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搭公交

7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到底开车比较快,还是乘搭公交比较快? 报道:李佳憓摄影:何正圣 本报记者以身试法,选择一个普通上班日乘坐公交上班,亲身体验哪种交通比较方便快捷。结论是:平日开车上下班耗2小时30分,乘搭公交耗4小时45分。 长期开车上班的记者,为了“响应”乘搭公交和减少排碳,趁着一个月免费搭公交的政策,选择一个工作日乘搭公交上下班。记者住在雪州万宜,上班地点是八打灵再也的星洲日报总社,开车距离是38公里。 上班:万宜到八打灵再也2小时 由于住在郊外地区,记者比平日提早1小时出门,即7时50分从住家出发,步行约850公尺抵达万宜火车站,搭上早上8时02分的电动火车(KTM),耗时1个小时,在早上9时抵达吉隆坡中环广场(KL Sentral),在这里必须转搭轻快铁,记者用5分钟小跑步抵达Putra Heights线的轻快铁(LRT)月台,结果碰上上班高峰时段。 为了不挤入沙丁鱼式车厢,记者决定等下一班车,在早上9时15分搭上列车。 从中环广场轻快铁站到八打灵再也Asia Jaya站,共有6个站点,旅程时间为14分钟,之后步行400公尺到巴士站搭乘RapidKL PJ01或PJ02的巴士(每15分钟一趟,需经过4站),准时在早上10点踏进星洲日报总部。 总结是,记者花了2小时10分钟从住家抵达办公室。 [vip_content_start] 巴士单向路线设计 拉长回程时间 回程就不那么顺利了。记者在傍晚7时下班“拔腿就撤”,仍然错过一辆前往轻快铁站的PJ01巴士,在候车亭等到7点25分才搭上巴士。 由于轻快铁接驳巴士采用单向路线,因此来回路线的站点不一样。巴士从星洲日报总部到Taman Jaya轻快铁站需经过11站点,再乘坐轻快铁5站到中环广场(KL Sentral)总站,总共耗时40分钟。回万宜的电动火车从傍晚7点半开始就一小时一趟,即便在8点10分赶到,还要等到8点33分的班车,最后晚上9点45分才回到家。 由于当天是周五,不少民众会提着大包小包回乡,在车站的等候座位不多,许多人直接席地而坐,车厢也很拥挤,所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神比开私家车来得累,唯一好处是当时车票免费。 记者的亲身经验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说明了“最后一里路”的巴士路线设计不太友善,以致乘客需花费长时间赶车,如果能够改善衔接的问题,相信有助于鼓励更多人乘搭公交。 黄绍文:尖峰时段难以负荷路建越多车子越多 无论如何,跟以往比较,公共交通无论是在服务或覆盖率方面大有提升,乘搭公交的人数也有显著增加,但是整体的交通研究、分析、规划都必须同步进行,包括公共交通和审视周边环境,才能有效长远解决塞车问题。 黄绍文指出,我国现有道路在尖峰时段已经难以负荷,在市区和住宅区也很难找到泊车位。“如今这种堵塞程度,车子一旦停下来,道路就不能负荷了,因为它不是设计给使用者停在路上的。” “建多几条路分散车流量可能是解决方法之一,但要看能帮到多少以及是否长远,因为当路越建越多,路通顺可以跑了,车子又会越来越多。” 公交免费未缓和塞车阿末法汉:恐引反效果 为了鼓励民众踊跃乘搭公共交通,当局从6月16日至7月15日期间,让人民免费乘搭所有RapidKL提供的5种交通工具,的确很多人民趁机会试搭公共交通,但是不见得缓和塞车问题。这项措施落实1个月,除了公共假日的特别情况,记者查看平日道路使用高峰时段的实时路况,发现塞车情况并无明显改善,若碰到雨天和闪电水灾,雪隆区多条道路就会交通瘫痪。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交通工程教授阿末法汉直批这不是解决办法,反而可能会失去原本乘搭公共交通的客流量。 “提供免费优惠是为了提高需求量,实际上我们的公交系统在高峰时段几乎是满负荷的,所以我不明白政府此举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他提醒,当公交系统在高峰时段已满负荷时,这种无差别优待可能引起反效果。原因是一些依赖公交的人们可能会因为更多人免费乘搭公交、而选择以汽车或摩哆车代步。 仍难以与私家车竞争公交系统须符4指标 阿末法汉认为,目前的公交系统与私家车依然难以竞争,尤其我国几乎人人有车,无论办公地点或商场也有足够的停车位。 “现在是比较难找到停车位,但这是车太多的问题,无关限制政策。政府如果真的要鼓励大家乘搭交通,则必须要有交通约束系统,包括限制停车位和提高车辆价格,这需要政治意愿。” 他补充,公共交通系统必须符合4项指标,即可用性、易接近性、可负担性和性能可靠性,才能真正与私家车竞争吸引民众。“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人们最多只需走400米就可抵达其中一个公交站,而不像现在,很多地方距离最近的公交站需走1公里以上。” “马来西亚的步行环境并不安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提高了被掠夺的风险,还有路洞、水管破裂等,大马天气炎热又多雨…需要照顾行人啊!这些都是地方当局的责任。” 车辆摩哆年增6%远高人口增长率 我国在2010至2020年期间的人口增长率为1.7%,而近10年来,新注册的车辆和摩哆平均每年增长6%;远远高过人口的增长率。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国许多大都市特别是吉隆坡,一直都摆脱不了塞车的困境。特别是在MCO过后,路上的交通看来更加拥堵了。道路安全专家指出,在开放后,民众的“非必要出门”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为了缓和市区塞车的问题,当局软硬兼施,鼓励公众乘搭公共交通而减少开车,软的是不断提出乘塔公共交通的优惠,也不断提升和改善公众交通的服务素质;硬的则是考虑征收车辆入城费,以遏止车辆涌入市区。 衔接“最后一里路”成败笔 近几年来,市内交通确有改善,而乘塔公共交通的人也有所增加,问题在于衔接的“最后一里路”,往往成为了败笔,让民众最后仍然选择开车而放弃使用公交。 大马道路安全研究院(MIROS)董事局主席黄绍文博士也强调,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必须多管齐下,不能只是兴建道路,而必须做好公交的支持系统,解决最后一里路的问题。 公共交通讲求方便和快捷,如果能够达到此目的,相信很多人会选择不开车搭公交。但目前最大问题便是衔接的问题,往往导致使用者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到达目的地,“得不偿失”的疲惫感,让他们宁可塞车,也不太愿意乘搭公交。 冠病疫情期间豁免销售税鼓励买车 政府在冠病疫情期间通过政策鼓励民众买车。当时政府指为了维持和提升汽车的需求和销售,宣布自2020年6月15日至2022年6月30日,本地组装的汽车实施全额销售税豁免,对进口汽车则实行50%的销售税豁免。 尽管本地车商正面临芯片和零部件的供应问题影响成交量,但根据马来西亚汽车商公会(MAA)数据,截至今年5月,全马新车的总销量达265,656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44%。 相关文章:● 上下班塞!塞!塞!该搭公交 还是开车?● 踩油门、煞车、换车道……大马人驾车压力大
2年前
明明已提早驾车出门,但还是塞在长长车龙里动弹不得;实时路况显示前面路段有车辆碰撞导致大塞车,驾驶者一边担心上班迟到、身体也因为久坐开始腰酸,右腿踩油门、煞车、煞车、油门……换左道、换右道……你是不是也感到压力山大? 报道:李佳憓摄影:何正圣 据英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比较平台Confused.com数据分析,在49个国家当中,大马的驾车压力以72分(满分为100分)被列为“全球驾车压力”第八高的国家。长时间的交通拥堵除了使人疲惫,也会令到驾驶者因为不耐烦而超速驾驶,提高了车辆碰撞的几率和生命风险。 我国在2020年共发生41万8237起交通事故,死亡及受伤为1万17236宗。而这些车祸的发生,与人的行为、车辆制造安全性和道路规划与设计息息相关。 黄绍文:车祸不能归咎单一因素人 车 路 3肇因 驾车虽然很方便,但也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行驶,永远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 谈到我国车祸的主要肇因时,大马道路安全研究院(MIROS)董事局主席黄绍文博士强调:“很多人都说是驾驶者的态度,但我认为这是整个道路安全系统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单一因素。” 一个完善的道路安全系统,每个组成部分包括人、车、路和环境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他在任职总监期间曾与团队去过多个严重车祸现场,发现几乎每一场车祸的肇因都离不开车子情况、路况和人为因素同时发生。 “重要的是,你只要做对其中一样,就可以阻止这场车祸。” 他举例,一辆罗里司机发生严重车祸的原因,可能是刹车器年久失修、路滑和驾驶者超速3种情况同时发生;只要能避免其中一项因素,如刹车器定期维修,或路面不滑,车子或许就能顺利刹车停下。反之,就算刹车不急,若驾驶者没有超速也不会造成严重伤害。 [vip_content_start] 道路设计好 可降车祸率 此外,道路设计与周遭环境关系密切,也对安全性有显著影响。理想上,道路设计应照顾到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包括确保行人、骑脚车者和摩托骑士都有足够设施和通道,并涵盖各种减缓车速措施。 即便道路设计没有问题,但路旁公园、大树或石头都有可能影响驾驶者的视线或产生错觉。比如前面看似直路,但其实是一个拐弯,便容易形成车祸黑区。 “毕竟我们是人,不是机器。研究显示,人类有95%的驾驶时间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当我们驾车时也不会特别去想什么时候踩离合、拐弯的方向盘要转多少……但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安全的。” 他说,道路设计专家或工程师,跟风景园林学专家是两种不同的专业,而两者缺乏沟通,就会让道路安全系统面对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建路的时候没发觉,直到事故发生后才发现问题。这不是只有大马才面对的问题,其他国家也是。” 大马道路规划有待改善 黄绍文认为,大马的道路规划其实比一些国家来得好,惟整体而言有待改善,当局有必要对启用多年的道路进行检讨和巡查,并依据地方发展与社区变化进行适当改建。 那么,修改或扩建道路赶得上车流量增长的速度吗?他坦言,很多时候都处于比较被动,也就是出了问题才来想办法解决。“我国的环路设计围绕城市中心,情况与中国北京相似,目的是要把车流量引到外围,但如果外围的车都涌入市中心,就会非常拥堵。” 马车辆符国际安全标准但不是万能保护罩 根据《2018年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列出的8项关键的车辆安全标准,只有40个国家达标7至8项,包括马来西亚,另有124个国家未实施或仅符合其中一项要求。而我国从2012年生产的所有新款车都装有安全气囊(airbags)作安全保护。 8项车辆制造及生产安全标准涵盖正面和侧面的撞击保护力、安装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防止打滑和失控)、行人保护措施、安装气囊及安全带、儿童约束装置和摩托车刹车防抱死系统(ABS)。 联合国规定,各国的汽车必须确保在驾驶或刹车至时速56km/h发生碰撞时,车内司机和乘客是安全的,可能轻伤但不至于死亡。若民众购买的新车的安全评分为5颗星,可承受的碰撞时速则可达64km/h。 每超速5km/h 死亡风险倍增 车辆的安全性能乃至整个道路安全系统,都应当从设计上就能“包容或容忍”人类的错误,限制碰撞力对人体的伤害,但如果驾驶者超速,就难以预估后果的严重性了。 根据报告,在车辆相撞的事故中,时速65公里的汽车内乘客的死亡风险为85%。黄绍文指出,若以时速60公里为基准,每增加时速5公里,导致死亡的危险性就会翻一倍。 “当然我们理解很多人会担心工作迟到,但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你在路上搞很多小动作(超车)其实也快不到哪里去,但风险却是倍增。” “看看Waze就知道了,无论你跑多快,最多给你缩短一分钟,这是因为整个道路系统有收费站、交通灯、交通岛等使你放缓车速。”他劝告民众切勿违规超速,万一运气不好发生碰撞,即使人没事,也会耗上一整天处理“手尾”。 “我们不是机器人,不可能100%的时间都在专注驾车,但如果能够把时速保持在安全水平,即使发生碰撞或意外,也不至于伤亡太严重。” 联合国大会制定了2030年将全球道路交通碰撞死亡和伤害数量减半的目标,各国政府也受促给予高度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交通事故是5至29岁儿童及年轻人的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约有130万人因此丧命,而全世界大道路交通死亡者中,约占一半是行人、骑脚车者和摩托骑士。这些事故伤害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及所丧失的劳动力,占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3%。 车流量大大降低行管期交通事故减 黄绍文指出,由于全国的车流量在疫情管制期间大大降低,2020及2021年的交通死亡事故也明显减少,总计通报分别是4634及4539宗,其中三分之而涉及摩托骑士。 数据显示,在2011至2019年间,总计交通事故都在增加,死亡事故也一直在高于6000宗的水平,后因疫情才有所降低至5000宗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0年受防疫人流管制影响,总计交通事故比2019年足足减少了近15万宗,但伤亡个案(包括死亡、重伤和轻伤)却提高了两千多宗,其中轻伤占多数。 黄绍文解释,司机一般会在车流量少时提高车速,加剧了车祸的严重性及受伤程度;至于经常出现交通阻塞的大城市,虽然车祸量相对高,但伤亡率却比小地方来得低,原因是堵车时的小碰撞都是在时速较低的情况下发生。 “比较之下,乘搭火车、轻快铁、巴士等公共交通所承担的安全风险,会比其他私人交通工具都来得低。” UCSI民调:58%对道安有信心道路使用者应自律包容 UCSI民调中心最近一项关于马来西亚道路安全的民调指出,逾半(58%)对道路安全有信心,另42%则没信心。而个别使用者的道路安全感,主要是受其他使用者的影响。 该民调研究中心主任符芳裕表示,道路是一个高频交错的公共空间,道路使用者一旦上路就难免与其他人有互动,因此道路使用者的自律性、包容性、和互相尊重相比于其他外在硬体因素更为重要。 道路使用者回馈很重要 黄绍文说,无论是规划决策者还是使用者,都有责任共同维护我国道路安全,民众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正面的回馈,特别是遇到道路问题时积极向当局通报,作为道路系统的规划者也需更多来自草根的反馈,了解实际情况。 “使用者的回馈很重要,比如说路洞,看到问题时不要保持沉默;我觉得大家可以参与、也应该参与道路规划,给予意见。” 不利环境社会经济长年塞车 需付出代价 人口增长、车辆使用的激增、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纷至沓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早已深受其苦。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来看,长年的塞车问题对国家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 不对症下药恐更糟糕 虽然吉隆坡的交通拥堵比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好,但若不对症下药,情况就会变得更糟糕。专家提醒,日益严重的塞车问题将影响我们的生活、家庭、健康、牺牲宝贵时光及面对更多压力。 长远来看,若城市社会不将代步模式转换为更干净、安全、实惠和永续途径,非传染疾病的健康风险也将随之升高,其中包括超速驾驶导致的声音污染所引起的睡眠障碍、心脏病、集中力降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体力活动不足是造成全球死亡的第四大风险因素,伴随着各种疾病影响全球公卫安全及国家公共卫生方面的财力负担。而“积极旅行”(active travel)可以让逾320万人避免因缺乏活动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相关文章:● 上下班塞!塞!塞!该搭公交 还是开车?● 开车搭公交上下班 2小时30分 VS 4小时45分
2年前
“唉,最近特别塞车!”这是上班族最常脱口而出的申诉。 过去几个月里,不少市民大吐苦水,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段,遇到严重塞车时,5公里路要花数十分钟才抵达目的地。每逢假日,高速公路和通往城市中心的主要大道也会出现长长车龙,让驾驶者忍不住说:“高速公路都变龟速公路了啦!” 报道:李佳憓照片:受访者提供 政府不断鼓励人民改搭公共交通,以减少路上车辆,来解决交通阻塞的问题;然而驾驶人士却归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才会导致他们选择开车。 交通专家认同,巴生河流域拥有良好规划的轨道交通系统,问题出在从轻快铁站、捷运站和电动火站前往目的地的“最后一里路”缺乏完善的衔接巴士系统。 到底是要搭公共交通,还是自己驾车好呢?交通专家要为这个“鸡蛋和鸡”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本报记者也做了一天搭车族,亲自体验乘搭公交的感受。 对于每天乘搭公共的上班族而言,大马的公交有好的地方,也有让人恼懊之处,只有亲身感受,才知道什么原因让民众如果有得选择的话,宁可开车。 温伊敏:耗时耗体力一天通勤至少RM40 住在蕉赖的温伊敏是营销人员,工作地点位于旧古仔和八打灵再也两边跑,通常以公共交通作为上班工具。她早上从家里出发乘搭MRT捷运,再转搭LRT轻快铁,期间需步行一小段距离,但由于公司附近没有公交站,最后一里路只能呼叫电召车抵达公司。 从MRT、LRT到Grab双程4小时 “一般车程来回大约2小时,乘搭公交通却要耗费接近4小时。” “我以前试过搭快捷通巴士(rapid bus),但巴士不准时,而MRT和LRT就有很多趟,不怕迟到。不过,捷运班次在上下班时间非常拥挤,高峰时段是早上7时45分至9时及傍晚6时到晚上8时。” 乘搭公交的体验就是“累”,她表示:“人太多,上下班时间人挤人,有时候进不去车厢很心累,然后又要等下一班车,影响上班时间。” “而且花费很大,尤其是Grab起价很夸张,我去公司短短4公里单程要17令吉以上!” 她说,乘搭公交的费用一天来回大约8令吉,但呼叫电召车双程就需大约34令吉。这意味着,她一天的交通费就要大约42令吉。所幸公司仍保留几天居家作业模式,让她可以偶尔喘口气。 “接着就是消耗体力和时间了,放工已经很累,还经过很远的路途、人挤人才能回到家。每次赶快打包就回家吃饭,筋疲力尽了。” “我有打算买车,目前在存钱当中。我觉得打油都没有那么贵,每次这样搭,钱都搭完了。” [vip_content_start] 梁嘉媛:往来隆芙塞到心累宁愿每月900租房 梁嘉媛来自芙蓉,一周至少3天必须到吉隆坡甲洞上班,其他时间则留在芙蓉工作。一般开车前往吉隆坡的车程约一小时,惟日益严重的塞车情况导致她身心疲惫,最终宁可每月缴付900令吉搬到隆区租房子住。 曾塞3小时才到家 “去年没那么拥堵,所以我都是开车来回。但今年开始就很多车了,我早上7时出门,要塞大概2小时才到甲洞,回程时间也是双倍,更试过塞上3小时才到家。” “所以我提早半小时出门,然后用一点‘技巧’,比如熟悉车道的使用和转换,可以省一点时间。” “如果下班遇上大塞车,我就会先吃晚餐或到附近商场逛到晚上8、9时,一直查看路况,等到不塞车才回家。” 她补充,平日塞车问题在雪隆区较严重,只要驶出新街场(Sungai Besi)高速公路就通畅了,芙蓉则完全不塞车。 为了避开塞车时段,她深思熟虑后决定跟弟弟在吉隆坡租房,每人一个月900令吉,虽然生活费大大提高,但能节省时间和精力。若相比通勤成本,一个月的车油费和过路费大约是330令吉。 “虽然在租房地方去上班还是塞车,但至少不会塞到完全不动,半小时可以抵达公司。” 她说,距离公司最靠近的公交站需要步行十多分钟,最后还是觉得开车比较方便。 公交系统缺最后一里路3原因致道路拥堵 为何塞车问题多年来不能够解决?还有药救吗? 理大交通工程教授阿末法汉博士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举出3个造成道路拥堵的普遍原因。 一、太多车辆同时使用道路 他指出,我国道路设计为汽车导向,而不是“公共交通为导向产业发展”(TOD)发展模式。在吉隆坡、槟城、柔佛等大城市的道路容量已超载,越来越多人买得起车,经常同时使用道路。 他说,政府有必要提供民众更多的交通选项,特别是发展轨道交通,惟这需要政府的长期承诺。此外,道路使用者的态度和行为,如在禁止泊车的地方违规停车、路霸或非法占用道路的路边商家等,都会加剧拥堵的问题 二、公共交通选项不足 阿末法汉指出,政府在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下,需确保吉隆坡和巴生河流域一带具备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但在同样是繁忙城市的槟城和柔佛,却只有公共巴士服务,其可用性也很弱,更别说要鼓励人们“舍弃私家车”了。 他说,虽然捷运三线(MRT 3)在成本价格方面存有争议,但从交通规划角度看,这条环城路线有许多转换站,提供民众更多搭乘选择,绝对是好事。 他不否认巴生河流域的轨道交通规划做得不错,但必须解决最后一里路的问题。 三、交通灯设置不合理 交通瓶颈路段(bottleneck)如交通灯或三岔路段,会使车辆停驶,若设计不周全或不优化就会导致出现车龙,甚至可能“迫使”司机违规。 据他观察,很多交叉路口的交通灯都没有被优化,例如直行道路无车辆通行时,绿灯还亮着,反之一些从住宅区出口的小路,却因为绿灯的放行时间太短而大排长龙。 “假设有个路口多了一个新住宅区,就会有更多车流量从同一地方出来,但交通灯的放行时间设置还是一样。” 他说,任何大型工程或地方发展都必须进行交通影响评估(TIA)计算出道路使用的总需求量,才来作相应的调整、建新的道路及路口。但问题是,地方当局和道路当局可能没做好常规标准作业程序,或及时更新或升级这些设计,在重置交通灯时间时也不根据研究所估计的车流量来设定。= 专家:应朝可持续交通迈进“鼓励买车非好政策” 将来MRT3计划落实后,阿末法汉认为,我国应已准备好进行下一阶段落实“交通约束系统”(traffic restraining system)通过政策让我国朝向可以持续交通迈进。不过,这个目标并不简单,特别是多数大马人已拥有购买汽车的能力。 “我们还有国家汽车政策鼓励人民买车,现在大家买不到车是因为汽车芯片和配件的严缺,而不是价格昂贵。” 他补充,政府不断鼓励民众使用公共交通的同时,也在刺激汽车销量,惟长远而言,后者并非良好政策,因为它不可持续。 相关文章:● 踩油门、煞车、换车道……大马人驾车压力大● 开车搭公交上下班 2小时30分 VS 4小时45分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