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执刀的人

2年前
“你觉得,是人肉比较硬还是铁比较硬?” 请裁缝师傅刘培成展示刀具,他从抽屉里嗖嗖抽出好几把,还没一一介绍,就迫不及待问我上述问题。简直是小学生常识嘛,人肉怎么会比铁坚硬? 然而,老裁缝有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和光阴。两把40年的“战刀”,刀柄都有手指握痕凹槽,多年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真是名副其实岁月的痕迹。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蔡伟传 来到巴生的高登洋服,裁缝师傅刘培成一身穿着自己做的衬衫、西装大衣、西裤站在工作台后,背后柜子整齐叠放着一摞摞布匹。那就是他平时剪裁布匹的台面,干净清空着,看得见岁月的斑驳痕迹。工作台转角另一端则是熨布、剪线之类的工作台,就摆放比较多东西。 平时就在那干净的平台上,他从后方取出一摞布,熟练地从一头左右手上下一颠,快速摊开布匹。接着,再用长木尺和画粉标记裁线。有一把不直的尺叫做“曲尺”,平时用于画裤子腿外侧的线。三两下开好图,轮到“战刀”上阵。 [nonvip_content_start] 本来摄影大哥要求,把剪刀抬高点,才拍得出刀锋如何把布分离。刘培成拒绝,“那就不是专业的啰⋯⋯”剪布就是刀锋几乎贴合在台面上剪才稳,这也是为何裁缝剪刀的设计与一般剪刀不同,从正面看去刀柄是歪一边的。 裁剪男士西装布料的剪刀比较重,因为布料相对厚重些。刘培成一刀夹下去俐落前行,他说要敢,动作要快,越慢越不顺。啊,让人想起中学时女红课,裁布时越怕裁错就越小心翼翼,提着布一点一点剪,反而像用咬的。 刘培成有3把战刀,当初创业时就用到现在。“市面上一把刀可能300、400(令吉)一支,如果你出到5000(令吉),我都不卖!”战刀与主人当然有浓浓的革命感情,更多的是妙不可言的手感,取代不来。除非战刀送磨,不然大部分时间刘培成都用它们来剪裁。 裁缝剪刀分有12寸、10寸和8寸。若是领口又短且有一定弧度的,就用8寸的短剪刀。他还有中型10寸的剪刀,是日本名牌的“舞妓”剪刀,刀柄和刀锋一体全是白钢制的,刀柄另外镀成金色。另一把刀锋成锯齿状的,用来剪裁布版。一小块供顾客选样的布版,经常被翻阅,裁成锯齿状边缘才不容易脱线。 再细看这些剪刀,刀锋上写有不同的数字,就是剪刀送去磨刀的日期和标记。即便是战刀,天天使用也会耗损,跟汽车一样需要定时送修保养。刘培成都会把剪刀送给吉隆坡的磨刀师傅保养,所以战刀才能战斗40年啊。 从学徒到师傅,一剪一缝练就深厚工夫 刘培成清楚记得,1977年11月9日,独自一人从老家适耕庄来到巴生找他当裁缝的大哥,开启了学徒生涯。当时他中学肄业,小时候也没有与剪刀特别投缘。倒是四五年级时就拿起菜刀备菜下厨,一次不小心切到左手中指。直到现在那只中指第一节依旧没有节痕,也弯不下去。再来,就是一次开牛奶罐划上了手,疤痕跟着一辈子。 1977年涉入裁缝业后,一干就到现在45年。刘培成自豪一辈子只做过一份工,就是裁缝。他说是性格使然,不半途而废,要做就尽量做到最好。听来,和裁布一样,要果敢前行嘛⋯⋯ 裁缝学徒做什么?先从拆裤脚、缝裤脚缝钮扣开始,上手后才能学量身、裁布和修图。学徒时期当然免不了量错身、剪错尺寸、剪错布。差不多第二年,他做了第一件从量身、裁剪、缝制都亲手包办的服装——替当年只有三四岁的妹妹做的洋装。“那时从她的反应来看,是很满意的啦。”拜师3年后,掌握洋服的基本裁制,大哥才让他独当一面。 1983年,刘培成也开了自己的洋服店。在洋服店面里,裁缝师傅主要负责与客户接洽,量身和裁布,车衣交由工人。以刘培成这般资深裁缝而言,一般人的身材均等,尺寸多是大小之别,经验累积多了,这些都算是小儿科。真正的功夫展现在特殊身材的量身与设计。 刘培成展示一张顾客的正面、背面和侧身照:正面看去左右肩膀一高一低,一宽一窄;背面,腰椎呈S字型歪斜,臀部向左倾;侧面,肚腩太大。“他是发生过意外的,这种身材在外面绝对买不到衣服,除非穿T恤有伸缩的。” 遇到特殊身材的顾客,才是真正考验裁缝师傅功力的时候。除了要配合身材让顾客穿得舒服,还得让他穿起来看起来身材均等。刘培成解释,以上述顾客为例,他的臀部向左倾,裤子的左腿得做得比较宽,但右边也要比原身材尺寸做得大一些,穿上后看起来才会左右平衡。 做裁缝,敬业乐业就不辛苦 从业45载,刘培成说,最忙的时候从早上9时一路剪到晚上9时。(哇,难怪会把剪刀握出凹槽!)虽然手指关节长满了茧,在他眼中更像是骄傲的印记,“本来更大粒的啊,MCO两年消了一点。” “做这行一点都不辛苦,只要敬业乐业,一点都不辛苦!”对裁缝这一行从一而终的刘培成认为,比起修车、建筑等其他动手做的行业,动动剪刀真的不算什么。而且长期操控剪刀,即便年纪渐大,手指还是非常灵活有力。他还笑说,每次和朋友见面握手,总被投诉握得太用力。 也是雪隆巴士缝业公会会长的刘培成说,80年代是手工裁缝业最辉煌的年代,后来成衣业打入市场后才慢慢没落。2000年代后经济复苏,裁缝业有所起色。 很多人都认为,裁缝等手工制作的行业步入夕阳,他绝不认同。“衣食住行,衣永远都是排第一的。”在他看来,30年前生活水准相对较低,找裁缝订制衣服不是更奢侈吗?现在生活水准、收入都提高了,人们对衣着也会更讲究。再加上手工洋服量身订制,能够修饰人们的身材,中高档的消费者还是很多的,他相信这行会越来越好。 如今,刘培成的儿子刘振品也逐步接班,他的技艺、招牌都能传承下去。“很欣慰啊。不过对他不能操之过急,也是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
2年前
网络上有句话说,手术刀是外科医生的“情人”。真正的外科医生陈国谅听了,“有吗?是吗?”随即哈哈笑。想必这个比喻太过煽情,言重啦…… 那握手中的手术刀有什么意义呢?他说,“刀起刀落,对外科医生来说可能只是几秒钟、几分钟,但是对病人来说是一世人。”一句话,一把刀,概括了外科医生的医者仁心。他们必须格外严谨,小则一道疤痕跟随病人一生,大则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外科医生陈国谅(Dr. Tan Kok Neang)主治普通外科和结直肠外科。得知我们的来意是谈手术刀,见面时就拿了两盘传统手术刀具,有剪刀、镊子、钳子。再取出3片类似口香糖包装的,就是刀片啦。 他动作迅速,撕开其中一片10号刀片包装,一边是圆弧状的刀型,尾端中空。再取剪刀状的夹子夹取出来,原来中空部位是为了“斗”进刀柄的卡榫,“嚏嗒”一声卡稳了。看剧常见,手术台上医生摊开双手,沉稳一声“刀”,护士就把手术刀递交手上。“不可以这样的。要放在不锈钢的kidney dish,医生在从里面拿起来。”访谈才开始就马上揪出戏剧中的NG细节。可想而知,手术刀锋利,不宜直接递交,以免划伤,容易感染。 [vip_content_start] 10号刀片一般用来划开病患肚子,动作必须划向自己。从肚皮表面到腹腔内部,表皮、脂肪、肌肉一层层划开,外科医生知道哪里有血管,划到哪里可能会喷血。11号刀片是非常尖的三角形状,用以刺穿小孔,再用微创手术的刺穿器穿洞,放入其他仪器。15号刀片平头,用以铲除粉瘤。除了刀,还有剪刀、镊子、钳子、夹子等不同工具。剪刀又有剪缝线的,剪软组织的刀片会往上翘。手术刀具术后都会清洗,再用高温消毒,就能重复使用了。 随着医学科技发达,现在很多手术都采用微创手术进行。医生在病患的身体表面开几个小孔,注入空气撑大腹腔,再把摄像头和微创手术刀穿进体内作业。陈国谅展示其中一把“谐波刀”(Harmonic Scalpel),肉眼看就像夹子,夹住要切下的组织后,利用超声波频率产生振动和热能截断它。另外还有会吐出螺丝钉子的Tacker,铺上人工网膜后打钉固定住腹腔内的伤口,随后就在体内慢慢溶解。 陈国谅说,现在大约95%的病例都能使用微创手术。传统手术的伤口,感染风险也随之提高,愈合时间也长,还会留下一道疤痕。微创手术避免了上述问题。微创手术前,医生先为病人做断层扫描(CT Scan)确认腹腔内位置,再钻几个洞口放置仪器。如此一来,还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部位手术,不像传统手术要开很多刀。切除后的肿瘤最后从肚脐的切口取出,等伤口愈合后也看不出疤痕。 “当然,如果是大量出血、肿瘤太大或者车祸,需要紧急开刀。”陈国谅说,即便微创手术很方便,但外科医生还是得掌握传统手术技能。万一微创手术途中突然大量出血不止,医生还是得动刀切开腹腔,找出出血点,尽快帮病人止血。 当上外科医生的初衷 听陈国谅谈手术,语气非常平稳淡定,展现的是外科医生一贯冷静的一面。小时候大约四五年级,他的母亲因为胆结石导致黄疸病,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而紧急送院开刀。手术后,医生告诉他们,再晚一点就没救了。母亲留院观察时身上插满了管子,差不多10天才出院。“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可以救人命,可能就种下了想当医生的种子。” 中六时,陈国谅已经立定要往肠胃和癌症相关的诊疗科目发展。进入大学经历医学生、实习医生和正式医生训练,陈国谅攻读外科专科,选择了普通外科和结直肠外科。成为外科医生时已经十几年过去了。 实习时,他特地选择到沙巴偏远地区的医院服务。外科手术最先训练的是阑尾切除和剖腹产手术,这两项是最常见的病况。陈国谅的第一次便是阑尾切除手术,他先征得主刀学长同意,复述切开腹腔的十层皮肉,证明自己清楚手术步骤,有能力主刀。 选择外科,也是因为手术在几天内就能看到效果,给予他很多动力。当然,很多紧急情况如车祸内脏破裂、气胸等状况,外科医生真的就是在与死神抢人,压力也非常大。 执刀生涯,遇见不放弃的生命 陈国谅的执刀生涯,最小的病患只有1个月大,是患有疝气的早产婴儿,最年长则是95岁肠癌病患。肿瘤导致肠子阻塞,如果不切除,患者必死无疑。然而老年人心血管不好,如果动手术可能有心脏病、中风,肺炎、血块转移等突发状况,或长期在加护病房留医,以及最糟糕的结果,死亡。 第二选择,是进行时间较短的人工造口手术,略过肿瘤阻塞的部分,从肠子另一端“开一条路”出来。没想到老人家同样高龄的老伴对陈国谅说,“我要切除肿瘤,我要我的先生多活3年。” “我们还年轻的会想活到80岁就够了,可是他们不放弃生命,多老都想继续活下去。”陈国谅说,这对老夫妇让他感觉到,“只有一种人不想继续活下去,就是他不幸福的。幸福的人到几岁都想继续活多几年。” 可以拯救,就不让生命走向终点 “其实我们人就是排队走向死亡,医生就在看‘诶,你还没到时间’‘你还可以’,把他们找出来排到后面去。”陈国谅这么看待外科医生的工作,而握在手中的刀,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刀拿得好可以救人,拿不好可能去当黑市医生做器官买卖,那就是有执照的杀手。” 一般人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陈国谅说,外科医生要practise perfect makes perfect,练习完美才能达致完美。对于梦想成为外科的年轻学子,他提醒,外科医生的生活品质不好,一定要有兴趣才能坚持。“其实就那几个心:莫忘初心,要细心、有耐心和决心。”​
2年前
刀下留人~~~~~~~~~才! 刀,用以切、削、剪、刻、割、斩的工具,也可以是冷兵器,例如“屠龙宝刀”“小李飞刀”“青龙偃月刀”。我们对刀的印象多半是危险,刀刃锋利,一不小心就被划伤。刀易伤人,自小我们就被灌输小心刀。但也就是那份小心叮嘱,让幼时的我们多么期待能手握剪刀剪剪纸,或提把小刀切切水果,相当珍惜与危险物品短暂为伍的机会。 有些人不同,天生适合执刀,找到一份靠刀吃饭的活儿,最后练就刀人合一的境界,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刀在他们手上不再是危险事物,而是创造甚至救人的神器。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陈敬晖 7月下旬某个中午,烈日当空,高温34摄氏度,闷热难耐。半山芭姑苏慎忠行楼下,学徒围绕,听候杨忠明师傅(Chef John)差遣,把一块重达270磅(约122.5公斤)的冰块从掀背车后车门运下。冰块长100公分,高50公分,宽25公分,用杠杆原理小心翼翼靠在车尾卸下,却还是不小心磕在柏油路上,缺了一角。“噢……”一众人惊慌叹了一口气,只有杨忠明面不改色,指使其中一个身材较为魁梧的学徒,合力用大冰夹把冰块夹上瓷砖地板,滑进室内。又搬又抬,最终大冰块垫在酒楼玻璃杯的篮子上。 [nonvip_content_start] 杨忠明是马来西亚享誉国际的冰雕大师。他把一行李箱的“家伙”拖来,一件件摆在圆桌上。不管是冰雕、雪雕,靠的就是大大小小,高矮胖瘦的刀具,把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冰雪雕塑成不同形态。 “呐,这是立陶宛的朋友送的。”“这些是V-shape(V型)的。”“这个是日本朋友送的,以前我刚出国不懂,拿他的工具来看,结果被他骂。现在是好朋友了,他还送我这个、这个(锯子、扁凿)。”每件刀具功能不同,各有故事,不知不觉摆满整张桌子。只见前方的大冰块一点点融化,还是请大师赶快大显身手吧! 杨忠明也是姑苏慎忠行的评委主任,此次应采访之邀现场示范冰雕,姑苏行的学徒当然把握机会学习观摩。第一步,用凿子在冰面描出雏形,第二步就出动最大的刀具——电锯。电锯英文叫“chainsaw”,一启动,锯齿链带锯向冰块,红豆冰般细致的冰屑即随链带“唰唰”往回喷。 电锯一下,左一块右一块不要的三角形“哐哐”跌落在地滑走。冰雕是“减”的美学,一开始用电锯以最快速度去除不要的部分,剩下的冰块露出交叠的三角形,基本看出是一条神仙鱼。然而,神仙鱼只占冰块一面,另一面,他再用电锯剔出一只天鹅的雏形。 “通常婚宴我们会雕一对天鹅,懂为什么是天鹅吗?”杨忠明示范不忘教学,与现场的学徒交流,答案当然是寓意成双成对。电锯上的锯齿链带快速运转是名副其实的“游刃”,大刀用在小冰上,三两下子雕出形,确实是游刃有余。 完成雏形,细节就得用小刀具雕琢了。小型冰雕对杨忠明而言是小儿科,摆了一桌子刀具,其实只用一两把就够了。任何雕刻的美丑都在于精雕细琢,他先用V型凿刀,随刀锋的折角凿进冰块,由内往外撬,再用平口凿刀凿出羽毛覆盖的弧度与斜度。讲求拟真才能栩栩如生,天鹅的翅膀如是,突起的疣鼻特征如是,神仙鱼上翘的嘴、燕尾腹鳍和鱼鳍细纹也如是。 最想挑战:在全球最冷城市冰雕 大约45分钟,一块大冰华丽变身成两面造型,再用电锯从中锯开,两座冰雕随即完成。再淋上清水冲刷掉表面冰屑,冰雕变得剔透晶莹。对比杨忠明在雪地里比赛的作品,真的是小儿科,兴许只是幼稚园程度。大赛里的作品用多个冰块组合而成,高得要爬上楼梯雕塑。 过去30年,杨忠明代表马来西亚到日本札幌、中国哈尔滨、俄罗斯、芬兰、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参加国际冰雕大赛。刚过去的3月份,他如愿参加了美国阿拉斯加世界冰雕艺术锦标赛。在这些地方参加冰雕,高温有零下3摄氏度,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这还不够,他还想挑战更冷的西伯利亚城市雅库茨克(Yakutsk),当地最低温纪录是零下64摄氏度。 很难想像,生在常年炎夏的热带地区,冰块融化得那么快,竟能培育出冰雕大师,与寒带国家的大师同场竞技。杨忠明说,少时就喜欢“动刀”,中学就能把铅笔雕成窈窕淑女的形状。后来修读绘测课程,掌握了3D立体设计概念。 1986年经济不景,杨忠明找不到工作,到云顶一家酒店任职。有艺术细胞又有设计底子,他很快被推荐到厨房做食雕,蔬果、牛油、巧克力、冰块等等能雕塑的都难不倒他。1991年,他转而到国际知名酒店任职,还代表马来西亚到日本札幌雪祭参赛。那是由旅游及文化部赞助,每年的作品一定要有马来西亚元素。杨忠明就雕过柔佛的竹马舞(Kuda Kepang)、东马的伊班族勇士。其他冰雕节创作主题随性发挥,他尤爱大自然,常以动物为题,力求静态中雕出动感。 四处征战,收获最真挚的友谊 因为冰雕,杨忠明有机会周游各国,体验冰天雪地的生活。“雪很厚,一踩进去就到膝盖,一路上风雪很大,割到眼睛很痛……”还有一次,他忘记摘下尾指的戒指,又没注意到手套破铜。雕刻到一半,他惊觉尾指不能弯曲,脱下手套才发现整只手指发黑。“我的朋友教我用手搓热,不能直接淋水,不然可能会断掉……” 冰雕环境极寒,又有高处作业,刀更是“危险”物件。杨忠明说,还真发生过冰块砸伤人的事件。而他用得最久的那柄扁凿,手柄末端特别焊接安全锁,就算手滑松脱,还来得及握紧安全锁,不会砸伤下方人员。 说起冰雕带来的收获,杨忠明认为是友谊。他掏出一件朋友送的传统乐器“口簧琴”,迫不及待示范演奏。“有时我没有去比赛,朋友会问‘John怎么没来?’”简直把他当成战友,让他非常感动。另外,就是认识偶像,世界公认的日本冰雕大师中村淳一(Junichi Nakamura)。 每次大老远到冰天雪地比赛,他的目标清晰,学一样新事物回来。四处征战又有收获,其实让年轻人非常向往。杨忠明也无任欢迎,只要对冰雕有兴趣,刻苦耐劳,不轻言放弃,会考虑收徒哦……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