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排核廢水

目前,日本政府尚未透露更多關於排放核廢水的信息,只是聲稱淨化後的核廢水裡含有氚,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更誇下海口說:“那些水喝了也沒什麼事。”雖然如此信誓旦旦,但是第三方專家比如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卻未能證實他們的說法,也沒有確切的證據支撐他們的言論。 加上欠缺透明度,導致各方尤其是環保組織疑慮重重,人心惶惶。環保組織到底怕什麼呢? 報道:本刊 葉洢穎圖:本報資料中心 當日本政府宣佈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之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便在官網發佈文告指出,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儲存的逾123萬噸具有放射性汙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鍶-90(Sr-90),放射性氚(超重水),碳-14(C-14)以及其它放射性物質,如碘-129(I-129)和鈷-60(Co-60)。 他們認為,東京電力公司的多核素去除設施水處理技術(ALPA)並不能去除放射性氚或碳-14,也不能完全去除鍶-90、碘-129和鈷60等其他放射性同位素。 [vip_content_start] 當這些放射性物質隨著核廢水被排入大海,會被海洋生物攝入,於是長期在海洋食物鏈中積累,最後有可能通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餐桌上。 當中最讓人擔憂的是,半衰期逾5700年的碳-14將會成為人類體內的集體輻射劑量主要元素。 “它會融入到蛋白質、核酸,特別是DNA等細胞組成當中,由此造成的DNA損傷可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 再來,根據2017年《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裡的一篇研究報告提到,半衰期為29年,又在水裡具備高溶解度的鍶-90,可導致DNA雙鏈斷裂。 這一連串預判,無法不令人感到憂慮。 會產生什麼影響是個謎 長期和水源、化學物質打交道的大馬水務與能源研究協會(AWER)高級經理林素芳在關於日本要排放核廢水入海里的問題時指出,如果認為核廢水排入大海就不會對人類造成影響是過於樂觀的想法。 “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時,我們海洋的生態系統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我們不知道這些汙染物質會對魚類、蚌類、海藻等等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目前沒有(資料)可供參考,無法去預估後果。 “我們不會用放射性的汙染物質在人類或動物身上做不同的實驗作為觀察,所以不知道到底會對生物產生什麼後果、影響會有多深遠。” 儘管結果是未知的,但她認為不可能對人類毫無影響。 “除了對海洋系統和人們健康造成影響的隱憂,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幾年前有報道指出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曾發生廢水流入海里長達6個月,而遠至北美的近海地區也發現他們海域的放射性水平(radioactivity level)比之前要高。” “在全球貿易流通性下,我國也會從各國進口各類海鮮和製成品。如果日本真的一意孤行地排放廢水入海里,我國的海關在檢測進口海鮮和製成品時就必須更嚴謹,一一檢測這些進口食品的放射性水平是否超標,而不再是抽樣檢測。這將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費金錢的事項。” 她強調,沒有任何一方可以保證被排放入海的廢水不會流入我國海域。 “若這些廢水流入我國海域,造成我國海鮮和製成品的放射性水平超標,這不但對我們的食品安全造成影響,也將直接影響我國漁民的收入,進而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這是因為一旦我國海鮮和製成品的放射性水平被其他國家檢測出超標,這些國家將禁止進口我國的海鮮和製成品。這和我國禁止進口任何不達標準的貨品是同理的。” 有沒有最優解? 難道除了把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就沒有別的處理方式嗎?其實是有的。 日本政府原來擬定的5套方案中,除了排放入海,另外4個分別是:沿著管道往深層地下泵入、蒸發到大氣中、電解為氫氣釋放以及將其固態化掩埋在地下。 而在這4種方案裡,動輒數百億至數千億日元,且設施所需的佔地面積大多為2000平方米以上,掩埋方案甚至需要28萬平方米,同時都需要至少2年以上來進行。 相比起來,排入海洋僅需17億至34億日元;準備時間最短,僅需16個月;排放設施佔地面積僅為300至500平方米,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於是成了日本政府最終的選擇。 儘管他們表示將會用海水稀釋核廢水,讓氚含量達到日本國家標準值的四十分之一程度、即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水質指南的七分之一程度才排放到太平洋,只是至今仍沒有第三方專家查驗淨化後的核廢水是否真如他們所言已經達到標準,是否真的除了氚,就無其他放射性物質。 根據德國一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曾對排放計劃展開研究,建模結果顯示,一旦核廢水排放入海,在57天內這些核廢水就隨著洋流擴散至太平洋的大半區域,接著只需3年的時間,就能擴散到美國和加拿大海域。 人們愛吃的扇貝、龍蝦、金槍魚等海鮮,會否攝入這些物質?會攝入多少?然後才來到餐桌上呢?我們吃進肚裡,長期以往在我們體內積累,會有什麼問題?不得而知。 “未知”也許是毫無風險、少數風險,又或者是巨大的風險,目前並沒有人可以確切告訴我們答案。 我國飲用水的標準 對於麻生太郎誇下海口聲稱淨化後的核廢水可以飲用的言論,林素芳反駁質詢問:既然飲用也沒問題,又何須排放到大海? 既然提到飲用水,那我國的飲用水標準又是如何呢? 對此,長期追蹤、觀察我國水源問題以及現況的她說,雖然我國的濾水廠不會每天檢測所有的化學物質和重金屬,重金屬的檢測頻率(testing frequency)是每3個月至半年一次(依原水和淨水的情況而定)。這是為了避免濾水成本過高,繼而造成水費高漲。 “但是,我們的濾水廠每天會定時檢測大腸桿菌(E-coli)、氨(ammonia)、濁度(turbidity)、總氯(total chlorine)和遊離氯(free chlorine),而檢測的頻率也依原水和淨水的情況而定。 “假設河流的濁度高,就會每半小時查一次。” 然後,她又以士毛月河為例,當士毛月河水面對氨濃度較高的問題(尤其在天氣乾燥的時候),從士毛月河抽取原水的濾水廠需更頻繁的檢測氨的含量,以避免原水的氨濃度超標。 “這是因為如果氨濃度超標,濾水廠就必須停止運作,進而造成制水問題。” 她指出,我國經過過濾後的飲用水實際上是在國際標準之上,因此不需要過於擔心,甚至也沒有必要購買價格過於高昂的濾水機。
4年前
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佈決定將福島123萬噸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排放計劃在2年後實施,週期長達30年。 消息一出,引起一片譁然,鄰國如中國、韓國更激烈反對,美國雖然贊成,可是依舊禁止入口福島周邊地區的農作物和海鮮產品,如此言行不一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除卻各國政治博弈因素,單單從平民百姓和專家的角度出發,日本這一舉動會對我們以及大自然造成什麼影響呢? 報道:本刊 葉洢穎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 在進入正題之前,由於時隔已久,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受災地區集中在北海道、東北、關東等東部地區,伴隨而來的大海嘯襲擊離震中最近的宮城縣、巖手縣、福島縣等沿海地區,除了造成1萬8430人罹難、失蹤,更引發了繼切爾諾貝利之後最嚴重的核事故。 當時,福島第一核電站的1到3號機正在運行,4到6號機處於停機,進行定期安全檢查狀態,地震後1至3號的反應堆自動停止,雖然電源故障,失去了來自外部的供電,仍成功啟動了應急的柴油發電機。 但是另一場災難在地震發生後的50分鐘開始,大海嘯襲擊核電站,淹沒了設在地底下的柴油發電機,沖走或損壞了電氣、水泵、緊急電池、燃料罐等設備,核電站陷入全廠停電的狀況。 核電站之所以會選在海邊建設,是因為需要源源不斷的海水帶走核燃料的熱量,但是水泵無法運行,無法冷卻堆芯,結果1至3號機堆芯融毀,釋放大量的氫氣,故造成1、3、4號機發生氫氣爆炸。 而由於氫氣爆炸、安全殼破損、管道蒸汽洩漏、排氣洩壓操作、冷卻水洩露等等一連串事故,以致於大量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大自然中。 事發後的兩年即2013年,東京電力公司承認福島放射性汙水洩漏到太平洋,甚至因為蓄水罐變形,令多達300噸的高輻射濃度汙水從汙水儲存槽外洩。 隨後,日本政府採取多個措施善後,包括先後除役、報廢6個反應堆;投入470億日元阻止汙水外洩,亦建設凍土牆和除汙裝置。 根據資料顯示,東芝於2012年10月開發了從汙染水中除去氚(T或3H)以外62個核素的“多核素除去裝置”(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截至2020年11月,共有27%的經淨化廢水達到排放標準。 據悉,目前福島每一天會產生140噸核廢水,東京電力公司準備了逾千個蓄水罐以儲存這些核廢水,但經過10年來的日積月累,儲存量已經告急。 因此,在經過權衡之後,東京電力公司選擇了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處理方案,即排放到海水裡。然而,無法從水中分離的氚成了人們的憂慮。 根據環保組織的預測,這些核廢水一旦排放到海里,其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在57天內擴散至太平洋大半的區域,10年後將蔓延到全球海域。 難道除了排放到海洋裡,就真的別無它法了嗎?實際情況真的會如我們想像的糟糕嗎? [vip_content_start] 日本資訊不透明 2011年福島核事故之後,國際原子能機構(簡稱IAEA)於2013年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來自馬大醫學物理學家黃群雄教授便是其中一名成員。 他接受《活力副刊》電訪時指出,IAEA曾到當地考察和研究,認為日本若按照計劃以及國際標準處理這些核廢水,實際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由於2011年在處理福島核事故時,在面向媒體和公眾的態度很保守,欠缺透明度,讓他們陷入“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的窘境。 “日本首相或東電一直表示沒有問題,卻從未透露正確的資料是什麼?你在網上不容易找到相關的報告,他們應該要通過媒體向全世界說明是怎麼回事。” 他坦承,目前無法預料這些經過淨化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之後,會對大自然的食物鏈造成什麼影響。 “排放少量的(核廢水)沒有問題,但這次排放量這麼大,最好是安排國際組織官員監控。我們建議他們做示範,將目前淨化好的核廢水排放到海里,然後再讓專家用儀器檢測氚、銫-137(Cs-137)、鍶-90(SR-90)的輻射水平是多少。” 因為氚、銫-137以及鍶-90半衰期分別約為12.43年、30.17年和29年,雖然半衰期不算長,可是後二者會影響到附近的生態循環。 “現在無法確定的是,這些核廢水裡是否包含這兩種放射性物質,日方稱經過淨化後核廢水只含有氚,可是一些科學家認為應該有(銫-137和鍶-90),目前還在等日本政府正式發表報告。” 簡言之,如今日本政府也只是僅僅宣佈在2年後排放核廢水,具體措施、核廢水淨化到什麼程度、是否含有半衰期長達5700年的碳-14等等細節一概未知。 輻射,無所不在 不知道你是否在網上看到過一些聲稱是福島周邊地區發現的外貌畸變的番茄或章魚照片?這真的是福島核事故的“後遺症”嗎? 當黃群雄提及他多次造訪福島,也曾與受影響的漁村漁民交流時,於是我忍不住提出這個疑問,是否真的在當地看到過這種場景? “呵呵呵,”他聽完笑道,“這些是假新聞。其實你去買菜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一些植物會長得不一樣,像玉米會有兩根連在一起的,這是很普遍的。” 他解釋,與動物不同,植物突變(plant mutation)屬於極為常見的現象。 “有一些照片是福島核事故之前就拍攝的,只是將兩者放在一起。” 他理解人們對於“輻射”的恐懼,只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我們和“輻射”的距離並不遙遠。 “比如陽光、大理石,比如你早上喝的牛奶,牛奶產自乳牛,乳牛吃的草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放射性元素)是大自然的產物。 “當然也有人造的,比如核反應堆。我們要做的就是善用和控制好‘它’,否則福島核事故便會重演。” 濃度和劑量才是關鍵 黃群雄提到,“放射性物質水源”(radioactive water)、“汙染性水源”(Contaminated water)、有毒水源(Poisoned Water)等此類的詞彙可能會造成民眾恐慌或焦慮。 “對於這些技術性詞彙而言,濃度(concentration)是很重要的。比如你去波德申海邊,你取一些海水(化驗),會發現那不是單純的海水,會含有一些化學物質、一些顆粒。因此WHO才有規定飲用水得達到什麼標準。 “我們呼吸的空氣裡也有許多灰塵、物質一樣。所以正確的詞彙應該是(化學物質的)‘濃度’。” 這讓我想起在網上看到某些關於毒性的文章時曾提到過“撇除劑量說毒性是耍流氓”的說法。 例如“水中毒”,乍看之下會讓人感到驚慌,產生“喝水都會中毒?”的錯覺。然而,點開文章細看會發現,原來是短時間內攝取大量的水或在大量出汗後補充大量水分才會造成水中毒,諸如此類關於“過量”的例子多不勝數。 另外,他也認為IAEA等科學組織在發表報告時,用詞理應更直白,以讓公眾清晰地接受到信息,避免造成誤解。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