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投资周刊

而曾是全民的痛,却享有着世界上最公平税收美誉的消费税,再次聚集了镁光灯的焦点。到底,各方如何看待重启消费税一事? 由于大马公共收入基础收窄,财政吃紧,2024年财政预算的焦点之一就是被誉为“选举毒药”的消费税(GST)会否重启。 尽管通胀率高,持续升息的宏观环境导致人民生活面对很大的挑战,然而,市场对于消费税重启看法两极化。商界建议重启消费税,政府则倾向于先解决民困。 除了消费税,政府还有什么新招可以增加收入?资本利得税、奢侈税和罪恶领域的命运又将如何? 民困时局  合理化补贴为上策 过去5年,大马经济遭受政变、冠病疫情和第十五届全国大选等冲击,为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政府的财政预算案规模屡创新高。 有分析员认为,我国2024财政预算案,本质上还是属于扩张性。 但大家也非常关注政府的收入来源,尤其是钱从哪里来?是否能够像分析员预计的,可以微妙地平衡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并确保国家债务处合理水平。 而曾是全民的痛,却享有着世界上最公平税收美誉的消费税,再次聚集了镁光灯的焦点。到底,各方如何看待重启消费税一事? 政府首要解决生活费高涨 兴业研究经济学家认为,短期内,政府料不会重启消费税,因为解决生活费高涨仍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预计将推介新税务包括资本利得税。 该行研究主管谢福隆指出,由于我国公共收入基础收窄,财政吃紧,2024年财政预算需在扩大收入和合理化补贴中二选一。 而他认为,政府会先进行补贴改革,以为未来的财政改革奠下基础,因此不太可能在2024年重启消费税。 赖于政治决心,该行相信,消费税将在迟些时候才会卷土重来。 大马团结政府将于10月13日提呈2024年财政预算案,也是团结政府的第二份财政预算案。 达证券研究也相信,政府不会在短期内重新推行消费税,因为目前经济环境仍充满挑战,国家部分经济才从冠病疫情的冲击复苏。 提升人民收入 而且该行认为,人民的收入也必须先提升。 根据达证券,第十二大马计划整个计划的总收入调高到1兆4300亿令吉,比原本预期的1兆2200亿令吉高,同时,首2年内已录得约5281亿令吉。 在2023至2025年,剩下的3年内,联邦政府的收入目标为9048亿3000万令吉,因此赤字将达2579亿3000万令吉。 因此,分析员说,接下来3年内,政府的收入每年平均需有3000亿令吉。有鉴于此,政府必须要扩大税基和收入来源,更针对性的补贴和谨慎的管理国家财政。 “虽然政府已准备好随时可推出新税,但也再三保证,将确保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继续获得援助。” 另外,根据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资料,2023年大马政府的收入12.1%或253亿为个人所得税、11.4%或333亿令吉为销售服务税、965亿令吉或33.1%为公司税、22.4%或652亿令吉为石油相关收入,及其他收入21%或612亿令吉。 扩大税基:商界吁重启消费税 虽然分析员认为政府不会在2024年重启消费税,国内业界却要求政府重启消费税。 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NCCIM)最近就财政预算案提出8项关键建议,包括重新落实消费税。该商会认为,稳定的税务环境对鼓励企业增长和外国投资很重要,而重新落实GST并将税率降低至4%,可以成为比现有的销售税(SST)更稳定的收入渠道。 马来西亚厂商联合会(FMM)也多次促请政府,认真检讨并重推消费税,建议推行消费税2.0。 无论如何,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指出,大马再次推行消费税前,要先减少对富人的补贴,并进行补贴合理化。 他一再强调,消费税的重启,取决于什么时候达到门槛。当人们生活在赤贫中时,政府必须引入累进税收政策(progressive tax policies),而不是影响赤贫人口的广泛税收政策。 他认为,政府必须尽快合理化补贴,因为大马的补贴支出,是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 政治因素:GST推行3年废除 大马曾经在2015年4月推行税率为6%的消费税,执行了约短短3年后,在2018年6月废除。 谢福隆指出,首次执行消费税时,因管理方式不佳导致怨声四起,尤其是小型企业,他们对于进项税的退款过度延误感到不满。 因此,废除消费税成为希盟在第十四届全国大选的竞选宣言。而希盟政府2018年执政后,就着手废除了消费税。 无论如何,随着国家债务上升,且财政持续赤字,迫使政府重新思考重启消费税。 谢福隆说,在第十二大马计划下,政府的赤字目标是降至仅占国内生产总值3至3.5%,因为肯定要有可以扩大税基的计划。 他补充:“消费税也是比较有效率的税务,因为供应链的每个阶段会更透明,可减少漏税。” 有鉴于此,该行认为中期内,消费税很可能会重启,但不会是在2024年的财政预算案上提呈。 同时,经济部长拉菲兹也在9月中,安华提呈第十二大马计划中期检讨后指出,对于消费税持开放态度,将根据具体或每年的情况才做出决定。 早前,世界银行也指出,大马现在未必需要重启消费税,设定中长期国家收入策略更为重要。 世银大马首席经济学家阿布亚尚希指出,大马政府现在最重要的功课,是必须先确定较长期的财政目标,知道国家经济需要什么花费,才能回答必须动员多少收入的问题。 推行新税:资本利得税奢侈税受关注 若不在2024年再次推行消费税,政府要如何增加收入?市场预计,政府可能会启动的新税务,包括资本盈利税及2023年财政预算已公布的奢侈税细节。 此外,财政责任法案(FRA)预计今年10月提呈国会,而电子发票系统(e-invois)将于明年落实,都是政府巩固国家财政状况的措施。 谢福隆指出,为了增加收入,2023财政预算案已公布的资本盈利税及奢侈税将开跑。 他说,安华去年重新提呈2023年财政预算案时,宣布2024年起,脱售非上市公司股票将被征收资本利得税。 “目前,除了产业盈利税,大马并没有针对资本增值征税。” 他也认为,资本利得税不会针对脱售上市公司的股票征税。且脱售已获得首次公开募股(IPO)批准公司的股票也不会被征税。 另外,麦格理证券研究指出,市场不会对资本利得税感到意外,因为政府在2023年的财政预算案已提及。而且,该项税务自2020年就开始讨论。 资本利得税将冲击创投私募领域 该行认为,肯定的,这个税务不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但资本利得税一旦开跑,将冲击创投和私募领域,尤其目前市场的资本成本更高。 无论如何,这将鼓励想要释放现金,却不想被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老板,选择上市。 达证券研究补充,大马是区域内剩余的少数未推介资本利得税的国家。 不过,他解释,尽管新加坡也没有资本利得税,但该国的税基更广泛,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达15%,相比之下,大马仅12%。 达证券也说,2023年财政预算案公布的奢侈税原定在4月1日开跑,但后来无限期展延。 因此该行分析员认为,政府会在这次的财政预算案上重提奢侈税。 大马大华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吴美玲则相信,政府会公布更多奢侈税的细节。 电子发票系统可扩大收入 她也预计,内陆税收局明年将开始落实电子发票系统(e-invois),可助收窄政府税收缺口和扩大收入基础。 “除了加强执法,强化税务合规和遏制漏税,自愿申报漏税计划(Special Voluntary Disclosure Program)也将持续至明年5月21日。” 劫富济贫:繁荣税PKPP一时之选 1.繁荣税 除了消费税,政府在2022年财政预算案也曾经抛出“繁荣税(Cukai Makmur)”的震撼弹。 为了增加收入,政府在2022年税收年,向可征税收入达1亿令吉的企业征收单次特别税务,也就是繁荣税。 当时,符合条件的企业首1亿令吉的可征税收入被征收24%的税率,其余的可征税收入则被征收33%的税率。 2.收入汇款特别计划(PKPP) 政府在2022年财政预算中也曾宣布,将推出收入汇款特别计划(PKPP),向在海外拥有收入存款的大马纳税居民征税3%。 不过,该项海外收入征税计划先是展延,接着在2022年3月宣布终止。 难逃一劫:罪恶税多年没上调 每当财政预算案来临,有“罪恶”领域之称的烟酒和博彩业最容易成为政府加税的目标。那么2024年,他们的命运将如何? 达证券分析员认为,政府不会对博彩领域动刀,因可通过资本利得税,来扩大税收。 回顾之前的财政预算案,希盟政府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将赌场税提高到35%,并将万字票的特别开彩次数砍半。因此大选后,政府或再次对博彩业动手。 但分析员相信,这次的情况不同。因为博彩领域在冠病疫情期间受到重创,目前还在复苏中,在整个时候提高博彩税,会让该领域的复苏偏离轨道。 兴业研究分析员也预计,博彩税不会有变化,因为是冠病疫情最严重受创的领域之一,到现在尚未恢复元气。 “上调博彩税可能会减少派彩率,反而激励了非法业者,进而冲击整体税收。” 而且该分析员认为,加强执法,对付非法业者才是获得额外税收更有效的方法。 不排除增特别开彩次数 另外,政府去年12月宣布,将2023年的万字票特别开彩次数,从22次减少至今8次。因此分析员不排除政府为了提高收入,增加特别开彩次数。 烟草啤酒税上调难估 不仅是博彩业,烟草和啤酒业都面对庞大的黑市挑战,但兴业研究分析员指出,他们无法排除掉啤酒和烟草税上调的可能。 他说,尽管政府有必要加强执法来打击烟和酒的走私活动,无法确定啤酒和烟草的国内税不会上调。 大马政府之前最近一次上调烟草国内税是在2016年,税率上调至约40%后一直维持至今。 不过,2018年取消了消费税,由10%销售服务税取代后,比6%消费税税率高,导致香烟变相起价,业者怨声四起。 由于烟草税处于高水平,导致我国的走私烟活动猖獗,而且占有率高达60%。 政府在重新提呈2023年财政预算案时,并没有上调烟草税,但建议向用于电子烟的尼古丁液体或凝胶产品征收国内税。随后,财政部宣布从4月1日起,对电子烟的尼古丁液体或烟油凝胶征收每毫升40仙的销售税,使得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电子烟合法化。 政府也是在2016年上调大马的啤酒税后,再未提高过啤酒税。目前我国的啤酒税是世界第二高,每公升每100%酒精175令吉。
2年前102点阅
随着政府放眼进一步巩固我国财政状况,经济学家纷纷预测,合理化补贴机制将是2024年财政预算案的重头戏之一,落实针对性补贴,以削减补贴支出,不再派糖! 政府提供补贴是好意,旨在保护消费者不受国际物价波动冲击,惟广泛补贴导致经济与财政成本高昂,巨额补贴促使财政预算紧张,加深赤字,政府不断举债。 随着大马放眼进一步巩固财政状况,经济学家纷纷预测,这次政府将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公布落实针对性补贴,不再大派糖果。 对于大部分大马人来说,我们终究得喝下这剂“苦口良药”,找回财政健康,才能换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 补贴合理化 喊了10年 我国的补贴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敦马哈迪初次任相的1983年。政府提供津贴的用意是好的,要保护消费者不受到国际物价波动的影响。 不断举债 加深赤字 但广泛补贴导致经济和财政成本高昂,巨额补贴更使得政府的财政预算紧张,加深赤字,不断举债。而且巨额补贴,也导致人民浪费或滥用补贴,降低经济效率。 随着政府放眼进一步巩固我国财政状况,经济学家纷纷预测,合理化补贴机制将是2024年财政预算案的重头戏之一,落实针对性补贴,以削减补贴支出,不再派糖! 兴业研究研究主管谢福隆指出,鉴于国债水平令人不安,政府有必要改善财政状况,而且第15届全国大选结束近1年后,相信团结政府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可采取一些强硬措施。 他说,向来显而易见却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我国庞大的补贴开销和重启消费税。那么,2024年财政预算的焦点,将会是在扩大收入和合理化补贴中二选一。 该行认为,政府会先进行补贴改革,不太可能重启消费税。并为国家未来有意义的财政改革,奠下基础。 另外,大马大华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吴美玲指出,正如第12大马计划中期检讨报告中强调的,政府将确保财政支出审慎,而关键措施就是针对性补贴。 她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政府预计利用全面的家庭数据来瞄准有资格获得补贴和援助的合适群体。” 而2024年财政预算案的目标,料与昌明经济(Madani Economy)、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和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一致。 大马政府将于10月13日提呈2024年财政预算案,也是团结政府的第二份财政预算案。 过去5年,我国经历了政变、冠病疫情和第15届全国大选,经济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然而,人民生活环境越挑战,政府的补贴账单就越庞大。 根据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资料,自1998年,我国已连续26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 截至去年底,联邦政府的直接债务达1兆零800亿令吉,或等于国内生产总值60.4%,截至今年底,料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2%。 而且因补贴和社会援助金,政府的行政开销也较预期高。虽然2023年,政府的补贴金额将减少87亿令吉,至586亿令吉,但仍占总行政开销的20.3%的高水平。(图1) 政府合理化补贴早已不是新鲜事,倡议超过10年。然而补贴合理化措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马是补贴之王 像大马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政府补贴很常见,因为政府和人民间有一种社会契约,要解决贫困和扶持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资料显示,来到2009年,大马俨然成为发展中国家补贴最高的国家。占当时国内生产总值4.6%,远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平均值的1.5%,也比印尼(2.7%)及菲律宾(0.2%)来得高。 2022年,大马的补贴更达到史上最高,触及674亿令吉。补贴臃肿持续对本就紧张的财政资产负债表增添压力。(图2)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指出,随政府逐步启动针对性补贴,2023年补贴金额将减少12.9%或87亿令吉,至586亿令吉。行政开销也将下滑1.2%或36亿令吉,至2891亿令吉,比2022年大涨26.4%,表现更好。 不过,补贴和援助金仍然是政府行政开销第二大的支出。 2022年汽油补贴508亿富人也享有 尽管大马是石油净输出国,政府大幅补贴汽油价格,且占补贴最大部分,取消燃油补贴更是历届政府都无法完成的功课。 今年2月底,财政部副部长拿督斯里阿末马斯兰在国会指出,2022年,政府花了高达508亿令吉在燃油补贴,包括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LPG)。其中高达35%或170亿令吉,惠及T20群体。 大马自1990年代就开始汽油补贴,多年来,政府的石油补贴随着国际油价波动。 根据MIDF研究的资料,由于政府持续给予RON95汽油补贴,2010到2023年,RON95汽油市价,一度高达每公升平均4令吉34仙,国内零售价则持续维持在平均每公升介于1令吉67仙至2令吉21仙的水平。 值得注意,即便2020年,国际油价处于最低,每桶仅43.2美元,政府还是给出补贴。当时,RON95市价预计为平均每公升1令吉68仙,补贴后,平均价格为每公升1令吉67仙。 MIDF研究分析员预测,今年上半年,布兰特燃油价格平均每桶79.2美元,稍微低于政府的预测目标每桶80美元。因此预计全年内,RON95汽油的非补贴价格应平均为3令吉10仙,补贴后的零售价约每公升2令吉零5仙。 他说:“2022年,政府需要补贴的RON95差价平均达1令吉86仙,今年则料收窄至每公升1令吉零5仙。而且随着差价较低,政府的汽油补贴开销将比去年低。” 该分析员认为,取消燃油补贴将对大马社会有广泛的冲击,因为比较食用油和电力,燃油的替代品有限。且高效的综合公共交通服务仅限于巴生河流域特定地区。 “虽然电动汽车是另一种选择,但人民无法一天之内,就从燃油车转移到驾驶电动汽车。” 援助金派了12年饮鸩止渴 回顾历史,达证券研究分析员说,大马的第一个现金援助始于2012年,由时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首次推介。相较于过去的一揽子补贴,政府直接发放现金补贴给低收入群。 从2012至2023年间,我国的现金援助计划一共经历了5次变化,拨款也从约26亿令吉,飙涨到80亿令吉,受惠人数从大约520万人,几乎倍增至900万人。 分析员指出,他们与相关政府机构,比如内陆税收局和大马统计局讨论后发现,现金援助并不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长期方案。因为,援助金无法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根源。 分析员认为,援助金只是短期的解决了贫困社群所面对的特定挑战。与其只专注在特定需求,政府应该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确保资源更公平分配。 “现金援助仍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但它应该只属于完整策略的一部分。完整策略包括技能提升、可负担服务及经过深思熟虑的经济干预。” 分析员建议,政府在2024年财政预算案,优先考虑旨在提高B40家庭收入潜力的举措,因此这不仅可以改善福祉,也激励整体生产力,最终可为国家贡献经济增长和稳定。 另外,吴美玲认为,渐进式薪金制政策将有助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进而提高打工族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促进包容经济的增长。 其他援助 除了燃油补贴和现金援助,我国人民熟悉的补贴项目也包括白米、食用油、电费、面粉和生鸡补贴。 去年,全球冠病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对冠病的担忧消退后,却迎来百物价格上涨,鸡肉、鸡蛋、面粉和食用油价格等,出现前所未有的涨幅的困境。这时,政府的补贴就显得格外需要。 根据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整理的资料,其中白米补贴从2022年的5亿7000万令吉,上涨至2023年预计达6亿3000万令吉。 部长吁人民从“虚假低价”醒悟 经济部长拉菲兹今年内曾多次指出,赖于PADU推介的时间,政府将在2024年内落实针对性补贴,以可改善国家财政地位。人民必须从“虚假的低价”中醒悟。 由统计局管理的PADU,料于11月推介,明年1月开放给大众核实资料。 另外,政府已先对电费动刀。 7月1日起至12月31日,大马半岛用电量每月最少708令吉的用户,将被征每千瓦时10仙附加费。预料8万3000个或1%住宅用户将受到影响,每月电费将上涨187令吉或25%。 数据库决定受惠对象 ■针对性补贴 兴业研究分析员认为,政府将在明年开始执行针对性补贴计划。有鉴于此,2024年财政预算案焦点之一,肯定就是燃油补贴合理化是否确定开跑,以及落实时机。 该行经济学家指出,针对性补贴措施的执行期限仍不清楚。但他相信,落实日期可能赖于主要数据中心(PADU)是否已准备好启用。PADU是以家庭收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库,作为发放补贴的指南。 根据目前的进展,政府可能有机会调整柴油的补贴,但汽油的补贴就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为汽油的用户群更庞大,包括家庭用户。” 麦格理证券研究也认为,合理化补贴将是大马政府很重要的里程碑。 吴美玲预计,赖于补贴合理化措施的执行步伐,有可能为政府金库省下高达300亿令吉。那么针对性补贴开跑后,所省下的资金,就可以用在更多社会经济项目。 ■现金援助 生活成本持续上涨对相当庞大的大马人造成负担,因此达证券研究分析员预计,政府将于即将提呈的2024年财政预算案,继续为B40低收入群体提供现金援助。 他认为,低收入群体的援助不仅对于消除贫穷和提升经济发展来说很重要,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 但分析员预计,政府将优化派发援助金的方法,更仔细筛选受惠群体,并根据真正的需要来发放。 他说:“我们最近拜访内陆税收局,官员指出,将进一步优化名单标准,比如评估焦点不再只是收入水平。将综合来自43个机构的资讯,评估一名申请者是否符合资格领取援助金。” 分析员相信,更加全面的评估,将对一些申请者造成挑战。惟谨慎评估,可减少受惠人数量,确保只给予真正需要的人,且可保障国家财务状况。 “政府2022年行政开销中,23%就属援助金。” 另外,根据2023年财政预算,全部补贴开销约达586亿令吉,财政赤字目标为5%。分析员预测,假设2024年维持补贴,但现金援助从80亿令吉,减少10亿令吉,至70亿令吉,财政赤字将改善0.1个百分点。 麦格理证券研究也认为,政府将维持现金援助在目前的水平。 重振国家财政   挑战艰巨 尽管政府致力于补贴合理化以巩固国家财政,经济学家认为,不无挑战。 兴业研究经济学家说,其中行政开销很大部分属于公务员薪酬和退休金,占了近40%,无法轻易改变。 同时,因食品价格较高,通胀率还有上涨风险,加剧政府补贴改革的复杂度。 “比如,因气候不佳导致食品收成减少,白米和白糖禁止出口,加上地缘政治紧张持续都导致全球和区域的食品价格上涨。” 还说,大马高度依赖食品进口,因此会导致国内的食品价格跟着上扬,也意味着政府的补贴费用加大。 另外,市场预测,国际原油价格上探每桶100美元,料也会影响政府合理化补贴的步伐。
2年前52点阅
《孙子兵法》有言:“求之于势”,要懂得认清形势才能顺势而为,要想随风而行,必须先懂势,再做事。 风潮从未停过,从2000年互联网风潮,到油气SPAC热潮,2008年大马房产风潮,再到疫情爆发掀起的手套风潮、科技风潮,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风潮、电动车风潮等,一波接着一波。 每当风起时,都有不少追风者向风而行,希望趁势而起;然而,风停了,追风者则如坠落流星消声匿迹。跟风而行,究竟该还是不该呢?当风停了,追风者又该何去何从? 随着市场的变化,每段时间都有不同的潮流出现,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唯有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Ga Skylight公司董事兼企业教练郭义霖认为,“跟风”其实并没错,每个人都希望能站在风口上,风起时乘风而去,但如何在风起时飞得更高才是关键。 他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指出,跟风其实是应该的,顺势而为总比逆水行舟要来得好,总不可能做没有人做的东西,不管是站在个人或企业的角度来看,随风而行是应该的。 “作为企业者,最好当然是去创新,但我们也要知道,创新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包含研发、发展和社会教育等成本都是相当高的,并非每个国家都能够出现苹果、华为等创新型企业,这需要国家背后拥有庞大的科技、研发人才才能做到。” 近年来,国内商业模式的创新相当盛行,许多人都学习中国成功的案例,甚至将成功的商业模式搬到国内使用。但与中国13亿人口不一样,大马人口有3230万人,华裔仅680万人,若再细分说华语和英语的群体则更小了。鉴于国情、人口基数与市场规模的不同,若将中国的商业模式直接搬到大马使用,大马市场未必能承载,往往最后都败得一塌糊涂。 他指出,“跟风”本身并没有错,尤其在自身没有太多资本的情况下,更多的创业者都选择跟风,否则可能很难赚到第一桶金。但当太多的人进场,遍地开花之时,就要开始注意是否该继续跟风了。 “不能说跟风不好,而是要看你是在哪一个阶段进场,有时候你不跟风,待风一过,就要等下一个风口;但如果已经在刮大风了,即时再进场则未必是好事。” 他分享道,在疫情当下掀起的口罩风,身边一些朋友其实也转型去做口罩,可是后来都烧到手,只有第一批人可以赚到钱。甚至更早前掀起的奶茶风,在一些品牌带起风潮后,奶茶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大家都争先恐后开起了奶茶店,如今市场出现奶茶店过剩的情况。 “当竞争过于激烈,利润又不多的情况下,企业其实很难生存,当风一过,风口上的猪就会掉下来了。” 先懂势,再做事 《孙子兵法》有言:“求之于势”,要懂得认清形势才能顺势而为,要想随风而行,必须先懂势,再做事。 金融界最早嗅到风向 郭义霖指出,春江水暖鸭先知,当风口来临时通常最早嗅到风向的都是金融界,比如银行界或投资界,他们知道哪个风向会到来,于是会把钱借给相关企业,这时的风就开始来了。 “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浪潮,你可以看到很多投资机构都会争相把钱借给有能力生成AI的科技公司,当这阶段一来到的时候,就是风起了,也是最好的进场时候。” 第二阶段则是首批进场的大型公司摸到了门路,业内中型公司都感受到风起了,赶快跟风进场,随着越来越多公司涌入市场,整个市场开始大事发展。随之而来的第三阶段则因太多人涌入而开始泛滥,当太多企业进入到一个赛道,就会陷入一种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这股浪潮能否获得支撑,则得视这股风潮能否创造利润。 比如去年吹得比较盛的风潮是元宇宙(Metaverse),很多企业都跟随这一风潮,就连脸书(Facebook)都改名成Meta,做室内设计或卖场也都进场开发元宇宙。随后在NFT风大起时,大家都转为研发自己的NFT。 然而,科技发展不能只空讲未来前景,最后能不能创造盈利才是关键,如果只是一味吹嘘未来,但实际上却一分钱都没有赚,最终也会因没有正式的商业价值而被大家所放弃。 “如果这股风潮不能够创造利润,大家涌入只是为了推高自己的估值,为日后上市梦想打下基础。但当风潮退去时,这些刚进场的业者往往是一杯羹都分不到。” 郭义霖指出,第一和第二阶段进场的,往往都是现金流比较充足的公司,当来到第三阶段时,市场都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才进来接盘,当风潮一过,危机就开始浮现。 “如果你发现这个行业很多人进去,一个蛋糕只是一个人吃,没问题;如果是10个人吃可能还可以,但是100个人吃,还能不能分得到一口,就要想清楚,不要盲目进场。” 企业跟风3大考量 风起时应不应该跟风?郭义霖认为,知识、资源与资本是企业考量跨行业跟风的3大基本要素。 “第一个要考量的是知识是否充足,往往许多人看事情只是看表面,看到风潮到了,但是却不明白赚钱的门道在哪里。” 正如之前大家都在说大数据很重要,不管任何领域的企业都在收集数据,但大数据的功能是为了背后的人工智能所做的部署,目的是要得到行动数据做估算,再推送一些用户需要的东西给他们。 然而,很多人对大数据没有很深入了解,花大笔钱在收集数据,这就是知识不足的体现。因此,在进入任何新行业前,需要具备知识和一定的认知。 郭义霖认为,如果只是空有梦想,没有知识,这是不切实际的,在考虑是否要进入新行业时,可通过跟不同圈子的人交流,得到比较正确的资讯。 除了知识外,企业拥有的资源亦是相当重要的,其中包括专业人才或贵人,公司是否有这样的专才,如果没有,能否找到对的人。 第三则是资本,若资本不充足的情况勉强进入,那就是在赌,最后的结果不是大赢,就是大输。如果资本足够,输得起是没有问题的,但若输不起,那就千万不要轻易去碰触风口上的行业。 “当你要进入一个赛道,你的知识和认知到底有多广,你认识的人和拥有的资源到底够不够,或是有没有资本在背后支持,我想这是当代创业者应该去考量的,否则创业成了用头去撞业。” 拓展关联业务 追风者并非都只是盲目跟风的失败例子,当中亦不乏经过深思熟虑的业者,利用自身优势趁势拓展业务,以在追风的路上,比其他业者走得轻松顺利。 知名安全套制造商康乐(KAREX,5247,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8月宣布通过泰国子公司Innolatex进军手套制造业,因安全套和手套主要生产原料皆为橡胶,并且能通过其药房、药店等医疗业务的销售渠道,将手套商品销售到市场。 根据该公司2022年报,手套业务暂时还未有任何贡献,但厂房在验证生产线的最后阶段取得进展,一旦生产线在下个财政年开始投入商业生产,手套销售预计将扩大医疗业务的产品。 原本经营手套浸胶生产线制造的合力科技(HLT,0188,创业板工业产品服务组)也在2018年收购HL橡胶工业公司,开拓下游业务,经营手套制造与贸易业务,更在疫情期间通过收购手套生产公司和增设厂房的方式积极扩大手套业务,为未来数个季度带来不俗的业绩。但随后也因手套领域陷入低迷,旗下手套业务转亏。 马星集团(MAHSING,8583,主板产业组)于2020年宣布进军手套业,首间手套制造厂房在2021年5月投产,订单火热让生产线迅速见顶。其医疗手套亦获许可在欧美销售,手套业务为公司贡献营业额;惟不敌大势而转亏。 跨界发展 审时度势 郭义霖认为,跨领域扩展至其他行业时,扩展上下游行业是最好的选择,比如手套业可以去做橡胶类的,生产新品牌。倘若风口正与公司上下游有关联,跟风进军则有一定的优势,因拥有相同的资源。 即使像世界首富马斯克,即使是Space X也好,特斯拉也好,The Boring或是Neuralink、Sratlink,其实这些公司都与科技有关联。 “但若完全没有碰触到的话,那就要小心注意了,因为往往只看到表面,内在很多都是泡沫,当泡沫吹得大,迟早有一天会破。” 他建议,如果要跨行业拓展,还是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斤两,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要跨界发展还是可以的,但最后能否成功还是要看运气,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认清现实  趁早改变 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企业跟风前需清楚知道,风潮迟早会过去,企业能否在风潮退去前提升到更高的档次,则是企业能否长久的关键;否则风潮过了,所有问题都会开始出现。 “身边之前有好多人都跟我说,以前我赚过几百万、几千万等等,但是现在10万都拿不出来,因为当时他是风口,雨天的时候卖雨伞,热天的时候卖冰淇淋,你怎么卖都会卖得好,但雨天、热天总会过去。” 之前掀起的一股创业潮,不少人都纷纷出来创业,但随着市场热钱退去时,当初跟风而上,但却没有趁风势还在时更上一层楼的话,就很容易曝露实力不足的一面。 “当市场消费情绪开始如潮水般退去时,就可以看到谁的实力不足,就像俗话说的,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资本到位 考验开始 他表示,自己曾见过很多在趋势风口中赚了钱,但却不会守,以为好景会一直延续下去,可是当风一过的时候,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了。以前就是乱投资,不会去做账和看账,结果造成很大的问题。 “其实在风口赚到钱时,就应该开始招聘一些专才,让公司整体架构更加稳定,甚至让专才视察看市场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或是学习新知识,让思维更加广阔。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不要以为这阵风一来就是永远的,必须要在自己还是高峰时去改变,变得更好。” 当大势已去 世事变迁,时势更迭,在风势过去之时,“坚持”或“改变”并没有绝对,唯有结果才能判定当下的选择是对与错。 郭义霖指出,身为一个老板或决策者,在决定坚持或改变时,还是需要经过数据分析才能做决定,比如进场后是否有利润,若没有看到利润就不应该坚持,而是应该改变,一是壮士断臂将其关闭,二是改变做法,三则是转让业务。 “坚持或改变都要依据时势,时势一直在变,《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市场的走向是变化莫测的,以前只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即可,后来每三个月就有变化,现在可能每星期就有一个新变化,你不知道何时哪里开始打仗,何时开始原料大涨。” 没有一套万用商业模式 他补充,没有一套逻辑能够套用在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因人而不同,商业里有太多的考量,包括地点、时机、人的考量等,商业都有“赌”的成分在内,只有最终结果的成败,才能判定当初的决定是对或错。 不管坚持或是改变,主要还是要看决策者是否能承担得起其所带来的后果或损失。
2年前140点阅
冠病疫情如今已过去,当年兴起的“手套风潮”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那些年曾豪言进军手套领域的公司,如今其手套业务的发展状况是不少人好奇的。 引言: 冠病疫情掀起的“手套风潮”,从兴盛到平淡再到衰退,仅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 当时追风进军手套领域的企业,如今风停了,现实情况是怎么样了?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的一句话:“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但是风停了,摔死的都是猪。 冠病疫情如今已过去,当年兴起的“手套风潮”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那些年曾豪言进军手套领域的公司,如今其手套业务的发展状况是不少人好奇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新兴手套业者”新业务近况与进展,记者尝试约访数家多元化业务至手套业务的非手套公司,惟大多数公司皆以手套业务比重不高为由,不愿进一步阐述进一步详情。 因而,记者只能从这些公司财报和文告中,窥视其手套业务的概况与发展。 ◆连连亏损◆ 【宜鼎机械】 冠病疫情爆发后,精密工具制造公司宜鼎机械(AT,0072,创业板工业产品服务组)是其中一家最早宣布多元化业务至手套业务的公司。该公司于2020年6月宣布收购Pearl Glove(马)私人有限公司,计划进军手套制造领域,消息一出立即带动股价连日走高。尽管公司在经过法定精密审查后,于11月宣布对精密审核的结果表示不满意,决定终止收购。 随着收购计划的终止,该公司全心专注于自行在霹雳设立手套厂,并放眼2020年底交付首批丁腈手套。新手套业务投入营运后,为公司2021年首季盈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带动业绩转亏为盈,次季盈利贡献更进一步扩大。 然而,受手套平均售价与客户低需求的影响,手套业务净利贡献开始萎缩,并在2022年首季由盈转亏,最新业绩仍报亏损。 【乔治肯特】 乔治肯特(GKENT,3204,主板建筑组)在2021年3月底宣布,向关系公司佐汉控股(JOHAN,3441,金融服务组)收购Dynacare公司的40%股权联手进军手套制造业务。双方放眼两年完成厂房建造,生产线共42条,年产量可达120亿只手套,预测2022财政年开始为公司贡献盈利。 根据佐汉控股2022年报显示,手套业务在2021年11月开始进入商业营运,但手套均价较低与需求疲软,导致业务持续面临亏损。截至2023财政年第三季业绩显示,医疗业务首9个月累积亏损4116万2000令吉,较同期扩大了6倍以上。 【实康】 实康(SALCON,8567,主板公用事业组)2020年11月宣布,收购从事乳胶、丁腈和医用手套的制造和贸易业务的JR工程和医疗科技公司51%股权,以进军手套行业。 手套业务在2021年首季完成收购后,从首季开始积极贡献净利,直至隔年首季转为亏损。根据截至2023年首季财报,公司医疗业务因手套高生产成本导致亏损156万令吉,比同期144万令吉亏损更高。 【万德手套】 原名为GETS全球的万德手套(ONEGLOVE,5079,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原本从事巴士业务,因疫情影响导致公司业务连续数季录得亏损,便于2020年9月宣布进军手套业后,利好带动下股价飙升而接获3次不寻常交投询问。 公司独资子公司Onetexx私人有限公司位于霹雳新厂房在2021年完成建造后,5月开始投产,开始为公司贡献盈利,但在截至12月底首季就由盈转亏。 根据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财报显示,过去18个月营业额为4274万9000令吉,当中约99.2%来自其手套制造业务。但由于手套市场疲软导致厂房使用率低,低手套平均售价,以及高营运成本等影响下,公司过去18个月税前累积亏损7947万9000令吉。 【标致全球】 从事旅游业和房地产发展的标致全球(ICONIC,9113,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9月发文表示,建议多元化现有核心业务,至包含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在内的个人防护设备(PPE)制造和贸易。 该公司位于槟城峇都交湾手套新厂于2022年1月开始营运,放眼每年向全球供应33亿只医用手套和2亿2000万个一次性口罩。 根据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四季业绩,公司制造业务因手套低销量,导致末季营业额大跌,净亏损2832万5000令吉。 【格林欧深】 格林欧深(GOCEAN,0074,创业板消费产品服务组)2020年9月宣布,计划多元化业务至手套制造领域,透过私下配售新股与发售附加股等方式为手套制造业务融资。 手套业务于2021财政年第三季开始为公司贡献盈利,并在2022财政年次季转为亏损。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三季财报,低手套均价与低需求,客户订单较低,手套业务营业额下跌,税前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3万2000令吉。 【丰成】 前称MSCM控股的丰成(HONGSENG,0041,主板科技组)于2020年10月献议多元化业务至手套等三大业务,基于当时处于疫情高峰期,公司将集中生产丁腈手套。 随着手套业务开始营运,该业务开始为2022年首季业绩贡献盈利,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化,该业务在末季开始录得亏损。截至2023年3月31日次季财报显示,在面临手套供过于求与激烈竞争,手套业务首半年税前亏损1489万3000令吉。 【ZEN科技】 原名为INIX科技的ZEN科技(ZENTECH,0094,创业板科技组)在2020年12月先后宣布,收购L&S手套有限公司和WGI集团(WGI GROUP)各51%股权以进军手套领域。 最终,公司在2021年1月仅完成收购L&S手套公司股权,并开始为公司创造盈利。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三季财报显示,手套制造业务报亏损121万2000令吉。 【鲁斯特工业】 鲁斯特工业(LUSTER,5068,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2020年10月建议与Fortune TAC有限公司进行联营制造、销售、分销手套业务,并建议私下配售新股以筹措进军手套领域的资金。 手套与医疗业务在2021财政年首季开始为业务贡献盈利,但在2022财政年首季开始转为亏损,税前亏损达300万令吉。鉴于手套平均售价较低,在马手套制造活动维持在最低营运费用。 ◆前景未明◆ 【升利吉科技】 升利吉科技(SANICHI,0133,创业板工业产品服务组)2021年2月初建议配售附加股方式集资以进军手套业务。 然而,董事部在2022年报指出,鉴于手套平均售价过早下降,公司尚未开始投入生产、销售和营销,手套制造业仍受需求疲软和售价下滑影响,公司在做出手套业务的具体决定前,公司将持续监控手套的需求和供应状况。 【PNE公司】 PNE公司(PNEPCB,6637,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2021年1月宣布令斥资6000万吉进军橡胶手套制造和分销业务。 根据2023年报,公司于2021年次季多元化业务至外科口罩与橡胶手套的制造、销售和分销。鉴于手套平均售价下跌,公司尚未开始制造与销售橡胶手套,董事部在就该业务作出任何决定前,将继续监督手套的需求及供应状况。 【JOE控股】 前称GPA控股的JOE控股(JOE,7096,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12月宣布私下配售股筹资,以拓展业务至手套制造与销售业务。并在2022年8月发文指出,旗下子公司JOE Glove有限公司将以1447万令吉收购金科全球(FINTEC,0150,创业板金融服务组)子公司两条手套生产线,计划透过资源共享来节省成本和建厂时间。 根据2023年报显示,归类在“其他业务”的手套制造,由于尚未开始营运,故对财务无重大影响。 JOE控股在今年5月更发出文告指出,公司在3月31日前还未充分将私下配售新股所得资金用于手套业务投资,董事部决定将计划延长一年,让公司有更多时间将所得资金投资在手套业务。 【Harps控股】 原本计划发售26亿股新股,放眼2021年底上市马股的手套生产商Harps控股,尽管上市计划在2021年4月已获证监会批准,但因投资者对手套行业前景不明朗,公司紧急刹车,9月宣布决定腰斩上市计划。 ◆壮士断臂◆ 【永美达】 永美达(EMETALL,7217,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在2021年2月建议收购联德科技私人有限公司(Lienteh Technology)51%控股权,多元化业务至手套制造行业,该收购于2022年5月完成。 根据2022年报,永美达在2022年8月脱售联德科技公司股权,而此项手套股业务的投资造成公司610万令吉的亏损,并拖累公司盈利收低;该股权已在今年2月完成脱售。 ◆杳无音信◆ 【康尔国际】 康尔国际(KANGER,0170,创业板消费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8月宣布,与迪拜公司Constellation控股签署协议,探讨在雪兰莪购地,打造有8条生产线的手套厂房,以进军手套领域,其中不排除收购现有手套厂的股权。 然而,公司自8月宣布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新消息了。 ◆及时刹车◆ 【柏卡索】 柏卡索(PHB,4464,主板产业组)于2021年3月与WRP亚太签署意向协议书,洽商设立联营公司,以经营手套和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和经销等业务,初步计划是双方分别斥资1亿令吉和1亿零500万令吉,持股各为49%和51%。 然而,隔年1月,公司发文告指出,由于洽谈期限结束,有关协议书已经终止,探讨联营手套业务的计划宣布告吹。 ◆追逐热潮,也须从长计议◆ 从国内手套业务最新近况可见,“手套风潮”的消停让手套业从高峰跌至谷底,即便是老牌手套公司也亏损连连,新业者的惨况就更不言而喻了,新手套业者的“惨状”究竟是始料未及的,还是早已有端倪?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Areca资本首席执行员黄德明:多元化业务需长期计划 Areca资本首席执行员黄德明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指出,许多企业都想要多元化业务至其他领域,在疫情期间选择拓展业务至手套领域,则较容易被投资者接受。然而,任何业务都需要时间来开发,若没有充裕的资金和市场支撑,则难以支撑到最后。 他认为,多元化业务需要有长期的计划,并且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与销售市场,在没有经验和现有客户的情况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累积经验与客户,投入的时间与成本也会更高,因此充裕的资金是相当重要的。 随着手套需求的正常化,若业者没有长期的客户就会更难以维持,尤其手套这类消耗品,客户会对价格更为敏感,一般会倾向提供低价格、品牌知名度高和有信用的手套商购买。此外,冠病疫情爆发后,中国和泰国也在积极发展手套领域,也使得竞争也越来越大。 他认为,当初计划进军手套领域的公司中,仅小部分有周详的计划,但大部分都是短线跟风,甚至不排除也有一小部分是为了推高股价,到最后其实没有实施任何计划。 目前,就连顶级手套(TOPGLOV,7113,主板医疗保健组)、贺特佳(HARTA,5168,主板医疗保健组)这些在经营良久、有品牌的大型手套公司都在亏钱,新进场的就更不太可能赚到钱了,并且还需要一直烧钱,更别说回本了。 他指出,虽然手套需求仍有机会回到疫情前水平,但这可能会是明年的事,新业者在未来半年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支撑手套业务的营运,否则很可能会低价卖出。 然而,主要手套公司虽然手上握有庞大的现金流,但自家厂房的使用率都只有50%,因此,在手套需求恢复正常前亦不太可能会收购。 ◆乐天交易股票销售主管刘松增:迟进场难赚到钱 乐天交易股票销售主管刘松增指出,冠病疫情爆发导致全球手套需求出现很大的缺口,需要庞大的手套供应来填补需求空缺,这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越早进场就有可能趁势赚到钱,迟进场则很难赚到钱。 他指出,不管是过往的互联网风潮,或现在的电动车风潮主要都是因为科技技术的演变所驱动,科技技术会不断地更新、进步,风潮也因此能够延续。 相反的,手套风潮主要因疫情爆发掀起,爆发力十分强劲,但随着手套需求的正常化,中国现在也开始可以生产手套了,即便未来再有新一波疫情爆发,当时的手套巅峰期也不会再重现。 手套热潮退却,新业者几乎一面倒,若还未开始设厂的业者尚可全身而退,如果已开始投入资金开展业务的,则面对进退两难的窘境,即便想要脱售手套业务,也很难找到有人愿意接盘。
2年前113点阅
不管是新兴的“电动车风潮”或是已逝去的“手套风潮”,都并非我国企业仅有的跟风热潮,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投资致富》特别企划“风起云涌”系列,深入探讨国内企业界“跟风”操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期先来回顾那些年曾经的跟风热潮。 ●前言 近期,全球掀起“电动车风潮”,大马企业亦不甘落后,纷纷动身准备搭上电动车热潮,其中国内手套业者佳护集团(CAREPLS,0163,主板医疗保健组)不久前宣布与GoAuto合作开拓电动车业务,CSH联合(CSH,7165,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也决定放弃“失宠”的手套业务,转为进军电动车领域。 “电动车风潮”的兴起引来许多企业一窝蜂的跟进,不禁让人想起早前伴随疫情逝去而退散的“手套风潮”。 风起了,散户投资者跟风追高,企业乘势一窝蜂涌进军手套业…… 风停了,散户投资者铩羽而逃,企业进军手套业计划无声无息…… 不管是新兴的“电动车风潮”或是已逝去的“手套风潮”,都并非我国企业仅有的跟风热潮,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投资致富》特别企划“风起云涌”系列,深入探讨国内企业界“跟风”操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期先来回顾那些年曾经的跟风热潮。 ●手套风潮 疫起风发 疫后挣扎 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令全球措手不及,手套需求殷切,供不应求,大大拉抬了手套价格,手套股顿时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大马“手套风潮”更是风风火火,不少商家赶搭疫情列车,宣布进军手套领域。 疫情爆发让全球手套需求激增,根据大马橡胶手套厂商协会(MARGMA)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手套需求从2800亿只增加至3400亿只,2020年则升至4600亿只,2021年更飙至4920亿只,逼近5000亿只大关。 全球需求激增   手套价格飙升 手套需求激增,伴随而来则是手套价格的飙升。2020年8月,丁晴手套价格一度冲上每1000只50美元,橡胶手套则冲至每1000只30至40美元,与疫情前21美元和17美元的价格相比,高出超出一倍。 全球需求高涨与手套价格飙升,手套商更是火力全开,积极扩展手套产量,手套股水涨船高,股价在投资者热烈追捧下屡创新高,并在2020年8月初达至顶峰。 全球手套龙头的顶级手套(TOPGLOV,7113,主板医疗保健组)、贺特佳(HARTA,5168,主板医疗保健组)和速柏玛(SUPERMX,7106,主板医疗保健组)市值水涨船高,3大手套股更在2020年底进入综指股名单,橡胶手套领域权重占综指股11.76%。 散户投资者疯狂举措,企业同样对手套业务表现狂热,多家企业宣布进军手套业。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期间,宣布将业务多元化至手套领域的上市公司至少有20家,其中产业发展商马星集团(MAHSING,8583,主板产业组)在2020年底宣布把业务多元化至手套与相关医疗保健产品制造与贸易,这一消息带动股价连日劲涨,甚至涨停板。 疫期增20手套业者 根据MIDF研究报告,分析员透过管道查询,向大马橡胶手套厂商协会登记的手套业者会员已从疫情前的少过60个,增至疫情后的90个(包括子公司),等同疫情期间我国新增约20个手套业者。 然而,这股手套风并没有延续太久,冠病疫苗的问世、手套商积极扩大生产,新手套商入局,加剧了手套领域的竞争,手套风潮戛然而止,从原本的“一套难求”到供应过剩,手套价格暴跌至每1000只17美元左右。 手套股一个月内直线插水 短短一个月内,手套股股价从顶峰直线插水,不少散户投资者因此“烧到手”。股价回落导致市值萎缩,速柏玛、顶级手套与贺特佳更陆续被踢出综指股名单,橡胶手套领域在综指的权重占比归零。 主要手套商的扩展计划纷纷搁置,当初高呼进军手套领域的新兴手套商,亦随着手套风潮的逝去而消声灭迹,手套业务从原本有望成为生金蛋的母鸡,变成了导致亏损的烫手山芋,结局让人不胜唏嘘。 ●互联网风潮 互联网泡沫破裂新创科技黯淡收场 “手套风潮”当然绝非大马企业第一次跟风热潮,对许多“久经股场”的散户投资者而言,相信对引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互联网.com风潮”绝对不会陌生。 丰隆投资银行零售研究主管吴俊声在接受《投资致富》专访时分享道,2000年互联网.Com风潮最初从美国开始,随着美国在1990年代下调利率,市场流动资金剧增,许多资金纷纷涌入科技领域,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节节攀高,从1995年的800点一路冲高,2000年3月更是冲破了5100点。 在市场前景一遍唱好下,股市掀起一股首发股浪潮,许多新创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恰巧爆发千年虫问题,新创公司只要是以互联网相关,打着可解决千年虫问题的旗号,股价都会被推高,估值在追捧中飙涨。 吴俊声指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外国资金纷纷从亚洲市场撤离,回流美国市场,也为这股互联网浪潮推波助澜。 2000年,亚洲刚从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大马亦跟随这股互联网风潮,许多科技公司大量涌现,或是现有公司一窝蜂将业务多元化至科技领域,许多在当时打着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对企业(B2B)等为“噱头”的公司,股价都被炒得很高。 除了马太平洋(MPI,3867,主板科技组)、友力森(UNISEM,5005,主板科技组)等著名科技股股价高涨,许多新兴科技公司亦受追捧,股价频频走高。 联储局从1999年中多次升息,从4.75%上调至2001年初的6.5%,高利率环境,加上科技公司估值过高,为互联网泡沫的爆发埋下伏笔。 他指出,其实许多新创公司一直都是在亏钱的,无法交出很好的业绩,高利率环境亦使得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股东纷纷开始撤资,进而引发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纳指更在2002年10月跌破1150点,市值蒸发了近80%。 “大马并没有像美国科技公司般百花齐放,比较多是制造业公司,不少公司当时都打着多元化业务的名号,将业务扩展至互联网业务,原本不是在这一行业的公司都纷纷涌入,其中还包括房产公司。” 乘风上市 亏损退场 然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许多新创科技公司,或进军互联网领域的公司都从顶峰跌至谷底,尽管一些多元化业务的建议可能会成功,但因没有好好经营,甚至还影响到了核心业务。 他指出,当时或许有很多公司是看到商机并有心想要做好的,但可能时机不对,所提出的建议和计划并不被市场所接受,最后无法成功。 一些公司管理层可能看到风潮,便顺势提出建议,目的只为了推高股价,但并没有推出实际的计划。又或者某些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虽然管理层没有宣布要扩展业务,但投资者揣测这些公司有机会进军互联网领域,于是趁机将股价炒高,进而推动互联网风潮。 “当时只要开设一个网站都算是科技股,被市场炒得很高,本益比可以达到百倍,与收益不成正比。” 然而,互联网泡沫不断膨胀,总会有被戳爆的那一刻,互联网风潮退却使得许多“科技相关股”股价暴跌,后来许多乘风上市的公司,甚至因连年亏损最终退市收场。 ●SPAC风潮 油价大崩盘  SPAC命运坎坷 2000年“互联网风潮”的逝去,另一股因国际原油价格飙涨而引起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风潮”则悄然而至。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开始节节攀高,并在隔年冲上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其中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一度报每桶107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更是冲上每桶114美元,创下近3年新高。 大红花石油为SPAC风潮掀开序幕 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之际,马股首家特别并购公司大红花石油(HIBISCS,5199,主板能源组)在2011年7月登场,为“SPAC风潮”掀开序幕。 随后的两年,国际油价走势可谓跌宕起伏,从原本最高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回落至75美元左右水平,随后在重新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后又迅速回跌,但普遍都维持在每桶70美元以上水平。 在这段国际油价起起落落期间,同样以收购油气资产为目的的CLIQ能源于2013年4月上市马股,同年的7月迎来Sona石油,Reach能源(REACH,5256,主板能源组)则在2014年8月挂牌马股。 然而,美国页岩油蓬勃发展及解除原油出口禁令,为中东原油生产国带来威胁,油价在2014年频频走跌,油盟(OPEC)为保住市场主导地位,产量不减反增,为原油价格进一步带来下行压力,双方为争夺原油市场展开的激烈竞争,导致原油出现前所未有的全球供应过剩,油价出现大崩盘。 美国页岩油革命的爆发,美国原油产量大幅提升,在2011年甩开俄罗斯,2012年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油盟为了防止市占率丢失,进一步扩大产油量,原油价格大幅插水,维持了长达4年的低迷期,期间更是跌破每桶30美元,写下12年低点。 国际油价崩盘,国内的“SPAC风潮”亦随之消退,尽管仍有另一家特别并购公司红森在2015年12月上市马股,但主要涉及餐饮业务。 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对SPAC有制定严谨的条例,以管制和确保公司可发挥其功能,公司获得3年的期限,以努力取得符合资产收购资格,否则发行新股的90%收益,必须归还给投资者。 2016年,CLIQ能源因无法在限期内收购合格资产而遭停牌,而延长合格收购期限也遭证监会驳回,最终落入清盘命运,并在2019年正式遭交易所除名。2017年,Sona石油亦因未能在限期内购得合格资产,被高庭勒令清盘,并在2018年宣告败走马股。 Reach能源于2016年11月征得股东同意,在油价低迷时期,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得哈萨克油田Emir-Oil LLP的油田控制权,从SPAC跃升成为油气公司。尽管成功保留上市地位,但公司从2014财政年开始持续亏损,公司股东基金不及股本50%,因而陷入PN17行列。 ●电动车风潮 电动车大战开打鹿死谁手? 从“互联网风潮”到以油气领域为主的“SPAC风潮”,再到“手套风潮”。 一风消停,一风再起,“手套风潮”的消散并不意味着风潮的结束,而是新风潮的兴起。 汽车领域在智能化趋势催生了“电动车风潮”,各大汽车品牌积极进军电动车领域,以特斯拉(Tesla)、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兴电动车品牌的崛起,更将电动车风潮进一步推向高峰,电动车领域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 “电动车风潮”的兴起,迎来国内不少企业积极进军电动车相关领域,全球知名电动车品牌特斯拉进驻大马,多家中国电动车也表示计划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军大马,进一步促进国内电动车产业链的发展。 传统汽车品牌积极开发电动车,我国两大国产车品牌亦不落人后,国产车宝腾(Proton)放眼今年推出宝腾X90和SMART EV两款电动车,并在未来陆续推出6款电动车以争取电动车商机。第二国产车(Perodua)亦在2023年大马汽车展上展示了Perodua EM-O概念车小模型,明确了进军电动车市场的方向。 非汽车公司也“跨界” 除了传统汽车品牌之外,“电动车风潮”亦迎来不少非汽车公司“跨界”进军电动车领域,除了手套公司佳护集团及弃“手套”转“电动车”的CSH联合以外,艺丽控股(AHB,7315,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大稳控股(TAWIN,7097,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和EP制造(EPMB,7773,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等公司也宣布与国外电动车品牌合作,引进电动车在国内经销。 另外,一些企业则“另辟蹊径”,选择发展充电站设施、电动车电池等电动车周边领域,其中云升控股(YINSON,7293,主板能源组)在去年8月宣布,旗下子公司云升绿科技与GoCar移动合作为电动汽车GoCar用户提供充电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及服务;SLVEST控股(SLVEST,0215,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则在去年底宣布进军电动车充电市场。 电动车领域风起云涌,必然会有越来越多企业跟风发展,但风总有消停的时刻,届时这些打算在电动车领域大展拳脚的公司,最终能成功大放异彩,还是会伴随着风潮的离去而黯然退场,则不得而知了。 ●结语 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 每次的风潮来临,总会引来许多企业一窝蜂进场;但风潮过了,这些企业往往都跟随风潮的退去而“跌落神坛”,正如股神巴菲特的名言: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然而,一股风潮的过去,是另一股风潮的兴起。每股风潮的来临,总会有人乘风而起,但能在风潮过去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则是少之又少。
2年前46点阅
去年6月,博特拉大学道路安全专家古兰达颜教授披露,我国汽车数量自2019年开始每年增加逾百万辆,已经超越国家人口。全国去年已注册的车辆数量高达3330万辆,比我国总人口3260万还多。 经营机器厂小林的儿子小小林,今年终于大学毕业,要步入社会工作,也跟大部分大马人一样,需要一辆车代步。 爸爸之前因疫情冲击业务生意陷困,流动资金吃紧,家庭生活困难。妈妈又掉入先买后付(BNPL)的陷阱,小小林如今要买车,颇为困扰。 即将在今年末季提呈国会的消费者信贷法令(CCA)建议禁止租购贷款(Hire Purchase)以78条规计算,这对小小林来说是好消息吗?最终受惠的是他,还是银行? 合约利率并不是实际利率 去年6月,博特拉大学道路安全专家古兰达颜教授披露,我国汽车数量自2019年开始每年增加逾百万辆,已经超越国家人口。全国去年已注册的车辆数量高达3330万辆,比我国总人口3260万还多。 总注册的3330万辆车当中,私家车占47.3%、摩托车占46.6%、货车占4.7%,其余是巴士、德士、出租车和其他等。 [vip_content_start] 另外,一个名为seasia.co的东南亚区域新闻机构2019年的数据显示,大马的人均拥车率是东南亚第二高的国家,每1000人当中就有443辆汽车。 由于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大马人基本上必须依赖汽车和摩托车代步,才使得国人的拥车率居于东南亚第二,仅次于汶莱。 所以,小小林并不孤单,他和全马人一样,买车前都必须仔细思虑。 即将于年底提呈国会的消费者信贷法令(CCA),其中一个最引人关注的建议,就是租购贷款(Hire Purchase)俗称汽车贷款,将禁止以78条规计算,改以余额递减法计算车贷。 注册财务规划师兼P10 Holding私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员林伟龙说,新法令一旦落实,汽车贷款改以余额递减法计算,届时,消费者将更节省利息。 他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给出一个例子,假设一个汽车贷款总额或母金为10万令吉,供9年也就是108期,贷款合约写明10%贷款利率,以单一利率方式来计算,得出贷款者需一共支付9万令吉的利息,总供要负起19万令吉贷款,每月供款1760令吉。 他说,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车贷计算方式。 然而更多人会忽略的是汽车贷款的实际利率,若把贷款合约写明的利率转换为实际利率,就会发现不仅如此。 林伟龙说,从计算例子中可看出,尽管汽车贷款合约写明贷款利率为10%,但实际利率却达16.1%,更高。(表1) 根据消费者信贷监督委员会(CCOB)专案小组的消费者信贷法令第二部分公众咨询,我国的汽车贷款受到1967年租购法令(Hire Purchase Act 1967)管制,当汽车贷款供应商比如银行提供单一利率(Flat Rate)贷款配套时,以78条规计算。 78条规是把贷款利息提前计算好,并分摊在每个供期的融资方式,而且这个还款结构让大部分的利息都放到了贷款初期,所以尤其当贷款者想要提早还清车贷时,剩下未偿还的母金余额相对高,是这种贷款方式最大的缺点。 因为以78条规计算的汽车贷款,合约写明的利率并非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才能够反映复利率效果和汽车贷款真正成本。意思说,贷款者实际上所支付的利息,比合约上写的多。” 林伟龙以同样的例子进一步做比较,以78条规和余额递减法(Reducing Balance)计算,将有什么分别?(表2) 林伟龙解释,同样的贷款期限和条件,若车主想要在第三年也就是第36个月还清车贷,以78条规计算,已支付的利息供4万9816.51令吉,剩下余额达8万6483.18令吉得还清。而以余额递减法计算,到第36个月,已支付利息仅4万4207.60令吉,要还清贷款仅剩下8万零874.27令吉。 “我们可以看到,以余额递减法计算的贷款更节省利息,达5608.91令吉。同时,要还清贷款的余额更少。若在这时候还清贷款,总共可节省1万1217.82令吉。反之,78条规支付利息更高,要提早还清贷款时,剩下余额也比较高。” 两种贷款计算方式比较之下,可见余额递减法对贷款者来说更公平。 因此,他认为,根据公众咨询,消费者信贷监督委员会建议禁止使用78条规,将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计算方式。 车贷4提案引关注 由财政部、证券监督委员会及国家银行支持的监管单位——CCOB专案小组为了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推动消费者信贷领域健康发展,着手拟定消费者信贷法令以规范信贷及信贷服务供应商。 该专案小组今年4月进行消费者信贷法令第二部分的公众咨询,其中一个最引人关注的建议就是汽车贷款将禁止以78条规计算,改以余额递减法计算。 他们也针对现有的框架进行全面检讨,并建议强化大马的汽车贷款框架。还基于对信贷消费者不公平的条规,建议4项主要提案: (一)为了确保对消费者公平,银行或车贷供应商,不能再以单一利率也就是78条规来提供汽车贷款,取而代之的是以固定利率(Fixed Rate)或可变动利率(Variable Rate)计算的余额递减法。 统一以固定利率或可变动利率的方程式来计算汽车贷款,也旨在让消费者和贷款方更容易理解。 (二)以固定利率或可变动利率计算的余额递减法,实际利率不能超过每年17%。这是为了确保银行或汽贷供应商所征收的利息,能够反映出他们真正的信贷成本,也让贷款者可以更容易做出比较。 17%的实际利率也是目前可变动利率贷款合约的顶限。 (三)同时,为了帮助贷款者货比三家,拥有足够资讯才做出正确的贷款决定,银行或车贷供应商与贷款者签署贷款合约前、在全部的汽车贷款广告及网站,都必须要披露贷款配套的实际利率。 (四)为了把汽车贷款的常规现代化,以符合目前营运和监管环境的发展趋势。CCOB专案小组也建议,车贷供应商可以采纳科技,他们有选择权,接受电子签名的汽车贷款协议或其他更动协议。 同时,业者也可选择通过电子渠道向贷款者发出最新的服务通知。 78条规计算方式 对贷款人不公平 CCOB专案小组说,事实上,78条规已被全球公认为是一种对贷款者不公平的计算方式。 在澳洲和纽西兰,监管单位已禁止以单一利率计算的贷款,汽车贷款也不能以78条规来计算。这两国的汽车贷款只能以固定利率或可变动利率计算的余额递减法。 同时,英国和美国(一些州属的常规可能不同)也已经禁止78条规,单一利率贷款只有在总利息等于或低过余额递减法的情况下被允许。 另外,一些国家及地区比如新加坡和香港,并不禁止78条规,不过,汽车贷款供应商需要披露,为贷款者解释清楚若要提早还清贷款时的计算方式。以确保贷款者在签署汽车贷款合约时,了解细节才做决定。 CCOB专案小组补充,除了1967年租购法令,2005年分期付款(定期收费)条例(Hire Purchase(Term Charges)Regulations 2005)有规定,大马汽车贷款利率顶限,固定利率最高为每年10%,可变动利率每年最高达17%。 等新法落实才买车? 余额递减计算法的好处就是对贷款者更公平,买车时节省利息,那么消费者应该等新法令生效才买新车吗? 林伟龙说:“若是急需汽车代步,新法令的落实,等不了。所以现在没得选,就算是78条规,消费者还是会使用这种贷款便利。” 他解释,一般上,监管单位要落实新条例,从发表公众咨询开始到真正生效会耗时几年,因此相信新法令不会那么快实行。 不过,他指出:“目前,市面上的个人贷款都是以余额递减计算法来计算,不再是单一利率,所以,相信车贷禁止以78条规计算指日可待,只是还无法得知什么时候正式开跑。” 他说,消费者若等不及,可以先以目前的贷款计算方式取得车贷,待1到2年后,新法令开跑进行再融资。 但他提醒,到时候再融资,二手车的利率更高,来来回回,可能节省不多,也不值得浪费力气去更换贷款配套。 另外,林伟龙也观察到,目前,市面上一些银行推出以可变动利率计算的递减余额车贷配套。他认为,有选择的话,递减余额车贷配套更好,因为可以省到利息,荷包就不会那么伤。 省下利息 买更贵的车? 既然新条例即将开跑,贷款可以省钱,消费者是不是可以加大买车预算?林伟龙并不认同。 他说,买车的决定应该回归基本的理财概念,说到底,还是要评估自己每月的还款能力和财务负担。 “用回10万令吉汽车贷款的例子,虽然可以节省几千令吉,但不要忘了这些好处将分摊在整个贷款期间享有。” 因此假如消费者原本预算每月供车1700令吉,每月节省200至300令吉,也不太可能让他加大预算,去到每月供2500令吉。 另外,林伟龙建议,要减少78条规的冲击,更实际的做法就是支付更高的头期款。头期款越高,利息节省更多。(表3) 他还说:“若想要省钱,尤其是社会新鲜人,就不要买新车。一辆新车5万令吉,就等于背负5万令吉债务,倒不如选择价值2万至3万令吉,价格实惠和实用的二手车,剩下的资源,可以做其他人生的财务规划,比如投资和更早储蓄到买屋头期等。” 【结语】 消费者信贷法令(CCA)旨在保护信贷消费者,但先买后付(BNPL)正式受到管制前,消费者要先懂得保护好自己,理性消费,贯彻“4要1不”小撇步;未来,车贷禁止78条规让消费者期待,惟买车终归要符合自己每月负担能力。
2年前72点阅
各大媒体这两三年都积极报道诸如“消费模式大转变的趋势”、“先买后付大趋势”、“什么是先买后付,是否应该使用”、“国行制定消费者信贷法令确保公平待遇”、“国行强化先买后付监督”等新闻,为的就是希望能警惕民众,避免跌入胡乱且冲动消费的漩涡,但似乎作用并不大。 小林申请了公积金特别提款,暂时结束被收债代理(DCA)激烈追债的日子,只需再多半年即可还清贷款,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太太小兰疫情期间遭裁员迟迟找不到工作,之前先买后付(BNPL)消费现在也无力偿还,累积欠债5000令吉,让刚能喘口气的小林,再次头痛不已。 先买后付真的那么可怕?是否不碰为妙?若真的使用这项信贷工具又有何注意事项? 当消费变得容易且唾手可得,你是否能压得住那名为冲动的魔鬼?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掉入冲动消费的陷阱? 各大媒体这两三年都积极报道诸如“消费模式大转变的趋势”、“先买后付大趋势”、“什么是先买后付,是否应该使用”、“国行制定消费者信贷法令确保公平待遇”、“国行强化先买后付监督”等新闻,为的就是希望能警惕民众,避免跌入胡乱且冲动消费的漩涡,但似乎作用并不大。 反而越来越多先买后付先甜后苦,及年轻人无力偿债财务陷困的事件层出不穷,再次引起人们热议,到底是真的钱不够用,还是无法克制理性消费惹的祸? 在理财师看来,先买后付和信用卡两者都一样,都具备让人过度消费的隐患,尤其对于还未具备良好理财观念的社会新鲜人,无疑是毒药。反之,若对理财已有一定认知,分得清“需要”和“想要”,则是有助财务规划的“良药”。 而在经济学家眼中,先买后付的模式并不符合借贷原则,也因为未有妥善限制先买后付的应用,就算低至1令吉的不耐久商品都能先买后付分期供款,从而造成频密使用并依赖这项信贷工具,久而久之打乱理财规划。 量力而行及按需购物的理性消费模式,道理人人都懂,实际操作却未必能够如此,因多数人存在的侥幸心态,总认为现在的所有消费,下个月领薪水时减少储蓄,就能还清这个月的额外消费,殊不知就是这样的心理,从此拉开冲动消费的帷幕。 先买后付 利息比信用卡更高 财福人生教育培训学院创始人兼首席讲师杨子佑告诉《投资致富》,先买后付的利息其实比信用卡还高,以电商Shopee的“SPayLater”为例,一个月的处理费1.5%,一年下来也是18%,这还没计入若有延迟还款的逾期费用。 “基本上,信用卡向来被视为最贵信贷产品,因一年利息高达18%,个人贷款的利息介于10至12%,而车贷及房贷平均在4至6.5%。”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点出盲点,即先买后付其实并不符合借贷原则。 “一般上借贷都是倾向(使用)周期比较长,或是占收入较大比例的商品及大件用品,比如说房子或者大型电器。而先买后付本身的做法实则违反借贷的定义,即周期较短,且在收入的占比也低。” 迷思篇 ●迷思1 先买后付碰不得? 曾试用过SPayLater的杨子佑披露,当初Shopee刚推出这项机制,还无需支付任何处理费或逾期还款费,就只是把花费分3个月摊还。 “这就是鼓励先拥有,钱慢慢才还的消费习惯,而当初的模式也的确帮助有需要的人暂渡难关,但也是需要懂得为下个月做财务规划。” Shopee去年10月17日更新SPayLater的处理费,即对所有以先买后付方式的消费者,就算是下个月全额还款都会征收1.5%的处理费,而若是有任何逾期还款的情况,则消费者的SPayLater户头会被暂时冻结,直至偿还未还款项为止,后需支付10令吉作为逾期费以重新激活户头。 随着政策调整需征收1.5%的管理费后,杨子佑就没再使用SPayLater。 “虽然1.5%看似小钱,但每个月征收一笔,累积到最后却会成很大一笔。于消费者而言,如果真的有需要,别无选择下还是建议先考量真实利息为佳。” 以银行信用卡为例,若单笔消费逾500令吉,消费者可选择简易付款计划(EPP),有些银行也只是在第一个月的还款征收利息,而不是每个月都额外收费。 另一家电商平台Lazada早前也更新旗下先买后付服务LazPayLater的收费细节,举凡任何延迟还款,今年5月23日起都会被征收标准服务费1.5%。此前,选择延后1个月还款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破除迷思:每月看似征收的费用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钱,建议若有其他选择比如信用卡,可对比两项服务的收费,得出最划算的选择。 ●迷思2 先买后付更方便? 先买后付和信用卡最大的分别,在于申请信用卡仍需符合基本需求,普遍需年满18岁并且有稳定工作,而先买后付并未限制使用人,故引起市场人士担忧,毕竟在没有审核使用人偿债能力的情况,还没有限制总消费数额,或成推高个人及家庭债务风险的源头。 根据国行设下的信用可申请指南,首次申请者年收入至少要有2万4000令吉,即每个月最低2000令吉,而银行在审批申请时也会要求收入证明,此外申请人还需附上雇主证明信,及其他相关文件。 不过,就算是同样类型的信用卡,但每间银行或有不同的需求,即可能A银行设下最低月薪标准是3000令吉,而B银行则参考国行指南,将申请信用卡的最低薪资要求设在2000令吉,申请人还需依自身需求及收入水平,慎选信用卡。 我们在上一篇提过,当债务管理失控,除了个人及家庭债务上升,对经济的冲击也不容小觑,虽然国家银行曾言明,源自先买后付的金融稳定风险有限,仅占整体家债的0.05%,但执行风险不容忽视。 为能将这些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国行除了关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操作,也规定银行及发展金融机构(DFI)等金融机构,以及电子货币发行商,必须遵守目前的负责任放贷标准,同时对新顾客展开更全面适用性及负担能力评估。国行也要求改善先买后付用户的所有相关费用和收费的披露,并针对逾期还款征收合理费用。 “鉴于先买后付的相关费用及收费欠缺透明度,尤其是在这个制度下实施的处理费及迟还款逾期费用,或也是让用户(消费者)不清楚自己真正需缴付的款项。” ●●破除迷思:初时的方便,怕最后反而成为财务危机的推手,无论如何理性消费合理规划支出才最稳妥。 ●迷思3 先买后付门槛最低? 比起先买后付,信用卡在利息收费方面相对“有人情味”及灵活性,即持卡人可尝试和银行沟通争取调低利息,或也能选择零利息的分期付款。 杨子佑指出,先买后付的操作模式基本上和信用卡无异,但后者属于受监管的金融产品,银行都有设下基本申请标准,避免财务情况相对脆弱的群体,一不小心陷入债务危机。 “无论如何,过度消费都是不被鼓励的习惯,但若真有需要使用信用卡,建议可先在一众银行信用卡中比一比利息及处理费(复利及迟还款费用),精明使用信用卡的现金流,也能作为应急的紧急资金调动,前提是每个月必须清还本期应缴付账单金额(Statement Balance)。” 他提醒,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每个月若只是偿还信用卡账单的最低付款(Minimum Payment)也是会有额外费用,所以使用信用卡一定要做好预算,尤其使用分期付款计划更要打算好。 “在消费前还是需要做好最基本的财务规划,即一定要有至少3到6个月的应急资金。” ●●破除迷思:低门槛不一定是好事,前提还是该如何妥善规划财务,否则先买未必能在下个月支付,面对的额外费用,反而还会加重财务负担。 管制篇 未能如期还款 趋势上升 到底要如何管制先买后付,才能让这个模式不至于对经济发展构成伤害? 疫情加上科技进步,金融科技的应用普及化,大大改变整个金融领域乃至消费者信贷的“面貌”,数字化让信贷变得更“便宜”,无现金电子商务崛起,一键购物与消费更方便,消费者或在不经意间超出能力的消费而不自知。 在管控先买后付这方面除了让业者需完成注册即执照申请,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认为,使用范围也要有所限制,即规定以先买后付的商品,供款周期不能少过1个月,同时不能用在快消品上。 “此外,很多消费者对先买后付还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在处理费和延迟还款费用这一部分,更是没有深入了解,除了限定能采用先买后付的商品,也应确保人人都知道整个费用的细节。” 先买后付 18至30岁占多数80%月薪少过3000令吉 值得一提是,在先买后付的用户群中,以18至30岁者居多,据国行向国内4大非银行机构的先买后付业者取得的资料显示,约44%的先买后付用户年龄介于18至30岁,而当中超过80%的用户月薪少过3000令吉,因此最易遭受财务压力。 而这4大非银行机构先买后付业者的交易值,去年第四季占整体金融体系的约96%。 “先买后付的便利性或会将用户(消费者)置于消费高风险境地,即很容易会在未仔细思考是否有能力能准时偿还全额贷款的情况,超出能力的消费。” 而大型非银行机构也不讳言,先买后付用户未能如期还款的趋势上升,在在点出债务违约风险确升高,据国行汇整的资料,去年第四季的先买后付用户逾期还款有17%,惟截至去年第二季时是14%;2021年第四季仅7%。 黄锦荣以上述数据为例,相对年轻的群体更为喜欢使用先买后付这项信贷工具,主要是因为刚毕业或刚踏入社会工作,理财观念相对薄弱,还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 “何以年轻群体对先买后付这般推崇,有几个关注点值得注意,即可从年长比如40岁以后的群体的消费习惯及喜好看出端倪。40岁以后的消费群体,工作多年后收入不是太大问题,能选择的信贷工具或金融产品相对更多,对先买后付的需求相对不大,且消费态度、模式及观念不同,喜好也不如年轻的群体。”
2年前48点阅
撇开新颖的先买后付不说,单是信用卡,刷卡分期时普罗大众一般先想的,绝对不是若无法按时还款,会面对的罚款和利息,多半会是下个月出粮就有办法还,若无力偿还起码还能最低付款。 经营机器厂的小林,为扩充营运向有执照的信贷公司借贷,但因疫情冲击业务生意陷困,加上还得负担一家老小生活,流动资金吃紧,未能按时摊还每月贷款。 信贷公司随之委任收债代理(DCA)对接小林收回欠债,小林勉强摊还一期后又开始拖欠还款,收债代理转向连环致电催债,甚至还留下威胁语音,更过分是还骚扰其家人,让小林苦不堪言。 本以为找到一家有执照的信贷公司,有什么情况还能有商有量的解决,现在却已然各种激烈手法追债,早知如此就不应嫌银行借贷程序麻烦转向第三方信贷公司,但后悔已迟只得咬紧牙根设法还贷。 小林的经历,相信大家未必会陌生,毕竟经常可见因向第三方信贷公司借贷,无力偿还被激烈追债的新闻,《投资致富》特别筹备《消费信贷细细算》系列,助大家厘清在使用信贷金融服务与产品前,如何保障自己权益,避免再有更多的小林陷困。 家债占GDP 81.2%非银行信贷规模不明 大马家庭债务高企已非新鲜事,根据国家银行《2022年下半年稳定检讨》报告,去年6至12月的家债半年升高2.98%或420亿令吉,至1兆4510亿令吉,当中最大比重的债务是房贷(59.7%),接下来则是个人贷款(12.8%)及车贷(12.7%);信用卡债务则占比2.8%。 而疫情未爆发前,我国2019年家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2.8%,疫情爆发的第一年(2020年)即冲上93.1%的高水平,2021年稍微退至89.1%,去年则进一步改善至81.2%。 [vip_content_start] 房贷最重  个贷车贷也不少 疫情好转后,家债情况也显著改善,纵然还是居高不下但鉴于国内经济及就业市场好转,国行点出,家债虽仍迅速扩张中,但整体信贷风险仍可管理。 但这些都是来自国内银行业的数据,并未计入那些尚未在监管体系的非银行信贷服务和信贷服务供应商,即先买后付(BNPL)、租赁(Leasing)、应收账款保理(Factoring)、收债代理(DCA)、呆账买家(ILB)及债务咨询与管理服务(DCMA)等。 所以,到底有多少个“小林”正遭遇第三方信贷金融供应商的非一般手法追款,我们不得而知,但政府及监管单位已意识到有必要将这类信贷金融服务及供应商纳入监管体系。 财政部、证券监督委员会及国家银行支持的监管单位——消费者信贷监督委员会(CCOB)专案小组,为进一步保障消费信贷者权益,同时推动消费者信贷领域健康发展,拟定消费者信贷法令(CCA)以规范信贷及信贷服务供应商。若一切顺利,消费者信贷法令预计会在今年第四季,即10月9日召开的第三次下议院会议提呈。 虽说目前监管体系中的家债信贷风险还处在可管理水平,但防范胜于治疗,而在一众信贷产品与服务中,个人贷款和车贷是继房贷后,规模占比最大的贷款,故先买后付及车贷的监管可谓重中之重。 家债虽还是居高不下,但比起疫情期间,情况已改善很多,大部分国人已摆脱疫情期间的失业大打击及财务困境,偿债能力亦有所改进,被国行归类为有信贷风险的第二阶段(Stage 2)家债部分,从去年上半年的8%,降至下半年的6.7%。 利率升高  偿债能力不可轻忽 家债风险虽处可管理水平,但随着全球利率趋向正常化,国行去年5月起紧跟大市调高利率,目前隔夜政策利率(OPR)企稳在3%水平,纵然国人偿债能力稳定,但升息及生活成本攀升或潜在影响家庭资产素质,国内银行谨慎看待皆不敢掉以轻心。 生活成本高涨 国行推动利率正常化引起政商界关注,有者直言升息无助稳定马币,甚至还会因为利率攀升加重家庭及个人债务沉重者负担,应尽可能避免影响现有贷款偿还,同时也会有连锁反应推高其他物价成本,最终加重全体人民负担。 国行数据显示,家庭借贷去年下半年持续增长,全年贷款增长也几乎重返疫情前水平,2015至2019年贷款增长平均为6.2%,但信贷增长其实是紧跟家庭收入走向,去年底的债务收入比(DTI)相对稳定为1.5倍。 另外,其他偿债能力指标续稳健,偿债比率(DSR)中值及未偿还家债去年底分别为43%及37%,且去年获批新贷款,约三分之二的偿债比率并不超过60%。 四分一家债借贷人偿债比超过60% “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家庭债务借贷人的偿债比率超过60%,而他们占整体银行体系总贷款的33.9%。由于当中大部分(69%)的信贷风险由中高收入借贷人持有,信贷风险评估显示,若遭遇财困他们仍有能力继续偿还债务。” 银行为这些偿债比率逾60%借贷人做出的减值仍低,但随着利率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加上生活成本走高,难免冲击未来家庭资产素质,故国行谨慎看待潜在影响。 认知不足 落入消费陷阱 有多少人在使用信贷金融产品前,会愿意花时间深入了解细节? 撇开新颖的先买后付不说,单是信用卡,刷卡分期时普罗大众一般先想的,绝对不是若无法按时还款,会面对的罚款和利息,多半会是下个月出粮就有办法还,若无力偿还起码还能最低付款。 但根据理财师的说法,很多人总以为每个月偿还信用卡时只需最低付款就足够,却忽略了最低付款是会被征收利息,到几个月后发现卡债“积少成多”要想处理还得大费周章。 国行其实已意识到人们对于信贷金融产品的认知并不全面及清晰,有必要通过消费者信贷法令强化对消费信贷者的保障。若一切顺利,法令生效后有关信贷服务业者需完成相关注册或执照申请事宜。 市场人士都认为,监督管制这类非银行信贷服务供应商是必要举措,借着让整个运作模式浮出台面,避免未来爆出债务失控的惊雷。 事实上,国行早在2021年开始关注国内消费者信贷领域发展,并积极和财政部及证监会就制定及推行消费者信贷法令展开合作,更在整体框架还未出台前,苦口婆心给出3大建议,盼公众理性消费免掉入消费陷阱。 当时正是先买后付火热崛起时,无需任何费用即可分期付款消费,这个操作引起国行关注,担忧会造成人们轻易过度消费,甚至到债台高筑的地步,所以建议消费者使用前务必了解附带条款尤其收费方面的细节、准时缴款免被罚,以及妥善管理债务。 国行提醒:注意隐藏费用 国行原先预期,可在去年借着消费者信贷法令的出台,管制这些新颖且不在监管内的信贷产品,鉴于拟定新法令框架的繁琐,未能在去年提呈有关法令,但仍不忘提醒民众留意使用信贷产品时的隐藏费用。 新颖信贷产品  潜藏多大危机? 人们对新颖信贷金融产品的使用“降温”,是否就不会再成隐忧? 疫情的来袭,是直接推高人们对信贷需求的“推手”,长达3年的疫情干扰让很多生意大受打击,也使得在疫情爆发前经济状况已脆弱不堪的个人及家庭陷困,为能勉强维持生计被迫动用应急储备金或退休金,有者被迫向银行贷款,甚至更糟的情况是向无执照借贷方借钱。 随着疫情过渡至地方流行病,国内经济活动逐渐活络,国人也得以恢复疫情前的生活,国行点出,疫情期间最为火热的信贷工具——先买后付虽还深受特定群体比如年轻及低收入消费者喜爱,但整体增势已有趋缓现象。 先买后付降温,是否预示人们对于新颖信贷产品的热潮已过,整体应用已趋向正常,且不会再成市场隐忧?对此,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却不那么认为。 “但凡涉及借贷的信贷产品,又不在管制之中,哪怕是整体使用情况冷却,设定确切管制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能因为情况有缓和就置之不理。” 黄锦荣受访时直言,若下半年我国经济放缓,这类还在灰色地带的信贷产品是否又会重新受到追捧再次发光发热仍是未知数,而若信贷爆雷,恐会冲击个人乃至家庭债务。 借钱消费=累积债务 “借贷就是一把双刃刀,虽能刺激并推动经济,但同时也是在累积债务。现在要管制新颖的信贷工具是基于这是不断被重复使用的金融产品,确也存在失控风险,而债务失控也等同经济危机。” 黄锦荣坚信,看不见的东西(信贷交易)没有办法监管,必须设法让整个操作浮出台面,然后透过有意引导的做法,让整个发展走向并达到要求,以先买后付为例,一旦在监管体系内则能限制利息(即延迟还款费),并且厘清复利的计算方式。 “债务重组需要很长的周期,所以应谨慎看待以债刺激经济的做法,毕竟年轻群体才踏入社会就背负债务甚至破产,这对个人乃至整体经济的构建都是一种折损。” 消费者信贷法令 已有完整框架 消费者信贷法令已有完整框架,相信除了能更好保障消费正权益,一个妥善监管且运作良好的信贷市场将显著减低经济及金融体系的风险。 CCOB专案小组认为,妥当监管信贷服务供应商除了致力公平对待消费信贷者,借以减低违约风险,同时也能让监管当局对不公平或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采取执法行动。 “通过监管让信贷服务供应商承担更大责任,对使用相关信贷服务或产品的消费者的能力及适合度进行评估,借以达致管控家债,及防止借贷人陷入财务困难不容忽视。” 在非银行信贷服务和信贷服务供应商的规范方面,CCOB原先的规划是先管制不受国行监管的相关信贷服务,但鉴于车贷影响也相当广泛,故提前将其纳入第一阶段(2023至2025年)监管期。 车贷虽受到1967年租购法令监管,但CCOB基于检讨对消费信贷者不公的条款,及迎合现有营运环境和监管发展革新租购融资操作的两大原则,提前将调整车贷计算框架,同时限制最高利息等调整纳入第一阶段监管中。 身兼CCOB专案小组主管的国行助理总裁阿布哈山曾点出,规范及确保信贷及信贷服务供应商遵从高度专业或标准作业模式至关重要,将继续与目前还未受规范的业者及消费者频密交流,确保能给出确切实际可行的监管回应。 “规范尚未在监管的第三方信贷金融业者旨在强化保障消费信贷者,同时支撑消费者信贷领域发展,继续为有需要的个人及小生意提供服务。” 信贷服务商须符合条规 消费者信贷法令生效后,除了强化保障消费信贷者,业者又会面对什么变化? CCOB专案小组披露,一旦法令生效,则提供信贷或信贷服务交易的商家需在6个月的宽限期内,完成相关注册或执照申请事宜。 法令生效的首要事宜,是着重于2025年前厘清那些未在任何监管单位下的非银行信贷供应及服务商的规范与管制,包括非银行租赁及应收账款保理公司,以及提供新型信贷服务BNPL供应商。 至于那些目前在个别监管机构(RSA)之下的非银行信贷供应商,比如放贷商、当铺及租购融资贷款供应商,在第一阶段期间无需赶着获得CCOB授权与认证。监管权从不同监管机构比如地方政府发展部(KPKT)或国内贸易及生活费部(KPDN)转至CCOB,预期2025年后才会着手进行。 “尽管如此,为能确保往后整个监管权转移无缝接轨,这些目前在两个监管单位之下的非银行信贷供应商,受促主动了解CCOB在咨询文件中列明的监管模式及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信贷和信贷服务供应商需符合的要求及条件: ◆注册或申请相关执照后,不允许在没有CCOB批准下转移执照或合并业务。 ◆执照虽无需更新但每年需支付年费 ◆申请人按照程序线上提交申请后,待CCOB审查相关文件及背景后,将会在1至3个月内批准申请。 ◆需依各自信贷服务符合最基本财务要求 ◆若未能满足这个基本条件或被吊销执照,则有关供应商董事部必须提交书面承诺,确保有关公司有充足财力在未来12个月持续经营。 【下期预告】BNPL真的那么可怕吗?是否真的不可碰?使用这项信贷服务前有何该注意事项?
2年前28点阅
解铃还需系铃人,马币因美国升息周期而遭遇波折,中短期要恢复竞争力,美国的通胀和升息路向是关键。 货币不但是交易工具,也是一国钱财象征。马币价值走低,国人嘴上慨叹令吉不争气,心里仍希望它能迎头赶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购买力升高。 综合前几期分析,去年至今,马币兑美元和其他货币的跌势,主要是大马与美国以及各国的通胀和利率差异所造成。外围的影响难以控制,而我国经济向好,有自己的升息步伐,国行不强行干扰汇率。 那么,马币有没有解套的机会?经济学家给出了一些意见,被动和主动皆有。来看看在中短期和长期,马币如何提升在汇率市场上的表现…… 短期仍看利率 解铃还需系铃人,马币因美国升息周期而遭遇波折,中短期要恢复竞争力,美国的通胀和升息路向是关键。 “美元目前还是受到利率支撑,但越到年底可能会走低,这会给马币价值带来缓解。”马来亚银行集团全球市场外汇研究与策略主管安迪苏帕特(Saktiandi Supaat)对《投资致富》指出。 [vip_content_start] 他解释,马币过去几个月疲软,是因为短期情绪受到不太有利的外部事态发展影响,包括美国升息、美元兑多国货币走强、市场对中国复苏力度感到失望,以及原油价格下跌。然而这种疲弱或是暂时的。 “在中期,我们继续对马币持正面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清算银行实际有效汇率(BIS REER)显示,马币是本区最被低估的货币之一。” 他说,这表示一旦市场情绪和上述不利情况发生转变,马币将大幅升值。 下半年没有再走低的理由 安迪苏帕特认为,马币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走强,尽管明年升值的步伐可能会较缓慢。马来亚银行集团估计,马币兑美元汇率将在今年第三季走在4.60令吉水平,到第四季稳在4.50令吉。” “4.50令吉对马币来说仍然是价值较低,未回到年初的水平。联储局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应会再加息一次,之后才维持利率不变。” 如此一来,安迪苏帕特预计,进入2024年的年中,美国升息周期完成后就会降息,届时马币有望回升至4.20令吉。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经济系教授黄锦荣也认为,具体还是取决于美国通胀,联储局已经暂停升息一回,若美国消费价格指数再改善、全球经济放缓讯号越来越小、美国升息步伐渐止,马币汇率就会有转机。 他指出,大马国内经济有些转弱,出口数据连续几个月萎缩,而核心通胀还是承压。但是消费价格指数一向比其他市场低,升息压力就不大。 “依照现有情形,马币下半年仍会稍弱,但不会继续贬值更多,因为找不到再走低的理由。” 黄锦荣说,除非不可测的情况出现,例如全球经济硬着陆变差,或中国经济恶化,使到资金重返美国、美元再走高,马币就会继续贬值。 “目前情况下,汇率很可能走在4.50令吉至4.60令吉水平。” 在7月13至14日,因美国6月通胀率从4%回落到3%,大大降低联储局升息预期,美元顿时承压并回跌,相对提振马币汇率,一度从4.65大幅度回升到4.52令吉水平,印证了上述说法。 中国复苏是近期救星 “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实现有意义的复苏,可能会成为马币的救星,因马币和人民币走势有很大的相关性,”大华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吴美玲对本报指出。 安迪苏帕特也认为,马币会回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不会一直弱下去。 “中国可能会采取更多激励措施来支持经济并加强复苏,因此,该国的经济或会在年底回升。” 事实上,中国官方已陆续提出振兴经济的举措,在7月尾发布一系列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方法。中国财政部还宣布扶持陷入困境的小微企业的措施。 安迪苏帕特还解释,之前市场担心中国的需求减少,也是使到原油价格受打压的原因之一。之后,若中国经济好转,原油价则有望提振,并带动马币走高。 至于其他经济驱动因素,吴美玲指出,稳定的经济增长路线、温和的通胀,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直接左右马币。 她说,外围状况如美国利率,仍是中短期的马币要素。国行的任何干预政策,都有助于消除货币的过度波动。然而,目前的最终定向,仍将依赖外部驱动。 “国内政策仍存有不确定,也是一个因素,况且大马在8月有六州选举,市场情绪忐忑。所以,与区域货币相比,尽管马币在下半年会回升,但或会以较慢的速度复原。” 厘清外汇交易者喜好 马币并非只能被动地静待利率和外界情况改变,监管当局能够主动出击,但不是只有让国行干预汇率这条路可走。有没有想过,在外汇交易市场里,为何投资者选别家货币而不选马币? “我们可以站在国际外汇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决定入手某国货币之前,一般上会迅速考量几件事,但却与我们所以为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黄锦荣指出一个要点。 他说,货币是贸易中介也投资工具。波动程度,是外汇交易者的主要考量点,他们可能只看某汇率在一周或一天内的波动度。然后所关心的是,在兑换外汇时,能不能优化资本?以此决定要不要买马币来投资大马市场,或是把资金投放在其他地方。 “他们通常看的是短期情况,并不会因为大马前景潜能十足,或马币长期一定会上升就先逢低买进,收起来等升值。买卖外汇和股市投资不大相同。” 他指出,外人也不会因为我国州选在即、政治不稳而避开马币,通常本地人才特别关心自家政局,大部分外国投资者或许分不清大马的政党派别。 外汇交易3大拷问 黄锦荣认为,某国经济好,其汇率不一定强,两者关系并不密切。实际上,外汇投资者在行动前,一般会自问3个问题。 “首先会问的是,全球风险在剧增还是下降?套用金融情绪术语,就是追逐风险(risk on)和减少风险(risk off)。” 追逐风险,即投资者不畏惧风险,选择大举进入股市,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或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相反,畏惧风险时会撤离股市,转而买入黄金和美元、美债等避险资产。举个例子,当美国宣布升息,或全球经济风险升高,投资者就会避险到美债市场,美元因而升值,马币则相对贬值。 “所以,第二个问题是,该把钱投放在哪种市场,股市还是大宗商品?而第三个问题是,如果选择新兴市场区域,该投放资金到哪一个国家较好?” 当下的环球风险、利率、汇兑成本,才是外汇投资者关注的,以此权衡和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 “若外资买卖马股时,马币正在贬值,一来一往或会有汇兑损失,他们就会避开马股。同时人家也会顾虑到,难以在外国兑换到马币这回事,结果索性打消投资大马市场的念头。” 相反,如果外资看到下一波的风险方向改变,例如利率降低、马币会走强,或大马外汇兑换制度变得方便,或许就会回来投资。 外地难以交易马币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利率风向,但是国家的外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投资者的行动。意思是,监管当局的规定,或许有助推动马币交易。 其中一种方式,是简化外币资产投资处理程序,让人们更容易把外币换成马币,鼓励马币流动。 然而在现实中,对交易商而言,大马在国际上被归类为“不够友善”。最近媒体报道,Forex Suggest数据显示,在全世界里,新加坡和香港是对外汇交易商最为友善的两大经济体,大马则排在第12位。 2016年,国行推出一套外汇市场流动措施,其中一项是,岸外的非居民金融机构,必须在指定的海外办事处(AOO)处理外汇对冲和买卖马币。不过根据国行网站的资讯,至今只有约20家金融机构在全球设立189家大马海外办事处。黄锦荣认为,这个规模不足以鼓励马币流通。 让马币重新国际化 · 放松外汇管制· 让对冲市场更便利· 增加流通量刷存在感 “要使马币长期朝升值方向,除了基本面因素,有一个方式是政府可以认真考虑的,那就让马币重新国际化,即放宽外汇或资金管制,让马币更易于流通,以便更吸引外资。” 黄锦荣认为,这点很重要,与马币价值有蛮大关系。当人家要买以马币计算的资产时,不仅是考虑回酬率,还包括货币对冲的程序,以管理风险和汇率波动问题。 “外资机构会先在岸外做好风险对冲才来马。若只能在几个指定的地方办理,就会减弱他们的投资理由,甚至会避开大马。” 他指出,这也是马币汇率一直没有办法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原因之一。大马目前的基本面比90年代时更好,以前还遭遇经常账户赤字,如今已有盈余。我们的外汇储备金也比当年多、外债比率非常小,而经济规模从只占美国经济规模的20%提升至40%以上。此外,大马的监管能力也比当年佳。为什么马币不升值? “金融市场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流动性要足够大,才能反映基本面。”意思是,只有很少人买卖的东西,价值难以提升。 因此,若要吸引外资和提升币值,方法之一是扩大马币存在感。例如邻国新加坡,并无实施无外汇管制,资金可自由流动。 在这方面,泰国中央银行已经抢先一步采取行动,去年就放宽了外汇措施,方便资本流动及风险管理。今年泰国再进一步放开外汇管制,以应付泰铢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波动。 当中的措施有多种,包括鼓励使用泰币进行外汇管理、容许泰国投资者在海外投资更多、放款泰铢的跨境汇款和支付限制,以及容许外资与泰国金融机构进行外汇风险对冲等等。 “如果大马有志成为国际金融都市,让马币国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否则,币值潜能也只有这么大。”黄锦荣坦言。 自由管理和对冲货币 要主动提升马币交易量,国行也可采用限制方式,例如限定出口商把一定比率的收益换成马币。 国行在2016年时曾规定,出口商最多只可保留25%的出口收入为外币,其余75%必须兑换成马币存于本地银行。到了2021年,国行放宽了些外汇政策,出口商可以根据自家需求管理出口收入,没有比率限制,这也是吸引外资的一种举措。 只是,在马币贬值时期,出口商们担心汇兑损失,难免会保留更多外币在手。国行在6月时就曾指出,观察到企业和出口商们的外币户口余额不断增加,这或会导致马币流动失衡。 不过,国行之后被分析师问及,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遏制马币疲软时,却表示仍不会限制出口商把收益换成马币。随着本币回升,出口商自然乐意把更多收入换成马币。 针对这个方式,安迪苏帕特也认为,虽然施加限制或能刺激马币量增多,但却不是最好的方式。 “大马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马币是灵活的汇率。限制型举措应该是国行最后才祭出的选项。” 长期国家良策 · 可续的政策· 结构改革· 吸引外资 从长期来说,安迪苏帕特认为,有助于改善货币地位的,是各种关键的国家政策,包括实现财政可持续性和增强经济基本面的政策。 “实行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我国经济在各种商业周期中仍能保持弹性,货币才会稳健。“ 他举例,政府若颁布财政责任法(FRA)等措施,可能有助于缩小财政赤字,并减轻债务负担。 在2021年,时任政府曾打算推出财政责任法,以改善国家财政治理、问责制和透明度等等。今年2月,现任财政部再次提出财政责任法,以更好地管控国家财务。 此外安迪苏帕特认为,工业4.0政策也可能有助提升本币,因为它旨在推动国家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望在新技术领域吸引外资。 工业4.0强调技术融合,提高生产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制造业创建高技能人才库,往更高价值、多样化和复杂的产品和服务过渡。 总而言之,他认为,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措施,侧重于发展和结构改革,都有助加强市场信心、吸引外资,最终能提升本币。 【结语】 截至8月10日,马币兑美元报4.57令吉,今年至今仍降3.67%,一年降2.58%,一度在7月31日回升至4.50令吉,之后再次呈跌势,汇率在众多亚洲国家之中仍然靠后,“贬”形路似乎未到头。 总结所得,若要让投资者更有信心再次持有令吉,有几件事必得先实现。 在外围,美国通胀要达标、联储局加息周期结束、美元回跌、中国经济复苏、人民币走强,以及全球贸易改善。 在国内,整体上要“稳”,除了经济继续向好发展,还要减少政治不确定。唯有这样,决策者才能在稳定的局面,做好结构改革,推出有利国家的政策和框架。工业大蓝图、第12大马计划中期审查、年度预算案,以及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 2030)等等,都能带动发展国家并吸引国际资金。 如此看来,马币要升值仍要闯过重重关卡。可幸的是,外围纵然不可控,马币却可以自强。 大马具备的优势是基本面,这也是国家一直强调的。如前所述,在当前环境中,马币已有扎实和向上的经济在支撑。所需加强的是政策与结构,以及更友好的外汇制度。 这些条件有所改善,马币自然有升值的空间,最终能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在自由汇率市场中发挥更好,稳健地走上升值路。
2年前48点阅
我们的跨国出入口贸易,绝大部分是中间商品,一般上是以美元计价。马币若持续贬值,对投资生产链的影响广泛,而聘用外国专才和技术的成本会较高昂,持续下去会有损经济进步和结构。 每当本币贬值,总会引起民间回响,担心资产或经济受危害。实质上,马币贬值会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不利吗?而升值又会带来什么大好处?有没有必要强烈呼吁政府“做点什么”来补救。若当局真的大力扶持或稳定本币,结果一定是皆大欢喜吗? 高度波动和长期贬值才要忧虑 就如前期所提及,马币在市场上自由浮动,由市场供需决定汇率,起跌是常事。小起伏带来的影响不明显,当波动激烈或长期贬值,就会形成一些后果。 先谈不利的部分。对个人来说,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当你去外国游玩、商旅、求学前要兑换外汇,马币刚好兑某币贬值,手头可消费的款额立即降低。 进口食品通胀 在民生的层面,人们通常关注的是,汇率贬值会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尤其是食物,因大马依赖食品和饲料进口。 国家银行在去年的年报中坦言,直接进口的新鲜食品,对国内通胀传输最为明显。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大马实施价格管制和燃料补贴,有助于遏制汇率贬值造成严重通胀,但是马币贬值仍使国人对生活成本感到担忧。 “马币走弱,将对消费品、中间产品,以及资本物品(生产商品的设备)的进口,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经济学家兼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SERC)执行董事李兴裕上个月对媒体如此指出。 他说,虽然消费品仅占进口总额的8%,但若马币持续贬值、成本长期上涨,进口原材料的生产商必须承担更高成本,最终会提高产品价格。意即成本将转嫁消费者。 伤害经济结构 在经济和商业层面,国行在年报中指出,汇率若频繁和高度波动,可能成为国内经济脆弱的根源之一。 “这会使到个人和企业推迟消费和投资决策。长期或对国内经济前景构成风险。” 我们的跨国出入口贸易,绝大部分是中间商品,一般上是以美元计价。马币若持续贬值,对投资生产链的影响广泛,而聘用外国专才和技术的成本会较高昂,持续下去会有损经济进步和结构。 国债和债息攀升 当马币价值走势不佳,环环相扣的事项,还包括国人关心的政府债务或国债攀升问题。 为了建设国家,政府会透过借贷作为发展开销,如果债务多于收入,并且有不少外国的债务,一旦本币贬值过多,恐会恶化国债。 其实,由于2020至2022年受疫情冲击,多国政府推出援助配套后,政府债务随之攀升。例如,印尼的政府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从30%攀升至40%,泰国的债务从40%攀升至60%。 在大马,截至2022年底,政府债务总额达1.08兆令吉,占GDP的60.4%,不过当中97%是马币债务,意思是只有很小部分曝露在外汇风险里。但要注意的是整体债务比例过高,会有债息增多的担忧。 贬值对进出口的利弊不明显 至于本币贬值的利好,通常的情况是,这意味着外国人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大马商品,从而能刺激我国的出口。汇率走低还能够吸引外国人来马旅游,提升马币需求、国内消费和外汇收入。 上期就提到,日圆尽管贬值,日本维持宽松环境不升息,低利率有利于支持企业融资,在出口方面变得有竞争力,最终促进日本经济发展。 然而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日本经济学家伊藤隆敏去年11月曾指出,日本企业近几十年来纷纷将生产设施迁移至国外。虽然日圆贬值会增加外国子公司的利润,但却无助刺激出口额或国内就业,至少不会马上见效。 而在大马的情况是,有过半的进口货物是半成品,加工之后再转卖成为出口货物。现代贸易供应链复杂,百分百纯出口或纯进口商很罕见。这意味着,马币疲软不一定会提高出口额。 考验贸易商的定价和对冲能力 “本币疲软对出口行业的影响,要看该产品的进口原材料比例,以及以何种货币计价出口。”Datametrics研究与资讯中心董事总经理潘卡兹古玛早前对媒体指出,当马币走弱,兑换外汇就会产生成本,如果出口是以马币计价,就必须考虑这盘生意能不能转嫁汇兑成本。 另一个例子是,日圆和人民币也相对贬值,如果大马出口商以人民币或日圆计价,出口货物到中国或日本,那他们能不能将产品定价较高是关键,否则收益可能会被稀释。 实际上大马近几个的出口并无因马币贬值而走高的迹象,6月出口连续4个月按年萎缩,主要是受到全球需求尚疲弱,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外围因素影响。 尽管如此,出口和进口商并非无计可施。为了防止汇率波动影响收入,不少分析员建议,贸易商家要具备市场竞争力、议价和定价能力。 贸易商可以做好外汇对冲、锁定长期合约价格,以及布置远期订单,尽量减少汇率波动带来伤害,同时能维持物价相对稳定。 大马出入口比重缩小 另一个事实是,观察大马的出口占GDP比例,可见出口的影响力正在减弱。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4年大马出口额占GDP的115.4%,之后逐年削减,2022年减至73.8%。同样地,进口占GDP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95%,逐步减少至2022年的66.9% 这显示出口对大马经济的影响变小了,相对地,国家内部需求对经济成长的影响扩大。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随着这个转变发生,数十年来“货币疲软对国家出口有利”的说法,也因此要再斟酌。 干预代价太大 国行“三不” 鉴于贬值会带来种种不利,上半年马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达6%让很多国民感到紧张。今年6月国行就在文告指出,马币近来的贬值程度已不能反映我国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因此准备干预外汇市场,引起人民期待国行出手“救”马币。 不过,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对《投资致富》解析,干预马币的代价太大。 他说,国行是在执行法定任务,对此他并无异议,并相信国行也承认这回的波动有点过于激烈才如此提出。 “然而要明白的是,干预行动不是新措施。国行本来就会针对货币的波动程度做事,例如单日波动太剧烈时。其概念并不是指国行要扭转马币汇率的走势使其从贬值变成升值,也不是要设定一个必达的目标,而是要‘抚平’,不让汇率过于波动。” 不全力干预 “实际上国行干预不了汇率走势,因为一定不会成功。若完全插手干涉,结果可能导致马币贬值更厉害。” 他解释,大马实行的货币政策,是根据国内的经济增长状况和通胀等因素来决定利率调整程度。而汇率会随着利率和其他因素变动,在市场上自由浮动。 “很多人问,为什么国行不扶升马币?如果真的要扭转,有3种行动和可能性会发生。” 第一种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国行动用外汇储备金来干预,进场抛售美元买马币,推高本币汇率。 “问题来了,我们有多少美元和外汇能够抛售呢?5月时,大马的外汇储备约1140亿美元左右,而马币单日交易量约150亿美元上下。若大力抛售美元,外汇很快用光。严重的是,当被市场察觉或被投机者闻到这股‘血腥味’,马币或会被狙击。所以,豪掷外汇储备金扶马币是不必要的。” 事实证明,干预外汇市场的成本高昂。国行放话后即坐言起行,截至6月30日,国行外汇储备降低至1114亿美元(约5221亿令吉),比6月15日的1130亿美元,少了16亿美元,跌幅约1.4%,写下7个月新低,当中外币储备更是跌破1000亿美元,为去年11月以来首次,反映国行有在干预汇市。截至7月14日,国行外汇储备回升至1118亿美元,比6月30日仅微增4亿美元或0.36%。 与此同时,马币兑美元有所回升,从6月30日的4.67令吉水平,升至7月15日的4.53令吉水平,升幅约3%。可是,这并非全是燃烧外汇储备金的效果,更多是因为美国通胀率降温,联储局暂停升息有望,因此拉低了美元,相对地提高了马币价值。 李兴裕也对《投资致富》指出,干预行动并不会是大幅度和深入的,因为总不能动用太多储备金。干预也有违汇率自由浮动原则。 “另一个方式是,国行或会购买美元期货,以此缓冲汇率压力,” 从另一面看,他指出,外资一直青睐大马债券,债市回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定程度缓解了马币的跌势。 “无论马币升或跌,都会有人感受到好与坏两面。从市场的角度,无论如何应该让马币汇率自由起伏。” 不需再挂钩美元 至于第二种行动和可能性,黄锦荣说,是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就像1998到2005年,马币和美元挂钩。或如港币,至今仍钉着美元,其基准利率升至5.50%。 “采用固定汇率,做法和结果只有一个,即我国的隔夜政策利率(OPR)必须和美国联储局同等。如此一来,大马的利率就不只是升至目前的3%,至少要和美国的5.25%并肩,甚至可能要更高。” 他说,大马经济市场肯定承受不了如此高利率。目前的3%已经在民间引起哀嚎。若只为了让马币升值而过度升息,经济反会衰退。 融资成本高昂会阻碍企业与经济活动,此外别忘记我国家庭债务比例还蛮高。黄锦荣指出,当经济不能承受高利率环境,国行最后还是不得不调低利率,让经济活络起来。一来一回,马币仍然贬值,得不偿失。 “实际上,去年至今年马币贬值,并没有带来任何严重不利,同时突出了大马的基本面。我国经济有增长、通胀温和、劳动市场向好。就纯粹因为看贬值不过眼而骤然固定汇率和大升利率,然后吞下经济退步的后果吗?” 由此可见,干预并非长远之计。他说,在国家经济走势好且通胀可控的情况下,货币贬值并不是必须非常在意的事情,反而有空间让当权政府施展更好的政策。 不严管外汇 至于第三种行动,黄锦荣指是外汇管制。这也是当局目前在做着的事情。我国有一套外汇措施,监督外币付款与收款的结算,鼓励人们将大马的财务资源用于生产。 “还记得马币在受到严格外汇管制之前,是国际化的,能够轻松在外国市场买卖,那时候的马币汇率价值很好,可见资金或外汇管制要付出很大的责任。” 2007年时,国行曾放宽大马的外汇制度,其中包括放宽人们获得外币或马币信贷额度。不过到了2013年,金融服务法生效,之后人们将资金汇出和汇入大马时,需要取得国行的批准,且只能在指定的持牌银行或办事处办理。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大马外资不足。试想想,当岸外投资者想来投资大马股市,他们要考虑的不只是股票回酬,还要管理出场时的汇率成本,因此必须先在岸外做好对冲。问题是,在岸外难以获取马币。权衡之下,投资者宁愿到其他更易于兑换货币的新兴市场如泰国或印尼。” 因此黄锦荣认为,以上3种做法的后劲很强,“我们每次呼吁政府干预货币汇率时,不妨回想上述的代价。” 灵活汇率  自然调整冲击 国行并非第一次书面提及外汇干预工作,在2022年的年报中,国行道出汇率波动的利弊后表示,为了减轻风险,会展开“外汇作业”,以遏制过度波动,维持市场状况有序。 国行一直强调,大马实施灵活的汇率制度,能为国家自然地调整国际经济和金融冲击。例如,令吉贬值有助于缓冲国内经济免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突然下跌等外部冲击的影响。 国行解释,灵活的汇率也有助于提高国内市场的开放度,吸引全球投资者。虽然金融开放程度提高后,大马更容易受到全球金融发展牵动,但国内有银行机构、公积金局和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一起促进投资流动。此外,对冲市场不断发展,使企业免受汇率意外波动影响。多年来这个格局能缓解国内资产价格免遭大幅调整。 经济结构比25年前扎实 去年马币兑美元贬值,导致一些人呼吁让马币重新与美元挂钩。针对此事,国行也在年报反问,“这是正确的政策举措吗?”国行认为,“诊治”马币犹如个人看诊,必须根据当下状况,对症下药,不能一帖药吃到底。 “2022年时,尽管美国大幅度升息,加上其他外部冲击,使美元兑大多数货币迅速升值,但是大马的竞争力相对未受影响,国内经济持续复苏。” 看回1997-98年金融风暴,马币快速贬值高达47%、股市大跌,银行、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当时大马的经常账户仍是赤字,而政府的外币债务占其总债务高达19.1%(2022年仅2.7%)。 “想当年把马币挂钩美元,是急救措施,加上外汇管制,让银行和企业有较稳定的环境和空间去强化资产负债状况。对比之下,如今的大马情况有所不同,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比当时更有弹性。” ◆结语 经历了金融风暴和几回贬值,马币承受风浪的能耐早已升级。在国内结构日益稳固的支撑下,令吉更应在灵活汇率中自寻出路,由国行适量监管,与国际上其他货币较量,找到合理的价位。 ◆下期预告: 探讨马币的提升机会!
2年前48点阅
马币过去一年处于下风,除了上一期谈到的利率差和长期结构因素,马币跟随人民币脚步而走低,也是主因之一。马中两国存在什么特别关系? 马币兑新币、人民币和日圆的多重宇宙。 多国货币相互兑换,在汇率的多重世界里起伏,此消彼长。美元去年起因升息而强势,却并非每家货币都绕着转。在亚洲三国,新元如常地稳健、日圆情愿贬值、人民币似乎暂无意走强。了解他国货币的特质与强弱,有助于坦然面对本币位置…… 渐行渐远的令吉与新元 曾是一家的新马,仅一堤之隔,两国货币汇率却如隔天涯。去年6月至今年6月30日,马币兑换新元汇率一年内贬8.90%,并一再跌破历史新低,最低一度去到3.45令吉水平。截至7月27日,1新元换约3.42令吉,年初至今跌幅达4.27%。 实际上,新加坡早已是亚洲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实力以及货币地位,或许不能和马币平行而论。更何况,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采取非一般的货币政策来捍卫货币价值。 新元避险地位超然 首先要认清的事实是,新元本身是区域的避险货币。提到令吉兑新元跌个不停,大华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吴美玲对我们指出,新元是投资者在波动时期投放资金避风头之处。 避险货币,是指在市场不稳定之时仍能保持水平,甚至增加价值的货币,例如美元、欧元和英镑,普遍被认作有避险地位。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5月7日有报道,当全球利率攀高、几家美国和欧洲银行陷入倒闭危机、市场波动加剧的当儿,新加坡银行业反而吸引到更多新元存款!根据金管局网站数据,3月新元存款比2月增加3.06%,达到8105亿新元(约2.8兆令吉),这是2020年4月以来最快的按月增长。 联合早报还发现,增幅超过逾3%属非常少见,对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在2006年5月,就算是2008年2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新元存款增幅也只超过2%。 新加坡与众不同的货币政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金管局采用汇率而不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大部分中央银行是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新加坡却相反,以汇率作为手段,来使到新元兑一揽子货币升值或贬值。”大马评估机构(RAM)资深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部主管温凯杰对《投资致富》指出。 新元名义有效汇率(S$NEER),就是新元兑多个主要贸易国家货币的“币值”,是金管局使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温凯杰解释:“这比较适合新加坡,其国土小且人口不多,缺乏自然资源,而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程度很高,用调整汇率方式能够更好地管理经济增长和通胀率。” 新加坡进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00%,进口成本很大可能影响国内物价。随着进口物品价持续上涨,会形成输入型通胀,对汇率变动也极为敏感。 “金管局自2021年10月起,连续5次收紧货币政策(调整汇率),让新元兑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升值,以应对输入型通胀所导致的消费价格上涨。”温凯杰说,以此方式稳定物价,通常是中小型经济体维持物价的有效工具。 “新加坡采取这种特别政策,是去年起马币兑新元贬值的原因,也是区域其他同侪货币兑新元贬值的原因。” 付出300亿新元的代价 吴美玲也指出,新元这种弹性,使新元名义有效汇率保持在强势一侧,“同时新加坡也在升息,利率保持与美国利率同步上升,新元回报当然比马币好。” 然而这种做法并非无代价,要有庞大资金实力支撑。联合早报7月5日报道,金管局3月底的最新年报显示,因收紧货币政策对抗通胀,其2022/2023财年蒙受308亿新元(约1060亿令吉)净亏损! 这是该局历来最大的亏损,其中约70%主要是新元走强后,所产生的负面货币兑换效应,意思是其外币投资转换新元的价值皆下降。 马币有望赶上进度 “新元的弹性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其一是金管局的政策框架使新元走上升值道路。其二是利率差异对新元的影响较小,新加坡无需疲于调息。”马来亚银行集团全球市场外汇研究与策略主管安迪苏帕特(Saktiandi Supaat)向《投资致富》总结马币兑新元贬值的3大原因。 至于第三项,他认为是新加坡整体基本面稳健在支撑,包括政府稳定、经常账户持续盈余、财政空间充足,而且劳动力市场健康。 “这些因素让新元具弹性,成为避险资产,往往可限制新元损失。”对比之下,马币难免相形见绌。 “话虽如此,不代表马币兑新元会一直弱势,”安迪苏帕特说,在压力时期,新元比马币受到更多保护,但是当整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新元表现或不及令吉。 他说,在上半年,确实看到马币在本区域是被低估的货币之一,这也代表我们有上涨空间。 “新加坡金管局和马来西亚国行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倾向于抚平自家货币汇率波动。”国行日前表示要干预外汇,而金管局的汇率手段框架有助于减少新元波动。 不过马币并不会升值太快,他说:“从长远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马币兑新元有回升空间,尽管在短期内马币风险偏向上行。” 人民币与令吉如影随形 马币过去一年处于下风,除了上一期谈到的利率差和长期结构因素,马币跟随人民币脚步而走低,也是主因之一。马中两国存在什么特别关系? 国家银行在6月底表示要干预外汇市场的文告中特别提到,中国和大马因贸易来往比重大,人民币和马币有密切相关性(correlation),是使到马币汇率波动的因素之一。 中马贸易往来原是件好事,只是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动力不足,中方没随全球升息步调,反而调降其基准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人民币兑美元在上半年贬值约4.8%,马币兑美元则跌5.98%,两国货币齐步并肩,一损俱损。 中马货币同步进退 “马中之间长期紧密贸易,有关联性不足为奇。”安迪苏帕特说,他们研究后确实发现,人民币每升值1%,就会导致马币升值近1%。 “仅在2022年,马中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就达到惊人的4871亿3000万令吉,占大马在全球贸易的17.1%,还比上一年增长15.6%,有增无减。” 他说,这个关系使到中国的经济表现与马币挂钩。当中国表现不佳,人民币与马币同步贬值。 温凯杰也认为,中国是大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前景将对大马的国内经济前景产生“溢出效应”。 “中国中行(人行)放松货币政策条件,以支撑表现不佳的中国经济。人民币走弱,直接对马币兑美元汇率造成一定的贬值压力。”反过来,当中国经济回升,人民币回弹,马币的进步会很明显。 人民币打喷嚏  马币大感冒 肯纳格研究早在2020年在一篇报告分析过“人民币打个喷嚏,马币就感冒”这回事。 其分析员指出,了解中马货币联动因素,对于预测本币走势很重要。两家货币高度关联,是从2010年代初开始。 “除了最大的贸易伙伴关系,还有多个因素促成,包括中国2013年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16年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IMF)特别提款权(SDR),之后中马的经济和金融联系更紧密。” 中国经济规模占全球GDP比重日益增多,并逐步推动货币国际化,越凸显人民币对马币有强大影响力。 “2018年起中美贸易战发生,中国允许人民币贬值至7元心理关口展现实力,马币也受牵动。到了2020年冠病疫情,人民币继续充当马币走势的晴雨表。在东盟各国货币中,中马因历史邦交、贸易、旅游和金融联系渐深,使到马币对人民币波动更为敏感。” 可是,中国同时也是东南亚多个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如印尼、越南和泰国。2022年,中国印尼双边贸易额高达约1491亿美元,而中越贸易额达1756亿美元。为何这些货币没有随着人民币贬值? 肯纳格研究提到关键的一点是,相对于其他区域经济体,大马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较高,对半制成品的依赖度较高,这体现在总出口的增值(VA)内容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剖析大马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增值后发现,我国大部分增值内容最终流向了对中国的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民币对马币的影响。” 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的“引力” 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研究主管罗伯特卡尔内今年6月在一篇报告中,以“外汇引力”效应来解释亚太地区的货币相关度。 他形容人民币就像脱离以美元为中心的太阳系以外的一个大行星。中国正在逆全球趋势而降息,而中国人行似乎对人民币走软相当宽容,并以多个政策杠杆来帮助抵销经济疲软。 “这时,人民币的引力正拖累一些亚洲货币,但是强弱度不一。当中有两家货币和人民币紧密挂钩,那就是日圆和马币(图3,相似度达90%)。” 从过往纪录来看,他说,日圆和马币一直都和人民币有很高的相关性,反映它们之间有强大的贸易联系。 “其他亚洲国家的引力则弱得多,例如印尼盾,2023年的关联性为负。为什么?因为印尼中行不止是升息抗通胀,该国经济增长有看头,而且很大部分得益于其大强大的大宗商品产出地位。”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镍生产国,而镍是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因此卡尔内指出,印尼经济和货币,正好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电池需求。 “至于越南盾,今年至今和人民币相关性接近零,因为越南盾受到严格管理。”事实上,越南的汇率制度,采用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联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不会一直走弱 卡尔内认为人民币不会一直走低,中国政府会推出更广泛的支持措施。接着人民币或会升值。不过,若该币以一种受控的方式走弱,他相信中方不会完全反对。 最近中国政府祭出一些刺激人民币的措施,包括对房地产的支持政策,国有银行还抛美元挺本币,人民币兑美元从今年最低的7.26元,收复至7月尾的7.13元水平,而马币兑美元则稍微回弹至4.52至4.55令吉水平。 独断独行的日圆 马币并非全球最弱,还有日圆在垫底。日方为何在其他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政策时,反道而行将鸽派进行到底? 日圆兑美元今年上半年跌幅达10%,最低至144.5日圆水平,是表现最差的十大工业国货币。截至7月27日,日圆兑美元回升至139日圆左右,仍跌约6%。 日本中行自2016年起就把利率维持在负0.10%,尽管其通胀在2022年起超越了目标的2%,2023年4月一度达4.3%,却没有升息动静。 坚持宽松政策 去年11月,日本中行总裁确认维持宽松政策不变,并指出欧美物价走高的因素与日本不相同,日本决意摆脱长年薪资停滞,希望通胀稳定。上个月,日本中行再次宣布要维持长期宽松政策以促进经济成长。 “日圆的疲软,很大程度上是美日利率差所致。美国国债和日本国债之间更是有利差。”安迪苏帕特说,演变到现在,市场人士对两国利差进一步扩大越感担忧。 他指出,欧美等发达市场持续高通胀,更增加它们延长加息周期的可能。反观日本,还顽固地保持鸽派立场,并未表态采取行动。 “不排除美元兑日圆可能从当前水平上涨至145上方,但日本中行可能会在145至150水平附近进行干预。” 日本经济“回生” 甚至有市场人士估计,日圆快要跌破30年新低。就在大家为日圆着急的时候,日本经济却逐步传来好消息。 “日圆虽然贬值最厉害,但不要忘记,日本经济并没有在这个情况下变糟。”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对我们指出一个要点。 日本今年第一季的经济比预估数据出色,年增长上修至2.7%。第一季日本私人消费回升至2.1%,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在5月回升至54.3%,而失业率降低至2.6%,低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 长期困扰日本的低增长和工资停滞等难题,似乎出现松动的迹象。不但如此,日经指数持续上涨,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高,成为今年为止表现最好的股市。有市场人士认为,日本维持量宽政策,很多企业手头因此有大量现金。在日圆贬值、海外市场投资成本高企时,其股市成了很好的出口。 因此黄锦荣指出,日本的经济反而在目前的环境下,开始走出泥沼,“日本一直要摆脱多年经济萎靡问题。不料其经济好转却是在日圆贬值情况底下发生的。我们看到日本经济要回来了。” ◆下期预告 强劲新元背后有与众不同的政策和代价;日圆怯弱无阻日本经济回升;中国经济没有在万众期待中强弹,马币也被拖累。 一国汇率字面上的高低,对国家和经济的好坏不尽相同。所以,有没有必要因贬值就重点关注和干预?值得深思。
2年前34点阅
跨年后,今年初以1美元换4.40令吉,2月头升至4.26令吉水平,原以为稳了些,不料5月又再度往低走,跌至6月尾的4.67令吉,截至7月21日虽回升至4.55令吉,仍贬3.4%,跌得多起得少。 今年上半年国人最关注的经济动向之一,应该是“马币又跌了”。万物皆涨价,马币独贬值。躺在我们户头的令吉看似原封不动,截至6月30日,兑美元汇率一年降6.20%,半年降5.98%,一度逼近4.70令吉水平。 不止不敌美元,上半年马币在东南亚的新兴市场货币之中,是表现最差的一家。其实汇率在市场上自由浮动,由供需决定价值,受不同因素和情况影响,起落是常事。国家银行一再强调,我国经济成长强劲、通胀率比区域各地温和、失业率低,整体基本面良好,汇率应该继续由市场决定。 然而,这个情况或许让人不解,既然马币属于经济和通胀友好型,为何表现波动起伏? 这波跌势并不是今年才浮现,而是始于2022年的年中。去年贬幅更大,从4.20水平,贬至11月4日的4.7485令吉,跌幅约13%,也是过去12个月的最低点。 眼看就要跌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4.88历史低点之际,去年11月24日来了催化剂──全国大选落幕,马币一天内回涨1.78%。 跨年后,今年初以1美元换4.40令吉,2月头升至4.26令吉水平,原以为稳了些,不料5月又再度往低走,跌至6月尾的4.67令吉,截至7月21日虽回升至4.55令吉,仍贬3.4%,跌得多起得少。 去年,马币对比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表现还算不俗,全年兑英镑涨了约5.70%、兑欧元升0.74%、兑澳币起1.22%。 今年不进反退,上半年马币兑英镑跌幅高达12%、兑欧元降约9%、兑新币跌约5%、兑印尼盾贬10.60%、兑泰铢挫2.6%。在所列出的10个经济体(图2),唯有兑日圆仍升值约4%。 卷入美国升息周期 归根究底,马币走低,是美国联储局连环升息而引发,这是最主要并直接的影响。 “马币这波贬值路线,始于去年美国进入激进升息周期,也就是‘鹰派’升息。”大马评估机构(RAM)资深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部主管温凯杰告诉《投资致富》,本轮情况和去年下半年如出一辙。 去年5月起,联储局多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FFR),从2022年3月到2023年5月,一共升息5%或500个基点,出乎市场意料,其中4次大步调升75个基点或0.75%;而大马国家银行每次上调隔夜政策利率(OPR)25个基点或0.25%,一年里调涨1.25%。 温凯杰说,这导致2022年下半年大马和美国的利率差异急剧变化。截至7月初,联储局利率为5.25%,而大马隔夜政策利率维持在3%。两国利率地位对调,原本美国利率低于大马,现在变成超越大马,也就是“负利率差”。(图5) “利率走高,资金被吸引到美国市场,美元需求增多并升值。相对地,较低利率削弱了大马市场的吸引力,影响了马币价值。” 温凯杰说,今年初,市场人士还以为联储局会提前转向鸽派或开始降息,马币因此出现喘息空间,1月时大幅升值至4.25令吉左右。 “但后来证实,这只是暂时缓和。美国5月再升息,而且暂停升息的说法已被联储局驳回,之后美元又进一步走强。” 他指出,直到最近,联储局还在暗示会再加息。这意味着,升息周期一日未完,马币还是可能再走弱。 美元vs利率vs通胀背景 话说美国多年一直维持超低利率。在2008年,为了提振经济还一度降息至0到0.25%,到了2015年才展开3年的加息周期,那年马币兑美元感受到震动,全年跌幅高达22.86%,从3.50令吉贬至4令吉30仙水平。到了2018年,一度回升至3令吉80仙水平,之后大部分时间游走在4令吉以上,回不去3字头。 到了2020年,冠病疫情爆发阻扰全球经济活动,多国为了刺激消费而降低政策利率。经济活动重开后,在超低利率情况下,美国经济过热,加上供应链受阻等问题,引发高通胀,2022年6月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按年上涨高达9.1%。 为了抗通胀,联储局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以升息为手段,誓要把通胀降至2%。2022年的升息周期由此展开。在一般情况里,中行升息后,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存款利息随之调高,促使人们多存钱少花费,达到缓和通胀效果。而其债券市场也相对有较高的回报,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场,是一种避险行为,由不同市场的货币利率差异引起。 反观大马,国行的隔夜政策利率,从2008至2019年,多年内平稳地介于2.25%至3.5%之间。国行也在2020年时,4次降低利率共1.25%,从2019年的3%降至1.75%。经济重开后才逐步把利率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 升息力度不如人 去年美国迈开又快又大的升息步伐,让其他经济体的中行措手不及,有的还在考虑是否应拼全力加息,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活动才刚重开就上调利率,恐怕有损复苏力度。然而观察一年下来,多个东南亚新兴市场终究还是走上了大幅升息之路。 “目前除了日本和泰国,大部分亚洲市场的利率都比我们高。泰国利息虽较低,升息幅度比我们大,”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SERC)执行董事李兴裕对《投资致富》指出。 这是马币表现相对较差的主因之一。根据对比的12个经济体(图4),大马无论是利率水平和升幅都靠后。 去年5月至10月,印度通胀率在6.7%至7.7%,该段期间印度储备银行将其基准政策回购利率(repo rate)提高3次,累计加息1.5%,每次0.50%,从4.4%放胆加至5.9%。今年2月其利率维持在6.5%。而印度卢比兑换美元跌幅随之收窄,上半年兑美元汇率甚至升值0.8%。 再看印尼,其通胀高峰期在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介于5%至6%,该段期间印尼中行将关键7天逆回购利率(key seven-day reverse repo rate)从3.5%升至5.5%,其中有2次升息50个基点或0.5%。目前其利率在5.75%。而印尼盾兑美元汇率在上半年升值3.9%。 “货币的表现不仅受到经济状况、外部环境和国内资产是否亮眼等因素影响,利率差异更是要素之一,”马来亚银行集团全球市场外汇研究与策略主管安迪苏帕特(Saktiandi Supaat)指出。 “大马的经济可能比其他国家表现更好。但是,当其他经济体的利率更高,就可能使人家的货币相对更具吸引力。” 为何国行不激进加息? 与欧美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不同的是,由于有补贴和顶价机制,大马通胀率相对其他新兴市场明显较低,过去一年的最高通胀纪录是去年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按年上升4.7%,之后每月下降。截至5月,CPI放缓至2.8%。反观美国,其5月的CPI虽有放缓,仍在4%高位,截至6月达3%。 大马国行在5月时特别解释过,隔夜政策利率(OPR)是根据本国经济前景及通胀率预期而决定的。上调利率的时序及强度,并不跟随任何国家。 换句话说,美国有大幅度加息的理由,而我们没有。 或许有人问,马币和其他货币一定要看美金脸色吗?确实是,美国是全球主要的消费市场,而美元是跨国贸易及金融交易货币,即便有的贸易不涉及美国,美元仍是全球最重要的计价单位和结算货币。 长期结构 慢性影响马币 “货币价值受到两大情况影响,即周期性短期因素,以及结构性长期因素。一个经济体的政策和结构,会在长期影响一国货币趋势,”资威创办人陈鼎武近期在其平台视频解说马币走向时指出。 他认为利率调整是短期或周期因素,因为利率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个水平。例如,当美国经济放缓或通胀降低,情况就会逆转,从升息变成降息,届时美元走低,马币就会回升。 纵然大马去年经济强长8.7%,今年首季有5.6%,常年有贸易盈余,然而当中的结构不能忽略。 “要看国家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是盈余或赤字,这是决定汇率长期走向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就可以看到其经常账户、出口和进口贸易表现,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I)、资金流入或流出状况。这些数据都是影响货币需求和价值的蛛丝马迹。 经常账户盈余收缩 大马目前的经常账户虽然录得盈余,但是盈余度在下降。 经常账户由几个部分组成,即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出口、第一级和次级收入。通常关注的是进出口,若出口价值比入口价值高,即是有盈余。 根据大马统计局数据,2023年第一季,经常账户盈余降至43亿令吉,是去年第二季以来的最低额度。当中,仅商品账户有盈余,但是按年在减少。而服务业账户仍是赤字,当中的旅游业是支柱,盈余却缩减,这意味着,要赚旅游外汇加强马币还有待努力。 而且,第一季的经常账户盈余,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对比去年第一季的5.9%,大为减少。对比印尼的经常账户盈余,虽然仅占其GDP的0.9%,却是连续7个季度盈余有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素质 外国直接投资是国家重要资本来源之一,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促进各个产业增长,有助支撑本币。然而统计局早前公布,第一季直接投资净流入额(net inflow)120亿令吉,较上一季的192亿令吉以及较去年第一季的277亿令吉为少。 世界银行资料显示,2022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大马GDP约3.7%,2021年是5%,疫情前约2.5%。这个水平,远远低于邻国新加坡,其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高达30.2%。 比起印尼、印度和泰国,我国的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例算是最高。不过,谈到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陈鼎武在其平台指出,投资有不同类型,虽然能带动国内增长,但却不一定有助提升质量。 “好的投资应该是注入到科技发展,或更复杂的服务类型。当资金流入科技企业和工厂或先进行业,不但直接有利于经常账户,长远能带动我国往高处发展,同时能提升本币价值。” 他也提出,大马的政策和人力资源库,是否有足够的技能来吸引优质的外国直接投资?这是要努力的事项。政府要吸引投资,则要解决长期结构问题,提升经济素质,否则马币仍有很长时间回不了头。 大宗商品价格疲软 温凯杰还指出,影响马币另一个原因,是全球油价疲软。 “众所周知,大马是石油生产国。石油收入占政府总收入很大部分,因此马币通常也会受到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 大华银行经济学家吴美玲认为,预计大马经常账户盈余收窄、与美国利率继续存在负利差,以及全球能源价格在低位,都将会限制马币近期反弹。 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5月,我国出口和贸易盈余连续3个月萎缩。虽说是受全球经济不明朗冲击,导致电子电器产品、棕油及石油的海外需求受阻,然而出口降则会拉低经济成长,给本币压力。 雇员公积金局首席策略员诺希山胡先日前就坦言,液化天然气、棕油和原油出口占了大马贸易盈余高达70%,其价格走势会直接影响贸易基本面以及马币情绪。 政治实力带来信心 2015年那轮马币贬值,以及过去一年的走低,除了是美国进入升息期引致,还有一个相同情况,那就是大马发生政治动荡。2015年前后一马公司弊案揭开、2022年全国大选,而2023年6州同时举行州选。 与经济实力类似,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也会对货币价值产生长期影响。政府稳定、政策稳定,意即国内经济冲击较小,往往能吸引外国投资。 李兴裕解释,新政府刚上台不久,加上州选未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外国投资者会观察一段日子后,才决定是否进来投资。 不过他指出,主要还是要看利率和经济基本面,不能把货币的疲弱因素全部怪在政治不稳。 “当然,若我国整体展望好,让人有所寄望,就会吸引外资,本国出口商和人民也会尽量保留本币,货币价值就有望走高。” ◆下期预告 在外围不利和国内政策结构夹攻下,马币翻了个跟斗。除了上述因素,人民币走弱也是一大影响关键。此外,大马国人羡慕的强稳新元、垫底的日圆,对马币走势有一定的启发,留待下一回探讨。
2年前74点阅
对于他而言,干一行懂一行是本分,而这个“行”得从生活中体验,在这10年间更良好将再生能源融入生活,接下来还会安装雨水集蓄和其他节能系统,同时也计划将厨余垃圾变肥料,与再生能源的羁绊还在加深中…… 一个决定改变一生真的并非只是励志书中的只言片语,做下一个决定并能够坚定推行,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是能感受生活的不同和改变。 SLVEST控股(SLVEST,0215,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员张俊雄,也因为10年前的一个决定,从一个对太阳能没有概念到一知半解,再到现在的侃侃而谈,间中的努力和投入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 对于他而言,干一行懂一行是本分,而这个“行”得从生活中体验,在这10年间更良好将再生能源融入生活,接下来还会安装雨水集蓄和其他节能系统,同时也计划将厨余垃圾变肥料,与再生能源的羁绊还在加深中…… “我基本上已经没再使用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公用事业组)的电供,每间家都用再生能源,然后代步的交通工具也是电动车(EV),现在还在装修另一间家,计划安装雨水集蓄和节能系统。” 谈及和再生能源的关系时,张俊雄接受《投资致富》专访时笑言,在还没加入公司前完全不懂太阳能怎样运作,又要如何转化成能源供电住家。 “所以,在正式加入SLVEST控股前,第一个想法是我一定要先体验,第二个想法是先在我家安装这个太阳能板,当时的想法是若不成为客户又如何知道这(太阳能板)能不能运作?说服自己去了解是第一步,当了解了才能有信心和别人说明怎样运作。” 他直言,每个行业都一样,你若想要卖一个产品,先要成为那个产品的客户,只有自己在用,自己感受到益处后推荐给别人才不虚。 10年时间从创业拼到上市 “10年前,我是在第一间家安装(太阳能板),现在3间家都安装,而前期的两间屋子主要是为了投资而安装,因有电供回购(FIT)系统(透过这个系统可将电供卖回国家电流网),现在用着电动车,装修中的家才安装省电模式系统。” 10年除了改变张俊雄的生活,去年11月28日成立满10周年的SLVEST控股,也为下一个10年立下新愿景,即跟紧全球零碳排放趋势,开拓太阳能以外的再生能源,加速成为干净能源专家。 上市后梦想更远   走向海外市场 问及这10年间公司是否已达到当初设下的目标?张俊雄直言,之前其实没有认真设定目标,只是在上市后才调整步伐明确目标。 “要说达标也不完全是,毕竟因为疫情,各行各业都浪费了2年时间,所以现在算是重新回到正轨,至少2025年之前仍会专注在现有7个市场的再生能源业务,相信这几年是开始收获的时候。” 回望来时路,从创业之初100万至200万令吉的资本开销,仅能专注住宅太阳能板项目,再到3、4年前完成马股挂牌,然后陆续开拓海外项目,都是一步一脚印打下的根基。 走过第一个10年,是否还坚持“一心向阳”的初心?张俊雄笑言,当公司完成上市则有能力梦想更远,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时,才知道不应该只是专注太阳能一个干净能源。 “以前,只是想到太阳能是很好的领域,不危害环境又能创造收入,且市场拥有庞大潜能,创业初期对大型发电站项目也没有太清晰的概念,毕竟是涉及几亿甚至几十亿令吉的项目,而创业初期的我们,连做几十万令吉的项目都有问题,哪里会去想更大的项目。” 他补充:“公司在第三、四年慢慢转向小型工业太阳能板项目,慢慢才有机会接触到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厂(LSS),算是对整个行业的走向有一定的认识,直到我们接触LSS项目,才觉得需要上市。” 这一个10年创业路,就像是一个升级打怪的历练之行,张俊雄续说:“当我们在马股挂牌后,慢慢部署海外业务,而当你开拓海外市场,才知道不应只专注太阳能,那时才慢慢调整目标和策略,为未来的3到5年设定方向。” 品牌转型  开发高端项目 太阳能虽是我国最为普遍的再生能源,但基于国家政策使得整体领域发展受限,而SLVEST控股为摆脱行业瓶颈,致力成为项目开发商主动出击。 张俊雄直言,去年落实品牌转型,开始发展比较高端的价值链项目,也聚焦其他再生能源生态体系(ecosystem),比如充电站、高效节能、储能、绿色氢能(Green Hydrogen)等项目。 “除了品牌转型,我们也紧密跟进市场大方向,现在聚焦于数据中心的趋势,这也是其中一个发展得很不错的领域,对绿色能源有较高需求。” 企业发展可分为垂直(vertical)和横向(horizontal)扩张,他指出,在横向扩张模式中,根本的做法是将业务拓展到不同的国家或市场。 “我们已在7个国家地区与市场扎根,而其他国家的再生能源也各有不同发展,比如风力发电、沼气(biogas)、生物质(biomass)、小型水力发电等,我们也能借着拓展其他国家的业务之便,探讨未来多元化至其他再生能源,比如风力及绿色氢能。” 另一方面,随着SLVEST控股稳定扩张海外业务,至台湾及东盟关键市场,也推高海外业务收入贡献,加上太阳能解决方案设计、采购、建设和调试收入大增,带动公司截至今年3月31日止的末季净利,按年上涨40.36%至521万7000令吉,全年净利也飙升185.48%报1971万5000令吉。 除了开拓海外市场其他的再生能源种类,该公司也在去年12月初推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移动解决方案PowerBee;后者是公司绿色移动臂膀,属于5年发展策略的一环,与现有太阳能板业务相辅相成,可为市场提供一条龙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4大问 问:为何SLVEST控股需要国际化? 答:只有到达这个程度,才能和其他只专注国内市场的业者不同,对方无法和你竞争,唯有靠拼价钱取胜。 问:如何看待政府不再限制再生能源出口? 答:我们支持这个政策,大马其实有很多资源,但该如何妥善应用这些资源是关键,可考虑将大马变成东南亚再生能源的中心点,进一步将这方面的优势推广到国际舞台。 泰国或其他国家虽也有这样的资源,但从政策角度和行业发展来看,大马相对稳健和成熟。市场对太阳能发电需求攀升,若能有一套太阳能贸易政策,相信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问:如何看待太阳能领域的挑战? 答:我们要先厘清太阳能发电模式,一个是屋顶式,另一个是大型电站,而土地和融资主要都是大型电站的挑战,如果土地不好开发又贵,且又是逆向投标(reverse bidding)的招标政策,对投资商而言并非好事。 若找不到比较靠近电站的土地,或者需要较高开发费的土地,则资本开销就会高,进而影响到融资,而回报率低,银行自然不提供融资,这就是瓶颈所在。 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就要开启其他形式比如企业绿色电力计划(CGPP)、第三方第使用条款(TPA)或自由市场等,让我们能做更多电站有更多电力卖入市场,由市场决定价格。 问:谈谈你对我国电动车领域的看法。 答:从整个全球趋势、科技发展、消费能力和油价市场来看,电动车肯定会代替汽油车,惟我国在推动这个行业比较慢,需求相对也较低。 政府也有给相关的税务奖掖,相信也会鼓励越来越多人转用电动车,但考量国人的消费能力,电车价格若无法降至5万至8万令吉,料难以推动国人转成电车。 充电站和电车其实是一个配套,只有电车使用量起来,充电站自然跟着增加,我国已经开始设立充电站,虽然有不足但不至于无法使用。 而SLVEST控股要推广的是再生能源充电站,目前也是刚起步,在国内大概设立7、8个充电站,放眼年底可达40个,2030年则能有1万个。一旦达到1万个充电站或预测的电力使用量,相信公司营业额能达4亿令吉。 布局东盟见成果 ●7个市场:大马、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以及台湾 ●刚起步:泰国和新加坡 ●开始营运:菲律宾、越南和印尼 SLVEST控股看好,菲律宾、越南和印尼业务今年能“开花结果”喜迎项目。 张俊雄指出,公司在菲律宾市场已耕耘3年,已磨合一段时间,各国放宽疫情管制后更是发展迅速。 “我们在东盟六国都有布局,也大概掌握这些国家在推广再生能源领域方面的运作方式,今年对我们而言会是相对舒适(comfortable)的一年,相信除了菲律宾,越南和印尼也会有项目进来。” 该公司今年3月初才与太阳能解决方案供应商菲律宾Edward Marcs组成财团,获菲律宾政府委任为“乡区网络太阳能计划”地面太阳能项目的EPCC供应商;该项目也是公司推进区域扩展议程,以及扩展菲律宾市场的重要一步。 谈及专注东盟市场的策略,他披露,当在6个国家都有参与的项目时,就形成一定的杠杆(leveraging)效应。 “比如已经在几个国家及地区都有合作的项目开发商或投资者,在进入新市场时会想到你。举个例子,台湾强在半导体,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拿到当地的项目,但当对方有意在越南或大马设厂时,就会想到投项目(再生能源)来,毕竟我们的卖点就是熟悉东南亚市场。” 涉足更多新能源不止步EPCC 谈及国内再生能源领域,张俊雄点出,大马再生能源发展或多或少相当受限,目前而言最普遍还是太阳能,但国外则不一样,除了市场更为自由,也更多发展空间。 “我国这几十年都专注在比较容易的再生能源项目,像是水力发电,而国内并没有风力发电,绿色氢能也在刚起步阶段,而生物质和沼气又不是我们的主力,加上已经越来越多人在做,所以我们在筛选项目上有要求,发掘对的项目会倾向合作开发。” 抢订单利润会越做越低 若一味停留在工程、采购、施工和调试(EPCC)承包商的位置,只会将资金消耗在项目的营运资本中,最终为了竞争项目只得靠“丢价”取胜,赔了夫人又折兵。 张俊雄指出,EPCC是订单生意,故如果没有提升自己的价值链或竞争力不足,就只能拼价钱抢订单,利润自然就会越做越低,且若一直停留在EPCC阶段,资金都砸在项目营运资本,难有多余资金投入其他项目取得回报。 “投身这个行业,大家都知道最终会是这样的发展,我们上市融资就是为了避开这种行业瓶颈,如果没有融资缺乏资本就只能继续做EPCC。有了资本就有能力做能源项目开发商甚至投资者,投资其他的再生能源项目或领域,有助提升我们作为EPCC的能力。” 他举例,开发商或投资者若手中有价值500万令吉的项目,但若合作开发的形式小规模投入,也能兼任有关项目的EPCC,则开发商或投资者也能比较安心。 “因为开发商或投资者知道你也有出钱,在项目的施工里不会乱来,但最基本的条件是你要现有资金,才有机会合作开发项目,我们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外国市场寻找机会。” 上市3年半  股价涨257% ●SLVEST控股这几年稳定发展,也反映在股价表现上,在马股挂牌上市3年半,股价迄今大涨逾257%,更升破1令吉关口,截至上周五(14日)收在1令吉25仙;当初发售价为35仙。 该公司贵为马股第一家LSS总承包商自然引起各界关注,于2019年11月26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首日即飙涨40.5仙或115.71%,高挂在75.5仙。随着这几年业务迅速发展,股价也跟着稳定升高,并于2020年6月19日升破1令吉大关,站上1令吉零3仙,年底已企稳在1令吉26仙。 2021年是SLVEST控股的高光时刻,股价在2月5日冲破2令吉,写下2令吉零7仙历史高位,惟3月中开始回落,7月初谷底反弹重返1令吉水平,随着该股在10月13日转至主板,股价站上1令吉36仙。 该股去年表现相对疲软,今年初稍微重拾动力,3月至5月间在85至95仙区间徘徊,5月底重新站上1令吉。截至上周五则挂在1令吉25仙,较上市之初的35仙发售价,已上涨257.14%。
2年前68点阅
对马来西亚来说,退休村或退休房产的兴建,是否有一些可行的模式?澳洲被视为退休村经营实践得不错的国家,其经营概念和模式,是否值得其他国家仿傚? 马来西亚退休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标榜高档长者居住空间,属于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与澳洲的可负担退休房产不一样。 在澳洲,土地宽广,当地的退休村,多数是单层房屋,户外有绿色空间,或是楼层不多,密度低的公寓别墅,也有一些是服务公寓。 澳洲退休村经营模式可参考 当澳洲人缩小家庭规模,通常认为退休房产是替代选择,因为比当地公寓便宜10%,一些退休的澳洲长者,他们的孩子组织家庭,或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搬去另一个地区居住。 当家庭成员减少,就不需要太大的房屋。也有单身的退休长者,他们选择卖掉现住的房屋,套现搬进有人照应的退休房产,手上还可以保留一些现金。 经营者出售居住权村民离开时转售 在澳洲,退休村的经营是以出售居住权的模式经营,双方签署的是居住权协议(occupation right agreement),以便可以在独立居住单位(Independent Living Unit,简称 ILU)生活。 假设经营者一开始以50万澳元出售,5年后,转售价值上涨至55万澳元。 如果在这个时候,退休村有住民要搬出去,经营者只退给退休住民40万澳元,经营者会向退出村户的居民,收取建造退休村设施的使用费,例如公众休闲设施,有一个宽敞的休闲厅、饭厅、图书馆、商务中心、艺术和手工室、健身房、桌球室、室内或室外游泳池、咖啡厅、餐厅、小型电影院,或者是高尔夫球场的设施。 因为使用这些设施的费用,并不是在退休村民入村当时收取,是让村民先享受这些设施及设备,等到村民退出村落时才征收的款项。 所以称为递延管理费(Deferred Management Fee),是延后支付的费用。这费用必须列在进入退休村时签署的合约,让想要购买退休村单位的新村民明白。 经营者收取递延管理费并从转售获利 在离开或退出退休村时,存在需要支付这笔收费的项目,才能向村民收取。经营者从中收取10万澳元的递延管理费,以及从转售中赚了5万澳元。 对马来西亚来说,退休村或退休房产的兴建,是否有一些可行的模式?澳洲被视为退休村经营实践得不错的国家,其经营概念和模式,是否值得其他国家仿傚? 针对这点,莱坊产业顾问公司海外产业顾问多米尼表示,个别国家土地面积、气候变化和风土民情不同,其他国家经营妥善的模式,可以作为参考,但还是要以本身国家的情况量身订造。 一个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的国家,与一个热带国家,只有温热、潮湿之分,在房产计划的规模与兴建,还是有分别的。 [vip_content_start] 虽然说澳洲在退休房产的规划相当完善,但是以入住退休房产人口,占人口的比率,还是属于偏低。2022年澳洲总人口2600万人,375万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是6%或22万1900人,住在退休村。 发展空间巨大缺乏相关专才 谈到退休房产,双威集团医疗保健服务董事经理拿督刘明龙说:“作为马来西亚其中一家领先的医药保健服务集团,在医药保健和健康领域拥有超过20年经验,双威集团拥有完善的基本设施和充裕的资源,我们可善加利用,以提供优质医药保健支援服务。” Sunway Sanctuary以6大支柱作为营运基础,分别是:1、综合城市中的便利位置,就是地点方便,2、优先考虑整体健康。3、住户可以享受精心策划的体验,例如工作坊和庆祝活动,4、提供住户为拥有健康、积极生活方式所需的一切,意即拥有专用于健身、保健和休闲的周全设施,5、保证得到优雅生活,具备高雅家居的特色,以及6、为住户提供便利的优质医疗服务。 除了专注全民健康,该计划将设有一个健康中心,医药保健人员提供全方位诊断协助,包括传统的中医药服务。假如遇到紧急情况,住民将被送到双威医药中心,就在Sunway Sanctuary隔壁楼。 刘明龙也曾到澳洲和英国等市场考察,他说:“以我们丰富的知识,加上从其他国家,例如澳洲和日本等国家,掌握到发展退休房产的经验,将可以为Sunway Sanctuary设定发展蓝图,成为马来西亚退休长者护理住房的一个标准。” (注:Sunway Sanctuary开放给55岁或以上的年长者入住,除了马来西亚人,外籍人士和外国游客也可参与。基本配套每月从8050令吉起跳,可享有设施齐全,以及优质的医药服务。) 老年房产计划 陆续推出 产业报告指出,一些已落实、规划中,或没有进展的老年房产计划,主要有:吉隆坡安邦路的Rei Seraya,发展商是国家资产投资公司和UEM集团,于2018年推出,不过进展有待观察。 另一项建议中的退休村计划:Green Leaf,地点在雪兰莪的雪邦,发展商为Gracious Homes私人有限公司,报道指2015年推出,但进展不大明确。 此外,位于彭亨州武吉丁宜的Aurel Sanctuary,预计在2024年完工,发展商为Aurelian置地私人有限公司,可是,冠病疫情改变了情况,没有按原定计划在2021年推出。 与此同时,提供长者居住设施友善,适合多个世代的房产计划则有:Tuai Residence,位于雪兰莪实达阿南,发展商是Suntrack发展私人有限公司,预计在2023年完工。 此外,The Parque Residences & Eco Sanctuary,位于雪兰莪哥打哥文宁,发展商是绿盛世(ECOWLD,8206,主板产业组),2018年已完成该项房产计划。 另一方面,标榜崇尚保健生活方式,适合多个世代生活的房产计划,分别是:Gems Residences,位于布城IOI Resort City,发展商是IOI产业(IOIPG,5249,主板产业组)和三菱房产公司,预期在2023年完工。 与此同时,AraGreens Residences,位于雪兰莪阿拉白沙罗,发展商是HSB发展私人有限公司,产业计划已于2015年完成。 支援政策有限 在马来西亚,发展和管理退休房产,所面对的风险,比其他房产计划来得高,这不只是管理房产计划,也关系到服务与休闲业的管理,这类型房产计划的支援政策有限,需要培养这方面的管理人员,纯退休村性质成功经营的例子并不多。 虽然说,老年人口增多,老龄房产或退休村将跟随相应增加,但是国人对提供家居护理服务房产的重要性,认知的进度缓慢。 1990年代中期在吉隆坡推出的Mont Kiara Sophia,标榜那是一座低密度乐龄人士公寓,可是,缺乏购买兴致,较后重新定位为高档共管公寓。 除了位于吉隆坡的Rei Seraya Residence,以及雪兰莪州Green Leaf退休房产计划进展不明确,位于彭亨的Aurel Sanctuary,原本预订在2021年推出,可是,也因为冠病疫情改变了计划。 疫后通胀飙 冲击退休族财力 说到冠病疫情,实力产业经纪公司总裁陈建业说,这场疫情不只干扰供应链,造成通货膨胀升温,冲击退休人士的购买力,也削弱他们的财务状况,要保留储蓄安稳退休的风险进一步上升。 英国退休城市特色: 屋价中低空气治安好  生活成本不高…… 英国房产周刊的一篇报道,根据访问调查反映,在英国较受欢迎的退休城市,主要的特色是:空气质量好、污染指数低、平均屋价在中低水平、生活成本不高、治安理想、犯罪率低。 1. 克赖斯特彻奇 其中享有英国“退休之都”的克赖斯特彻奇(Christ Church),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郡(Dorset),多塞特郡第一大市镇是伯恩芧斯,而克赖斯特彻奇与伯恩芧斯的距离只有4英里。 在克赖斯特彻奇,空气质量:3/10(低空气污染),大约30%的人口都是退休养老人员,AgeCo调查发现,这里是最受欢迎的退休目的地,平均屋价39万3400英镑(约234万令吉)。 除了与伯恩芧斯距离只有4英里,距离首都伦敦只是2小时的路程,伯恩芧斯是海边城市,风景宜人,这里是寻求平衡退休生活人士的天堂。犯罪率低、常伴安静轻松的感觉,而且紧邻海边。 根据政府的每日空气质量指数,这座六星级热门退休小城,清新的空气堪称优秀。23%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在对健康更有利的地区生活,将会选择克赖斯特彻奇,该城清洁的空气是其中一大吸引力。 2. 安布赛德 报告指出,排在第二的安布赛德(Ambleside)是英国的一座城镇,位于英格兰西北的坎布里亚郡。在历史上安布赛德则属于威斯特摩兰。安布赛德位于英格兰最大的湖泊文德米尔湖的最北部,是湖区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这里空气质量:2/10(低空气污染),平均屋价34万5000英镑(约205万令吉)。调查显示,61%受访者计划在65岁之前退休,也就是说人们还有漫长的退休生活。 因此,被称为“远足者天堂”的湖区(Lake District),成为第二受欢迎的养老目的地,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这里是全英国最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也许正是其地处西北却排名第二的原因。除了近在家门口的无数户外自然美景之外,有竞争力的房价、活跃的老年社区、清洁的空气,也都别具优势。 3. 斯基普顿 在最受欢迎退休城排第三的斯基普顿(Skipton), 是英格兰北约克郡(Yorkshire)的一个城镇,空气质量:2/10(低空气污染)。 Skipton出入交通便利,养老社区繁荣,约克郡山谷近在咫尺,在Age Co的人气调查中,排名如此之高并不奇怪。 除了犯罪率低,住房预算适合普通人之外,这座繁忙而悠闲的城镇,年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 在山谷中漫步,成为退休者休闲的活动之一。平均屋价24万2000英镑(约144万令吉),是普通人容易负担的。 4. 威姆斯洛 位于柴郡(Cheshire),旧称切斯特郡的威姆斯洛(Wilmslow),平均屋价大约44万英镑(约261万令吉),是富裕者比较属意的退休城,在调查受欢迎的城市,排名位居第四。 柴郡小镇威姆斯洛出名,可能更因为这里住了很多足球运动员、名人、富人等,近年来这里作为养老胜地,名声开始大涨。 虽然被称为英国除伦敦市中心以外,较为昂贵居住地之一,可能会让许多养老人士望而却步,但这个独特的小镇,空气质量:2/10(低污染)。 在西北向所有主要城市交通联系方面得天独厚,在城市和乡村生活之间,可以取得完美平衡。 此外也有大量零售和休闲设施,居民们选择丰富。17%受访者特别指出,更好的设施是退休人士选择搬家的原因之一。 5. 阿伯索赫 调查反映,排名第五的阿伯索赫(Abersoch),位于格温内斯(Gwynedd), 平均屋价49万5000英镑(约294万令吉),空气质量:3/10(低污染)。 作为威尔士退休小镇之一,阿伯索赫的海滨社区优美,涵盖各种海滨度假胜地的优点,同时兼顾多种令人兴奋的娱乐活动,足以填满退休人士的时间。 在受访者当中,有11%表示,一想到眼下居住城市的喧嚣,就想退休后搬家。无限文化底蕴、无限娱乐活动、无限轻松氛围,阿伯索赫样样达标。 大马不乏理想地点打造退休村 我们看完英国排名依顺序比较理想的退休城,不难发现,具备这些因素,就是空气质量好、污染指数低、平均屋价在可负担水平、生活费不高、治安理想和犯罪率低,个别城市还有不同的美丽景观,例如靠近海边、湖泊或是公园等等 。 在马来西亚,我们也有这样的地点,就是生活费不高、风景宜人、衔接交通便利、靠近海边或是湖泊、附近有公园,如果能善加利用打造一个退休村,或是规划兴建退休房产,估计会有一定的市场。 也许我们不要规定只有55岁可以购买,而是50岁或45岁,就可以成为退休房产的买家,假如60岁退休,55岁才符合购买条件,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除非个别买家有能力拿出大笔首付款,就是只贷款50%。 假如一个退休房产单位,价格比普通房产更容易负担,相信可以吸引买家的目光,但这样的理想可能不容易实现,因为退休房产具备的条件或特点,会比普通房产单位多,例如社区内或附近,需要有医药护理设备,房产的格局与一般房屋不一样。 【结语】 老年房产是业者/发展商可以进行市场研究,探讨的领域,产业顾问提及在一个房产计划,兴建小小比例的养老房产,这样的模式是可以考虑的,以测试市场需求度开始,然后逐渐提高比例。 如果要全面完善发展,需要区分有自理和没有自理能力者的需求,这可能需要另一份市场研究,如果是缺乏自理能力的房产,那么,兴建在靠近政府或私人医药中心,或许比较实际。 至于说银发房产、养老房产在大马做得起来吗?估计还要一段时间,也许再过5年,就是2028年,或是再过10年,就是2033年或之前,将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2年前110点阅
目前在我国,每4人中就有1人(25%)是15岁以下的儿童,然而,这个比率预测在2030年后,将下降到大约五分之一(20%)。 马来西亚正成为一个人口逐渐老年化的国家,年龄60岁以上的国民人数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口年均增长率,却从2015年的1.5%,于去年下跌至1.1% 大马统计局预测,根据这样的发展趋势,到了2040年,65岁以上的国民人数,预料将多于15岁以下人口。与此同时,大马人也越来越长寿。男性和女性预期平均寿命,已分别提高至72和77岁。 2030年 马将面对人口老化 尽管65岁或以上的人口比率,从1970年的3.3%稳步增长至2000年的4%,可是,在2020年却突然大幅增长至6.8%。 与此同时,15岁以下的人口比率在过去50年大大减少,从1970年的44.9%,降至2020年的24%。15至24岁的青年人口比率,则徘徊在20%。 至于25至54岁的人口比率,在过去缓慢成长,并于2020年占了总人口的43.7%。 总生育率50年来最低 大马统计局首席统计员拿督斯里莫哈末乌兹尔博士在2022年发表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指出,我国面对50年来最低的总生育率,在2020年,总生育率下降到每1000人1.7个婴儿,比50年前少了许多。 他说,大马2020年人口增长率为1.7%,比1970年的3.6%大幅降低,估计到了2030年,大马将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3%。 60岁以上人口比率将达15.3% 他说:“2021年出生的婴儿,平均预期寿命为75.6岁,或比50年前的63.6岁大约多了12年。203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率,将达到总人口的15.3%。这也显示,我国将经历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莫哈末乌兹尔是配合“2022年世界人口日”提呈报告这样指出。他说,上述情况也受到生育率、预期寿命、年龄结构(年轻和老年之间的分布),以及移民的影响。 他认为:“人口老化问题不只是影响经济,也影响个人。因此,人民应该做好保健和储蓄的准备,以免老年生活陷困。” 年轻人比率降  老化挑战重重 目前在我国,每4人中就有1人(25%)是15岁以下的儿童,然而,这个比率预测在2030年后,将下降到大约五分之一(20%)。 乌兹尔认为,年轻人所占的比率下降,老年人所占的比率日益提高,这将影响劳力市场的均衡水平。 2040年就业人口比率将减至66.9% 他补充:“15至64岁的就业年龄人口比率,从1970年的52.1%增加到2020年的69.3%,然而,预计到了2040年,有关就业人口的比率,将减至66.9%。” 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65岁以上的人口已从2010年的140万人(5.0%)增加到220万人(6.8%)。 他也提到,目前,世界人口在78亿至80亿人,我国在2020年的人口达3240万人,目前大约是3300万人,人口密度则是每平方公里98人。 其中吉隆坡联邦直辖区以及布城直辖区的人口密度最高,即每平方公里分别为8157人及2215人。 影响粮食供应 乌兹尔预计: “到了2040年,预计大马人口将达到4150万人,人口增长将刺激粮食需求,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这也将成为影响粮食供应保障的因素。” “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挑战,包括粮食安全,在有限的农业地和气候变化的考验下,取得平衡。” 因此,国家应对人口老化做好构建措施,如老人护理院、保健设备、退休金,协助老人安享晚年,私人界开始兴建一些老年房产,应对市场对这类型房产的需求 。 乐龄房产首重宜居 亨利行产业顾问公司首席营运员邓志明说,老年房产计划的地点,最好是具备“宜居城市”(Livable City)的条件,而且必须是生活费不高的城市。 生活费不能过高 他说,“宜居城市”,指的是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较高,城市综合宜居指数在80 以上的水平。 此外,住宅社区空气质量好,就是污染指数低,生活成本偏低或适中,衔接交通便利,设有零售商店,社区和休闲设施完善。 其他因素包括:治安水平良好、具备宜居条件、自然美景理想、不远处有湖泊/海边、环境清幽、靠近医药中心等等。 他补充,长者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房产位于物价比较适中的地区,这一点很重要。老年房屋价格中等,最好是不超过30万令吉的可负担价位。 须具备两大基本要素 邓志明表示:“对我来说,这样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基本要素,首先,城市应当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社区功能和基本设施,最好是在10分钟 ,或不超过15分钟的距离,其次,应该提供居民可以互动的公共场所。”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城市的成长类似,不只是人口增加,老龄人口也相应增多,因此,城市需要变得更加老龄友好,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主的购物中心和咖啡店。 在日本,这个老龄人口比率偏高的国家,老年公寓的特色主要包括:基本设施完善,饮食中心,医疗设备,娱乐与休闲,还有护理中心,就设在靠近公寓的地方。 至于建设老年房产的特点,离不开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考量,其中硬件建筑方面,需要考虑到无障碍设施,要顾及上了年纪后,老年人的居住安全。软件方面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各样服务,例如设有零售商店、休闲设备、社区设施完善。 退休房产日益盛行 [vip_content_start] 在本地市场,一些已完工比较典型的老年房产项目,主要是怡保美露的Green Acres,以及砂拉越的Eden on the Park。 业界有专家预测,退休村或为退休人士而建的房产,将在未来几年日益盛行,因为在“婴儿潮”(Baby Boomer)时期出生的小孩,现在都已达到60岁,或超过60岁的年龄。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马人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会把生病或无法自理的年长父母,送进安老院,交给有经验的人照顾 。 随着时代的变迁,预计未来或有更多人,考虑投资及居住在为退休而设的产业。 疫情催生多代同堂房产 几年前冠病疫情来袭,特别是在疫情高峰期,不能跨州,也不能跨县。许多同住在一个州属的家庭,亲人之间只能依靠电话联系,想要聚在一起成为奢侈的愿望。 在那期间,产业发展商创意构思,开始打造两代,或者三代同堂,在同一屋瓦下生活的房产单位,以别致的设计,吸引买家目光。 与子女同住能获照料 成年子女或年轻夫妇,可以和父母(或者祖父母),住在同一间宽敞的双层/三层排屋,或者是住在同一街道的屋子,彼此可以互相照应,但却各自拥有私人空间,这是很不错的规划,而且方便成年子女关照日益年迈的至亲。 如今,这些房屋已经建成。除了设计新颖,也备有社区基本设施,例如花园、户外健身区、游乐场、跑步道、静坐亭和多功能用途厅等等。 这些不同的设施,方便年长者维持日常生活作习,可以和家人、邻居、访客交流和互动,花园式的排屋,挑高的天花板设计,形成良好通风,让室内保持清凉。 产业顾问克里斯多福说,这样的特点,预计是接下来高档、有地房产计划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房产格局,以低密度取胜,发展商推出的单位,卖点在于精选,不是以量“出击”。 卧室建个别浴室方便长者 除了建筑面积宽敞,屋内设计还备有对行动不便长者、退休老人友善的设备,每间卧室建有个别浴室,这是传统排屋稀缺的。 老龄化社会明显,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市场对这类型房屋的需求预料将与日俱增。当大多数人年纪越大,需花越多时间在家中休息时,有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空间日益重要。 现在的中年人购买房屋,重新装修时,会把退休后对屋内设施的需求考量在内。 Avela“多代同堂”概念受欢迎 冠病疫情期间,产业发展商创意构思,开始打造两代,或者三代同堂,在同一屋瓦下生活的花园式房产单位,以别致的设计,吸引买家的目光。 针对这点,IJM置地高级总经理蔡建顺表示,集团旗下Avela的设计概念,是打造一个供两代,或者三代同堂家庭,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的花园式房产。 可互相照应 又拥私人空间 在这个全新的房屋发展项目,成年子女和年轻夫妇可以和父母(甚至祖父母),住在同一所房屋,或者是同一条街的屋子,彼此可以互相照应,但又各自拥有私人空间,方便成年子女照顾日益老迈,不过,还有自理能力的至亲。 华人社会普遍还是倾向两代,或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 屋檐下的居住模式,因此,该房产计划的推出深受买家的欢迎。 蔡建顺补充,Avela的目标是营造关爱社区,让居民生活健康,从容的慢慢变老,让年长者维持日常生活作息,经常与家人、邻居、朋友,以及整个社区交流互动,有助于预防老年人的社交孤立、老年痴呆症等退化性疾病。 多代游乐区 老少同乐 与此同时,Avela的多代游乐区,让各年龄层的居民,从事休闲娱乐与健康活动,培养有益身心的习惯,乐龄人士还可以带学龄前的小朋友,一起玩秋千,重拾青葱岁月的欢乐时光。 如果屋主的父母(或祖父母)行动不便,楼下宽敞的长者友好型卧室,可以让他们住得舒适自在,此外,所有卧室均配备独立溶室,楼下还设有一间独立的洗手间,提供额外的便利和隐私。 另外,花园排屋附带的空间,让屋主可以根据本身的喜好,把这个空间,打造成迷你蔬果园、花圃,或休闲活动场所。 蔡建顺说,Avela的设计理念,在于引领现代居住潮流,也是IJM Rimbayu拥抱多代同堂社区,另一个标致性计划,同时为年轻世代,年长者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租屋非上策 为晚年作好准备 克里斯多福说,最好是住在自己熟悉、喜欢的地方,坦白说,假如经济能力许可,请不要租屋,尽量住在自己的房屋,如果有所谓的银发公寓也行。 为何说不要租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房东并不喜欢把房屋租给长者,特别是老弱、患有慢性病、行动不便,而且并不富裕的单身老房客。 不过,假如是兴建供出租给退休长者,有专人打理的老年房产,则另当别论。 双锁匙单位为不错选择 在这之前不时登上房屋销售榜的双锁匙单位(Dual Key Unit),也是不错的选择,两代人可以住在隔一道墙的公寓单位,方便成年子女给予长者必要的照应。 因此,为国民晚年生活做好准备,确保他们在年迈时获得良好照料及医疗照顾,显得愈加重要,而专为照料老年人而设的综合休闲退休村概念也应运而生,并催生一个新房产领域的发展。 安老院 退休村东方人最后选择 在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社会,诸如安老院这类照料老年人口生活起居的护理设施需求很高。 在这些先进国家,许多老人往往会独居,或把手上的房子套现,然后入住退休村、安老院等度过余生。因此,退休村的房产计划比较普遍。 然而,家庭观念强烈的东方人,则倾向于与子女同住一屋檐下,独居或入住养老院等,往往都是没有选择的决定。 因此,适合两代人居住的宽敞房产,开始广受欢迎,当中包括专为老年人而设的产业类型。 一些设备完善的共管公寓,也相当受欢迎。 前面提及的退休村,提供的配套包括每日三餐,加一个下午茶,还有休闲活动,社区聚会,以及24小时的全天候细心照料、基本的医疗服务。 长者社区概念萌芽 世邦魏理仕-威廉氏达哈王(CBRE/WTW)主席符儒仁曾经提及,在马来西亚,老年房产的趋势将日益普及,不过,退休村的建立与推广,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也许可以从兴建一个小比率的老年房产开始,例如在一个房产计划,将20%的房产单位,归为老年房产。 他说,标榜老年房产的那些单位,屋内设施必须让老年人在使用时比较友善,例如浴室门比较宽大,至少是轮椅可以轻易进入,浴室内多一些扶手把,瓷砖需要防滑质地等等。 他披露,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国内有一些发展商,已探讨保障长者福利,让乐龄人士可安享晚年,打造一座优质生活的长者社区,以应市场的需求,希望在这个新的领域有一番作为。 尽管在大马市场,这仍是处于萌芽时期的新概念,但已陆续有发展商投资和推出这类房产项目。 结语 邓志明认为,适合长者家居的有地房产格局,通常是低密度,有围篱设备的房产计划,并且备有共管公寓的设施,例如有守门保安员、户外健身区,或是室内健身房、花园、散步道、静坐亭、乒乓桌、壁球场、游泳池和羽球场等等。 坦白说,马来西亚有条件发展这类型的房产计划,但是需要完善的规划,以及较为深入的市场研究。
2年前62点阅
以联合国的标准,2020年的大马老年人口比率占总人口的6.8%,还未被列为老年人口国,可是,从2010至2020年的升势反映,在2022年进入老龄人口社会估计只是一步之遥。 前言: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假如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或以上的乐龄人口比率,占总人口的7至14%,就可以被列为老龄化社会。 大马统计局在2022年10月中的报告指出,到了2022年杪/2023初,大马的老龄人口,也就是65岁或超过65岁者,将占总人口的7.3%,大马正开始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形势显而易见。 乐龄房产怎么发展? 2020年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大马65岁或超过65岁的乐龄人口比率从2000年开始大幅增加,当年的乐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是3.9%,到了2010年增至5.0%或140万人,然后在2020年已增至6.8%或220万人。 以联合国的标准,2020年的大马老年人口比率占总人口的6.8%,还未被列为老年人口国,可是,从2010至2020年的升势反映,在2022年进入老龄人口社会估计只是一步之遥。 这个趋势是否将催化或加速、扩大我国的老年房产发展?假如是,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是否需要参考西方、先进国设立的退休村?或是要有适合我们国情、气候、民族文化的老年房产格局? 需有无障碍设施 在东西方不少先进国,例如东方的日本、新加坡、西方的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多年前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房产的发展也相应增多。 这些房产计划的特点,硬件建筑方面需要有无障碍设施,需要考虑到上了年纪后,老人居住的安全性。软件方面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服务,例如设有便利零售店,中式/西式餐厅,医药/护理中心/诊所,以及休闲设备。 除了上述提及的软件、硬件设施,老年房产需建在空气质量好,污染指数低,出入交通便利的地点。 此外,房屋/公寓的价格比较容易负担,治安必须良好,让老年人住得安心,当然必须建在具备宜居城市的条件。 说到房屋价格比较容易负担,空气质量要好,生活费或物价比较容易负担,周边环境污染指数低,社区设备完善,产业顾问指出,这样的房产计划通常是离开市区,最好是坐落在环境清新的郊区。 在大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这么好,空气污染指数偏高,而且生活费也比较昂贵,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会加重他们的财务负担。 霹吉玻砂列高龄社会 再来看大马各州的老龄人口结构,根据政府之前发布的“2020年大马人口及房屋普查报告”,如今已有4个州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率超过个别州内总人口的7%,可以被列为老龄化社会。 西马半岛的霹雳州人口排名最老化,共有8.95%的老龄人口,接下来是吉打7.91%,玻璃市州7.86%,以及砂拉越7.53%。 在这之中,霹雳的怡保、太平和砂拉越的古晋已先后发展,或建议推出老年房产计划,雪兰莪一些城镇、首都吉隆坡、布城也有不一样格局,适合退休老人与家人居住的房产计划。 设施需符长者需求 业者在推出老年房产计划之前,必须妥善规划,特别需要考虑已退休长者的需求,例如楼梯的梯级间隔需要比较低,地砖的铺设必须具防滑特点。 产业顾问补充,房屋的大门、屋内进出厨房的门框,或是卧室的房门,必须比普通房屋门要宽一些,方便轮椅进出。 此外,浴室须准备可让老人坐着洗澡的凳子,必须有扶手,或一些电子器材,如紧急呼叫、遥控器等。 退休产业或退休村内,也须有适合老人的休闲活动设施,如泳池、散步道、花园,以及可以打太极拳或气功等活动的空间。 与此同时,退休产业或退休村,也须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例如有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量血压及血糖水平的检查。 首个附属医院的乐龄房产 双威医药保健集团(Sunway Healthcare Group)最近推出集团旗舰黄金岁月高级房宅:Sunway Sanctuary,以应付巴生河流域市场对乐龄房产的需求。 Sunway Sanctuary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产业计划,也是首个附属于医院的住宅项目,衔接交通便利,基本设施完善为主要特点,是双威城产业计划的一部分。 双威集团医疗保健服务董事经理拿督刘明龙说,Sunway Sanctuary在2023年6月6日推出简单的预订仪式,反应相当令人鼓舞。 这项产业计划建有235间设备齐全的套房、豪华单房,以及两房服务式公寓,各有特色,集团是以出租方式经营这项乐龄家园计划,租约分为短期(至少一个月)、中期、长期几种。 他说,除了房间里面设备齐全完善,入住长者也可以享有总面积10万平方呎,加强健康和崇尚生活方式的设施,这些设施包括:一个设有加热的盐水泳池,可以欣赏双威镇壮丽景色的观景台以及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的宽敞健身房。 接下来是:户外露台供练习瑜伽和静坐,附有共享工作间的图书馆、游戏室、电影院、卡拉OK厅、全天营业的餐厅、用于私人活动或社区活动的会议室,以及多功能厅。 量身订制个性化服务 刘明龙说:“Sunway Sanctuary是一个现代化,充满活力的乐龄家园项目,摆脱传统养老院的旧式概念,专为活跃的年长者而设计,提供根据个人需求,量身订制的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例如个人保健协调员,为比较受关注者、,提供量身订制的生活方式。” 他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为退休长者提供舒适生活的住所,一个展现家居生活格局,但拥有例外服务的房产,例如提供便利、保安的服务,最重要的是优质医药保健。” GreenAcres 大马首个退休村 本地发展商兴建的老年房产或退休村,其中包括霹雳产业发展商Total Investment私人有限公司兴建的房产,该公司从1993年设立至今已经30年,并且已经完成马来西亚半岛第一个综合休闲退休村,就是GreenAcres的首期发展计划。 耗资1亿  需时5年完成 产业顾问公司指出,GreenAcres是一个综合休闲退休村,占地10英亩,耗资1亿令吉,预计需要5年完成的产业计划,将兴建专供退休人士购买的房屋,并设有围篱保安便利,类似西方国家的退休村。 此外,该项目也将兴建一所作为社交活动中心的俱乐部。另一块3英亩的地段,则保留建设一所老年护理中心,加上综合休闲退休村,整个发展计划占地13英亩。 该项目房屋的特点在于大门较为宽敞,方便推动轮椅、浴室门,房门也比较宽大,灯火开关位置恰到好处,楼梯级较低,铺防滑地砖,以及设有紧急警钟系统,并有不同设计的有地房产供选择,有关单位面积介于734至1105平方呎。 在推出时,主要是让55岁或以上的买家购买,该项目地理环境理想,附近不仅有医院、购物中心等基本设施,长途巴士总站、登记局等政府部门也在附近。 怡保首拥退休村城市 这项综合休闲退休村计划,使怡保成为大马半岛第一个拥有“退休村”的城市。房屋的售价介于30万至45万2000令吉,除了55岁或以上的买家可以购买,符合资格的外国人也可以参与。 砂建Eden-on-the-Park 在砂拉越首府古晋,Eden-on-the-Park(发展商EOTP私人有限公司)于2017年推出。这个包含高楼公寓与别墅的项目,建筑面积介于1200至2000平方呎,专为寻求舒服宽敞活动空间的退休人士而设。 随着多家主要业者进场,砂拉越当地市场预计将在近期内,涌现越来越多的综合休闲退休村。 其中包括UEM集团、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日本护理服务市场领导者:美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所设立的联营公司,负责兴建的退休人士生活照料设施企业将投入市场。 太平退休村反应佳 以大马各州的人口老化比率来看,霹雳的人口最老化,共有8.95%的老龄人口,除了怡保设有退休村,另一个被视为对乐龄友善的城市为“太平”。 实力产业经纪公司总裁陈建业说,配合太平乐龄友善城目标的落实,在不久的将来,太平将有一座“退休村”的公寓单位,让乐龄人士拥有退休的舒适生活。 有关计划是由马来西亚圣文生会与Fiat Voluntas Tua联营建设,命名为“Ozanam退休村”,建设在太平旧跑马场,即太平华联华中对面的吉辇堡圣母圣心堂周围的地段。 退休村的计划传开后,引起乐龄人士关注,在进行讲解会吸引了一些来自吉隆坡、槟城、吉打等地的乐龄人士出席,为将来退休的生活作好规划。 这项工程的负责人在讲解会说,选择在太平兴建退休村,主因是太平属于一个非常适合退休人士及乐龄人士居住的城镇,太平也被推选落实乐龄友善城计划的城市。 租契方式租予本地外地住户 他认为,最近太平荣获国内10大幸福城,从而提升太平的声誉,也加强了该项计划的魅力,房屋计划将以租契方式租予本地和外地住户,租约为期30年。 他表示,在现今社会,孩子们都忙于工作,无法兼顾长辈的晚年生活,因此,建设退休村公寓单位,让老年人在晚年有本身的舒适生活空间。 他强调,“退休村”也是一个让乐龄人士建立友好关系的最佳平台,他们将提供一系列的设施与活动,包括24小时的保安看管。 市场对该项房产计划的反应积极,首期第一幢公寓已全部被租出,预计可以在两年内完成。 该负责人指出,退休村计划建3幢楼高3层的公寓,共有168个单位,以及一座看护院,让患病的租户获得良好的医药照顾,同时也有宽敝的休闲与娱乐室。 他表示,每单位面积约300平方呎,可容纳1对夫妇共住,或者是单身的退休老人,租户需要支付一次过的公寓价格/月租,负责单位则每天为租户提供三餐及茶点。 不过,为贯彻教会照顾贫老者的社会责任,他们将保留一些单位给予没有能力者居住。 瞄准外来移民市场 除了国内退休与乐龄人士市场,长期在我国定居,以及移居我国的外来移民,也是推出退休村发展商所瞄准的市场。 永利行指出,这个领域可以和国内医疗旅游及休闲领域产生协同效益。去年,访马外国游客达2580万人次,并为我国带来841亿令吉的旅游收入。 根据大马统计局的移民报告,移居我国的各国移民人数大约350万人,相等于我国人口的11.3%比重。其中,高达80%的外来移民是居住在吉隆坡、槟城等大城市。 大马通过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计划,向各国人民伸出欢迎之手,而且不分种族、宗教、性别或年龄。这个计划允许申请前来我国定居的外国人,携带配偶及未婚生产的21岁以下孩子一起来马落脚。 槟成退休首选地 我的第二家园计划允许符合资格的外国人,在大马定居10年,而且可以在届满10年后更新。 过去10年,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计划,中国人占了获批申请者约30.5%,日本人紧追其后,占11.3%。 根据近几年的海外退休生活与投资指数,槟城乔治市因大力提倡平衡生活,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而成为退休首选目的地。 该指数列出各国退休人士在移民或移居另一个国家之前,会考量多个主要因素。这包括生活成本、治安与安全、是否以英语为主的国度、娱乐活动是否唾手可得。 还有环境保护的情况、是否已有现成的外国人社区、保健服务、基础设施、房地产是否四处林立、休闲活动与设施、定居选择,以及税率多高。 隆膺马10大最宜居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吉隆坡被选为马来西亚10大最宜居城市之一,迎合外国退休人士在移民或移居海外时,会考量的因素。 新山被港购屋者列投资次屋首选地 与邻国新加坡一水之隔的新山,最近被香港购屋者列为投资第二间房产,以便供退休用途的首选地点之一。 总的来说,随着国内外退休人士如今更有能力负担舒适与宽敞空间的房产,专为乐龄人士晚年生活而设的房产发展潜能越来越大,并逐渐蔚然成风。 鉴于大马正逐步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这类发展非常关键,因为将可为年迈国民提供可持续的未来生活。 至于有意移民或移居大马的外国人,国内3大城市即吉隆坡、槟城和新山,成为他们的3大首选目的地。 永利行指出,本地市场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退休村或乐龄人士房产。不过,房屋售价可负担性,以及房子是否舒适,依然是退休人士与家人关注的重点。 目前的市况显示,乐龄人士生活设施的每月租金介于3000至5000令吉,视有关设施的服务配套而定。 文化差异是一大挑战 不过,文化的差异,依然是乐龄人士房产市场的一大挑战,因为大部分本地退休人士,选择在退休后继续和家人同住。 结语 马来西亚开始发展退休村或老年房产,业者是否应该向外国取经,应该参考哪些国家的模式? 或者现有的退休村,就是参考西方国家退休村的模式兴建? 在一个退休村或老年房产计划, 应该兴建供销售或出租老年房产,或是两者皆有,假如是出租模式,应该是短期,中期或长期租约,或者是弹性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2年前64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