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投资决策

你这时就是中了毒。你搜寻的新闻,也会加深你的偏见。你看越多金融危机的新闻和资讯,越容易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等,最后形成信息茧房。 好像从8月开始,这股市就没有停止过波动。 最近,我们还看到一些中东冲突升级的新闻,可以说世界真的是不太和平。等等……其实我们的世界好像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荡不安。就拿中东的冲突来说好了,这冲突并不是现在才开始,也不是去年10月才开始(咦,这么快就过去一年了),而是好多年前就开始了。你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 只不过,媒体对于这类新闻的报道频率以及撰写新闻稿的角度,就已经决定了这些资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辐射。这也是为何市场在过去几个月里,在乐观与悲观情绪之间反复波动。 美联储降息是好事或坏事?降息25个基点比较好,还是降50个基点比较好?这些都取决于新闻报道怎么看待那个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是满的,还是空的。 这自然给我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因为需要琢磨市场风向,以及何时产生变化,但偏偏这些思考工作的成本收益是不成比例的,越思考越迷茫,效益也快速下降。 稍微分享一下我被媒体询问的经历。媒体朋友们喜欢询问 “到底马股的支撑位和压力位在什么水平?” 老实说,技术分析并非我所长。奈何,媒体就是爱问。或许他们也不喜欢问,只是单纯觉得有些读者会有兴趣?因此,我只能用别种方式来解读。 我认为人们无法记得马股的收市点是多少,部分同行也不会记得,我们要记得的数字实在太多了。所以,对于这类数字,我都是抓一个模糊的概念,例如吉隆坡综合指数是1,6XX点的水平徘徊,我就记住前面两个数字好了。只要是马股维持在这个水平,我也不管它是1,660还是1,639,因为影响不大。 那么,这股影响力什么时候会增强呢?就是当这数字从1,6XX点上升到1,7XX点,或者下跌到1,5XX点。这有点像商品的定价策略,9.99令吉和10令吉相差无几,但前一个价格会比后一个价格更容易留下 “比较便宜” 的印象。 印象,是一个更为强烈的心理暗示,比你画的各种技术线条还要强。这个印象,就可以成为市场共识。许多技术分析爱好者们的解读都不相同,市场共识从何谈起? 所谓的技术分析,无非就是想要找出一个市场共识,这和基本面分析如出一辙。只不过,基本面分析的市场共识相对更容易形成。相比技术分析,我认为人们对数字的掌握往往习惯于抓住一个大概,加上媒体报道的推动,这些方式反而显得更为可靠。 人类的大脑是非常厉害的,它能够为许多现象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也使得很多人容易对市场变化过于敏感。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类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你先买入一些股票,然后每日打开交易平台放着,然后一边 工作,看看自己的心情会不会被股价波动影响。 当股价高了,你会心情愉悦,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其实纯粹是幸运);股价跌了个5%到10%,你或许还能安抚自己投资是要看长期利益的,不要去理会短期波动;股价再跌10%,你会开始担忧,去搜索有什么信息是自己有所遗漏,如果还有资金就想办法拉低成本;股价跌了20%后开始反弹10%,贪婪恶魔就会开始对你低语,你懊悔为何早前不买入更多来拉低成本,然后现在犹豫要不要买入或追高… 我相信这是许多股民的心理历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长期在这种自信心爆棚和自我怀疑之间切换,很快就会崩溃。 为了维持精神上的持续运作,你就会开始寻找理由。是美国在作怪、美联储老是不降息、是政府推出乱七八糟政策、是政客胡言乱语、是庄家要收票而打压股票、是市场没有慧眼而忽视了你买的优质股、是工作妨碍你的股票操作等等等等…这些理由大多不可证伪,但是溢出的鸡汤能量,足以让你继续前行。 你这时就是中了毒。你搜寻的新闻,也会加深你的偏见。你看越多金融危机的新闻和资讯,越容易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等,最后形成信息茧房。 而大多数人,都身处在这个信息茧房里,最后做出更多差劲的投资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继续待在奥马哈,远离华尔街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一些新闻,尽量保持距离,尤其是那些政治口水战,我宁可去看综艺节目,起码心情还会好一点。
2月前
不要忘记,股市是一个极其残酷的地方,永远是成王败寇。如果老是亏钱,再好的投资者也得滚蛋。 这个标题和内容恐怕会非常有争议,尤其是那些老读者们。 我曾经写过,在投资行业里,各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投资策略,有些擅长挖掘新投资想法,有些擅长解构企业活动,有些靠广泛人脉获取信息优势等等。总之,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大家都知道终极目标就是要帮客户赚钱。 老实说,在担任基金经理工作的这段期间,我自己经历了许多心理变化。而要论最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我越来越不纠结于“投资”还是“投机”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在脑海里忘记了这个界限的存在。 在读者诧异时,请容我稍作解释。当我不再理会是“投资”还是“投机”,并不意味着我就会买入那些超高风险的股票,或者道听途说就买入炒股之类。因为不管是公司规定,还是业内的基本操守,大家在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都会经过投资委员会的首肯,才会把某只股票纳入许可清单。而要得到投资委员会的认可,自然要做足研究和分析功课,所以一定会经过基础的基本面分析和筛选。 况且,长期的工作经验使得我们在看一些公司财报,或者听到一些商业模式时,我们就知道有什么关键部分要问清楚,三大财报里要抓什么重点。说是神经反射,或者是肌肉记忆也不为过。经过了这一轮的工作和程序后,我们就会决定到底何时购买一只股票、买多少、何时卖,卖多少等等。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套路。 那么,在买入股票之后,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意料之外的暴涨呢?该怎么做? 举例来说,你买入ABC股,成本1.00令吉,目标价格是1.50令吉。如果你买入的第二天就上涨到1.20令吉,你是卖,还是不卖? 如果是用“投资者”视角来看待的话,那么我们大概率是不会卖的,因为尚未到目标价格;如果用“投机者”视角,考虑到只不过1天的时间就拿到20%的回报率,肯定得卖。 问题来了:上述两种做法,何者才是正确的? 在“投资者”的世界里,他是要拿下50%的回报率,所以忍住短暂的20%回报率是值得的。不过,是否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ABC股的价格昙花一现,一年后下滑至0.80令吉呢? 倘若如此,“投资者”必然会说那么一开始的研究功夫和估值做错了。这就很有趣了,因为在“投资者”对股市的认知里,ABC股的价格理应是按照他的估值方式来显现。如果最后没有显现,那么大概率是方法出错了。那么,如果出错,可以是什么地方出错呢? 我认为是忽略了“世界不按你的剧本行事”这个基本常识。 我在做错一些投资决策后,都会思考自己在过程中做错了什么。有些决策确实能够总结出一套教训或心得,但有些决策是真的鬼打墙,是怎么也想不明白。假设我的估值方式是正确的,那么就是买卖的时机出错了,而买入后第二天暴涨20%就是我的最佳出场时机。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的解释,那就是一句“错过了”,就像是曼桢说的“我们回不去了”。 那么,是否应该效仿“投机者”那样,第二天就套利离场呢?那么,又是否存在一个可能,那就是ABC股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缓缓地上升至1.50令吉,甚至是2令吉呢?投机者岂不是成了最大的小丑? 同样地,还是那句买卖时机的问题。这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些随机性。 以上的两个身份和两个情景,可以延伸出另外两个情景:一个就是投资者坚持不卖,然后ABC股在几个星期后上涨到1.50令吉,他得到丰硕果实;另一个则是投机者在第二天套利20%离场,然后ABC股就一路下滑到0.80令吉,他得到快速的胜利。 那么,投资者和投机者要怎么做才能够得到这个美好结局呢? [vip_content_start] 很难。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有一点可以做到,那就是忘了自己是投资者或投机者的身份。不要让“身份”这种不重要的事情束缚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这也就是此文一开始说的,我越来越不纠结于“投资”还是“投机”界限的含义。少了这个束缚,你做的决定就更加灵活。 我当然也明白有些投资者会非议我这种论调,容我分享一些感悟。 我在学股票投资和金融时,最常听到的莫过于我们的宗师级前辈,巴菲特老爷爷喜欢说的那句,一家公司的价值就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简单来说,如果一家店铺在未来5年内,每年可以净赚100万令吉,如果我们取10%折现率,那么该店铺在今天的价值为379万令吉,而非500万令吉,因为5年后的100万令吉是要打折的。 这个逻辑可以说是许多估值理论的核心,是整座理论大厦的地基。然而,鲜少有人去讨论,这地基其实非常敏感。用回上述例子,如果我们把折现率上调为15%,那么该店铺的价值就会下滑到335万令吉;反之,如果把折现率下调至5%,店铺价值则会上升至433万令吉,和15%折现率的场景相比,多了差不多整整100万令吉。 以上例子,你也看得出来公司的价值会被利率环境影响,所以一些投资者希望看到美联储降息是大有缘由的,因为降息可以刺激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涨。毕竟,当央行的政策利率目标都下调到3%了,你不可能还是用15%的折现率去看待这店铺的价值,对不? 然而,利率只是这个估值模型的一个变量。当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变化,例如店铺净赚能力是不是能够获得提升,每年不只赚100万令吉?这店铺的净盈利是稳定地每年把100万令吉收入囊中,还是会先高后低,或者先低后高? 故此,这店铺的价值是各花入各眼,见仁见智。大家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不会完全一致。股市里的交易价格,也只是显示一部分人的短暂共识罢了。今天有30人愿意以5令吉交易,明天换另一拨人,有50人愿意6令吉交易。这群人可来可去,心情难以揣摩。所以格雷厄姆才说股市是一个大型的心情天秤,每日皆有不同的买卖献议。 既然如此,每天心情舒爽,或者郁郁寡欢的人,在股市里都不在少数,我又何必去介意谁欢喜,谁忧愁呢?况且,芸芸众生里,我怎么掌握得到大家的喜怒哀乐?既然掌握不了,我又何必画地为牢,给自己套上多一重身份呢? 不要忘记,股市是一个极其残酷的地方,永远是成王败寇。如果老是亏钱,再好的投资者也得滚蛋。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