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救援最前線

3年前
​我們熟悉的救護服務,不論是醫護人員、消防與拯救員,一通999電話就能全部接通,在最短時間內去到現場救護,刻不容緩。那你可知道,消拯隊的標準作業程序,是必須在接到通報後的10分鐘內抵達現場。 報道:本刊 張露華攝影:本報 林明輝 在救護路上,消防及拯救員救火也救人,甚至動物也是他們的救護對象。 加入消拯隊已經29年的阿末沙比裡(Ahmad Shapri),目前是吉隆坡漢都亞消拯局行動主任。入職時他曾經擔任過消防車車手,必須在最快時間內抵達災場或救援現場,為了確保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現場,駕駛員與消拯員每週都會去負責地區巡邏,檢查消防栓,熟悉路線,確保接到投報後可以快與準的抵達。 [nonvip_content_start] “以前剛轉職當駕駛員時,我會趁著週休去熟悉路線,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全球定位系統(GPS),每一條路都要自己走過才熟悉,那時候我們可以申請當兼職德士司機,在休假時做兼職,一方面也熟悉地形。” “但現在的消防車都安裝了定位系統,找地點比較容易,也能規劃更快抵達的路線,但是一些實際情況還是必須親自去到才知道!” 消防車駕駛員任務繁重,不只駕駛而已 駕著龐大的消防車,穿梭在堵塞的路上,越過狹路小巷,都非常考技術;前方濃煙冒起卻被擋在路上,那種焦急心情可想而知,所以當司機的消拯員都必須接受特別駕駛培訓課程,學習如何在最短時間且安全情況下抵達現場。 沙比裡表示,消拯局有各種救援交通工具,除了消防車,還有水車、摩托車、救生艇、救護車等,具備不同功能,消拯員必須懂得使用各種交通工具。而消防車駕駛員必須累積一定經驗之後才可以申請,至少必須有7年經驗,局長會根據工作表現與經驗來審核申請。 “申請者必須通過幾項測驗,成功後除了消拯員薪水,還有額外津貼,因為他需要做很多額外工作,包括照顧車輛及車上的所有器具,每次出勤回來都必須根據清單點算及檢查器具,確保不會遺失,損壞的話就上報。” 他提到,駕駛員的工作並不只是駕車而已,除了要負責照顧車輛及器具,去到災場還要負責水壓問題,一旦出現水壓不足就要想辦法解決,例如通知水務公司提高當地的水壓、尋找其他鄰近的消防栓,要求增派水槽車,確保救災的同僚有水源滅火。 “成功滅火之後,大夥準備收隊,駕駛員的工作未結束,要清洗所有器具,點算好再收回車裡。如果器具不齊全就要問使用有關器具的同僚,在災場搜尋,確保齊全了才可以收隊。” “回程時,駕駛員也需要把車重新灌滿汽油,因為可能在回程中接到新任務,直接趕去災場,所以必須確保汽油是永遠處於滿缸狀態,水槽車的水也必須裝滿。” 跟著煙霧走,這是辨認災場的方法之一 除了熟悉地形,煙霧是消拯員辨認災場的方法之一。沙比裡表示,他們偶爾必須支援其他分局,當不熟悉當地環境時,煙霧是他們更快抵達現場的指引。 一所消拯局負責的範圍有多大?他說:“視乎局的規模,如漢都亞是A級消拯局,負責半徑25公里範圍,有時還要支援周遭比較小的局,所以我們有122名消拯員。”消拯員的輪值表是一天早班,一天晚班,執勤時間12小時,之後休息一天。 消拯員往往是第一個抵達災難現場的救援隊伍,以往只是救火、救災,若意外現場有人受傷就一籌莫展,只能等待救護車抵達。在救人分秒必爭的理念下,消拯局設立了“緊急醫藥援救服務”(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Services,EMRS),為傷者做基本急救處理,穩定後就馬上送院。 警報燈是救援隊伍的重要器材 我國的緊急投報系統統一用999熱線,當接到火災投報時,熱線指揮中心就會轉發到負責的消拯局,偶爾警方與其他政府單位也會直接向消拯局求助,無論是哪一個單位的召喚,該局的行動管控中心都會有記錄。他透露,消拯局的標準作業程序,是在接到投報後10分鐘內抵達現場,不過平均紀錄都是在7.5分就抵達。 警報燈是救援隊伍的重要器材,以消拯局來說,越緊急的事故,警報燈的聲音就越發急促,由駕駛員來設定。卡瑪祖阿諾(Kamazul Anuar)當了26年消拯員,10年前轉職為駕駛員。他覺得,在最快時間內趕到災場不是難事,最大的挑戰是進入災場的道路淺窄,消防車或水槽車難以進入,再不然就是兩旁停滿車輛,在這情況下,即使再急的警報燈也發揮不了作用。 “當下就要決定是找其他道路進入災區,還是其他方法。如距離災場不遠,我們就會馬上卸下器具,進入災場灌救,而我就要去找最近的消防栓,檢查水壓,是否要動用水槽車等等。對我來說,無論是站在最前線滅火,還是現在的角色都非常重要。” 在災場遺失了器具怎麼辦? 有沒有試過器具在災場遺失? “也沒有,倒是拿錯其他局的就有。每樣器具都有註明所屬的消拯局,收隊時不小心拿錯其他局的器具,發現後就馬上聯絡歸還,不是什麼大事!” 沙比裡表示,為了防止突發狀況,行動主任每次安排出勤前,都會擬定幾個方案,確保不會影響救援工作。由於設備與人手有限,當同時間接到超過兩宗投報時,就要其他局的協助,要求距離災場最近的消拯局支援。 “整個吉隆坡的消拯員人數是九百多人,每一個時段有三百多人執勤。吉隆坡也是訓練新人的地方,大部分消拯員畢業後都是先在吉隆坡服務,累積經驗後才派往其他州。以全國來說,雪州消拯局的出勤率最高,有時一天可以超過300次。”過去消拯員的主要任務是救火,七八十年代吉隆坡還有很多木屋區,經常發生火災;如今木屋區已不復存在,所以更多時候是去車禍現場救援。 他坦言,消拯員是一個需要腦力與團隊精神的職業,更少不了體力,所以步入40歲以後,就會躍升到管理層或其他行政工作,不再站在前線。或者申請回到家鄉值勤,畢竟小地方的意外發生率比較少,體力方面可以應付。 延伸閱讀:救援最前線01:大馬版《Top Gun》 大馬皇家空軍為救援隨時候命救援最前線02:救護車司機練就“漂移”車技 飛馳路上救援刻不容緩
3年前
陸上的救援前線,最讓人熟悉的,就是救護車司機。他們駕著響著警報的車子在馬路上飛馳,穿梭在車龍與大街窄巷間,為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扺達需要救護的現場。救護車的救護準則是,接到指令後的10至15分鐘就會抵達。 報道:本刊 張露華攝影:本報 陳啟基 當了19年救護車與運棺車司機的慕拉尼(Muralihsb,43歲),目前在雙溪毛糯醫院服務。他表示,從醫院抵達現場的時間要看距離,但收到指示後,一般都是在10至15分鐘就會抵達。 [nonvip_content_start] 過去兩年疫情期間,可說是救護車司機出勤率的巔峰期,往往是一出車就忙到收工才回去換班。詢及疫情期間一天最高出勤率是多少趟時,他表示,疫情之前,一個班次通常不少過5個召喚,但疫情期間,“最高紀錄是一晚18個召喚,晚上9點上班,凌晨5點才回去醫院交班!”也試過五六天沒有回家,完全沒有機會好好睡一覺,沒有收工時間,累得撐不住了就在醫院休息處小睡片刻,充電之後又換其他同僚休息,如此的生活持續了接近一年。 “即使可以回家我也不敢,擔心把病毒帶回家,所以那段時間不但是身體上的累,心理也很累,每天接送這麼多確診者與死者,說不難過是假的!” 雙溪毛糯醫院共有21名救護車司機,分3班24小時輪值;原本每一班有4名司機,但疫情期間所有司機取消休假,甚至連續幾天不休地工作,每一班都有10人待命。如今疫情雖然緩和,但救護車需求依然很高,所以值班司機也從4名增加至5名。 須完成陸交局與警方提供的培訓課程 慕拉尼表示,當初是被爺爺強拉當上救護車司機,那時才24歲。在當救護車司機之前,他是羅裡司機,收入還不錯,“但是爺爺認為公務員工作穩定,收到醫院錄取信後,硬拉我來醫院辦理入職手續,一當就當了19年。現在回想,爺爺的決定是對的,至少我在疫情期間還有工作,家人不至於捱餓,最重要的是,這份工作可以救人!” “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培訓課程,都是前輩教我們,邊做邊學。但現在已經很有系統,救護車司機都必須接受由陸路交通局與警方提供為期3天的培訓課程。” 每次救護車出勤,都是司機與助理醫務人員搭配,前者負責在安全及最快時間內抵達地點,後者有基本的緊急救護知識,現場處理後需要進一步治療的就送院,不需要的就結束任務。 國民合作意願高,遇救護車會讓路 當我們在路上聽到響警報的救護車疾駛而來時,路面很快就劈出一條通道讓救護車通過,交通燈前大家也會自動讓路,救護車司機如何練就這一身“漂移”技術? 慕拉尼笑說:“大家都會讓路是真的,這一點大馬人還相當合作的,有時還有摩托車騎士在前面給我開路,但交通燈還是要看清楚才過。你想想車上載著一名病人,雖然很緊急,但安全送到才最重要,即使是救護車,最高時速也只是110公里而已!” “不過,也有人會質疑我們是真急還是假急。空車或沒有載病人的時候,我們是不能打開警報燈的。反之如果有人在路上發生意外,需要救援,看到沒有亮著警報燈的救護車,民眾可以截停要求救援,只要是沒有任務在身,我們不可以拒絕救援。” 最開心的事:得悉護送的病患獲救 當了這麼多年的救護車司機,最大挑戰是什麼?他說:“應該是涉及大型交通工具的交通意外,尤其是羅裡與羅裡相撞,司機都會被夾在車裡,即使我們到達現場也無法移動傷者,因為擔心可能會爆炸或燃燒起來。所以必須等待消拯員到來,那一刻是非常焦躁!” 他直言,每次送到醫院的病人或傷者得救,是最開心的事,救不回當然會難過,畢竟是自己拼了勁帶回來的。要數最難過的一次任務,就是親自駕救護車把爺爺送進院,然後用運棺車把爺爺送回家,那是他最難過與難忘的經驗。 詢及駕救護車與駕運棺車的感受時,他說:“當然不一樣,救護車載的是活人,運棺車載的是遺體,一個十萬火急,一個是安全送回家,心情反差很大!” 延伸閱讀:救援最前線01:大馬版《Top Gun》 大馬皇家空軍為救援隨時候命救援最前線03:消防及拯救員上山下海救護生命
3年前
隨時候命,是他們的工作守則,一聲令下,哪怕是上山下海也要立即動身,這絕對不是誇張的形容詞,因為在救護路上生命稍縱即逝。而救援最前線除了我們熟悉的救護車人員和消防及拯救員,還有鮮為人知的航空醫療服務(Mercy Flight)。 航空醫療服務是以飛機或直升機載送的救援服務,唯有非常時候才會使用。提供這項服務的有官家也有私人企業,除了載送緊急病人、移植器官,也包括到戰事區接載受傷或殉職的軍人,或到動亂國家接載國民回國,都是非一般的救援任務。 為了瞭解這項特別救援服務,約訪了大馬皇家空軍,並進入保安高度嚴密的梳邦空軍基地,一探航空醫療服務其中一款使用的機種──空中巴士A400M(Airbus A400M)。 報道:本刊 張露華攝影:本報 陳啟基、林明輝、陳世偉 大馬皇家空軍空中作戰指揮部助理總監諾拉茲曼依斯邁上校(KOL Norazman Ismail)表示,航空醫療服務是大馬空軍提供的義務飛行任務,除了載送危急病人到醫院,也會在天災發生時提供運載災民服務。 [vip_content_start] 身為行動指揮,當接到航空醫療服務要求時,他會根據情況調派人手及機種,航程比較長的,如從東馬運送病人來西馬,就會使用固定翼飛機(Fixed Wing Aircraft),因為速度比較快,且可以高空飛行。“直升機的話,通常是在環境受限制的情況下才使用,畢竟它不適合長途飛行,速度也比較慢及無法高空飛行。” “但是固定翼機種需要比較大的地方降落,所以我們也需要了解當地的環境,尋找適合著陸的地點,通常都會是學校草場或空曠的地方。” 目前,大馬空軍部隊使用4款機種提供航空醫療服務,3種是固定翼飛機,包括空中巴士,以及一款直升機。空軍醫療服務共分為3種,分別是: ●醫療後送(Medevac-Medical Evacuation):將患者從事故現場或從醫療機構運送到另一個醫療機構,以進行進一步醫療護理。 ●傷員後送(Casevac-Casualty Evacuation):通常在軍隊中使用,主要應用在戰場,運送身患重病或有嚴重醫療傷害的人。 ●遺體後送(Bodevac-Body Evacuation):把偏遠地區的死者遺體運送回國。 每位空軍都須接受航空醫療服務培訓 儘管空軍部隊非醫療單位,也沒有一支專屬的航空醫療服務隊伍,但所有空軍成員都必須接受這項任務培訓,如抬送病人上機及下機的技巧與方法,讓病人可以安全送到醫院。他表示,這些培訓都是空軍部隊的持續訓練,而且是週期性的進行,確保所有隊員隨時可以出動,甚至醫院也會派出醫生到來一起受訓。 他講解安排航空醫療服務的程序時說,當醫院認為病人需要即刻航空醫療服務時,就會聯絡國防部,軍醫會與院方瞭解病人情況,如狀況是否適合飛行,建議所需要的配備等等,確定需要空運後,就會向空軍總司令申請,同時也會知會他,以便安排人手與裝備出發。 “基本上所有空軍成員都已經受過訓練,可以隨時出發,也知道需要什麼配備。我會馬上安排飛機與人手,配合醫院安排才啟程。當然也要看是否有飛機,若全部飛機都已經出勤,我也會調派一些非緊急任務的機組執行有關任務。”諾拉茲曼強調,軍人是24小時候命的,當發生突發情況時,接到指令就需要馬上出動,沒有所謂的“已經下班了”理由。 安全護送最重要 他表示,除了配備與人手,天氣也是一個考慮因素,所以在出發前都會先查閱氣象預報,設定最安全的飛行路線。“其實,平常我們也是每半個小時就更新氣象預報,做好隨時出動的準備。” 他表示,使用航空醫療服務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把緊急病人送院治療,安全護送最重要,尤其運送的都是情況危急的病人,他們可能無法承受高空飛行的氣壓,所以機師必須根據情況來調整航線、飛行高度,確保可以安全把病人送達。 “曾經有一個案例,砂拉越一所醫院要求我們把一名病人送來西馬接受治療,但是軍醫評估過後,認為病人肺部承受不了高壓,長途飛行會構成危險,所以最後無法批准申請。” 他談到,國內需要航空醫療服務的醫院,通常是東馬、東海岸地區如哥打巴魯、瓜拉登嘉樓等,尤其是東馬,即使只是州內移送,如山打根醫院送到亞庇醫院,因為路面情況很糟,陸路載送耗時,所以會要求空軍載送。“此外,東馬的醫療設備也不如西馬先進,專科醫生比較少,一些病情緊急或複雜的病人都需要送到西馬治理。還有就是器官移植手術,也必須送到西馬進行。” “一般上,需要航空醫療載送的病人,都是需要進行心臟手術或有心臟問題的初生兒。” “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也是服務項目之一 除了空軍,警方、消拯隊也都有提供空中救援,當接到求救投報時,各單位會互相支援,根據情況所需派出適合的救援部隊。不過,他也說,航空醫療運送服務的案例並不多,如去年該部隊也只接到5宗申請。 今年55歲,已經在空軍服務37年的諾拉茲曼,雖然現在沒有再“飛”了,但年輕時候也曾多次執行航空醫療任務。最難忘的一次經驗是從哥打巴魯載送一名老人到吉隆坡,但在飛行途中,隨行的醫生卻告知病人已經去世。儘管如此,任務還是要完成,把病人送到醫院。 “通常我們在抵達前30分鐘就會通知醫院,讓院方準備好救護車在機場接載。如果是使用直升機的話,就會直接送到醫院。” 回顧以前“飛”的日子,他說,在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原住民還是住在森林裡,醫療水平落後,當需要送院救治時,村長就會聯絡當局,空軍就會安排直升機到森林裡接載病人送院治療。“那時候很常接到原住民的航空醫療服務申請,由於他們都住在森林裡,固定翼飛機無法降落,所以都是用直升機載送,治好後再次用直升機送他們回家。”除了載送病人,照顧病人的家屬也允許登機,以便隨行照顧病人。 除了載送需要緊急治療的病人,航空醫療服務也包括“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Relief-HADR)。諾拉茲曼提到,當一些國家發生動亂時,空軍也會派出隊伍把當地的大馬公民接回家,如之前也門發生戰爭時,就曾派出專機接載大馬人回國;2015年尼泊爾嚴重地震,也同樣派出專機把滯留當地的大馬遊客及公民載回國。 【航空醫療服務出勤隊伍】 航空醫療服務每次出動時,隊伍有多少人?除了機師,還包括了哪些職務軍官?答案是3位至7位,當中包括機師、副機師、導航員、飛行工程師、機艙人員以及兩名醫護人員,視乎機種來調配人手。 飛機師:拉惹莫哈末菲努上校(KAPT Raja Mohamad Fairul)表示,如果使用固定翼飛機,一般是7人隊伍,機師與副機師負責駕駛,導航員監督飛行路線及出現狀況時重新擬定新路線,飛行工程師負責起飛前與降落後的檢查、燃油配給及其他應急配備。“而機艙人員(Loadmaster和Stewards)通常有3人,負責機艙內一切事務,包括準備裝備、急救器材的電源供應、與隨行的醫生協調,當中包括一位女軍官,負責搭客事務,關照病人情況。” 飛行工程師:從接到指令到出動,最快可以在多少時間內就緒?莫哈末阿斯林少校(MEJ Mohd Aerin)說:“一般上醫院都是提早一天通知的。遇上緊急事故,最快也要一個半小時,因為需要做很多安排。” 他表示,有時候臨時接到航空醫療服務申請,而營地沒有飛機備用,上級就會把已經出勤的隊伍臨時轉換為航空醫療服務隊,直接飛到指定地點。“當然在轉換之前,我們要確保機上有所需要的配備,若沒有或不足,就會問醫院有沒有備好,最壞的打算就是飛到最近的營地領取配備後再出發。”若飛行途中機上一些設備發生故障,就要通知機師,讓他轉為低空飛行,以減低飛機壓力。 他也提到,除了運載病人,試過一次在出勤途中突然接到緊急命令,飛往某醫院把一個捐贈器官運送到另一家醫院,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接到命令的時候的確有點緊張,馬上轉換路線,儘快完成任務。” 導航員:莫哈末菲爾多斯上校(KAPT Muhammad Firdous)說,他的工作是確保飛行航線安全。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就要馬上了解周遭情況與最近可供降落的地點,與地勤人員協調,然後向機師建議更改飛行路線。“如果是載送病人的話,病人中途出現狀況,就要尋找最近的機場或可以降落的地方,地勤人員會通知醫院,派出救護車在機場或降落地點候命。” 他表示,因為是載送病人,所以必須全程監督病人情況,一旦出現狀況機艙人員就要馬上向他彙報,再決定應變行動。 “飛行對我們來說是駕輕就熟,但載著病人的時候就是挑戰,畢竟要顧及病人的體徵,如心臟病的病人或嬰兒,飛行條件就受到限制。” “如果遇上好像阿斯林說的中途轉換任務,我就要確保燃油是否足夠飛到目的地。” “空中小姐”:娜吉哈中士(SJN Najiha),是航空醫療服務的“空中小姐”。她服務的對象就是病人與病人家屬,協助機艙人員。 她表示,大部分,甚至是所有使用航空醫療服務的人都是第一次,尤其是病人肯定會非常緊張,身體狀況也可能會因為飛行而發生變化,所以她的工作就是安撫病人之餘,也要留意病人情況,隨時向機師及導航員彙報,尤其是有女病人的時候,就更加需要她的協助。 延伸閱讀:救援最前線02:救護車司機練就“漂移”車技 飛馳路上救援刻不容緩救援最前線03:消防及拯救員上山下海救護生命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