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态

老师好, 我们每回看到班上的学霸轻松拿下考试的最佳成绩时,心里都有一股酸溜溜的感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成绩得来不易,但是那个妒忌的心态不知怎么样的,就会在那个时候出现。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 我们都明白无论哪个领域,成功绝非偶然,全凭努力的付出与时间的投资。换句话说,成功的背后充满着牺牲、泪水、沮丧,痛苦等生活的代价。虽然在过程中会偶遇贵人,然而若没有之前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接下来的贵人。因此,与其在暗地里跟别人比较,妒忌他人的成功,不如转变心态学习别人的成功之道,让自己也有机会登高。 当然,在过程中为了能够克服对别人成功的妒忌心,我们必须学会自我接纳。也就是说,不要因为感到妒忌而自责。理解这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如何回应这种情绪。首先,学会专注在自己进步的节奏。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同,与其过分关注别人的成绩,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目标上。列出你想要改进的领域,并采取实际的行动。 另外,可以把学霸的成功看作一种激励,试着从他们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灵感。询问他们是如何学习的,是否有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可以借鉴。接着学会欣赏他人的努力,并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培养一种合作的心态,而非竞争。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可能会让你更轻松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更重要的是,记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旅程。因为每个人的天赋、背景和优势各有不同,学会接受并尊重这些差异,理解他人的成功绝对会让你拥有更多正面学习的机会。如果将妒忌变成学习成功的力量,犹如给自己一盏通往成功的照明灯。 记得,通过积极的心态转变和自我提升,妒忌的情绪会逐渐减弱,你会发现更多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成长和自我超越。 相关文章: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如何解救自己 离开压力现场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要让别人帮自己,先学会把动词变名词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突破句點王的窘境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无力沮丧VS学习热忱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读大学与就职的机会成本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6天前
前阵子和妹妹聊到颇有意义的话题。她看到我IG动态发了在公司上手扶电梯,外面下大雨的画面,于是问我:“为什么你心态可以保持这么好,明明要面对上班,可是还有好心情拍外面风景?”同样的问题公司同事也问了我,她说:“为什么你拍出来的花花草草都很有感觉,是用什么技术?” 要说特别的技术或是心态,我好像都没有。一天当中我还蛮常眺望窗外风景,喜欢从高楼望出去看到蓝天白云的样子,也喜欢上下手扶电梯时看到灰蒙蒙的天开始倾盆大雨的样子。当下我脑里没有在想任何东西,只是专注看雨,看云慢慢飘散。 有时吃午餐看着远方的住宅区,有车在移动、有人在走动、有鸟飞过、有人开门、有人关门。一边看着我脑内就会浮现“这世界就是因为大家每分每秒都在移动才能运转啊”这么想着的瞬间,我就会拿起手机拍摄,捕捉到的往往是我喜欢的画面。没什么技术可言,只有在充分感受当下后,拍下的画面是最真的。 现在大部分人都喜欢从手机看世界,滑手机可以看到很多绚丽的画面,但只要大家眼睛稍微往周围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周遭有很多没有注意到的小事物。 花花草草不一定是花店里开得灿烂的才叫漂亮,我们家对面树上长出来的不知名小花,也非常漂亮,它们欠缺的只是一双望向它们的眼睛。 是时候偶尔放下手机,抬头深呼吸,看看周遭的世界了。 更多作品: 李英子/可以过桥的法国面包 李英子/放空 李英子/菜市场的阿姨
3月前
清晨起来,发现厨房的左水槽里有两只壁虎,吓我一跳。我站在那儿看着它们,只见它们一动不动,搞得我也不敢动。我拿过杯子接水,喝完,想要洗杯子,却碍于水槽里的壁虎还在“拍拖晨运”,于是,我把水龙头转到右水槽,轻手轻脚地把水杯冲了一下,再放到右水槽上的沥水篮里。离开水槽前,我跟壁虎说:“晨运完就好走咯,我不想把你们赶尽杀绝呀。”中午时段,我发现其中一只壁虎走了,另一只则换了个位置,直到夜里才不见踪影。 其实,不过是两只壁虎而已,可能水龙头冲一下就把它们吓跑了。但是,我并没有那样做。它们既然占用了左边的水槽,那我就用右边的,不一定要把它们赶走。兴许,它们“拍拖晨运”完就自己走了呢,我又何须急着打扰? 这套模式,我也习惯用在生活上。比如,社交媒体。印象中,我应该没删过几个人,也许还没达到好友人数限制,所以也没有这样的迫切。即便有一些看了会感到不适,我权当是家里刻意留下的一张“破凳子”,偶尔坐坐,有益于反思。有些人会觉得被删很受伤,但删人和被删之间,我觉得后者可能更让我感到舒服,甚至有一些关系是如释重负。 人与人之间不一定只有相遇相惜,有些彼此靠近只是擦肩而过,如同水槽里被我看见的这两只壁虎,它们偶然闯入我的生活,占据了一些我习惯的空间。当然,我可以选择激烈地反应,试图恢复原状,也可以选择耐心观察,看看它们会不会自然而然地离开。 让时间和自然处理不愉快 我与壁虎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亦应如此。我们常常在社交平台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有些人可能偶尔引起我们的反感或不适,但删除对方并非必要。相反,我们可以选择“右水槽”的方式,给彼此一些空间,让时间和自然来处理那些小小的不愉快。 在这喧嚣的社交网络世界,很多人习惯于快刀斩乱麻,迅速地断绝所谓的“无效社交”。但我们是否也能尝试一下更柔和的方法?与其直接断绝,可否暂时隔离?或许,我们可以像对待这两只壁虎一样,保持一份冷静和宽容,让那些不适在不经意间自然散去。 生活中很多关系,尤其是那些带给我们负担或压力的,往往需要一种更温和、更长远的处理方式。删除对方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解脱,但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包容、更体谅的心态,来对待那些闯入我们生活中的“壁虎”。最终,只有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宽容,才能真正让我们从这些困扰中解脱出来,获得更持久的内心安宁。
3月前
病人的颈项淋巴变小了,我心中一惊,手术难度提高了;雪上加霜的是,还是局部麻醉不是全麻,怕大海捞针病人忍不了痛。还有30分钟手术就要开始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细细检查,接近静脉有3颗淋巴,就是其中一颗了,三选一。 只是,手术有难度。 手术更衣室,我的一只鞋子不知道被谁穿去了,明明已写上大大特显眼的名字,偏偏鞋架上就只剩下一只鞋子静静地躺着,另一只已不翼而飞。 手术室,用医院的笔记本电脑输入病人资料,突然间画面一黑,当机了。 “对不起医生,我们有紧急手术,你的手术要延后一小时。” 霉运降临时做什么都不顺意,今早还泻了3次。 “鸟事很多,你犯太岁了吗?”好友良羽问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想起小学的作文题,我最倒霉的一天,但这些模范作文都太戏剧性,真正的不如意事,不会那么仁慈地集中在一天,经验告诉我,霉气是要连续很多天的。举个近例,最近做的3个甲状腺手术,本来预期手到擒来的手术,个个都花了我洪荒之力,在精疲力尽下完成。 “鸟事虽多,但没关系,”我回道。 是时候断开内心的负能量了,最多再来一次洪荒之力,没事。 手术台上花了一些时间选了一颗淋巴,用笔标记下来。手术开始,我一边小心翼翼地做,一边与病人聊天,还好手术非常的顺利。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我突然有了新的感悟。回头看,从早上到手术结束,其实好事比坏事多很多啊!今早平平安安送女儿上学,巡房顺利,平时也没柴米油盐的烦恼,身体健朗,为何要放大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呢? 我感慨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一个名句精华要改一改了,已经不合时宜了,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说的是古代,”良羽笑说,“古时候食物不足,没有水电,交通、卫生以及医疗系统都不完善,不时还有战乱,不如意事那可真的是很多。以现代来说,人生不如意事,五五分吧!” 有理,活在这科技发达的太平盛世,就要物尽其用。虽不至于天天星期天,但也不会是天天星期一。提升能力,利其器,保持心态,不要太纠结于芝麻绿豆的小事,人生可以过得很畅快。
5月前
乘着这几天公假,翻阅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脱北者朴妍美的《趁我们还有时间》。 这是我看过关于脱北者的第二本书。当时会想着要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标题《趁我们还有时间》,深深吸引我。 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都会抱着“还有时间”的心态,而得过且过,时常把任何事都推后再处理。 我发现,现今多数的青少年,不管是家境优厚或者出身普通者,大多有一样的想法和处事的态度,即是对自己的将来模糊、没有危机感、对社会发展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兴趣。 这是我们的社会出现问题,还是需要检讨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 《趁我们还有时间》这本书的前半段,轻描着作者在北韩的生活和如何从土生土长的国家逃离后,再描述她踏入美国后如何适应身边的人事物,最吸引我的段落,是她的思想转变。 在北韩,人们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无法每日饱餐一顿,甚至思想也被错误灌输。 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作者如何用蹩脚的英语,重新活出自己的一片天,踏足各大研讨会、青年营甚至是名人的私人聚会。 我想,正正因为坚强的意志力和明确的目标,她一个弱小的女孩,在没有后退之路的情况之下,站了起来,成为美国具备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借鉴来自杰克・霍吉的一句话:“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奥维德所说的:“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与大家共勉。 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好的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也让我们更有效率;反之则是让我们变得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或少。 借鉴这席话,希望各位扬长避短,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力,活出更好的自己。
7月前
常在亚洲听人们说:“这样打工下去不是办法”、“工字不出头”、“打工翻不了身”,大伙儿把受薪打工,看作是不会带来人生成就的生存手段。有的人在职场上可说是“卷不动也躺不平”——一方面工作能力没法发奋图强,和人一较高下;其身家财富又不足以无忧退休,只能在职场上浮浮沉沉苟且求存,活成了“咸鱼”状态。这是一种碌碌无为、穷忙,还得不到快乐的活法,是很多现代上班族的生活写照。 在美国职场这十几年,我从美国人的打工心态,收获了很多积极的能量,并对打工有了全新的心态和认识。首先,我觉得美国人对于打工和亚洲人有不一样的理解,美国人觉得受薪工作是因为他们给工作单位、雇主付出自己的能力、才华、时间,对于收获的工资是充满自信且骄傲的。相同的,美国雇主在付雇员薪资时,一般都会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有能力的企业还会发放一些奖励以及提供好的工作福利,以表示尊重他们的劳力。雇主和雇员处于劳资双方对等的关系。在美国,雇员可以选择加入维护雇员权益的工会,例如: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FL) ,这是美国最早的工会组织之一。工会会为会员在薪酬、权益福利、工作环境和人身安全等课题上发声。因此,受薪的打工人并不是弱势群体,有工会作为后盾的打工人,一般雇主还更加慎重对待,担心操作不当将引起法律追究的责任。 明确的打工目标 美国打工人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我有一位美国同事,入职公司前自己就是商人。后来,他把公司卖掉重返职场,因为他认为运营一盘生意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而他现阶段的人生要陪伴孩子成长,就选择打工以便免去从商的压力,还可以有一份维持家庭开销的薪资,符合他目前的生活状态。 苹果创办人乔布斯(Steve Jobs)年少时,也曾在矽谷早起的电子游戏公司Atari,受雇为其第40号员工,经历过一小段打工的日子。乔布斯当时负责游戏机测试,并且学习参与设计最初型的电子游戏。也是这份工作,让乔布斯结识了他后来的苹果创始伙伴沃滋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才有了后来的苹果王国。有的美国人在创业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在职场打工是为了学习技术、摸索兴趣和方向,甚至是结识同道中人。等时机成熟了,他们便会离开打工人生,开启创业之路。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打工就是一块垫脚石,并不是长期的职业发展。 打工人的价值 虽然说薪酬是打工重要的追求,但是我发现美国人打工会优先考虑这是不是自己喜欢和热爱的工作。矽谷有一家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的网络上市公司DoorDash,其创办人就是3位华裔年轻小伙子。创业初期,为了了解业务痛点和实验其商业想法是否可行,公司创办人徐迅就加入Domino’s披萨店当起外卖司机。这份身体力行的工作,让他更加了解行业的痛点及需求。这个故事启发我,打工人在第一线操作,可以沉淀出更多的宝贵经验。我也发现,很多美国人带着“解决痛点”的使命感去完成工作,这和纯粹追求一份工资,来得更意义深远。 如果今天你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赚一分钱出一份力的打工人,那想必会局限了自己可创造的价值。但是,若今天你把自己做的工作,作为解决别人痛点、造福人群的其中一个环节,我相信打工的价值和快乐指数肯定爆表。 我想,打工人的身价首先是我们给自己的价值下定义,然后全力投入市场里发挥所长,领一份不只是心安理得的工资报酬之外,还需要赚回满满的自身成长,以及快乐的人生体验。打工能不能翻身、出不出头,那肯定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不是别人来决定的!
11月前
今年我最想放下的事,是强迫自己运动和健康饮食的心态。从小我就喜欢吃,尤其是在心情不佳或感到压力时,我必然暴饮暴食来舒解情绪。直到近几年,身体检查报告出现红字和拉警报时,我才意识到我需要采取行动,不能再挥霍我的生命和健康了。 刚开始我都积极地运动及注重饮食,可是我三分钟热度,很快火就灭了。随后我每年把健康加入我的个人目标,强迫自己一定要运动和健康饮食,无奈每年目标都失败,然后我又自责又自我批评为什么自己那么懒散和馋嘴,每年我都活在这自责的轮回中。 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仔细地思考,是否我用错了方法。今年我阅读了杨定一博士的书 《疗愈的饮食与断食——新时代的个人营养学》。作者在书里整合了他对好的饮食如断食和悦食,运动、呼吸、睡眠与静坐的观察与体验,并提醒我们做是因为我们“可以做”,而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做”——这些事该轻松地进行就对了。 这观念的确非常重要。我常强迫自己运动和戒垃圾食物,可是强迫让我很快心累,反而不能让我持久。因此我决定建立好正确的观念,再拿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实验。每个人的体质和人生阶段不同,我相信我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人营养学。 过程中要常提醒自己,我做是因为我“可以做”,我要潜移默化地把运动和健康饮食当成生活,而不是当成年终关键效绩指标。一旦观念、心态正确,用对方法,那么我也无需过得太压力,人也轻松点。
11月前
生活离不开音乐,日子不能没有歌,习惯已养成在家16个小时歌乐不断。感恩科技的发达,现代人只要YouTube一开,就不用再烦换黑胶唱片和卡带光碟之劳,增添了听歌的乐趣,又大大解决了收藏珍品的苦恼。生性爱听歌、爱唱歌,一生离不开歌的世界。小时在乡下唯一的娱乐,电台给了我们无限的回忆。那时广播时间午夜12点关台,带着依依不舍余兴未尽的心情强迫自己闭上双眼会周公去。 长大后心里有个宏愿,我要珍藏所有记忆中的歌曲,于是从早期的黑胶唱片、卡带、到后期的光碟,全成了我疯狂的爱好收藏品。记得中三毕业那年,老师带队去新加坡之旅。在那里逛街,什么都没买,就是第一时间逛唱片行,买了一张33转的林竹君黑胶唱片。同学们都投以好奇眼光,可在我心里没有什么东西比买到心头爱更开心。蜜月之旅在台湾、香港、日本等地,习惯买一张黑胶唱片,然后在封面背后注明地点、日期、价格供留存纪念。家里每一张黑胶唱片都有我满满回忆。 黑胶唱片停产,市面开始兴起光碟潮流,之后的VCD、DVD慢慢取代了卡带,从此我又多了一个欲望,大量购买收藏,因为正版新产品,品质好易保养,且收藏占地不多,从此家里黑胶唱片、光碟还有上千个卡带成了我退休后的大大烦恼。每一年的大扫除,总是看了心疼又心痛。它们甚至有些原封不动,躺在那儿“虚度年华”,已结尘结冰,呜呼哀哉。心痛是自己没好好利用金钱置业或购买黄金,否则现在是越看越开心。换个阿Q精神安慰自己,年少时期如没嗜好,生活肯定枯燥无味。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何需再为收藏品叹息,千金难买一笑,年少不疯狂枉少年。 难以接受家里播放〈大悲咒〉 每一天清晨开了电视,YouTube开始忙着为我家传送新闻、老歌、儿歌、音乐从不喊累。在家的日子天天有音乐滋润我心灵,分担我烦恼,增添了生活乐趣。开心时听的是音乐,悲伤时让我了解了歌词。有一天半子问我,为什么每天早晨播放电子琴音乐,他听了浑身不自在感觉怪怪。诶,让我百思不解。他说外公出殡时就是播放此类电子琴老歌音乐,送外公上路,外婆也一样,所以电子琴音乐对他来说就是送殡播放的。我恍然大悟,一股心酸涌上心头,原来一首歌,一首音乐在不同人耳朵里听来有不同的诠释。 曾多次送别亲友出殡行列,〈妈妈好〉〈苦酒满杯〉〈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潇洒走一回〉……已成了送殡乐队惯常吹奏的歌曲。出现在此哀伤悲痛的场合,丧家当然泪流满脸为逝者不舍,勾起串串回忆,它们无形中已变成丧曲,具有催泪的力量。但换个快乐的心情想,这些歌曲也可以疗伤,生离死别乃人生无常,何不坦然面对,就当是一首快乐的送别曲。 第一次在家里播放〈大悲咒〉时,家人神情不一,尤其老伴更接受不了,心里纳闷且很不是味道,问我可以不要播放吗?但佛友的鼓励加上善意的提示,让我左右为难。最后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开解,终于说服了家人,慢慢接受了家里24小时播放〈大悲咒〉。从此那成了另类音乐,在客厅神台轻声飘荡。 心态如指南针,指引一个人的想法。像我年少为了一个宏愿,要把记忆中的歌曲收全而不惜浪费大量金钱,从没因此而心痛,老后才深觉这些珍藏品已成了负担,累己又烦人。半子听电子琴音乐当是送殡曲;老伴听〈大悲咒〉神情怪怪像听哀乐,其实是心态决定了想法。凡事皆有两面,换个不同角度纠正心态,也许你会改变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常听人们抱怨一念之差,就是被心态征服了,失去方向误入歧途。心态不容易立刻改变,但会慢慢随年龄而变,只要心态摆正了,凡事都会是好事。
1年前
今天你第一天上班,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我没有认为你第一天就能马上会做任何事情。今天我们先来一起做雪糕。首先,先帮我把材料准备好,这里是材料单,材料我也已经把它们放在这里。有什么不会都可以问我,没关系的,最重要是会问问题,不能不会又不问哦。 对了,我还剩下3颗舒芙蕾的食材。如果等下没有人下单,我做给你吃吃看。咦,这么快就有单子来了。没关系,你继续依照我的食谱做雪糕,下次再做给你吃。有什么问题就问我,我自己做舒芙蕾就好。 雪糕从雪糕机出来的时候太快你怕接不到吗?没事,小心就好。我先帮你,有一天你会接得比我好。今天你才第一天,不可能马上会的。你看雪糕最珍贵的就是里面的空气,用对的材料比例和好的雪糕机器,才能把适量的空气打入雪糕卡斯达中,做出来的雪糕才会丝滑。所以新鲜刚做出来的雪糕拨进盆里时,一定要轻,不能把空气压出来。以前我的意大利师父可凶了。如果我不小心太用力挤压到雪糕,他会破口大骂。你看,它们亮晶晶地从雪糕机里出来,多么美丽。 啊,我的舒芙蕾也快好了。你看看,冒出来的舒芙蕾漂亮吗?其实每一次,我看着舒芙蕾完整地冒出头来的时候都一阵感动。就算雪糕和舒芙蕾已经做了这么多次,可是每次看到成品心里都依然激动,也是这种满足感让我们一直撑下来的。如果要说是热诚,这不是热诚。因为热诚会随着时间退化,也会因为一日复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而失去那种热衷。我们无论在做任何甜点和饮料的时候,是满足感让我们走下去的。所以不能骗自己,不能用不好的食材,不能随便做。这样才能骄傲地把成品端到客人面前,让每一口都是我们用心制作的成果。 不要怕做错事哦 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啰嗦?我只是希望现在起,我把这重任交给你,在你学起来的时候,也抱着一样追求这种满足感的心态把它们都做好。这样我才可以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我当然也想亲自做所有产品,可惜我也有其他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和客人沟通、宣传、采购、人事、维修、清洁等等。我相信你也可以从中找到一定的乐趣。工作虽然听起来是一份需要花自己很多时间的事,为的当然是换取金钱。可是,要是能够在其中得到乐趣,那就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对不对? 记得如果做错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我不会责怪你的,不过会纠正你。你如果不告诉我,事情就无法挽救了。可是如果你先给我知道,那么我才能做出更正,把事情扭转。所以不要怕做错事哦,最重要是第一时间让我知道。 终于快下班了,我们也做了5个口味的雪糕。今天只是清洗器材和机器都洗了大半天,真是辛苦你了,希望你觉得这份工作还可以。我们明天见哦。 虽然请过几十个同事,疫情之后又归零了。慢慢地,我们又在聘请更多帮手。为了迎来疫情后第一个厨房小帮手,我心里练习和她说的话已经千百遍。
1年前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感觉自己真的变老了? 一次聚餐中,友人带来了几位新朋友。面对新人,自然免不了一连串的询问——从工作到家庭,再把兴趣爱好都聊了个遍。仿佛刻意在暖身般,最后兜了一圈,终于来到这微妙的话题:“你们今年几岁啊?” 我并没有急着做第一个开口的,反而默默观察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发现:从一个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便可以判断出他的心态是否依然年轻。 “我99年的。”第一位开口的是个男生,男生似乎在年龄上还是较不忌讳的。“哇你好年轻!我是93年的。”第二位新朋友回应道,顺势透露自己的年龄,着实是高明的一招。“哎呀!你也还年轻啦!我……”随即又有人应声附和,然而在我看来,这群人无疑都已经“老”了…… 画面闪回到那间教室,当天上课的内容我已说完,正确认着学生是否有不清晰的地方。但事与愿违,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往往才是学生的真爱:“老师你今年几岁啊?”没有多想,我脱口而出:“我95年的。”学生听完先是一愣,然后纷纷伸出手指开始做加减,甚至有人开始抱怨:“老师你就直接说你几岁不行吗?” 懒得计算自己今年多大 经学生这么一说,我开始陷入了思考,明明对方问的是年纪,可为何我会回答自己的出生年份呢?一番思索后,我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是因为,我变老了。 这一种“老”,不是身体上、外貌上的老,而是已经懒得去计算、去记得自己今年多大了,一种思想上的“老”。在得出这一结论后,我陆续问过不少的人,一切也正如我所料,若是被问起“几岁了”,学生群一般直接就会给你个数字;而那些已经出社会工作的,则会与我一样报上出生年份。 那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说法的呢?我早已经记不得了。不得不感慨,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就变老了,转变也可能就发生在某一瞬间,快得甚至无法被察觉。 “不好意思!我来晚了!”一把洪亮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原来是健来了。他是我们中最年长的,但正如他的名字,他依然健步如飞,在羽球场上更是把我们这群90后打得落花流水,“你们在聊什么啊?” “我们刚才在做年龄调查。”说到这儿,我这才意识到我们竟不知道阿健的年龄,“对!我居然没问过你!阿健你今年几岁啊?” “我?我属牛的。”健随口一说,这下反而把我给难倒了,我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算法。我们几个纷纷伸出手指计算,这画面与那年学生们计算我的年龄时几乎无异,“所以是50岁了啊!” “哎呀,算这些干嘛!”健稍微挥了挥手,一如既往地洒脱:“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年龄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你怎么活着。如果认真生活,那么数目更大一些,我也觉得无所谓。” 大伙儿听健说完,纷纷鼓起了掌,而健似乎也被整得有些不好意思,半开玩笑地朝我们嚷道:“拍什么手!继续吃饭啦!” 看来,也许我还不够老。
2年前
已经不在所谓的火地狱里,所以可以平和地说话。 在马来西亚开始当实习医生的前几个月,受了尤其亚洲国家常见的等级文化冲击,一边适应工作量与工作时长和休假日与薪金不相符的生活,和面对比从前更艰难的未来。A对我说,以我如此愤世嫉俗的态度,怎能在这样的职场走得长远。那时我不高兴地想,错的不是我的愤世嫉俗,是令我愤世嫉俗而没人觉得应该改变的事情。 原本很长远的路,结束在一份澳洲医院的入职通知书上。 我在远方的土地,感受了另一次完全相反的文化冲击。在澳洲,医生等级顺序基本分为:实习医生(Intern),住院医生(resident medical officer),主治医生(registrar),专科顾问医生(consultant)。工作的第一天,紧急部门的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和顾问医生对我特别友善,完全超出我的预料。他们耐心地引导我电脑操作系统,各种表格的所在处,解答我的困惑,甚至确保我的身分识别卡可以感应开启职员厕所的门。工作中场休息,恰巧和顾问医生一起在茶水间喝咖啡一边闲聊。我在如今看来可笑的诧异中思考,随意和顾问医生同桌毫无意图地聊天这回事发生在马来西亚的几率。我以为这样善良的开始只是意外的幸运,还悄悄问身边的同事,称呼比我们职位还高的老板们,真的可以直接用他们的名字吗。我们和住院和主治医生交谈,像朋友一样没有等级上的负担;和顾问医生交流,可以自如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虚心接受他们慷慨的教育,没有崇高或卑微,施舍或乞讨的错觉。就连其他同事如护士或药剂师通常直接呼唤医生们的名字,也只有少数病人会用“医生”为前缀地称呼我们。 相反,在马来西亚或者其他相似的亚洲国家,医生被赋予光环,被过于崇高化,以致在等级最上层的医生,被众人毕恭毕敬地对待,而他们也可以近乎为所欲为地因为大事或小事,有理由或没理由地对下属不给颜面地数落。由于工作性质关乎人命,处事严格和不容许错误或懒散的态度,完全可以被理解,也不是这里想讨论的事情。但碰多了上司不知何故发脾气的事故,让我想起1971年津巴多(Zimbardo)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在实验里,24位普通人被随机分配扮演监狱看守或囚犯的职责。才没几天,他们完全融入角色,扮演看守的变得嚣张甚至展现虐待倾向,囚犯忘了这只是角色扮演而没有抗议。在马来西亚,等级较高的医生如住院医生(medical officer),可以对实习医生大呼小叫,原因可以鸡毛蒜皮如为什么和他说话前没请安。他们处于比实习医生高的位子,感受到任意把情绪发泄在下属身上而无人管束的快感,肆无忌惮对下属下命令的权力,面目随着日子的叠加愈加不好看,人人敬而远之。 机会并不从天而降 到了新环境,面对健康的工作文化,合理的工作时长和薪金,有组织性的医疗系统,我不再有愤世嫉俗的理由。偶尔回想过去的经历,我会质疑自己有什么资格拥有相对非常优秀的一切。但是有一天,一位专科顾问医生对我说,you are an excellent intern, we are lucky to have you,让我察觉自己已经太内在化自我抨击和接收抨击,连建立自信和觉醒自我价值也需要被提醒和重新学习。 从前忙着想如何存活过每一天,现在可以生活在每一天,多了精神上的空间理解病人治疗方案背后的理由,也被教导为人医者该有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态度。这些条件给予我的平稳状态,间接让我理解A说的不该愤世嫉俗。既然马来西亚各种根深蒂固的问题过了多年依然存在,必须留在那个生态系统奋斗的人,就该懂得调整心态,才能面对无数不易的每一天。离开的人,也是曾经努力的人,而机会并不从天而降。成年人,不管留下或离开,好或坏,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后记| 不排除其他国家如美国也过于崇高化医生;在工作环境相对很好的澳洲,也会出现有毒文化(toxic culture)和不把下属看在眼里的专科医生,比如Yumiko Kadota的《Emotional Female》里就描述了她在澳洲Neurosurgical专科训练的不公正和不合理;不排除马来西亚有很多友善的好医生,反而觉得马来西亚的有毒文化近年似乎正在改进,倒是各种制度问题一直未被根治。
2年前
2年前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很多人都会趁这个时机尝试一些转运之术来改善自己的运气。这一年,比起众人所知的传统转运方法,像大扫除、穿戴红色衣物或幸运的饰品,我更想好好地把这件事做好——许愿。 许愿是一种信仰和传统,是内心最真挚的希望。许愿除了需要诚恳的心,还需要信念。因为愿意去相信,渴望这个目标和理想能达成,才能让许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前常常觉得,许愿就只是个仪式,不过是给自己一个暂时的安慰,达成的几率不大。但原来这也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心态。如果只是口头上的许愿,却依然抱持着以往负面的思想和情绪,那么生活将多半依然处处添堵和不如意。 当我们愿意去练习,每天去接触积极正面的思想和话语,不知不觉,也会感受到自己的改变。即便生活不是一帆风顺,但在面对困难和阻碍而叹气过后,若依然肯坚持面对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沉浸在悲愤和沮丧的氛围里,认为生活总是对自己这么不友善,就不会一直感觉到心很累吧。 愿意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 有句话说,我们总在找寻我们的贵人,但其实很多时候,那个贵人就是自己。改变也是从自己开始的。让自己学习正向思考,也是需要慢慢地积累,才能逐渐看见成效的。 那么首先,自己要愿意相信。相信往好的方面去想去看,会带自己走出生活的深渊。只要持续地做,就会在某一刻突然发现整个人轻松多了。因为肯好好面对,便能更快地转念,转换情绪。 前路总藏着各种预料不到的希望。如果你也愿意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努力让自己一点一点地学习,好好许愿,为自己的生活拨云见雾,看见另一片柳暗花明做些准备吧。
2年前
有些称赞非常廉价,像以前婆婆妈妈买菜时,菜贩会往她们的菜篮里塞一把葱。我说的是从前青葱价格低贱时。现在青葱价格贵得就连卖云吞面的摊贩都不舍得下,菜贩当然是一根也不可能多给。可是,有些人的称赞,简直就是随买随送,给得绝对慷慨阔气。 刚浏览脸书上某美术群组,有些画作实在称不上优秀,却有一堆人毫不吝啬的给予称赞,赞得好像那是什么旷世巨作,教我一度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明明就画得完全不符比例,与实物的样子相差甚远,那些人竟然昧着良心写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赞语,我无法苟同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心态。 身为人,当然需要有颗善心,但就算是出自一颗温柔的善心,那样虚伪的赞美,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讽刺?明明画得很难看,毫无绘画天分,还被赞得像梵高再世,不是讽刺是什么?有些人十分追崇爱的教育,身体力行爱的鼓励,虽无可厚非,但也该视情况而定。把成年人当作3岁小孩来哄,实为可笑。 赞美是需要良心的 见过一些为人师者,教学对象都是成年人,教学方式却是一味鼓励,没事赞个天花乱坠;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却尽量大而化之,甚至视若无睹。互相吹捧,是他们默许的美德,不管对错,赞就对了!于是,继续造就许多滥竽充数。 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被称赞。当你做对事、做好事时,获得称赞是美好的回报。但我认为称赞就像付出劳力获取的酬劳,必须是对等的,才能得到报偿的喜悦。称赞不该是一种施舍,而且,称赞还须要负起责任,别是也赞、不是也赞,那跟助纣为虐没啥区别。 像那些画得实在不怎么样的画作,画者可能已尽全力,需要一点鼓励与安慰,那就赞其学习精神可嘉,而不是昧着良心把庸才赞成天才。有些庸才真的会照单全收,给一点颜色就开起染坊。我在脸书上就见过一位仁兄,他连百字短文也写得不三不四,却在那些“良师益友”的爱心浇灌下,自信心茁壮成长,学人家写诗又写小说,到处张贴显摆,以新秀作家自居,毫无觉察自己已丑态百出。 赞美是需要良心的。若你的赞美,带给人误导性的指向,那你并不是在做什么好事。不想说实话伤害别人,可以选择什么都不说,绝对不要扭曲事实。给一个没有希望的人美梦,是极其残忍的。有时候不必做多余的事,保持缄默就是最好的。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