顾其他工作,无法面面俱到。” 据了解,教育部2020年10月曾召开会议讨论微型学校的问题,并鉴定适合合并的学校,及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学校在5公里范围内、学生少于30人、属于同一源流,以及须获得所有家长同意。 合并学校在国小没有面对太大阻力,但是接获建议的华淡小皆已拒绝。 教育界人士:学生增学校反减 “华淡小受不公待遇”  “国小能开就开,所以关闭或合并不是问题”、“国小获得政府相对全面的照顾”、“政府制度化兴建国小,但是华淡小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接受访问的华印裔教育界人士,无一不提及国小与华淡小的“不同待遇”。 董总主席陈大锦说,全国七大华团在2018年提呈备忘录给时任首相纳吉,当中提出没有生源的华小应搬到人口密集地区,依据国家城乡规划发展指南,在0.4至0.8公里地区步行10分钟,邻里人口超过3000人就应该要有一所学校。 政府于2013年修订的《社会设备规划指南》阐明,小学的规划须依据人口需求,当中提及小学的类型共有3种,即国小、国民型小学和宗教小学。至于在社区里应该兴建哪种类型的小学,则须依据需求与教育部的批准。 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南,再加上政府欲关闭华淡小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及至今建校和迁校的困难,华印社会对政府缺乏信任。 陈大锦吁拨款留住微校 陈大锦呼吁教育部制度化依据国家城乡规划发展指南,拨地拨款让有需要的国民型学校顺利搬迁,延续微型学校的生命,也照顾学生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他说,若以1970和2020年的数据比较,三大源流的学校学生人数都有所增加,国小增约109万人,华小逾7万人,淡小则增约1500人,但是只有国小的数量增加,华淡小的数量不增反减,即国小共增1603所,华小减少了47所,淡小则少了130所。 “这显示政府对多源流学校没有给予公平合理的对待。政府保留地都是给国小的,很少给华淡小,有也是凤毛麟角,都是撞破头争取或政治考量,不是根据学生人数和制度化的。” 预告:华淡小微型学校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捎来好消息。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史,使华印裔社会对各自源流的学校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意结,因此在关闭和合并学校的课题上,这两个族群皆表现出非常坚决的态度。 报道:练珊恩 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史,使华印裔社会对各自源流的学校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意结,因此在关闭和合并学校的课题上,这两个族群皆表现出非常坚决的态度。 然而,淡小与华小的处境又不尽相同,大马华裔人口比率约22%,印裔人口则是7%。董教总指出,有超过90%的华裔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华小就读,但是根据淡米尔基金会,只有46%的印裔家庭选择淡小。 除了对各自源流学校支持力度不同,数据显示,华小在2020年有近20%的非华裔生,但是淡小却鲜少有非印裔生就读。 当“内需”不大,又吸引不到异族学生,再加上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印裔在捍卫母语学校时,面对更大的挑战。 苏巴:捍卫学校数量“可迁校 不可关闭” 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数据显示,在三大源流的学校当中,淡小最多微型学校,即学生人数低于150人的学校,而学生人数低至30人,甚至是10人以下的情况,淡小也同样居首。 在全国527所淡小中,多达70%或367所学校属于微型(国小36%;华小46%)。学生人数介于10至29人的淡小占19.2%(国小2.7%,华小6.1%),0至9人的则有4.6%(国小0.2%,华小0.8%)。 马来西亚淡米尔基金会副主席苏巴受访时说,高达70%的学校属于微型是个严重的问题,主因是淡小过去多设立于园丘,但是印裔社会如今已不再依赖园丘经济,并搬到市中心或城市工作与生活。 拒与华小合并建议 他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森州和柔州等部分州属的微型淡小近年曾收到教育部要合并学校的建议,但是和华小一样,所有淡小都拒绝合并。 “对我们来说,学校是属于社会的,就和庙宇一样。我们要维持学校的数量,不应该关闭,但是可以搬迁到印裔人口多的地区。” 除了和华社一样极力捍卫学校数量,苏巴说,印裔社会也认为,若淡小数量变少,印裔校长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 “这是社会的情绪,因此强烈反对合并,搬迁倒是可以。” 他促请教育部展开研究,以收集和了解527所微型淡小的情况,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再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促政府拟未来方向计划 他认同一些地区的学校已不再具备潜力,如吉打华玲县的瓜拉吉底(Kuala Ketil),在短距离内有约8所淡小,几乎每所都是微型学校。 “政府应该介入,展开研究。尽管教育部曾提出未来方向计划,但是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是零。” “若搬迁 学校就没了”  马鲁塔姆都:坚持留守园坵 和华社一样,尽管教育组织的代表认为社会应该接受微型学校从需求不大的地方,搬迁到需求量高的地区,舒缓当地拥挤学校的情况,但是有些学校董事坚持学校应该继续留在原址,服务当地社群。 雪邦Ladang Bute淡小董事长马鲁塔姆都说,该校2014年曾接获转移学校准证至双溪比力的献议,但是被该校拒绝,因为他始终认为,Ladang Bute淡小应该留在Ladang Bute。 “如果准证转移到双溪比力,这里就没有学校了。若他们有需求,可以尝试申请新的准证。” 他解释这么做是为了不想重蹈覆辙。“附近曾有个名为Lothian Dalam的园丘,当时兴建KLIA时,所有园丘员工都迁到沙叻丁宜新镇,该园丘内的学校便关闭了。 “后来当地人兴建学校,想要使用Lothian Dalam学校的准证,遭到教育部拒绝,表示准证已没有了。我们已经失去那所学校,不想再失去这所学校。” 马鲁塔:对未来抱希望   提供各类津贴招生 缺乏学生来源,又想将学校保留于原址,无论是微型淡小或微型华小,学校董事部往往会竭尽所能,提供各类福利与津贴吸引学生。 在Ladang Bute淡小担任董事长达9年的马鲁塔说,该校始于1920年,由园丘雇主管理,园丘工人执教,直到1958年,才转为由教育部管辖,拥有教育部培训的教师。 “当时学校有约90人,附近的小镇、园丘和甘榜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这里。1994年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开始兴建,园丘工人迁移到沙叻丁宜小镇,Lothian Dalam和Lothian Luar园丘关闭,学生便开始减少。” Ladang Bute淡小2018年有22名学生,2019年18名,2020年13名,今年则有18名。“去年3名六年级生毕业后,今年原本只有10人,但是我们推出招生计划,成功吸引了8名新生。” 这8名新生不止是一年级生,还包括了二至六年级生,他们原本在附近约200人的学校就读;而所谓的“招生计划”,除了是扩大宣传,也为学生提供校服、书包和交通津贴。 马鲁塔说:“我们愿意提供一切我们能给的。” 令人鼓舞的是,该校在今年的行动管制令期间,学生人数再添7人,即总共25人。 马鲁塔说,该校曾向教育部申请从园丘迁至大路旁,但是遭到拒绝,当局表示除非校方能证明可以拥有足够的学生人数。 发展计划有望增学生来源 于是,Ladang Bute淡小在原址保留至今,校方只能透过提供各类津贴吸引学生。尽管这非长远之计,但是马鲁塔对当地的未来发展始终抱有希望。 他说,该校土地如今属于云顶集团,土地用途已从种植转换为房屋。若将来发展成住宅区,便有望增加学生来源。 “附近森那美公司的土地也有发展计划,据闻雪州政府也会发展附近的大道系统。只要这些计划落实,我们就有希望。” 华小坚持董事部主权  淡小可接受转“政府学校” 华裔和印裔的教育组织在提及搬迁学校的困难时,皆表示土地和经费是最大的难题,然而,对于是否接受学校从“政府资助学校”转为“政府学校”,华印教育人士持不同态度。 部分华教人士认为应该维持政府资助学校的状态,而印裔普遍上不反对政府资助学校转为政府学校。 这是因为若学校属于“政府资助学校”,那么土地便属于学校董事部,也必须负责购买土地、地税和搬迁的费用;若是“政府学校”,即土地属于政府,那么所有开销也由政府承担,惟董事部不再拥有校地和学校主权。 董总主席陈大锦受访时,对此坚决说“不”,因为董事部是保管学校的主权,此权利也受到教育法令的保障,“学校董事部必须存在。” 他举例搬迁至柔佛巴西古当马赛城的新廊华小,曾接获将学校转为政府学校的建议,以豁免逾百万令吉地税,但是董事部选择维持政府资助学校的状态,以保有董事部主权。 他也说起当霹雳州的微型华小接获合并献议时,董事部第一时间拒绝,才得以保住学校。在政府资助华小,合并或搬迁都必须获得全数董事部同意。 购地经费现实问题 实际上,也有华小同意从政府资助学校转为政府学校,但是这种情况在淡小的搬迁计划上更为常见。 苏巴说,印裔不反对学校转为政府学校,因为回归现实,学校搬迁需要购买土地,若董事部没有能力,又无法从社会筹足款项,便只能冀望政府购买,并负责所有搬迁费用,或拨款让董事部处理搬迁事宜。 苏巴:让孩子念淡小  学前教育班发挥作用 苏巴认为,除了搬迁,再发展计划也能协助解决微型淡小的问题,尤其是提升破旧淡小的设施与设备、发展成寄宿学校或体育学校,以及设立学前教育班。 他说,目前只有约46%印裔家庭将孩子送到淡小就读,原因包括许多淡小缺乏设备、环境不益于素质教育,以及淡小的地点不符合父母的需求等。 他说,除了需要政府拨款改善设施、提升教育素质和学校竞争力外,设立学前教育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更多父母愿意将孩子送入母语学前教育班。 “我们已设立了23所学前教育班,证实是有帮助的。学前教育班的学生很大可能会在同样的学校继续上小学。” 他说,虽然各族群,包括印裔的生育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是他相信社会对淡小仍有需求,城市地区实际上也有学生人数过多的淡小。 预告:由于国小获得政府制度化的管理,不面对供不应求的困境,因此合并或关闭微型学校对巫裔社会来说不是个“问题”,也不存在搬迁的需要。尽管如此,国小仍有2086所微型学校。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基于在大马建立华校的艰难,华社喊出“一间都不能少”的口号,无论是教育部的华裔代表,还是华教团体领袖、学校董事长和校长,大家都不希望学校的命运终结在自己手上,因为这将使他们背负上“民族罪人”的污名。 报道:练珊恩 微型小学∕第二篇/华小 基于在大马建立华校的艰难,华社喊出“一间都不能少”的口号,无论是教育部的华裔代表,还是华教团体领袖、学校董事长和校长,大家都不希望学校的命运终结在自己手上,因为这将使他们背负上“民族罪人”的污名。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生根逾百年,马来亚半岛就有907所华小建于独立之前。然而,在这64年间,各地人口对华小的需求早已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产生变化,但是华校在根据人口需求做出应对上,却面对诸多挑战。 当地社群想要保住学校,却难敌人口迁移和华裔生育率下降的事实,有的被迫靠非华裔生继续生存,有的则希望搬迁,却又面对申请程序和经费上的重重难关…… 雪呀吃18哩中华华小全非华裔生 学习不理想 位于雪兰莪呀吃18哩的中华华小,创立于30年代,一开始以私塾方式授课,后来征得私人土地,于1956年正式完成校舍兴建。这所曾经拥有上百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有39名巫裔和5名原住民,共44人皆是非华裔生。 值得庆幸的是,呀吃18哩中华华小搬迁至班丹福全山庄的迁校计划,终于在2021年3月26日举行动土礼。 呀吃18哩中华华小董事长张耀汉受访时感叹,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该校从筹划搬迁至今已超过20年,当时他还是该校的家教协会主席,如今已担任董事长达16年。 他说,呀吃18哩中华华小原本的学生来源是学校对面的18英里新村,当新村搬迁至14英里后,学校便失去华裔学生来源。 “反而是学校附近的友族家长将孩子送来就读,我们这里从6年前就已没有华裔新生,唯一的华裔生去年毕业后,便是100%非华裔生。” 2020年接任校长职的陈淑慧说,她初来报到时,便看见学校四周都贴上了“多讲华语”的标签,后来才了解到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华语水平所举办的运动。 双语授课 须依学生程度调整 她说,华小是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然而该校的友族学生在进入华小前完全没有华文基础,在校没有华裔同学能与他们以华语交流,在家父母更是对华语文一窍不通,因此即便教师以双语授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不理想。 “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评估时,会根据学生的程度调整。我们不能用一般华小的程度来评估,那样他们肯定会不及格,信心也会大受打击。” 为了提升学生的华文水平,陈淑慧在校园的阅读角落,放置了许多幼儿园水平的中文图书和生动有趣的漫画,同时也拟定“一起学华语”和“一人一本中文书”等运动。 她认为,若学校拥有稳定的华裔学生来源,要继续留在原址实际上不成问题。只是全非华裔生的困境,使整体学习环境不健康,学生学习成效欠佳,教师也很吃力。 张耀汉:等了20年终获迁校“难关重重 没想过放弃” 呀吃18哩中华华小的搬迁计划一跑就是约20年,面对重重难关,学校是否想过放弃?听到此问题,董事长张耀汉毫不犹豫地说:“从未想过,这是不可能的。” “前辈千辛万苦,出钱出力建起来的学校,现在如果在我们手上关闭,我们会愧对先贤,所以必须坚持下去,直到顺利搬迁,能够发扬光大,才会安心。” 他说,当18英里新村搬迁至14英里时,学校董事部实际上已料到终有一日,学校会面对没有华裔学生来源的问题,因此当时已着手筹办搬迁。 直到2006年,时任班登区国会议员翁诗杰献议中华华小迁至该区,以应付日后之需。2008年大选年,时任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宣布批准7所新华小及搬迁18所华小,包括该校。 2008至2010年,学校董事部多次与雪州教育局跟进迁校事宜,堪称一步一门槛,其中以“校地只属国小”与“迁校须获全体家长同意”的官员说词为甚……而这只是开端,过程仍有许多挑战,直到2021年才顺利动土。 询及搬迁与兴建华小是否必定存在政治因素,张耀汉说,多少肯定会有政治因素,“事实上,政党是华小处理增迁事宜的管道之一,透过政治人物就会事半功倍。” 谢立意:存政治因素“迁建校多在选前获批” 教总主席谢立意受访时也毫不避讳地说,增迁华小课题存在很大的政治因素,因为无论是申请搬迁或兴建华小,皆没有公开的申请条件与标准,而且过去的数据显示,许多增迁华小计划都在大选前宣布。 董教总的统计显示,政府在1999至2008年间一共批准16所新华小和75所搬迁华小,其中12所新华小和42所搬迁华小是在大选前宣布批准。2017年10月政府一口气宣布批准10所新华小,隔年5月便是全国大选。 谢立意说:“宣布批准是一回事,要用多少年建成又是另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可能在这届大选宣布,到下届大选都还没有建成。” 他说,在搬迁华小方面,由于政府未制度化拨款,使想要搬迁的学校不得不考虑经费问题。“有些学校担心,即使申请获得批准,我要去哪里找钱?” 无论如何,一些搬迁华小的计划在近几年取得较大的进展,当中有的政府资助华小搬迁后改成政府华小,因此搬迁经费由政府负责,有的则获发展商全资承担,以便该住宅区内拥有华小的便利。 陈大锦:人口外迁 学生人数跌近距离建6校 皆成微小 基于历史因素和时代变迁,有些地区在短距离内有好几所华小,而且都是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学校。 董总主席陈大锦以柔佛笨珍拉律为例指出,当地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过去因交通不便,而在近距离内有多所学校,但是后来大量人口往外迁移,如到新山或新加坡发展,学生人数也随之减少。 创办于1921年的乐育学校最初在文律胡申街租店屋一间做为校舍,后来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当地侨领商讨建校,也获当地人慷慨解囊,兴建一所可容纳300人的校舍。 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住在山芭里的学生未能到乐育学校就读,因此当地人便在附近设立6所分校。当时总校和6所分校的学生人数合计逾500人。 随着人口迁移,教育部截至2021年10月的数据显示,乐育总校有148名学生,一校90人、二校21人、三校26人、四校20人、六校38人,五校目前不在记录当中。 询及华教团体是否有讨论过解决方案,他说,当地人对学校还是有情意结,无论是搬迁或合并,都必须获得所有董事部的同意。 陈大锦也是柔佛董联会主席。他表示将继续跟进已不在记录中的乐育五校,若准证还在,希望能迁至学生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新山。 “因为柔州有近80%的学生集中在20%的学校,因此若能将微型小学搬迁至有需要的地方,便有助舒缓此情况。” 人口老化城市也面对没学生来源问题 除了乡村地区出现微型学校,一些人口老化的城市地区,实际上也有华小面对没有学生来源的问题。当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吉隆坡的精武华小、南开华小和辟智华小。 资料显示,精武华小2021年共有104名学生,学生人数在10年间减少了80%;辟智华小2021年有124名学生,10年减幅为36%;南开华小2021年有160名学生,比10年前少4%。 陈大锦说,此现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许多人在城市工作,也在居住于城市,但是随着吉隆坡的发展,如今虽然许多人仍在市中心工作,但是大多已不居住在市中心,而是搬到外围的住宅区。 此外,华裔生育率下降、年轻人迟婚、私立与国际学校的竞争,也是促使华小萎缩的因素。 预告:基于华淡小在大马的发展历史,华印社会对各自源流的学校有着相似的情意结,但是印裔人口比华裔低,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印裔家长把孩子送入淡小,使微型淡小面对更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根据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的数据,在全国7701所三大源流的小学中,有多达40%或3056所学校,是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小学(简称微小)。 报道:练珊恩 根据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的数据,在全国7701所三大源流的小学中,有多达40%或3056所学校,是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小学(简称微小)。 当中有2所华小和2所淡小是零学生或正在搬迁的学校,人数低至1人的学校则有3所,皆是淡小。尽管只有一名学生,这些学校仍有3至4名教师,以维持学校运作。 这不禁令人思考,全国超过3000多所的微型小学,是教育普及化的必要,还是资源上的负担? 在探讨应该关闭或保留微小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各源流微型小学的趋势、形成的因素、我国特殊的多源流教育历史背景,以及这些学校“关不得”的原因。 本新闻专题将从全国概况、微型华小、淡小、国小及解决方案共5个角度,来深入探讨此课题。 三大源流微型小学10年间增11.7% 记者根据教总提供的数据,以及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在2010年至2020年6月期间,三大源流的微型小学从2737所增至3056所,一共增加了319所或11.7%,而且国小、华小和淡小皆有增加的趋势。 国小在这近10年间的增幅最大,从1859所增至2086所,共增227所或12.2%;华小从540所增至603所,共增63所或11.7%;淡小则从338所增至367所,共增29所或8.6%。 陈亚才:各源流微小增 原因各不同 历史学家陈亚才接受访问时说,微型小学逐年增加,主要是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不是单一源流学校所面对的问题,而是各源流都出现此现象。 他解释,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人慢慢离开原有的乡下地方,搬到城市或新住宅区生活,因此各源流学校在城市地区的学生人口逐渐增加,郊外如乡区和新村的人口则逐渐减少,有些便演变成微型学校。 印裔迁出园坵芭场 他说,在各源流学校当中,淡小所面对的微型学校挑战最大,因为从历史角度而言,淡小过去的兴建主要是根据印裔的经济活动,即以园坵、橡胶园和油棕园为主。 “许多年轻一代不留在橡胶园和油棕园,而是搬到外面工作,所以从比例上来看,微型淡小的比例相对的高。再加上有些印裔家长也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小,甚至是华小就读。” 截至2020年6月的数据显示,在各源流学校当中,微型学校占最大比例的是淡小,高达70%或367所淡小是微型学校。其次是华小,共有46%或603所;微型国小则占全国国小36%或2086所。 华裔学生人口比例越来越小 陈亚才说,华裔家庭新生夫妇生育率下降的显著趋势,也反映在各族学生人口的比例上,即华裔学生人口比例越来越小,巫裔学生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些华小逐渐演变成微型的原因之一。 他说,马来社会的生育率则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加上政府制度化兴建国小,因此国小总数逐年增加,而马来家庭也有迁移至城市的现象,所以一些传统地区的国小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 谢立意:微型淡小情况最严峻 教总主席谢立意说,微型学校若每年都有稳定的学生来源,那么基本上不会面对学生来源问题。但是,若目前只有20、30名学生的微型学校,再面对没有新生来源的问题,那么除了在教学上有困难,也有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数据显示,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下的微型学校共有385所,当中以淡小的情况最为严峻。在全国淡小中,多达19.2%或101所学校的学生介于10至29人(华小79所或6.1%;国小161所或2.7%)。 若进一步看学生在10人以下的学校,微型淡小仍“领先”于其他源流的学校,共有24所,占全国淡小4.6%(华小11所或0.8%;国小9所或0.2%) 另外,学生人数为零而停办或正在搬迁的学校,分别是雪州福隆港华小、雪州武吉依约园坵淡小(SJKT Ladang Bukit Ijok)、雪州米亚园坵淡小(SJKT Ladang Minyak)和吉州成杰培才华小。 复级班对师生不公平 谢立意说,教育部2018年起在学生不超过30人的微型小学推行复级班计划。在此计划下,除了一和六年级不受影响外,二、三年级,以及四、五年级的学生将被编排在同一班,由一名教师同时教导。 他说,复级班计划下,一所学校将减少2至3名教师,并将他们安排到其他师资不足的学校执教。这固然能减少教育部开销,也纾缓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这对微型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公平。 “教师人数一旦减少,他们就必须身兼更多职务,而且由于微型学校没有副校长的正式职位,因此学校只能自行委任校内教师兼任副校长,所以他们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处理其他行政工作,以及出席教育局的各项课程和会议。 “对复级班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例如二和三年级同一班,数学节共30分钟,但是教师一边只能教15分钟。一整年下来,和其他学生比较,复级班的学生是不是只上了一半的课?” 城乡学校学生数量不成正比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许多人离开乡村迁移到城市或新型住宅区生活与工作,使城市地区的学生人口逐年增加,乡村的学生人口逐年减少,然而,城乡的学校数量与学生人数比例,并不成正比。 数据显示,“城市学生人数:乡区学生人数”的比例是“77%:23%”,而“城市学校数量:乡区学校数量”则是“53%:47%”。 换句话说,77%的学生在城市上学,但是分布在城市的学校只有53%,使城市学校要容纳的学生人数更多,这也导致有些学校学生人数低至1人,有的则“超级”大型至超过3000人。 砂微小最多 占27.6% 全国而言,砂拉越有最多微型小学,共有844所,占全国微小27.6%,当中有718所国小和126所华小。砂同时有34所人数超过1000人的学校,国小和华小各17所。 接着是沙巴,共有509所微小,占全国微小16.7%,分别有486所国小和23所华小。沙巴同时有37所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学校,即国小29所,华小8所。 霹429微小 西马之冠 在半岛,最多微小是在霹雳州,共429所,分别是207所国小、112所华小和110所淡小。同时,该州有15所超过1000人的学校,分别是8所国小和7所华小。 接着是柔佛,共有358所微小,即206所国小、99所华小和51所淡小。同时有64所超过1000人的学校,即38所国小、25所华小和1所淡小。 雪拥最多逾千人学校 雪兰莪的情况也值得关注,雪州是全马拥有最多所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学校,共有220所,即171国小、45所华小和4所淡小。雪州的微小则有110所,即35所国小、26所华小和49所淡小。 陈亚才说,即便国小也有超过1000人的学校,但是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华裔人口密集和蓬勃发展地区的华小,学生人数超过1000,甚至是3000人的学校比例较高,尤其是“明星学校”。 他说,这是因为国小受到政府更全面的照顾,包括保留土地和负责经费。只要某个地区达到一定的人口数量,政府便会安排兴建国小。 预告:在全国华小当中,有约47%是微型学校,而华教人士历年来坚持“一间都不能少”。若关闭学校,教育部的华裔代表、学校董事部和校长会成为“民族罪人”吗?若要长久保留华小,又该如何是好?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