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鬥華風災

    (怡保28日訊)怡保市政廳與近打產業有限公司負起社會企業責任,展開關懷行動計劃,為鬥華新村2間遭受狂風吹襲破壞的住屋重建屋子。   這2間住屋分別是位於鬥華路門牌133號的住屋和第9路門牌144的住屋,這2間住屋在1月30日發生的風災中,受到狂風吹襲,包括屋頂鋅片被掀翻吹走,而受到破壞。   門牌133號住屋前面部分獲得協助重建,至於門牌144住屋,整間獲得協助重建。   魯邁茲:政府援助維修逾70住屋   怡保市長拿督魯邁茲今日前往這2間住屋視察重建工作,他過後向記者表示,預料門牌133號住屋重建工作,料將於2個星期內完成,至於門牌144住屋重建工作料將於1至個2月內完成。   他說,市政廳展開這項社會關懷計劃,由這公司出資進行,這公司今次花費6萬令吉重建這2間房屋,之前花費4萬令吉在打昔達邁花園維修44間住屋,在這2地區花費共約10萬令吉。   他指出,聯邦政府另外通過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撥出40萬令吉,協助維修28間住屋,平均每間獲得援助1萬3000令吉。   “在這次風災中,估計約有200間住屋遭受破壞,政府方面援助逾70間比較嚴重的房屋,其他一些受到比較輕微影響的房屋,屋主本身維修。”   “政府和有關公司負起社會企業責任協助影響的房屋,顯示我們沒有遺棄他們。”   拉法:減輕災黎負擔   怡保市議員莫哈末拉法表示,在市政廳、非政府組織和私人界一齊負起責任和配合、協助下,得以減輕了受風災影響屋主的負擔,如果沒有各方的合作,屋主將無法承擔高昂的維修費用。   門牌133號住屋屋主岑耀強與門牌144號住屋屋主是郭德美,對於市政廳與近打產業有限公司協助重建屋子都感到非常高興,並且希望重建工作如期完成,而能夠入住。     岑耀強:與家人暫住姐姐家   岑耀強向《大霹靂》社區報表示,他的屋子有4人居住,受到狂風破壞後,他們暫時搬到鬥華新村其姐姐的住屋居住,一旦屋子重建完成後,他們將搬回自己的屋子居住。   他回憶風災發生當日的情景說,他當時感到非常害怕,狂風突然間吹襲,掀翻和吹走屋頂鋅片,屋子受到破壞,他害怕屋子倒下,被壓到受傷,唯當時他們全家人都無事。       郭德美:盼重建工作2周完成 郭德美表示,她和丈夫、15歲女兒3人住在這間屋子裡,丈夫是一名廠工,她做一些兼職工作,收入不多,女兒正在唸書,沒有能力維修和重建屋子。   她和家人目前仍然住在這屋子後面部分,她感到很高興今次獲得援助重建屋子,希望重建工作如期於2個星期完成。   對於當時風災發生的情景,她說,她至今仍然心有餘悸,就如昨晚下的一場豪雨,也令她感到非常害怕。   陪同市長到場視察的人士還有市政廳工程組助理主任阿里夫、近打產業有限公司經理陳妙益。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怡保8日訊)繼年初五移交了2萬令吉援助金後,行動黨霹靂州領袖今日聯同新希望善心中醫院,再前往鬥華新村的風災災區移交3萬5000令吉援助金給災民,70戶災民受惠。 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原定今日上午出席移交援助金儀式,但因出席會議不克前來,由該黨霹靂州主席倪可敏代表移交。 災民可獲500令吉 巴佔區州議員黃文標指出,今日移交的3萬5000令吉援助金,每戶此前已登記的災民都可獲得500令吉。這批援助金的捐款其中有2萬令吉由林冠英協助籌募,另1萬5000令吉則由新希望善心中醫院籌得。 行動黨之前移交了2萬令吉援助金給40戶災民,如今再有3萬5000令吉給70戶,援助金總數為5萬5000令吉,受惠災民110戶。來臨的星期六,該黨還有一批援助金將移交。 倪可敏表示,今天移交的每戶500令吉援助金,比州政府發放的300令吉還多,他希望州政府立刻動用州政府的儲備金,發放每戶至少5000令吉的援助金給風災災民,僅僅300令吉無法體現政府的誠意。 促檢討天災緊急援金 他說,目前州政府的天災援助金髮放機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必須重新檢討每個縣的天災緊急援助金,從目前的6萬令吉增加到100萬令吉,在每逢發生天災時,可在短短24小時至48小時內發放給災民,而不是像如今鬥華的災民般乾等,從年初一等到現在。 目前,鬥華新村的風災災民還在積極的進行災後清理與重建工作,一些損失不嚴重的,大多數已修補好了屋頂,而屋頂受損較嚴重的,尤其是第9路的住戶,一些修補工程在進行到一半,一些則還在清理著現場。 出席者包括怡保東區國會議員黃家和、怡保西區國會議員古拉、德賓丁宜州議員阿茲巴里、兵如港區州議員李存孝、桂和區州議員崔慈恩、萬里望區州議員周錦歡、九洞區州議員謝保恆、克蘭芝區州議員張哲敏及新希望善心中醫院主席劉月明。  
3年前
3年前
(怡保7日訊)華裔志工犧牲在農曆新年裡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從年廿八開始,也即是甘榜鬥華髮生狂風吹襲事件後,馬上投入救災工作,為這個農曆新年增添了意義。 這批志工是從年廿八開始工作,每天從早上八九時開始工作至傍晚。甚至在除夕當天,也只能匆匆的偷一點時間回家吃下幾口飯,再趕回現場參與救災工作。一個星期下來,他們每天需要頂著大太陽工作,以致膚色曬黑,臉上浮現了“口罩印”。 這些志工隨著新春假期結束,今天已經陸續返回工作崗位,不過他們還會巡視災場,如有需要,他們將安排這個星期四至星期日,再次返回災場進行清理工作。 李鈞豐:在災區度過新年 樂林園警衛團團長李鈞豐(52歲)受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訪問時指出,他是在年廿八當天接獲消息後,馬上趕到現場,而在整個農曆新年期間,他都在災區裡度過。他甚至還沒有前往向父親拜年。 無論如何,他說,他父親也瞭解他的救災工作,而且,由於他在救災期間接觸太多人,所以在疫情下,他也是小心為上。 李鈞豐曾經住在鬥華新村,後來才搬到隔壁的樂林園住宅區居住。他表示,除夕當天,他還是回家與妻子和孩子一起用餐,但卻因為心繫著災場的工作,所以只是匆匆吃下幾口飯再返回現場。家人也體諒他在農曆新年都留在風災現場,畢竟風災現場需要他。 他指出,除了每天從早上9時開始工作到下午四五時,他也會在晚上集合警衛局成員在災區進行巡邏,以防小偷。他慶幸這一次的風災沒有出現人命的傷亡。 蔡希汶:匆匆趕回家吃團圓飯 32歲的蔡希汶是馬華志工團團員,他也是在年廿八晚上7時接獲消息後前往現場進行救災工作。他說,之後,他每天早上8時30分前來集合,再於晚上六七時回家。在農曆新年期間,他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工作,團圓飯也是匆匆趕回家,而抵返家門時,家人已經在用餐了。 他感嘆在事件發生後,讓他看到了一些人只是前來看熱鬧,並沒有給予實際的協助。他表示,有些人只是前來拍照,導致災區出現交通阻塞,就連載運屋瓦鋅片等的羅裡抵現場時,也無法駛入。不過,還是有不少非政府組織前來協助,大家有力出力,讓他感到安慰。 宋偉釗:三大種族不分你我 霹靂州馬華志工團顧問宋偉釗指出,年廿八當晚,當他準備與家人用餐時,看到群組裡傳出的狂風吹襲甘榜鬥華的視頻時,一度以為那是發生在國外的風災。後來在進一步瞭解後,才知道發生在甘榜鬥華,這讓他嚇了一跳。之後,他便匆匆地離開前往現場。 “由於事件發生得太突然,當時的現場是一片混亂。不過,最後在各個單位的配合下,大家便按部就班地進行救災工作。” 他說,他們在風災發生後一直工作到凌晨1時許,隔天早上8時又返回現場。在這場風災中,可以看到前來協助的人都不分你我,且包括三大種族。甚至有人也心痛居民要如何度過農曆新年。 由於從年廿八開始參與救災工作,至今已經接近一個星期,所以宋偉釗長時間戴口罩的臉龐,也曬出了一個“口罩印”。 《大霹靂》社區報記者早前在走訪災區時,發現受災最嚴重的甘榜鬥華第9路,不少住家屋頂還是沒有等到屋瓦和鋅片蓋上去。 鄧榮標:付雙倍價錢修屋頂 其中一名居民鄧榮標(74歲)受訪時指出,他花了4000令吉把屋瓦裝上,且找來鋅片,準備把住家旁邊的儲物室被吹走的屋頂重新蓋上。由於擔心下雨,所以他早在風災發生後,先找人來處理住家的屋頂,甚至還得付上雙倍的價錢。 張偉明:盼入住老人院 此外,怡保市議員何偉銘和陳順業也前往現場給予需要的人士協助。一名住在簡陋木屋區的獨居長者張偉明,因為在事件發生後,原本破爛的棲身之處已不再適合居住,所以希望獲得怡保市議員的協助,入住老人院。 張偉明指出,他住在有關木板搭建的棲身之所已經二三十年,並在10年前中風,行動不便。目前,他的侄子每天都會送飯來給他。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