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兒遭酒駕男子撞死 父母1原因選擇原諒
|
超市老闆投資黃金賺千萬 “霸氣全分員工” 清潔工 後廚都有份
|
亞亦君令補選即時滾動 |
今日投票 三角激戰 誰能突圍?
|
巴西醫院兩嬰兒遺體被調包 母親含淚申請“掘墓認屍”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兒遭酒駕男子撞死 父母1原因選擇原諒
|
超市老闆投資黃金賺千萬 “霸氣全分員工” 清潔工 後廚都有份
|
亞亦君令補選即時滾動 |
今日投票 三角激戰 誰能突圍?
|
巴西醫院兩嬰兒遺體被調包 母親含淚申請“掘墓認屍”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儿遭酒驾男子撞死 父母1原因选择原谅
|
超市老板投资黄金赚千万 “霸气全分员工” 清洁工 后厨都有份
|
亚亦君令补选即时滚动 |
今日投票 三角激战 谁能突围?
|
巴西医院两婴儿遗体被调包 母亲含泪申请“掘墓认尸”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儿遭酒驾男子撞死 父母1原因选择原谅
|
超市老板投资黄金赚千万 “霸气全分员工” 清洁工 后厨都有份
|
亚亦君令补选即时滚动 |
今日投票 三角激战 谁能突围?
|
巴西医院两婴儿遗体被调包 母亲含泪申请“掘墓认尸”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儿遭酒驾男子撞死 父母1原因选择原谅
|
超市老板投资黄金赚千万 “霸气全分员工” 清洁工 后厨都有份
|
亚亦君令补选即时滚动 |
今日投票 三角激战 谁能突围?
|
巴西医院两婴儿遗体被调包 母亲含泪申请“掘墓认尸”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儿遭酒驾男子撞死 父母1原因选择原谅
|
超市老板投资黄金赚千万 “霸气全分员工” 清洁工 后厨都有份
|
亚亦君令补选即时滚动 |
今日投票 三角激战 谁能突围?
|
巴西医院两婴儿遗体被调包 母亲含泪申请“掘墓认尸”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週刊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詐騙篇】當詐騙手段防不勝防,我們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嗎?
來到網絡興起的時代,網上詐騙案也隨之上升,而且手法越來越高明,走的是“高科技”路線,一個短訊、隨手按下一個鏈接,就會被網絡釣魚轉走全部身家,就如俗話說的:“死了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2年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政治篇】當選票無法替我們說話,我們還相信政治能重整國家秩序嗎?
我國第15屆大選於2022年11月19日落幕。希盟奪回政權入主布城,奮鬥了24年的拿督斯里安華終於宣誓成為大馬第10任首相。 大馬政壇闊別5年的動盪,看似“穩”了,但實則真的如此?來勢洶洶的“綠色海嘯”、有心人士刻意在社交媒體煽動“513事件”、希盟國陣昔日仇敵合作……民眾看得如墮五里霧中,不乏網民自制迷因圖(Meme)調侃大馬的處境。究竟大馬政壇,是否有因為你我手中一票變好? “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一說,在第15屆大選發揮極致。 自1957年獨立以來,我國首次出現懸峙議會,沒有任何政黨聯盟獲得超過112議席的單獨執政條件。根據當時開票結果,希盟贏得最多國席(82席),但由土團黨和伊黨組成的國盟掀起綠色海嘯奪下73席。任何一方若拉攏以巫統為首、獲得30議席的國陣,就有取得中央政權的機會。 希盟與宿敵國陣合作,成了唯一途徑。前者曾在2018年“509大選”以狙擊國陣貪汙腐敗獲得選民支持。如今不單與其合作,更委任巫統主席、“法庭派”的阿末扎希出任副首相一職,跌破眾人眼鏡。坊間華社不乏出現兩種不同聲音,一則是為了阻止伊斯蘭勢力入侵中央政權極力贊成;一則認為希盟沒有原則。 推新選舉制度彌補不足 新內閣剛起步就飽受爭議,該如何贏取選民信任?國際伊斯蘭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劉哲偉認為,安華政府唯有在施政過程中靠“公信力”說服民眾。“所謂公信力包括確保選舉委員會、反貪會或司法的獨立運作、不雙重標準等,是說服人民是否要信任政府的關鍵。” 針對大馬政局近年來的動盪,劉哲偉直言與我國奉行的“領先者當選”(first-past-the-post),即得票最多者當選的選舉制度相關,“特別在多角戰的競選中,獲勝者或許並非大部分選民喜歡的。” 他以2009年的巫青團長選舉為例,當時候選人之一、前衛生部長凱里雖然在黨內不受歡迎,但最終仍以38%的得票率在三角戰中勝出。劉哲偉強調,“這就是領先者當選制度最大弱點,你獲選但不代表得到大部分選民認同。” 他認為,若改為候選人喜愛程度排序的“排序複選制”(注),確保獲勝者得到超過50%票率,可更加反映民意,“這樣不至於政壇颳起小小的反風,全部東西都會改變,政權隨之垮臺。” 投下手中一票“問心無愧” 回顧選舉結果,伊黨表現比行動黨來得好,參選的68席中贏得43席,成為國會最大政黨,華社間蔓延“綠色海嘯”恐懼。 投票結果不符選民心中的預期,坊間時不時出現“不如不投票”的負面評論。惟劉哲偉認為一旦投了手中的一票,即便最終開票結果與理想中不符,人們至少完成公民義務得以“問心無愧”。 “投白票也是票啊,可以反映你就是無法被說服。許多人以‘不知道投哪個政黨’為由拒絕投票,又何嘗不是懶排隊投票的藉口呢?”但無論大馬政局未來會否逐漸明朗,劉哲偉認為至少啟動了“改變之輪”(Wheel of change)。 大馬政壇啟動改變之輪 劉哲偉說明,509大選實則是我國政治民主化的一個大躍進。他舉例,在那之前民眾即便有異樣的看法,也無法用選票撼動某個政權,“2018年政黨輪替後,證明選民手中的一票足以改變政權,更有助人民監督執政黨。” 無論執政黨或反對黨,只要施政不佳便會遭到民眾批評。劉哲偉以希盟為例,即便經歷“喜來登政變”被拉下野,但該聯盟“受害者”的身分,亦無阻民眾抨擊其執政時期的過錯,且反映在選票上。他說:“好比希盟批評國陣沒有落實同等撥款,他們也會被抨擊執政時也沒有成功落實(同等撥款)。” “當改變之輪開始轉動,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當首相;任何政黨做不好,人民有權改變在位者。”他說。 【注】排序複選制:選民按自己喜好為候選人排順位。在第一輪計票時,優先計算票中的第一選擇。若沒有人得票超過50%,淘汰票數最低者。第二輪計票,將淘汰的候選人選票中的第二選擇計入,淘汰最低票數者,再開啟第三輪計票。這個過程一直繼續下去,直至有候選人得票超過50%。 系列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司法篇】當判決出現爭議時,我們還能相信公義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詐騙篇】當詐騙手段防不勝防,我們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教育篇】當大企業招聘看重能力時,我們還能相信大學學歷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網紅篇】當網紅行銷踩地雷時,我們還能相信名人代言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災難篇】當救災無力、災民自救時,我們還相信政府能消災解難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虛擬世界篇】當元宇宙夢想欲振乏力,我們還能相信NFT和元宇宙有未來嗎?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藝文篇】當評審機制引起質疑,文學獎還能相信嗎?
2年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教育篇】當大企業招聘看重能力時,我們還能相信大學學歷嗎?
潘永強認為,讀書無用論,或學歷無用論不是現在才有人講,很久以前就不斷有人講,但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大學體制崩潰或解體。
2年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災難篇】當救災無力、災民自救時,我們還相信政府能消災解難嗎?
水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我國政府是否已經認知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殺傷力,以在損失更多人命財產傷亡之前,尋得應對之策?
2年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跨年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網紅篇】當網紅行銷踩地雷時,我們還能相信名人代言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這用來回應人們為什麼相信虛擬的網絡世界、相信社交平臺上素未謀面的人、相信只在視頻裡見到的網紅,便顯得十分貼切,因為人們就是選擇相信自己所見是真實的。
2年前
週刊專題
週刊專題
【專題: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司法篇】當判決出現爭議時,我們還能相信公義嗎?
他劉毅龍提醒,民眾必須瞭解我國的司法制度是對抗制。“所以判決可能不如我們期待,並不是司法不公,而是可能牽涉到參與訴訟的各方出現失誤,導致法官沒有辦法產生社會所期待的公正判決。”
2年前
週刊專題
更多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