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教育

叶振瀚还在就读小学六年级,但已越级报考国际中学的数学,还取得很优异的成绩。他超群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归功于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在大学数学系任教,从他还很小的时候,就以自己一套方法带领他走上数学探索之旅。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赖国华 儿子还很小时,叶逸骏就注意到儿子喜欢玩益智游戏,而且总是能够轻易完成各种挑战。身为父亲,尤其是在大学教数学的父亲,他知道儿子的逻辑思维正是数学需要的核心能力,所以他决定栽培儿子开发最大潜能。 他当时有两道难题:第一道难题是不知道要不要采取一般做法,教孩子数学公式和技巧,并且要孩子勤刷题,但他担心这么做只会让孩子对数学背后的原理了解甚少。第二道难题则是该如何让孩子理解数学,但又不至于令孩子对数学感到厌倦? 对于第一个难题,他考虑后决定从公理(Axiom)而不是公式开始教孩子数学,这意味着他需要从逻辑着手教数学,而不是数字。 至于第二道难题,他不认为如果跟3岁的孩子说,“学数学是为了20年后的事业着想”,孩子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才能驱动孩子发自内心想要学习。 坚持用代数解题 当儿子还是婴幼儿时,叶逸骏先通过图卡训练儿子的空间概念和逻辑能力。当儿子4岁,他就开始通过集合论(Set theory)教儿子分类,然后用代数讲解集合(set)的元素(elements),以及如何运用逻辑来构建问题。当儿子有了信心,他就让儿子试做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的简称)还有大学数学测验的题目来挑战自己。 曾经有段时间,他送儿子到专门教奥数的中心上课。他说,奥数班的教学法跟他要孩子以代数解题的方法很不一样,奥数班老师说他的那套方法“太慢了”,他们的做法是强迫孩子记忆一连串包含“试错”的步骤来解题,这样做的原因是比起使用代数,孩子能够更快得到答案。 如果要以最快速度得到答案,他同意奥数班这种训练有素的猜题方法确实有效,但是当奥数题目的难度提高,这种方法就会渐趋下风。更重要是他认为,严谨的科学家绝对不会靠猜测来论证,所以他坚持要儿子振瀚在奥数使用代数。 “振瀚的探索之旅就从代数开始,逐渐深入几何,接着进入微积分。他从基本公理开始,学习并理解所有数学概念,了解定理(Theorem)从何而来。” 不为学习设限 叶逸骏还有一种做法与传统教法不同,那就是他不会给儿子的学习设定界线,不会教到一半跟孩子说:“这是大学的数学,这部分我先不解释,留待你以后上大学才学。” 他解释,如果他常常只是点到即止的话,儿子难免会有疑问,仿佛见树不见林。因此他教儿子数学时,不会分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或大学数学,只要儿子能理解,他就会继续教、继续延伸。 当然,他不要求儿子必须完全明白高深的数学,只要他能够掌握概念就已不错。而振瀚因为数学底子强,常常一点就通,绝不揠苗助长。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数学乏味,他还会跟儿子分享古代数学家的生平故事,还有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的实际用途。如果孩子能明白数学跟人类的进步息息相关,就不会困惑学数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成奥数领奖台熟面孔 毫无意外的,叶振瀚是国际数学竞赛的熟面孔,从2021年至今,他每年在新加坡亚洲学校数学奥林匹克竞赛(SASMO)都有所斩获,在美国数学奥林匹克(AMO)、澳洲AMC等数学竞赛也都得过奖。 目前他还在吉隆坡黎明华小就读六年级,但去年11岁时,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O-Level数学课程学完。2024年中,他以私人考生的身分,在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IGCSE)的数学考试得到A。目前已有一所吉隆坡的国际学校录取他,允许他于明年跳级就读十年级(相当于国中四年级)。 他的数学思维能力早已超越同龄学生的水平,学校的数学课对他来说岂不是很沉闷?他腼腆说有时确实觉得很闷,但只要遇到有难度的题目而自己又能给出答案,心里还是会有一种快感。像去年有一堂课,老师请他向同学讲解为什么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度,他就引用“几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在白板讲解,当时心里确实有小小的成就感。 身为独生子,父母平时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但他没有因此太娇气,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数学小天才而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偶尔也会有一点挫折感,比如当他不管怎么算都得不到正确答案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他曾试过用几个小时解答一道题目。 除了数学,他也很喜欢物理,偶像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海森堡。他对英文也有兴趣,最喜欢的读物是关于校园生活的《马洛里塔故事集》(Malory Towers)。 问他志愿是什么,他说是数据科学家,但他其实不是很清楚数据科学家到底做什么工作,只是因为父亲常跟他说数据科学与数学息息相关,所以热爱数学的他,心里似乎从小就认定自己将来会成为数据科学家。 继今年中报考IGCSE数学之后,他在10月左右也刚考完IGCSE物理和附加数学两张试卷。之前为了备考IGCSE,父母为他报读新加坡的线上补习班,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了解IGCSE的考试大纲和出题方式。补习班老师起初并不晓得他是小学生,听见他稚嫩的声音后才惊讶追问他的年龄。 父亲年少时曾讨厌数学 比起儿子的学习经历,叶逸骏年少时的学习经历则比儿子曲折多了,因为他是在新加坡上中学,新加坡的数学水平非常高,他有段时间还差点跟不上。 “当时我一个人在新加坡,我把每本书都拿来背,包括数学,但当然这是不正确的方法,我背了也不知道怎样应用。那时候我蛮讨厌数学,不过喜欢上物理。” 在新加坡求学期间,他试过数学考试不及格。但自从他知道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之后,他发奋图强要把数学学好,结果他仿佛茅塞顿开,数学成绩在半年内迅速从不及格变成A1。 中学毕业后,他去英国曼彻斯特就读物理本科,博士研究则是在伦敦布鲁内尔大学数学系完成。回国后他曾在马来亚大学数学研究所任教,目前是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让孩子明白学数学的意义 这些年他教儿子数学的方法,其实就是从他自己的学习经验还有在大学教书的经验所归纳出来。他认为,教数学应该设法让孩子明白每个步骤是怎么来的,就像振瀚所说:“如果爸爸直接给我formula,我会很好奇为什么那个formula是这样子的。” 然而,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本事亲自教孩子数学,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时间仔细拆解每个步骤。他同意:“这肯定需要时间,我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有时间那样教他,但如果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那样教,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无论如何,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是必须的,他认为不管是老师或家长都好,都应该想办法让孩子明白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要他们背诵了一堆公式却不知道用处何在。 近年,政府一直努力想要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的兴趣,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直接动手参与,难度不宜太高,也不需要搞太多花招。 他说:“小孩子喜不喜欢一样东西,是看大人怎样把那样东西介绍给他。”学数学也一样,小孩对数学有没有兴趣,端看大人怎样引领他们发现数学的奥秘。 更多【新教育】: 台湾学者兼诗人杨宗翰/我喜欢刺一些最极端的问题 新加坡诗人林艺君/对身分感到混乱时 写诗找出口 游走在剧场与文字间,新华作家梁海彬:未知是坚持的动力
1天前
根据多个国际儿童保护组织的数据,全球约80%至90%的儿童并非孤儿,事实上,他们至少有一位健在的父母。然而,多项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收容所的孩子,因缺乏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虐待、剥削和忽视的受害者。 报道:本刊特约 杨林宜 摄影:本报 陈世伟 我国于今年9月揭发了一起跨国商业机构“全球兄弟私人控股有限公司”(GISB)的丑闻。警方从全球兄弟辖下的儿童收容所救出了数百名少年与儿童,他们相信是全球兄弟成员的子女,但被强迫长期劳动,甚至遭受性侵害、虐待,也在精神上被洗脑与控制。 这一事件震惊了我国社会,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本该为儿童提供庇护的收容所,反成了剥削和虐待儿童的场所。 在该集团的控制下,这些孩子被剥夺了正常的成长环境,恶劣的待遇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拿督斯里南茜苏克里于10月15日在国会下议院作出汇报时指出,获救的385名7岁以上儿童中,经过评估,发现近30%(约108名)患有认知障碍。同时,所有获救的儿童中,94.3%的孩子表示至少有一位亲生父母仍在,而剩下的5.7%的儿童则没有或无法提供父母的相关信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儿童保护总监希玛森古达(Sheema Sen Gupta)在接受联访,对这起事件作出回应时强调,UNICEF随时为受害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身为大马人,希玛对此事件深感遗憾,但她高度赞扬警方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果断行动,特别是妇女部和社会福利局迅速接手,为受害儿童提供了及时的照料和保护。无论如何,此案仍在调查和审讯阶段,她暂不作进一步评论。 良好的儿童保护系统需父母及专业人士推动 根据UNICEF的最新估计,全球约有4亿名5岁以下儿童(占全球儿童人口60%)经常在家中遭受精神侵害或体罚。 在大马,统计局总监拿督斯里莫哈末乌兹尔于11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儿童肢体性侵案件达到1389宗,比2022年1147宗增加了21.1%。此外,2023年福利局的数据还显示,需要照护的儿童人数从2022年的6770名增至8536名,增长了26.1%。 希玛对此发表看法时表示,从另一个角度看,报案率的上升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虐待或侵害儿童行为的认识加深,或者社会变得更加透明,大家更愿意举报这些行为,也说明人们不再隐瞒,而是选择站出来。 “我认为,特别是在过去十多年,人们对儿童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过去在很多文化中,体罚和打骂孩子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如今,我们越来越清楚这些行为对孩子的伤害。” 希玛表示,UNICEF会继续跟踪相关数据,评估是否需要增加更多服务途径,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她强调,家庭问题往往也涉及照护者,尤其是父母。因此,父母的再教育尤为重要,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哪些行为对孩子有害,并学会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她指出,UNICEF与大马政府及民间组织合作已有70年,大马政府一直坚定推动儿童权利和福祉。从1995年批准《儿童权利公约》到2001年制定《儿童保护法令》,再到2017年通过《性侵儿童罪行法令》,都体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 然而,一个良好的儿童保护系统除了需要法律的支撑,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去推动和执行。她认为大马正处于关键时刻,政府不应再拖延已延迟14年的《社会工作者专业法案》,必须尽快提呈该法案,强制要求社工具备必要的资格与专业训练,确保他们掌握处理儿童保护案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进而推动儿童保护系统的改革。 “我们可以通过大学培养专业人才,也可以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即使他们目前没有合适的资质,经过培训后也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有更多经过培训的人来识别问题,减轻医生或医疗系统的负担,让其他系统也能发挥作用。例如,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希玛强调,社工是保护受害儿童的“前线人员”,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推动儿童保护系统改革至关重要。社工不仅负责照护幸存者,还需要提供预防服务,如家庭支持与教育、早期干预、社区教育与宣传等。 “这是一个长远而有序的计划,旨在保障幸存儿童的最佳利益,帮助他们走向康复之路。尽管许多国家的儿童保护改革往往是在发生憾事后开始推进的,但我们应该把这次危机(全球兄弟丑闻)作为一个契机,推动改革进程,确保类似事件不再重演。” 大马缺乏专业社工体系 希玛说明改革的阻力并非来自抵制。事实上,每次她与各国政府官员接触时,都没有听过“我们不想保护儿童”这样的说法。她表示,改革进展缓慢的其中主因在于优先级的安排。 无论如何,她欣慰大马政府已朝着改革的目标前进,如南茜苏克里在今年9月表示,随着儿童发展局(JPKK)的成立,人手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预计到2026年,处理儿童案件的保护官员和道德官员比例将从每年1对108人提升到1对30人。届时,妇女部将能够更全面地处理儿童案件,包括干预、评估、监督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对我们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但大马目前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一个专业的社工体系,这必须通过立法保障,才能加强儿童保护的整个流程,包括精准地收取数据、人员配置和案件处理效率。” “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可能遭受的虐待,也不能在照护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同时,父母或监护人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也至关重要,这一切都依赖于社工的专业能力,才能确保孩子获得真正的保护。” 她指出,UNICEF一直与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紧密合作,提供技术支持、经验和帮助,以改善儿童保护体系,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并通过数据和证据来推动研究和改进。 “我们应该利用数据来识别问题所在,找出系统中的漏洞,确保政府的工作更加精准高效。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哪些领域需要更多的支持。” 应避免儿童与家庭分离 希玛还特别提到了“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概念在儿童保护系统改革中的重要性。 “《儿童权利公约》第9条阐明,每个孩子都有权生活在家庭中。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避免儿童与家庭分离,送入收容所。社工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必须确保所提供的帮助真正符合脆弱儿童和家庭的需求,帮助家庭维持完整。” 根据国际儿童福祉领域的专家Mulheir和Browne在2006年提出的研究,生活在收容所如孤儿院和其他儿童机构可能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社交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提倡“去机构化”,将孩子从机构中转移到家庭或社区环境,以减少这种不利影响。 希玛表示,“去机构化”是一项重要的改革,目的是逐步改变儿童的照护方式,减少依赖传统的收容所,转而为儿童提供更多基于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这意味着,孩子们不再仅仅依赖孤儿院、社会福利局和儿童福利院,而是通过新的安置方式,让他们能够在家庭或社区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有关当局包括社工为脆弱的家庭提供所需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 她提到,土耳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去机构化”改革,其中一项改革措施是限制某年龄阶段的未成年者进入传统的儿童机构,例如意大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在《为欧洲儿童打开希望之门》(Opening Doors for Europe’s Children,2015年)的倡议下,禁止两岁以下的婴幼儿进入收容所。至于受家暴和虐待的儿童,他们将获安排进入收容所,但仅为临时性或过渡性措施。 每个国家都应先给孩子一个出生证明 希玛也对无国籍儿童问题发表了看法。她表示,《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每个孩子都应拥有身分,而出生证明是确保身分的关键。 “我认为,只要不与宪法有冲突,每个国家都应该先给予孩子一个出生证明,这样他们就不会’消失‘,他们不会掉入社会的漏洞中。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出生证明,他/她不仅在国家系统中不存在,甚至在法律上也‘不存在’。身分对孩子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他们能否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我们绝不能让孩子们消失在社会中,甚至不知道他们已经消失。” 无论如何,她对大马政府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并认为这是一项积极的成果。 未来危机无法预测 另外,希玛认为,儿童如今还面临两大难题:气候变化和数字化世界。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现在马来西亚的温度比我小时候高很多,我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意识到气候变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做好准备。” “冠病疫情教会了我们,未来的危机是无法预测的,但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孩子的工作远不止于传统的方式。” 她指出,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成为了一种主流模式,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交和未来发展,并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风险。 希玛并不反对孩子们接触数字世界,但她担心的是,很多人无法完全看到数字世界的复杂性。如果孩子在没有正确引导和预判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探索,可能会面临很大风险。 “这和孩子在公园或田地里玩不同,现实世界中我们能看到孩子在哪里,知道哪些地方不安全。但在数字世界里,我们不能总是全面掌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在前面,确保能提前预判、做好准备,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希玛希望父母或监护人能够引导孩子,像参与现实社会一样,让他们理解数字世界对生活的深远影响。 “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过马路时要‘右看左看再过’一样,我们也需要教孩子如何安全使用数字世界。首先是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一点,然后通过立法和为数字产业制定指导方针来确保他们的安全。这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要共同努力,确保数字世界对孩子们来说是安全的。” 更多【新教育】: 绘本雨林协会办绘创客 孵化本地绘本创作梦 APU工业设计系学生展才华 家具设计比赛创佳绩 Z世代精通科技 重塑职场层级
1天前
英迪国际大学商业与传播学院的高级讲师阿索汉瓦苏迪万(Asokan Vasudevan)教授,进行了一项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被忽视的挑战。他的研究题为《评估大学三年级心理学学生的非功能性态度及干预计划的开发》,探讨某些态度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创新方法。 学生在心理态度方面呈多元表现 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不仅面临学术压力,同时还需应对情感和个人层面的挑战。这一转折期极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若未及时应对,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长期生活观念与心理健康。阿索汉教授的研究深入探究这些细微但至关重要的态度,揭示如何在支持或阻碍学生心理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此次研究对象为105名大学三年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研究结果既耐人寻味又富有启发。通过使用“非功能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 简称DAS),研究揭示学生在心理态度方面的多元表现,既有健康的价值观,也存在令人担忧的倾向。尽管大多数学生在认同、爱和成就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但在“自我优越感”和“全能感”等态度上却显示出更明显的心理隐患。 例如,“自我优越感”是一种未经努力便理应获得特殊待遇或奖励的信念,而“全能感”则反映了一种夸大个人权力或控制力的倾向。尽管这些态度看似微妙,却与潜在的心理风险密切相关,如焦虑、抑郁以及无效的应对策略。若不加以引导,这些信念可能会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问题性态度在适当支持下可管理 研究还发现,大多数学生整体上保持健康的自我观念,这表明问题性态度在适当支持下是可管理的。阿索汉教授指出:“尽管许多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但‘自我优越感’和‘全能感’方面的态度则提示出针对性干预的必要性。” 他认为,品格教育项目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责任感和自主性,帮助他们建立更现实的期望、合理管理个人边界,并促进健康的自我与人际关系。通过这些技能的培养,教育机构可以在支持学生平稳度过这一关键人生阶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改善学生生活质量 该研究的核心在于关注个体心理,同时赋予其更广泛的意义,为构建更健康的大学环境提供了重要启示。研究表明,小规模、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仅能显著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还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从长远来看,这类项目或将帮助学生塑造更具韧性和自我觉察的心态,使他们更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阿索汉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大学期间往往被忽视的态度如何影响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大学可以营造出更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学生在情感和学术上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更多【新教育】: Z世代精通科技 重塑职场层级 2024年中小企业银行创新挑战赛 APU以光伏农业解决方案夺冠
2星期前
亚太科技大学(APU)工业设计系大二生翁静柔(19岁),展现创意和设计才华,在短短两个月内连番在家具设计比赛中报捷,摘下两座备受瞩目的设计奖杯。 她先在9月27日举行的“2024年MIIP室内设计行业大奖”获得学生组铂金奖(冠军),之后在10月19日举行的“2024年隆雪家具公会(KSFA)金斧奖”学生组再获颁铂金奖,连番报捷取得大成就,进一步证明她在设计领域中持续创新、交付高品质作品的强大实力。 Frame-Coffer Chair:融合功能与美学 翁静柔是以她精心设计、名为“Frame-Coffer Chair”(直译意为:框架金库椅)的作品成为2024年MIIP室内设计行业大奖学生组铂金奖得主,赢得奖金1000令吉。 “Frame-Coffer Chair”因设计周到,且结合功能性与奢华的美学而备受瞩目。这把椅子专为一家高端商品零售商设计,椅背内置展示区,用于展示产品,同时突出优雅座位的特征,提供客户完美的解决方案。翁静柔表示:“参加这次比赛让我有机会跨出教室,视野顿时开阔不少。获得铂金奖,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并证明了我的设计作品能与真实世界的消费者产生共鸣。得奖确实让我兴奋地迈出职涯的第一步。” Frame-Alice’s Chair:活力且创新概念 至于翁静柔在“2024年隆雪家具公会(KSFA)金斧奖”学生组铂金奖的得奖作品,取名“Frame-Alice’s Chair”,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创新的概念,设计灵感来自《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品色彩搭配的灵感,则来自2024年巴黎奥运会。椅背的椭圆形设计结合专业金属工艺,吸引了行业专业人士的目光,说服了评审,最终在超过40个来自雪兰莪州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学府的参赛作品之中脱颖而出。 翁静柔谈到设计灵感时说:“《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幻风格为我的设计提供了俏皮的灵感,而巴黎奥运的现代美感则影响了我的配色选择。我想,我的作品能够取胜,主要是因为它在创意和现代奢华之间取得了平衡。” 翁静柔的导师黄奕嵻分享,“Frame-Alice’s Chair在概念和执行上展现出高度的成熟。这作品设计的细节,已经达到了可以投入生产的水平。我们目前也正在与制造商洽谈,计划在未来的展览中展示这一作品。” 本届金斧奖的评审团是由闻名于国内各大家具设计比赛的梁国铭博士(Dr Eric Leong )与陈初荣(Walter Tan)领衔。隆雪家具公会庆祝成立68周年晚宴的金斧奖颁奖典礼上,翁静柔获得了包括1000令吉现金奖在内的多项奖励。这是该公会首次主办的家具设计比赛,由会长丘尚卫与筹委会主席黄汝英领航。 林相妤获MIIP室内设计行业大奖赛亚军 除了翁静柔,亚太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另一位学生林相妤在2024年MIIP室内设计行业大奖学生组竞赛中,以“Lucie – The Display Island”(直译意为:露西─展示岛)获得金奖(亚军)。 Lucie – The Display Island:多功能作品 林相妤的设计“Lucie – The Display Island”是一个多功能作品,既是储存空间又是展示单元,也可作为梳妆台使用。她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实习期间的实践经验。她说:“我的实习对我设计思路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Lucie”让我能够探索新的创意并突破功能性的界限。赢得金奖是一个很棒的经历,让我有机会与行业专家互动,并深入了解马来西亚室内设计行业。” APU首次派学生参加MIIP室内设计行业大奖赛 审美标准与实用功能结合是关键 MIIP室内设计行业大奖赛,是由马来西亚室内设计行业伙伴协会(MIIP)主办,旨在表彰在室内设计及相关领域中的杰出表现。这项赛事为这领域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供他们展示创意、卓越技术,以及结合美学及实用性的作品。这是APU的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SOMAD)首次派学生参赛,岂料翁静柔、林相妤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令人刮目相看。 SOMAD讲师兼认证工业设计师(CIDe)黄奕嵻为她们的成就感到自豪,他强调,工业设计最重大的功能,就是创造能够与室内空间完美结合的产品。他分析:“工业设计师必须确保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即从选材到制造,都能与整体的设计愿景保持一致。翁静柔和林相妤在遵守这些原则的同时,也展示了她们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 这项比赛的评审团,是由领先机构的专业人士组成,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室内设计师协会(MIID)、马来西亚建筑师协会(PAM)、以及马来西亚建筑商总会(MBAM)。APU的讲师廖荣健也在其中的材料与产品卓越应用类别竞赛中,担任评审团的一员。他解释了这些奖项的意义:“铂金奨表扬的是创意的卓越,以及设计概念的实际执行;而金奖和银奖,则是表彰杰出的创意以及其成功的实现。” 师长对得奖者的建言 对于这两位未来的设计师,黄奕嵻忠告:“这个行业总是在不断发展,所以,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并容纳新的观点,将有助于你的成长。此外,你还得多多联系导师,不断磨练技能,也要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这就是你对职业和社会做出有意义贡献的方法。” 黄奕嵻也强调了翁静柔在众多学生中的优秀特质:“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好奇心、勤奋和不断学习的精神。静柔通过她对不断创新想法的能力,完美体现了这些特质,这也是成为出色设计师的必要条件。” 对于所取得的成就,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刘佩珺说:“这些奖项突显了SOMAD工业设计课程的卓越。我们感到十分自豪,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创意创新方面表现优异,也能充分理解实际设计考量的方方面面。这一成功巩固了我们的承诺,培养能够将概念与现实连接起来的设计人才。” 更多【新教育】: Z世代精通科技 重塑职场层级 2024年中小企业银行创新挑战赛 APU以光伏农业解决方案夺冠
2星期前
林艺君,新加坡目前最受瞩目的新生代诗人。 10岁,她跟随父母从中国厦门移居新加坡。这里的一切看起来相似,又不。即便和旁人能用福建话沟通,庆祝中国也有的文化节日,但幼小的她,总能从一些细微末节中,看出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融入这里,林艺君学会察言观色。但她却不曾想过,这么个技能,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林艺君将一路以来的观察写成诗歌、小说和散文,探索个人与历史、社会和国际关系,思考身分认同的复杂和多元性。透过文字,她不单找到了出口,更找到了自己和土地的连接。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敬晖 “我第一次写的主题,好像也是和土地有关的,关于坟墓的事情吧。但那是很早的事情,我有点忘记了。” 她的声音轻柔,额头前的刘海,扎成马尾的长发,像是甫出社会的新鲜人。1993年出生的她,刚过30。今年出版首本个人诗集《新房客》,收录72首现代诗。 “身旁的人总说,我写的东西很冷血,没有亲情,没有爱情……但创作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我想要说什么就去写。最后我发现,我想说的东西都是‘身分’。” 离开原生地,来到新加坡,林艺君说是被父母“骗”来的。     拒绝在群体中“最特殊”   “我妈妈说来新加坡旅游,中国小学9月份开学,我和哥哥8月底就说要回去了,问说‘怎么还没订机票’,我爸妈竟要我们明天去新学校报到。”听了意料之外的答案,那个晚上,兄妹俩嚎啕大哭。 10岁,看似不大不小的年纪,但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如今,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身旁的人说的语言相通,但又不同。“我记得刚来新加坡时,像是农历七月拜拜,虽然很多文化一样,讲的福建话一样。但你会发现,就算我们讲一样的语言,也不是同一种人。” 而学校授课用的,也不是她的日常语言。说到这里,一个有趣的过去,唤醒她的记忆。 林艺君热爱运动,但因为陌生的语言,听不懂老师说的游戏规则。她靠着同学的复述,却不敢三番四次地询问,怕麻烦别人。于是,她学会不懂装懂,学会了观察。 “我开始模仿别人的语言、别人的动作。在这个游戏里面,我要跟你们一样,因为我不要做特殊的那个,我不要做另类的那个,我想要融入。”在原本的地方状态还不错却被硬拉出来,林艺君这么形容被迫南下的童年。 “在一般的学科里,数学也难,也是用英文授课。在英文的世界里,我感觉自己像个白痴。很多东西被打乱,我需要重新塑造语言、思想的方式。像是别人已经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我却始终在这里。”   误打误撞加入创作班 观察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但林艺君始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大学二年级,友人把她叫去创作班。 “他有意识地要去创作,但我没有。”误打误撞,她在分享创作之路时直白的说。 兴许是因为自己最擅长的语言,也或是课与课的间距长,单纯找个地方吹冷气……她就这样窝在课室的一角,成了班上的一员。 “老师讲的话很有意思,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文字可以这么被写出来。在那之前,我都一直在写模范的作文,觉得只要语句通畅,拿到分就可以了。” 慢慢地,林艺君从旁听、交作业,渐渐地开始自我创作。她的观察自此有了出口。   内心反复思考“我是谁?”    2017年,她到台湾高雄当交换学生,成为了探索身分认同的开端。 那时的她,不再是当初靠模仿融入新加坡的小女孩,早已熟悉圈子里的语言,亦获得新加坡当地人的认同,“他们觉得你就是和我们一起的。但到台湾读书时,我却被分到大陆生那里,新加坡的朋友在另一边。” 只因为,她拿的仍是中国护照,直接明了地代表着她的身分、国籍,即便已经在新加坡生活了数十年。 “大陆的朋友会说,‘你干嘛过来,你是新加坡人啊,不是我们的’。”甚至在跟台湾人用福建话对话,她的身分也遭到质疑,“他们会疑惑,‘哩夕歹丸郎嘛’(你是台湾人嘛)。我否认后,他们第二个反应是‘那你是新加坡人’,但我又不是。” 在那半年里,当再有人问起“你从哪里来”,林艺君都会统一回答“我从家里来”,“也不会有人问起你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家’变成一个流动的家,你自己觉得你是哪个家,你就哪个家。”     在台湾的日子很短暂,但她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若说,社会像一个圆圈,虽然她在圈子的外面,但外面的人看她,她又在圈子的外面。 “当时,我一直处于漂浮的状态。对于反复强调‘我是什么人’的这件事,冲击很大。如果语言也代替不了你的身分,母语也不是你的身分,护照是你的身分,可是你又不归属于护照。有种‘我是谁’的感觉。” 隔年,她创作了诗歌〈实里达人的朝圣〉,借用新加坡原住民实里达人的历史境遇,探索对身分认同的困惑。此作品在当时获得新华文学青年诗歌文学奖金奖的肯定。   历史结合经历写成诗    我梦见旧居某处,风已经发生 并且无需太长的路程 就从山芭赤脚走到了财启村 加龙古尼(Karang Guni)召拢来无数个想取暖的实里达人 簇拥地坐在路沿的并排 看回程的车,游在三言两语间 绕过陡峭的人群 剖开车轮才倾泻出一胆遥远的液体 连带他身体最后的那个人,也单薄地 和课本上不断游向过去的实里达人一起塌陷 我和实里达人站在历史凹起的两端 原来他也是 刚参加完自己的葬礼然后 再步行回到这里 ——截自〈实里达人的朝圣〉的第三小节〈忠邦城的实里达人〉   以组诗的概念,林艺君将消失的实里达人,放到了她在新加坡生活的日常角落。有别于求学时趋向抒发个人情感的创作,她在〈实里达人的朝圣〉放入历史背景,再加入自己的经历。 “我回想在新加坡这段时间往哪里朝圣呢?”她从一个大主题,分成四个小主诗,最后回到了她来到新加坡第一个晚上住的地方,忠邦城的对面,“这算是我第一次找到那种‘原来我可以这么写’的感觉。” 秘密是可以共享的  除了是文字创作者,林艺君也是一名时政记者。记者这份职业,对她的创作有所帮助,“我学会更系统性地写组诗,希望诗歌跟小说一样有起承转合,是一个更完善的故事。” 不单是诗歌,林艺君同时也在写小说和散文。对她来说,无论创作的载体是什么,核心在于主轴不变,“必须要有话要讲。我比较害怕没有话要讲,却硬要写出来。那个作品就是个空壳,我不喜欢这样的东西。” 问及时时刻刻和文字打交道,会否有疲惫的时候,她说:“套用一句很老土的话,文字在治愈很多事情。”通过文字,她更了解这个社会,同时亦学会思考,“我希望大家在作品中,看到的不是我,而是他们自己;或有某一部分的秘密在这里,我们可以共享。” 后记:有意识地活着 若没有离开,就不曾有现在会写作的林艺君。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中国的身分,现在的她都认同。 “我们这些外来者挣扎很长一段时间,要取得本地人的认同。但在得到认同之后,又想要认祖归宗了,所以很多人在五六十岁开始寻根。”她认为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人们或许只是在追逐认同感,“有点像你对这个东西祛魅了。” 有意识的活着,她反复强调。 “在新加坡能写作的人很多,我不是唯一可以写作的人,只是我坚持下来。大家到了社会之后,就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现。不要让很多东西麻痹你自己的那种感觉,有意识的活着。”她说。 更多【新教育】: 游走在剧场与文字间,新华作家梁海彬:未知是坚持的动力 黎乐怡《WAShhh》洗不净的血迹,嘘不静的禁忌
2星期前
来自新加坡的梁海彬身分多元,除了是剧场工作者,在舞台上挥洒演技也能写剧本。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持续在不同的文学平台发表诗、小说和小品,出版过散文集《房间絮语》和小说集《大海的人》。 “文学创作是很个人的、也是孤独的”,梁海彬在刚过去的第17届花踪文艺营的座谈上,这样形容。为了打破这样子的定律,他走出户外、也走入校园和学生互动,彼此分享和拥抱生命里的困惑。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敬晖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梁海彬也是本地80后作家牛油小生的同学。 在大学时期,他接触了文化、剧场和表演的研究学者柯思仁教授,开启对戏剧的想像。随后,他参加新加坡戏剧盒的青年支部“艺树人”,开启后来的剧场人生。问起对戏剧的热爱,源自于他对创作和表达的渴望,“我口语表达不好,表演的时候,总会有个导演指导,在表达上做补助。”慢慢地,他发现除了写作,上台表演也能是一种享受。 “在新加坡做戏剧工作时,察觉有人以剧团作为职业,我才发现原来(戏剧)是行得通,是可以维持生活的。” 只不过,在大众眼中20出头的小伙子,毕业后立马投入表演事业,维持稳定和三餐温饱的生活显得过于冒险,更何况是他的父母? “我给自己一年期限。在一年后,我跟我爸妈说不用担心,因为我还有余钱给你们,再给我试多两年吧!”一年、两年……梁海彬在剧场一待就是10年,在圈子里渐渐打出名堂。新加坡《联合早报》在一则专访中提及,他被导演吴文德比喻为“剧场界全才”,不单能演,也能写剧本。 从戏剧探索历史 “新加坡很多的戏剧内容跟社会紧紧相连,而我的创作侧重在历史。”他接着说:“在新加坡,很多历史都被遗忘。有些历史被抹杀掉,那又是暴力的一部分。Orang Laut(海人)的故事在新加坡几乎不见,他们的故事又该怎么继续?” 2019年,为配合“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活动,梁海彬在《水˙土:二部曲》中的《土》担任编剧一角。《土》的剧情,围绕一个原本住在海上的小女孩展开。她因失去原有家园而到岸上生活。当时,英国人也和马来君主争夺这片土地主权,小女孩因此找不到立足之地。 他从长篇小说《悲君统治》(Duka Tuan Bertakhta)得到启发,想用戏剧的方式为被遗忘在历史洪流中的海人(Orang Laut)——实里达人(Orang Seletar)说话。 创作随社会氛围改变 若再深入了解新加坡华语剧场的变化,梁海彬认为每隔10年都会出现小小的转变。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剧本多专注在呈现人民生活贫穷疾苦,后来渐趋向种族和谐,“我们戏剧那边可能会讲‘什么叫和谐’,让观众有种‘我们现在不和谐吗’的疑问。”透过颠覆观众的想法,衍生对谈的空间,“当时很多的提问,都是为了让对话发生。 ” 随着网络普及,戏剧工作者创作空间更多了。但审查制度仍在,只不过讨论的切点不再一样。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你们(政府单位)是审查制度,但我们一定要非黑即白吗?有没有可能是找到一个对话空间?”社会氛围和表演艺术紧密连结,当中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在新加坡废除禁止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刑法》377A条文后。 “刚好在那个期间,新加坡本地就看到有好几部戏,讲的都是跨性别课题。他们之间应该没有商讨,同时间出来就变成一个现象。”身为剧场人,梁海彬将所观察到的变化,写成题为〈剧场呈现LGBT+议题,引领观众思考弱势族群处境〉的文章,刊登在《PAR表演艺术杂志》。 他表示,年少时加入戏剧,注重探索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到了不惑之年的现在,梁海彬更想认识各方面的课题,包括种族、歧视和平权,“我现在的作品也会比较扎根于社会。” 而在文学创作上,他的自由度更大了。 涉题范围广 什么都写一点 2019年出版的散文集《房间絮语》,他写下自己对身分的思考、和所处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城市中的所见所闻、感触和领悟。2021年的小说集《大海的人》,写的是自己和家园的思考和探索。 “在文字方面的创作,我觉得我的涉题还蛮广的。有时候我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多谈一点,有时对科技感兴趣,我也多写一点什么……”思索了一番,梁海彬从看似多元的取材中,看出了规律。 “现在回想的话,我的(作品)好像比较多回归到人性。人性是什么? 我们有没有可能进步,如何处理我们的劣根性和善。” 在剧场和文字间徘徊,他进一步说明,“有些议题适合交由文字处理,有时文字无法超越肢体语言。台上的人一动,那感觉马上出来了。你会感悟,这不是一个日常的身体,而是在表达一种天地间这样的东西。” 文学与戏剧间的互补 穿梭在戏剧和文学之间,两者如何影响梁海彬的创作? “我为什么喜欢写作,因为它很个人。但戏剧又影响我很多,在那边看到另一种可能性。”他在表演学习到的肢体语言,影响了诗歌写作;而他的小说创作,让他在戏剧中雕刻人物特性,更为上手。 从中,他希望颠覆大众对于文字属于“静态”的想法。过去的5月,梁海彬带着一群学生到户外写作,想要教会大家打开感官,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现在很多人都会内耗,那要怎么样提醒自己?其实不用所有东西都在脑袋打转。当你意识到还可以呼吸,整个局面就打开了。再进一步看看周围的人和外面的世界,有天跟地,还有很多小动物……你的问题是问题,但不要忘记万物都在发生和滋长,别因为内耗选择结束生命。” 用戏剧助学生寻自信 或许是曾经历内耗的时期,梁海彬才会更有感触,频频走入校园举办工作坊。 “回看我的十七八岁,我会希望可以为年轻人做些什么才投入教育。”在学术成绩作为指标的社会,成绩不好的同学士气低落,他希望戏剧有助他们寻回自信。 “有的学生会发现,他的生命不完全是学业,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做得好。虽然这样子的自信很短暂,或到头来你的成绩还是决定了接下来一生怎么走。但至少今天,你开心了两个小时。虽然真是很低的要求,但以后到了社会就会知道,两个小时的开心是很重要。当你懂得去找这个东西,其实是很好玩的。” 而走入校园,梁海彬也能更靠近新一代的人,他带点自嘲地说:“6岁小朋友的纯真、18岁的世界观跟我不一样,也可以来挑战我这个要40岁的‘老扣扣’。” 后记 恐惧和爱,我选择爱 “有人问我是不是专业演员,我不敢举手。身边的演员朋友骂‘你不就在演戏吗?你一年演多少个戏,这就叫专业演员啊!你应该举手,你应该说是’。” “戏剧工作者”“教育者”“作家”,究竟该如何定义自己?梁海彬在日常经历不少困惑,惟他在想通以后,认为无需着急。或许就是这样的“未知”,成了他仍在戏剧,甚至是文字里头,持续坚持的动力。 “关于‘我是谁’,并不是一个哲学家才能问的,这是我们一辈子都能提的问题。” 一旦很多事情有了明确答案后,反倒少了走下去的动力。梁海彬以思考“我是谁”为例,他说:“我是怎么样的人?我是华人、我是新加坡人、我是男人……从基本的疑问中就会出现很多的议题。”在这些不确定中,反复思考出答案,但这就是结束了吗?他说:“当我以为找到答案了,答案又会在我生命的另个阶段返回来打我一拳。反问:真的吗?我是答案吗? 你再想想。” 在人生探索未知里,就像是在无光的深夜中前进。 “这个东西可以维持多久呢?我已经维持14年了,能够再撑多14年吗?你说我好像不太像新加坡人,其实并没有。那个恐惧一直都在,恐惧一直都在……” “你是对的,相信你自己。”看着他突然陷入的困惑,一时之间忍不住回应。 “谢谢你告诉我这个。生命很大,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你的生活。爱跟恐惧之间,恐惧会在,不要去否定它,不要去避免它,选择爱。” 更多【新教育】: 黎乐怡《WAShhh》洗不净的血迹,嘘不静的禁忌 【河流保育/01】GEC打造自给自足社区 【河流保育/02】GEC结合河流保育 发展生态旅游
3星期前
随着Z世代进入职场,他们对数码工具的熟悉正在改变组织的沟通和运作方式。出生于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他们习惯于通过数码平台协作,这种习惯开始改变许多职场数十年来传统自上而下的沟通模式。曾经定义信息流动的僵化层级正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这反映了这一代人期望推动的转变。 数码工具加速思想交流 Z世代更倾向于在沟通直接且无障碍的环境中工作,无论层级或职位高低。这一代人在利用诸如Slack、Microsoft Teams或Zoom等数码工具的职场中表现出色,这些工具允许跨越组织各层级的即时沟通。例如,在像谷歌这样的公司中,Slack频道作为开放的空间,员工可以从初级职员到高级管理人员自由协作。这些平台使员工更容易与管理层和同事分享想法,打破了曾经将高层管理与其他员工隔离的传统障碍。 这种开放的沟通不仅促进了包容性,还加速思想的交流。Z世代员工可以在实时环境中直接向决策者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或对项目进行反馈,而无需等待下一个计划会议或经过层层官僚流程。以科技初创公司Zapier为例,员工使用异步视频信息和Slack进行快速的签到和反馈循环,这使决策速度加快,团队不必等待正式演示或长长的电子邮件链来推进想法。 现在不再需要长时间参加正式会议或撰写冗长的报告来表达想法。Z世代的员工习惯于快速的数码交流,他们会实时将自己的想法推向前台,推动更快的解决方案。他们对社交媒体和在线沟通的即时性非常熟悉,这也影响了他们对职场互动的期望,希望这些互动同样快捷、直接,从而消除旧系统中经常存在的低效。这种速度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还促进了持续对话的文化,思想可以在没有不必要延迟的情况下演变和实施。 随着职场采用这些数码沟通工具,层级结构自然变得不那么僵化。各层级的员工可以轻松与领导沟通,提出建议或表达关切,而不必通过传统的企业结构层层上报。这种变化有助于改善信息流动,使公司各层级的想法能够影响决策。然而,伴随着这种开放性,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持沟通流畅的同时,确保责任和决策的明确性。在沟通更加自由的环境中,领导者必须找到方法,确保角色和决策保持清晰,同时不抑制自然的思想交流。 反向指导跨越鸿沟 平衡层级结构 此外,Z世代对透明度的偏好也在塑造职场期望。他们希望参与决策,了解战略背后的原因,并感受到自己的贡献是有意义的。这种对开放性的推动可以加强团队内的联系,并有助于培养共同的目标感。然而,这也要求领导者比以往更加平易近人和开放。 为应对这些变化,公司可以通过实施反向指导计划来利用Z世代带来的技能和视角。这些计划将年轻员工(数码原住民)与资深员工配对,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数码工具进行沟通与协作。例如,在普华永道等公司,反向指导计划被用来教导高级领导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数码项目管理平台和其他Z世代员工已经熟悉的技术工具。这不仅提升了资深员工的数码素养,也促进了整个组织中更加顺畅和包容的沟通。 反向指导不仅仅是教授技术,它还跨越了代际鸿沟,平衡了层级结构,使双方受益。高级领导者获得了在数字化环境中导航的实用技能,而年轻员工则学习了领导、战略和决策的知识。这些计划培养的相互尊重和开放对话有助于打破传统的障碍,创造一个更加互联和凝聚的职场。 企业实现双赢 保持竞争力 最终,通过结合两代人的优势,公司可以培育一个更加互联、灵活和高效的职场。反向指导不仅教会高级员工新技术,还促进了一种持续学习和协作的文化。随着组织通过这些数字工具变得更加互联,它们将更好地应对现代职场的挑战。层级结构的扁平化不再是引发混乱,而是成为推动更快解决方案和更具适应性战略的资产。 通过拥抱反向指导,企业可以采取积极措施,走向一个代际差异能够增强而非阻碍公司成功的未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高级员工从新的技术技能和视角中受益,而Z世代员工则获得了指导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一举措确保了组织在日益数码化世界中保持竞争力、韧性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更多【新教育】: 2024年中小企业银行创新挑战赛 APU以光伏农业解决方案夺冠 【2024第22届华人领袖远见高峰会】AI空袭从幕后走到幕前,人类如何求生? 【2024年戴森设计大奖】APU大学可呼吸砖 大马赛区夺冠
3星期前
甫从中国平遥影展返马,匆匆数日接下几个采访,不久又将飞往韩国参加釜山影展;一个月前,黎乐怡才在瑞士卢卡诺影展完成《WAShhh》世界首映,并夺下“明日之豹”最佳短片奖。奔波之际,入选本届金马电影学院的她,还得挪出空档上网课,准备10月下旬到台湾摄制结业作品,“很痛苦地快乐着,很珍惜。” 《WAShhh》是黎乐怡第3部以自身经历为题材执导的作品——“WASh”,洗,洗什么?洗卫生棉,这是10年前服兵役时发生的事;“Shhh”,嘘,这也是不能言说的事,而她却拍出来了……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辛柄耀、受访者提供 动笔写《WAShhh》剧本,是在冠病疫情期间。那阵子,国家动荡异常,3年换3次首相。眼看政客把玩政治、操弄制度,“我有一股愤怒,不明白为什么如此荒唐的事可以发生。” 这股愤怒让黎乐怡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荒唐遭遇。 那年她18岁,接到号召参加国民服务计划(PLKN)。某个晚上,教官命令学员到礼堂集合,神情肃穆。身为队长的黎乐怡站在队伍前方,听到后端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啪,啪,啪……缓缓向她靠近。原来是隔壁宿舍的马来女生,“眼睛张得好大看着我”,再用两根手指头敲打戴在另一只手的手表表面,“只做这个动作,然后她就走了。” 是rasuk,教官解释,马来女生被邪灵附身;而邪灵会来,是因为女厕有很多肮脏卫生棉——将用过的卫生棉洗干净,是马来习俗,也是入营首日教官的叮嘱,“我是去到兵营才第一次听说”,否则会有不祥。 但这并不是黎乐怡所说的荒唐。 人心的隔阂,比鬼更荒唐 荒唐是后来,教官要她们在凌晨12点前,把厕所里的卫生棉全洗干净,“现场很混乱,大家相互指责。有马来人说,一定都是华人和印度人没洗。”扛起队长责任,她走进厕所,掀开垃圾桶,把卫生棉一片片摊平,看见上面的血迹各异,“有巧克力色,也有黑色;有些水水的,有些是血块。太多了。显然,一定不是只有某个族群没洗。” 有人在撒谎。“而我是有洗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这样责怪某一方。” 那晚,黎乐怡与同伴拖着满腹怨怒,洗了很多别人用过的卫生棉。10年后,她将这段经历拍成短片,在遥远国度放映、得奖。 跨地域的共鸣 片中不见鬼上身的情节,“我觉得其他事情更重要”;也不见黑白以外的色彩,“看见血的颜色容易觉得恶心,这个视觉冲击不是我要的”。 尽管有意抹去斑斑腥红,在卢卡诺影展得奖后,有评审说,这是他第一次在电影院嗅到片中场景的味道;可见,徒有黑白两色,无阻观众得到同等的震慑。 难得是在黑白的世界,也抹掉了肤色差异和时间跨度。 “我想专注在人物身上,用一个平衡的角度,没有肤色之分,没有上下之分,去讲人与人之间的dynamic。”平遥影展亚洲首映场次,有观众认同,黑与白是最适合的用色,“他跟我说,这样才能体现一种跨时代的,从以前到现在都有的压迫。” 压迫的其中一个方式是噤声。 当年,教官曾警告学员保持沉默,所以短片片名在wash字眼后面多加两个h——Shhh,闭上嘴巴,“但我把它拍出来了,”黎乐怡笑说。 短片面世后,她看见不少网民留言分享各自的相似遭遇,在不同年份的不同兵营里。“真的有发生这件事,但我们不能讲,就像我们不能很公开地讨论国家政治,也不能很公开地讨论月经和卫生棉。” 可是,终于等到有人讲出来了,我们又是否能够坦然直视? 国外放映现场,有人发出嘶嘶的吸气声,有人捂眼躲避怵目的画面。“我不是故意要让人觉得恶心,今天我们说挑战禁忌的极限,当我展示给你看时,你多能面对它,其实也反映出你能不能接受讨论禁忌这件事。” 另有观众疑惑,为何片中主角没能更狠地发起对抗?如同彼时的黎乐怡纵使愤怒,依然闷声将所有污秽洗刷干净;长大后执导拍片,可否看作是一种迟来的抵抗? 她说,现在没那么愤怒了,反而懂得温柔以对。 压迫确是跨时代的存在,但一个人面对压迫的方式可以随时间蜕变。 从沉默到发声,从愤怒到和解 黎乐怡透露,《WAShhh》成功获得官方资金补助,过程有妥协也有坚持。 记得审核小组质询拍片动机时,“好像再经历一次被命令洗卫生棉的那种感受,同样有个制度在压迫你,这次我还要服从吗,还是如实表达自己的看法?”10年前无力反抗,10年后她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我做了勇敢的决定,没有隐藏地提交剧本,好好说明拍片原因,不是为了制造种族冲突,而是好好地把曾经发生过的事讲出来。” 能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制度对话的机会,她好开心,“觉得又长大了一点。” 一个人的成长也体现在,愿意看见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 黎乐怡曾担心教官一角会在片中成了绝对的恶,但饰演教官的演员读完剧本后,并无这层忧虑。“她可以理解,对从军的人来说,一是一,零是零,没有中间值,教官也只能用自己仅有的知识,快速解决问题,在森林里保护学生。听她这么说,我好像错怪了当年的老师,也理解了老师的看法。” 每每参与影展,大家总会这么介绍:导演通过一件“洗卫生棉”的往事揭示种族矛盾云云;黎乐怡心想,“我才没那么高招。”《WAShhh》确实触及大于个人的社会议题,“但它其实越做越personal,我好像是去面对自己的创伤。” 有次排演,饰演马来主角的演员哭得泣不成声,“因为她觉得自己所相信的价值,所贯彻的习俗,好像伤害了这份友情。”黎乐怡坐在旁边,陪着演员流泪,心里想的是,10年前那位责怪他族的马来好友,是否也有相似心情?“当时的我只有愤怒,没有看到这个面向,可能她也会感觉到痛。” 那个瞬间,她仿佛跟当年不够成熟的自己,也跟昔日的马来朋友有了和解。 “这是我拍《WAShhh》最大的礼物。” 好好讲故事,诚实面对自己 带着困扰自己的问题编剧、拍片、与人交流,黎乐怡在过程中寻获解答,“答案不会只有一个,也会随着年龄变化。就像今天看回《蓝蓝天空》(2020),可能我已经找到一个21岁时不明白的答案,我对宗教和家庭的价值观也已不同。技巧上,当时拍不好就是拍不好,但我觉得美的是背后意义一直在变。” 短片《蓝蓝天空》讲述道教徒母亲与基督徒女儿的信仰冲撞;纪录片《住在她身体里的虫》(2022)记录她与失智奶奶的互动日常;《WAShhh》同样也是自传式作品。 揭露自己时,会有顾虑吗? “我有挣扎,但不会因此停止面对自己,因为我已经历过生命很靠近结束的时刻。”远赴英国修读电影制作硕士前,黎乐怡其实生过一场大病。生病前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更诚实面对自己吧。拍《蓝》还是会怕跟妈妈起冲突,拍《WAShhh》也不是为了挑战政府,而是我觉得,为什么不能诚实一点?” 诚实不是毫无隐瞒,而是不惧展现自己的脆弱。“这份脆弱可以创造共鸣和同理,让人知道原来我的感受别人也有过,然后我们可以怎样跨越创伤,变得更好。” 好好地诚实讲故事,是黎乐怡说了好几次的事。走到现在,她觉得自己有成功做到吗? 她说,这不是结果论,“而是过程中每做一个决定,都要经历这个思考。” 比如短片有段24分钟长镜头,从学员走进厕所、洗卫生棉、吵架,到清洗完毕后离开,“前期我们有设计好怎么拍,彩排初剪后发现,镜头很美,观感很美,但这套美学无法让观众feel到角色的感受。那么再美都好,都只是炫技,没血没肉,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想要永远以人物为先。” 挣扎后,她决定放弃技法的卖弄,一遍遍跟着不同角色推轨,将这段情节完整拍了7个不同视角。“照理说要分镜好才拍,但这个方式可以让每个演员沉浸在当下的情景,做出最真实的反应。” 饰演华巫印要角的三位演员,开拍前曾用两个月培养感情。来到长镜头拍摄当天,三人必须不断上演争吵的情节,情绪终于崩溃,抱在一起相互慰藉。 看着演员的真挚互动,黎乐怡好希望当年可以跟马来朋友有这样的机会,但如今已找不回这个人。 真的找不回吗? 她耸耸肩,“不知道?” 更多【新教育】: 【河流保育/01】GEC打造自给自足社区 【河流保育/02】GEC结合河流保育 发展生态旅游 【TEDx茨厂街志工力量/01】TEDx茨厂街 十届磨一剑
4星期前
亚太科技大学(APU)电脑科学学院(SoC)一支5人团队,以结合了尖端技术及可持续农业的创新项目,在享誉盛名的2024年中小企业银行沙箱瑞士创新挑战赛(SME Bank Sandbox Swiss Innovation Challenge 2024 ,简称SSSIC 2024)之中脱颖而出,荣获冠军,也进一步巩固了APU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的领导地位。 这支参赛团队是由郑权铭、谢明亮、陈泓维、蔡怀原和苏静仪组成。他们凭借具有突破性的光伏农业解决方案(agrivoltaics solution),摘得梦寐以求的冠军头衔,并且赢得2万令吉奖金和奖杯。颁奖典礼是在2024年9月26日于吉隆坡文华酒店举行。 实现一边务农, 一边生产再生能源 APU团队巧妙设计而成的创新项目,名为“FarmE:可持续农业的创新光伏农业解决方案”,就是将太阳能电池板与先进的监控系统结合起来,让农人可以一边务农、一边生产再生能源,使农民能够同时提高收入和作物产量。 他们的系统运用了预测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创造了一个高效的数据驱动型农业方法。通过双管其下,把太阳能生产以及农业活动整合起来,最大化提升土地的用途,这个解决方案得以促进双赢的生态系统,不但使农民的生产力提高,也使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获益,在整体上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双赢局面。 光伏农业解决方案,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同时预测潜在的挑战,确保农民能够基于数据作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提升产量,并且提高盈利能力。此外,该项目的数字孪生组件,可虚拟模拟务农环境,进而允许更精确的规划和管理。这一创新方法,反映农业领域、尤其是在应对最为紧迫的挑战方面,越发需要应用科技。 APU导师助学生完善概念 提供专业指导的电脑科学学院(SoC)资深讲师钟明美、工程学院(SoE)助理教授刘志荣博士和SoC系主任兼副教授陈振益博士帮助他们完善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陈振益博士在回顾学生成就时,进一步强调专业指导对创新推动的重要性。他说:“我们SoC团队在SSSIC 2024中的胜利是我校的荣耀,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和指导的变革力量。他们的光伏农业解决方案不仅彰显了APU学生的创新精神,还突出了科技在创建可持续农业实践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期待这一项目对农业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为更可持续的未来铺平道路。” 创新、可持续性、社会影响是要点 2024年中小企业银行沙箱瑞士创新挑战赛是创新和创业领域的标志性盛会,一共吸引了439份提交作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共有68支团队入围,并有19支团队在两个类别中竞争:为初创企业和年轻公司而设的公开类别,以及为高等院校学生而设的高校类别。 比赛强调创新、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密切契合,加强了通过创新解决全球挑战的重要性。 活动由企业家与合作社发展部部长拿督依温贝尼迪主持,并有多位嘉宾出席。他们的参与突显了以创新的生态系统来培养支持马来西亚年轻企业家和成熟企业的重要性。 更多【新教育】: 【2024第22届华人领袖远见高峰会】AI空袭从幕后走到幕前,人类如何求生? 【2024年戴森设计大奖】APU大学可呼吸砖 大马赛区夺冠 从自然到科学:山竹叶提取物的抗菌潜力
4星期前
“要成功就必须长时间与社区合作,提供长期支持。” 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以下简称GEC),25年来在国际间致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GEC总监费查(Faizal Parish)表示,该组织在马来西亚采取的是“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提升社区的环保意识。 本周【新教育】跟着GEC走入霹雳怡保,了解该组织如何透过社区合作,为他们增加额外收入,同时推行“河流关怀计划”(River Care Program)。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刘剑英 社区1:佳邦南区(Klebang Selatan) 8月中旬,一群人坐着小客车,前往首个探访地点佳邦南区。 参与本地导览活动的,除了雪兰莪、柔佛,甚至也有来自印尼等地区的社区领导人,他们亦是GEC社区网络(Jaringan Komuniti,JKGEC)的一员。这一次众人聚集在怡保3天2夜,为的就是和JKGEC的成员交流,分享各自社区面对的环境,相互学习。 其中,Klebang Selatan居民协会参与了政府推行的睦邻计划(Kawasan Rukun Tetangga,简称KRT)。他们在GEC的帮助下,于2020年获得哈桑娜特别补助金 (HSG2020)和财政部的特别拨款,在社区打造小型的木薯片加工厂。 建设木薯加工厂 助居民增额外收入 “居民年纪大了也没有事做,我想着在社区中心做木薯,他们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做这个。 社区主席沙烈胡丁(Salehuddin Hussein)表示,这个计划始于COVID-19疫情期间,部分居民的工作受到影响。之所以木薯片作为社区项目,他说:“GEC曾带我们到实兆远参观薯片厂,考量到马铃薯供应比较难维持,我们最终选择木薯。” 社区中心的木薯加工厂,最开始采取人手切成薄片,后来才有了辅助机器。 “15到20人轮替,多数女居民和老人。女的负责清洗和削木薯皮,男的负责用切割机切和炸木薯片。”从一颗木薯到炸成片的过程,都是佳邦南区居民亲自制作,“协会仅收取10%收益,剩下的分给参与居民。” 旧水井重新利用 除了木薯加工厂,社区中心随处可见农耕地,有辣椒、羊角豆和四棱豆等其他作物。遮阳网架在上头,自动洒水器到点正运转着。往社区中心后方走,居民正发着提供试喝的甘蔗水,而这些甘蔗同样出自社区。 居民以“Ayer Tebu Manthol”,将甘蔗榨成水卖出去。目前负责经营甘蔗园地的居民,64岁的阿都拉萨(Abdul Razak Teh)直指,在斋戒月期间可赚取1万令吉。 靠近甘蔗田有一口井,负责协调霹雳GEC事务的诺拉兹林(Norazrin Mamat)解释,这口原本被废弃的井,在该组织的建议下重启,用作灌溉社区中心的农作物。在这之前,居民以水管取代,“为何不用本来就有的水井呢?井都是地下水,很干净。” 沿途看到的自动洒水器,靠的便是井里的水,以及太阳能供电,他补充:“智能灌溉系统使用太阳能发电,减少用电量。当水量不足或系统故障时,警报响起作提醒,为的就是解决社区人手短缺,没有人浇水的问题。” 推动经济灌输河流教育 GEC制造双赢 诺拉兹林进一步强调,要向大众传递爱护环境以及照顾水源,首先必须先满足社区的需求。他说:“当提供了他们所需,村民也会接受我们的理念,达成了双赢。” 佳邦南区社区的努力有目共睹,因此他们再次获得HSG2021的补助金 。由此,木薯片的包装品质提升,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改用环保、可重复使用的罐子。同时,社区居民也认养了社区附近的一条河流。在GEC帮助下,确保该河流清洁不受污染。 同样的概念,GEC亦套用在别的社区。 社区2:珠宝梦想花园(Chemor Idaman) 作为去年新加入河流关怀计划的珠宝梦想花园居民协会,GEC协助该社区发展食物花园以及水耕种植法。 居民种植大量的茄子、木瓜和羊角豆,除了能将农作物对外销售增加额外收入,诺拉兹林希望借由此方式,民众也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家后花园种的有机农作物。 “河流关怀计划旨在社区培力,传授民众可持续的农业种植,如使用厨余制作堆肥,同时也达到关爱河流的目的。”在靠近社区花园处,立着一个指示牌,显示数条河流的资讯,为的就是让社区居民认识河流系统。 “这个社区主要河流是光河(Kuang),但也会流入珠宝(Chemor)和巴力河(Pari),然后去到近打河(Kinta),最后从霹雳河流到马六甲海峡。”在了解河流去处后,社区居民也能理解到他们的日常用水,均是出自乌鲁近打的水净化厂。 “那用过的水在哪里处理?在丹那依淡(Tanah Hitam)的废水处理厂。”他说。 灌输民众正确观念 诺拉兹林表示,了解河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水源,“我们希望社区民众了解,全部河流都会流向马六甲海峡,所以不只是照顾住家附近的河流而已。” 对于住宅社区的沟渠清理,GEC也会灌输民众正确观念,即沟渠的功能用作疏通雨水,并非用来丢垃圾。 “我们教育社区注意沟渠是否堵塞,也会要求他们定期清理和保持干净。”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家家户户都会生产的食用油。 实行废物再利用 直接把废弃食用油倒入洗手盆或沟渠,导致排水道、河流及海洋受污染。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GEC教导民众收集废弃食用油,“我们以每公斤3令吉的价格卖给注册的供应商,为社区居民带来了额外收入。”此外,该组织也建议居民收集家中的厨余,如果皮、鱼骨、蔬菜等,制成肥料。 “闭环”(Close the loop)是GEC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 诺拉兹林强调,该组织所提倡的,并非普世认知的“3R”(减少、再利用、回收),而是“4R2C”。他说:“4R包括:重新思考(rethink)、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回收(recycle),至于2C则是堆肥(compose)和闭环(close the loop)。”而所谓的闭环,指的便是制作堆肥重新用到社会上,达成废物再利用。 开启居民生活新模式 GEC环境保育工作领域发展多年,近几年在本地投入社区培力以及成立社区网络(JKGEC),希望成为社区与政府机构的桥梁。 对此,珠宝梦想花园居民协会主席卡林(Karim Din Mohd Ismail)说明,在GEC参与社区发展以前,社区中心的设备不似现在来得完善。 “我们的置物柜最初还是生锈的,现在这里有园地、水耕种植区,还有临时厨房让居民学习烘焙、烹饪等技巧。”而有了这些成果后,该社区渐渐受到政府单位以及当地议员的关注,继而获得拨款作为发展基金。 GEC的河流保育工作遍布全国,他们在怡保所执行的河流关怀计划,则专注在位于近打集水区的15个社区,上述提到的两个便是其中之一。当问及如何规划每个社区的工作,诺拉兹林解释:“位于河流下游的社区,我们会用于农业;至于河流上游,作为水源地,我们就会发展生态旅游,像是接下来将探访的Sungai Tonggang原住民村落。” 相关文章: 【河流保育/02】GEC结合河流保育 发展生态旅游 更多【新教育】: 【TEDx茨厂街志工力量/01】TEDx茨厂街 十届磨一剑 【TEDx茨厂街志工力量/02】看TEDx茨厂街志工怎么说…… 大马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 为花踪宣传片注入新意
1月前
即将于10月12日举行的TEDx茨厂街(TEDx Petaling Street)已经来到第10届。 TEDx茨厂街演讲年会,从二百多名观众,到如今近1900人,志工人数也从自由报名,到必须通过面试加入的规模。讲者、志工、观众参加演讲年会,又或通过YouTube看演讲视频,无论是在幕前或幕后,对于每个不同身分的参与者,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报道:本刊 关丽玲 摄影:本报 黄玲玲 成立于2013年的“TEDx茨厂街”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及最大型的中文TEDx,10届以来渐渐已形成一个社群,关注者都熟悉其活动进行方式,今年讲者名单还未公布,一开票3周内就已售罄。 这全由一般志工统筹的演讲年会,是如何从TEDx平台,搭建衔接讲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深化核心价值,建立永续经营模式,成为其吸引力的社群品牌? 黄菁翠:天线要一直打开 TEDx茨厂街持牌人/家具企业及选品店创办人 TEDx茨厂街持牌人黄菁翠(Jessie Ng)当初申请TEDx执照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发展。 创办TEDx茨厂街之前,黄菁翠连续3年都参加TEDx台北,直到第3年姐姐黄菁云问她有没有想过自己办一场? “有的,但看到申请表格的开放式问题,质疑自己不达标,也怕没人手。” 黄菁翠谈及当时的犹豫。多得移居美国的黄菁云熟悉美国机构作风,鼓励及协助黄菁翠申请,结果成功了,2013年在吉隆坡敦善班丹大厦举行了第一场TEDx茨厂街,也是大马第一个中文TEDx演讲活动,已故的黄菁云当时是持牌人,黄菁翠则是策展人。 每届年会结束之后黄菁翠就会继续申办。“办活动最重要的是持续,一旦停了,要恢复是很难的。因疫情而停办两年,复办时操作很‘生锈’,加上疫情带来的焦虑都会有影响。永续经营很重要,还有就是建立了一个社群,10年已累积一班粉丝以及志工,只要内部巩固,才可以稳定走下去。” 从一开始的“一脚踢”,黄菁翠近几年已交棒给其他志工当策展人。她的角色主要是物色讲者和设立组织的大方向。她常出外认识人,参加活动、研讨会、看演出等等,她不觉得辛苦,有收获就很不错。“我是‘work-life integration’,而不是‘Work-life balance’而已,‘天线’要一直打开。” “即将第二个10年,我希望栽培志工成为领导,加强领导能力这门艺术,学习如何处事。他们的执行力都没有问题,很专业。” 谭佩莹:让每个人都有好体验 2024年TEDx茨厂街策展人/地产经纪 2016年就加入TEDx茨厂街担任志工的谭佩莹,今年第一次担任策展人。她毕业于理大大众传播系,当过报馆记者,念书时听过TED演讲视频,后来无意中知道马来西亚也有一个中文的TEDx茨厂街。她在大学时期很活跃办活动,毕业后在吉隆坡工作时,想在闲睱时间找些事做,看到TEDx茨厂街招募志工,就申请加入。 加入志工时是第4届,在之前没有出席过演讲年会,纯粹对这年轻的组织好奇。通过TEDx茨厂街认识了很多人,她后来因认识一名讲者而转职到相关公司当销售人员。而她现在则是一名地产经纪,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在TEDx茨厂街付出较多的时间。 在草创时期加入TEDx茨厂街,谭佩莹一直都在“讲者组”。讲者组的工作就是物色讲者,以及演讲前的排练。“物色讲师主要是Jessie负责,她资历深,看的东西比我们多,也抓到社会现在和未来趋势。”讲者组会考量适合观众口味的内容,协助讲者梳理内容,修饰词语和定稿,以及设计PPT、演讲台风,让讲者在18分钟内有效地传达想法,还有跟公关组协调安排采访、拍预告视频等等。 讲者组协助讲者对接不同的事项。“Jessie常提,我们要做到Omotenashi(日本人的款待哲学),这也是整个TEDx茨厂街的宗旨,希望来的每一个人,有宾至如归的体验,也希望讲者感受到,我们是一路陪伴他们走过这趟旅程,所以安排得很细致。” 成为TEDx茨厂街的志工,谭佩莹认为对她事业上的帮助不会很明显。她倒发现从外面学到的技能可以带到这个组织,也有其他志工把自己在职场所学到或不错的做法应用在TEDx茨厂街。“所以其实不只是这个平台给志工成长,也有志工把所学到的知识带到这个平台。” 今年我当策展人,学到全面去看事情,要协调各组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跟着SOP去做,而是看整个局面,再去拿捏和平衡。” 黄葆华:在这里渐渐成长 TEDx茨厂街共同策展人/会计师 黄葆华是2015年通过朋友介绍参加TEDx茨厂街年会。“当了观众感受到志工的专业,而在隔年申请成为志工,当时也未有面试环节。由于喜欢中文,中学时期办过校刊,但工作之后就少接触中文,希望有个平台可以让我重新接触中文,就这样加入了TEDx茨厂街文案组。” 后来,志工团队的组织架构越来越大,除了文案企划,也增加了视觉设计、社交媒体等等。黄葆华从文案组组员做到组长,上一届开始她再接下挑战,担任共同策展人,负责监督文案组、视频制作、社交媒体、网站、主视觉设计等等。 “在正职方面,我去年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转为自由工作者,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但自由是要有自律的,我现还在学习着平衡这一方面。加入TEDx茨厂街对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 “协商、解决问题和沟通技巧,是我在TEDx茨厂街这9年所学到的能力。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追随者,没有当领导人的条件,但渐渐地在这里成长,磨练到自己勇于踏出舒适圈。” 排练、梳理、磨合 传递最精准内容 无论是线下或YouTube,由各有成就的人士在台上演讲是TED演讲的主轴。黄菁翠经常出国到各地听TEDx演讲,当作充电,她很享受线下有温度、掌声,以及充满感染力的气场。 她视TEDx台北为楷模。“以前我没有信心,不确定在大马可否找到这么多优秀的讲者。TEDx台北是两天48小时的活动,讲者中有名人和素人,黄菁翠反而被很多素人做的事感动。 “回到马来西亚,我应该也要这么做,发掘更多跟这块土地有关系的人。 每一年的TEDx茨厂街,约有18组讲者。成立初期,讲者没有彩排就上台演讲,后来发现这不行,第二年是演讲会开始前一个月半才排练。现在已经提早到距离年会4、5个月前就开始了。讲者组要负责16到18个讲者,每组讲者大概要练5次。黄菁翠说,“practice make perfect,我们平均每个讲者要见5次,可以想像是多大的工程。” 讲者组接触的都是讲者最原始的内容,他们要协助讲者过滤和梳理,把最精准的内容在18分钟内呈现出来。 谭佩莹表示,有的讲者具备丰富的经历,带来的内容可能要1小时才说得完。要从这么多做过的事中精挑出来,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讨论及磨合,从中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 黄菁翠希望讲者的内容可以更深入,因为观众也在进步。谭佩莹补充,传达出去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观众的收获会不一样。 定下核心价值 明确方向 任何活动及组织一旦订了核心价值,就会有明确的执行方向和信念。TEDx茨厂街每一届年会的主题都颇有意思。黄菁翠说,主题是一个大方向,用在任何讲者的故事都适合,而且也方便主视觉的设计。站在观众的角度,也可带来启发。 从第一届开始,TEDx茨厂街年会主题依次是点滴串联Connecting Dots(2013)、从心重新Refine Redefine(2014)、行迹The Path(2015)、敢动Momentum(2016)、涟漪人Ripples(2017)、燃Passion(2018)、学Unlean‧Relearn(2019)、启Reset(2022)、衡Balance(2023)以及第10届的跃Forward(2024)。 原来,TEDx茨厂街一次过就订下5届的主题,只有疫情之后微调,换了“启reset”。黄菁翠透露,第二个5年,主题都用了单字,接下来的5年,她建议团队采用4个字,而英文则是单字。其实蛮不容易的,中英文的字义要搭配,还要串得到主题故事。 至于TEDx茨厂街组织的5个核心价值──持续成长、创造差异、做正确的事、怀揣爱给予以及传递幸福感,这是一次核心团队在团建时,由导师的带领下集体订下的,将来进来的人都适用。黄菁翠指出,当组织已经走得稳定了,就树立文化价值和愿景。“这5个价值是我们透过团建游戏中订下,从52个的个人价值,最后剩下5个。 2024年TEDx茨厂街 媒体伙伴:星洲日报、星洲人 日期: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 时间:9AM-6PM 地点:吉隆坡马华大厦 脸书:www.facebook.com/TEDxPetalingStreet 相关文章: 【TEDx茨厂街志工力量/02】看TEDx茨厂街志工怎么说…… 更多【新教育】: 大马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 为花踪宣传片注入新意 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返马驻村创作探索身份认同 海洋生物学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护全球独特海湾 维持座头鲸生态系统
1月前
TEDx茨厂街目前有230志工,分配到18个小组,组别包括组织文化发展、文案企划、视觉设计、社交媒体、资讯科技、影像摄制、讲者统筹、演说指导、舞台监制、化妆造型、展区体验、外场与内场管理、票务登记、媒体宣传、企业伙伴、餐饮管理、志工管理及物流仓储。 黄葆华解释,当TED茨厂街这品牌广为人知后,越来越多人欲申请当志工。有志工的专业是人力资源发展,就提出建立一个招募志工系统,从最初的填表格,后来加入面试,甚至还有情境考验、案例研究等等,从过程中可以选出适合及愿意付出时间的人。 志工找到正确的位置,做他喜欢的事,会继续成长,也有人尝试挑战不熟悉的领域。 对于时下年轻人的处事态度,谭佩莹说,允许他们在大框架下发挥,尝试和犯错。黄葆华也提到是“赋能”(empowerment)吸引年轻人,赋予他们发挥机会,完成之后他们会有满足感、 成就感。“这过程可让年轻人继续成长和突破。一旦出错就会反省,想要做得更好就会想办法去突破。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也有的人选择离开,但我相信赋能会让他们越发精采。” 黄菁翠发现,很多年轻人一念完书还没试过到机构工作就成为自由工作者,当走一段路之后就会发现能力未满,因为没有人引导。“我常鼓励年轻人先进入一个体制工作,至少做3年,会知道边界处境上的应对。 “我们要允许他们去决策及做正确的事。当他确定该怎么做时,我不会浪费时间去阻止。TEDx茨厂街也让我练习领导能力,‘允许’是要有很大的勇气。” Sean余祥祥:学到以更多的角度看事情 TEDx茨厂街志工管理组长/电台节目制作人/咖啡师 余祥祥大学时期念大众传播,毕业出来工作已有10年了,现是电台节目制作人。 祥祥经过面试成功加入TEDx茨厂街。初时是活动小组,负责体验型活动,如TEDx Adventure,后来转调志工管理组,从组员做起,这届开始担任小组组长。 志工管理犹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每年三四月就开始招募志工,经过面试再分配到各个小组。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本身不擅长制度下的人事管理,但加入TEDx茨厂街就是为了突破和学习,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各自能量和管理方式 ,志工组要观察和关心组员,各组组长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会忽略一些人事矛盾,志工组就要去协调,出现状况时就是筹委和志工的沟通桥梁。 “从百多人增加到如今两百多人。在招募志工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组长都懂得去面试。“我们给组长上工作坊,包括面试时的提问技巧、要注意的事项,还有管理课、心理学课。应征表格也加入一些情境问题,从中大概知道一个人的工作态度,缩短审核过程。” 录取过程之后,成功获录取的志工就必须参加迎新会和说明会。今年志工组组员建议,为了增加志工的粘着度,推出了“一周一动”,即每星期有一活动,可以是运动、看展览、读书会,每次活动约20-30人,来自不同小组,从中互相认识及交流。 刚过的中秋节,志工组举办了“中秋园游会”,志工提灯笼逛街,回到传统的过节方式,大家均表示很特别。 来到TEDx茨厂街,余祥祥遇到不同人的做事方式,包括比自己年轻的志工,有不少冲击。“我发现自己锁在一个地方太久了,看的东西比较表面,原来可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很多事。 这有助于工作,做内容时会变得更多元。” 郑达骏:有幸获3天官方Instagram账户使用权 TEDx茨厂街社群媒体组组长/Web3.0 专案营销咨询员 郑达骏曾在大学时期参加区块链协会,现在也从事区块链营销相关工作。2022年实习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到TEDx茨厂街,成为社交媒体组的组员,今年则升级为组长。 社交媒体组一共有十多位志工,负责管理官方网站、脸书、Instagram、小红书等等,同时也担任客户支援及跟粉丝互动的角色。志工都对经营社交媒体有一定的了解,有些志工甚至是品牌公司的老板。 让郑达骏感到骄傲的是,去年,TEDx茨厂街受到美国总部的邀请,可以使用 TEDx 官方Instagram账户3天,他们善用这个平台分享TEDx茨厂街的内容。 “社交媒体组是全年无休的,年会前是以讲者和年会的资讯为主,年会结束之后,还是会推出一系列内容,包括讲者的演讲视频上载到YouTube之后,我们会整理内容重点。” 2022年TEDx茨厂街曾推出NFT,郑达骏是该项目的负责人。2023年,黄菁翠发起线下活动平台Kawan Talk,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生活创造者分享,郑达骏也参与制作《启发一刻》。 从这种种的活动,打开了郑达骏的视野,让他接触到更多更广的可能性。他现在跟人交流时,很快可以切换到相关课题,不断持续学习。 2024年TEDx茨厂街 媒体伙伴:星洲日报、星洲人 日期: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 时间:9AM-6PM 地点:吉隆坡马华大厦 脸书:www.facebook.com/TEDxPetalingStreet 相关文章: 【TEDx茨厂街志工力量/01】TEDx茨厂街 十届磨一剑 更多【新教育】: 大马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 为花踪宣传片注入新意 停格动画创作者刘静怡,返马驻村创作探索身份认同 海洋生物学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护全球独特海湾 维持座头鲸生态系统  
1月前
编按:你听过红十字会又或者红新月会吗?除了在事故现场提供救援外,它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这期【新教育】的主人公王宝盛自求学时期开始加入红新月会至今。为何经济回报不高他却依然选择这份工作? 翻开这期的【新教育】,一起来找答案吧~ 报道:本刊特约 杨林宜 摄影:本报 赖国华、部分图由IFRC提供 每年8月的世界青年日和世界人道主义日提醒我们关注青年赋权和人道主义事业,因为年轻人在推动人道行动和应对全球挑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特别重视青年的参与,视他们为全球志愿者网络的中坚力量,对未来的生命拯救和生活改善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联合会(IFRC)在吉隆坡的区域志愿服务协调员王宝盛(Jaryll Ong,29岁)致力于支持亚太地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的志愿服务。他是红新月会志愿者,也是大马红新月会全国青年理事会副主席兼IFRC“青年作为行为改变推动者”(YABC)和红新月会的培训师。他在多个国家推广非暴力和和平文化,并培训了数百人掌握基本救生技能。 2014年,王宝盛参与了红新月会在巴生河流域的救护服务,处理通过紧急热线发出的各种医疗求助,如道路交通事故和产妇紧急情况等。他还组织了多种活动,帮助年轻人提升能力和影响力。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健康、灾害风险减少、学校安全等,形式涵盖线上和线下。 此外,他对医疗紧急情况的长期参与促使他攻读了生物医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了院前领域的相关资格,包括马来西亚创伤生命支持、院前生命支持和基本生命支持。 坚持动力来自红十字会创始人 来自马六甲的王宝盛,自幼受到父母热衷社会服务的熏陶,尤其是母亲常参与教会志工活动,如为病患提供关怀和向有需要的人分发食物。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在求学期间积极参与校内事务,担任巡察员,并加入红新月会,从中了解人道主义精神与回馈社会的意义,而支撑他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来自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的故事。 1859年,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战役后目睹了成千上万名伤员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惨况。他因此倡导交战双方的士兵应得到平等待遇,并提出在和平时期组建救助团体,而援助军队医务部门的志愿者,应受到国际协议的保护。同时,他发出了“每个人都能为世界做出一些贡献”的核心理念,鼓励人们在能力范围内推动人道援助。 1863年,杜南与四名瑞士人共同创立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翌年《日内瓦公约》基于杜南的人道思想,规定伤员无论所属哪方都应得到照顾,并引入了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志。1901年,杜南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全球性人道工作网络,其组成部分包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全球191个国家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以及IFRC。这3个组织各自独立但密切相关,相互支援。 生理与心理援助同等重要 急救工作让王宝盛见证了人性中最光辉与最艰难的时刻。医疗紧急的呼叫意味着有人正处于生死边缘,而他和团队必须迅速提供有效的援助。但这种援助不仅限于生理,也包括心理上的支持。 “当我们进行心肺复苏(CPR)但未能挽救生命时,向家属传达这一消息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我们必须诚实地告诉他们,我们已经竭尽全力。这让我们意识到急救服务不仅是应对当下的危机与灾难,还需要为经历苦难的人们提供心理援助。” 王宝盛印象最深的一次急救服务发生在某个清晨,当时他和团队正准备去餐馆吃早餐,却突然接到紧急呼叫,要求他们前往处理一起高楼坠落事故。他们迅速赶到现场,但伤者已无生命迹象。后得知死者是一名大学生,而事故发生时正值该校的毕业典礼。年轻生命的逝去让王宝盛倍感遗憾,使他更坚信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帮助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重新找到希望和力量。 冠病疫情暴发后,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隔离措施让许多人感到孤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王宝盛和团队必须不断调整以应对医疗需求的变化。志愿者不仅需要处理应急情况,还要面对病毒暴露的风险,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包括为外籍劳工接种疫苗。 在金马仑协助政府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时,外劳大多集中在工厂。由于担心执法人员,许多人试图躲避或隐瞒行踪,导致疫苗接种进度受阻。王宝盛指出,志愿者的身分比政府人员更容易被外劳接受,因为外劳基于各种复杂原因担心被取缔,不愿主动接种疫苗。因此,志愿组织必须与当地政府协调,确保疫苗接种期间周围没有执法行动。这不仅是为了外劳的健康,也是为了整个社区免于病毒威胁。 IFRC助社区推动非暴力与和平文化 IFRC长期推动的“青年作为行为改变推动者”项目,旨在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年轻人及其社区推动非暴力与和平文化。不过,该项目与传统课堂不同,培训师采用自我反省和情感技能培训,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可视化练习、说故事等来重新认识自我。 王宝盛说,参与者会在安全环境中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歧视、排斥、性别和暴力等社会问题的理解,并产生同理心,拥有判断能力和沟通技巧。 “我记得有一次在培训的最后一天,参与者被通知将和贵宾(如秘书长或组织主席)面谈。在制造了一些悬念后,我们把每个人叫到一个房间里。” “我们让他们闭上眼睛,回顾过去几天的经历。当他们睁开眼睛时,眼前所见的竟是一面镜子。我们告诉他们,今天的贵宾便是镜中的自己。我们随后要求他们说出自己3个优点。” “自我欣赏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事。有些人或许表现得很自信,但他们其实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来观察自己,挖掘自身的价值。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胖、丑,不吸引人,但我们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特质。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它可能会引发参与者情感上的崩溃,我们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心理支持。但参与者后来的反馈是正向的,他们的心理状态获得很好的调整,自我接纳也自我肯定,从而建立自信和韧性。 经济回报不高常遭质疑 许多家庭,尤其是传统的亚洲家庭难以理解社会服务或非营利工作的意义,常常会质疑志愿者为何不选择经济回报更高的职业。但对王宝盛而言,他的经历都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他的收获远远超过物质上的回报。 “当我看到别人因我们的帮助而露出微笑,以及通过培训所带来的积极变化,都让我充满成就感。” 但他也坦言,社会服务的道路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坚持信念方面。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了解真实的自我,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这种自我认识帮助志愿者在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时保持方向感。正如电影《头脑特工队》中所展示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在动机至关重要。同时,建立一个可靠的支持网络,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长期的鼓励有助于我们克服困难。” 王宝盛常向年轻人分享他的经历,通过有意义的对话鼓舞他们参与志愿活动或其他有意义的工作。 为了强化自己的专业,王宝盛选择攻读生物医学科学。他说,疫情之后,生物医学科学显得尤为重要。他自小就对科学充满兴趣,希望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但传统医学或护理对他而言有些过于常规。 “我想寻找一种更独特的方式来参与医疗领域,所以生物医学科学能让我在医院和实验室中分析疾病和感染,并有机会参与医疗研究,开发新疫苗或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急救服务,尤其在疫情期间,使我能更好地理解疾病和医疗状况。面对社媒上虚假信息泛滥时,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疫苗的作用,增强了人们对疫苗的信任。我也对传染病如骨痛热症和立百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人们实践日常卫生和健康生活。” 投入志愿服务 走访逾10个国家 工作关系,王宝盛已走访了逾10个国家。其中,在阿富汗的工作经历令他难忘。 “我们在阿富汗的任务是支持当地发展志愿服务体系。虽然我只在那待了一周,但这段时间让我重新认识了阿富汗。” “阿富汗经历了一些政治变革,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方向。尽管阿富汗在新闻中常常被报道为一个充满冲突和困难的地方,但实际上,它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尤其在喀布尔,你可以看到周围壮丽的山脉,这种美景是我们在新闻图片中很难感受到的。” “研究阿富汗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国家曾经是历史文明的交融之地,亚历山大大帝等重要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因此,在阿富汗,你可以看到当地人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既有东方的面孔,也有蓝色或绿色眼睛的居民。这种文化多样性和历史的深度,让阿富汗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与当地人接触时,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依然尽力过上正常的生活,这让我十分钦佩。”他坦言,到一些被列为高风险国家工作时,自由是最大的挑战。“军事检查点和区域之间移动的限制让人倍感压抑,我只能在住所和办公室之间移动,连去商店买点东西都变得困难。虽然这种情况让我非常不适应,但它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自由和便利。” 王宝盛最近刚从巴基斯坦回来。他在巴基斯坦待了大约10天,为当地志愿组织提供培训。“巴基斯坦有许多挑战,但它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充满潜力,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和挑战下的组织运营方式。在印度,许多女性面临社会困境,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需要持续支持和关怀她们。类似的情况在巴基斯坦也很常见,那里的人们需要各种形式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帮助和社会服务。” “这次到巴基斯坦的任务主要是评估当地志愿组织的能力,重点包括法律基础、宪法、程序以及社区需求评估。同时,我们还检查了基础设施、物流和财务系统,确保当地的组织能够迅速且有效地为社区提供人道援助。” 王宝盛强调,志愿服务是IFRC的核心,志愿者的参与对人道援助工作至关重要。没有这些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将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志愿组织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挑战,及时调整和改进应对策略,还需要关注软技能的培养,重视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以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互相支持和鼓励。 更多【新教育】: 导演廖克发/当纪录片导演之前,你必须先是思想者 海洋生物学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护全球独特海湾 维持座头鲸生态系统 马大植物园 一座隐秘的知识丛林
2月前
从搜寻引擎到生成式AI,人类世界似乎抵挡不住高科技的大举入侵。但程世嘉在新书《AI世界的底层逻辑与生存法则》表示,未来未必如此悲观。 文:曾子轩(《远见》杂志提供) 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后,生成式AI燃起的熊熊烈火,似乎炙热得让人类节节败退。 的确,和AI一起频频出现在媒体报导的关键字,是取代和消灭,从体力到脑力、从蓝领到白领,人工智慧快要没有敌人;就连思考和创意等传统的智性高地,也无法幸免于难。看着人类弃守一座又一座城池,我们还能如何自处? “世界越快,心则慢。”这是艺人金城武的广告词,也是iKala创办人程世嘉新书《AI世界的底层逻辑与生存法则》的开头。 在AI领域打滚20年,他把自己每日每夜站在生成式AI空袭最前线的经验,浓缩提炼成这本解答之书。人们感受到生存面临威胁,于此众声喧哗之际,他不卑不亢地提出回应。 作为Google台湾第三号员工,并创办专攻云端服务和数位转型企业iKala,程世嘉亲身经历云端崛起和大数据概念普及,也见证人工智慧如何冷饭热炒、破茧而出的历程。每次科技变革,都能让产业重新洗牌,但生成式AI不只在业界发酵,一般民众也有热感。这次改变到底哪里不一样? AI加剧竞争、弭平门槛 “最大差别在于AI从幕后走到幕前。”接受《远见》专访,程世嘉解释,不管是购物网站或串流平台,背后都早有AI身影,但世人对AI的认识不多,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遑论要熟悉AI。 然而,OpenAI推出ChatGPT后,成功打破人类和机器沟通的障碍,人们这才发现,原来人工智慧不是难懂的高深概念,而是近在咫尺、能直接互动的技术。“不用是工程师,一般人就能用自然方式互动。”无论是对话品质还是使用上的自由度,都上升到新的层次。 就企业来说,即便原先没有特别使用AI,这次也深刻有感。程世嘉解释,生成式AI具备听、说、读、写等不同能力,职场上有多种应用场景,明显提升员工效率。以终为始来看这样的发展,生成式AI有明确用途后,让数位转型找到出口,比起先前常见的“为做而做”,这次企业知道,投入资源就能有收获。 从正面角度观之,程世嘉认为,AI驱动的进步不只是线性成长,而是指数等级的变化。当AI渗透到每个领域,整个社会甚至是全世界,都能享受丰厚果实。 以个体来看,AI也让人迎来自我升级的盛世。因为科技磨平汲取新知的门槛,不管是新技能、程式或专有领域知识,随着工具和方法推陈出新,只要有心学习,语言和科系背景再也不是阻挡人们前进的限制。 不过,程世嘉也提醒,AI的角色就像放大器,强者使用它能变得更好。但负面来看,AI也拉大人之间的差距,让人力市场变得更两极,像在OpenAI中,有以一挡百、年薪达到数千万元的明星工程师,外包商里也有只能拿几十块时薪、惨遭压榨的资料标记员,M型化趋势更加明显。 另外,因为在新世界里,掌握AI知能、理解程式运作,成为基本常识,也加深竞争强度。“因为当资讯人人都能取得,就不再是竞争门槛。”工作者求学时的文理组背景,已不能用来当作不认识技术的遁辞。 “获取”和“组织”资讯都改变 20年前,随着Google搜寻引擎问世,记忆和获取资讯的方式改变,强记硬背的重要性下降,也让专家和教师开始思考,哪些知识该外包、哪些该内化?又有哪些能力可以放弃、应该著重培养其他知能? 历史反复重演,20年后,生成式AI粉墨登场,人们再度苦思,当机器加深认知能力,组织和精炼资讯的方式跟着改变,又有哪些是关键且重要的知识与能力,不该将主权让渡出去? 从Google工程师到iKala执行长,程世嘉亲历两次巨变,让他感触颇深。“田径选手不会跟汽车赛跑,只是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从劳力转变到脑力也外包。”他指出,不管生成式AI背后机制是否真的能够“理解”,至少它已经超过文字接龙,可以高度模拟人类的推理能力。 只要人类提供框架,AI就能撰写出逻辑通顺的完整文章,也可以整理杂乱资讯,淬炼出有一定价值的摘要。“如果我们连这种推理、批判性思考、整合或是摘要长文的能力都比AI差,真的就是脑袋整个外包了。”事已至此,人类还能如何挣扎求生? “组合人际”能力难以被取代 程世嘉建议,应珍视3种能力和心态的价值:企图心、专注力和专业能力。 “看到汽车都跑那么快,干嘛还要学跑步?”程世嘉再度以田径选手为例,解释他反对这种悲观论点。AI的能力固然渐次提升,有人开始想着躺平,但人之所以为人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我们拥有寻找人生意义的企图心,社会能够进步,也是因为有人想理解世界怎么运作,在竭力追寻意义的同时推动发展。 “超越机器、找出自己独特价值的企图心,这个很重要。如果连想都不想,就真的不像是人了。”若还愿意奋力一搏,至少不用担心被AI消灭。 另外,随着短影音、社群媒体、手机通知,一步步掳获注意力和认知资源,保持专注力、把事情做深,就变得更重要。 专注,不只是当下做到心无旁骛,长期来看,还要不因市场短期波动便心痒难耐,忘掉主战场、抛下核心能力,一味跟风。程世嘉提醒,AI发展固然迅速,但它无法凭空创造价值,而是帮助企业提升既有产品与服务、协助个人结合原先的专长。因此,不要为了搭顺风车,就忘掉脚下所踩的土地。 另外,专业能力不只是学院中的书本,更要走出温室,在战场上实际累积。程世嘉强调,AI能组织资讯、也能给予建议,但无法在真实情境的脉络(context)下做出决策,更无法解决问题;AI也许善于组合资讯,但我们多出的能力是“组合人际”,不管是协调、沟通、领导还是同理,甚至是说服他人,都是工作者在职场打磨多年难以取代的价值。 对心急难耐的工作者和学生,程世嘉补充,可以执行3个步骤:第一,先认识AI的能力疆界,知道现在它能做什么、还不能做什么,就不会过于惊慌;第二,研究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应用,拆解工作流程、寻找AI能介入之处,借此提升效率,让自己变得更好;第三,在作为放大器的AI以外,缜密思考在新环境之下,要如何提升技能、增进知识,并时刻确认行走方向。 他认为,世界再怎么快速变动,心中也有些部分永远不变。纵然狂风强震不断,台北101有阻尼器镇守,人类也是一般。只要愿意坚持,有着向前狂奔的渴望,便能在晃浮尘世中站稳脚步,乐观迎接新的一天。 2024第22届远见高峰会 主题:AI˙净零˙共识˙和平 地缘政治动荡下的新思路 日期:2024年11月6日(星期三)- 2024年11月7日(星期四) 地点:台北远东香格里拉 报名链结:https://reurl.cc/QEjgrp 扫描二维码或致电客服(03-7965 8539)了解更多详情。 购票即享优惠,与全球精英共话未来,拓展您的人生新视野。 更多【新教育】: 【2024年戴森设计大奖】APU大学可呼吸砖 大马赛区夺冠 从自然到科学:山竹叶提取物的抗菌潜力 大马三星第6届“Solve for Tomorrow 2024”竞赛 让初中生展示STEM创新想法
2月前
廖克发导演的纪录片,往往涉及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不即不离》触碰马共题材;《还有一些树》追溯英殖民分而治之政策与五一三事件;《野番茄》聚焦台湾二二八事件的个体生命经验;《由岛至岛》揭开二战时期台湾人协助日军征战东南亚的事迹。 为了梳理历史脉络,他经常翻找马、台、英、澳等地的国家档案(archives),嵌入作品里。过程中,很多质疑是不能丢掉的——这些历史档案由谁创建?为何创建?藏有什么隐议程?洞悉这些以后,自己又该成为一名怎样的纪录片导演? 报道:本刊 李淑仪 图片:自由电影节、互联网 纪实影像发展与殖民历史紧扣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定居台湾的廖克发回马出席自由电影节。以“档案在电影中的创意运用”(Creative Use of Archives in Film)为题的讲座上,他分享自己如何在作品中解构官方档案影像,再重建一个新的叙事框架,叩问他真正关心的议题。 为何必须解构这些档案? 讲座开端,他向现场观众展示一组台湾原住民女子的档案照,那是由日本民族学者在日治时期所摄。照片中,女子身穿传统服饰,脸颊烙有刺青图纹。 “今天,我们说这些照片展示民族学的美、社会学的真,保留19世纪早期原住民的样貌。当年那些摄影师也是带着良善的意图进来,他们相信自己是为学术贡献。” 但,我们或许都没想过,捕捉这些照片的情景,往往涉及暴力。 “作为殖民者,日军拥有先进武力,他们走入部落,命令原住民穿上传统服饰拍照。如果你是这名女子,你有什么感觉?” 是的,很多保留至今的档案影像,实由殖民政权摄制,里头释放着他们想要传递的讯息。殖民者自诩的“善意”与“帮助”,不一定是被殖民者眼中的美好。就像如今我们歌颂照片的真善美,却没看见原住民女子身处恐惧中。 “身为纪录片导演,你必须问自己,是什么驱使你拍片?因为你更有资源?还是你相信自己更优越?不要忘记,当年的摄影师也认为自己正在帮助原住民,他们没有察觉女子的害怕,也没有察觉自己的权力。你不该无视这些事,否则不配当一名导演。” 看见别人的残暴,同为掌镜者,怎能不也低头审视自己拍片的动机。 “你必须先是思想者(thinker),才能成为纪录片导演。” 幽默解构档案影像 纪录片不等于真相 廖克发思考的议题很多,“种族”是其中一个。2019年推出《还有一些树》,他在片子里发问:“是否曾有过一段古老的时间,在种族这个词还没被发明而成为借口以前?” 他到大马国家档案馆重访“以前”,寻获不少英殖民政权摄制的宣传影片,都在渲染“种族阶级”的概念——殖民者必须将自己放在金字塔顶端,借此合理化对其他民族的统治;那么,谁排第二?谁在底部?又是谁说了算? “整个种族阶级的观念,是殖民帝国带进来的。我相信大家很熟悉‘分而治之’这个词,”至今仍是我国无法挥散的鬼魅,“殖民者利用影像与数据,企图证明各族发展程度不同,而白人最优越。这套想法,全建立在档案之上。” 摄制《还有一些树》时,廖克发大量调用英殖民档案影像,经过拆解与重构,想要叩问的是——今天我们还要继承这种思想吗? 比如,他截取马来亚制片组(Malayan Film Unit)在1956年拍摄的纪录片《永恒的特米亚人》(Timeless Temiar)片段,“这是档案馆里最有盈利的影片,获得很多国际奖项。他们(殖民者)真的走入部落去拍。”可在镜头里,观众看到的却是原住民依据指示“演绎”他们的“日常”。 廖克发如何解构这个片段?他选择幽默和讽刺。 在《还有一些树》里,紧接在《永恒的特米亚人》片段后面,是廖克发模仿英国人使唤原住民男子“向上看、向前走、不要看镜头”,指导他如何演戏的画面。 “这是我把玩影像的方式。我想展示给观众看,这些所谓介绍原住民的影像其实是怎么制作的,他们叫原住民做些平常不会做的事,跟观众说这就是他们的习俗。” 把玩影像,是剑指掌权者之举,也是给观众的重要提醒:“Documentary doesn’t claim the privilege of truth”,廖克发说,纪录片并非虚构故事,却也不代表拥有真相,“我们应该始终对制片者保持怀疑。我要我的观众质疑我,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我展示的东西。” 怎么面对/绕开版权问题 使用档案影片,很多时候无法逃开版权问题。他还记得,首部纪录片《不即不离》(2016)需要挪用大量源自大马、澳洲、英国和日本的档案,其中有数部日本动画深深抓住了他。那是日本政府向孩子播放的宣传动画,将日军入侵他国之举,诠释成一种英雄式的打救,帮助弱势国家摆脱西方殖民政权的欺压。 他很想在自己的片子里使用这部动画,于是写信给电影公司和动画师家属,却没能获得批准。“没办法。这成了我心中的一块石。” 2021年摄制《野番茄》时,他又想起这部日本动画。但没有版权许可,又能怎么办? “我聘请台湾动画师依照原版动画重画一份,再做一些改变,放入我的片子里。”这么做,并不能摆脱版权法的管束。“但若你感觉自己真的想要做这部片,那就做吧。如果被起诉,我也做好准备承担后果。” 为何如此执着?“因为我想让观众明白,为什么他们(《野番茄》主人公;在日治时期长大的台湾一代)这么热切为日军奋战,因为他们被这些动画操控了。” 档案影像的版权费,多是按秒数计算。拍片这些年,廖克发不是没有疑惑,很多档案影像当年原是摄于马来亚,拍的也是这片土地的人,“今天我要用它们来诉说我们自己的故事和历史,却要向国外机构申请批准、缴付昂贵费用,这合理吗?” 档案的拥有权应该归谁?当年的帝国政权?还是被摄者后代?——廖克发在讲座现场提出这道问题,邀请观众辩论与思考。“当年殖民者拍摄马来亚人民,并没有问过他们的意愿,为何如今却要向我们索取费用?这并不是无理的问题。” 在廖克发看来,比起遵守版权法的规条,他更在意自己非这么做不可的理由是什么。“你要真的觉得有使用的必要,你要真的想用这些档案来提出你认为重要的问题。” 拍片是为了发问与思考 导演的责任是模糊界限 廖克發在《野番茄》里想叩问的又是什么? 《野番茄》其中一名主人公,年轻时曾加入日本军队。作为一名在日治时期为日军效力的台湾人,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身分。 除了重制日本宣传动画,廖克发也在台北和高雄档案馆中翻出旧报章,里头印有日本殖民政权的演讲稿,字里行间将台湾人贬为较低等的人。“当我们说档案,指的不只有影像,可以是文字、声音或照片。《野番茄》的开头,我找来一位演员,在不露脸的情况下演讲这篇真实存在的文稿,这是他们当年发表给学生听的演讲。” 他质问现场听众,若大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台湾长大,从小接受日军教育,长期接收这些讯息,我们又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洞察这些动画和演讲背后的隐议程? “如果你是当时的台湾人,你会有什么感觉?你被日本人瞧不起,台湾被看作是不发达的地方……所以台湾人会加入日军,借此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廖克发清楚,观众太喜欢选边站。有时,导演的责任,就是模糊这条分裂人群的线。 “观众总是相信自己站在对的那方,坏人则在另一边。与其轻易评判别人,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去思考。我们必须警惕,人是很容易操控的,通过影像,通过媒体,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这是很危险的。”他接着说,“所以我们必须反抗大马的电影审查制度。” 空间不算太大的讲座会场响起掌声。 当我们意识到,纪实影像的发展脉络,与殖民历史和操控思想息息相关,廖克发认为,如今的纪录片导演更不该单纯为了“记录”而拍片。 “对我来说,拍纪录片是为了发问,这个问题对你意义重大,所以你必须拍出来。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发问,那就别拍。”他并不反对导演让自己的身影走进片子里。“有人认为要跟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不,我不相信这套说法。没有‘主观性’这回事。你需要置身在片子里,让我看看你是谁,让我看看你要通过拍片质问什么,并对你的问题负责,透过拍摄过程去思考。” 更多【新教育】: 海洋生物学家本·菲茨帕特里克 /守护全球独特海湾 维持座头鲸生态系统 马大植物园 一座隐秘的知识丛林 拍短视频意外蹿红 ,Ms Shirley——教华文的印裔老师 树艺师 树木的医生
2月前
国际知名设计奖詹姆斯·戴森设计大奖(James Dyson Awards)最近宣布2024年各地区总成绩。获得马来西亚地区总冠军的是来自亚太科技大学(APU)的作品——可呼吸砖Brikoole。 Brikoole是一项突破性发明,旨在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和电力需求问题,它是一种被动的冷却系统,整个设计可以嵌入建筑结构的内部,以达到通风散热的效果。 根据研究,全球建筑物消耗了全球总能量的40%,到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至50%。马来西亚在碳排放方面排名全球第3,年均排放率为4.7%。 电费暴涨是发明Brikoole的动机 APU的这支获胜团队是由张志健(23岁)与吴嘉骏(22岁)所组成,他们以气候变化作为关注焦点,使用控制气流和蒸发冷却方法来降低室内温度,完全不必采用外部能源。 张志健刚刚领取了机械电子工程荣誉学士学位证书毕业,而吴嘉骏则是工业设计荣誉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两人就是设计出Brikoole的创意大脑! 吴嘉骏分享道:“Brikoole的主要动机来自观察到传统空调系统在热带气候下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近,一位我非常关心的人因电费暴涨而严重影响了家庭的财务状况,这促使我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Brikoole的设计灵感是借鉴古代的智慧以及自然通风系统,例如白蚁丘、风塔和萨尔萨比尔喷泉。Brikoole采用多层次方法来实现其冷却效果。砖的外部设有精心布置的通风孔,允许空气进入。然后,空气穿过精密的内部结构——目前是一个由木质PLA制成的3D打印网格,最终的设计计划是转换为陶瓷材料。 该网格通过集成的水分配系统保持湿润。当空气穿过这个潮湿的环境时,蒸发发生,有效地冷却空气。这些冷却的空气进入建筑物内部,营造出清新舒适的环境。 张志健分享:“我们一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来研究、测试和开发这个原型。通过测试,我们了解到使用正确的几何图案对实现最佳效果至关重要。”这对二人组是由APU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SoMAD)讲师兼认证工业设计师(CIDe)黄奕嵻(Eekang Ooi)负责指导。 Brikoole可减少对主动冷却系统的依赖 我国马来西亚位处热带,这样的气候下,Brikoole可将温度降低多达6.2摄氏度,使室内温度从37摄氏度下降至31摄氏度。因此,它减少对空调等主动冷却系统的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化石燃料发电相关的电力消耗和碳排放将显著减少。 在可持续性建筑学领域,Brikoole可说是一枝独秀,因为它能将蒸发冷却的原理,直接融入建筑材料,这有别于传统的被动式冷却方法,后者往往需要建构单独的系统,或者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改动,以获取冷却的效果。Brikoole的解决方案具有天然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能够轻松整合到各种建筑设计和风格中,让可持续冷却变得更为灵活和可及。 Brikoole将进一步开发 戴森设计大奖是一项国际设计比赛,旨在嘉奖、鼓励和启发新一代的设计工程师。该奖项鼓励年轻工程师开发解决方案来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作为国家冠军,Brikoole赢得了2万9300令吉的奖金,以支持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商业化过程,包括将原型材料从当前的木质PLA网格,改进为更高效的3D打印陶瓷内部结构。他们还致力于在热带地区进行全面的实地测试,并探索设计上的变化,以应对不同建筑类型和区域气候挑战。 戴森技术发展部负责人Sharon Yap强调:“Brikoole是我们年轻本地工程师如何为古老问题带来新视角的一个绝佳例子。全球变暖对马来西亚影响巨大,我很高兴看到我们的下一代正在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戴森设计大奖将为该团队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他们进一步推广他们的发明,我希望Brikoole能够帮助保护我们的星球免受进一步的破坏。” Brikoole将晋级戴森设计大奖的下一个阶段,在此,戴森的工程师们将遴选出国际前20强人马,并于10月16日正式对外公布,全球冠军将于11月13日由这个奖项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爵士(James Dyson)亲自选出。 理大与国大团队获优异奖 在2024戴森设计大奖马来西亚区域中,来自理大的NEAR Exergame和国大的Floodsack团队获得优异奖。 理大:NEAR Exergame 问题:这个想法源于中风幸存者面临的具有挑战性且常令人沮丧的康复过程,这通常是一个漫长、乏味且令人挫败的过程。传统的康复方法虽然必不可少,但有时被认为单调且难以持续,导致患者的动机下降,进展缓慢。对于家庭而言,看到亲人艰难地应对这些传统疗法,也是情感上的巨大负担。 解决方案:这激发了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且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想法——将治疗性锻炼与游戏乐趣相结合。通过使康复过程更加互动和愉快,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患者的积极态度,还能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个性化治疗,最终促进康复体验。将治疗性锻炼与针对患者需求的互动游戏相结合,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幸存者及其他需要康复的人群的康复过程。这对那些经济资源有限或交通不便的弱势群体尤为有利。 国大:Floodsack 问题:洪水长期以来一直是马来西亚面临的挑战,数年来影响了无数的生命和社区。随着气候变化加速,情况愈发恶化,海平面上升和日益不可预测的天气模式使洪水更加频繁和严重。这不仅仅是季节性的困扰,它是一个日益加剧的威胁,亟需引起重视。除了对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直接破坏外,洪水对生计、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的长期影响也十分深远。 解决方案:Floodsack本质上是为财物提供的“洪水救生衣”。这一想法源于发明者目睹了突发洪水时所需的快速反应时间,以及许多人被洪水的速度猝不及防的情景。Floodsack的目标是在洪水期间通过提高其承重能力和浮力来保护贵重物品,同时开发用于洪水援助和人道主义救援的更大版本。此外,团队还在开发配套产品,包括洪水测量仪和相关技术,旨在为用户争取更多时间来应对潜在的洪水。 2024年戴森设计大奖各地区获奖作品集:https://www.jamesdysonaward.org/zh-tw/2024-entries/ 更多【新教育】: 从自然到科学:山竹叶提取物的抗菌潜力 大马三星第6届“Solve for Tomorrow 2024”竞赛 让初中生展示STEM创新想法 《初心2.0》舞台剧,回顾华教数十年逆境成长故事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