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成功

年底了,心思很散,满心只想着要借着节庆来好好玩耍一番。或者是,好好休息一场?那么,玩耍算不算一种休息呢?应该是的,只要有一种状况能够把埋在工作里的你给捡拾出来,之后不论是大段大段地虚度光阴,或是把心思转换到别的地方,我们也就松快了。 此时有人会说,正是该奋斗的年岁,也别太放松了,歇一歇就赶紧回去努力打拼吧。又有人会说,生活本该张弛有度,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人休息好了才可以让工作表现更好。 真是够啦,我们这些总是追求凡事都要有用的人类。到底是什么在背后挥着鞭子驱赶,让我们一刻也不敢停歇,以至于对资源使用和生产效率如此殚精竭虑,连每一个节点的机会成本都有必要谋算?是生存的焦虑,落后的恐惧,证明自己的迫切,还是对死亡的担忧? 而我们终究会死亡,只是不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真正放松。在这条倒数的路上,我们默默自问: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有些人终究还是想要奋力一搏的。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份可以掌握的努力,都可能是对抗生命尽头的一份微小胜利;而这种期待和压力,让人陷入无止境的追逐之路。若是不奋力奔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浪费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焦虑和恐惧当然是人类演化里的重要元素,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人类文明能够绵延和繁衍至今,正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担忧、计算和规划。 于是,我们不断衡量一天24小时该怎么使用,用番茄时钟来确保每一个单位的专注力都能被有效运用,每日该摄取多少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再辅以多少分钟的心肺运动才可以养出强健的体魄,通勤时间不如打开英文广播节目来练一练听力吧——然后呢? 把自己变成了效率良好的生产力工具,是要干嘛? 人类最古早且原始的生存焦虑,变成了更复杂的成功焦虑。我们耗心神研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怎样用有限的时间达成最大化效益。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需要一个已证明了自己路径正确的精神领袖,手把手地教导我们跟他一样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人,并且,成功的人。 我们绝对不能浪费自己的潜能、才华和创造力;这个过程偶尔有个名字,叫自我实现。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停滞不前且虚度年华,“有用与否”就成了一个显眼的衡量标准。人们透过取得成就、积累财富或产生影响力,来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再让后代继承这些东西,借以对抗自身生命终将湮灭的虚无感。 佛系躺平闭嘴做消极抵抗 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的时候,世界就卷起来了。我们在焦虑中前行,在追逐中疲惫,逐渐丢失了生活。 几百年后开始有人大声疾呼了:你可以反对这样的价值观,或者说,生命道路。 或者那些人也并不大声,他们只是佛系躺平,静默辞职,只愿意投入最低要求的工作强度,能养活自己就好了,反正现在大家都在消费降级呀。既然我无法阻止别人把这个——要努力和奋斗才不负此生——的浪潮卷起来,既然我难以改变现行的工作文化和阶级固化,那我闭嘴做消极抵抗,行了吧?你总不能干预我的思想和人身自由吧。 忙碌没有意义,加班没有意义,把其他人都踩下去也没有意义。人们降低对职业成就和成为人上人的期待,把重心放到生活的细节里来。这是一场对社会期望与成功标准的隐性反叛,或者说,是把过往对成功标准的话语权慢慢夺回来。 真正成功的人生,可能是平静的心,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睡眠,自我满足的嗜好,知识的滋养,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在群体里不随大流的勇气,以及,对自我选择的笃定。我们用生活里各种微小的细节来建构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即使那东西很小,微不足道,对他人毫无价值,也毫无产能可言,但只要你喜欢,就没什么不可以。 待到某天若有人斥责你是个无用废人的时候,你可以满怀信心而笑嘻嘻地说:对啊,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废物。
2天前
1星期前
虽然是男生,但我从小就爱看《烘焙王》,对烘焙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疫情前一年在学生的影响下,走进了烘焙的世界。 我还记得第一次做的就是最基础的芒果戚风蛋糕。我把打发的淡奶油抹得乱七八糟,整个厨房乱糟糟。因为戚风蛋糕用了很多蛋白,剩下的蛋黄就拿去做烤箱焦糖布丁。布丁刚出炉,摇摇晃晃的影片我都还留着。 只是做布丁前几天,花了好几小时研究焦糖怎么做的这件事情我却忘了。一直到写这篇文章,才回想起来。影片里看到的总是一步到位,殊不知自己实际动手起来,好几次都把焦糖煮成糖浆。 好吧,读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已经心想:煮焦糖到底有什么难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毕竟没天赋的我,那时候只有满腔对于烘焙的热诚,只能一股脑去尝试、犯错、再尝试。 接着我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甜点。我记得奶茶千层蛋糕,一开始面皮都煎得特别厚,还特别丑,硬是把千层糕,做成了九层糕,味道倒是还行。还有一出烤炉几分钟就塌陷的泡芙。我太爱吃泡芙了,可自己操作起来太麻烦。和它的工序相比,外面卖的对我来说,性价比还算高的。 一直到半年前,我开始尝试烘焙面包。好吧,第一次干巴巴的面包我就不提了。第二次尝试,揉面这件事情让我特别烦心。我依稀记得,小时候跟着妈妈做包点、做菜粿,明明揉面揉得还挺顺手的,照理说,我应该赢在起跑线不是吗?可实际动起手来,面团要么粘手,要么沾上那本不该沾上的防沾揉面垫。我拿捏不到,揉了一两小时,只觉得糟心。最后在搞不清楚是我折腾这块面团,还是被这块面团折腾的情况下,干脆把面团装进塑料袋扔了。 扔了面团,又要收拾残局。虽然我因为烘焙爱上了洗碗,但也不是真爱对吧?整个厨房还充斥着酵母菌的味道。收拾后几次经过厨房,看见塑料袋被膨胀的面团撑大了。我忍不住诱惑,又去按它,把面团里的空气按了出来。几次之后,我发现:刚刚过去的一小时,我在做的会不会不是面包,而只是在把酵母菌养大? 多少个面团被丢掉? 仔细想想,影片里看到那种轻易就上手,所谓“天赋型”的新手,会不会他们也有好几个丢掉的面团?大家看到的,却仅是烤好的面包。在完美的面包成功出炉前,已有多少个面团被丢掉? 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成功,正因为别人想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成功。没几个人想要把自己的失败放在社交媒体上,让大家去安慰、评价。更害怕的是被取笑。毕竟网络是有记忆的,现在隔三岔五总会看到自己几年前的黑历史,通过脸书的“当日回忆”回到我的面前作怪。我想,这也是第一步为什么总是那么难踩出去的原因。 尽管我们会告诉自己,自己其实并没有很多观众;尽管我们会告诉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只会在成功的时候,才愿意公开自己的失败。然而偏偏麻烦就在于,我们都知道,不愿意尝试,虽然不会失败,却肯定不会成功。 我常心想:要是以后当领导,我一定现在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形象。我试着塑造精英的形象,却发现自己越发不自然。我开始释怀。既然制造黑历史是无法避免的,那我只要专心创造许多辉煌的历史,让那些辉煌足以耀眼得遮蔽黑暗,大概就可以了——尽管大家看到的都是烤好的面包,但也无需隐藏搞砸的面团。可能世上真有所谓的天赋型新手,但这不妨碍没有天赋的人继续尝试。就算会跌倒,也要一拐一拐向前走。
2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8月前
林强是我的中学同学,这段友谊建于我们拥有共同的喜好——阅读与创作。结束国中求学生涯后,我们在无声中分道扬镳,各自奔向各自的生活。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我迫不及待地投入社会工作,断断续续地在写作。多年后,我点开网络视频,熟悉的脸孔正朝向镜头介绍最近添购的电子器材,视频下方仅有个位数的赞,零评论。我悄悄按下赞。几日后,我才有勇气留言,就这样我和林强重新联系。 这天,我受邀到林强称之为工作室的居家单位。尚未来得及跟林妈妈打招呼寒暄,林强已经拉着我往房间走,“刚想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我觉得可以成为下一个项目的方向……” 怎会是不认真呢? 我坐在床沿聆听林强解说,口沫横飞,如此积极热情的林强与昔日影像重叠。眼角瞧见各种直播设备,影片剪接的时间轴停止。我忍不住询问林强获利不多,他是否还有动力制作视频?林强说他并没有想太多,专注把脑海中的画面实现化。我钦佩他拥有络绎不绝的灵感,以及看似没变质的灵魂。 我静静地聆听林强的计划,适时给予回应,大部分时间都在偷偷思考自己未来是否需要学习制作视频的技能,好让自己增加挣钱的机会。自问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至少林强留下许多视频在各平台流传,但,那是他一人在不同平台创建的账号上传影片。 我和林强每次见面都会花上数小时,不知不觉又错过午餐时间,有时候林妈妈客气留我用晚膳,却是不留颜面地批评林强是个懒惰的孩子,因为从不认真工作,只懂躲在房间玩电脑和按手机。如林强所说的,林妈妈未认真看待林强的想法,林爸爸嘴里总是敷衍要孩子自由发展,其实也有数次自嘲自己有个没出息的孩子,所以他才要努力工作养家。 “他们还真以为坐下5分钟就可以拍好视频,再多5分钟就可以完成剪辑。”林强苦笑。 谁不想名成利就?谁不想让父母脸上有光?可现实就是有一堆即使努力却未必成功的事情。林爸爸和林妈妈肯定不曾见林强耗时30分钟只为测试两分钟的过场效果,还花几天时间构思视频内容和准备道具。这样的林强怎会是不认真的孩子呢? 或许在讲究高效率的社会里,有成果才是成功。回想自己亦曾经花两天时间制作的蛋糕最后塑造造型失败,落得一个称号——又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败家女,此后我办事容易缺乏信心,尚未开始就先担忧失败。 或许林妈妈不知道,林强早前到亲戚经营的公司工作的那段日子,工作时数8小时变12小时,大量消耗精神与业余创作的时间,所以他毅然辞职专注筑梦。这样的林强怎会是不认真的孩子呢? 我们只是需要更多失败的经验,然后有人跟我们说一句:再接再厉! 【六日情01.过家家 】李婶家有茶喝/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2.过家家】林强家谈梦想/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3.过家家】美琳家的问题/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4.过家家】小智家建信任/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5.过家家】惠珊家有麻烦/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6.过家家】仍喜欢过家家/缘希(吉隆坡)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10月前
储蓄、投资、健康,这三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财富与长寿的密码。持之以恒地储蓄,是积累财富的基础。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让财富加速增长。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为你创造享受财富的条件。从今天起,就开始实践这些经时间考验的原则吧!记住,通往财富和长寿的道路是一场长跑,而非冲刺。 远离喧嚣的村落里,弥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活力。老人步履矫健,神采奕奕,尽享高寿。这不是奇幻小说的描述,而是真实存在的“蓝区”。 蓝区,是指那些居民平均寿命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特殊区域。在我眼中,他们“长生不老”的生活方式,不只是一扇通往长寿之门,更蕴含着通往财富之门的秘钥。 揭开蓝区之谜 蓝区一词源于人口统计学家的笔下。在地图上以蓝色圆圈标记,百岁老人异常高比例的地区。这些区域从日本冲绳到意大利撒丁岛,不同地理位置的分布,引起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好奇。这些蓝区有什么共同点,促使他们有如此非凡长寿? 观看Netflix的蓝区系列纪录片,聆听他们的故事时,令我难忘这些逾百岁老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并未依赖神秘的药水或秘诀。反之,他们选择了一种全面且基础的生活方式,全方位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2013年,在地中海邮轮上,我遇见了一位特别的老人——菲利斯夫人。那年她87岁,却拥有着超越年龄的活力与热情。 她酷爱网球,在球场上优雅敏捷,丝毫不像一位耄耋老人。如今,菲利斯夫人已98岁高龄,依然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她定期锻炼、参与社区活动,甚至还活跃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在我的Facebook帖子上留言。 菲利斯夫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蓝区原则”中定期体育活动对于延年益寿及保持活力的重要性。 在台湾,我常与一群退休老人一起打篮球。其中一位90岁的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球场上投篮。他对篮球的热爱和对健康的承诺,让我深受启发。 还有一位95岁的老人,突然消失了一段时间。我们焦急地寻找他,最终发现他只是去了动物园游玩。 这些老人的经历,验证了“蓝区原则”让生命更精彩的理念。 蓝区长寿的秘诀 回首我的经历,无论是遇见98岁的菲利斯,还是在台湾与年长者充满活力的篮球活动,都让我深刻意识到,长寿的本质围绕着几个关键因素: 1.健康饮食:蓝区普遍的饮食以天然植物为主,不过分关注限制,而是注重和谐地滋养身体。2.定期运动: 这并非要求剧烈锻炼,而是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就像我的90岁篮球伙伴一样。3.有目的的生活:拥有一个存在的理由,每天早上醒来的目标,既能激发精神,也能滋养身体。4.社区联系:强大的社会联系提供情感支持,就像帮助找到我的朋友,那位95岁的篮球玩家,他异想天开地去了动物园。5.压力管理:蓝区人掌握了缓解压力的艺术,无论是通过正念、社区聚会,还是简单的休闲活动。 投资界的蓝区 在金融领域,存在着类似蓝区的投资领域或思想学派。格雷厄姆-多德斯维尔(Graham-Dodgeville)就是其中之一。 沃伦·巴菲特在他的开创性文章《格雷厄姆-多德斯维尔的超级投资者》中,点名了一群投资者,他们就像蓝区的居民一样,通过遵循一套核心原则,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价值投资阵营 这些投资者,包括汤姆·纳普(Tom Knapp)、威廉·J·鲁安 (William J. Ruane)、查尔斯·芒格(Charles Munger)、里克·盖林(Rick Guerin)和斯坦·佩尔梅特(Stan Perlmeter),取得了惊人的回报,大大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 1.沃伦·巴菲特: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直稳定超越市场,几十年来平均年回报率约为20%,且仍然强劲。2.沃尔特·施洛斯 (Walter Schloss):一个较不为人知但同样杰出的投资者,施洛斯在47年的职业生涯中维持了15.3%的平均年回报率。3.汤姆·纳普:纳普在1968年至1983年间实现了20.0%的基金回报,而市场回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7.0%。4.威廉·J·鲁安: 管理着红杉基金公司,鲁安获得了18.2%的基金回报,而市场回报为10.0%。5.查尔斯·芒格: 他在1962年至1975年间实现了19.8%的基金回报,大大超过了市场的5.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6.里克·盖林: 盖林获得了32.9%的基金回报,相比之下市场的回报是7.8%(标普)从1965年到1983年。 这批投资者遵循价值投资原则,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基金表现持续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尽管投资手法基于格雷厄姆-多德斯维尔的的基本原则,但每个投资者都根据自身理念进行调整和实施。这种策略多样性与一致成功,体现了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巴菲特等一辈,他们对该策略的推广影响力。 价值投资的成功之道 格雷厄姆-多德斯维尔的投资者之所以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们对价值投资哲学的坚定信仰和实践。 价值投资专注于识别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并关注长期收益。从格雷厄姆的净资产值方法,到巴菲特将其发扬光大,这群投资者展现了价值投资的真正力量: 耐心:他们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坚持长期投资。 [vip_content_start] 深入研究:他们仔细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和竞争优势。严格纪律:他们遵循理性投资原则,避免情绪化决策。 蓝区与投资的惊人相似 蓝区的长寿哲学与成功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两者都强调采取有纪律和基于原则的方式管理生活和财务。 无论是个人健康还是财务管理,都没有捷径可走。成功都需要我们对一些基本原则做出承诺,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投资决策。 追求财务自由,不仅是为了财富,更是一种充实且富足生活的追求。 从蓝区和格雷厄姆-多德斯维尔,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勤奋积累储蓄: 这是通往财务自由的基础。专注于长期增长的价值投资: 让财富增值,实现财务自由。追求一种平衡且目标明确的生活方式: 享受生活,活出精彩。 储蓄、投资、健康,这三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财富与长寿的密码。持之以恒地储蓄,是积累财富的基础。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让财富加速增长。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为你创造享受财富的条件。从今天起,就开始实践这些经时间考验的原则吧!记住,通往财富和长寿的道路是一场长跑,而非冲刺。 保持你的步伐,忠诚于那些基本的原则,并享受这段旅程带来的丰富体验。
11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