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如今已过去,当年兴起的“手套风潮”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那些年曾豪言进军手套领域的公司,如今其手套业务的发展状况是不少人好奇的。 引言: 冠病疫情掀起的“手套风潮”,从兴盛到平淡再到衰退,仅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 当时追风进军手套领域的企业,如今风停了,现实情况是怎么样了?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的一句话:“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但是风停了,摔死的都是猪。 冠病疫情如今已过去,当年兴起的“手套风潮”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那些年曾豪言进军手套领域的公司,如今其手套业务的发展状况是不少人好奇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新兴手套业者”新业务近况与进展,记者尝试约访数家多元化业务至手套业务的非手套公司,惟大多数公司皆以手套业务比重不高为由,不愿进一步阐述进一步详情。 因而,记者只能从这些公司财报和文告中,窥视其手套业务的概况与发展。 ◆连连亏损◆ 【宜鼎机械】 冠病疫情爆发后,精密工具制造公司宜鼎机械(AT,0072,创业板工业产品服务组)是其中一家最早宣布多元化业务至手套业务的公司。该公司于2020年6月宣布收购Pearl Glove(马)私人有限公司,计划进军手套制造领域,消息一出立即带动股价连日走高。尽管公司在经过法定精密审查后,于11月宣布对精密审核的结果表示不满意,决定终止收购。 随着收购计划的终止,该公司全心专注于自行在霹雳设立手套厂,并放眼2020年底交付首批丁腈手套。新手套业务投入营运后,为公司2021年首季盈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带动业绩转亏为盈,次季盈利贡献更进一步扩大。 然而,受手套平均售价与客户低需求的影响,手套业务净利贡献开始萎缩,并在2022年首季由盈转亏,最新业绩仍报亏损。 【乔治肯特】 乔治肯特(GKENT,3204,主板建筑组)在2021年3月底宣布,向关系公司佐汉控股(JOHAN,3441,金融服务组)收购Dynacare公司的40%股权联手进军手套制造业务。双方放眼两年完成厂房建造,生产线共42条,年产量可达120亿只手套,预测2022财政年开始为公司贡献盈利。 根据佐汉控股2022年报显示,手套业务在2021年11月开始进入商业营运,但手套均价较低与需求疲软,导致业务持续面临亏损。截至2023财政年第三季业绩显示,医疗业务首9个月累积亏损4116万2000令吉,较同期扩大了6倍以上。 【实康】 实康(SALCON,8567,主板公用事业组)2020年11月宣布,收购从事乳胶、丁腈和医用手套的制造和贸易业务的JR工程和医疗科技公司51%股权,以进军手套行业。 手套业务在2021年首季完成收购后,从首季开始积极贡献净利,直至隔年首季转为亏损。根据截至2023年首季财报,公司医疗业务因手套高生产成本导致亏损156万令吉,比同期144万令吉亏损更高。 【万德手套】 原名为GETS全球的万德手套(ONEGLOVE,5079,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原本从事巴士业务,因疫情影响导致公司业务连续数季录得亏损,便于2020年9月宣布进军手套业后,利好带动下股价飙升而接获3次不寻常交投询问。 公司独资子公司Onetexx私人有限公司位于霹雳新厂房在2021年完成建造后,5月开始投产,开始为公司贡献盈利,但在截至12月底首季就由盈转亏。 根据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财报显示,过去18个月营业额为4274万9000令吉,当中约99.2%来自其手套制造业务。但由于手套市场疲软导致厂房使用率低,低手套平均售价,以及高营运成本等影响下,公司过去18个月税前累积亏损7947万9000令吉。 【标致全球】 从事旅游业和房地产发展的标致全球(ICONIC,9113,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9月发文表示,建议多元化现有核心业务,至包含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在内的个人防护设备(PPE)制造和贸易。 该公司位于槟城峇都交湾手套新厂于2022年1月开始营运,放眼每年向全球供应33亿只医用手套和2亿2000万个一次性口罩。 根据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四季业绩,公司制造业务因手套低销量,导致末季营业额大跌,净亏损2832万5000令吉。 【格林欧深】 格林欧深(GOCEAN,0074,创业板消费产品服务组)2020年9月宣布,计划多元化业务至手套制造领域,透过私下配售新股与发售附加股等方式为手套制造业务融资。 手套业务于2021财政年第三季开始为公司贡献盈利,并在2022财政年次季转为亏损。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三季财报,低手套均价与低需求,客户订单较低,手套业务营业额下跌,税前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3万2000令吉。 【丰成】 前称MSCM控股的丰成(HONGSENG,0041,主板科技组)于2020年10月献议多元化业务至手套等三大业务,基于当时处于疫情高峰期,公司将集中生产丁腈手套。 随着手套业务开始营运,该业务开始为2022年首季业绩贡献盈利,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化,该业务在末季开始录得亏损。截至2023年3月31日次季财报显示,在面临手套供过于求与激烈竞争,手套业务首半年税前亏损1489万3000令吉。 【ZEN科技】 原名为INIX科技的ZEN科技(ZENTECH,0094,创业板科技组)在2020年12月先后宣布,收购L&S手套有限公司和WGI集团(WGI GROUP)各51%股权以进军手套领域。 最终,公司在2021年1月仅完成收购L&S手套公司股权,并开始为公司创造盈利。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三季财报显示,手套制造业务报亏损121万2000令吉。 【鲁斯特工业】 鲁斯特工业(LUSTER,5068,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2020年10月建议与Fortune TAC有限公司进行联营制造、销售、分销手套业务,并建议私下配售新股以筹措进军手套领域的资金。 手套与医疗业务在2021财政年首季开始为业务贡献盈利,但在2022财政年首季开始转为亏损,税前亏损达300万令吉。鉴于手套平均售价较低,在马手套制造活动维持在最低营运费用。 ◆前景未明◆ 【升利吉科技】 升利吉科技(SANICHI,0133,创业板工业产品服务组)2021年2月初建议配售附加股方式集资以进军手套业务。 然而,董事部在2022年报指出,鉴于手套平均售价过早下降,公司尚未开始投入生产、销售和营销,手套制造业仍受需求疲软和售价下滑影响,公司在做出手套业务的具体决定前,公司将持续监控手套的需求和供应状况。 【PNE公司】 PNE公司(PNEPCB,6637,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2021年1月宣布令斥资6000万吉进军橡胶手套制造和分销业务。 根据2023年报,公司于2021年次季多元化业务至外科口罩与橡胶手套的制造、销售和分销。鉴于手套平均售价下跌,公司尚未开始制造与销售橡胶手套,董事部在就该业务作出任何决定前,将继续监督手套的需求及供应状况。 【JOE控股】 前称GPA控股的JOE控股(JOE,7096,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12月宣布私下配售股筹资,以拓展业务至手套制造与销售业务。并在2022年8月发文指出,旗下子公司JOE Glove有限公司将以1447万令吉收购金科全球(FINTEC,0150,创业板金融服务组)子公司两条手套生产线,计划透过资源共享来节省成本和建厂时间。 根据2023年报显示,归类在“其他业务”的手套制造,由于尚未开始营运,故对财务无重大影响。 JOE控股在今年5月更发出文告指出,公司在3月31日前还未充分将私下配售新股所得资金用于手套业务投资,董事部决定将计划延长一年,让公司有更多时间将所得资金投资在手套业务。 【Harps控股】 原本计划发售26亿股新股,放眼2021年底上市马股的手套生产商Harps控股,尽管上市计划在2021年4月已获证监会批准,但因投资者对手套行业前景不明朗,公司紧急刹车,9月宣布决定腰斩上市计划。 ◆壮士断臂◆ 【永美达】 永美达(EMETALL,7217,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在2021年2月建议收购联德科技私人有限公司(Lienteh Technology)51%控股权,多元化业务至手套制造行业,该收购于2022年5月完成。 根据2022年报,永美达在2022年8月脱售联德科技公司股权,而此项手套股业务的投资造成公司610万令吉的亏损,并拖累公司盈利收低;该股权已在今年2月完成脱售。 ◆杳无音信◆ 【康尔国际】 康尔国际(KANGER,0170,创业板消费产品服务组)于2020年8月宣布,与迪拜公司Constellation控股签署协议,探讨在雪兰莪购地,打造有8条生产线的手套厂房,以进军手套领域,其中不排除收购现有手套厂的股权。 然而,公司自8月宣布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新消息了。 ◆及时刹车◆ 【柏卡索】 柏卡索(PHB,4464,主板产业组)于2021年3月与WRP亚太签署意向协议书,洽商设立联营公司,以经营手套和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和经销等业务,初步计划是双方分别斥资1亿令吉和1亿零500万令吉,持股各为49%和51%。 然而,隔年1月,公司发文告指出,由于洽谈期限结束,有关协议书已经终止,探讨联营手套业务的计划宣布告吹。 ◆追逐热潮,也须从长计议◆ 从国内手套业务最新近况可见,“手套风潮”的消停让手套业从高峰跌至谷底,即便是老牌手套公司也亏损连连,新业者的惨况就更不言而喻了,新手套业者的“惨状”究竟是始料未及的,还是早已有端倪?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Areca资本首席执行员黄德明:多元化业务需长期计划 Areca资本首席执行员黄德明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指出,许多企业都想要多元化业务至其他领域,在疫情期间选择拓展业务至手套领域,则较容易被投资者接受。然而,任何业务都需要时间来开发,若没有充裕的资金和市场支撑,则难以支撑到最后。 他认为,多元化业务需要有长期的计划,并且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与销售市场,在没有经验和现有客户的情况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累积经验与客户,投入的时间与成本也会更高,因此充裕的资金是相当重要的。 随着手套需求的正常化,若业者没有长期的客户就会更难以维持,尤其手套这类消耗品,客户会对价格更为敏感,一般会倾向提供低价格、品牌知名度高和有信用的手套商购买。此外,冠病疫情爆发后,中国和泰国也在积极发展手套领域,也使得竞争也越来越大。 他认为,当初计划进军手套领域的公司中,仅小部分有周详的计划,但大部分都是短线跟风,甚至不排除也有一小部分是为了推高股价,到最后其实没有实施任何计划。 目前,就连顶级手套(TOPGLOV,7113,主板医疗保健组)、贺特佳(HARTA,5168,主板医疗保健组)这些在经营良久、有品牌的大型手套公司都在亏钱,新进场的就更不太可能赚到钱了,并且还需要一直烧钱,更别说回本了。 他指出,虽然手套需求仍有机会回到疫情前水平,但这可能会是明年的事,新业者在未来半年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支撑手套业务的营运,否则很可能会低价卖出。 然而,主要手套公司虽然手上握有庞大的现金流,但自家厂房的使用率都只有50%,因此,在手套需求恢复正常前亦不太可能会收购。 ◆乐天交易股票销售主管刘松增:迟进场难赚到钱 乐天交易股票销售主管刘松增指出,冠病疫情爆发导致全球手套需求出现很大的缺口,需要庞大的手套供应来填补需求空缺,这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越早进场就有可能趁势赚到钱,迟进场则很难赚到钱。 他指出,不管是过往的互联网风潮,或现在的电动车风潮主要都是因为科技技术的演变所驱动,科技技术会不断地更新、进步,风潮也因此能够延续。 相反的,手套风潮主要因疫情爆发掀起,爆发力十分强劲,但随着手套需求的正常化,中国现在也开始可以生产手套了,即便未来再有新一波疫情爆发,当时的手套巅峰期也不会再重现。 手套热潮退却,新业者几乎一面倒,若还未开始设厂的业者尚可全身而退,如果已开始投入资金开展业务的,则面对进退两难的窘境,即便想要脱售手套业务,也很难找到有人愿意接盘。
2年前113点阅
不管是新兴的“电动车风潮”或是已逝去的“手套风潮”,都并非我国企业仅有的跟风热潮,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投资致富》特别企划“风起云涌”系列,深入探讨国内企业界“跟风”操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期先来回顾那些年曾经的跟风热潮。 ●前言 近期,全球掀起“电动车风潮”,大马企业亦不甘落后,纷纷动身准备搭上电动车热潮,其中国内手套业者佳护集团(CAREPLS,0163,主板医疗保健组)不久前宣布与GoAuto合作开拓电动车业务,CSH联合(CSH,7165,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也决定放弃“失宠”的手套业务,转为进军电动车领域。 “电动车风潮”的兴起引来许多企业一窝蜂的跟进,不禁让人想起早前伴随疫情逝去而退散的“手套风潮”。 风起了,散户投资者跟风追高,企业乘势一窝蜂涌进军手套业…… 风停了,散户投资者铩羽而逃,企业进军手套业计划无声无息…… 不管是新兴的“电动车风潮”或是已逝去的“手套风潮”,都并非我国企业仅有的跟风热潮,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投资致富》特别企划“风起云涌”系列,深入探讨国内企业界“跟风”操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期先来回顾那些年曾经的跟风热潮。 ●手套风潮 疫起风发 疫后挣扎 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令全球措手不及,手套需求殷切,供不应求,大大拉抬了手套价格,手套股顿时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大马“手套风潮”更是风风火火,不少商家赶搭疫情列车,宣布进军手套领域。 疫情爆发让全球手套需求激增,根据大马橡胶手套厂商协会(MARGMA)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手套需求从2800亿只增加至3400亿只,2020年则升至4600亿只,2021年更飙至4920亿只,逼近5000亿只大关。 全球需求激增 手套价格飙升 手套需求激增,伴随而来则是手套价格的飙升。2020年8月,丁晴手套价格一度冲上每1000只50美元,橡胶手套则冲至每1000只30至40美元,与疫情前21美元和17美元的价格相比,高出超出一倍。 全球需求高涨与手套价格飙升,手套商更是火力全开,积极扩展手套产量,手套股水涨船高,股价在投资者热烈追捧下屡创新高,并在2020年8月初达至顶峰。 全球手套龙头的顶级手套(TOPGLOV,7113,主板医疗保健组)、贺特佳(HARTA,5168,主板医疗保健组)和速柏玛(SUPERMX,7106,主板医疗保健组)市值水涨船高,3大手套股更在2020年底进入综指股名单,橡胶手套领域权重占综指股11.76%。 散户投资者疯狂举措,企业同样对手套业务表现狂热,多家企业宣布进军手套业。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期间,宣布将业务多元化至手套领域的上市公司至少有20家,其中产业发展商马星集团(MAHSING,8583,主板产业组)在2020年底宣布把业务多元化至手套与相关医疗保健产品制造与贸易,这一消息带动股价连日劲涨,甚至涨停板。 疫期增20手套业者 根据MIDF研究报告,分析员透过管道查询,向大马橡胶手套厂商协会登记的手套业者会员已从疫情前的少过60个,增至疫情后的90个(包括子公司),等同疫情期间我国新增约20个手套业者。 然而,这股手套风并没有延续太久,冠病疫苗的问世、手套商积极扩大生产,新手套商入局,加剧了手套领域的竞争,手套风潮戛然而止,从原本的“一套难求”到供应过剩,手套价格暴跌至每1000只17美元左右。 手套股一个月内直线插水 短短一个月内,手套股股价从顶峰直线插水,不少散户投资者因此“烧到手”。股价回落导致市值萎缩,速柏玛、顶级手套与贺特佳更陆续被踢出综指股名单,橡胶手套领域在综指的权重占比归零。 主要手套商的扩展计划纷纷搁置,当初高呼进军手套领域的新兴手套商,亦随着手套风潮的逝去而消声灭迹,手套业务从原本有望成为生金蛋的母鸡,变成了导致亏损的烫手山芋,结局让人不胜唏嘘。 ●互联网风潮 互联网泡沫破裂新创科技黯淡收场 “手套风潮”当然绝非大马企业第一次跟风热潮,对许多“久经股场”的散户投资者而言,相信对引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互联网.com风潮”绝对不会陌生。 丰隆投资银行零售研究主管吴俊声在接受《投资致富》专访时分享道,2000年互联网.Com风潮最初从美国开始,随着美国在1990年代下调利率,市场流动资金剧增,许多资金纷纷涌入科技领域,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节节攀高,从1995年的800点一路冲高,2000年3月更是冲破了5100点。 在市场前景一遍唱好下,股市掀起一股首发股浪潮,许多新创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恰巧爆发千年虫问题,新创公司只要是以互联网相关,打着可解决千年虫问题的旗号,股价都会被推高,估值在追捧中飙涨。 吴俊声指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外国资金纷纷从亚洲市场撤离,回流美国市场,也为这股互联网浪潮推波助澜。 2000年,亚洲刚从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大马亦跟随这股互联网风潮,许多科技公司大量涌现,或是现有公司一窝蜂将业务多元化至科技领域,许多在当时打着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对企业(B2B)等为“噱头”的公司,股价都被炒得很高。 除了马太平洋(MPI,3867,主板科技组)、友力森(UNISEM,5005,主板科技组)等著名科技股股价高涨,许多新兴科技公司亦受追捧,股价频频走高。 联储局从1999年中多次升息,从4.75%上调至2001年初的6.5%,高利率环境,加上科技公司估值过高,为互联网泡沫的爆发埋下伏笔。 他指出,其实许多新创公司一直都是在亏钱的,无法交出很好的业绩,高利率环境亦使得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股东纷纷开始撤资,进而引发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纳指更在2002年10月跌破1150点,市值蒸发了近80%。 “大马并没有像美国科技公司般百花齐放,比较多是制造业公司,不少公司当时都打着多元化业务的名号,将业务扩展至互联网业务,原本不是在这一行业的公司都纷纷涌入,其中还包括房产公司。” 乘风上市 亏损退场 然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许多新创科技公司,或进军互联网领域的公司都从顶峰跌至谷底,尽管一些多元化业务的建议可能会成功,但因没有好好经营,甚至还影响到了核心业务。 他指出,当时或许有很多公司是看到商机并有心想要做好的,但可能时机不对,所提出的建议和计划并不被市场所接受,最后无法成功。 一些公司管理层可能看到风潮,便顺势提出建议,目的只为了推高股价,但并没有推出实际的计划。又或者某些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虽然管理层没有宣布要扩展业务,但投资者揣测这些公司有机会进军互联网领域,于是趁机将股价炒高,进而推动互联网风潮。 “当时只要开设一个网站都算是科技股,被市场炒得很高,本益比可以达到百倍,与收益不成正比。” 然而,互联网泡沫不断膨胀,总会有被戳爆的那一刻,互联网风潮退却使得许多“科技相关股”股价暴跌,后来许多乘风上市的公司,甚至因连年亏损最终退市收场。 ●SPAC风潮 油价大崩盘 SPAC命运坎坷 2000年“互联网风潮”的逝去,另一股因国际原油价格飙涨而引起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风潮”则悄然而至。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开始节节攀高,并在隔年冲上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其中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一度报每桶107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更是冲上每桶114美元,创下近3年新高。 大红花石油为SPAC风潮掀开序幕 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之际,马股首家特别并购公司大红花石油(HIBISCS,5199,主板能源组)在2011年7月登场,为“SPAC风潮”掀开序幕。 随后的两年,国际油价走势可谓跌宕起伏,从原本最高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回落至75美元左右水平,随后在重新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后又迅速回跌,但普遍都维持在每桶70美元以上水平。 在这段国际油价起起落落期间,同样以收购油气资产为目的的CLIQ能源于2013年4月上市马股,同年的7月迎来Sona石油,Reach能源(REACH,5256,主板能源组)则在2014年8月挂牌马股。 然而,美国页岩油蓬勃发展及解除原油出口禁令,为中东原油生产国带来威胁,油价在2014年频频走跌,油盟(OPEC)为保住市场主导地位,产量不减反增,为原油价格进一步带来下行压力,双方为争夺原油市场展开的激烈竞争,导致原油出现前所未有的全球供应过剩,油价出现大崩盘。 美国页岩油革命的爆发,美国原油产量大幅提升,在2011年甩开俄罗斯,2012年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油盟为了防止市占率丢失,进一步扩大产油量,原油价格大幅插水,维持了长达4年的低迷期,期间更是跌破每桶30美元,写下12年低点。 国际油价崩盘,国内的“SPAC风潮”亦随之消退,尽管仍有另一家特别并购公司红森在2015年12月上市马股,但主要涉及餐饮业务。 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对SPAC有制定严谨的条例,以管制和确保公司可发挥其功能,公司获得3年的期限,以努力取得符合资产收购资格,否则发行新股的90%收益,必须归还给投资者。 2016年,CLIQ能源因无法在限期内收购合格资产而遭停牌,而延长合格收购期限也遭证监会驳回,最终落入清盘命运,并在2019年正式遭交易所除名。2017年,Sona石油亦因未能在限期内购得合格资产,被高庭勒令清盘,并在2018年宣告败走马股。 Reach能源于2016年11月征得股东同意,在油价低迷时期,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得哈萨克油田Emir-Oil LLP的油田控制权,从SPAC跃升成为油气公司。尽管成功保留上市地位,但公司从2014财政年开始持续亏损,公司股东基金不及股本50%,因而陷入PN17行列。 ●电动车风潮 电动车大战开打鹿死谁手? 从“互联网风潮”到以油气领域为主的“SPAC风潮”,再到“手套风潮”。 一风消停,一风再起,“手套风潮”的消散并不意味着风潮的结束,而是新风潮的兴起。 汽车领域在智能化趋势催生了“电动车风潮”,各大汽车品牌积极进军电动车领域,以特斯拉(Tesla)、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兴电动车品牌的崛起,更将电动车风潮进一步推向高峰,电动车领域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 “电动车风潮”的兴起,迎来国内不少企业积极进军电动车相关领域,全球知名电动车品牌特斯拉进驻大马,多家中国电动车也表示计划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军大马,进一步促进国内电动车产业链的发展。 传统汽车品牌积极开发电动车,我国两大国产车品牌亦不落人后,国产车宝腾(Proton)放眼今年推出宝腾X90和SMART EV两款电动车,并在未来陆续推出6款电动车以争取电动车商机。第二国产车(Perodua)亦在2023年大马汽车展上展示了Perodua EM-O概念车小模型,明确了进军电动车市场的方向。 非汽车公司也“跨界” 除了传统汽车品牌之外,“电动车风潮”亦迎来不少非汽车公司“跨界”进军电动车领域,除了手套公司佳护集团及弃“手套”转“电动车”的CSH联合以外,艺丽控股(AHB,7315,主板消费产品服务组)、大稳控股(TAWIN,7097,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和EP制造(EPMB,7773,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等公司也宣布与国外电动车品牌合作,引进电动车在国内经销。 另外,一些企业则“另辟蹊径”,选择发展充电站设施、电动车电池等电动车周边领域,其中云升控股(YINSON,7293,主板能源组)在去年8月宣布,旗下子公司云升绿科技与GoCar移动合作为电动汽车GoCar用户提供充电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及服务;SLVEST控股(SLVEST,0215,主板工业产品服务组)则在去年底宣布进军电动车充电市场。 电动车领域风起云涌,必然会有越来越多企业跟风发展,但风总有消停的时刻,届时这些打算在电动车领域大展拳脚的公司,最终能成功大放异彩,还是会伴随着风潮的离去而黯然退场,则不得而知了。 ●结语 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 每次的风潮来临,总会引来许多企业一窝蜂进场;但风潮过了,这些企业往往都跟随风潮的退去而“跌落神坛”,正如股神巴菲特的名言: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然而,一股风潮的过去,是另一股风潮的兴起。每股风潮的来临,总会有人乘风而起,但能在风潮过去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则是少之又少。
2年前46点阅
更多投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