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怀旧

1月前
1月前
6月前
(新加坡3日讯)明年王沙百年冥诞,亚洲电影资料馆明年横跨4个月,推出26部谐趣双宝电影加展览,打造旧式戏票、戏院外卖杂锦豆,加建老款售票厅,为戏院打造成70年代怀旧氛围! 去年5月一部《阿牛下南洋》在奥登剧场(Oldham Theatre)推出,回响异常热烈,对亚洲电影资料馆来说无疑注入一支强心针,来临的2024年,亚洲电影资料馆将一鼓作气,于1月12日开始直至4月7日,推出《嬉笑怒骂:王沙野峰电影回顾特展》。 除了放映双宝26部经典电影,届时也将推出谐剧双宝文物展览,展出王沙野峰原版海报、电影传单、纪念品、道具、服装等逾百件纪念品,包括大导演李翰祥当年画给王沙的亲笔素描,弥足珍贵。 记者联系上新马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恺,他告诉《新明日报》,“以华人农历年来算,明年是王沙叔的百年冥诞,在这样的时刻推出他与最佳搭档野峰的经典电影作品与展览,意义深重。” 打造怀旧戏院 身为这次活动的顾问,苏章恺希望透过双宝的回顾特展,勾起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王沙野峰的电影作品都在70年代,年轻人大概不知道,那个年代看电影必需先到售票亭买票,所以我们将印制旧款戏票,供入场者收藏;杂锦豆摊位也是必备的,还有张挂电影传单,我们甚至会订制王沙与野峰的电影人形样板,供观众打卡拍照。” 说到人形立牌,章恺透露:“已经确定会定制王沙叔的‘老夫子’,野峰的‘阿牛’形象也在考虑中。” 这对谐剧双宝演活的经典人物不少,届时究竟有几个人形样板供观众打卡留念,团队仍在仔细磋商。 特展播生前节目与访谈片段 《嬉笑怒骂:王沙野峰电影回顾特展》期间,每个月初也将举办讲座。 主讲者包括章恺,他会畅谈王沙与野峰当年力闯香港影坛的传奇故事;策展人杨明慧主讲筹办展览的来龙去脉;杜汉彬则畅谈《阿牛下南洋》当年的新加坡场景,很多如今已走入历史,永远留存在阿牛电影中。 与此同时,展览也跟电视台买下版权,将在展览银幕上循环播出王沙野峰生前的综艺节目与访谈片段。 据悉,这样大规模的电影特展算不上“有利可图”,但追溯狮城娱乐文化的启蒙价值很高,活动适合扶老携幼入场,探索也回味当年的消费模式,感应70年代的生活情趣。 章恺希望有单位或相关机构能积极加入,给予赞助,让社区内的老人家能进戏院追忆王沙野峰的电影,享受温馨的集体回忆。 《嬉笑怒骂:王沙野峰电影回顾特展》的门票将于12月20日(星期三)在www.asianfilmarchive.org发售,欲知详情者也可从当天起,浏览https://bit.ly/AFAWangShaYeFeng。  
1年前
01/ 通讯录 近来,为了要庆祝教会周年庆典,忙着整理团契历史。 历史愈悠久,要整理的资料就愈多。都是一些千篇一律的记录,却突然发现有个有趣且又令人怀念的事,那就是几乎每隔几年,就要整理契友通讯录。 乍看这个记录,多少回忆涌上心头。通讯录真的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人。记得大学时期很流行复印这样的通讯录,不管是系友,舍友,屋友或者是教会朋友,都会收集齐全电话地址电邮,或手写或打字制定成册,每人认购一本,美其名是要方便他日联系。 可事实是,除了当初感情比较亲密的几个或后来因工作关系而有所联系的人,其他出现在通讯录上的人都只是旅途中的过客。 搬了几次家,经过几次断舍离的挣扎,很自然的这些当初视为珍宝的通讯录就会逐渐遗失、丢弃,就如当初认识的人,初见时甚好,后来渐行渐远,最后不再有联络。 更何况,现在是一机扫天下的通讯时代,少有人会用小本子来记录些什么了。我就很佩服一些人能够将手机里的联系人分门别类得甚是仔细,这比当年的通讯录实用多了。 对我来说,通讯录记载的是年少的豪情壮志,手机保存的是中年的历经沧桑。 02/ 午餐盒 如果学校下午有活动,早上班的同事都在为午餐问题而烦恼。我无需为午饭操心,因为每天凌晨必然要起身为孩子准备早餐、午餐。 孩子习惯带饭盒去学校,老大还说已经习惯了每天拎着妈妈准备的午餐盒到校,反而不习惯吃食堂的食物。这句话就是催逼我每日早起,三几天就要采购食材的动力。 当年我读书时期,妈妈也是每日早起预备早点,多是白粥配皮蛋,再不然就是把炼奶淋在稀粥上。那时学校很少下午有活动,多是回家吃午餐。偶尔需要打扫厕所参加课外活动迟回家,也是带上妈妈准备的饭盒,少有到食堂掏钱的机会。 因此,我到现在都没有在食堂用餐或打包的习惯,也从不给孩子零用钱,因为每日点心、午餐都准备好了。 一日,马来同事见我食用饭盒,也同样分享她的经历,即使孩子都已工作或成家,还是会打包妈妈预备的午餐出门,这就是幸福。 同事说,这虽然累,但那种满足感,是只有做母亲的才能体会得到。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妈妈传承给我的“自带午餐”精神还是一样的。 03/ 劈柴 邻居家装修,工人把一推劈好的木柴堆积成塔放在篱笆外。一日,我倒车出门,瞧见这一堆似曾相识的薪柴,心里一惊,仿佛时空转移,又回到了小时候要帮忙劈柴晒柴。 老家的房子是木制的高脚屋,厨房却稍矮,几片木板铺着的下方就是鸡鸭啄食的天堂。我们就在那儿喂鸡劈柴,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那时觉得辛苦,首先,木柴是拿着笨重的斧头去橡胶林里劈回来的。手臂酸痛,手掌长茧暂且不提,还得把圆木劈成四边,搭成井图形,曝晒后存入厨房下方。那扎手的木柴,那夺命的蚊虫,还有难忍的家禽味道,怎么都与面朝大海的惬意沾不上边。 待要起火煮食时,才抽取几根来用,当然,木柴上边都堆积了鸡粪。 以前常常想,像这样的苦日子要过到几时啊! 幸福来得猝不及防,现在不需要喂鸡劈柴,只需要采购食材买煤气,柴米油盐的开销通通都改成了线上转账。但,却又莫名的失落,失落了那份纯真的美好。 那些年劈柴的艰苦日子似乎才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1年前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怀旧的感觉是甜蜜又温馨的,加一点点幻想与美化的成分。怀旧不仅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同时指向社会文化趋势。心理学家证实,怀旧是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特别是音乐。我们在年少时听过的音乐会在脑叶产生强烈的记忆痕迹,不会因着时间流逝而减弱,因而觉得老歌比新歌更为动听。 和朋友一起去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代曲演唱会。上世纪40至70年代的老歌,载歌载舞唱足两小时,有故事有情节,仿佛过了一遍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岁月。 演唱会从金嗓子周璇的〈夜上海〉拉开序幕,接着白光、李香兰、姚莉、刘韵、龚秋霞等上海时代一线歌手的经典歌曲串烧响起,接近尾声时还有静婷的〈明日之歌〉压轴。旧上海的万种风情尽显舞台,活像一座流光溢彩的幻城,Dama Asia,确实是一个非常用心的音乐制作剧团。 岁月如歌,时光留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历史,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标签。记得日本艺文评论家川本三郎在《我爱过的那个时代》里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时代一点都不温柔,所以反过来追求“温柔”。这本书是他青春时代的告白,年轻时他曾积极参与60年代的日本反战运动,也是最早发掘村上春树的文评家之一。笔耕不辍的他,用温柔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心情轨迹,借以对抗那个充满暴力与不公不义的时代。 [nonvip_content_start]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怀旧的感觉是甜蜜又温馨的,加一点点幻想与美化的成分。怀旧不仅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同时指向社会文化趋势。心理学家证实,怀旧是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特别是音乐。我们在年少时听过的音乐会在脑叶产生强烈的记忆痕迹,不会因着时间流逝而减弱,因而觉得老歌比新歌更为动听。 再说一点村上春树。他是百分百西方音乐爱好者,早期写过《怀念的1980年代》,并以80年代为界,区分之前及之后那个充满感性又理性的时代。近年推出的《村上春树100曲》、《村上私藏——怀旧美好的古典乐唱片》作品集都是解读村上小说的音乐指南手册。在他看来,不是所有音乐都是“有趣的”,也有技巧很好但无趣的音乐。他的小说随处可以找到60至70年代不同类型的音乐,The Beatles,Bob Dylan,The Beach Boys,Simon & Garfunkel……古典的、爵士的、摇滚的、民歌及流行歌。依我来看,那些就是西方的时代曲。 听觉是记忆构成的重要因素。读过一篇有关《声音纪念品:听觉技术记忆和文化实践》的导言,原来学术界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声音对于营造记忆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因为听觉的记忆难以忘怀,越来越多人开始珍藏黑胶唱片和卡式录音带。广播是靠声音想像画面的,电台反复播放怀旧金曲,网络音乐平台利用AICG技术合成真人唱歌或复刻经典,都是为了顺应及满足大众需求。 除了音乐,照片、纪念品等也会激起我们的怀旧之情。所谓的时代标签就藏在令人怀念的时代经典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都能让我们长成那个时代的人。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