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接纳

上个月尾,拿了假回家,当天晚上就遇上小妹肚子绞痛,最后进了医院。从那时开始,我每天睡眼惺忪地早晨4点30分起床,做个简单的早餐,快速地吃了,也把一份早餐留在桌上,给在医院守夜的妈妈待会儿回来吃。然后爸爸载我到医院和妈妈换班,把妈妈载回家。我只希望越早到医院越好,怕妈妈累坏了。 在医院照顾小妹的日子,发现我常常自我反省,困境果真是修炼品格的最佳时刻。小妹抱病在身,情绪自然不佳,言语表达也欠缺。我身为照顾者,加上身体的疲惫,睡眠不足,常常忘了去听明白她话语背后的意思,而跟她较劲。 比如说护士早上送粥来并没有提供碗碟,而我们又没有带碗,只好拿杯装粥。但小妹就不愿意,因为那个杯是她刚刚拿来刷牙的。我怄气说:“那我们没有碗,我杯放这里。你想吃粥告诉我。不然就没得吃了。”最后,她不情愿地妥协了。我觉察了自己的不耐烦,在心里自我对话一番,就比较平稳了。没想到,才没过多久,我的耐性又受到考验。 比如说她要吃药,却只要自己用单手把药挤出来;或者护士要来量血压时,她因为紧张而不准我说话等等。有时我忍不住瞪她,有时忍不住离开到洗手盆一下,平复心情后又微笑着回来。是真心觉得“自己刚刚介什么意呢,她不也是正在经历生命起落的人吗”的坦然的微笑。 看着她,我为自己刚刚的浮躁感到抱歉。她也不是故意的,换作是我,在她这样的状况,我一定也感到凡事不顺心,觉得烦躁。就连喝个水、起个身、上个厕所都需要劳烦别人。当我们的关系又比较欢愉的时候,我对她说:“对不起啊,刚才我的语气不好。”以为她会说:“没关系”,哪知是天主教徒的她却回答:“那你要跟神说对不起,要跟神父办告解。”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地说:“好啦。” 我接纳自己的软弱 记得有一次,要出院的前一天,她说很热。由于中央医院的病房是没有冷气的,天气也偏热,我就让她把背后转过来,用A4纸帮她扇风。眼角瞄到妈妈之前挂在病床的小抹布,就问她说:“帮你抹身,要吗?”她说:“好。”我就拿着小小的抹布,来回到洗手盆把布弄湿,帮她抹身体,抹背后,抹头皮,抹头发…… 抹着抹着,忽然有好多爱涌上来,忽然更能体会她的感受。我原本只想大概地抹一下,因为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结果抹得特别用心、仔细。她已经3天没冲凉洗头了。可以想像那有多么地不舒服。如果我是病人,我多希望我天天可以洗头,天天可以冲凉,天天保持香香的啊。抹到她的腋窝,她就一直咯咯地笑着,我也笑了。忽然,好珍惜这个时刻。 我知道自己本来就很不完美,无法时刻做一个好姐姐。但我接纳自己的软弱,知道我累了可以放空发呆,可以暂时不要努力;知道我也可以一直学习,在失败中成长。换个角度,希望我们也给机会身边的人,让对方可以做个不完美的另一半、父母、孩子、手足、朋友等;给对方空间和时间学习失败,学习成长,也有时间不努力一下吧。然后,才重新出发。 谢谢她,她不晓得,她正在让我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6月前
一个静谧午后,电话信息铃声响起,断断续续。打开一看,是个久违的母亲——9年前情感深处的记忆顿时在脑海中回旋…… 我们在“2015特殊孩童亲子营”认识,营会里的特殊儿包括自闭、过动或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等孩童,我们称之为“宝贝”。当时我和另一位义工一起照顾她的大儿子。这孩子有着一双会发亮的眼睛,但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咿咿呀呀,还在学习表达与沟通,因此,我们必须从他的眼神或声音的急促、缓慢等肢体语言来揣测他的需要。 宝贝活泼好动,抱他时,总喜欢在我们的肩上探头张望,闪闪发光的双眼,充满好奇,凡令他感到新奇的事物,都想触碰。宝贝有时咧嘴而笑,有时紧闭双唇,眼神顿时发出惊慌的讯号。宝贝一旦从我们怀中逃脱,就像刚长出双翼的小精灵,跌跌撞撞,全场飞奔。此刻,我们必须赶紧跳起来,尾随追逐,重新将他抱入怀:5岁的宝贝怎么如此精力充沛?然而,我们很快就爱上了他。 营会撼动我心灵深处的是特殊孩童的生命有许多亮点,人前人后,他们展现的都是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为讨好谁而活,看似弱势的群体,心灵比我们还刚强,纯真一直在他们的身上发光,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都真诚自然地流露出渴望与爱。每个特殊孩童的光,都是呼唤我们心灵觉醒的亮光。 短短4天的义工生活,我无限感恩。与特殊儿童相遇,磨平了我岁月的棱角。我放下过去的经验,无论经验多丰富,更别谈自身能力有多强。当下,只需以单纯的心来陪伴他们,以温柔的心来接触家长。那几天,我完全跳脱了日常生活的框框,是他们教导了我如何耐心陪伴,如何用爱触动纯真的心,如何彼此建立信任,一起承担责任,共同经历美好。 已是懂得照顾自己的少年 宝贝母亲告诉我,迄今,孩子已14岁,基本上已经能融入普通学校了,这是何等喜悦的讯息,当年那个还咿咿呀呀,不吃一口绿色菜类,不能自我吞咽开水的宝贝,已经是一个懂得照顾自己,茁壮成长的少年了。记忆萦绕于怀,仿佛那双渴望、好奇的双眸又现眼前。 犹记得,营会结束,我们陪宝贝母亲收拾行装,母亲紧紧握着我们的手,哽咽着感谢我们让孩子感受满满的爱,每个晚上都能在没有压力下睡得甘甜。其实,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然而,仅仅4天相伴,对一个母亲产生了微妙的回响,爱是神奇的印记,祝福可以无限。 2022年8月我被调派到另一所华小执教,奇妙的是这所学校就是宝贝的母校。原来那年刚好是宝贝的毕业年,我们是否不知觉擦肩而过?母亲说2023年学校举办义跑时,我戴着口罩,不敢确认,当她从小儿子带回家的校刊看到我时,欣喜地告诉我:早就想联络你。母亲还发了宝贝的近照,看到14岁的他,我的双眼泅湿——约定相见。 一个家庭有特殊儿,他们能健康成长,父母仿佛走过了流泪谷,每一颗泪珠都是晶莹剔透的珍珠。他们是不完美中完美的创造,能从黑暗的石缝中穿透,光芒闪烁如宝石。当我们没有怀疑,就是接纳的时候——认识特殊孩童永远都不迟。让我们一同携手前进,成为每一个特殊孩童的手和口,让社会能接纳、理解、尊重与赞赏他们。
8月前
“这就是我喜欢看的电影。”牵着您的手走出电影院,您忽然这样告诉我,让我欢喜了一晚。 打从有了自己的小车开始,我的理想是,要打造属于我俩的珍贵回忆,但经常弄巧反拙,不是自己太刻意制造让您觉得烦躁、抗拒,就是中途闹出小插曲,不懂得变通的我,让彼此心情都很不愉快。 幼儿园那一年,您经常牵着我的手去搭巴士,去逛街,而且只走一条街、一间店,一边在眼镜店调眼镜,一边和职员聊天。两三小时后在天桥底下,向一老伯伯买了一包芝麻油条回家。当时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俩独有的幸福时刻。后来才发现,这也是长期守在店子里的您,喘息的me time。 成长后,看着您信任兄姊,愿意让他们载着您四处兜风,我羡慕不已,期待也有让您这样信任的时刻。好不容易有了小车,您却因我生疏的技术,许多个日子以后才敢坐上我车,途中经常因一点小事无限放大,我俩意见不合,后来都百般推托,除非不得已您才愿意坐上我车,谈话都变得小心翼翼。 学习倾听 尝试同理 后来在乐照协会课程学习与人沟通谈话方式,马上用在与您的说话。当您回应说:“是啦!就是这样!”我很开心,自己成功了。原来过去自己太急,为了纠正重复打断您的说话,让日常谈话像辩论一样,您泄气说不下去。后来我学习专注倾听丶尝试同理和回应时,我发现您只是需要一个谈话对象,及有个能够同理您的人。 何必纠结于对或错呢?即使您的眼界不大,做法在我们眼中看来有些不理解,但是静静听您说话,发现您是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和家人丶安全及健康着想,而作出您能力范围所能做到的事,即使重复碎碎念,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花钱又伤神。不对的时间响起您的提点,我们急起来也会心烦,我尝试按捺住自己回应,您也静了下来。 当我愿意听您说话,您也慢慢接纳我,愿意给我更多相处时间,包括这次看电影。这次是您提出要看,我安排时间,您也愿意迁就我,促成了这次机会。更重要是,您不再像过去一样,甩开我想要牵起您的手。 红彤彤的喜庆临近,一起观赏温馨小品电影、陪着您看年花、说故事;我成功打造属于我俩的me time,您也成功偷闲;即使吃了碗说不出滋味的面条,母女俩还是度过了极为惬意的半天。
9月前
有时候,你会很难爱一个具体的人。 所以,你没法去爱那些——插队的路人、马路上不打讯号灯就突然转弯的司机、办公室里成日偷懒打混把份内事推出去的同事、硬是要杀价还拗你免费送东西的买家。 因为他们让你有一霎时的不愉快,又或者是碍着你的事、为你添麻烦了。 可我们却有可能爱上远方的人——在舞台上发光发亮的偶像、用命运活出励志故事的残障人士、社交媒体上诙谐有趣的网红、为慈善事业奉献一生的热血青年。 因为你和他们距离得太远,不曾和他们朝夕相处,也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对方:你真正爱的是他们所展现出的“美德”、讨喜的人格特质,而不是具体的那个人。 这就是了。这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 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和那个人本身无关,而是那个人如何牵引了我们的情绪。 现在来换个视角。 你一定遇过看你不顺眼的人,而你当时感到莫名其妙,好端端地,我又没有故意惹他,对吧?于是,拥有内省能力又体贴他人的你,开始真诚地检讨自己,试图找出一个他人厌恶你的原因;万一你真的找不到什么具体的原因,久而久之,你面向他人的姿态将慢慢变得畏缩讨好。 因为你开始拿不准到底该如何展现自己,才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甚或是可以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就像网红们彼此分享的心事,他们每天要面对的众多恶意留言——无论是多有自信心的人,面对如此体量庞大的负面情绪,也必然会惶恐不安,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自己是否是一个不值得活的人? 我们得学习“课题分离” 极有可能,你不曾做错什么事。只是你的存在本身,在那个时刻挡了他人的道路,是无意中激起了他人往昔的痛苦或求而不得的阴影——对方选择把这些情绪宣泄在你的身上,而不是自己排解掉。 阿德勒心理学说:那是对方的课题,别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 我和你都是一样的,曾经把别人的无助揽在自己的身上,也曾把自己的局限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要懂得“课题分离”,区分出有哪些是属于别人的人生课题,又有哪些是需要靠自己解决的陈年课题。 人们思考问题、感受世界的方式,都是出于自我视角。 为了保持内心秩序的稳定,我们为自我筑起一道墙,阻挡并过滤从外界冲刷而来的一切事物,从中筛选自己能够承受的感知范围;当一些能量比“自我”更大的东西闯了进来,就会引发我们的负面情绪——羞耻、悲伤、愤怒、恐惧。有些人扛不住它们的冲刷,自己的情绪也被带入某种失控、低沉的漩涡。 有些人硬是扛住了情绪波动的乱流,对外展现出平静和淡定,再用理性面貌来应对随之而来的问题。此时你问:这就是所谓的情绪稳定吗? 坦白说,我不知道人们口中称道的“情绪稳定”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许多人指称的情绪稳定,看起来就只是情感淡漠而已——他们内心那道墙无比坚固,隔绝了所有来自外界的情绪侵扰,但也正因如此,他们不可能真正感知到他人的情绪,他们往往也因此压抑了自己的情绪——那样的忽视和冷漠,才得以筑造那道坚固的墙,让隔绝的自我得以保持绝对的稳定状态。 可若要真正理解他人,恐怕就不能逃避这些情绪的洪流。倘若你能扛住它们的冲刷,这些东西就能成为新的生命经验,新的认知和感受,而后作为常识的一部分,让你的自我视角从此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我会说,那是一种珍贵的温柔。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 我的心为事情所动,因而泛起了无数的波澜,她不像平常一样平静了,而我知道我害怕,因为我习惯了平常的平静。波澜让我明白我的心并不可能保持永恒的平静。我以为我淡定从容,那是因为我没有亲身或用心的体验事件。 从前的我,心里有一道我没有察觉到的屏蔽墙。那道墙会挡下对我内心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然后事件会在墙外累计,直到超过墙的高度后,事件就会越墙直击我心里。那时,我的难过受伤就会被触发而无法抵挡。回想从前,我从不直视那些我知道会伤害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与其面对,我学会了逃跑。 我不明白从前的我,怎么不允许自己难过,拼命想保护自己脆弱的心导致我误会了我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我以为我很坚强,但我只是掩盖内心不适的想法,我不接纳自己脆弱和不完美的那一面。我想,或许是因为害怕被大家孤立,害怕没有人和我玩,害怕大家不喜欢真实的我,所以我大多时候只展现了亲和的那一面。 书上的理论就只是理论 小时候,曾经有个朋友说过我总是忽冷忽热。现在看来,忽冷忽热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除了亲和的那一面,我也有很冷酷的一面。我以为我冷酷的那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实,我觉察到了,她还在。而冷酷可以帮助我自己一个人安静下来思考,排除外界的声音,专心听自己的声音。冷酷有时候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其实,不管冷或热,都是真实的我,这让我不那么的绝对。 让我觉察到这道墙,逃避,还有自己的其他面貌的缘由,都是因为外界的事物让我的心有所动,我也选择了不逃避而去面对,然后心中泛起更大的波澜。波澜给我机会去觉知,去聆听心里的我。这只是开端。有趣的是,我以为我很了解自己,却原来我不完全是我想像的那样子,我也才开始慢慢的认识自己。 我想找出造成波澜的原因,向内寻找。但答案从来都不是瞬间就知晓的。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答案。我之前对于修心有个错误的迷思,就是要修炼到心灵上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而不起任何波澜。我试图强迫自己的心不为任何所动。可我又不是石头。心就像水一样,除非处在虚空,不然怎么可能不泛起一丝的涟漪? 书看得再多,理论真的就只是理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悟到那些理论真正的含义。其实只要诚实的面对自己,那复杂就可以变得简单。波澜只是一个契机。
1年前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大多数的家长会如何处理呢? 我们也许下意识就说:“不要生气”、“不要推人”、“不要丢东西”……好像除了“不要”还是“不要”,却从未告诉孩子“要”怎么做。 我们经常习惯将孩子的愤怒、悲伤、焦虑、紧张等“坏”情绪堵上,久而久之,这些得不到有效疏导的“洪水”便会溃堤,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会以自残宣泄。 父母该怎么办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在马来西亚萨提尔全人发展协会安排下,台湾知名教育工作者罗志仲博士接受专访提到,孩子生气时,成人是否能接住孩子的情绪很重要。 当成年人对他们说“不要生气”、“生气没有用”、“生气不能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话,仅能暂时压下他们的情绪。 “他们需要一个出口。若在家中无法发泄,可能会在学校打人、偷东西、咬指甲等等。” “还有的会反映到身体健康上如肚子痛、头痛,以及行为问题。” 他认为,家长可以建立一个新观念,要把“情绪”跟“表现情绪的方式”分开。比如,今天孩子生气了,他摔东西、打人或者伤害自己,可是这些“行为”不对,而非他有情绪不对,重点在于怎么健康地表达情绪。 怎么接住孩子的情绪? 一、深呼吸(需父母日常生活中先示范)。 二、孩子有情绪时,父母需要先跟他对话。通过对话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爸爸妈妈接住。 例如:孩子从学校回来,他看起来很不高兴,家长可以问他是否不高兴?现在什么感觉?若孩子愿意倾诉不高兴、生气的原因,家长可回答:“我知道你在难过/生气”,这是对他情绪的接纳。 “通常一个人的情绪被接纳或者接住了,(情绪)就会少一些。尤其在越小的孩子身上就越管用,因为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他之所以后来会变成那样,纯粹是因为我们大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跟他说,不要难过、不要紧张、不要生气,他就一次一次地累积,后来他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去发泄。”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言传身教还体现在“表达情绪”上,父母要扮演好示范的角色,所以上述方法需由父母先行,孩子方会效仿。 “有一些爸爸妈妈来上课,他从我这边学到说深呼吸……可是他自己不练习,回家后看到孩子有情绪,就让他深呼吸。可是对孩子而言,你没有做榜样给我看。” “如果父母在对孩子生气,骂他之前先示范深呼吸,尔后孩子发现爸爸妈妈在深呼吸后,骂他比较少或者比较轻微,他就会知道这方式是有效的。” 戒掉“不要” 改说“我知道” 许多孩子向父母倾诉的意愿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即使从他们的神情猜出心情不佳,任父母心焦如焚,他们也未必愿意诉说,该怎么让他们开口呢? “其实孩子不愿意讲的原因:讲出来对他没好处。我回家讲出来,爸爸叫我‘不要生气’、‘不要那么大惊小怪’。 “孩子说我讲出来了,结果你泼了我冷水,一次两次以后我就不想讲了。 换言之,孩子倾诉的意愿和家长怎么看待“孩子有情绪”这件事有关。 大部分父母会认为,“有情绪”并不健康,因此会想尽办法打消、压下,不允许他们有情绪。 “你让他不要紧张,他也不会因此不紧张,对不对?” 在接纳孩子的情绪后,父母需要让他走完情绪的过程,方式则视乎孩子需要而定。 “孩子可能想要一个人独处,那我就可以跟他说:‘爸爸就在书房,如果待会儿想跟爸爸说,你就来找我。’,然后让他有一点时间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相处。” 时长因人而异,5分钟、10分钟皆有可能,但家长不能替孩子决定时间长短。 “可是我发现很多大人都说,我可以让我孩子生气,可是他一直生气,生气那么久,所以他可能希望孩子3分钟至5分钟就生完气,其实不太可能。” 他说,允许孩子有情绪,并且让他去体验,于孩子而言很重要,亦能训练他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不然他一有情绪,我的目标就是要让他没有情绪,那等于我是在教他,我来为你的情绪负责。” 他叹,就像如今极为普遍的现象,当孩子觉得无聊时,父母忙不迭地给他们塞手机解闷,此举就是为他们的无聊负责。 “小时候感到无聊,我们会自己想办法找乐子。其实‘无聊’会激发一些想像力或者创造力。以前孩子玩的游戏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因为他在无聊中找一些有趣的事。 “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剥夺了让孩子跟自己的‘无聊’相处的机会。” 你不能无聊,妈妈来负责让你不无聊;你不能难过,妈妈来保证让你不难过……因此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当小朋友平静以后,亲子再坐下来平静地交流讨论如何更健康地应对“情绪”这件事。 “在那个情况下,他比较容易听进去 ,所以不要在亲子二人有情绪的当下去谈。” 接纳的同时也要建立规则 相信许多人在周末逛商场,经常会看到小朋友要求买玩具遭到拒绝后,躺在地上耍赖撒泼,家长在一旁要嘛一筹莫展,要嘛厉声训斥的场景。还有的家长为了避免打扰行人,会将哭闹的小朋友带到墙角,默默等他们平静下来才继续行程。 这当中有没有最优解呢? 他说,此情况下,在接纳孩子有情绪的同时,也要传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 “如果可以的话先跟他讲一下,表示知道他难过,然后蹲在旁边或者坐在旁边陪他,让他感觉说爸妈就在他身边,可是让他也知道继续哭下去也达不到目的。 “就给他一个规则,但是他也感觉到自己被照顾了。” 他指出,这种场景往往发生在公共场合,而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他人的看法。 “如果孩子闹脾气,四下无人以及大庭广众的处理方式会不一样,且一般会将别人异样目光的担忧混杂在一起。 “于是我们的处理就变得不那么恰当,怕丢脸。” 爱运动未必能避免情绪病 根据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碍,其中以抑郁症、焦虑症和行为障碍为主。 那么,运动是否能有助于避免情绪问题呢?不一定。有一些孩子参与不少体育项目,但仍然被焦虑症等情绪病所困扰。 “其实有户外活动是很健康的,可是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会问问他在家庭中的状况,比如说爸爸妈妈是怎么相处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否感受到压力?爸妈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这个很重要。” 假设父母是“指责型”,经常责备孩子,可能会造成孩子压抑内在的情绪,无法抒发出来;再来,双亲是如何看待“情绪”的?或有情绪时,他们是以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还是选择沉默不语? “如果是用大喊大叫,怒骂的方式,(孩子)他就会学到。” 此外,父母一旦发现情绪问题已经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应尽快寻求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协助,以避免悲剧发生。 更多文章: 亲子对话网络安全 选童鞋要注意什么?
1年前
每晚睡前都会和孩子聊天,一般孩子有心事都会在这个时候透露。某个晚上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他谈起了分配班级的事情。一、二年级是不分班的,那时他的班是第一班。今年三年级就根据成绩分配班级了,他的成绩当然是无法进入第一班的。 他垂头丧气地跟我说:妈咪,我进不到第一班,我让你失望了。 说完他转身面向另一边,我感觉这个动作好像在表达他无法面对我,他觉得自己让我失望了。当一个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他的内在会发生什么事?他或许会觉得自己无能,不够好,也担心自己会因为表现不好而不被爱,不被接纳。 听到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点吓到。原来平时乐天的他竟然有这样的想法,他以为我会希望他进第一班。其实当妈的是知道自己孩子的程度的,我并没有期待他会进第一班。或许是有时为了鼓励他(我自以为会有效),告诉他进步多一点就能进第一班了。孩子在无意间就觉得这是妈妈对他的期待而放在心上。这件事也让我自我检讨,下次说话真的要注意。 听了他的那句话,我问他:你觉得妈咪要你读第一班啊? 他没有回答。 把“人”和“功能”分开 我继续说:其实你没有读第一班也没关系的,妈咪还是会欣赏你其他的优点。妈咪也看到你的进步,你越来越好了。妈咪要让你知道,不管你考几分,读哪一班,爸爸妈妈也是爱你的,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父母常常把孩子的成绩表现挂在嘴边,孩子会觉得父母在意的是自己的成绩。父母需要学会的是把“人”和“功能”分开,并让孩子知道,即使做不好,他依然值得被爱。
1年前
H君与我失联好几年了。在密探的帮忙之下,我终于和H君再次联系。我赶紧发了短讯给对方,心中还是忐忑不安,担心对方已读不回,之后再把我给拉黑了。这些假设都是多余的。几日后,H君回复了我。就这样,我俩之间那似乎摇摇欲坠的友情链慢慢地衔接起来。 H君身陷囹圄好几年了。那段期间,他在哪个地方,何时重见天日,我是完全不知情的。我不想无缘无故失去一位朋友,但,我也不晓得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找他的踪迹,好比大海捞针。 断断续续这几年,我都有向朋友打听他的消息,但,一无所获。直到友人密探来报,似乎看见了一丝曙光。 重获自由后的H君,也开启了新的生活。 见他找回自我,没自暴自弃,我深感欣慰。至少,H君服务的团体带给了他满满的自信与温暖,大家不带有色眼睛窥探他,也不打量他,让他重拾信心。 聊着聊着,H君感慨地道出了这么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语:“在牢里,我时常看到一些年长的叔叔伯伯进出牢狱,自由后不久,又被警察抓到,法庭下判,送进监狱。对他们来说,这一切似乎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一回,H君终于忍不住问对方缘由。 瘦骨嶙峋的大叔开口回应道:“唐人仔,你有所不知,我在外头是嗑药的,三餐根本没有去想,最重要有‘料’。 “天桥底就是我的家,铺张纸皮就是床铺。倘若很不幸的被警察抓到了,就交由法官下判,干净利落。 “进来半年也不坏,包吃包住包水电,一个星期还有三餐鸡肉,星期四还有绿豆汤。 边缘人遭社会唾弃 “再说了,睡觉还有被单,比起外头,来这也不错,算是度假。”大叔很自豪地说。 话音刚落,H君叹息:社会病了,怎么会是这样?有不少的边缘人遭人唾弃,何时才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并伸出援手拉他们一把呢?这样的不良循环,有着“监狱是我家”的心态,很难把他们给“救”出来! 或许H君也曾是天涯沦落人,他感受过身历其境的苦,里头的生活不言而喻。他深感庆幸,重获自由后能遇到贵人相助,愿意伸出橄榄枝,给他一个好平台,让他在社会上某个角落活出一条生路。 能再次活出自己,H君心存感恩。感恩于社会大众的接纳与包容。回看往昔时光,无论是美好的,伤感的,都已逝去。 现在的H君已脱胎换骨。深深祝福他。
2年前
职场上面对的百种人——难搞的客户、充满竞争的同事、不同管理风格的主管、不一样的企业文化理念,我们又岂能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本书近年备受欢迎,可见都说中了大家内心深处那害怕被讨厌的心理。但在职场上,我们大概也无法一直鼓起勇气处处和人碰撞,更重要的是,职场上只要做好自己的职责,我们该有不害怕被讨厌的“底气”。 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Steve Jobs)说过:“如果你想让每个人都快乐,别做领导,请去卖雪糕。”(If you want to make everyone happy, don’t be a leader, sell ice cream)这句话的意思也是说,当你要领导团队做出业绩时,你大概没法顺从每个人的意愿,必要的革新也得不害怕别人讨厌你而去执行。可是,职场上处处得罪人也不是办法,当别人不配合你、不支持你的工作时也会让你感到很困扰。在我看来,要不怕别人讨厌坚持做自己到底,职场上需要很厉害的业务能力和才能作为“底气”。乔布斯固然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和原则,但他作为苹果的灵魂领袖,是天才型的科技创新者,给公司带来空前的创新业绩,才有足够的底气说出这么有个性的话。 至今,苹果人才招聘页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认同完整而立体的你”,接着苹果又说:“你比任何人更了解自己的才能。将你的人生经历带到Apple,继续创造、分享和发现更多精彩。因为在这里我们欢迎真实的你,以及你想成为的自己。”这超级迷人的招揽人才梦幻话术,让人不禁怀疑:把“真我个性”带到职场,是不是真的可以被包容和接纳? 我的工作就是指出问题 在矽谷科技大厂这些年,我做的是和手机应用审核(mobile apps review)相关的工作。从当初的苹果审核部门,到现在开发商公司做产品审核,一直都算是在从事一份不太讨好的工作。我主要职责就是在手机应用里发现问题,从其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功能设计、支付商品(in-app purchases)、用户隐私安全等,都需确保符合平台的审核政策(policy guidelines)。每天的工作,就是指出应用开发商(app developer)产品里的问题,确保应用上架前都是合规的。 由于这样的工种是一种较真、纠错的工作,开发商在频频收到拒审信息(rejection result)下,自然不会觉得开心。尤其是面对一些非法产业企图做一些不合规的app,在遭到下架或封号时,常会发给我一些谩骂、诅咒甚至威胁的回信,都属家常便饭。开始的时候真让人感到不适,天天都是被人讨厌的感觉,但没办法,我的工作就是指出违规、指出问题,无法让不对的事就这么绕过去。久而久之,这样的工作也训练了我不害怕被讨厌,那份底气来自我在做着一份专业和对的事。 有时候,我们害怕被讨厌,因为那是一种人际关系挫败的错觉。在矽谷的职场上,大家普遍不会那么害怕被讨厌,苹果公司要求员工要毫无惧怕地反馈(fearless feedback)、做自己,特斯拉总裁Elon Musk说:“失败,只是一种选择;如果你没有失败,你就不会有足够的创造力。”不怕失败、不惧怕被讨厌、做最独特的自己,只要出发点不是对别人有恶意,都是可被包容的。 在职场上不怕被讨厌的底气,不外两点:做事专业尽责;做人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无缘无故地讨厌一个人、孤立甚至排挤你讨厌的人,在美国职场上还是一件严重的操守问题,人事部会介入调查呢!只要做好份内之责、对人安好的心,不管在哪里,我们都有不怕被讨厌的底气。若你做到这两点,还是个有创意、有个性和想法的人,那矽谷职场欢迎你,这里特别欣赏这样的人!
2年前
“你怎么还在上班呢?没请假过年吗?还是没庆祝农历新年?”同事们都有着同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我在农历年二十九还在公干呢?我听了,只是笑而不答,心想我其实不喜欢回家过年。 前几年,我都和一般游子一样提早回乡过年。我曾搭8小时的长途巴士从亚罗士打南下,或者是驱车3小时从马六甲北上,甚至有过从犀鸟之乡,跨越南中国海回到家乡的经历。除此之外,在冠病肆虐全球之际,我也曾独自在异乡过年。今年,回家虽然只需一小时,却比以往沉重了许多。 3点正,我快速地穿过人群走向1号门诊。只见一份3001蓝色的文件夹正摆在桌上。 查阅顾客的推荐信后,我按下呼叫号码,“叮咚!3001。” 我抬头看见一位身穿灰色衣服的马来妇女,戴着蓝色的口罩,慢步走进我的门诊室,身后同行的年轻女子却止步于门外。 一番仔细沟通后,我才发现她今天来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肾脏捐献评估“Renal Transplant Assessment ”, 而她想成为一名活体捐献者 “Living Donor”。现在大众都对精神科有所了解,所以任何肾脏捐献都需要在精神科医生仔细评估后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捐献手术。这也包括肾脏接受者 “Living Recipient”。 评估包含捐献自愿性、了解手术过程、手术及麻醉药物风险等等。捐献者必需在手术前有一定的准备,比如若需要病假时的经济来源,手术后情绪管理,其他的负担等等。经过评估后才会总结适合或不适合肾脏捐献。 这位客戶是一名小学校长,也是4位孩子的妈妈。她希望捐献一个肾脏给她的二女儿。她的女儿在5年前被医生诊断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es, SLE”,需要长期靠类固醇药物控制病情。 病情稳定了3年后,她很不幸地被发现类固醇药物已无效,导致病情扩散至肾脏衰竭。从此她的人生就需要风雨不改地到洗肾中心报到。每星期3次,她都需要与机器连接长达4小时。这不只是耗时又耗金钱,同时也被逼把人生目标抛在脑后,因为延续生命更重要! 想要实现女儿的愿望 一直到活体肾脏捐献手术的建议才让她们的人生重新点燃了希望。亲人当中只有妈妈和大女儿的移植对比报告合格。因为大女儿才刚组织家庭,所以此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这位妈妈身上。 当她被问起为什么会有勇气做这一个决定时,惊讶的答案让我茅塞顿开。 “我是妈妈,我想要实现我女儿的愿望。她的愿望是要继续在大学深造。” “我不知道手术以及麻醉药物的风险,我不了解手术过程,我只知道我是她的妈妈。”原来妈妈在家里也扮演着圣诞老人的角色。 还没为人母的我,能够感受她坚决的决定。同感人生充满着无奈。妈妈的牺牲是无比的伟大。我们经常花最少时间和精力在妈妈的身上,但她却可以无条件地默默奉献。最终我在评估表格上写上适合进行活体肾脏捐献手术但需要进一步去了解相关质询。我在收拾桌上的文件时,抬头一看,看见她左手拿着肾脏捐献评估报告,右手牵着那位女子慢慢地离开。 新年愿望经常都离不开大富大贵,一年比一年好。但我今年的愿望是希望身边的人无病痛,无牵挂。接纳妈妈的不完美,因为她也和我一样不完美。 愿,家里的烟火还不声不息地燃烧下去。
2年前
2年前
批阅着班上同学的物理小测验,是阿基米德原理和伯努利方程。隔了世代的两人,在一张小测验卷子上相邻为伴,我想,他俩没想到,我也没想到——没想到一份卷子和另一份卷子的答案如此相似。几乎就一样。 隔天招来同学,要求把答题步骤重写。果不其然,有一位同学抄了同桌的答案。 我拉他俩到走廊上说话,说你们违反考试的公平原则,此次小测验挂零。我转向那位帮忙作弊的同学,说,你要做的不是给他答案,而是应该让他学会如何运用公式,如何运用定理。 为了警惕下回不再重犯,我说:“我考虑追加惩罚,帮忙作弊的那位同学,你上两次小测验可能也要挂零。”话一说完,戴着口罩的他,眉头一紧,眼里似乎滚动着泪珠,不经意脸颊就要挂上两淌泪。见状,我心揪,寻思,若换作是我,同桌向我打眼色要小抄,我会怎么做呢? 但违反规则,就是错。规矩这事儿,不能逾越,打从年头开学我就说,我能接纳学不会的同学,但不接纳不诚实、作弊的行为。 未涉入教职前的10年建筑设计经历一再告诉我,一个人的态度、人品、诚信比天分,比能力更重要。 求小抄的同学脸上尽是悔意,因为不止让自己挂零,还让同桌背上比他更重的惩罚。我心软,眼珠子转了转,定了主意,看着求小抄的同学说:“可以不追加惩罚,只要你此次考试能把伯努利方程的题目给解出来,不求满分,八成即可,就……” 我看着同桌的同学,说:“就不追加惩罚。”继而嘴角微微上扬,笑着说:“他会不会掉分数,掉排名,就看你的表现了。” 没过几天就是考试周。这一周,部分学生处在想玩不敢玩,想读又不想读的尴尬状态。也有不少同学奉行play hard work hard的态度,考试不过是加紧复习,把熟练的活儿再练一遍的日常。 孩子个个成了解题机器 周二午后,空荡荡的校园在钟声响后,一群群学子涌出考场,捧着卷子和三两友人对照答案,有人呜呼:“这题我原本选A,后来改去C,哎呀!”再有同学哭嚎:“为什么我读的都没有出……”更搞笑者欲哭无泪:“我以为今天考马来文……”结果今天考历史。离开考场到校门那段路上,惊见考生情绪高潮迭起,有的愤愤不平,唠叨着老天对他不公,读的都没出;有的顶着两颗熊猫眼,在路上呈现半昏迷的状态,有的按捺不住笑容,呵呵,一脸“刚刚卷子上的我都会”的样子。 我和两三友人,吃了午饭,就去领卷子。回到办公桌,撤下橡皮筋,一大叠卷子像幼鸟,嗷嗷待哺。我卷起袖子,拿起红笔,一头砸进考卷堆中。字美,字不美,公式正确或有误,思路对或不对,我在三杯红茶下肚后,见一份卷子的作答部分,就写两小题。一题对一半,另一题满分。60分的作答部分,拿了15。我翻过卷子,端详姓名,呵呵,原来是他。 我老觉得,一个人不懂物理,其实也没什么,不是物理不良善,是当下的应试制度,让正在求学的孩子个个成了解题机器。一道题反复做个几遍,乐趣都没了,一个又一个的公式代入,我到底教的是科学,还是解题,我自己也不开心。所以学不好,不意味着没有天分,而是当下的应试教育把庞大的课程内容简化成一道道的题目,逼着学子进食。有些同学能接纳,有些同学接纳不了,高分和低分,及格和不及格,就这回事儿。 小抄同学,你可能不明白这些公式的伟大之处,但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很大可能是我的问题。但你的重视同桌,凭着一股义气,吞下你不知所以然的伯努利方程式,再到考场上吐出来,身为老师的我,是值得向你学习的。 看不懂公式,还是可以活得很好;没有道义,没有责任感,轻则损人利己,重则祸害人间。今年是我涉足教育界的第四年,我以为我能教给他们什么,但往往我才是受教的那一个。 不求无过,但求能改过。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