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育专题

毒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毒性,但未必只有毒蛇、毒气、毒蜘蛛这种东西才有毒性,即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也有可能引发水中毒,所以毒理学范围非常辽阔,我们日常生活的药物、食品到空气中看不见的污染物,其实都是毒理学的研究议题。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本报 何正圣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若过量吸入会中毒,形同沉默的杀手。但许多人不知道,如果控制得当,一氧化碳其实可用于治疗,未必只会对人造成伤害。究竟一氧化碳是蜜糖还是砒霜,这就有赖毒理学家为我们提供答案。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的陈碧玉教授是本地少数的毒理学家,一氧化碳正是她的专长领域,她的研究不只分析一氧化碳的毒性作用,相反的,透过了解一氧化碳的作用机理,她的研究还包括发掘一氧化碳在生物医学上的潜力,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小剂量的一氧化碳其实具有抗炎和抗细菌感染的作用,科学界正在研究利用一氧化碳对抗肺病和癌症。 研究一氧化碳不只是科研上的挑战,她还得力抗社会大众对一氧化碳的负面印象。早年她就受到不少质疑,质疑她为什么执意研究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被普遍认为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外国就常发生民众冬天洗澡时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以及吸入汽车废气自杀,最终因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致死的事件。 [vip_content_start] 虽然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确实很危险,可是换个科学角度来看,她说,我们的代谢过程其实会产生一些一氧化碳,比如当我们受到外力撞击形成瘀伤时,催化血红素降解的血红素加氧酶,会产生一氧化碳、铁和胆绿素(题外话:这是为什么瘀伤初期会变绿色)。她说,既然我们身体在复原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我们何不抓住这一点,探究一氧化碳的用途?而这就是她多年来的研究重点,希望发掘和善用一氧化碳的潜力。 回流大马前在哈佛执教 这位毕业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曾在另一所同样顶尖的哈佛医学院任教。陈碧玉在国外生活超过30年,约莫十多年前回到马来西亚,目前是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的健康科学院研究及对外事务副院长。 她的专业毒理学,简单说就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所谓毒物,未必是毒蛇、毒蜘蛛这种东西才叫毒物,事实上任何东西都可能产生毒性,比如她举例,我们每天摄取适量的盐没有问题,可是吃盐过量则可能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还有水也一样,虽然我们需要水来生存,但如果短时间内摄取过量水分也可能引发水中毒。 当年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研究所时,最初研究生理学,后来专攻毒理学。生理学这个背景有助于她了解人体如何跟毒性周旋,除了研究一氧化碳,她也研究过悬浮颗粒如何损害我们的健康。 求学之路蜿蜒曲折 关于陈碧玉如何成为毒理学家,这个故事说来话长,她的求学经历相当曲折却也相当励志,她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找到真正的理想和热忱。 故事且从她出国留学说起,她13岁就到新加坡念书,后来转往美国马萨诸塞州继续高中学业。这段时期,她深刻感受到亚洲教育跟西方教育的差别,亚洲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法在美国不管用,“在美国即使只是高中,所有测验都是为了测试你对知识的理解,我当时可是花了一些时间去适应这种教育方式。” 开始上大学的时候,不巧遇上经济不景气,她的学费变得没有着落,开始在大学的实验室打工。原本她还挣扎要不要主修音乐,但在实验室眼看教授研究青蛙的伪装术很有趣,她因此认定自己对生物学很感兴趣。 从波士顿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再到哈佛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得到波士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从事微血管研究。然而在波士顿大学不到9个月,她觉得那不是她想做的事,加上在那里受到歧视令她很不开心,所以又开始思索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结果我发现我对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健康科学感兴趣。” 可是问题来了,她的大学GPA其实没有很高分,要进入霍普金斯大学谈何容易?但她还是鼓起勇气,给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健康科学系主任打电话,系主任听了后不禁笑了,说她既然有勇气在报名截止后才来申请,那就给她机会面试。 面试前一天,“我搭了8小时的夜间火车,抵达霍普金斯大学是早上8点,换了衣服后,我轮流去见8位教职人员,每见一人就聊研究聊了一个小时。那天面试结束时已是傍晚六七点,然后我又风尘仆仆坐火车回去波士顿。” 一星期后,她收到录取通知,而且大学答应提供奖学金让她修读生理学博士学位,她当然很兴奋,毕竟那是霍普金斯大学,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可是又一次的,就像她在波士顿大学那样,她并没有很喜欢那时候的学术生活,因为她不满足于只是研究人体。在跟导师商量后,她没有如原定计划那样修完博士学位,而是以硕士学位毕业。 经过一年工作和沉淀之后,她终于确定自己的真爱是毒理学,于是她再次申请霍普金斯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也再次录取她。只不过这一次因为经费有限,她把两年必须上的课在一年内完成,可想而知那年她有多忙碌,她还特意把电视机收在储物间,所以那一年她没看电视,完全专注于研究。 电脑坏惊魂,重写论文获奖 读博士时,她的另一名导师来自耶鲁大学,所以每个周末,她会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霍普金斯大学,开车到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这样每次来回车程就要10个小时。后来发生一件事还差点令她毕不了业,就在她准备提交论文的不久前,她的电脑突然毁了,整篇论文就这样不见,重点是没有备份。幸好大学通融她两个星期,她就在两星期内重新再写论文。 “你猜怎么着,重写的论文跟之前版本仿佛完全不同,但这一次是我发自内心写的,是我真正想要的,不是导师要我做的。导师读了后说这是她读过最好的论文之一,我还得到当年的最佳论文奖。” 把握机会,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博士毕业后,陈碧玉教授曾经在美国能源部工作两年,之后到了哈佛医学院任教。事实上,她曾经申请入读哈佛大学但没被录取,没想到辗转还是来到哈佛医学院,只不过换了个身分。 她的求学途径虽然蜿蜒曲折,但也因为这样而扩大她的跨学科能力与视野。她想告诉年轻学生,“即使你觉得好像没有选择了,但其实还是有选择,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握住。如果不愿意冒险和不懂得把握机会,我现在就不会坐在这里接受访问,而是可能正在马来西亚某个地方当着家庭主妇,就像小时候人家常说你要结婚、你要找个好丈夫。这种说法我很讨厌,因为在你还没有施展能力之前,别人就给你设了框框。这是我想告诉我学生的:别让别人来告诉你好或不好。” 随着年纪增长,她的人生排序出现变化,为了家人她回到马来西亚。综合她在马美两地的教学经验,她认为做研究固然很重要,可是指导别人研究其实更重要也更艰难。现代学术人员不能只困在象牙塔里面,必须考虑研究成果能不能在现实生活实现,以及需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研究推销出去。 年轻人有犯错本钱 别固步自封 这些年在本地大学执教,她认为很多马来西亚学生都很聪明,加上现在网络科技发达,他们能够更轻易从网上学习更多东西,但他们必须明白生活不是只有学习,应该多了解和融入他们所处的社会及文化。 身为过来人,她认为年轻人有犯错和重来的本钱,就像当年她虽然得到奖学金,可是当她发现那不是她的理想就坦然承认自己犯错,然后继续摸索下一步。她劝年轻人不要自我设限,如果有家人和朋友支持当然更好,他们会在你坠落时像安全网那样把你接住。 “但别老是下坠,”她笑说,“也许一两次就好。”
2年前
离开国家队的前国足运动员Daniel黄伟智,不减对足球的热爱,辗转间以教育的形式和足球再续前缘。他一手创办少年足球学院,让儿童及青少年尽情挥洒兴趣。对他而言,成为职业球员不是足球教育的唯一目标,教会学员如何将对足球的兴趣和热诚,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结合,是黄伟智创校的一大宗旨。 报道:本刊 陈星彤摄影:本报 黄安健 周日早上,蕉赖一间国小驶入一辆辆私家车。踏进校门,身侧的草场插满Junior FAM(Junior Football Academy Malaysia)的旗帜,数十名身穿黄色运动服的儿童聚集在草场中央,开始了每周2次的足球训练。 这是Junior FAM租来的练习场地,更是创办人黄伟智与足球学员展开梦想的圣地。在担任国足期间,黄伟智跟随国家队前往世界各地,有幸和国际选手交流,“我意识到马来西亚在足球教育方面有许多不足,以致在国际缺乏曝光率。” 一年后,黄伟智退出国家队出国深造,再后来他亦没有从事相关的职业,但对足球的热爱依旧不减。直到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俄罗斯Junior足球学院代表,瞬间唤醒心中的渴望。他决定将这个以连锁形式经营的Junior足球学院带入大马,让人人都有学习足球的机会。 踢球出路广,职业选手不是唯一选择 视线转移至训练场地,雨后的泥泞无阻学员的热情,他们整齐地排成一列,练习带球后射门,引起阵阵欢呼。另一组孩童围成一圈互相传球,黄伟智与其他的教练在一旁,时不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不要使用脚尖传,要习惯使用脚板内侧控制。”这也是初学者最容易犯下错误。 除了基本的传球、控球和带球等动态训练,黄伟智也会教导理论课,告诉孩子足球赛的相关知识。他说:“正如篮球一样,足球也有前锋、中场等排兵布阵,会透过电视机向小朋友讲解。 “凡对足球有兴趣、介于6岁至16岁的孩童均可报名,训练强度则会按年纪调整。” [vip_content_start] 谈及Junior FAM与其他足球学院不同之处,黄伟智强调这里不一味注重输赢,把足球运动定义为比赛,而忽略更重要的教育意义。透过服从规则,他指出学员懂得守纪律,且养成准时的好习惯,更会从反复失败的过程训练意志力。 黄伟智坦言,能获选入国际知名俱乐部球员的几率少之又少,“大概只有0.001%吧。”因此他教育学员,即便未来无法成为职业球员,也可以当教练或在该领域担任行销位置,甚至是以管理等不同的形式延续对足球的热爱。”正如他开创Junior FAM,运用活动策划的经验,成功吸引国际俱乐部的注意,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对足球有梦的孩童。 打破种族刻板印象 放眼望去,受训学员不分种族打成一片,打破对足球的刻板印象。他透露,在大马的足球学院大多以马来语授课,“我们这里的教练以英文授课。” 其中让他最自豪的,莫过于让一名印裔学员与世界足坛英雄蒂埃里·亨利(Thierry Henry)“切磋”球技。“为了迎接世界杯,歌手黄明志找上我,他除了请我担任足球的技术指导,也要我找一名华裔学员当MV主角。”惟黄伟智最终推荐一名印裔学员、8岁的Mitrran出镜,“我和黄明志说这里不分种族、看的是实力。” 在前法国名将加持下,加上Mitrran在MV完美复刻亨利球技的出色表现,令许多足球俱乐部对他“虎视眈眈”。黄伟智透露,Mitrran举家趁此机会搬到英国生活,更接近知名俱乐部,“我相信Mitrran一满16岁,就会有代表找上门与他签约。” Junior FAM也是少数获得我国教育部和马来西亚足总(FAM)背书的足球学院。黄伟智坦言,一般足球学院专注在赢比赛,不曾思考下一步怎么走,“如果赢了这场比赛,我会思考这笔钱要用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 疫情是转机,与西甲签约合作 过去两年,全世界的足球赛事因疫情喊停,黄伟智未曾停下脚步,成功带领Junior FAM和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LaLiga)确定合作关系,成为东南亚第一人。而Junior FAM取得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具竞争力的足球联赛的信任,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他国更不断向黄伟智“取经”。 回想过去种种,他笑着说:“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努力,但也是好彩(运气)啦。”当时西甲代表来我国交流,黄伟智把握机会上前交流、分享Junior FAM的教育理念获得肯定。他说:“西甲一连串活动因为疫情停滞,他们也在寻找新的合作可能,碰撞出火花就和我们签约了。” 在黄伟智的牵引下,东南亚地区的LaLiga Youth Tournament今年7月在槟城掀开序幕,吸引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约50个队伍参赛。除了让青少年可以与他国人才交流外,他直言这为我国旅游业带来160万的收入。 此外,西甲代表今年也曾到访该学院,挑选一名学员到西班牙试脚,“这名学员预计明年6月出发到西班牙,我们也全面提供机票和生活费。”黄伟智透露,Junior FAM计划和曼谷最大的足球俱乐部签约,届时20位出色的学员,将有机会走出大马与国际好手交流。 国家足球体系弊端多 回顾Junior FAM成立至今5年,黄伟智感叹一路走来不易。他不讳言政府“不给力”,虽然曾为购买练球设施和修复训练场地,多次写信向公家机关要求拨款,最终都石沉大海。 同时,黄伟智坦言我国少年球员的实力还不到国际水平。为了吸引更多国际俱乐部的注意,黄伟智与团队对外筹款、计划在5年内建一所足球学校。他欲让有意在足球界发展的孩童住在里头、定时接受训练,“这同于大学学位(degree)的概念,学员完成教育后可以领取国际足球证书。” 视足球教育为人生志业 而“好教练难请”也是该学院面对的难题,“教小朋友不容易的,他们会不听话、不明白你的指示,所以教练要有很大的耐心,他需要真的很喜欢很喜欢(足球)。”在访谈的过程中,黄伟智一而再强调,从事足球教育需要很大的热情支撑。 “我从小就爱玩足球,我睡也足球、吃饭也足球。”因此当有机会重返足球界教育下一代,黄伟智毫不犹豫往前冲。“虽然我已经40了,但内心还是个小朋友,更喜欢和他们交流,加上我也很喜欢足球,所以足球教育就是我的life career(人生志业)。”他说。
2年前
如果本地有所谓的“十大最美校园”票选或排名,吉隆坡施泰纳学校(Kuala Lumpur Steiner School)肯定名列其中,因为单凭其位于首都吉隆坡,却又被森林围绕的清幽环境,在地理上就已经得天独厚,是学生最好的大自然教室。 報道:本刊 梁慧穎 攝影:本報 林毅鉦    很多吉隆坡人都没听说过“施泰纳学校”,但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所学校虽然位于吉隆坡,可是地理位置相当隐蔽,四周都是山林作为自然屏障,许多人断不会想到原来城市里还有这样一所低调的森林学校。 吉隆坡施泰纳学校注定跟其他学校不一样,除了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因为这是一所体制外学校,实行源自欧洲的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是奥地利哲学家史代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创建的教育方法,因此也称史代纳教育,是一种主张身心灵平衡发展和亲近大自然的人性化教育。在吉隆坡施泰纳学校,学生没有考试也没有一堆写不完的作业,反而隔三岔五就去后山健行或去户外教学,过着跟传统学校学生很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学校缘起:孩子是创办动力 这所学校2018年创立,灵魂人物是建筑师黄晓斌(Clement Wong)和妻子苏诗云,学校缘起要从他们的大儿子开始说起。 [nonvip_content_start] 话说他们大儿子小时候非常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又会作诗,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感受力。可是进入华小以后,黄晓斌说:“他慢慢一年一年地转变,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活跃。在他四年级那年,我们还被老师叫去学校,说我大儿子成绩退步了,就连我们平时在家里用英语交谈,他的英语都退步了。那时候,Grace(苏诗云)和我觉得可能孩子不适合体制内教育,所以决定送孩子去体制外的学校。” 当时,他们对华德福教育还了解不深,于是先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然后一边摸索一边找资料,渐渐对华德福教育有了更多认识。与此同时,他们回想起多年前在峇厘岛参观的绿色学校(Green School),这所学校用竹子建成,无论环境或课程都与大自然完美结合,夫妻俩非常惊叹,从很多年前就梦想如果有机会,他们也想要打造这样一所学校。 身为建筑师和城市家长,黄晓斌对吉隆坡眼光独到,知道应该往哪里找世外桃源。他说:“我当时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这间学校必须在吉隆坡市区内,必须有肥沃的土壤、不受污染的水源和很大棵的树,因为我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很幸运的,多年前他找到了现在这片校地,地主是一对住在里头的年迈夫妻,因为没有能力打理而答应把这块地租给他兴办学校。 招生会人数超出预想一倍 有了校地后,接下来是筹备师资,他们认识了从台湾毕业的华德福老师黄琪翠,再透过她邀请德国的资深华德福老师乌苏拉·尼克莱(Ursula Nicolai)担任学校顾问。苏诗云说:“从那时开始,对的人陆陆续续进来,他们都是有经验的华德福老师,而且受过师训。” 2018年,学校举办招生说明会,原本邀请150位家长参加,结果来了300位家长。黄晓斌如今回想仍然很感动,他说:“其实有很多因素,包括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开始的。” 吉隆坡施泰纳学校2019年正式开课,最初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到今天已拓展至3岁的幼幼班、4至6岁的幼儿园以及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目前全校大概有70位学生和二十多位老师,其中5位是类似班导师的主课老师。 华德福教育特色:玩乐中学习也在探索生活 对于华德福教育,许多人的印象是学生很自由,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不禁好奇他们到底学到多少东西。但其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目的,而且经过扎实的课程设计,并非毫无缘由放任不管。例如在吉隆坡施泰纳学校,学生到了三年级会开始种稻,目的除了让他们了解食物来源之外,他们还需要懂得计算秧苗之间的距离和为谷物称重,而这些其实都是数学。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学习一些关于种稻的诗词,领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华德福教育有一点跟传统学校非常不一样,主流学校的学科划分得非常清楚,比如中文课就中文课,历史课就历史课,学科之间好像互不相关。但是华德福学校主要采用主题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打破学科壁垒,以一个主题贯穿所有学科。例如采访当天,五年级学生的学习主题是“古希腊”,他们会在大约4周的时间内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学习历史、地理和语文,另外还制作古希腊陶器,甚至在校园举办茶会,享用他们想像中的希腊食物,比如面包、芝士和橄榄。 另外一点跟传统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没使用统一的教科书,他们的课本基本上都是自己编写的。考试也不存在于这所学校,至于要怎样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黄晓斌说,华德福老师受过训练,懂得观察孩子的个性和学习需求,然后按照孩子的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每年也会邀请家长一起来讨论孩子的学习近况。 华德福教育理念:3阶段学习真善美 现今许多家长都担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是支持华德福教育的家长不会这么着急,因为华德福教育主张配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呼应他们的需求,大致是每7年分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侧重的目标不大一样,比如: ·0—7岁(幼儿阶段):意志力的发展阶段 ·7—14岁(小学阶段):情感发展的主要阶段 ·14—21岁(中学到大学阶段):思考发展的主要阶段 如果以“真善美”来对应华德福教育的3个阶段,黄晓斌说,0至7岁是学习“善”;7至14岁是学习“美”;14至21岁则是学习“真”。他解释,幼童是靠感官学习,所以0至7岁这个阶段应该启发感官,多感受大自然还有周围的一切。 “上了小学后则是给予情感上的滋润,这时候的孩子会学习很多跟‘美’有关的事物,例如美术、音乐、诗歌和书法,好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是美丽的,然后因为感动而去学习。但我们不会只给孩子看见美好的一面而不看见世界的另外一面,所以上了中学就是发展思考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去了解和思考真实的世界。” 黄晓斌以他的18岁大儿子为例,过去一直都有在周末接受华德福教育,在大儿子14岁之前,“我们尽量不去管左脑右脑开发,时机到了他就像拉满的弓一样,一放手就冲得很远。”后来他的儿子在差不多中学的年纪,就开始跟家长讨论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这类严肃话题,而且参加很多活动,并没有与真实世界脱钩。 黄晓斌说:“很多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华德福学校的孩子一直在玩,没有学到东西,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学业而言,他的大儿子在IGCSE(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考获比许多国际学校学生更优异的成绩,所以接受华德福教育的孩子,在学业上未必会比别人落后。 校方的烦恼也是成就,孩子课后不想回家! 吉隆坡施泰纳学校刚创立的时候,前来询问详情的家长主要有两种。黄晓斌说,一种是先被森林环境吸引,之后才慢慢了解什么是华德福教育的家长;另一种是通常接受华文教育特别是独中教育的家长,他们早已听说华德福教育,因为华德福教育而想要把孩子送来这里。 家长谢菀倩对华德福教育的接触始于2020年,在那之前,她的女儿在普通幼儿园上学,居家学习期间有一份剪报作业,要从报纸剪下所有“The”英文字,结果剪了一小时,她问女儿到底学到了什么,女儿说不知道,当下她下定决心替女儿转校,因缘际会认识了华德福教育,还成为吉隆坡施泰纳学校的联合创办人。 教育不是做给家长看 从女儿过去的学习经验,她觉得现今的一般幼儿园常常让孩子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或流于表面,主要是做给家长看。”相对的,在华德福学校,所谓“Free Play”是真正让孩子从玩乐中学习,老师只在一旁观察,孩子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在培养情商和社交能力,比如如果发生冲突,这里的老师不会介入要求谁向谁道歉,而是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和从错误中学习。 此外,华德福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她举例:“在女儿以前的那间幼稚园,有阿姨是专门带孩子去上厕所的,阿姨会提醒孩子洗手和注意清洁,可是这里(吉隆坡施泰纳学校)的孩子如果到了一定年纪是要洗厕所的。” 比起体制内教育的学生,她觉得华德福教育的孩子有一点特别幸福,“他们从小就一直学习音乐、美术、天文、地理等知识,没有东西会因为考试而需要被牺牲,我们要保护的是孩子对于学习的热忱。” 谢菀倩是八打灵公教中学和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生,自从认识华德福教育之后也开始接受培训,目前协助吉隆坡施泰纳学校筹备中学课程。身为传统教育体系出身的家长,她坦言不是每个家长都认同华德福教育,可是对于孩子而言,她认为华德福教育其实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华德福教育尊重每个个体,照顾不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身心灵需求。 不用3C教材,保护孩子的学习热忱 吉隆坡施泰纳学校位于武吉兰樟,距离繁忙的大道其实不远,但因为校园被山林包围,所以与外头的车水马龙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 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教室,这里的学生没有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教室里也不见电子教材设备。对于是否担心学生会有数码落差这个问题,黄晓斌从容表示,电子产品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使用,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上手。 他强调:“我们没有排斥科技,我们是很支持科技的,但我们对科技的看法是这样:如果孩子要了解科技,他应该从科技的根本开始了解,比如如果要讲数码,那应该是从二进制开始。我们要教的,是他对学习的科目有很浓厚和热切的热情。” 之前我国实施行动管制令,对学校教学确实造成很大影响。苏诗云说,家长把孩子送来这里就是希望孩子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可是MCO期间学校只能远距教学,那时候的对策是老师准备很多教材让家长带回家,要求家长多花时间辅助孩子学习。 如今学校一切恢复正常,采访当天,老师和学生都忙着准备第二天前往槟城和十八丁的考察行程,放学前还去后山走了一圈。 如果真要说办学的难处,黄晓斌一脸正经说道:“我们有个很大问题,就是孩子下课后不想回家!” 可是很显然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对他造成困扰,反而是办教育的一种巨大成就感。
2年前
虽然舞蹈科学在本地还不受重视,可是麦皓洋依然希望将来毕业后回来这里贡献所学。她想要回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韩国既然有市场,那么留在那边就好,她却觉得学了就是要回来开拓这个市场。 每当麦皓洋告诉别人她在韩国学舞蹈,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问:“是去学K-Pop舞蹈吗?” 非也,她到韩国不是当练习生学K-Pop舞蹈,而是在大学读舞蹈系,目前在韩国政府资助下攻读舞蹈科学硕士课程。 曾经,她担心读舞蹈系将来没出路,可是她现在很想大声地告诉大家,舞蹈系不是只有跳舞,也不是只有职业舞蹈员这条出路,她现在更有兴趣当舞蹈员的坚强后盾,运用舞蹈科学知识照顾舞蹈员的生理与心理。 近年,运动科学越来越受重视,大家都明白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除了比技能还比心理素质,而运动科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运动员提升身体跟心理极限。 如今,职业舞蹈员也跟运动员一样,无论生理或心理都应该得到照顾,所以目前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舞蹈科学(Dance Science)这个学科渐渐受到重视。 麦皓洋(26岁)现就读韩国艺术综合大学舞蹈理论系,专攻舞蹈科学。她说,舞蹈科学概括舞蹈解剖学,通过了解身体运作方式,一方面帮助舞者预防损伤,另一方面帮助舞者提高舞蹈水平。另外,舞蹈科学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例如通过舞蹈治疗患有身心障碍的小朋友,以及回过头来关注职业舞者的心理素质。 比起跳舞 对舞蹈理论更有兴趣 麦皓洋本身从小学习民族舞蹈,中学毕业后,她曾犹豫要不要报读舞蹈系,因为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跳舞能当饭吃吗?不如把舞蹈当作兴趣就好,把书读好才重要。”反而是她的父母一直鼓励她,说“你现在不跳,以后老了想跳也不能跳”,于是她在父母支持下,报读国家文化艺术学院(ASWARA)的一年制基础课程(Program Asasi)。 读完基础课程后,她原本有意继续在ASWARA读舞蹈学士课程,不过刚好那一年,韩国的大学舞蹈团来马来西亚表演,她看了后觉得非常惊艳,因此改变主意报读韩国的檀国大学舞蹈系,主修现代舞蹈。 [nonvip_content_start] 檀国大学这个课程以跳舞为主,到了大二大三才有比较多理论课,例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和舞蹈解剖学。当时她就觉得,比起跳舞,她对舞蹈理论更有兴趣,而且因为她精通中英双语,对找资料写报告特别有帮助,所以她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决定以后要走舞蹈科学这条路。 从檀国大学毕业后,她申请韩国政府的亚洲艺术奖学金(Art Major Asian),这个奖学金只限外籍生申请,除了免学费之外,每个月还提供大约3000令吉生活费,过去曾有几位ASWARA毕业生受惠。她申请的那年,申请者有四百多位,最终只有16人得到奖学金,她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开始在韩国艺术综合大学展开硕士班生涯。 什么是舞蹈科学? 今年3月起,麦皓洋在韩国艺术综合大学修读舞蹈理论系硕士课程,这个科系主要有舞蹈科学、民族舞蹈和舞蹈美学这3大领域,她选择专攻舞蹈科学,尤其是体能训练还有心理辅导这两个方面。 舞蹈科学的学科领域跟运动科学极为相似,只不过舞蹈科学更专注于舞蹈运动。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说,长期跳舞不但对舞蹈员的体能是很大消耗,舞蹈员也会容易受伤,因此如今欧洲很多专业舞团都有按摩师或物理治疗师,帮助舞蹈员预防伤害。 与此同时,外国很多舞团也开始重视心理辅导,因为某种程度上,舞蹈员跟运动员一样,必须忍受艰苦训练和下台后的空虚感,如果心理上没有得到照顾,他们会在舞蹈这条路上走得很煎熬。 事实上,舞蹈科学不只是着眼于舞蹈员身上,有部分研究是面向一般大众。例如她的班上,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舞蹈系出身,有些人以前读心理系,他们来研究舞蹈科学是为了运用舞蹈元素去治疗特殊群体,比如自闭症儿童。 麦皓洋分享经验,希望纾解徘徊者的茫然 作为从小学舞蹈又热爱舞蹈的人,麦皓洋曾经梦想加入专业舞团,可是当她看过很多舞蹈员比她优秀之后,知道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所以很久以前,她就已经不强求一定要当职业舞蹈员。 趁着今年暑假回到马来西亚,她主动联络【新教育】才促成这次的访问。她接受访问不是因为想要说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有感于从前没有人告诉过她,原来读舞蹈系除了跳舞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领域是值得探索的。如果她早知道这些资讯,也许当初就不会那么犹豫,所以她希望通过这次访谈,告诉那些还在舞蹈系门口徘徊的人,他们其实有很多选择,未来不是只能当舞蹈员。 如果真的想要走舞蹈这条路,她认为视野一定要打开,不要只懂一种舞蹈。比如她小时候学民族舞蹈,大学时转去跳现代舞,可是民族舞蹈的底子一直都在,扩大她对舞蹈世界的认知。“像我最近写的一篇小论文,是关于印度舞蹈员的舞蹈动作跟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我发现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们不要只学一种舞蹈,也不要只看一种舞蹈,应该多去接触不同东西。” 希望回国贡献所学 推广舞蹈科学 在韩国留学这些年,有些人误会她是去学所谓K-Pop的韩国流行舞蹈。据她所知,韩国一些地方大学确实有教K-Pop舞蹈,但K-Pop舞蹈只是其中一种流行舞蹈,学生还必须学习其他种类例如锁舞(Locking)舞蹈,而且这种课程通常只有文凭(Diploma)水平,未达学士水平。 她认为韩国社会有一种很好的风气,就是民众愿意付费看表演,看表演在当地是一种日常。她说:“因为有这个市场,所以慢慢会有人去思考舞蹈员是不是应该好好休息?是不是应该接受物理治疗?马来西亚如果要养成这种风气,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虽然舞蹈科学在本地还不受重视,可是她依然希望将来毕业后回来这里贡献所学。她说:“我想要回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韩国既然有市场,那么留在那边就好,可是我觉得我学了就是要回来开拓这个市场。” 目前在她的大学,她是系上唯一的马来西亚人,她给自己的目标是学得越多越好,“回来马来西亚就可以把知识散播给像我这种喜欢舞蹈,可是又不想做dancer(舞蹈员)的人。” 韩国留学的那些事:勤学有奖打工实习 到韩国留学,首先必须克服语言障碍。虽然她以前在马来西亚看很多韩国综艺节目,可是并没有真正学过韩文,所以她到韩国报到之后,必须先在大学上韩文课,过关了才能够入读学士班。 通常,外籍学生需要学习半年至1年才过关,但她只学了6个月就以班上第一名毕业。尽管如此,当她正式进入舞蹈系一年级,班上只有她一个马来西亚学生,“同学讲什么我听不懂,教授讲什么我也听不懂,只好向身边的人请教,请同学放慢再跟我讲一次,回去后我再听,一直到听得懂为止。” 要学好韩文,其中一个好方法是参加课外活动。她在校期间非常活跃,担任过留学生学生会的副会长,以及在大学的英文报社当编辑。大四那年,她还到韩国一家舞蹈经纪公司实习,至今依然在这家公司打工。 在檀国大学的4年,她的成绩一直都优秀,得过全班第一甚至全系第一,几乎每年都得到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加上她有接一些翻译和主持活动的工作,所以在檀国大学那4年,她几乎没跟父母要过钱,不然韩国学费一年大概要三万多令吉,生活费每个月也需要大概2000令吉,而这还不包括昂贵的住宿费。 先适应韩国生活 别急着进大学本科 对于有意到韩国留学的本地学生,她的建议是如果经济能力允许的话,不如先到韩国学韩文,然后才进入大学本科。这是因为她发现有些人先在本地学韩文,去到韩国还未来得及适应当地生活就马上进入大学本科,结果搞到自己人仰马翻。所以可以的话,她建议本地学生给自己一段缓冲期,到韩国一边学韩文,一边适应当地生活。 另外,如果是到韩国念艺术,她认为不一定要到艺术大学,不妨考虑像檀国大学这种综合型大学,因为综合型大学通常有比较多外籍生,校方也比较懂得照顾他们。她目前就读的艺术大学很少外籍生,她觉得如果不是因为她有一定的韩语能力,恐怕也很难适应那边的生活。 对于韩国,许多外籍生总是抱着各种美好想像,有些人还一边留学一边追星,她认为追星没有错,只要不会影响学业就好。 “其实不管到哪一个国家留学都好,电视上看到的和现实中经历的总是不太一样”,她认为这是所有留学生出国前必须认清的事实。
2年前
ESG比较是针对企业,过去我们评估公司好不好,都是从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来判断。可是纳入ESG的考量后,当我们要判断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我们还要看这家公司是否好好处理污染问题、有没有善待员工等等。大家千万别小看ESG,因为ESG就好像公司的体检报告,会影响投资人特别是外资的投资意愿。 报道:本刊 梁慧颖 近年大家都在谈永续和ESG,现在只要在本地求职网站输入“Sustainability”(永续)和“ESG”两个关键字,就会分别出现超过2000笔和超过60笔的搜寻结果,许多大企业都抢着要这方面的人才。 当永续发展和ESG人才成为热门职缺,大学方面是否准备好了呢?我们的大学到底有没有相关的学位课程? 先说一个真实案例。拉曼大学助理教授陈国荣博士有一位环境工程系学生去年毕业,这位毕业生目前在本地一家银行工作,许多人都有同样疑问:环境工程跟金融机构有什么关系?银行要工程系学生来干嘛? 原来,这家银行有一个团队,专门协助银行实现永续发展和ESG目标。ESG的“E”指的是环境(Environmental),即使金融业少有排碳和制造污染,但是如今也无法避环境议题,所以银行录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现在不只有这家银行向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的毕业生招手,因为全世界很多银行都在谈绿色金融,例如利用融资的影响力,扩大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投资,或是相反的拒绝向破坏环境的企业提供融资贷款。 [vip_content_start] 陈国荣是拉曼大学工程与绿色科技学院的助理教授,也是“环境科技”和“永续建筑管理”这两个硕士课程的主任。他说:“就业市场正在改变,现在即使不是环境领域的企业都要找懂得‘永续发展’的学生,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关注ESG,可是又不是每个公司都知道应该怎样做,所以需要找这方面的毕业生。” 什么是ESG? ESG的字母拆开来是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评估公司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指标,如今好公司的定义是必须能够兼顾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不能只懂赚钱。 很多人也许对ESG感到陌生,但是其概念和原则其实并不新。陈国荣说,联合国1987年发表布伦特兰报告(又称《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就提到了永续发展的概念,定义永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随着气候暖化、贫富差距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联合国又在2015年宣布17个永续发展目标(SDGs),永续发展目标是各国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共识及方向。 ESG则比较是针对企业,过去我们评估公司好不好,都是从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来判断。可是纳入ESG的考量后,当我们要判断公司值不值得投资,我们还要看这家公司是否好好处理污染问题、有没有善待员工等等。大家千万别小看ESG,因为ESG就好像公司的体检报告,会影响投资人特别是外资的投资意愿。 ESG范围广 课程需要是跨领域 了解什么是ESG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对ESG很重要。陈国荣说,如果要开发再生能源、处理污水和减少碳足迹,环境工程和绿色科技能够在这方面帮上忙,因为这个专业主要就是运用工程技术来防治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他举例,假设我国政府未来决定征收碳税*,很多公司必然会为了避免被征收碳税,所以想方设法减少商品的碳足迹,这时候这些公司就非常需要绿色科技。“试想一想,如果有两家公司同时生产同一种商品,其中一家公司运用绿色科技,另一家公司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那么哪一家公司比较可能因为减少商品的碳足迹而少缴一些税,所以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和更有竞争力?” 近年,本地只要稍有规模的公司都在谈ESG,有些公司甚至找上大学,询问该如何实行ESG目标。 目前拉曼大学未有ESG单一学科,不过ESG的概念和原则已融入一些课程的单元里。陈国荣说:“比如我们有一个必修科,是所有工程系学生都必修的,叫‘工程师与社会’,这个科目会教一些关于永续发展的内容,还有跟学生谈什么是专业操守。另外,我们环境工程系有一个科目叫‘环境管理系统’,这个科目包含ESG元素,会谈到ISO标准。” 以上所说的是学士课程,至于硕士课程方面,大学会安排业界人士跟学生分享经验,分享他们如何执行ESG目标。虽然大学大可以自己开一门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ESG,可是如果要谈如何实践ESG以及如何为ESG评分,他觉得还是由有实务经验的业界人士来分享会更好。 由于ESG牵涉范围非常广,因此如果大学要教ESG,他认为这门课应该要是一个跨领域课程,除了出动工程系讲师,还应该邀请商学系和其他科系,比如社科学院的讲师一起来开发及教授这个课程。 *碳税(carbon tax)是针对某些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务,依照排放量来征收的一种环境税。 环境相关的硕士课程正夯 现今大学生到底对ESG了解多少呢?依陈国荣观察,大学生对ESG的了解不算深入,虽然他们大概都说得出ESG代表了哪3个方面,可是至于要怎样实践ESG,他们则可能不大了解。无论如何,他们对了解什么是“永续发展”,毕竟全世界谈永续发展已经谈了好多年。 目前,陈国荣在拉曼大学负责“环境科技”和“永续建筑管理”这两个硕士课程,意外的是,许多新生的本科不是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而是来自商学系、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其他学系。他曾经问过这些学生为什么选择环境科技这个专业,他们的答案不外乎都是因为气候和环境议题越来越重要,所以想了解如何能够达到永续发展,以便提高本身的工作竞争力。 更多企业关注并加入环保 拉曼大学教学中心主席魏翠仪博士说,ESG通常是以间接方式融入课程,目前拉曼大学未有学士学位课程专注于永续发展。如果要说跟环境发展最有关系的学科,那就是工程与绿色科技学院的课程,例如环境工程学士学位,其科目包括了环境管理系统和固体废料管理。 魏翠仪也是拉曼大学工商与金融系助理教授,她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ESG和永续发展,例如在酒店业,现今很多酒店都鼓励房客重复使用毛巾,减少毛巾洗涤次数;在消费品工业,冷气机制造商生产比较省电的变频式冷气机;在物流方面,物流公司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减少网购包装所引起的垃圾问题。 虽然环保不算新课题,但是她说,气候变化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令大众意识到永续发展刻不容缓,因此ESG这几年才会越来越受重视,包括像金融业,借由融资来扶持绿色产业还有推出绿色债券。 无论是永续发展或者ESG,未来肯定还是会经常被提起,大学生不能对此一无所知。诚如陈国荣所说,如果有两位大学毕业生同时去应征工作,其中一位懂什么是ESG,另一位却对ESG一问三不知,你猜哪一位录取机会比较高? 外国课程趋势 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大学,专注从经济和环境角度去谈永续发展的课程多属硕博士课程,很少见学士课程专门探讨永续发展。但是国外已有大学开办跟永续发展有关的学士课程,比如香港科技大学有个课程叫作“理学士(可持续发展及绿色金融)”,这个4年制课程旨在培育学生于商业、金融、环境及永续发展等领域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根据香港科大网站介绍,这项课程涵盖的重点课题包括ESG投资、绿色金融管治、永续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及循环经济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投资和零售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ESG咨询和报告、企业融资和私募资本管理等不同方面发展个人事业。 另外,香港中文大学多年前首开先河开办一个关于永续发展的课程,叫作“可持续旅游社会科学硕士课程”(MSSST)。这个课程结合环境管理与永续发展的原则,帮助学生探索在香港以至其他地区推动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方向。 当外国大学出现越来越多跟永续发展有关的课程,本地大学未来几年会不会也开始出现这类课程呢?
2年前
报读公立大学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被分发到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学和科系,那么到底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绕过高教部的UPU,直接向属意的大学和科系提交入学申请? 有!办法是有的,因为现今许多公立大学都有自主招生的机制,意思是学生可以直接向大学申请入学,无需经过UPU,不过条件是…… 目前本地学生报读公立大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高教部的UPU(Unit Pusat Universiti)网站申请。所有公立大学的科系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招生,然后依据申请者的志愿和成绩分发大学和科系,直至科系的学额填满为止。 然而,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申请者即使成绩非常优秀,也未必能够进入向往的大学和科系。那么除了UPU,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提高录取机会? 答案是有的,因为现在许多公立大学都有自主招生或独立招生的机制,意思是绕过UPU,开放一小部分学额供学生直接申请。 这些自主招生的管道,在不同大学有不同名称,例如在马来亚大学叫作“SATU”(Saluran Terbuka Universiti Malaya);在理科大学叫作“USM+1”;在博特拉大学则是“替代管道”(Saluran Alternatif)或“T20课程”。 这些特别管道并不是让人走后门,因为通过这些管道入学的学生,无论申请条件、课程内容和上课地点,其实都跟UPU管道的学生相同,绝无特权之说。要说最大的分别,那就是学费,通过这些管道入学的学生必须“按原价”缴付全额学费,而公立大学的全额学费,其实就相当于私立大学的学费。 [nonvip_content_start] 不同管道,但殊途同归 马大的SATU管道由马大教育推广中心(UMCCed)负责招生。UMCCed企业通讯经理莫哈末查基表示,UPU学生通常都获政府补贴80至90%学费,但通过SATU入学的学生则无此优惠,他们需缴付全额学费。比方说,UPU学生可能每学期只需交1000令吉学费,SATU学生却需交8000至1万令吉学费。(注:SATU学生一样可以向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贷款,贷款额度按公立大学类别计算)。 虽然学费不便宜,但他说很多学生因为一心想要就读马大的特定科系,所以即使学费比较贵,他们也在所不惜。 UMCCed从2018年开通SATU管道,刚开始只有五六个学士课程供选择,但目前可选择的课程超过70个,包括马大非常热门的医学系,还有华社关注的中文系。莫哈末查基说:“SATU提供的名额不多,每个课程只释出大约5至10个名额,先到先得,额满就停止招生。” 他强调,SATU和UPU虽然是两个不同管道,但无论哪个管道,对学生都是采取同样标准,比如说,如果某某课程将面试列为入学条件,那么SATU的学生也必须面试,总之没有特别待遇。待学生入学后,“其他学生经历的事情,SATU学生也会经历,基本上他们的经历不会有分别,包括毕业文凭也会是一模一样。” 给UPU落榜生多一次机会 为什么公立大学要设立这样的招生管道呢?最主要原因是要给那些UPU的落榜学生多一个机会进入他们属意的大学和科系。此外,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是大学需要增加收入,因为现今各大学的开支越来越庞大,校方必须想办法开拓收入来源,于是向部分学生征收全额学费便成了方法之一。 这些管道几乎都是在最近的五六年里成立,许多民众要不是完全没听说过,不然就是一知半解。理大招生处高级助理注册官诺阿兹玛哈尼透露,很多学生不知道原来经由这些管道入学必须缴付全额学费,所以当校方向他们解释,他们都相当震惊。 至于公立大学的全额学费是否划算,这就要看你选择的是哪所大学和哪个科系,以及跟哪一所私立大学做比较。要知道私立大学的学费差距颇大,就看你是跟学费高昂的私立大学比较,还是跟学费低廉的大学比较。以下举几个例子: 最主要考量:负担得起学费吗? 已经向UPU申请的人,可不可以同时向大学申请?答案是可以的,学生可同时两边申请,等录取结果出来再决定要怎样取舍。 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一次填写多个志愿,以马大SATU为例,学生一次可以填写5个志愿,如果5个志愿都落空,校方会给予学生其他建议,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合适的课程。 如果你考虑通过这些特别管道申请入学,莫哈末查基提醒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一、由于学费没有减免,因此申请人必须确保有足够财力负担未来几年的学费。 第二、尽早申请,因为学额先到先得,额满即停止招生。 特别招生管道简表 除了SATU和USM+1这些管道,本地公立大学还有其他一些课程是通过独立管道招生,例如远距学位课程(Remote Learning),还有SPM毕业生可以申请的文凭课程(Diploma)。以下以马大、理大和博大为例:  马大特别招生管道 SATU ·超过70种学士学位课程供选择。 ·开放给STPM、A Level、IB和其他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申请。 SATU最热门的12种学士学位课程 1.医学与外科 2.法律 3.电脑科学(人工智慧) 4.电脑科学(数据科学) 5.电脑科学(软件工程) 6.国际研究与策略 7.社会保障 8.生物科技 9.药剂学 10.生物医学 11.英国文学 12.牙科 文凭课程(Diploma) ·4种课程供选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会计。 ·两年制课程,学费1万7750令吉(不包括住宿费)。 ·SPM毕业生可申请。 远距课程(Remote Learning) ·包括本科和硕士课程 网站:www.umcced.edu.my 联络号码:012-5387 027、011-6340 5373、019-3595 952、012-3484 751、019-2650 458 https://pohon.usm.my 博大特别招生管道 替代管道(Saluran Alternatif)或T20课程 ·超过80种学士学位课程供选择 ·开放给STPM、A Level、IB、AUSMAT和其他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申请 ·直接向大学子公司——UPM Education & Training Sdn Bhd提交申请 网站:www.upmet.upm.edu.my 联络号码:03-8959 3405/03-8959 3404/019-4290 348
3年前
既然知道以后都要走商业会计这条路,何不直接报读会计专业课程? 读完会计专业课程以后,如果不想当会计师可以吗?当然可以,本期【新教育】访问的3位人物,他们都具有特许会 计师的专业资格,可是他们选择走不一样的路,目前从事的工作跟会计没有太大关系。 虽然他们没有当会计师,但这不代表以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相反的,恰恰因为过去的那些训练,他们能够敏锐洞察商业脉动,所以其实在任何岗位都可以找到立足点。 ● 谢裕欣,泰国Agoda财务营运专员 ● 陈暐坚,贝恩咨询公司管理顾问 ● 张燕婷,Scatec能源公司资产经理 上述3人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工作,看似没有交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特许会计师的专业资格。 谢裕欣:确定未来走向,不如直接报读专业课程 谢裕欣(27岁)当年A Level毕业后是这么想的:以后经商的话,如果看不透公司的财务状况,就无法真正了解公司运营得怎样,因此不如去学会计,学懂会计便能透视公司的营运状况。 至于为什么不选择大学的会计学士课程(Bachelor of Accounting),而去读会计专业课程,是因为她觉得既然知道以后都要走商业会计这条路,何不直接报读会计专业课程?她说,报读会计专科课程,不但以后可以早点出社会工作赚钱补贴学费,而且至少身分是个专业人士。 在那之前,她没学过会计,所以刚开学时有段日子有点慌张。其中几个科目她非常不喜欢,例如法律与税务规划,但如今回想起来只觉得这些都是苦口良药,因为出来工作后,她发现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财务,就必须对方方面面都有一定了解,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各部门的情况,跟不同部门的人好好沟通。 她最初是做外部审计,后来转去内部审计,觉得内审比外审有趣多了。她辗转在几家公司工作,包括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目前职位是泰国Agoda的财务营运专员。 她把过去所有工作经验融会贯通运用在现在这份工作,目前主要职务是紧盯财报的业绩数据,如果发现蹊跷就要找出源头,然后找相关人士商讨如何解决问题。这跟她以前从事审计不太一样,因为审计人员比较像是独立的第三方,而现在这份工作比较多是在前方为公司把关。 陈暐坚:外国人认得会计专业文凭,未必认得某某大学的学士文凭 陈暐坚(29岁)跟谢裕欣一样,都是中学毕业后直接报读会计专科课程。他说,他当年SPM成绩不是非常理想,心想如果报读大学预科课程,学费起码一万令吉,读完后还要花几万块和三四年时间才能得到学士学位,不如干脆去念会计专业课程,“当时主要考虑点是什么时候可以出来做工。” 进入职场后,他首先在本地一家银行做审计,之后去了一家风投公司,目前则在跨国咨询公司当管理顾问。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比如风投公司想要投资某某公司,但不确定那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于是会找他去做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他说:“我觉得路是人走出来的,你怎样去累积经验,怎样把你的简历搞得更吸引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修读会计专业课程的好处是,这种学历广受外国认可,如果他到国外求职,别人至少认得他的文凭;可是如果他的文凭是本地某某大学的学士文凭,外国人可能根本不认识那所大学,文凭的含金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张燕婷:不只学会计,更多是培养商业思维 张燕婷(38岁)修读会计专业课程的机缘稍微不一样,她是大学毕业后去云顶公司应征,当时云顶刚好有个人才培训计划,要挑选精英去修读会计专业课程,她是因为这样才成为特许会计师。 为云顶服务期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协助高层分析和管理财务,但在现在的公司则是另一个范畴,她目前的公司是再生能源开发商,其职务是管理工程资金,确保公司履行合同,以及当公司收购发电厂,她的工作是展开尽职调查。可以这么说,目前的工作内容,跟她以前在云顶的工作很不一样。 “我们的出路很广,也可以去到很远。”她说,同期同学毕业后,有些从事财务工作,有些则是到前线去管理业务,例如打理门面生意。总之,读完会计专业课程未必只能做会计,因为这些课程更多时候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这种思维不管在商界的任何岗位都运用得上。 ACA的养成之道 谢裕欣、陈暐坚和张燕婷同为ICAEW的特许会计师,ICAEW是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and Wales),协会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全球权威的会计专业组织。根据ICAEW官网介绍,全球有超过180万名特许会计师和学员,其中18万9500名是ICAEW的会员和学员。 ICAEW授予的特许会计师资格称为ACA(Associate Chartered Accountant),ACA考试分为3个阶段15个模块,即证书阶段、专业阶段和高级阶段。 学员要取得ACA资格,除了必须15张试卷都过关,还必须在一个ICAEW认可的雇主单位(ATE)累积450天工作经验,相当于工作大约3年。这些雇主可以是各种规模的会计事务所,也可以是私营企业,条件是必须受ICAEW认可。 取得ACA资格后,会员每年必须累积若干的进修时数,资历满10年即有望升等为ICAEW的FCA(Fellow Chartered Accountant)。 要先苦后甜?或先甜后苦? 陈暐坚回想当初选择ICAEW,其实不无风险,因为ICAEW每张试卷只有4次考试机会,如果其中一张试卷不幸搞砸4次,那便不能再闯下一关,只能就此中断学业。相对的,如果读学士课程,至少还有一纸毕业文凭,不至于一无所有。 然而,他说,如果要到四大会计事务所这类的机构工作,若无会计专业资格便很难升上经理级别的职位。换句话说,在大型的会计事务所,会计专业资格会比一般学士文凭更受重视,与其花几万令吉修了学士学位再去考试,何不早点考取会计师专业资格? 谢裕欣说,本地很多人也许不熟悉ICAEW,但是国外不一样,比如她曾经应征一家跨国公司,虽然当时年纪尚轻,可是当别人知道她具有ICAEW资格便对她刮目相看,因为对方知道ICAEW不容易考,能过关的人必定都很用功,才可能走到这一步。 ICAEW注重实务和应用能力 在本地,ACA只是其中一种特许会计师专业资格,国内还有其他不同的国际会计专业组织,个别授予不同头衔的会计师专业资格。 谢裕欣有好几个朋友,原来已经具有特许会计师资格,但他们仍然报考ICAEW,理由是他们认为ICAEW侧重实务和应用能力,这一点跟他们以前读的课程很不一样。起初谢裕欣并不明白他们的意思,后来她看了其他组织的试卷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他组织的试题比较刻板,例如“请说明XX的定义”,考生必须写出关键词才能得分。而ICAEW的考试比较多是情境题或应用题,考生不只需要掌握知识重点,还必须懂得学以致用。 不管是ACA或其他会计组织的会计师资格,陈暐坚说,这些都只是基础,“让你在你选择的行业里变得更好。” 任何行业只要有资金往来,都会需要用上会计,更何况他说这些会计专业课程不只是教会计,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财务管理。虽然他目前没有选择会计师这条路,可是过去受的训练还是帮了他大忙,无论他去到哪个领域,这些知识都能派上用场。
3年前
尽管面对充满荆棘的工作,但Reef Guardian的领队人兼海洋生物学家钟凤珍凭着不懈的精神和专业知识,率领团队一次次迈向海洋保育的新里程碑,让RG从2004年4名员工的小组,壮大至目前15名员工(包括3名沙巴大学的实习生)的团队。 马来西亚被海包围的地理特质,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也吸引国内外许多游客到海岛游玩,感受洁白沙滩和碧海蓝天、海底瑰丽壮观的珊瑚、不胜枚举的海洋生物。 然而,当翡翠般的美丽海岛发展成旅游胜地,伴随而来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加上全球暖化、非法捕鱼、塑料垃圾等其他严峻挑战,要维持美丽安全的海岛和丰富的海洋生态,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海洋胜地的背后,究竟海洋科学家付出了哪些努力,才能让旅游发展和海洋保育并存?来听听Reef Guardian的领队人兼海洋生物学家钟凤珍(Achier Chung)博士的分享。 随着2001年沙巴州政府宣布位处苏禄海的苏古群岛海域保护区(简称:SIMCA)为我国首个由私人组织管理的海洋保护计划,2003年,民间非营利保育组织Reef Guardian(中文意指珊瑚礁守护者,以下简称:RG)受州政府委任,与沙巴野生动物部门合作,担起管理和保护SIMCA的责任,监控与巡逻该海域区内的人类活动,确保该区的生态旅游活动,与珊瑚礁栖息地和海洋生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vip_content_start] 昼夜雷达巡逻,举报非法捕鱼 SIMCA范围包括兰加央岛(Lankayan)、德加彪岛(Tegapil)和标利安岛(Billean),面积约5万公顷,来自本地、越南和菲律宾的渔民经常冲着丰富而海洋资源而来此非法捕鱼,当中有些渔船使用拖网捕捞,一网打尽,甚至连鱼苗和濒危物种一并捕捞;有些渔船自制炸药以“炸鱼”的方式捞捕,粗暴残忍的方式对海洋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茫茫大海巡逻执法,挑战之大可想而知。RG执法队利用雷达跟踪系统在海上巡逻,日夜轮班看守,若发现可疑船只,就会与陆军、海警等执法机构合作展开调查,打击在 SIMCA区域的非法捕鱼活动。 钟凤珍分享,为了解决非法捕鱼和炸鱼活动的问题,RG跟本地的渔业部门、海警、潜水教练、大学教授等保持紧密联系并充当“线眼”,若发现非法捕鱼或炸鱼活动,就会即时在群组通报或举报给执法单位,好让执法范围立即采取行动,一同打击非法捕鱼业者。 “这些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我们只能在SIMCA区域强制,SIMCA以外不属于我们的管辖范围,只能交给美里、海洋警察等单位。所以说,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和提供的资讯很重要,一发现有非法捕鱼,就立即互相通报。”时至今日,该区域的非法捕鱼活动已显着减少。 保育珊瑚礁海龟,还管控环境办教育讲座 除了海域巡逻,珊瑚礁和海龟保育的工作同样非常紧要。这是因为珊瑚是支撑海洋生态和渔业的重要因素,如果珊瑚被破坏,就意味着海洋生物失去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而海龟是食物链里不可或缺的存在,保护海龟,有助维护海洋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系统平衡。 兰卡央岛是许多绿龟和玳瑁的产卵之地,每逢海龟产卵季节,RG队员就会负责看守、记录、收集并孵化海龟蛋,最后将小海龟送回大海,保障龟卵的安全,阻止有心人士干扰海龟产卵,以提高小海龟的孵化率。 为了确保岛上的污水处理不会破坏大自然,RG队员还在岛上设置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以便处理和排放来自浴室、厕所、厨房等的废水,并且使用隔油池和垃圾箱分离固体废物,以获得适当的处置,确保将海岛上的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降至最低。 每次潜水前,RG队员都会向所有游客或潜水员给予简明指示,强调“禁止脚蹼着陆”、“禁止收集海洋标本”和“禁止乱扔垃圾”等条规,并且安装指示牌,透过活动和讲座,给游客分享海洋保育的知识,若游客有任何违反SIMCA规则的活动,RG都有权去制止他们。 钟凤珍补充,在疫情爆发之前,RG会到山打根学校给予讲座,透过分享会或展览,引起大众对海洋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认识,通过教育和生态旅游,促进更多人参与海洋保护工作。 维护婆罗洲生物品种,本地科学家当仁不让 来自砂拉越的钟凤珍(Achier Chung)酷爱海洋、太阳和户外活动,小时候经常在巴刹帮妈妈卖鱼而接触各类海产,对水产养殖和大自然相当感兴趣。 上大学时她选修砂拉越大学水产科学与管理系,当时她是该系的第二届学生,班上只有6位同学,经常有机会实地考察。大学期间,教授就曾带他们到砂拉越巴哥国家公园(Bako National Park)和沙巴马努干海岛(Pulau Manukan),学习有关红树林的知识,以及了解如何在沙滩、河边等地采集生物样本和研究。来到最后一年,她与同学更有机会去到沙巴拉央拉央岛(Pulau Layang-layang),用3个星期时间学习潜水以及如何下水搜集数据资料,例如海参的分布、蝴蝶鱼的繁殖习性等,然后展开研究和完成论文。 2001年,她专注研究玳瑁海龟的游泳行为,获得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曾到中国和美国参与考研工作和学习,尽管海洋科学在本地算是比较冷门的科系,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多,但她最后选择放弃在美国深造和生活的机会,回到本地发展。 “为什么想回来呢?让我特别的感触是,曾在一个会议上,有某个外国研究者在介绍婆罗洲的生物品种,这让我感到羞耻,自己是大马人,也来自婆罗洲,为什么介绍本地生物品种的不是本地的科学家?那时就觉得说,我应该回来。” 2004年,她接过Reef Guardian领队的重任,钟凤珍坦言,起初那几年并不容易,很多东西要学习和执行,包括保育海龟和珊瑚礁、监督该区域的捕鱼活动和执法、举办讲座及推广海洋环境教育、完成科研报告、培训保育人员,协调度假村的发展计划、寻找资金方案等。 尽管面对充满荆棘的工作,但她凭着不懈的精神和专业知识,率领团队一次次迈向海洋保育的新里程碑,让RG从2004年4名员工的小组,壮大至目前15名员工(包括3名沙巴大学的实习生)的团队。 2015年,她获得沙巴大学海洋科学博士学位,拥有珊瑚礁检查生态潜水员、培训师,以及名誉野生动物管理员等多重身分认可,2019年更获得国际海员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eaKeepers Society )颁发“马来西亚海洋守护者(The SeaKeeper of Malaysia)”荣誉。 无惧风浪只怕人事 身为海洋守护者,队员在岛上并没所谓的周假,几乎每天都在执勤,且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队员的工作时间长短视海上情况而定,必要时,有可能会工作超过12小时。 事实上队员身兼多职,同时扮演巡逻员、教育者、海龟保母等多重角色,不分你我,随时候命,必要时就会挺身而出,合力完成保卫任务。 她分享,同事在执法时会比较严格凶悍,甚至因此而惹怒一些违规的拖网渔夫。“同事曾试过被渔夫责骂,说:‘你等,出去给我看到的话,你给我打。’” 在前线工作,海洋守护者不仅面对大自然的风险,人性问题似乎更棘手。钟凤珍说,除了管理度假屋、监管捕鱼业者,海洋工作者还得监督一些“不听话”的执行人员。她曾遇过好些执法人员偷海龟蛋、钓鱼、撒网捕捉鲨鱼宝宝等,被她和队员捉个正着。坦言自己性格蛮凶的她,在面对警告毫不退缩,站稳立场,向对方的上头举报。 “大风大浪那些都算是小事情,人啊,才是问题!” 以此,在海岛上从事海洋保育工作,不仅要有较好的体能、专业知识和胆量,能忍受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还得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别人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应对骤变的大自然,也应付复杂的人事问题。 污染洪流难挡,赞美是动力 问掌管十多年来海岛有哪些改变,原以为会听到一连串的积极变化,但她淡然说道:“越来越惨。” 她指出,从过去一年搜集到的数据显示,全沙巴州的活珊瑚覆盖率(LCC)正在减少,即便在RG的保护管辖范围,也抵挡不了大环境的污染趋势,只是情况相比其他地方较乐观一些而已。虽然如此,他们并不因此气馁松懈,目前积极探讨珊瑚繁殖的课题,找寻更多方案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保护这件事需要有人研究,有人执法,有人设定政策方针和监管,各个层面都需要有人去履行职责。” 团员情同手足 总的来说,守护海洋是一份充满荆棘、欢乐、成就感、需要长时间耕耘才能看到变化和成果的团体工作。RG团队里有好几位队员工作超过10年,最短的也超过3年,情同手足,多年的努力让他们获得社会的掌声。 钟凤珍腼腆笑说: “当游客看到这里的海龟很大、鱼儿很多,珊瑚也维持很美的状态,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努力,看到其中的差别,称赞说做得好,我们就很开心。” 如果没有海洋守护者投身其中,海洋的污染程度会有多快?如果人们一贯地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海洋污染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机会拥抱美丽的海洋吗? 更多文章: 随时多方面自我增值,微型证书小而精巧 梁玮刚挥拍爸爸当教练妹妹是陪练—— 我们仨的网球梦 杨敏仪炙热的创业魂 rm_restrict_content]
3年前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如今“一技在身”恐怕已不够用,许多人都想要学习新技能,却又不想花费三四年时间去读一个学位,所以近年越来越多大学推出微型证书(Micro-credential)课程,为想要进修的人士提供多一种选择。 报道:本刊 梁慧颖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如今“一技在身”恐怕已不够用,许多人都想要学习新技能,却又不想花费三四年时间去读一个学位,所以近年越来越多大学推出微型证书(Micro-credential)课程,为想要进修的人士提供多一种选择。 什么是微型证书? 微型证书通常称作“Micro-credential”,也有人称之为“Micro-award”、“OpenCred”、“Badges”或纳米学位(Nanodegree)。 顾名思义,比起传统学位课程(无论是本科、硕士或博士),微型证书就像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才叫微型或纳米。若要细分的话,按照精英大学副校长林显理博士的说法,微型证书可分为“独立”和“碎片化”两种类型。 [vip_content_start] 他说的独立(Standalone)微型证书,是指单独存在,未与其他学位课程捆绑在一起的短期课程,例如演讲课。这些课程通常不具学分,所以即使学生上完课,也不能利用这个证书去报读大专的正式学位课程,除非大专愿意承认有关证书具有分量,才允许学生通过APEL(凭经验)的管道申请入学。 另一种类型的微型证书则是从大课程分解出来的小课程,他称之为“Unbundling”。例如,商业学本科课程原本有24个科目,校方将其中一个科目抽出来做成微型证书,内容一模一样,好处是微型证书不设入学条件,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报读。 他举例,如果你是中学五年级学生,对精英大学的“会计学概论”感兴趣,你可以马上报读这个微型课程,无需等到中学毕业。等你将来真的进入精英大学就读商学系,你可以凭你的微型证书,申请豁免“会计学概论”这个科目,如此一来可节省一些时间。 这种分拆出来的微型证书课程,他说无论是内容、教学模式和修习期限都跟原来课程一样,比如原本的课程如果是一学期,那么微型证书课程便也是一学期。不过,大专也有可能把原来的科目拆得更细,比如原来科目总计3个学分,大专将之细化变成1个学分,上课时间便会缩短。 “例如在精英大学,我们有些酒店管理科目总计4个学分,我们将之拆成1个学分,因为酒店业员工可能只是对这个科目的某一部分,例如‘前台接待’感兴趣,我们便把这部拆出来,变成1个学分、两个星期的课程。总之,微型证书课程可根据需求来安排。” 微型证书适合谁? 目前许多报读微型证书课程的人都是在职人士,他们可能原本已经具有文凭(Diploma)或本科(Bachelor’s Degree)学位,但因为眼见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他们为了跟上时代脚步所以报读微型证书课程。 这种职涯进修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技能提升(Upskilling),另一种是学习新技能(Reskilling)。关于这两种的差别,泰莱大学商法学院执行院长邝国威教授解释,“技能提升”是指在同一个领域内自我增值,例如电脑系学生毕业若干年后,发现电脑科技已经发展到另一个境界,所以决定利用进修来更新自己的知识。而“学习新技能”则是开拓自己对陌生领域的知识,“比如你本来已经有会计学文凭,正在一家会计公司工作,公司现在要求你使用会计资讯系统——一个你过去可能不曾学过的东西,于是你去学习ICT技能,以便更有效运用这套资讯系统。” 除在职人士之外,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在籍大学生对微型证书感兴趣,因为他们想要让自己的知识技能更加多元化。邝国威举例:“例如金融科技(FinTech)是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所以有些会计系学生报读这方面的微型证书课程,希望自己的履历更丰富,那么以后当他们去面试工作,他们可以说自己除了懂会计学之外,也懂什么是金融科技。” 符合现代人学习需求 在这个资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微型证书正正契合这个时代许多人对学习的需求,因为它的特点如下: 灵活机动 学生完全依据本身需求,选修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而且因为现在大部分微型证书课程都是线上教学,并提供课堂视频,所以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行程表安排上课时间,例如把课都集中安排在周末。 快速 微型证书课程小而精巧,短的可能一两天就能解决,长的也不会超过一个学期,学生无需担心时间被课程绑住而做不了其他事。 直击重点 微型证书课程不拐弯抹角,主题是什么就说什么,学生集中学习而非分散学习。 综合以上特点,微型证书课程有个好处,那就是让学生可以“试水温”。邝国威说,要知道修读一个完整的学位课程,例如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这对在职人士而言是非常大的付出,若中途放弃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学费,所以很多人迟迟不敢踏出第一步。不过如果他们报读微型证书课程,他们便可以体验在职进修是什么滋味,再来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报读MBA这样的学位课程。不仅如此,他们不用担心微型证书课程读了会浪费,因为如果他们以后真的决定报读MBA,他们可利用微型证书申请学分转移,不必重复之前已经学过的东西。 不过,如果想利用微型证书申请学分转移,有些事情必须注意,例如你所就读的微型证书课程,必须能够顺利衔接你想要报读的学位课程。如果两个课程根本没有关联,就不符合学分转移的条件。 获学府互相承认指日可待 至于各学府是否互相承认彼此的微型证书,邝国威和林显理皆表示是有可能的,因为课程都是根据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的规范来制定,只要校方愿意承认其他学府的证书便没问题。 事实上,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近来也很鼓励本地大专开办微型证书课程,该机构首席执行员拿督莫哈末沙达今年3月才表示,微型证书课程是全球教育趋势,尤其在帮助员工自我增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大学如今放宽入学条件,允许学生凭经验申请就读大学课程,像精英大学便接受学生以APEL-Q管道申请就读工商管理博士(DBA)和其他3个硕士课程。 教学模式可混合式进行 冠病疫情大暴发期间,本地大专的微型证书课程几乎都是线上教学,但这不代表微型证书课程必定就是线上课程,在正常情况下,“它也可以是面对面教学,或是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林显理说。 另外也有一种情况,即校方提供所有教材和预录视频,让学生自己学习,连讲师都没有。但课程结束前,学生须做测验,测验及格才能得到证书。 考试视课程而定 至于是不是所有的微型证书课程都有考试,林显理说这要视课程而定,有的课程规定要考试;有的则不需要。如果没有考试,校方会以其他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规定学生提交报告或是作品。 总之,由于大专不能随便颁发证书,因此通常都会做学习评估,确保学生学有所获,至于评估方式就看校方要怎样安排。 什么课程最夯? 微型证书课程包罗万象,以国际医药大学为例,既有“流行病学基础”这样的医学课程,也有“牙科摄影”这类的小众课程。 从大学开办的微型证书课程,我们可以得知时下的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比如现在许多课程都是围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位行销等主题,这些主题正好是时下最热门的职业,许多人即使不打算从事这些工作,也希望至少了解这些主题的基本概念。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在职场上加分所以才去报读微型证书课程,有些人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兴趣,比如去学摄影、绘画和鉴赏艺术。基本上任何东西只要有人想要学,就有开发成微型证书课程的潜能。 微型证书有可能取代传统学历吗? 尽管微型证书课程越来越多,但林显理认为,这股风气未成气候,不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那般普遍。 他说,西方国家一些大企业重视求职者的能力甚于学历,所以有些人觉得花三四年去读一个学位课程很浪费时间,倒不如挑几个对工作有用的短期课程来念就好。 虽然微型证书课程在本地未掀起翻天覆地的教育浪潮,但学习新技能是时势所趋,因此他相信这类课程仍大有可为。至于微型证书课程会不会取代传统学历,他认为不会,因为在亚洲,大家依然很看重大学学位,认为高学历才是就业保障,微型证书相形之下顶多能够加分,未到可以取代传统学历的地步。 更多文章: 【为何要学数学?/01】有助清晰逻辑及分析力,搞好数学终身受益 【为何要学数学?/02】本地数学难不难? 梁玮刚挥拍爸爸当教练妹妹是陪练——我们仨的网球梦 【植物学家01】杨荐钛:珍视被忽视的苔藓 【植物学家02】每次野外考察,植物都来迎宾 杨敏仪炙热的创业魂
3年前
就在3月2日SPM开跑的这一天,当同学都在为考试奋战的时候,梁玮刚出发到泰国参加比赛,继续追求他的网球梦。问他可有一刻想过放弃网球,他坚定说没有——“因为我真的很喜欢。” 报道:本刊 梁慧颖 照片:受访者提供 网球在我国不算热门运动,虽然收看国际比赛的人不少,可是真正会打网球的人不多,上场打比赛的网球选手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我国不乏出国征战的青少年选手,而且他们成绩不错,梁玮刚(Mitsuki Leong)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今年3月,梁玮刚(17岁)本应该跟同学一起进入考场参加SPM考试,但是为了网球,他决定今年先放弃SPM考试,以后才考虑要不要补考。 由于年龄限制,今年是他待在网球青少年组(Junior)的最后一年,他和家人都认为他应该好好把握这一年参加比赛争取积分,为将来成为职业网球选手铺路。 截至2022年3月初为止,他在国际网球总会(ITF)青少年组的最高排名是第一百六十五位,至今总共得过ITF巡回赛6站单打冠军,是我国赢得最多ITF青少年比赛单打冠军的最年轻球员。如果在4月中之前,他的世界排名能够上升至100名以内,那么他便有机会取得今年法网青少年赛的参赛入门票。 [vip_content_start] 爸爸就是启蒙教练 他家里除了他是网球选手之外,妹妹梁荔绚(Shihomi Leong)也是网球好手,兄妹俩从小由爸爸梁志威(Jeff Leong)训练,出国比赛经常都是三人行。 梁玮刚从4岁开始打网球,他自嘲当时长得微胖,所以纯粹把打网球当作健身运动,直到七八岁开始参加比赛之后,他确认自己很喜欢网球,从此更加认真看待这项运动,约11岁时第一次赢得全国冠军。 他先后就读怡保培南小学和培南国民型中学,求学时期平均每个月至少参加一项比赛,通常每参赛一次就会缺课一星期左右。他说,庆幸校方很支持他打网球,不但允许他请假和补考,有时候校方还会在他比赛胜出后给予奖励金以示嘉奖。 然而,打网球这条路毕竟还是孤独的,他身边没有同学会打网球,所以他平时只能跟小他3岁的妹妹一起练球,偶尔才有机会跟其他来到怡保的网球选手切磋。 他说:“去比赛时,朋友问我:‘你在怡保跟谁练球?’我说就我跟我妹妹而已,他们都说:‘是吗?怎么可能你跟你妹妹而已?’”大家似乎都不太相信他能有今天的成绩,背后原来只有妹妹一人陪练。 运动员这条路  虽有牺牲不觉遗憾 专访的这天正值周末,梁玮刚的练球时间比较长,从早上9点开始至中午12点,再从下午4点到傍晚6点。如果是以前上学的日子,他通常只能趁放学后的下午时段练球。 因为网球,他的成长岁月跟同侪不太一样,当同龄的人正在玩乐时,他可能正在球场上苦练发球,或是正在国外准备上场比赛,没时间去想玩乐的事。尽管如此,他不认为这是一种遗憾,因为他很早以前就已经很清楚,一旦选择了运动员这条路就必须有所牺牲,“不能什么都要,我选择我要网球,就要下定决心专注于网球。” 面对网球生涯的高低起伏,家人是他最重要的支柱,除此之外,学校其实是他解压的好地方,因为去到学校可以跟朋友聊天,网球的事就暂时抛在一边,等放学后才再专注练球。 可是,过去两年他的生活节奏被疫情打乱,曾经长达几个月不能到网球场练球,只能待在家里锻炼体能,“连球拍都没有碰。”虽然行动管制令如今已放宽不少,可是仍有诸多不便,例如以前的主要练习场地现在被征用做冠病检测中心,所以只好另觅场地练球。 也因为疫情的关系,过去两年他较少参加比赛,直到最近才又渐渐活跃于赛场上,例如从去年底至今年初的3个月内,他先后在泰国和新加坡参加了6站比赛,一连夺下6个冠军(包括双打冠军),成绩非常亮眼。 当教练是父亲 网球赛场上,不少选手的启蒙教练其实是自己的父亲,像美国的威廉斯姐妹,她们的启蒙教练是父亲理查,这段故事还拍成了好莱坞传记电影《王者理查》。 当教练是自己的父亲,梁玮刚认为这种情况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彼此熟悉;坏处是容易把球场上的情绪带回家。 问他和他父亲的关系,他笑说:“我跟我爸爸到现在还是很好,有时也是会吵一下,但最后他都是为我好,所以我能理解。”如果要形容父亲的执教风格,他会说严厉,“不过是healthy(合理)的严厉。” 当学生是子女 父亲梁志威同样从小热爱网球,他对网球的兴趣始于有一次在电视看见温布顿网球锦标赛,被选手的英姿和球技所吸引。但是他真正有机会开始学习打网球,则是14岁加入学校网球学会之后的事。 早年他从事体能训练和健身工作,二十多岁时到美国发展,当时依然很热爱网球,甚至考虑过要不要当网球选手。可是他知道自己年纪不轻,那时才要上场比赛未免起步太晚,所以他决定改当教练,用两年时间在美国取得网球教练证书。 回到马来西亚后,他在家乡怡保当网球教练,学生中有4岁的小朋友也有70岁的乐龄人士;有些人学习打网球纯粹为了强身健体,有些人则希望上场打比赛。 处理不当会影响亲子关系 当学生是自己的子女,他说那情况跟指导其他学生完全不一样,因为如果是自己的子女,他了解他们的承受能力,可能会对他们有更高的期待。 对于身兼父亲和教练的角色,他坦言不容易,因为如果角色的界线拿捏得不当,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不像一般教练可以在训练结束后对学生挥手说再见那般洒脱。他开玩笑表示:“谢天谢地,我的孩子经过父亲兼教练这么多年的指导后,依然热爱网球这项运动。” 出国比赛耗费庞大 目前,梁玮刚的目标是在今年内挤入ITF青少年组的世界排位100名以内,以便较有机会持外卡参加比赛,而更长远的目标是成为职业选手,他打算给自己两三年时间奋斗,“如果没有机会了,可能会回去读书吧。” 比起青少年组选手,职业选手的战场会更加激烈,首先他们必须更常去参加比赛争取积分,而越常参加比赛,意味着开销会越大,因为每一次参赛都是一笔可观的开销,这是为什么梁志威认为,如果要当一个四处征战的网球选手,需要的不只是球技和心理素质,还需要有坚实的财力。 他举例,疫情暴发之前,他带孩子在东南亚参加比赛,所有开销加起来大概是每人3000至5000令吉。疫情暴发之后,各种防疫规定使到开销更大,以今年初到新加坡参加背靠背比赛为例,他、玮刚和荔绚3个人在新加坡总共待了23天,虽然他们已尽量勒紧裤带,可是单单住在廉价酒店就耗费将近1万令吉,若加上交通、膳食、冠病检测等其他费用,他们这一趟总共耗费约两万令吉。 青少年赛几乎零奖金 以上例子是在东南亚参加比赛,如果去更远的地方例如欧美参加比赛,开销会更大。事实上,多数青少年组的网球比赛都不提供奖金,所以如果选手没有赞助商的支持,实在很难义无反顾往前冲。目前梁玮刚获得几家本地公司赞助,他父亲希望会有更多赞助商愿意支持,好让他无后顾之忧上场比赛。 就在3月2日SPM开跑的这一天,当同学都在为考试奋战的时候,梁玮刚出发到泰国参加比赛,继续追求他的网球梦。问他可有一刻想过放弃网球,他坚定说没有——“因为我真的很喜欢。”
3年前
杨敏仪第一次创业发生在16岁,开始做代购生意,同学就是她的第一个客户群。为了架设网络商店,她当时自学编程、修图、设计网页等技能,另外还自己设计海报和商品目录,到每个班上去派发和宣传。结果,她中学的第一门生意就赚进5位数。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本报 黄志汉 读药剂系的大学生,毕业后十之八九都去医院实习当药剂师,杨敏仪(27岁)则是例外,因为经过大学4年学习,她清楚知道比起当药剂师,她更有兴趣的是创业。 读药剂系的大学生,毕业后十之八九都去医院实习当药剂师,杨敏仪(27岁)则是例外,因为经过大学4年学习,她清楚知道比起当药剂师,她更有兴趣的是创业。 第一次创业:中学时做代购 同窗是客户 如果说这世界上真的有些人天生适合做生意,那么杨敏仪应该就是属于这一类。她第一次创业发生在16岁,当时候她其实对“做生意”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当年也还未流行“创业”这个名词,但事情不知不觉就发生了。 [vip_content_start] 那时候,网购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大家通常都是在部落格平台的网络商店购物,她身边许多马来同学便是透过中间人从中国代购东西,她因此闻到了商机,抓紧机会开始做代购生意,同学就是她的第一个客户群。 为了架设网络商店,她当时自学编程、修图、设计网页等技能,另外还自己设计海报和商品目录,到每个班上去派发和宣传。结果,她中学的第一门生意就赚进5位数,这业绩她自己也感到意外,从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收获。不过,隔年因为升上中五要专注准备SPM考试,所以她没有继续这门生意,但心里的创业魂已悄然升起而不自知。 第二次创业:大学时合伙架设比价网站Readpublic 小时候,杨敏仪家境拮据,甚至有时还出现三餐不继的情况。16岁创业时,她一心只想着赚钱,当时志愿是读医学系,但父母担心医生这条路会很辛苦,所以不太同意。在她申请大学时,“我开始回看自己以前到底喜欢做什么,还有设想以后想要怎么的事业。我想起16岁时创业的经验,觉得可以继续往做生意这方面去探索。而药剂系跟医学系关系密切,而且药剂跟创业可以连接一起做,所以我就选择了药剂系。” 她在马来亚大学(UM)就读药剂系,开学前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大学的4年光阴,趁踏入社会前尽可能去尝试越多不同的事情越好。 就在大学二年级时,她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那时候很喜欢阅读的她,发现同样一本书在各种网站和实体书店的价差居然可以高达150%,所以她决定创办书籍的比价网站Readpublic,概念类似Trivago这类的酒店比价和预订网站。 她找了几位伙伴一起创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创业资金。当时他们向摇篮基金提案募资,因为只是大学生所以不敢抱太大希望,但最后成功获得15万令吉,据说是马大第一次有本科生获得这笔创投基金。 边求学边创业还赢奖 大学时期,她参加过不少创业比赛,还曾经代表马来西亚去德国参赛,获得全球学生创业比赛第二名。那时她一边忙于学业,一边忙于创业,自豪的是虽然很忙碌,但学业还算兼顾得不错,而且不曾为了创业而翘课。 然而,创业毕竟是孤独的,她没有时间像同学那样到处去玩乐,创业的心事也非外人能够理解,所以有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好像挺另类的。幸好大学讲师都很支持她创业,例如去德国参加比赛那一次刚好撞上期末考,讲师愿意配合她调整考试时间。 最新创业:Scentses + Co香水平台一炮而红 大学毕业后,杨敏仪更加确定想要继续走创业这条路,同一届马大药剂系学生当中,好像就只有她没有成为药剂师。父亲起初为她感到可惜,不理解她为什么读了4年药剂系却不当药剂师,她则告诉父亲:“我就是读了4年书,不想再浪费几年时间做我知道我不会喜欢的事……”经过沟通还有眼见她创业小有成就,家人最终还是支持她的决定。 不过很可惜,Readpublic在她大学毕业不久后就关闭,她坦言当时经验不足,网站做了很久都做不出来,所以干脆结束。她表示:“那时吸取很多教训,懂得以后很多东西要做就做自己能够控制的领域。” 从初创3人扩展到20人 2020年,正当我国实施全国管制令之际,她再次创业,这次是跟妹妹杨敏俪(25岁)一起打拼,创立马来西亚第一个采用订阅制(Subscription)的香水平台Scentses + Co。公司后来多了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合伙人,团队规模在两年内从最初3个人发展到今天总共有20个人。 这一次的创意点子源自她的个人经验,从前她在大学4年不管出席什么活动都是只用同一瓶香水,毕竟身为学生实在没有能力去负担太昂贵的香水。多年后,她心想何不把订阅制的概念应用在香水上?订户每个月会获得一支不同香气的香水,不需要一买就买一大瓶可能用不完的香水。 这种商业模式的主要卖点有3个,她说第一,消费者可以自选香水,香水每月送上,若想取消订阅制也随时可以免费取消,换言之消费者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第二,市面上有很多冒牌香水,但他们家公司跟香水品牌的授权经销商合作,保证所售卖的香水都是正品;第三,公司不断增加新品项,给予消费者多元选择。 对于这门生意,她起初其实并没有十足把握,因为订阅制这种消费型态在本地毕竟还不是很普遍。但她说行动管制令帮了很大的忙,许多人因为不敢到实体店买香水而光顾Scentses + Co,使到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短短两年就有超过1万名订户,且吸引马联工业和Fave联合创办人杨正超投资。 公司现在正在扩充,需要继续招兵买马。目前员工整体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大约24岁,年龄在她眼中从来不是问题,她也从来不相信社会给予年轻世代的标签,因为她认为只要态度良好,任何世代的人都能够在健康的工作文化中与公司一起成长。 自学力超强又务实 从16岁到现在,杨敏仪不断地在创业,如果要说强项,她认为自己的强项在于她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坚信想要学什么都能学得上手”。事实上,她许多技能都是从网上自学,例如从谷歌和YouTube学习如何准备提案、怎样在社交媒体投放广告等。由于她家里没人经商,因此很多做生意的窍门是靠自己领悟,庆幸的是从大学参加各种创业比赛以来,她认识了一些很有经验的企业家,从他们身上学习良多,也从他们身上觉察自己的优缺点。 除了自学能力强,她认为自己的另一个强项在于成长型心态,也就是“相信任何问题一定有解决方法,只是看我们如何去看待那问题。”问她是否个性乐观(optimistic),她回答:“我会说是务实(realistic)。” 如今有些大学开办创业学士课程,但到底创业是不是一门可以靠课堂和理论来学习的学问?对此她认为,这类课程肯定会教导学生创业技能,不过学生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创业,关键是看他们能不能学以致用。 无数挑战需克服 杨敏仪的例子证明了即使是像药剂系这样的学生,只要有心创业就能创业。不过对于有意创业的年轻人,她想提醒的是,创业并不如外人所以为的那么风光,过程中会有很多难题不断挑战创业者的意志力,最重要是讲究实际还有计算风险,勿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就不顾一切去创业。 对于药剂系的学弟学妹,杨敏仪则认为他们不妨跳脱框架思考,多去尝试其他领域的事情。她认识一些药剂系毕业生,跟她一样都在搞科技初创,说明药剂系的毕业出路不是只有药剂师这个选择。 目前,她只专注于Scentses + Co的生意,没时间去想其他的事。至于胎死腹中的Readpublic,虽然至今依然有人认为这个商业理念很棒,问她想不想重启这个项目,但她说她没有这个打算,因为她已迈步往前走。
3年前
提到陶艺,许多人想到的是陶罐、陶壶、陶盆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皿,仿佛陶艺就是朴实无华的陶陶罐罐,最重要是实用。 然而,陶艺不仅仅是传统工艺,陶艺也可以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比如塑造成装置艺术作品,或是跟景观结合,成为地景艺术的一部分。 不管何种形态,陶艺都脱离不了土和火这两种基本元素。陶土在火的淬炼中存有不确定因素,但也正正因为这些不确定而形成一种魅力,令美术系讲师纪慧珊深深着迷。 报道:梁慧颖摄影:黄玲玲、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 如果你对于陶艺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陶陶罐罐,那么纪慧珊(33岁)的作品或许能够拓展你对陶艺品的认知。她的作品不拘泥于器皿的形态,也不讲究实用不实用,纯粹就是艺术品。 纪慧珊毕业于新纪元大学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双主修油画和陶瓷,毕业后到台湾东海大学深造,硕士论文和毕业展都是关于陶艺,目前任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讲师兼画廊策展人。 [vip_content_start] 相对于在平面或二维空间创作,她更享受立体创作带给她的满足感,因为当做一个立体物件特别是陶艺品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不止要考量物件的外观,还要考量物件的内在空间,若是实心陶瓷是很难烧成的。 陶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无法百分百掌控,比如火候或者技术如果处理得不够好,陶器有可能会裂开或出现瑕疵。她说,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是陶艺的困难所在,但是却也因为那许多的不确定才构成其迷人的魅力。 一直以来,她觉得陶土是有生命的材料,经过手和温度的揉合,形成一个又一个造型各异的作品。“如果是画油画,就画笔跟画布的接触,做陶的话是手直接与材料接触,手心温度产生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 从器皿到艺术品 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古时候多作为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之后陶器渐渐的不止是实用的容器或器皿,更多了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传统陶艺到当代陶艺,经过一个非常长的洪流,我们其实跟着所谓的当代艺术与时并进。”她说,陶艺至今当然还是脱离不了土和火这两个元素,可是如今陶艺在传统技法之下不断创新,可以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不讲究实用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为艺术而艺术。” 她以日本陶瓷艺术家深见陶治为例子,深见陶治不受传统形式束缚,并结合中西美学,将陶瓷做到了极致。例如他的作品〈气〉,“一反陶瓷给人坚硬厚重的印象,他的作品像风帆和羽毛的形态,突出轻盈的美感。” 另一位她很欣赏的台湾艺术家徐永旭,同样将本来厚重的陶土和瓷土,塑造成轻盈柔和的线条与形态。她欣赏他那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让人见识土的可塑性和承受能力,即使是非常大尺幅的作品,在他巧手下仍显轻薄。 永续艺术作品被破坏 还有一位她很欣赏的艺术家,是因为海底雕塑而受到瞩目的英国雕塑家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泰勒的作品与海洋生物共生,任由珊瑚和海草在雕塑中生长,形成海底景观的一部分。而她本身其实也尝试过将作品放置在自然环境中,希望让植物附着在上面,然后逐渐同化成一体,变成一种永续的艺术形式。只可惜这个题为〈绿意繁殖计划〉的作品,最终因为人为破坏而宣告失败。 在马来西亚,陶艺班的形式通常都是兴趣班或者工作坊,主要让有兴趣的人体验手工陶艺的乐趣。至于有没有大学开办陶瓷学系?目前似乎只有玛拉工艺大学提供相关课程,即美术与设计(陶瓷)文凭课程和工业陶瓷本科课程。 虽然极少大学提供陶瓷艺术的专门课程,但美术学院的纯美术系和视觉艺术系,通常课程内容除了绘画、版画及雕塑之外,也或多或少让学生有机会接触陶艺。 纪慧珊从7岁开始学画画,中学时期常参加校内外美术比赛,最佳成绩是霹雳州科学工艺海报比赛第一名。她对陶艺的接触始于新纪元大学学院时期,如今回想起来,应该感谢新纪元当年规定美术系学生必须双主修,她才会爱上陶艺。 身为热爱旅行的艺术创作者,她通常是从旅行还有自然环境汲取创作的养分。过去就读的东海大学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总是在各种关于全台最美校园的评选中榜上有名。大学那植物园般的自然环境帮助她在创作中组建作品的形体、色彩和视觉语言,比如她的硕士毕业作品以群组方式呈现,是因为她漫步在东海校园时经常会发现一些从未见过的群生植物,这些群生植物启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多看多读汲取创作养分 如果要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她认为方法不外乎就是多出去走走和看看。此外,“看书也是很有用,像我作品都是从种子、孢子或一些很细小的植物为出发点,所以我会看一些关于种子的书还有画册。” 艺术创作往往反映创作者对周围环境还有生活的反思,所以她觉得选修美术的学生,必须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再来就是我觉得创作没有捷径,学美术的学生一定要一步一脚印把基础打稳,不管选择什么类别——绘画、装置艺术或新媒体都好,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创作。” 每位艺术创作者包括她自己,都期许透过创作传达所思所想。作品可以是画作也可以是物件,只不过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这两个选项中,她更喜欢三维立体创作,尤其是用手揉捏、用火淬炼的陶瓷艺术。
3年前
估价是房地产交易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假设我们想要向银行贷款购买房屋,银行需要确定房子的市价来决定给予多少贷款,这时候估价师(Valuer)便扮演重要角色。 报道:梁慧颖照片:受访者提供 在本地,估价师跟工程师、律师、会计师这些“师”字辈一样,都是一门专业,从业人员若想注册成为估价师,首先必须修读获认证的大学课程,接着是累积至少两年工作经验和接受面试,所有条件都达到了才能取得估价师的执照。 这年代,越来越多人从事房地产工作,但“从事房地产”其实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只因这个行业里有许多不同职位,端看从事的到底是哪个岗位的工作。 [vip_content_start] 这个行业中有3个角色很重要,即估价师(Valuer)、产业经纪(Estate Agent)和产业管理人(Property Manager)。在马来西亚,这3个专业由同一个机构监管,即隶属财政部的估价师、产业经纪与产业管理人局(Board of Valuers, Appraisers, Estate Agents and Property Managers,简称BOVAEP)。 拉曼大学助理教授钱汉忠说,估价师的主要工作是为产业估值,最简单例子是贷款买屋时,银行需要知道屋子值多少钱,所以会由估价师来估价,然后银行会根据估价师的报告来决定给予多少贷款。基本上无论是土地或建筑物,估价师都能估算出其价值,包括有时候可能还需要为委托人的其他资产,例如工厂的机械和设备估价。 决定房屋的价值 至于产业经纪,他说产业经纪就是俗称的中间人,促成买家和卖家交易房产。产业经纪主要专注于交易这一部分,至于屋子值多少钱,这还是得问估价师。另外,产业管理人则负责公寓、商业大厦这些建筑物的管理与维护,比如公寓肯定有一些公共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和电梯,这些都是需要委托产业管理人来管理。 他说,目前在BOVAEP监管下,获得估价师执照的人通常也会自动获得产业经纪和产业管理人的执照,这是注册成为估价师的好处。而如果只是申请产业经纪的执照,通常就只能获得产业经纪的执照(E License)。 产业协调员 ≠ 产业经纪 说到房产买卖,还有一类人我们也许会比较熟悉,即那些负责带人看房子,自称房产代理或房产中介的人。但这些代理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产业协调员(Real Estate Negotiator),他们虽然同样需要向BOVAEP注册和上一些课,不过他们的注册编号是以“REN”开头,跟产业经纪的执照是两回事。 拉曼大学建筑与物业管理系主任罗振兼解释,在我国,真正拥有产业经纪执照的人只有两千多位,他们也许没时间亲自会见那么多客户,所以带客户看房子还有一些日常业务就交给协调员负责。不过万一交易合约出现问题,房产经纪还是需要负上责任。 根据BOVAEP统计,截至2021年1月,向BOVAEP注册的估价师总共有1008位,产业经纪2151位,产业经理2776位,另有1506位准估价师(Probationary Valuer),及1901位准产业经纪(Probationary Estate Agent)。 另一方面,如果留意BOVAEP全名,会发现还有“Appraiser”这个专业。“Appraiser”其实跟“Valuer”一样都是估价师,只不过BOVAEP从许多年前就不再发出“Appraiser”执照,但那些拥有“Appraiser”执照的人仍然属于BOVAEP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成为估价师的3大途径 如果想注册成为估价师,最基本条件是学术资格必须受BOVAEP认可,以及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拉曼大学产业发展硕士课程及MBA(建筑管理)硕士课程主任钱汉忠列举出成为估价师的主要途径: 01. 修读的本科课程(Bachelor’s Degree)必须受BOVAEP承认。毕业后,先向BOVAEP注册成为准估价师,然后在BOVAEP认可的产业公司从事两年估价工作。这两年里,必须写工作日志和完成专业能力测试(Tes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若都过关了接下来就是面试。 面试时,通常会有3位面试官:1位政府代表(隶属财政部的房产估价及服务局);1位私人界代表;还有1位可能是拥有估价师执照的学术人员。唯有面试都过关了,BOVAEP才会授予估价师执照。 02. 如果本科学位不受BOVAEP承认,例如读的可能是会计、金融这些不太相关的科系,那么就必须考试,考试总共有10张试卷。与此同时,这些毕业生必须有两年的估价工作经验,以及完成专业能力测试,方能注册成为估价师。 03.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具有BOVAEP认证的学术资格,可是他们迟迟未去申请注册,一工作便工作了十多年。等到他们终于想要注册成为估价师,他们还是必须写工作日志和面试,但他们可豁免专业能力测试。面试通常落在双数的月份,即2、4、6、8、10和12月。 根据BOVAEP今年9月发布的名单,本地总共有12所大专的产业管理课程受到BOVAEP认证,另有37所澳洲、纽西兰、新加坡和英国大学的课程受承认。这些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可申请注册成为准估价师,详情可到BOVAEP官网查询,官网清楚列明哪些课程和哪些年份的毕业生符合申请资格。* 产业管理系的出路 修读产业管理的学生,除了会学习产业分析、产业投资、产业估价这些知识,还需要了解土地法、建筑法、征地补偿、房地产金融、建筑工艺等相关知识。罗振兼说,拉曼大学的本科课程内容还包括营建管理,这是因为考量到有些学生可能毕业后到发展商公司上班,所以课程在设计上也涵盖这一部分。 钱汉忠说,修读产业管理的学生未必以后只能做估价师、产业经纪和产业管理人,他们其实也可以到任何拥有庞大资产的公司工作,帮公司管理资产。比如国油这样的大企业,虽然是石油公司,但国油旗下还有很多其他资产,这些资产都需要有人来管理,学生毕业后可以考虑往这方面找工作。 出路广泛 “通常我也会告诉学生,他们还可以担任Leasing Manager(租赁部经理),也就是在Shopping Mall安排租户进来,这都是产业管理的一部分。”另外,现在还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估值,这也是估价师可以做的工作。总之,产业管理课程的出路甚广,毕业生除估价师、产业经纪和产业管理人这些工作之外,还可以考虑其他选项。
3年前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对精神医疗服务的需求率显著增加。然而,根据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拥有约500名精神科医生,以大马3200万人口来计算,大概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对7万名患者的比率,相比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1:1万,仍有很大的距离,且有分布不均匀问题,大多医生都集中在城市地区,鲜少有精神科诊所在偏远郊区,可见精神科医生的需求更迫切。 究竟精神科医生是一份怎样的职业?十多年来面对无数精神病患,在杨申兴看来,精神专科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治病,也是在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和病患的歧视和误解。 报道:蒙慧贤照片:星洲日报资料中心 精神科医生,也是人们口中的心理医生。有别于注册辅导员和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生需拥有医学资格,可诊断心理或精神疾病,提供心理治疗和开处方药。在本地,要成为精神科医生,前后需要至少13年的学习时间,但凡患有需要开药治疗的病症,例如失眠、思觉失调等,或者是因精神疾病而申请假单、保险报告以及其他紧急状况等的病人,都需要向精神科医生咨询。 精神科医生杨申兴形容,相比其他专科,精神科就显得比较“抽象”。 [vip_content_start] 当病人在寻求其他专科诊断治疗时,只要照X光、抽血检验、检测尿液等,医生就能辨别出病人是否患有爱滋病、糖尿病、尿道感染、骨科病症等等,一目了然,病人也能根据报告去了解自己的病情。 精神科医生怎么诊断病人有精神疾病呢?他们会透过不同的方式,例如精神心理方面的检查和观察、病史和家族史等,逐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在诊断以后,医生往往需要利用特定的技巧和时间去说服病人,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病症,避免产生误解,好让病人或家属信服。 无法辨真假不觉得有病 “由于这种诊断方式比较抽象,有的病人不觉得自己有病,而拒绝治疗,例如他们会以为听到的幻觉是真的,这是因为生病的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和辨别真假。有时甚至家属也抱有同样心态,虽然带病人求诊,却把病症当成是个人的态度和性格问题,不觉得这是病。须知道,如果家人不配合,病人很难康复。” 他指出:“很多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正常的忧郁和忧郁症,认为忧郁是高低起伏的生活一部分,但我们要知道,就算怎么低,只要超过了界线,就是不寻常了。举例来说,因为中罚单而不高兴了两小时,那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忧郁足足两星期,严重影响到生活,那就是一种病了。” 这不仅是精神科医生跟其他医生的不同之处,也是精神科医生最大的挑战。“因此在看诊的过程中,交谈是个很重要的武器和环节,如果医生本身有语言障碍,那就会鸡同鸭讲,事倍功半。” 药物非万能,精神专科医生拥有多种武器 “有时精神科疾病不是那么简单。” 杨申兴举例说道,假设有位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患上忧郁症而跳楼轻生,有的人或许会怪罪学校,认为校方给学生压力过大,但是深入思考,在场有100个学生考试,10个学生考试不及格,有的甚至拿零分,为何其他人不会选择轻生? “由此可见,外在原因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很多人不明白,一直把矛头指向外在因素,其实这不公平。” 3因素造成心理障碍 他说:“一个人的心理障碍,有3方面的因素。” 感情问题、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是压力、环境、人际关系等,这都属于外在因素。此外,精神科医生在治病时必须了解病人的生理状态,比如遗传、使用药物、是否有脑部或身体疾病等,以及病人的性格态度等心理状态。综合外在环境、生理和心理等3个因素,仔细分析每个个案,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哪个比重较大,就是治疗焦点。 “假设生理因素占比例较大,就会用药物为主,但如果是心理或外在因素比较明显的话,那我们就不仅是开药,还得做心理治疗,帮助病人改善外界环境。打个比喻,有的病患因为工作导致失眠,给安眠药是治标不治本,这时我们可能要写封信或报告,让病人申请换部门、减少工作量之类的,这都是治疗的一种,不一定是药物,也包括心理治疗,以及外在环境的介入。” 他强调,精神科医生在面对紧急状况或特定精神疾病时,开药无疑是最主要的医治方式,但药物并非万能,不能100%解决问题,而且药物在某些情况下的帮助不大,精神科医生应尽量善用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帮助病患根治问题。 精神专科医生会有哪些职业伤害? “很多人误解,认为精神科医生经常给精神病患看诊,肢体伤害的几率更大。实际上恰恰相反,与其说精神病患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成为受害者的机会比正常人更大。” 他指出,在很多的媒体报道或电影中,不乏有精神病患失常伤人的事件,造成很多人对精神病患产生误解和偏见。 对此杨申兴常常会用这样的比喻来为精神病患平反:“每个人都说鲨鱼很凶狠,其实,鲨鱼被人类伤害的几率,比鲨鱼杀害人类的几率,不懂相差多少个倍数,这也是很多人对于精神专科医生职业伤害的误解,也是社会普遍对精神病患的误解。” 他不讳言,绝大部分的求诊病人都会表现焦虑、忧愁等,在长期接收负面情绪垃圾的情况下,精神专科医生需要自我调适,避免把情绪带回家,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作息,同事朋友之间尽可能互相提醒和监督,免得让工作影响心灵健康。 精神科医生的使命感:消除社会歧视和排斥眼光 成为精神科医生逾10年,杨申兴除了给病人医治,也致力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和病患的歧视、排斥和错误认知。 访谈时他提到,只要稍微留意周围商铺就会发现,本地少有精神科诊所会开在商铺底层,除了是租金关系,更大的原因是,很多病人都不希望被看到走进精神科诊所。数年前,他就把精神科诊所开在人来人往的商铺底层,希望能把精神治疗普及化,减少社会的排斥眼光。 他强调,情绪病和心理疾病就好像糖尿病和血压高等,可以治疗和预防,但若不管控,则有可能造成更大伤害。 在他看来,人类的心理情绪就好比一部电脑的软件,与硬件(身体器官)都需要受到同等重视。他笑说:“当你看到病人的病情一步步好转,他们也会感激你,大概就是做为精神科医生的成就感了。”
3年前
本地许多华校都有自己的二十四节令鼓队,这些鼓队往往得到校方和华社鼎力支持,要维持经营基本上不是大问题。相对的,要在中国高校成立二十四节令鼓队则不是那么容易,鼓队除了面临练习场地、资金和招生的问题,还可能时不时会被投诉太吵及扰民。 近年中国有越来越多高校成立二十四节令鼓队,这些鼓队都是由马来西亚学生到当地留学时创立,再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将来若有更多外国人认识二十四节令鼓,这些留学生应当在功劳簿上被记上一笔。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受访者提供照片 2019年冬至,北京师范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当天校园内有一场隆重的仪式,还邀请到二十四节令鼓创办人之一的陈再藩到场观礼。 鼓队的创立要从2019年暑假说起。当时北师大马来西亚学生会负责人黄进泰,希望我国学生能够在年底的留学生之夜呈献有别于以往的歌唱和舞蹈表演,所以想到了二十四节令鼓,希望把这项马来西亚原创的鼓艺表演介绍给更多人。 [vip_content_start] 有了这个想法后,黄进泰在北京四处探听哪里有二十四节令鼓队,才知道原有鼓队已解散,鼓也运回马来西亚。趁着那年暑假,他和其他几位执委回国,南下北上到处请教,最终去到槟城大山脚,认识北野鼓创办人兼日新独中老师郑洲升,在他鼓励下决定成立一支鼓队认认真真学习。 回到大学后,他们向留学生办公室呈交计划书,可是留学生办公室起初不是很同意,因为第一,之前有些社团成立后只挂名字没有活动,校方担心二十四节令鼓队会步上后尘;第二,二十四节令鼓的器材很占空间,不知应该摆哪里,所以校方起先并不同意他们创团,直到他们锲而不舍去向老师请求了四五次,才终于得到允许成立。 困难重重一一克服 然而,得到校方允许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遇到很多难题,买鼓算是其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黄进泰说,由于当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买鼓的资金转不过来,因此鼓手先自己掏钱购买12面鼓,其余12面鼓则是通过网上募款经费。 第二个问题是北师大的空间不大,直到目前都没有鼓室,24面鼓只能置放于走廊。更甚的是,这些鼓前些日子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被移动,而鼓手又多数都在马来西亚只能干着急,唯有委托还留在大学的同学帮忙看顾。 第三个问题也非常棘手,那就是在创团初期,包括黄进泰在内的所有鼓手其实都是零基础,从来没接触过二十四节令鼓。不过也许上天真的被这群人感动吧,2019年秋季开学时来了救星,新生黎文沁会打鼓而且经验丰富,理所当然就成为鼓队的灵魂人物,负责带领大家练习。 还有一个问题也挺麻烦,他们起初练习时常常练到一半会被喊停,然后大学警卫会请负责人去喝茶,说有学生投诉鼓声太吵。后来他们改变形式,用“唱”的方式练习,但仍然被投诉好像在传播邪教,之后只好再退一步,变得多数时候只是挥舞动作,真正打鼓的时间只有短短5分钟。黄进泰坦言,那段日子颇感压力,幸好鼓队正式亮相以后,那些批评的声音才渐渐没了。 疫情搅局 维持鼓队更艰苦 从筹备到正式成立,北师大二十四节令鼓队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把一群零基础的留学生训练成能够上台表演。只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暴发了冠病疫情,许多留学生从去年初回国后,至今依然无法回去校园,遑论齐聚一堂练习打鼓。 在大家各分东西的这段日子,北师大二十四节令鼓队不至于完全进入冬眠,他们靠着队长带领还有录制视频的方式在线上维持训练。只不过居家学习的日子实在太长,有些鼓手认为长期线上练习没有意思要求退团,所以鼓手人数一度从最初的22位下降至大约15位。幸好的是,今年秋季开学后来了一些新生,鼓队人数才又回升至23位,其中有些鼓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 目前鼓队的处境是谁都无法预料的,黎文沁只记得当年在迎新会上,听到马来西亚学生会宣布成立鼓队时心里是多么的兴奋,因为她从初一到高三都在打鼓,当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时,想做的其中一件事便是成立鼓队,结果那么巧一进入大学就遇上鼓队的草创期,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 比起在中学时期办活动,她觉得在大学搞社团的经验很不一样,因为在中学,很多事情其实都由顾问老师处理,学生不必烦恼太多事,可是在大学不是这样,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身为社团领袖更是责无旁贷,需要八面玲珑处理各种问题。 此外,她觉得还有一点很不同,“在中学,加入社团是必须,因为会算分,所以在管理上轻松许多。可是在大学,加入社团属于自愿性质,而且加入社团没有任何加分,对于大学生来讲,课业重于任何事情,尤其在排名很前面的高校,大家都很注重学业,参加社团的兴致不会像中学时那么高昂。”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团员的向心力不足,社团其实很难单靠一两个人的热血去推动。 黄进泰也认同,大学生通常比较注重学业,社团活动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尤其像二十四节令鼓这种表演艺术团体,最现实的问题是练习时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那么多时间,所以要如何把大家凝聚起来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今他和文沁最担心的问题是鼓队到底还能撑多久,因为按照现在局势,何时重返校园看来依然遥遥无期。可以的话,他们当然希望鼓队能够长远走下去,毕竟当初那么多人捐钱和给予鼓励,他们可不想辜负大家的好意,也不想辜负发扬二十四节令鼓的使命。 鼓队教练郑洲升 走入中国高校播种 目前在中国,有二十四节令鼓队的高校除了北京师范大学以外,还有华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广州暨南大学等学府。这些大学的鼓队大抵都有相似经历,背后有着热血却又有点辛酸的故事。 鼓队总要有教练,多所中国高校的二十四节令鼓队都承蒙同一位教练指导,即“北野鼓”鼓团创办人兼艺术总监郑洲升。在疫情暴发以前,每年11和12月他基本上都不在马来西亚,会在中国境内到处去给各个大学的鼓队指导。而每逢中国高校放长假,一些留学生会趁回国时去北马找他练鼓,所以即使双方长期分隔两地也能维持着一定的训练。 打鼓时光难得 所以特别珍惜 在中国教鼓和在马来西亚教鼓有些不一样,他觉得最大不同是场地问题,因为在马来西亚,通常只要把鼓搬到户外就能练习,不用每次都申请场地,可是在中国特别是名校,每次练习前都必须向校方申请,一旦练习超时马上就会被警卫警告。曾有大学发生农民不满鼓声太吵而拿着锄头来骂人,以及把鼓丢进湖里的事件。后来校方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只好请鼓队移步到警卫处旁练习,由警卫来保护他们。 为了解决鼓声太大的问题,他在中国训练时会教学生把垫子或不要的衣服铺在鼓面上降低音量,或是教他们先用唱的方式把鼓曲练熟,等大家都会了才用鼓棒打下去。虽然这种方式听起来好像有点克难,但也因为这样,“学生们很珍惜能够打鼓的时光。” 到中国教鼓,他通常还会建议学生要办成立仪式,以便借这个机会感谢捐鼓的赞助人,以及颁发委任状给第一届的队长和鼓手,纪念这个称得上历史的时刻。这么做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吸引学生和师长来观看表演,因为只要有多一个人觉得惊艳,就会有多一个人想要了解二十四节令鼓。 如果要说在中国高校打鼓的挑战,他觉得首要问题是如何兼顾学业和打鼓。他通常会跟学生说,千万不要因为打鼓而搞到自己毕不了业,如果觉得太忙可以先暂时离开鼓队一段时间,总之不要轻易说退出,因为一旦退出往往就很难找到归队的决心。 成立鼓队勿三分钟热度 需确保代代相传 郑洲升本身曾经是留华生,之所以选择到华侨大学留学,说起来其实也是跟二十四节令鼓有关。 当年他从日新独中毕业时并没有想要升学,因为他觉得靠二十四节令鼓去参加商演的收入很不错,没必要念大学。但他很敬爱的陈强华老师跟他说,如果不继续求学,他可能一辈子就只是在大山脚打鼓而已;如果想走得远,就一定要去见识外面的世界。陈强华老师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他听了后决定升学,把所有的鼓都送出去。由于华侨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有二十四节令鼓队的大学,他为了能够继续打鼓而报读华大,结果一入学便成为鼓队教练,还因为课外活动表现优秀而获得不少奖学金。 如今他是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协会秘书长,且被任命为二十四节令鼓在中国的推广大使。每当有留学生请他担任中国高校鼓队的教练,他都会问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打算做多久?有没有人能接手?”他不希望成立鼓队只是三分钟热度,所以想确保他过去教的鼓队能够代代相传,而且要避免鼓队到最后只有中国学生参与,没有任何马来西亚鼓手。他对此有所坚持,因为他不希望马来西亚原创的二十四节令鼓被误会是中国的鼓艺。 目前他除了担任教练,还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修读博士学位,想要从艺术和技术层面去研究二十四节令鼓的传播与发展,例如比较以前的作品跟现在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以及不同区域的二十四节令鼓在风格上有何差异。 鼓有了、场地有了 只待鼓手归位 受冠病疫情影响,中国高校二十四节令鼓队这一两年普遍无法正常练习,而且因为有些鼓手已经毕业或快要毕业,所以还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他说:“现在最大问题是他们回不去,如果只是半年,我觉得线上打鼓很有意义,可是现在快两年了,大家都没有集合在一起打鼓,甚至没机会碰鼓,所以确实有些人会不想参加了。” 虽然学生短期内无法马上回到校园恢复训练,但是鼓有了,场地也有了,他相信只要精神还在,等哪天回到校园,就能把鼓棒一个一个重新拾起来。
3年前
“年轻人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是英国已故黛安娜王妃的信念,以其名字命名的黛安娜奖每年都会表扬一些为社会带来正向改变的年轻人,今年其中一位得奖者是留学英国的独中毕业生周宇康(23岁),他在去年冠病暴发之际创立一个工作小组,为世界各地受困的马来西亚留学生提供同侪支援,协助他们度过那段艰难时期。 报道:梁慧颖照片:受访者提供 去年冠病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之际,许多地方封城的封城、停课的停课,以致于只身在外的留学生仿佛成了一座座孤岛,不但行动受到限制,更煎熬的其实是心里的焦虑和无力感。当时人在英国留学的周宇康觉得刻不容缓,他和几位朋友很快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为因为疫情无法回家的留学生提供心理支援。 虽然大使馆和大学不是没有为留学生提供援助,但周宇康认为很多问题和烦恼只有留学生自己最清楚,因此这个小组的理念是把孤立无援的马来西亚留学生连结起来,透过各种线上活动例如分享会和交友配对,提倡同侪互助还有提醒大家照顾心理健康。 [vip_content_start] 这个小组不只帮助在英国求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还有其他国家例如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澳洲、爱尔兰和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留学生也加入群组,估计有超过1300位留学生在这个群组里互相取暖。除此之外,周宇康当时也是北爱尔兰马来西亚学生会会长,他在去年6月至8月这段期间发起筹款,提供物资给那些因为疫情无法打工和居家隔离的留学生。 关注心理健康 曾任英国儿童热线辅导员 来自雪州沙登的周宇康,中学时期就读吉隆坡循人独中,毕业后在吉隆坡卫理学院(MCKL)读A Level课程,2018年前往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修读法律。不久前他刚从大学毕业,还荣获大学本年度模范生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殊荣的马来西亚学生。目前他还在英国,准备今年10月到剑桥大学修读硕士学位,专攻公司法。 从他的履历不难发现,人权和心理健康一直都是他关注的课题,他解释这跟他的个人经验很有关系,比如他在中学时期还有刚到英国的时候,身边都有朋友陷入忧郁,这让他觉得心理健康真的是一个必须严正看待的课题,希望下一次再接到朋友的倾诉电话时,自己先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和处理悲伤。因此,他到英国的第一个冬天,便申请成为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的辅导员,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担任辅导员的那一年,他的值班时段是深夜11点至凌晨2点,负责接听求助者的来电或回复他们的文字讯息。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从这里他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多认识和体悟,后来疫情肆虐时,他成立的工作小组同样是以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主。 读法律系不是非得要当律师 虽然现在的他总是以积极心态去面对一切,而且是大学官方认证的模范生,但他的求学过程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也有过自我怀疑的低潮期。 那段低潮发生在他高中时期,他的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有点后悔选修理科。离开中学后,他去报读A Level课程,就是希望有个重来的机会,弥补之前的不足。 “我不会怪别人,是我那个时候不太会分配时间,成绩考得不是很好。但我也很庆幸,那些失败给了我在A Level到大学时期很多推动力,知道应该怎样分配时间,是很好的前车之鉴,让我慢慢进步。” 中学时期他是学校的辩论队成员,常参加国内甚至国际辩论比赛,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那段经历很可能是促使他选择法律系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很多辩论的题目都跟政策和国家议题有关,“从这边我觉得法律无处不在,念法律系可以引起很多思辨。” 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来自他的父亲,他父亲从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跟他聊社会课题,启蒙他对法律还有正义的思辨。 有别于多数法律系学生念法律是为了当律师,他说他并不是抱着要成为律师的目的而去读法律系。尽管目前他已经取得法律学士学位,而且还是一级荣誉学位,但到目前为止他依然对未来职业持开放态度,会在剑桥留学时继续探索理想和机会。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剑桥攻读公司法?他说,那是因为过去3年,他曾几次到大型的跨国律师事务所实习,工作内容都是跟企业和金融比较相关,他觉得这个领域蛮有趣,也相信企业有更大潜力去履行社会责任,也许他将来毕业后可以朝这方面发展,带动更多企业去回馈社会。 受父母影响从事公益活动 在英国的这些年,他得到的奖项和荣誉不胜枚举,其中一个最具分量的是以戴安娜王妃命名的黛安娜奖(Diana Award)。这个奖表扬那些为社会和人道主义做出贡献的年轻人(9至25岁),今年包括他在内,总共有3位马来西亚青年获得这个奖。 他热心公益主要是受父母影响,比如说,他的妈妈以前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为弱势群体的教育募款,而他爸爸具有建筑经验,会帮忙修建庙宇还有路灯。父母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影响了他,他其实从10岁就已经开始做义工和参与本地的慈善活动。 关于他在疫情期间创立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工作小组,他和伙伴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将之转型成一个制度化的组织,以便即使疫情趋缓,也能够继续为需要帮助的留学生提供援助。 个人方面,他最近在他的LinkedIn平台发起一个贡献15分钟的计划,希望利用自己曾经在大学的职涯辅导处打工的经验帮助弱势学生,比如他会免费帮学生检查履历和求职信,或是给予一些职涯辅导。他说:“我觉得我太幸运了,想要回馈给年轻学生,所以发起这个活动,尽量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冥冥中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疫情持续了一年多,未来依然充满变数,对于应不应该在这时候出国留学,本地许多年轻人依然抱持观望的态度。对此,他认为年轻人如果有能力而且有机会出国,不妨就好好珍惜机会,不过必须认清现实做好心理建设,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毕竟疫情现在还在延烧,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恢复像以前那样的大学生活。 “如果你期望现在情况跟Covid之前一模一样,我觉得有点难。”他说,“但是如果你有心理准备,而且即使线上学习也依然很积极联络老师和寻找学习的机会,那我觉得你还是会有很好的出国留学经验。” 他也建议学生把握申请奖学金的机会,虽然申请奖学金不容易,但若有机会就别错过。要是真的没办法负担出国留学的费用,他认为不妨考虑1+2或2+1的大学双联课程,这样可以节省不少学费和生活开销。 他常跟学弟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最重要是跟随自己的步伐,不必凡事都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尤其疫情当下,没有什么比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更重要。 他父亲常跟他说,“冥冥中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他打从心里认同,因为他本身就是很好例子,虽然多花一年半读A Level而比许同龄的人迟毕业和迟出来社会工作,但是他安于现在这样子的生活。 他说:“如果我去跟别人比较,我可能会很自卑、会很伤心,可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啦,最重要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