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上班後變笨?不是錯覺!告訴你5個真相
|
美首季GDP跌0.3% 特朗普發文怪罪拜登
|
韓大邱山火復燃 消防廳發佈國家動員令
|
反貪會: 解決重大瀆職濫權案 修法實施延遲起訴協議
|
金磚國家外長 未能就聯合公報達成一致
|
上班後變笨?不是錯覺!告訴你5個真相
|
美首季GDP跌0.3% 特朗普發文怪罪拜登
|
韓大邱山火復燃 消防廳發佈國家動員令
|
反貪會: 解決重大瀆職濫權案 修法實施延遲起訴協議
|
金磚國家外長 未能就聯合公報達成一致
|
上班後變笨?不是錯覺!告訴你5個真相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美首季GDP跌0.3% 特朗普发文怪罪拜登
|
韩大邱山火复燃 消防厅发布国家动员令
|
反贪会: 解决重大渎职滥权案 修法实施延迟起诉协议
|
金砖国家外长 未能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美首季GDP跌0.3% 特朗普发文怪罪拜登
|
韩大邱山火复燃 消防厅发布国家动员令
|
反贪会: 解决重大渎职滥权案 修法实施延迟起诉协议
|
金砖国家外长 未能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美首季GDP跌0.3% 特朗普发文怪罪拜登
|
韩大邱山火复燃 消防厅发布国家动员令
|
反贪会: 解决重大渎职滥权案 修法实施延迟起诉协议
|
金砖国家外长 未能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美首季GDP跌0.3% 特朗普发文怪罪拜登
|
韩大邱山火复燃 消防厅发布国家动员令
|
反贪会: 解决重大渎职滥权案 修法实施延迟起诉协议
|
金砖国家外长 未能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
|
上班后变笨?不是错觉!告诉你5个真相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散文創作談
文藝春秋
【文學關鍵字】盧姵伊/(不)也是生活
給年輕朋友寫信,數次談及擱置的寫作,遂想起單純的書寫初期,書寫與生活都有瓶頸。
2年前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文學關鍵字】盧姵伊/對照記
【散文創作談 05.】 7月某個黃昏,有雨,難得進城的路並不堵塞。 擁擠的是人。為了躲雨,人人走在可以遮蔽的老街。經歷數次解封的城市人氣熱絡起來,或只是我,還不太熟悉擦肩接踵的行人身分,對迎面而來的腳步感到有點心慌。路上收到訊息,友人Y已先一步抵達,但推門進入滿座的餐館,一桌桌不見身影。轉身走上二樓,赫然闖入一間掛著祖輩肖像、擺滿上世紀器具的房間。 退回外部的廊道,一來一回地確認,才知道自己誤入同名的地方,而他們身處街頭另一端。 這家氛圍相對清冷,可以放心地說話。Y是個熱心勞心的青年,遠地近地注視幾個家鄉,教職業餘翻譯小說、主編理論書籍,平緩上升的學術生涯相當刻苦。我們相識轉眼六七年,席間聊及過往讀過的小說家,近期出版了回憶錄。然而關於揭露,牽涉的親近之人頗有微詞。又談論寫作的過去與現在——會不會想到有一天不寫了?不寫了的話,會不會遺憾? 7月的黃昏,時時縈繞心底的疑問放到桌面時,彷彿預習許久的災難終於發生。面對危險與困滯,人們不免下意識地逃,影子隨即追了上來。疏於動筆卻還是汲汲地讀,讀取回音同樣緊緊地扣在心上。或許是後來的形式訓練,有時會對投入情感而遲疑猶豫。由此散文經常備受質疑,主流抒情,亦囿於抒情。比如針對私我經驗,太過耽溺於某一狀態,與世界距離太遠;比如文學語言的有無,過多的修辭掩蓋了真摯,白描的文字又少了意趣。 書寫是劃線,這裡不說,選擇如何說。在散文當中,作者主體(我)最大的體現,大概就是自傳了。這展現了一個人對生活經歷的思考,找到人生之初最深刻且或某個影響深遠的時期,試圖為個性的誕生寫下的長篇敘述。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自傳契約》羅列與自傳相近的體裁,比如回憶錄是作者著重外部的歷史,以個人視角出發,卻講述超出個人範圍的事情。有時候也很難判斷,作者想寫的是個人內心與成長,還是著重時代的刻印。 當然,劃線並不能有效區分,而是嘗試趨近散文的精神。作者始終要給讀者的一面鏡子,是古樸神秘的銅鏡,還是塑料外殼的玻璃鏡子?我回答Y,關於能不能想像不寫了,自己肯定想了無數次。在還沒準備好一面鏡子之際—— 契約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由作者在文本開端聲明意圖,仍是不足的,還牽涉到對話者、對象是誰?文體上的選擇能夠迴避矛盾與衝突嗎?菲氏特別指出,關鍵不在如何講究精確地還原現實與歷史,而是作者是否真誠地講述。回憶錄、自傳、自傳小說,不管敘事人稱如何改變,關乎自己的揭示,空白與傾向都有其意義。讀者期待領會和理解作者的同時,應該明白這是一方面的真相。標識文類並不能自動為其取得證明,這份契約不能由作者獨立完成,更長久考驗著讀與寫的人。 仍然期待閱讀散文,因為從個性的歷程、個體的片段,我們意識到身分與理解是如此複雜的。在這個文類,許多常見的主題都與來歷有關:故鄉、父母、童年。談及故鄉,又經常與祖輩的相處有關,或是美好的田園想像。這些經驗不假,但還有一些看見叫人重新思索,原鄉為何。 《九歌107年散文選》其中一輯家園與棲身,收錄小說家哈金〈故鄉與家園〉。這篇並不是主流散文的私我抒情,他將個人見解放在三則人物故事裡。要如何面對故鄉的感情?有猶太人保爾、胡錦濤,另一個是“沒有鄉愁”的余英時。哈金為這些事蹟作注,雖然原籍故鄉無法選擇,它們亦時時召喚個人的忠誠,但人人可以各自建立自己的家園(生命的意義),而混淆兩者是危險的。讀者不難聯想到這位以第二語言寫作的小說家,也是藉此回應“不回去”的態度,又是艱難的釋懷。 或重或輕,如複數的棲身之所,也可能是〈家鄉們〉。在《野風波》出版之前,因編輯的緣故先讀了靖芬的這篇作品(也收錄在《復始之地》文集裡)。家鄉可以關係出生,或是住過最久的地方,也可以因為某個微小的原因而生成:第一次感到不捨的地方。許多會心一笑的敘述,在於作者對生活的獨到解讀,有時近乎誤讀,她說這是“重新建構不知有無的東西”。比起傳頌既定的觀念,這應該是散文寫作越來越被看重的意義。以至於我近年對於目及的散文競技——最終經常選出無可挑剔、四平八穩的作品而感到困惑。進一步說,我們只期待選出符合原有想像與標準的“文學”嗎? 看別人如何照鏡子,再想自己的鏡子,是不是也照出了自己投下的陰影與傷害?房慧真在《單向街》寫父親主導的曲折返鄉旅行(來自家庭的陰影),還有小時候與同齡人交往的深刻擦痕(天真有邪),致使或加入冷落排擠他人的經歷:“我可以感覺到她怯懦的,頭望向我這裡的友好延伸。像一隻潔白溫順的小羊,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在我學齡前,一把捏碎整籠小雞,莫來有的惡意,此刻又蠢蠢欲動。”(〈惡意〉)如今她多了記者身分,經常分享人物報導的採訪經驗,自言譬如化身獵人觀察獵物,卸下對方的光環、標籤,才可以直視所有細節。其實她早已化身為自己的獵人,將所有真實與傷害並排於最初的內在身世之書裡。 與Y暫別的這段時間,我一直想著當時毫不猶豫的回答:一定有那麼一天,不寫了。那麼還可以嘗試書寫的此刻,應該如何面對呢?給你我一面鏡子,毫不保留是道德的嗎?想到那則古老的寓言,我們如囚徒在洞穴裡面壁生活,但終將孤獨地理解,日夜相對的黑影動靜來自背後呲呲燃燒的篝火,篝火屬於外面真實的世界。熟悉又虛假的影長久成為習慣,篝火與陽光是刺痛乃至錯亂。如果造出不完美的鏡子,找到適當的角度映照看看,多少能為原地的人帶來緩衝的景色吧。 (編按:文中粗體關鍵字為編輯所標明。本系列每月第三個星期五刊出。) 相關文章: 【散文創作談 01】盧姵伊/我為何寫作之——史前生活 【散文創作談 02】盧姵伊/透明的散文? 【散文創作談 03】盧姵伊/成為“我” 【文學關鍵字 04】盧姵伊/散文的真實
3年前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文學關鍵字】盧姵伊/散文的真實
【散文創作談 04.】 回看有關“黃金之心”的討論,竟已10年。從那之後每每與散文相關的談論場合,總不能繞過能否虛構的詰問。最近和為數不多的年輕朋友聊起散文創作,赫然知道她曾參與的初中文學講座,其主講留下一則建議:“寫散文時或許可以全篇虛構,但最重要裡頭的情感是真實的。” 若單是以這一句來解釋,確實容易引起誤會。一來略過了倫理與技藝的層次,也還沒釐清虛構的對立面。從爭議源頭梳理,才能逐步摸索非虛構的倫理問題:在文學獎散文組出現的“山寨”身分背景,而評審無法以單篇辨識,往往出書集結或公開作者才露出端倪。 這幾年讀中學生或大專生的參賽作品,從一些細節發現破綻:馬來西亞可有冬季?一支啤酒可需要上千元?除了這些不合邏輯之處,也可以理解初學創作者正揣摩文字與生活想像,且未能把握文體與作者的關係。課堂作文如海邊野餐、記一個教訓等,通常與真實的情感無多關係。為了切題,無論有沒有親身經歷,大多以“我”的視角完成相關敘述。讓文字為自己所用,以書寫敘述生活的表象,是非虛構寫作的第一步。但另一常見的問題是堆砌細節,將所見所聞都盡數記錄下來,力求“真實”。 散文與生活無法分離,理解經驗更是一種技巧。不管文字還是畫面影像,文藝作品都是“其後”——後來的理解與當時的現實產生了距離。生活譬如河道,文學語言即是標本也是船上的符號。為了看清當時的情感、因認知有限而產生的困惑,所以不斷調整觀看的角度,追溯迴游,為那一段生活的截面找到詮釋的方法,慢慢構築出自我的系統。或許不限散文,如何審視經驗對寫作來說都是永恆的挑戰。 既然現實無法把握,那麼散文該如何接近真實?談散文的“虛構”(倫理問題)時,並不是指運用意象等書寫技藝,而是指文章中的“我”,和生活上的我是否契合。誠實對待,為的是相信審視經驗所帶來的發現和反饋(這些回顧未必有用積極,也可能是一處破口,無人看重、不曾留存記憶的失落之地)。那麼多人與生活的碎片一同載浮載沉,而我們撿拾排序,或是樂於看其他人梳理,是要還原當時場景,確認一次已知的答案嗎?書寫自己的經驗、觀察別人的來歷,並不是依附現實而已,更是介入現實。在生活的迷宮裡,事後我們也未必能獲取飛翔的能力,在上空俯視一切路徑的形狀。許多事情,“我”是唯一的親歷與目擊(孤獨的處境),而事情要比既定認知來得更復雜、某個價值在“我”這裡是怎樣的感悟——技藝為此留下主觀敘述,這是文學的真實。 試著回應問題時,我總想起創作初期經常生起的疑惑:該如何區分小說與散文?對比差異,可知小說較散文來得自由——小說,甚至現代詩的主體“我”,未必與作者相同。但文類的分別一開始或許不那麼重要,總要書寫後慢慢掌握文類意識、自覺。身為讀者,也會發現文類極其曖昧的重疊之處。比如自傳或小說的分別,需要依賴作者的聲明。雖然生活碎片經過技藝的轉化,形成有秩序的結構,我們還是能夠看見作者留下的影子和痕跡。在這個轉化的過程,散文還是擁有相當自由的書寫空間。 自文學獎的場域引發的爭議,是在隱去作者身分即難以辨別捏造身世之作的情況下,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備受考驗。借1933年的魯迅文字回應當下:“所謂危機,也如醫學上的所謂‘極期’(Krisis)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於恢復。” 從〈小品文的危機〉也可以得知,“白話文學”以雅緻文筆表達情致,是針對白話不能作為文學語言的反抗態度。一再提起虛構問題或界定文類,並不能消除危機,但可以避免無聲息的死亡。 不管虛構與否,我們理應警惕什麼樣的表演與謊言呢?對創作來說,真正的死亡是如何發生的?這讓我想起卡夫卡寫的一則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藝術家表演捱餓,即便席上無人,也毫無鬆懈偷懶的跡象。公眾視野斷斷續續,參觀者或多或少,開始時風頭無兩,後來風潮過了,他還像是路上一座固執的問號。他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觀眾的不理解也會引起他的憤怒。由始至終,他的飢餓不只是表演,而是對抗沒有選擇的一種方式,不得已留下的自辯:“原諒我,我實在別無選擇啊。如果我找得合適的食物的話,相信我,我絕不會故意驚動他人的,我會像你和大家一樣,每天吃得飽飽的。” 對藝術家來說,倒在草地上的一刻不是真正的死亡。後來取代藝術家的是一隻年輕的豹,看守員盡責餵食,絲毫沒有飢餓的問題。關在籠子裡的豹,手中的利爪絲毫不被囚禁減弱了威風,自由還留在它的身上。感受不太靈敏、最遲鈍的觀眾,也能從中獲取“舒服的休息”。大家應該不會再記起那個藝術家,他最後不是自豪的姿態,而是想著要繼續餓下去的心意。 對藝術家來說,在視野以外的地方,哪怕取巧些許,才是真正的死亡吧。這篇小說呈現的是藝術追求的極端處境,但也是對創作最嚴肅的詰問。又聯想卡夫卡想要自毀作品,或《月亮與六便士》那樣的故事,“我”的掙扎和世界的摩擦不會結束。賴香吟在〈反書寫〉也藉此對書寫說出關鍵的核心:“對自己誠實,遠比對他人誠實,是更內在的問題。” 再往前一步,其實此類危機並不限於散文:虛構的對立面是什麼呢?從創作技藝談為文虛構,是為了遵循內在的追求,而不得不做的演出。造假卻是“反客為主”,只要沒有觀眾,藝術家隨即就可以脫離自己的認知與身分嗎?當然,這也是為什麼誠實即是道德,也伴隨著風險。作者揭露自我與想法,也會害怕為寫作對象(包括自己)帶來傷害。於是使用字母的代稱,改造一些真實的細節,或以修辭技巧掩飾,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編按:文中粗體關鍵字為編輯所標明。本系列每月第三個星期五刊出。) 延伸閱讀: 【散文創作談 01】盧姵伊/我為何寫作之——史前生活 【散文創作談 02】盧姵伊/透明的散文? 【散文創作談 03】盧姵伊/成為“我”
3年前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文學關鍵字】盧姵伊/成為“我”
【散文創作談 03.】 (從車窗望出去,風景一幀幀往後退,你可以看見外在,沿途記錄。) 感懷偶爾離開尋常,特意遊移走路的時間。固執地隨身帶著一兩本書,想著路上打發時間,其實夜間回到住宿處才有機會翻上幾頁。揹負想看的卻沒時間看的書,也帶與當地相關的書籍,無論歷史紀實或文學書寫。這多少帶著自省的目光——儘量撇除自以為的想像,自覺於入侵他人原有生活秩序,也不想粗糙地留下煞有其事的印記。 拾起一片停留在2019年尾巴的風景。11月的臺北非常舒適。沒有綿綿無盡的春雨,盆地不再悶熱,灰色霧蒙的冬季也還沒到來,空氣良好,野外的風透著蔚藍的清淨,天上還留著一些雲。這樣的天氣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但大多就在窄窄的一個月裡。 路上大多沉默,也有不經意的交際。 一天清晨啟程,在劍潭準備一路往北、向上,到一個叫作冷水坑的站點。不必十分注意乘車方向,因候車處很多準備登山的長輩在排隊了。這是他們的日常。一列列的興致與精神,我忐忑加入,隨時被拆穿似的。 山路平緩,沿路散落的灰色小房仍有住宅的氣息,而我不時緊盯站名。或誤認我是臨近大學的在讀,席間一個婦人向我探問,哪一個站點比較靠近步道入口。在異地移動,旅人之間樂於指路或解釋,好像互相認出頭頂的一片葉子。但是她的依賴與信任,竟令我覺得過客與在地人的身分面目朦朧起來。 到點下車,其他人都團團簇簇地散了,剩下我們二人。也許我有一些警戒,但仍然多話,為她再做心理整裝——路線長短、費時多少,邀她一起進入步道。 秋裡山林平和舒爽,氣候使得樹木較熱帶的沉靜。步道由大多有石頭木板砌成,並不難行。林間聽見蟲鳴鳥叫,只見幾隻顯眼的白色飛禽。先是一前一後走著,而她慢慢不見了。山中獨自前行約莫20分鐘,終於看到分叉路與路牌,我決定在這裡等等,間中有松鼠前來討食。 許久,日曬漸顯,一群登山客經過,所幸她們都見過,她還在路上。 轉道進入七星山公園的入口,略有波折。會合以後,我們自然地交談、交換過去。她在桃園醫院當義工,領著車票優惠的報酬,獨自來走走。她大約與母親年歲相近,又覺得她可能是我的鏡子。不禁想像許多年後的獨行,還能不能如此有毅力? 公園一片芒草依依,俯瞰盆地的城市風景,已被日曬照得迷濛。她輕車就熟地到處抓拍風景,與步道上的沉重姿勢不同了。我以此為目的地,她則向上續行,應能抵達某個山頭。稍早的擔心顯得多餘,她更像輕盈的理想化身。彼時我們都沒有名字,就此分開路程。沒想到接下來世界鉅變,自由的線顯然收束了許多。 當然還有許多擅長認識、行走異地的旅人,不是我。然而,失去自由時,仍然懷念散逸自由的時光,以及突然降臨、不可長久的美好際遇。 (然而道上忽明忽滅,窗上映著你的影子,似是照亮了某個內裡的角落,更是一張役者/演員的臉。) 隨之浮現的,是不擅移動的自己。但一定有什麼支撐著我,讓煎熬的心理不那麼靠前了。 最早或是移居。與過去不同的是,新家有個梯子,陰翳二樓帶來一些想像與陰影。梯子最上面就是房門,沒有緩衝的空間。最初搬來的一年,打開房門就發現暴骸——大人將所有家當堆擠在一個房間,想著逗留不長,並打算再回到原來的地方。但我實在什麼都不認識,甚至不懂言語,這段不安定的記憶還在身體裡,就此度過多夢的童年。 或是家中無止境的公路之行,只因追逐父族遺蹟,城外四散的親戚。一年之中總有幾次,父親拖家帶口穿過市中心,來到另一端城郊相接的遠方。而且常常偏離原路,眼前沒有導航與指南只有未知的地名,誤入歧途只能憑藉直覺回去。分不清眩暈源自脾氣衝動的駕駛,還是在陌生親戚家的枯坐半日。那部老車冷氣強勁,後座的只得困在半睡半醒之間,竟似人質,所有難堪不適卻一次次撐過去了。 為了免於顛簸,也曾室內安坐,和房間一體雙生,依靠電腦熒幕折射自我與外界。直到離開校園後的空白期,開始計劃長途遊蕩。以鐵路、巴士、腳踏車,跋涉到山海邊緣——這些都不算曲折。反覆出走,怎麼不可能遇到逢魔時刻?夜裡海岸迷人,貪戀逗留至月色清明,卻不察身邊悄悄聚集了野狗群;騎車到100公里以外的景點,途中瞌睡來襲。諸如千鈞一髮的時刻,才心生懷疑:為什麼我要來到此處?可經過一段日常沉寂,還是甘願不辭勞苦來一趟漫無邊際的異地行旅。其中的苦勞與風險,並沒有隨著地圖上路徑的顯現,或者遠離那樣的日子而變得微小。 (在尋常與散逸之間,我們有時傾斜於後者。於是一再遭逢,甚至主動投入、隱形,成為觀看者,直到在那邊認出另一個自己,最後回到現實的位置。) 那些夜裡回到住宿處,準備歇下時拿起隨身的書。閱讀其他人的抒情與敘述,平實或曲折,習得言說的方式一如交換面具。面具固然是負擔,一如旅路上的難題,留下的痠痛,但也是其中一種篤定的積累。試著書寫,撿拾重組碎片的過程中,也順著線索繼續生活,反之亦然。 (事後回看,赫然發現,過去的你早已指出未來的秘密。) (編按:文中粗體關鍵字為編輯所標明。本系列每月第三個星期五刊出。) 延伸閱讀: 【散文創作談 01】盧姵伊/我為何寫作之——史前生活 【散文創作談 02】盧姵伊/透明的散文?
3年前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文學關鍵字】盧姵伊/透明的散文?
定義散文是困難的。散文,與之相對的是韻文,但韻文已經沒落。在現當代文學系統,比起詩、小說,它又是最接近生活的。
3年前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文學關鍵字】盧姵伊/我為何寫作之——史前生活
似乎90年代的家庭都會有一臺紅色小轎車。當時,每個黃昏都屬於電視機,一部接一部的香港連續劇。有時碰上劇集大結局,大人無暇看戲,也會吩咐小孩子錄起來,留待重播。
3年前
文藝春秋
更多散文創作談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