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改变

7天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大山脚讯)日新独中家教协会与联课处日前联办第16届“精英齐聚,凌飞万里”学生领袖培训营,旨在培养各学生团体领袖及增进各组织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吸引195名学生参加。 培训营通过互相合作与共同努力,来成就出不一样的自我。此培训营邀青少年艺术工作坊(YCA)安排培训课程及指导。 杨云贵:盼营员学有所成 本校董事长拿督斯里杨云贵在开幕礼致词时,希望营员在营里能学有所成,并在未来学以致用。他说,此营不仅能收获知识、能力,还能得益于友谊,取得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他希望营员能秉承以身作则、学讲学做的原则做人处事。 李宗持:改变自己及团体契机 本校联课处主任李宗持说,此营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机会,不仅是个交流平台,更是改变自己、改善团体的契机。 他还说,此营后发掘很多可造之才,希望来年还有机会与青少年艺术坊合作。 林可恬:感谢王丽丽赞助经费 领袖培训营营长林可恬说表示,两天一夜的营会可帮助同学提升领导才能、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感谢武拉必州议员王丽丽赞助5000令吉经费,同时也感谢青少年艺术工作坊远道而来的协助。 3导师主讲不同课题  导师吴值毅主讲《团队协作大作战,扬帆起航闯世界》,给营员讲解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他在讲解时还准备一系列的小游戏,让营员了解他所讲的主题。 导师蔡志勤则主讲《决策为先,开视野创未来》,教营员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开阔自身视野,共创美好未来。他在讲座中讲解决策的重要性,还布置《选择之道》的小游戏,让营员组队运用讲座的内容。 导师黄奕翔主讲《财务领导力的实战策略》时指出,人生青年、成人与老年,讲师的3个阶段,著重在年轻就是力量,趁年轻要投资自己,并进行个人的资产管理,通过个人资产管理学习到理财的重要性。 青少年艺术工作坊除了协助筹备讲座,也在营会中带领营员步操训练、体能训练、大队集合、各部讨论,以及进行60秒活动。营员在营会中担任不同的职位为营会贡献。 黄愉轩:盼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署理营长黄愉轩在闭幕仪式上致词时,感谢青少年艺术坊的指挥官、教官与指导员的付出。同时,她希望营员通过此营能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从中体会到领导力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日后应用到团体和生活中。 教官、老师,以及营员在闭幕仪式中上台发表感言。教官说,营员的步操提升快;李宗持开心看到学生在假期充实自己;联课处老师杨咏薇盼营员运用营里所学并传承下去;营员希望有机会还能与青少年艺术坊联办活动。 评语: 来文太长及有赘字,需要留意。
4月前
5月前
你说忒修斯之船被更换了所有零件和甲板不再是它,可是它照样可以从渺小的海岸重新出发,翻越层层海浪。——题记 找到抽屉里那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筹备搬家,即将离开这个令我窒息的地方。 信纸对折夹在牛皮纸信封里,摩挲在指腹上的触感是粗糙的。封住信封的胶水已经没有任何黏性,丝毫不费力就能打开它。信纸泛着淡黄,捏在手里好似随时都会被撕碎,所以我拿得很轻,指尖都不敢用力。 “致:高三文科(3)班的……” 我笑了一下。这是一个被用烂了的私函开头,秀娟飘逸的行楷却把这几个普通的汉字笔画勾勒得很漂亮。虽然内容被灰尘模糊了一些字,但并不难辨认,仿佛是个崭新的东西引诱着我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去打开并认真阅读它。 “印象里,你是个还算优秀的学生,也喜欢上中文课。成绩虽不达顶尖也足够应付很多考试了。你是个很害羞的孩子,我教了三年是这么看到的,你的同学也是这么说的,不要觉得这是个缺点,安静的小孩子也很讨喜。” 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 记忆里,属于角落的课桌前总是坐着一个人,有时挺着背脊,有时伏案,捧着读物,或埋头书写,就是不肯主动对别人说一个字。 那时候好像什么都读不够,写不完,生活也可以只有这样简单。 白驹过隙不过十年匆匆,那个游刃有余、世故圆滑地应付社会的人好像也是她,但又有哪里不太一样了。 “人啊,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缺少了一点勇气。十八岁是一生最敢冲动的时候,这话在很多所谓的大人听来很愚蠢,因为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总是不怕虎的。同时又是最令人羡慕的,我也年逾知命之年了,再没有和你们年轻人一样去拼的那份胆量,知道了这件事千万不要嘲笑我。” “小小金子,在未来是会发光的。” “不需要很亮,不需要为别人指路,只要自己能看得清前面就够了。” “落款:辜兰芳。” 内容很短。我收起信纸的时候,分针刚走不超过五分钟。 一个每天要上五、六堂课,一生面对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人,对一个高中时候比鹌鹑还要不显眼的人而言,却是值得去刻在心里的。 弹指之间,十年的天晴又落雨足够改变一个人。就像忒修斯之船,兜兜转转只剩下一个名字不变的空壳,躯体和内核的本质是否还共同与共通——这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 或许在刚毕业那阵子的我,读信的时候还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边哭鼻子一边抹眼泪,久久都不能平复心里泛起的阵阵涟漪。在现实里,已经三十岁的我神色不变地收起那封信,重新用胶带将封口粘好,随手夹在手边的一本书里,扔进还没封起来的杂物箱。 月亮披着层层的薄纱,像是飘渺在人间居无定所的神明。我的视线在它身上停留了几秒,就匆匆别过头,侧躺在床上,和它一起平静地度过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夜晚。 后来的时间过得很混沌。 我毅然辞掉了报社的工作,搬回离家更近的地方,仅用两个月休整期就挥霍了这几年苦苦上班积累的存款,租了新房子,换了新工作。 校门口前站着的,是一个全新的我,目光里流转的是记忆犹新的校名。 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息已经很难再带动起一个成年人被历练得沉静麻木的情绪,我绕过了既熟悉也陌生的篮球场,来到凉快的办公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旧的人走走停停,所剩无几。身边都是陌生面孔。 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家都保持着成年人的边界感,偶尔适当给予热情。同组的同事们轮流向我打招呼,自我介绍。 我挑了一个看上去亲和些的女生,佯装不经意地提起:“辜老师还教书吗?” 女生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她眼睛很圆,瞪大的时候看上去是很无辜的模样。她推了推镜框答道:“退休了呀!前几年就不教了,你是她以前的学生吗?” 我点点头。 “这个位置正是她的,在你之前还没人来过呢。”女生的手在我的工位桌面上轻拍两下示意道。 心里有些破洞的地方被冷风吹得透凉。 我环视着已经完全装修翻新过的办公室格局,和记忆里的不太对得上,低头看着被收拾出来的桌面,索性放弃去寻找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糟糕念头,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认真备课。 往母校投放简历的那一刻,心里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又好像比明镜还要清晰,而我对一切后知后觉,也不去认真地思考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没有再去探究那股油然而生的怪异与违和感。 忽然忘记了,以前别人问起“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中文?”时,我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也许不管是在报社工作,还是回到启蒙的起点,当初的宏大理想都早已不复存在,这时候没有必要再去钻牛角尖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第一天的第一个课堂是初中班级的。 少年们用不完的精力大概最能体现在换课的间隙,走廊另一端就能听到一声声不间断的吵闹。我的青春没有他们那么闹腾,只会在课堂结束的第一时间趁机趴在桌上补觉。 “我是你们班新来的华文老师。” 我用粉笔将名字一笔一划勾勒在板上,白色的字,黑色的底色,看上去简洁明了,又不失鲜明突出。 讲台下,掌声如雷,惹得我有些不好意思。 “老师,你以前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毕业了那么久才来学校上班!” 嘴角轻轻挑起。我弯着眼回答:“之前在报社上班,我是没当过老师,但语文还不错,应该绰绰有余。”语罢,大家又继续打闹起来了。 入职的第一天,基本不怎么上课,都在忙着和学生交流。不太一样的……大概是巡视一排排课桌的时候,总能看见角落里穿着旧式校服,扎着高马尾,浅浅笑着的身影,长得像我,在闹哄哄的环境里特立独行。 路过窗边,一阵幽幽暗香。 以前上课走神的时候就发现了,学校种得最多的就是兰花。 三月份的初春,花期已至。 湛蓝的天空下,开出天荒地老的春兰。 黑板上,被粉笔勾画出来的汉字铿锵有力。 和那封信不一样,辜老师写字柔和惯了不爱用力,但我总下意识在每一个笔画的末端发力,仿佛是刻意要在纸上留些无法抹掉的痕迹,这是我从念书过渡到工作逐渐养成的肌肉习惯。 但那又如何呢? 至少,从前爱不释手的书册、堆叠成山的试卷、浓缩成一张白纸的简历、陈旧漆黑的黑板、那封迟到的信纸上。 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 【作家点评/若涛】 这篇小说技艺纯熟,甚具风范: ●叙事具层次感,节奏极佳。从信函引发回忆,从回忆反观当下,借此把时间感打开。同时,还连带为师生之间的人生际遇作出对照。场景切换、镜头运转都不着痕迹。例如:“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简单一句,便起到衔接作用,完成从外景到内心的移转。又如,它一开始就埋下一个“搬家”的线索,让中段搬家回校的转折变得理所当然,不显突兀。 ●善用隐喻,引发联想。例如,通过字迹来描绘人物性格。老师的“柔和”笔迹和叙事者的“铿锵有力”,形成鲜明对比。“书册、试卷、简历、黑板、信纸”一连串意象,浓缩了叙事者的一生经历。另外,“春兰”也是一个象征,代表高洁的品格以及生命力。 ●语调平缓,写得波澜不惊,让隐含的情绪更显张力。其实它通篇不含任何情绪性的字眼,除了“热泪盈眶”,但那是否定性的写法,意在表示如今的我已不会如此。新人常有过度用力,过度渲染情绪的毛病,这篇恰可成为参考。 ●主题拿捏有度。碰到“文化传承”之类的主题,新人通常写得宏大、悲壮。这篇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反而从小处去写,以个人际遇去切入。作者不直写,仅通过文字的氛围,去暗示叙事者的人生并不如意。当遇到挫折时,给予她力量的,让她还有一片退守之地的,是对中文的热爱。 但“传承”这题旨或许只是次要。它更动人的是师生之情。即使如此,作者的笔触还是轻的、淡的,只以一纸信函作为情感的承载。这时,老师的精神感召显得更为重要。它在关键时刻接住了叙事者的情绪,稳住了她的人生步伐。 点题的“忒修斯之船”,把小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叙事者成长了,按理,今日的我已非昔日的我。但她说“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似乎名称维系了人格本质。如果连接到“中文”,你可以思考语言文字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唯一让人稍微出戏的是“三月的初春”。但如果不预设故事背景为马来西亚,似乎也没问题。 相关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5月前
《为何我们总是选错人》是美国历史学家瑞克谢克曼的著作,与大家分享阅读心得。作者以生物学角度去解说,为什么我们总是选错人,为什么人类不能持续保持理性与批判的思考角度去选择候选人与政党,这就是人类政治行为的迷思。 我们必须正视,在网络和社交媒体被滥用下,加上缺乏阅读习惯,人类无法建立一个理性分析事物的知识基础。 因为人类的演化基因不能够认清讯息的基本事实,大脑面对可能造成反感的政治资讯时,会开始想方设法关闭负面情绪的源泉,以让大脑不会动用认知能力去消化这些资讯,反而是马上想要改变资讯,因为如果大脑要消化这些讯息,就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大脑的第一反应会编造与我们相符合的故事。 举例,当你运用数据与证据解释给另一方的支持者,他们的第一反应会告诉你“别说了”,因为大脑不能消化与第一次接触的信息相抵触。 所以要是获知一项与我们对世界理解不同的事,首先,我们会马上否认到底,而不会思考其中的意义。因为演化教会我们要迅速思考并脱离危险,因此我们很少会理性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假消息仍继续流传,并有数以百万的人愿意相信。比如最经典的文冬关灯计票事件,至今仍让许多人坚信不疑;或是仍有人相信奥马巴是穆斯林一样。 因此人类一直以来看重的从不是事实,而是故事。改变故事,行为就会改变。 想改变的话,只要对自己说新的故事,让任何事都变得合情合理,就像行动党与伊斯兰党合作过数次,马华和国盟合作过,再到如今行动党与巫统的合作,大家总有故事合理化自己的决定。 来届大选,或许行动党会再次与伊斯兰党合作,也无需感到意外。因为欺骗也算是人类自动化的特质之一,他们永远都有充足的理由支持自身的谎言,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回应当下的环境。如果是别人呢,那就是他们的本性使然。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们对于政治人物说故事有如此正面的反应,因为大脑并不会马上分辨故事是否是事实。 遗憾的是,如今许多人已陷入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从政者也犯了会计师症候群,把人事物看作一组组的数字,社会越来越缺乏人性与同理心。 理性思考已被这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所冲击,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迈向更理性与正面的方向前进! “选民不是笨蛋,他们只是无知。”
5月前
5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如今他跟伊党主席哈迪合作,又找回土团党主席慕尤丁合作,说明了老人家铁了心,一条路走到黑,一路黑到底。 文:许国伟 前首相敦马哈迪穿上国盟绿衣,为国盟站台。 马哈迪除了呼吁马来人大团结,也说要捍卫国家命运与未来,还说国盟能完胜六州选举。 看到这一幕,有人生气、有人嘲讽、有人质疑。 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唏噓。 敦马找上国盟合作是要借国盟的势,双方就是打着马来人大团结的旗结,实现政治利益交换。 老人家“终于”选择披上绿衣不让人意外,真正问题在于,他別无选择了。 马哈迪是资深政治领袖,担任过两任首相,经历各种挑战与做决定的艰难时刻。 他,就像《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言形容的政治领袖,集狮子与狐狸的品质于一身。 这种政治领袖眼里,政治只是一场游戏,斗争中没有善恶对错,有的只是野心、阴谋、成王败寇。 所以,他不断斗争別人,斗自己的副手、斗自己的接班人、斗自己创立的党,还成了专斗首相的人。 同时,他又可以跟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不同的政党合作,包括跟政敌合作。 行动党和伊斯兰党几乎跟国內主要政党都合作过了,马哈迪比他们更厉害,自己就几乎跟国內主要政党都合作过了。 他曾经批评伊党把宗教当政治工具,他也曾经批评土团背叛跟巫统同流合污。 如今他跟伊党主席哈迪合作,又找回土团党主席慕尤丁合作,说明了老人家铁了心,一条路走到黑,一路黑到底。 [vip_content_start] 不论他今天所作所为,是执拗地坚持单元主义理念,或是为捍卫国家民族命运,又或只是单纯争一口气;就像有句话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人家的路越走越偏,越走越窄。 不管敦马还有没有票房,他极端不讲理的言论,正在撕裂社会;他太强烈的自我意识,正形成负能量,影响着大家的情绪。 这究竟是救国利民,又或是误国害民? 这也让伊党副主席莫哈末阿玛赞扬“马哈迪现在已经改变”这番话,惹来讪笑讽刺。 类似的话,希盟在509大选说了很多,多少希盟尤其火箭领袖打包票说马哈迪改变了悔改了。 犹记当时火箭元老陈胜尧一句”马哈迪是不会改变的”,惹来多少希盟支持者的怒火和攻击。可如今,又有多少人重复这一句”马哈迪是不会改变的”,来取笑伊党领袖天真? 事实上,政治领袖不会天真,但盲从政治领袖的支持者,会。 所以,政治领袖可以像变色龙一变再变,但不会真正改变,尤其是多数人眼里政坛的“坏人”。 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说的,“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当然,这世上还是有真心洗心革面、改好的坏人。 只是,不知道自己是坏人,或知道仍一条路走到黑的,就別天真地相信他们会变好,会浪子回头。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