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志愿消防队

(麻坡30日讯)蛇年家中有蛇来“拜年”?不怕不怕,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随时待命请“蛇君”离开,为你守护家园平安。 一直以来,家中除了有亲朋好友到访,偶尔也会迎来不速之客,相信许多人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尤其是蛇出没时,一般都会感到害怕。 捉蛇占去年总出勤69% 成立近40年的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在2年前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后,正式将捉蛇列入任务中,更在去年协助居民处理27宗蛇入屋的事件。 志愿消防队的活跃队员有约10人。每当接到居民的求助,他们就会至少2人一组迅速出动,带着专业工具赶赴现场,协助居民解除危机。 他们捕捉的蛇类以蟒蛇居多,也包括黑蛇、草蛇,甚至还有误闯民宅的四脚蛇,而他们的积极回应和助民解困的精神,赢得居民的信赖和感激。 不说不知,该志愿消防队的任务还包括灭火、赈灾、拯救受困小动物、灭蜂巢及协助清理工作等,其中,捉蛇就占了该队去年总出勤任务的69.2%。 林金耀:欢迎年轻代加入 该志愿消防队主席林金耀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披露,该队队员其实早在多年前,偶尔有协助居民捉蛇,惟并没有纳入常规任务。   “直到2年前,我们了解到武吉甘蜜地因被树林环绕,常发生蛇入屋的事件,而本地华裔居民在联系消拯局时,又常遇到沟通问题,所以我们决定把任务范围扩大到捉蛇。” 如今,该队每出一次出任务,包括捉蛇后,都会将照片或视频放上社交平台,让更多人知道该队的服务,以便在必要时能联系他们。 林金耀坦言,由于该队活跃队员的平均年龄是40多岁,最年轻也已37岁,所以希望借此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该队,一起服务社会。 “我们每次完成任务后,看到居民安心,我们就感到满足,而居民的道谢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与认可。我们守护这个社区,为居民解困,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到消拯局学习捉蛇 为了更好地展开捉蛇任务,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特地到消拯局学习,了解捉蛇时要注意的事项、所需配备,如何辨识毒蛇及如何善后等。 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大队长杨闻隆表示,捉蛇的配备包括蛇钳、用于捕捉体型较大的蛇的绳索套杆、防护手套、护目镜及装蛇用的袋子等。 保护自身安全为优先 他解释,如果是无毒的蛇,例如蟒蛇,捕捉过程就较为简单,只需2人分别捉着蛇头与蛇尾,再放入袋子里即可。   “但如果是毒蛇,我们必须更加小心,防止被蛇咬或毒液溅入眼睛。保护自身安全非常重要,否则原本是要去帮人,却变成要别人来救我们。” 因此,当接到求助电话,该队都会先了解蛇的特征,以初步掌握蛇的种类,然后嘱咐求助者与蛇保持安全距离,并留意蛇的动向,该队队员将尽快赶到现场。 林金耀分享道,曾有居民发现睡房有蛇后,紧张地跑出睡房及关上房门,再联络该队求助。 “我们到达后找不到蛇,只好把房内的东西逐一移到房外,却还是不见蛇影,我们只好再把物品移回房里,才发现蛇藏在一个袋子里。” 无毒蛇放归大自然 另一次经历是,队员在求助者睡房翻遍每个角落都找不到蛇,最终才发现一条体型较小的草蛇躲在床架边沿,居民也连声道谢,指若蛇没被捉到,他就无法睡觉。 “这两次捉蛇都耗时超过半小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居民留意蛇的去向,方便我们迅速捉到蛇。” 至于蛇被捕后,会如何处置?林金耀坦言,根据作业标准,无毒的蛇将被带到远离住宅区的树林放归自然。 周扬阳:战胜恐惧 为民服务不退缩 无论蛇出现在住家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如屋檐、天花板、庭院、树上或屋内任何角落,都难不倒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 然而,这些英勇的志愿消防队员,在开始时并非人人都这么勇敢,一些队员甚至对蛇感到恐惧,直到数次任务后才慢慢克服心理障碍;该队副文书周扬阳就是其中一人。   自小怕蛇的他从来不会主动接近蛇,更没想过捉蛇;而多年前在上厕所时,头顶上出现大蟒蛇的经验,更加剧了他对蛇的害怕。 因此,当捉蛇成为志愿消防队的任务之一,他唯有观察及学习队长如何捉蛇,增加与蛇相关知识,经过4、5次的从旁协助与学习,他在做好心理准备后,才敢捉蛇。 “我知道每当我穿起制服及拿起工具,我就不能后退,因为求助者比我们更加害怕。” 他同时强调:“我们不是专业的捉蛇高手,只是多了一份勇气,帮助居民解决当下的问题。” 无论如何,武吉甘蜜志愿消防队希望在蛇年,居民都能平平安安,也希望蛇不再出没在住家或其他建筑单位。      
3星期前734点阅
7月前8.2千点阅
8月前8.5千点阅
8月前2.2千点阅
9月前635点阅
12月前973点阅
1年前1.2千点阅
“我们的宗旨很简单,我们希望能保护加拉巴沙威新村。当村内发生火患时,我们希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可能地切断火源,不让大火烧到第二间房子。” 这是本期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善心美事》要介绍的加拉巴沙威志愿消防队,该队的宗旨很简单,就是希望村内火患发生时,沙威人能第一时间自救。 该队是于1995年在时任村长黄东福的号召下成立,队名是“马华加拉巴沙威志愿消防队”,队长是时任村长黄东福,马华沙威支会主席黄纪坦为顾问。该队以支会党所为临时会所,无论练步、救灾技巧培训等,都在会所进行,当时也获得该支会协助,承担一切活动费用。 较后,该队应官方要求,注册为“加拉巴沙威志愿消防队”,所招收的队员,不分政党、宗教及种族,只要有意愿一起守护新村安全的村民,皆欢迎加入。 加拉巴沙威志愿消防队队长黄子明表示,消防队的成立,主要是当时古来消队局只有一支正规的消防队,若沙威发生紧急事故,这支消防队又刚好出勤,就必须等到消防队完成任务后,才能到现场救灾,时间上肯定有所拖延,届时房子可能已被烧成灰烬。 他说:“我们希望尽可能守护沙威。当紧急事故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及时给予援助,第一时间将火源切断,不要祸及第二间民宅。” 他透露,该队成立不到两年,沙威霸王村便发生一起火患,首次出队的他们意识到设备的不足,更积极地增添及提升各项装备, 另一名队长黄纪源(70岁)表示,当时获得会务顾问李光的慷慨援助,在他经营的光记楼酒家免费报效50桌酒席,让该队筹募活动基金及增添装备。 “我们也要感谢民生商用车行,报效卡车及罗里身给我们,让我们得以改装为消防水槽车。近期,我们也获万成摩托有限公司报效三轮摩托车。” 这名年长的队长黄纪源表示,除非有事不在沙威,每天早上都会到位于沙威新村的会所,“疼一疼”停放在该处的消队车,且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会与队员协调,确保有人留在新村做后备,以便紧急事故发生时,该队能第一时间出动。 他说:“对我而言,能为村民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希望村内有更多年轻人能延续这项任务。” 黄子明坦言,虽然他们一直都在吸纳新血,古来消防局也愿意配合给予新人培训,但往往许多年轻人在参与消防队后,因生活及学业等个中的原由,无法再继续活动。 中学时期便已加入消防队的队员庄思杰表示,当初选择加入消防队,是为了维护村民的安全,在经历第一次的霸王村火患后,他们发现沙威新村的消防栓少之又少,甚至有人刻意将消队栓遮挡,让他们无法寻获。 他指出,为了确保消防栓在发生紧急事故时能发挥效用,他们都会定期检查消防栓,也也希望居民给予合作,不要破坏消防栓。 他也透露,该队现年26岁的队员蔡常好,是在行动管制令期间,看到他们积极地在社区展开消毒工作,当时便驾著摩托车为消防队开路,还追问是否能加入消防队。 他说:“蔡常好的举动让我们感动,也希望能有多一些这类热心积极的村民加入我们,一起守护沙威。” 该队领队兼沙威村长黄俊华表示,成为该队队员已10多年,当村民向该队求助时,该队都能很好的协助及处理。 他感谢该队创办人及赞助商的助力,并希望更多沙威年轻人加入该队,大家一起守护新村的安全。 31岁的队员刘元胜加入消防队已10年,当初加入消队队,是对有练步操的制服团体感兴趣,同时想学习如何在家里做好防范,避免火患的发生。 他表示,第一次投入消防员的角色,是到一家著火的工厂救灾,当时身著制服的他,被劝阻远离灾场,但他仍坚持拿起水管救灾。 他说,大家当时好意的提醒他,担心会发生爆炸事故,让他参与消队队救守护沙威的心更坚定。
1年前1.6千点阅
2年前1.2万点阅
2年前1.9千点阅
        (务边13日讯)霹雳州消拯局今年的目标是在州内的偏远地区设立至少7个由原住民组成的志愿消防队。   霹雳州消拯局局长阿兹米奥斯曼指出,位于务边的原住民乌鲁格隆冬村是首个在原住民社区中设立的志愿消防队的原住民村,以协助处理各种紧急事件,如火灾,失踪或溺水。   “这些原住民志愿消防队能够在消拯局的救援队到达事件现场之前协助处理各种状况,因为一般上,原住民居住的地区都与消拯局有一段距离。”   他昨日在务边乌鲁格隆冬原住民村成立志愿消防队仪式后,向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表示。同时,霹雳州行政议员黄诗情也出席这项仪式。   他指出,原住民社区在森林中的生存技能熟练,因为他们随时准备面对野生动物,了解森林区的道路结构,此外,还有强壮的体魄和耐力来协助该局。     他表示,附近消拯局的消拯官员将在每两个星期或每月一次到村里,为志愿消防队原住民成员提供处理事故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培训。   此外,黄诗情表示,在原住民村设立志愿消防队,能够在发生火灾、事故或其他灾难时,在消拯员到达现场之前,于最短时间内提供帮助。     她指出,在务边是个焦点旅游区,一旦发生任何事故,原住民志愿消防队成员将在第一时间提供协助,扮演重要的角色。        
2年前1.3千点阅
2年前1.8千点阅
2年前1.6千点阅
2年前62点阅
每个月1日的下午3时,葫芦顶新村就响起一阵阵消防警钟声,大家别紧张,并不是发生火患,而是当地志愿消防队在进行每月例常测试警钟的程序。 报道/摄影:黄家强 每个月1日的下午3时,葫芦顶新村就响起一阵阵消防警钟声,大家别紧张,并不是发生火患,而是当地志愿消防队在进行每月例常测试警钟的程序。 多年来,对于葫芦顶新村村民而言,每个月1日下午3时正响起警钟声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警钟是在其他时间及日期响起,则就是真的发生紧急事件了。 有关警钟,其实就是葫芦顶志愿消防队管理及操作的程序,用意是为了确保警钟系统依旧如常,更显示消防队依旧如常操作,随时候命为村民服务。 陈日裕:新村位置偏远 萌设志消队念头 曾经于1985年至2021年间担任葫芦顶志愿消防队队长的陈日裕(80岁),以及现任志愿消防队队长沈权新及数名队员,在接受《花城》社区报访问,对这支成立于1980年,迄今已有42年的志愿消防队的历史娓娓道来。 葫芦顶新村位于森州东北部,是属于日叻务县范围内的一个小乡村,数十年来,村民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 依据陈日裕展示的剪报资料,葫芦顶志愿消防队成立于1980年3月1日,当时首任主席是锺心伦,首批队员约有80人,都是村里的青年。 据知,由于葫芦顶新村的位置偏远,距离最靠近的消防局,则是瓜拉格拉旺、斯里仁保市镇或是马口的消拯局,都有数十公里之距离。而且七十年代,新村都是木板屋,一旦发生火患,往往远水救不了近火,当消拯车耗费半小时赶到场时,屋子早已被烧成废墟。 当地成立志愿消防队就是起源于1979年某个午夜发生在新村里的一宗火患,当时亲善路的一间住家失火,屋主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所幸一名夜归人看到,马上大声呼喊救火,惊动附近村民,在众人抢救之下,只造成微小损失。 上述火患发生后,让村民萌起要成立一支志愿消防队的念头。 在同一年,即1979年,由葫芦顶人寿互助公会所主办的春祭宴会上,在地方领袖锺昌粦提倡下,获得全场会友同意,现场筹捐经费。 据陈日裕说,当时四周城镇并没有其他志愿消防队,因此葫芦顶志愿消防队可说是一支相当早期就成立的队伍。该队在成立初期,获得当时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拨款4000令吉,以添购救火设备。 当所有救火设备具备及完善之后,葫芦顶志愿消防队就于1980年3月1日正式成立,队员约有80人,都是新村的村民及青年。 在当时的筹委会正副主席萧日华及锺心伦等人号召下,队员们于1981年9月间开始接受救火培训,并由时任的日叻务消防局局长苏海米亲自教导。 受训课程不到两个月,由于参与的队员人数日益减少,以致志愿消防队活动也开始寂静,直到1985年改选,由当时担任县议员的陈日裕及李九接任正副主席。 据了解,志愿消防队队员培训课程在1985年9月15日结束,成功结业的队员都获消防局颁发证书,队员们在结业礼上,向乡村父老们展现自己所学习的救灾技能,获得村民们的热烈反应。 多次出任务 难忘2火灾事件 多年以来,葫芦顶志愿消防队曾经出过多次任务,当中有两次是让他们非常难忘的火灾事件。 1986年1月8日傍晚,当时该村萧赐基烟房发生火患,消防队员闻讯到场施救,几经抢救之后,终于控制火势,成功抢救回价值四五千令吉的胶片。 另一宗火患则是发生在1987年3月24日中午,队员们以两支灭火筒,成功将街上一间商店的火势扑灭。 因此陈日裕说,上述两宗火患,队员们都成功发挥极高的合作拯灾精神,也突显了志愿消防队的重要性。 这些年来,队员们曾经接获不少任务,包括协助扑灭林火、抓蛇、烧蜂巢等。 据陈日裕说,如今新村里有十余个消防栓,而且水压也不成问题,减轻了不少负担,而且多年来都获得社区村民的支持,还有政府及议员拨款,因此志愿消防队的营运经费还可以维修,设备也相当齐全。 当年队员老去 志消队青黄不接 葫芦顶志愿消防队于1980年成立迄今,当初许多队员都是正值少年及壮年,时光辗转逾40年后,当年的年轻人如今都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消防队也面对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情况。 随着近年来,大马政府在第九大马计划里,在距离葫芦顶新村五六公里外的新邦葫芦顶开设一间正规的消拯局后,就结束了附近数十年来,没有正规消防队的情况,从那个时候开始,凡是发生火患、水患或是其他问题,大部分都是由正规消防员处理。 葫芦顶和很多大马乡村一样,都面对年轻人外流工作的情况,加上志愿消防队员是一个体力活,需要接受培训,以致很多年轻人都不感兴趣,因此近年来可以说是鲜少有新队员加入,仅是靠老队员支撑,一直到今天。 当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今已来到迟暮之年,在没有接班人的情况下,只好苦苦支撑着志愿消防队的大旗,尽着自己最大能力继续为村民服务。 队员改装托架 运载水泵救灾 葫芦顶志愿消防队于八十年代成立初期,是借用当地睦邻计划的会所,如今的会所则是位于葫芦顶大街商店的一侧,内部设备齐全。 会所内收藏了很多救灾设备、水管、防火服等,一旦接获投报,就可以马上出动。 当中最受人注目的是数个由队员们自行改装的托架,原来是一旦发生火患时,用来运载水泵进入新村救灾。 陈日裕说,在过去,新村屋子并没有很齐全的规划,屋子和屋子之间相当狭窄,一般交通工具难以进入,只有摩托车可以穿梭其中,因此改装了一些托架,可以运载水泵,更快捷前往灾场。
2年前46点阅
3年前3.1千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