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林瑞源
投资理财
让你懂吃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投资决策
VIP文
黄子伦 | 媒体影响下的市场情绪波动
你这时就是中了毒。你搜寻的新闻,也会加深你的偏见。你看越多金融危机的新闻和资讯,越容易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等,最后形成信息茧房。 好像从8月开始,这股市就没有停止过波动。 最近,我们还看到一些中东冲突升级的新闻,可以说世界真的是不太和平。等等……其实我们的世界好像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荡不安。就拿中东的冲突来说好了,这冲突并不是现在才开始,也不是去年10月才开始(咦,这么快就过去一年了),而是好多年前就开始了。你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 只不过,媒体对于这类新闻的报道频率以及撰写新闻稿的角度,就已经决定了这些资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辐射。这也是为何市场在过去几个月里,在乐观与悲观情绪之间反复波动。 美联储降息是好事或坏事?降息25个基点比较好,还是降50个基点比较好?这些都取决于新闻报道怎么看待那个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是满的,还是空的。 这自然给我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因为需要琢磨市场风向,以及何时产生变化,但偏偏这些思考工作的成本收益是不成比例的,越思考越迷茫,效益也快速下降。 稍微分享一下我被媒体询问的经历。媒体朋友们喜欢询问 “到底马股的支撑位和压力位在什么水平?” 老实说,技术分析并非我所长。奈何,媒体就是爱问。或许他们也不喜欢问,只是单纯觉得有些读者会有兴趣?因此,我只能用别种方式来解读。 我认为人们无法记得马股的收市点是多少,部分同行也不会记得,我们要记得的数字实在太多了。所以,对于这类数字,我都是抓一个模糊的概念,例如吉隆坡综合指数是1,6XX点的水平徘徊,我就记住前面两个数字好了。只要是马股维持在这个水平,我也不管它是1,660还是1,639,因为影响不大。 那么,这股影响力什么时候会增强呢?就是当这数字从1,6XX点上升到1,7XX点,或者下跌到1,5XX点。这有点像商品的定价策略,9.99令吉和10令吉相差无几,但前一个价格会比后一个价格更容易留下 “比较便宜” 的印象。 印象,是一个更为强烈的心理暗示,比你画的各种技术线条还要强。这个印象,就可以成为市场共识。许多技术分析爱好者们的解读都不相同,市场共识从何谈起? 所谓的技术分析,无非就是想要找出一个市场共识,这和基本面分析如出一辙。只不过,基本面分析的市场共识相对更容易形成。相比技术分析,我认为人们对数字的掌握往往习惯于抓住一个大概,加上媒体报道的推动,这些方式反而显得更为可靠。 人类的大脑是非常厉害的,它能够为许多现象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也使得很多人容易对市场变化过于敏感。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类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你先买入一些股票,然后每日打开交易平台放着,然后一边 工作,看看自己的心情会不会被股价波动影响。 当股价高了,你会心情愉悦,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其实纯粹是幸运);股价跌了个5%到10%,你或许还能安抚自己投资是要看长期利益的,不要去理会短期波动;股价再跌10%,你会开始担忧,去搜索有什么信息是自己有所遗漏,如果还有资金就想办法拉低成本;股价跌了20%后开始反弹10%,贪婪恶魔就会开始对你低语,你懊悔为何早前不买入更多来拉低成本,然后现在犹豫要不要买入或追高… 我相信这是许多股民的心理历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长期在这种自信心爆棚和自我怀疑之间切换,很快就会崩溃。 为了维持精神上的持续运作,你就会开始寻找理由。是美国在作怪、美联储老是不降息、是政府推出乱七八糟政策、是政客胡言乱语、是庄家要收票而打压股票、是市场没有慧眼而忽视了你买的优质股、是工作妨碍你的股票操作等等等等…这些理由大多不可证伪,但是溢出的鸡汤能量,足以让你继续前行。 你这时就是中了毒。你搜寻的新闻,也会加深你的偏见。你看越多金融危机的新闻和资讯,越容易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等,最后形成信息茧房。 而大多数人,都身处在这个信息茧房里,最后做出更多差劲的投资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继续待在奥马哈,远离华尔街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一些新闻,尽量保持距离,尤其是那些政治口水战,我宁可去看综艺节目,起码心情还会好一点。
2月前
VIP文
VIP文
黄子伦 | 投资还是投机 ,重要吗?
不要忘记,股市是一个极其残酷的地方,永远是成王败寇。如果老是亏钱,再好的投资者也得滚蛋。 这个标题和内容恐怕会非常有争议,尤其是那些老读者们。 我曾经写过,在投资行业里,各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投资策略,有些擅长挖掘新投资想法,有些擅长解构企业活动,有些靠广泛人脉获取信息优势等等。总之,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大家都知道终极目标就是要帮客户赚钱。 老实说,在担任基金经理工作的这段期间,我自己经历了许多心理变化。而要论最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我越来越不纠结于“投资”还是“投机”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在脑海里忘记了这个界限的存在。 在读者诧异时,请容我稍作解释。当我不再理会是“投资”还是“投机”,并不意味着我就会买入那些超高风险的股票,或者道听途说就买入炒股之类。因为不管是公司规定,还是业内的基本操守,大家在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都会经过投资委员会的首肯,才会把某只股票纳入许可清单。而要得到投资委员会的认可,自然要做足研究和分析功课,所以一定会经过基础的基本面分析和筛选。 况且,长期的工作经验使得我们在看一些公司财报,或者听到一些商业模式时,我们就知道有什么关键部分要问清楚,三大财报里要抓什么重点。说是神经反射,或者是肌肉记忆也不为过。经过了这一轮的工作和程序后,我们就会决定到底何时购买一只股票、买多少、何时卖,卖多少等等。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套路。 那么,在买入股票之后,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意料之外的暴涨呢?该怎么做? 举例来说,你买入ABC股,成本1.00令吉,目标价格是1.50令吉。如果你买入的第二天就上涨到1.20令吉,你是卖,还是不卖? 如果是用“投资者”视角来看待的话,那么我们大概率是不会卖的,因为尚未到目标价格;如果用“投机者”视角,考虑到只不过1天的时间就拿到20%的回报率,肯定得卖。 问题来了:上述两种做法,何者才是正确的? 在“投资者”的世界里,他是要拿下50%的回报率,所以忍住短暂的20%回报率是值得的。不过,是否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ABC股的价格昙花一现,一年后下滑至0.80令吉呢? 倘若如此,“投资者”必然会说那么一开始的研究功夫和估值做错了。这就很有趣了,因为在“投资者”对股市的认知里,ABC股的价格理应是按照他的估值方式来显现。如果最后没有显现,那么大概率是方法出错了。那么,如果出错,可以是什么地方出错呢? 我认为是忽略了“世界不按你的剧本行事”这个基本常识。 我在做错一些投资决策后,都会思考自己在过程中做错了什么。有些决策确实能够总结出一套教训或心得,但有些决策是真的鬼打墙,是怎么也想不明白。假设我的估值方式是正确的,那么就是买卖的时机出错了,而买入后第二天暴涨20%就是我的最佳出场时机。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的解释,那就是一句“错过了”,就像是曼桢说的“我们回不去了”。 那么,是否应该效仿“投机者”那样,第二天就套利离场呢?那么,又是否存在一个可能,那就是ABC股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缓缓地上升至1.50令吉,甚至是2令吉呢?投机者岂不是成了最大的小丑? 同样地,还是那句买卖时机的问题。这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些随机性。 以上的两个身份和两个情景,可以延伸出另外两个情景:一个就是投资者坚持不卖,然后ABC股在几个星期后上涨到1.50令吉,他得到丰硕果实;另一个则是投机者在第二天套利20%离场,然后ABC股就一路下滑到0.80令吉,他得到快速的胜利。 那么,投资者和投机者要怎么做才能够得到这个美好结局呢? [vip_content_start] 很难。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有一点可以做到,那就是忘了自己是投资者或投机者的身份。不要让“身份”这种不重要的事情束缚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这也就是此文一开始说的,我越来越不纠结于“投资”还是“投机”界限的含义。少了这个束缚,你做的决定就更加灵活。 我当然也明白有些投资者会非议我这种论调,容我分享一些感悟。 我在学股票投资和金融时,最常听到的莫过于我们的宗师级前辈,巴菲特老爷爷喜欢说的那句,一家公司的价值就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简单来说,如果一家店铺在未来5年内,每年可以净赚100万令吉,如果我们取10%折现率,那么该店铺在今天的价值为379万令吉,而非500万令吉,因为5年后的100万令吉是要打折的。 这个逻辑可以说是许多估值理论的核心,是整座理论大厦的地基。然而,鲜少有人去讨论,这地基其实非常敏感。用回上述例子,如果我们把折现率上调为15%,那么该店铺的价值就会下滑到335万令吉;反之,如果把折现率下调至5%,店铺价值则会上升至433万令吉,和15%折现率的场景相比,多了差不多整整100万令吉。 以上例子,你也看得出来公司的价值会被利率环境影响,所以一些投资者希望看到美联储降息是大有缘由的,因为降息可以刺激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涨。毕竟,当央行的政策利率目标都下调到3%了,你不可能还是用15%的折现率去看待这店铺的价值,对不? 然而,利率只是这个估值模型的一个变量。当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变化,例如店铺净赚能力是不是能够获得提升,每年不只赚100万令吉?这店铺的净盈利是稳定地每年把100万令吉收入囊中,还是会先高后低,或者先低后高? 故此,这店铺的价值是各花入各眼,见仁见智。大家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不会完全一致。股市里的交易价格,也只是显示一部分人的短暂共识罢了。今天有30人愿意以5令吉交易,明天换另一拨人,有50人愿意6令吉交易。这群人可来可去,心情难以揣摩。所以格雷厄姆才说股市是一个大型的心情天秤,每日皆有不同的买卖献议。 既然如此,每天心情舒爽,或者郁郁寡欢的人,在股市里都不在少数,我又何必去介意谁欢喜,谁忧愁呢?况且,芸芸众生里,我怎么掌握得到大家的喜怒哀乐?既然掌握不了,我又何必画地为牢,给自己套上多一重身份呢? 不要忘记,股市是一个极其残酷的地方,永远是成王败寇。如果老是亏钱,再好的投资者也得滚蛋。
6月前
VIP文
更多投资决策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