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控制欲

我一直知道,明白是一回事,但真正面对又是一回事。当你知道该放下自己的执着,是时候往前迈进,而身边的人也是如此劝你时,道理是能理解的,但真正放下且完全释怀,真的不容易。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关卡,这些关卡的难度都不一样,就看你如何面对。急躁,是我不断想要突破的关卡,但谈何容易,所以我用很多年来慢慢减缓急躁的程度,只要遇到一些问题,我的急躁症快要发作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深呼吸,慢慢来,虽然无法彻底解决,但至少有进步,情绪受影响的几率也越来越低。 但最近想要放下的是控制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事情不是按照我预想的方向展开,或是别人没有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心情就会很不安,甚至会出现烦躁的情绪,影响别人也影响了自己。一开始出现这个问题时,我并不觉得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也只是为了整件事情好,所以才会想要掌控所有事情,减少错误的发生。 也许能事半功倍 但我忽略这世界没有人事物是完全可以被控制的,肯定会有所谓的“意料之外”。当这个意外发生时,就会变得无比不安,情绪烦躁,幸好在发生两三次这样情绪不受控制后,就静下心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后来我发现原来我的控制欲很强,凡事都要以我的决定出发,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和做法去做才行,如果没有,就会很生气、很烦躁,感觉什么都不对,当下与人说话的语气也会不自觉严肃起来。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了,我需要放下我的控制欲,我的方式不一定就肯定正确,也许其他的方式更能事半功倍,不要执着于那个预想的结果,有时候反而因为执念,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 不如放宽心,学习放手,活得自在些。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修读饮食治疗系时,我不知不觉地得了职业病。那是种心病,无药可治,病情反反复复,不仅使人际关系紧绷,也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还记得大一时,教授曾在讲台上带着笃定的语气告诉我们,大学4年洗礼后,眼前那一盘白米饭,将不会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那么简单。我听了这番话先是半信半疑,却也觉得热血沸腾,万分期待这认知上的奇妙变化。 数年后,这段预言应验了,白米饭在我眼中不再只是日常主食。我所看见的景象,就如戴上了高科技眼镜般,出现了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精致淀粉等等的相关词。我对此啧啧称奇,能够将食物与健康、疾病连接在一起,并利用这份知识造福人群,光想到这里,强烈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 之后,我曾在多家医院实习,尝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浅而易懂的饮食建议。这期间,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一次的交谈,我都觉得是互相学习的过程。病患从我这里得到了营养知识,我又何尝不是在交谈中学到了沟通技巧、同理心及人生道理呢?有一次,外诊结束前,某位老先生竟说了一句“家里有一位食疗师真好,乃是全家人的福气啊!” 我听后苦笑着与他挥手道别,心里感叹:这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最初之所以选择饮食治疗系,正是因为家中长辈多患上三高,而这与日常饮食脱离不了关系。求学期间,我已经开始学以致用,密谋为家里的三餐改革一番。我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开始对家中的掌厨人灌输基本的健康饮食概念,在烹饪方面如何调整,单方面地想把对家人的爱及关心透过这样的管道传递出去。但我却忘了突如其来的改变会让人无所适从,毕竟饮食习惯是长年累积下来的。 当善意的劝告被掌厨人当作耳边风,我深感挫败,尔后便改变策略,选择用较强硬的手段达成目标。于是,与家人选购食物时,我会一一筛选他们购物篮里的东西,凡是高糖、高钠、高油的食物都被我放回了原位。用餐时,我也会试图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控制好分量等等,一心觉得忠言逆耳、苦口良药,这药有多苦,为了你好,你就必须咽下去。现在回想起来,这变相的关心、用爱包装着的控制欲在无形中为家人带来了不少苦啊! 改革的过程难免有人不服及抗议,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一直到有一天,弟弟突如其来的反应却让我原本坚定的心动摇了,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为他们好吗?那日,我试图阻止有肥胖症的弟弟吃炸鸡,他竟如死火山般爆发,滚烫的泪水如岩浆缓缓流下,我仿佛站在山脚,目睹这一切,任由岩浆在我脚下流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这职业病的种子也在我内心深处悄悄地扎了根。为了竖立好榜样,我对自己的饮食也非常严格。起初,我时常在选购食材时区分好坏,归类了后,就只在“好”食物的区域进行选购。纵使当时是多么想吃一包薯片,我的大脑也会把这欲望扼制住,随后只好悻悻然地将它放回货架上。在烹饪及调味方面,我都以清淡为主,坚持着“少即是多”的概念。日子久了,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恰似对生活的热忱也被冲淡掉了。外食没有吃到一份蔬菜,我甚至会患得患失。此外,若受不了诱惑而吃下了“坏”食物,那份罪恶感更会让我在夜里辗转难眠。 我原以为这是以身作则,殊不知竟成了反面教材。我天真地以为自己驾驭了食物,谁知却沦为它的奴隶。即使生理健康,心理却病了,这又有何用处呢?情绪上的转变再一次促使我反思。 民以食为天。我却在营养领域的茫茫学海里迷失了自己,一味把食物与健康及疾病画上等号,而忘了它的广泛定义。 切勿控制身边的人 食物是文化的传承及体现,就如我们农历新年会吃年糕、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汤圆一样,这些食物不仅是吉祥圆满的象征,也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食物,也可以是感情的润滑剂,或是凝聚情感的能量。情侣之间的争吵,有多少是靠着蛋糕巧克力之类的甜食来化解的呢?与亲朋戚友共聚一堂时,又怎么会少了餐桌上那香味四溢的美食?游子在外地享用到熟悉的家乡味时,那从味蕾传递到内心的感动,又是如何化成泪水,诉说着思乡之情? 食物,也是生计的来源。疫情下,餐饮业如何持续营业,为人们带来味蕾上的慰藉呢?又有多少大笔生意是在觥筹交错之际谈成?想到弟弟含泪质问我,为何在修读这个科系后,家里的气氛就变得压抑时,我在恍惚间反问自己,怎么会忘了炸鸡对我们一家而言,是象征欢庆的存在,是联系美好回忆的引线?而当时的我,竟然狠狠地将一桶冷水倒在了他的头上。 当我理清这些困惑,彼岸就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上岸。从此,我不再过分执着于所谓的健康饮食概念了。我尝试平衡,不把食物分好坏,只要适量摄取,或巧妙改变,其实就并无大碍。跨过心里这道坎,我便能好好地享用美食,细品人生了。这场职业病也让我领悟到了待人处事的道理,切勿以爱之名、以情感绑架的方式控制着身边的人,那声声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传入对方的耳里未必是顺耳的,更不用说内心的滋味了。我们需谨记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 如今,我已踏入社会工作满4年,回想起这段经历,都会时刻叮咛自己,别让这职业病复发。就让我们在摄取营养的过程中,也能与人建立坚固的情感,创造更多美好回忆吧!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