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秀獎小説組決審記錄
后浪坊
第17屆花踪文學獎 | 新秀獎小説組決審記錄
【第17届花踪文学奖】 新秀奖小说组决审记录 日期/时间:2024年9月2日/晚上8时30分 地点:Zoom视讯会议 决审委员: 方肯(以下简称「方」) 杨隶亚(以下简称「杨」) 牛油小生(以下简称「牛」) 整理:王国刚 本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小说组共收到73篇参赛作品,经初审评委关丽玲、丘凯文、吴鑫霖选出23篇作品晋入决选。 【总体印象】 牛:我在阅读这23篇作品时,个人是觉得有一半以上都让我的阅读过程非常愉悦,这是蛮令人惊喜的。 以前我们会有一些既定印象,认为马华文学必须要有一些马华特定的色彩,比如必须谈到马共、华教、橡胶树等等,但这23篇似乎都没有(这些色彩),而且大部分作品的城市感都蛮重的。所以感觉新一代的写作者,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关怀的议题,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笑)或是马华文学的评论者需要去跟进,或者重新去界定和关心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时代。 当代的题材,我觉得其实是很值得书写的,而这次有蛮多篇章的题材都让我非常感兴趣,比如有谈及性别、种族之类的议题。我不知道主办方会不会觉得这类议题很敏感,但像这样去触及敏感议题的作品,这次我倒觉得稍嫌少了,写日常生活的就蛮多。有一两篇比较像类型文学,这是我没有想到会在这23篇里面看到的,因为马华文学总给人过于纯文学的感觉。但出现这种特别的作品也是好的,这些跨文类的作品,我觉得是未来读者的需求。 整体作品的文字功力非常好,文字方面没什么可挑剔,所以我们接下来可以专注在谈关怀、议题和小说的记忆这些方面。 方:总体来说,大家的文字都掌握得比之前好。上两届我曾与方路和伍燕翎一起担任新秀小说组决审。那时候的作品无论在题材上、运笔上、风格上或叙述故事上,看起来还是有点稚嫩,但是这一次的作品让我感到压力,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压力啊,水准真的可说是比之前跨了一大步。 题材方面,大家也没有去追求刻板的“文学奖的样子”,但还是有大概30%的作品,会刻意渲染生活中的黑暗或悲惨,有故弄玄虚之嫌,我个人比较不鼓励。我比较喜欢他们写自己的家庭时那种感情的融入,谈及家族历史、人物背景时处理得很好,很细腻很自然。听他们侃侃而谈那些家族故事时会被吸引,而且看得很舒服。 牛:我补充一下,另外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题材是,其实蛮多作品有写到“马劳”的故事。这可能也是未来马华文学一个很大的文学主题,值得大家注意。 杨:我简略写好一个总评,大概写了五点吧,那我就照着讲喽。 第一是主题的纷杂多元,有科幻、写实、爱情、家庭、跨国、身体等等,我觉得其实不只是作品主题很多元,而是在这么多主题的开展里面,有一种对生命处境很深沉的思考,作者知道什么是很沉重的地方,由于没有办法用散文来表达,所以透过用小说说故事的方式,去呈现、处理未知感跟沉重感。 第二是小说家的功课。这一次对于25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很了不起,因为其中很多篇小说,它呈现的世界观跟思考是当年25岁的我做不到的。比方说,参赛者写去新加坡做工的“马劳”,写一个中年母亲,写工厂的工人,写被卖猪仔的年轻人等等,他会让你真实体会惨淡的生命经验。这表示写作者可以跨越自己真实的年龄段跟人生段,进入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人的生命世界,然后把这个人的生命世界呈现给我们看,这就是一个小说家在做的事情,他们都完成得很好。 第三点是比较弱的地方——对话。对话的描述力,有少数几篇写得很好,对白很精彩,可是也有很多小说根本一句对白都没有,甚至很少对白,没有好好经营。这不是很理想,可能是还要再思考跟训练的地方。 第四点,有几篇其实更适合用微型小说来呈现,而不是短篇小说。可能作者要讲的故事1500字左右就够写了,但是他在结尾还会来一个很像揭开底牌的手法。这种出手,不是五千字的小说结构要做的事情,而是微型小说。年轻写作者想一个故事的时候,他必须分辨,是参加短篇小说还是微型小说,这个主题放在哪一个项目比较适合,再给出一个适合的故事。 第五点,我个人会优先圈选符合我心目中好小说标准的作品。很多作品技巧到位,结构很工整,这种感觉很像是作者给自己设一个题目,他也很好地回应、回答、处理,那我会觉得说,他完成了一个功课,这样而已。但我其实会被那些关怀人的生命处境、更写实的小说所感动。比方说去新加坡打工做“马劳”的,家庭事业跌落谷底,最后被卖猪仔的等等诸如此类,我会觉得真实的人生跟电影故事之间,其实就像有一条看不到的虚线,好的小说会带我们穿越这一条虚线。 【第一轮投票】 接下来的会议,由评审们推选为主评的方肯主持。评审们首先选出自己属意的5篇作品,共有8篇作品得票,结果如下: 3票:〈我见青山〉、〈闷雷〉、〈阳光普照〉 2票:〈锯脚〉(杨、方) 1票:〈双重否定〉(牛)、〈跳河〉(方)、〈旮旯〉(牛)、〈失业者〉(杨)、〈前夕〉*(牛) *特别鼓励 【3票作品讨论】 〈我见青山〉 牛:〈我〉就是很典型的“马劳”故事,就像之前提到的。作者以女性角度来写,所以文中使用“她”,让她把自己和大姨的人生重叠。一开始我其实有被搞混,后来慢慢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作者试图把她跟她这个已死的、没有自由选择的阿姨的身份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很有趣的戏剧张力。 我觉得故事中最有趣的就是,她一直在思索“到底要不要离开新加坡”这件事情。据文中她应该是个还在试用期的工程师,阿姨的死让她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情节的发展好像接下来她会决定离开,可能回去会比较幸福的样子,结果最后却有另外一个开展,导向比较开放式的结局,这处理我觉得还不错。但因为我是“马劳”的关系,所以我就觉得可能还可以处理得更好一点。 我比较不喜欢作者一开始有点模糊和混淆,然后阿姨的故事我觉得还不够多,因为如果作者要并列两个人的故事的话,阿姨的故事应该再深入一点。作品中主要还是从她自己开始。这一点让我觉得这篇小说差了一点点,但还是好的作品。 杨:我的观察跟牛油类似。故事的开头蛮迷人的,有两条叙事路线,一条是她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工作的心情,另一条叙述她大姨过世、离开。我觉得作者把控得很好,让作品里的感情非常动人,这种动人不是说作者的文字布局多漂亮,或者是制造了什么汹涌起伏的剧情,反而是她很多里面的语言像在说话那样行云流水,有一种韵律跟节奏。那样的说话让小说的层次感出现了。这个是我很欣赏她的地方。 而且,我觉得她其实完全知道文字的修辞要怎么运用,可是她不会为了要经营画面而去过度卖弄文字的功底。这件事情在一个年轻写作者身上,是很让人佩服的,通常这是需要有一点人生历练才会有的觉悟。 方:刚开始我看这篇作品时并没有被它吸引,因为我是新山人,自小我们和新加坡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题材对我来讲,是熟悉不过、很普通的。但是在往下看的时候,作者所注入的感情,以及她到新加坡工作的际遇,然后写到她的家庭,写到她家的那座青山,进而把她的阿姨也比作那座山。阿姨是她的青山,也是一个很强大的精神依靠,但这座山随着阿姨的过世,就要倒下来了,这时她就开始犹豫不决,究竟要前进还是后退。 除了讲自己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她还把新马两地的生活视角做个鲜明的对比,但这一切都呈现得很自然,一点也不刻意,看到最后时,有种令人回味的味道。 牛:补充一点,作品里面有一段谈到,主角其实不是劳工阶级,但他还是被当成“马劳”,比方你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是个白领,但是被人家赋予“马劳”的名字时,会有一些内心的冲突。我觉得那个冲突点也正是在此,才会有这么多的思索,到底要不要继续留在新加坡,好像留在外国没有尊严。作者有把这些写出来,但她没有用发泄的方式来写,这让我觉得还蛮不错。 只是有一段比较奇妙的、好笑的就是,她的朋友们突然以“外号”的方式出现,就在这篇文章里面突然有一个格调的转化,风格的转换。我也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可能初读的时候会有一点出格,但是,整体看下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闷雷〉 杨:这个作者的叙事有超出他年龄的成熟,文字是很令人惊艳的。他经营画面的能力非常高,包括主角跟异族之间造访人妖街的桥段非常精彩,就跟电影画面一样,让人觉得颜色斑斓,气味浓烈,节奏感十足。 唯一有一点可惜的就是女性角色,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的经营。对于一个失去子宫不能够再生育的女性,在男性或者这个小镇的居民眼中,好像变成一个很幽暗的怪物。这样的母亲似乎对儿子是一种伤害跟羞耻的存在。母亲失去了女性的性征,不被当成女性看待,儿子于此同时尝试在自己身上增加女性特征。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好像可以处理得更好一点。为什么儿子会厌恶跟怜悯母亲呢?母亲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开口说话的机会。这样会显得她像是一面背景墙,一个比较平面的女性人物板,看到这里就会想说,作者是不是这个地方也许可以再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可以调整得更好,不然妈妈就会变成在一盘很漂亮的棋局中的一个棋子,这样而已,会有一点可惜。其他地方的强烈跟这个地方的平面,有一种立体感跟平面感的落差。 牛: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初读是非常惊艳的,文字、题材、内容都让人惊艳。文中谈到的跨性别性工作者,其实是我们马来西亚人或者新山人非常了解的。像我们小时候或中学,有些学长就像黄明志这样会开车特地去看那些跨性别的性工作者,然后进行各种嘲讽。而我们也知道马来西亚的跨性别性工作者,其实很多都是友族。所以这篇有跨族群和跨宗教的议题。这是他很勇敢的地方,应该给予肯定。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不可以触及到那两个R,但这其实是很真实的,因为在马来西亚(的跨性别性工作者),友族比例比较高,我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我们平常在马来西亚的街边看到的风景,就是有这样子的观感。 但有些时候可能会因为技术太好,反而少了感人的部分。作者的文字技术、小说技巧都非常到位,但是感动吗?我感到震动比较大,感动就比较少,这是我对于这篇最大的想法。读的时候也让我想到《天工开物·栩栩如真》里的少女机器人觉醒的时候身在一个类似妓院的场景。那个画面带出的是关于觉醒的故事,而这篇作品的最后,主角是离开了那个地方,就好像有个觉醒的过程,经过这些,到底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还是怎样,作者是带着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情感去写的,我觉得是这篇小说蛮迷人的地方。 方:其实一开始我只收到22篇作品,唯独少了这一篇,后来主办方才发给我。我以为看完22篇成绩已有定局,但这篇小说就像一枚炸弹一样炸了进来,马上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而且我还重复看了两三遍,我很少会这样对待一篇小说。 坦白讲,作者是一个比较冷血的旁观者,但是很多写小说的人都是这样,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注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是把事情写出来而已。至于读者要怎样去解读、去感受,是读者的事情。所以作者并没有刻意要读者去关怀他们,他只是把事情讲出来,然后读者自己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因此,自然感情上就比较少了,但我觉得也不是问题啦。 这篇小说很强势的是,读的时候简直就是在看一部电影。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动作都写得很立体,作者都很小心去营造气氛。整篇小说其实是很细致的,连文字都可以带出这种感觉。 但是,像隶亚之前讲的,我也觉得母亲的处理蛮可惜。主角的爸爸是校长,跟一个越南女人出轨了,可能前提是他嫌弃主角的母亲。作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带来的影响、父亲的背景讲得很清楚,但是母亲呢,他只是讲母亲的遭遇,像母亲的背景、理念、感受等等就比较平淡的、快速地带过。这篇小说讲的是变性人议题,儿子从男人变成女人之后,如果可以把变性女性和妈妈这两个女性角色,更好的并排出来、摊开来谈,我觉得会更丰富、更圆满一点,因为交织起来就有不同的角度了。 牛:我在想,关于母亲的处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联想成,其实跨性别者可能有厌女或者妒忌女性的情况?但是他没有处理到这一块啦,只是我的联想。 方:那为什么会导致他变成跨性别者呢?他从小有什么迹象?这些作者都没有铺陈。对我而言是有点突然的,但是突然得来我又觉得整体来看,其实也还算流畅,不算太突兀。 〈阳光普照〉 牛:这次入选的有两篇的篇名都是电影名字,〈阳光普照〉和〈锯脚〉都是电影的名字。一开始我还以为跟电影有关系。 这篇关心一个落魄的、人生失意的中年男人的故事。最近我看到小说的主题所关心的群体慢慢在改变或者扩张,有种轮回的感觉。现在好像大家又开始关心一些糟老头的际遇,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等等。这篇蛮有张力的,男人工作被辞退,妻子跟邻居有一些类似出轨的动作,女儿又出柜……他整个人生价值观完全崩烂,但这个崩烂并没有使他死掉哦,这是我很喜欢的。有些时候小说设计一个人物让他死掉,好像比较容易,让他活下去其实比较难。所以这个故事,没有让这个偷看女儿而掉下楼的中年男人死去,他好像又悟到了什么道理,那他会不会变成一个坏人,读者也不知道的这样一个结局,其实还蛮有趣的。好像是《Joker》的前传,是蛮有戏剧张力的作品,读起来非常愉悦。不至于惊喜,但是好小说。 杨:一开始看到篇名,会以为跟台湾的许光汉那部电影《阳光普照》是不是有什么关联,后来发现其实没有,只是用了一样的名字。但有一个地方是有点像的,作者要讲的是光亮处跟阴暗处,这两个落差的对比,像牛油说的,就是从中年男人的焦虑去展开这个故事。 小说中的中年男人爬到铁笼里面去看这个世界,铁笼就像是他被困在中年焦虑的状态,是光照不到的、幽暗的、狭窄的小空间。他没钱,也失去了年轻时的男性魅力,太太和女儿都好像忽略他,他人到中年本应是一家之主,可是却什么都不是,于是就只剩下那个小铁笼,把他困在里面,变成一个所谓家庭的困局、婚姻的僵局。这个“铁笼”用得非常好。 小说有一段写得很出彩,他在铁笼看到了女儿的那个瞬间,他是看第二次才发现是自己的女儿,我觉得这个安排也非常好,就像是男人在想:为什么第一时间没有认出那是我的女儿呢?是不是因为我平常也没有很注意她背面、侧面等等角度的每张脸,我居然要第二次偷窥的时候才认得出是我的小孩。 关于同性倾向的故事开展,以往出现这种素材,会是同志小说,或是可能直接写成性别议题小说;可是作者很有巧思地把它安排在一个爸爸发现了小孩的秘密,然后就闪一下、闪一下那种效果。写两个女生之间的形象,写得超美,作者说是山跟山的连接,本来是两座山,渐渐地靠在一起,变成一座山,这让我觉得作者真的写得很出色。 真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有点小可惜的是,这个男子受重伤回到家的时候,太太、女儿都不见了,桌上只有一张离婚证书在等他,这会不会收尾收太快了?忽然间就让他一无所有,只剩下一张纸。有没有可能再想想怎么样的编排,或者是更好的一个收尾,而不是就直接扔给他一张纸。 方:作者带有一点黑色幽默,有点讽刺地讲这些不好的情况,妻子出轨、女儿出柜等,这些情况虽然很负面,但作者还是用比较幽默的方式去形容那个画面、那个情况。作者笔下的男人生活很糟糕,诸事不顺,健康、老婆、孩子、工作什么都不顺,这么不顺遂的人生,但作者叙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再给他一刀,反而让他有点自嘲,以幽默的方式来开展故事。 另一方面,他的故事也非常鲜明,像牛油讲的戏剧性很强。他的故事曲线做得很好,有高低起伏。其他的作品,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人物或故事的发展,有些其实没有处理得很好,有些会陷入一个框架里面,然后在框架里面绕圈圈,在里面发展故事。结果故事并没有突围,离开那个框架。而这位作者是有去发展故事、发展人物的,他设计故事的技巧比其他作品来得好。 至于隶亚所说的结尾问题,我看了也是愕然,我还想看更多,希望作者可以慢慢地写。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他会这样,以一个有参赛经验的人来讲,我觉得是因为这次的截稿日期比较早,他来不及写,所以只有4500字,作者其实还可以用500字来继续发展,但可能交稿时间太紧迫,他来不及修改,就快点收尾。 【2票作品讨论】 〈锯脚〉 牛:这篇我没有选,但它是好作品。因为日常毕竟很难处理,把日常写成小说就更难了。 这个题目让我有“荒诞剧”的预期,当然它在最后有一点荒诞的成分,但它是在一个大家都很善良,家庭很温暖的氛围下诞生的小荒诞,那我觉得还可以,虽然不是我原本的想像,可能只是我个人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就希望看到一种很戏剧化的处理。但可能也因为这样,会嫌它在众多作品里面,显得比较暗哑,就很朴素地叙述一个小小女生和家人、和阿公之间的故事情节。 有个地方值得一提,主角完全没有主动性的状态,可能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就是有些事情好像这样做不好,但我还是让家庭去处理的这一点。如果放大一点去做别的投射,可能还可以解释出一些什么,但当然我相信作者应该是纯粹在谈家庭这件事吧。 杨:这一篇的对话写得非常非常好。出场的角色非常多,有妈妈、舅舅、卖药的推销员,“我”、阿公等等。其实故事里的情节,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况——小说里有人来跟他们说,只需要洗脚、买茶饼来弄茶喝,病就会好……这其实是江湖郎中来卖药,台湾把它叫做“地下电台卖药的”,那大多数都是骗钱的,吃了这个东西不但病不会痊愈,还会让病人的病况越来越恶化。果不其然,小说里的阿公后来就腿部发黑,必须截肢。 家庭题材要写得好,说不定在某个程度上会比〈闷〉那样的小说还难,因为这样的日常对话,很普通、平凡的百姓,要怎么样给读者看到他不平凡的人生呢?这是我觉得作者最厉害的地方,他把每一个家庭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地凸显出来,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虽然我看完之后,并不能够确定这个主角对于阿公的锯脚究竟抱持着怎么样复杂的心情跟态度,可是让我看完后一直很难忘记的是,他写活了每一个角色,还有他说故事的口气,很像说书人的态度,这是非常珍贵的。 主角对于长辈的生病,其实无能为力,并且有很多心理层次的变化,可能一开始是无奈,然后想帮忙,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办,一直处在晚辈和长辈之间前进后退的某种关系。作者把一个年轻人的无力,又想帮长辈分担些什么的,某种算是爷孙之间的距离关系,拿捏得非常好,这是我给他投票的原因。 方:这篇故事写得很流畅,结构也很好,整个文字叙述、讲故事的方式我都很满意。但我不满意的是它的故事比较直线,不会有很大的高潮出现,因为故事的主题比较写实,是比较难处理的,像隶亚说的,怎样让平凡的故事呈现出不平凡,是很困难的。 作品的文字很细腻,可以让我投入到故事、各个角色和所发生的事件里去,文字叙述很流畅很好看。但是当我退一步出来时,会发现这篇小说的用色太平均了,深浅不是很强烈。 牛:对于小说,我会希望有更多诠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个很明确的,意有所指的对象。所以我才会说小说里的“我”的不作为,在这个家庭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故事当中有很多时代的背景和氛围的元素,它就会更丰满,即除了家庭之外,还有提到这个家庭所在的地方等等,可能会更好。 方:我也觉得它还可以延伸扩展,增强这个想像空间。 牛:或者那个推销员的产品,作者可以讲得细一点,比如来自什么地方等等,让它有一些可以超越文本让读者去思考的,一些作者故意放进来的符号。作者可能真的单纯想讲这个家庭的故事,但我觉得变成小说时,他其实可以处理家庭跟家庭以外的更大的东西。这可以是一篇很有潜力的小说。 【1票作品讨论】 〈双重否定〉 牛:会不会是因为我是男人,所以只有我投?我觉得这篇阅读起来很有趣,当然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主角是一个泰国人?是要用一个刻板印象来调度这个故事吗? 可能我从男性的角度去看这篇小说会有自然的盲点(现在似乎说什么都要先说一个前提),但我觉得作者在讲述女性的性事时,不是单一的被动或主动,而是介于被动跟主动,有一些暧昧的部分,是作者处理得还蛮不错的地方。故事里也有提到一些东南亚跟中国的关系也很不错,故事以身体和权力去展开,如果朝政治的方向去解读这篇小说,故事中我们东南亚人跟中国的生意伙伴之间的关系就有玩味的空间。 故事里有蛮多好玩的梗和伏笔,但结构还是蛮协调的,而且后面都有把他留下的伏笔处理掉。这是挺优秀的地方。作者描写女性的角色有点潇洒但又很世故,我也觉得蛮有趣的。只是相对而言,那个男人就太扁平了一些。 杨:我一直在想〈双重否定〉这个题目,究竟作者的双重否定是哪两重否定呢?而我一旦细想,总觉得后面好像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 我原本很想投这篇小说一票,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从作者的描述里给我一种必须鼓起很大勇气才可以写这个故事的感觉。小说有点私小说的意味,是不是因为这样,才把角色设定为从泰国前往中国,而不是设定马来西亚前往中国?阅读的过程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情。 如果尝试去拆解它的故事的话,它是打工私生活的故事,爱的初体验的故事,还是一个性冒险的故事?我打了好多的问号。可是不管是哪一种,我总觉得好像在于女性身体经验上,它存在着某一种残忍跟伤害,然后会让我想到,这个女性的成长之路是不是充满着很多荆棘?尤其里面有一个场景是,小说中的主角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某一种约会强暴,所以她当场好像被催眠一样,让自己转换心态,其实这是一场性冒险,是性的探索,是在跟人约会。这一种瞬间的切换,是当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吗?小说的结尾,最后一句是男人跟这个女孩之间的对话,“让她有些怀疑自己的报价和实际的价值”,那意思就是说,这个女生觉得自己是一个物品。这一段让我觉得那段经历无论是约会也好,或者是性冒险或是什么样的旅程也好,好像背后有个说不出来的一种伤害性。 男女之间的性不见得是某一方压迫另一方。但我又不觉得她像莒哈丝写的《情人》那样,一个没有性经验的女性,第一次接触到男性的时候还可以反客体为主体去压倒这个男性,作为某一种靠我的青春肉体去挑逗对方,而达到的一种性颠覆,有那样的所谓愉悦的享受的部分。作者定这个题目会让我觉得,她虽然游走在私小说的边界,但她有种去回顾自我价值,以及这段旅程的伤害的感觉。 方:这篇我没有选,可能因为我是以女性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并不很欣赏作者设计的这个人物,以及这个角色怎样去处理自己所面对的事情。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这个女主角比较任性,有自欺心理,有点虚荣,但是里头的一些逻辑跟情理都有一点冲突。比如说她跟李先生是第一次,但是以她这样的性格,怎么会是第一次呢?在这里就有点疑问。还有一些其他小细节上我也有所疑问,看了过后就让我觉得有点突兀。 牛:可是隶亚,你都这样说了,那不是更应该投它一票吗?我们先不要强调私小说那一块,如果这就是单纯的一篇小说,然后你解读到上面所解读到的,我觉得是很值得去投一票的,因为它描述的是现实、残酷,还有女性被异化的情况。 杨:我想一下。 牛:嗯,我想要争取这一票,因为我很喜欢这一篇,当然有些时候讲自己喜欢一个很残酷的小说,是很奇怪的。 〈跳河〉 方:这篇是我投选的。故事紧凑、密实,写阿滨的家,村里的人、学校、外公,以及他的整个人生,慢慢从大河延伸出去。作者所呈现出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一个少年的淳朴和天真。说故事的态度很诚恳、很自然,没有太多的卖弄。 牛:小说的上半部跟下半部好像有差别,上半部写得比较好,上半部有点松散,不知道为什么。我嫌作者谈爷爷的部分太少了,那应是重点,但是作者轻描淡写地就不见了。当然有时候我们谈故乡,谈生命之河时会有些跳脱。作者一开始用死亡来包裹,然后用他爷爷的死来结束,这方面是可取的,但我嫌他重点经营得不够,前面写传说什么的,却杂七杂八的太多了。 方:嗯嗯,这个我不否认。外公的部分其实是小说的亮点,很可惜他没有在这里发挥好。 杨:这篇我笔记写的记录是几个关键词:纯粹、干净。他的文字是这一批小说里最朴实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种很朴实的感觉里面,又有一种很奇异的气息在流动,让我觉得这是篇很神奇的小说。乍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可是相反的,有一种很纯粹的感受,好像那一条河就是他生命的所有,有种看透人生的感觉。这篇小说有点介于少年小说和我理解的短篇小说之间的界线。我给这篇的分数也是很不错的,只是没有排在那么前面而已。 〈旮旯〉 牛:我很喜欢这篇的文字风格,我还记录下他很多的金句,你可以说是匠气吧,但作者有能力从一个意象开始一直发展,比如他在角落看到一只壁虎,再看到一个洞,生命中所有的东西就从那边跑掉了,像一个小黑洞。 小说里的长照者,好像是文学主题中比较少关心的人物。这篇主要讲述一个长照者的心情,即使她对家庭也有怨言,但在她老公中风之后,她又好像有责任把家庭缝合起来,但是洞一直存在,最终越来越大。只是我不能理解他一开始就说洞已经在了,然后才讲那些问题,这个顺序我觉得有点怪,其他部分我其实蛮喜欢的。 作者过于专注在长照者阿梅身上,导致其他人物比如她老公和孩子都非常扁平。从心理小说的角度来谈的话,他有很好地把阿梅的心理写照,用各种意象、以诗意的方式把她刻画出来,这一点有别于其他作品。他文字风格之强烈和〈闷〉差不多,但不是那种会让大家退避的程度,文字中不时会有些巧思。比如有段文字是:“她会在出门前的三十分钟把冰箱里的冷冻包子放进锅里蒸一蒸,把内馅蒸熟,把时间蒸熟。熟了之后他们就醒了。让包子跟他们拌个嘴之后便把他们送走,时间就能够归还给自己了。”作者相当仔细地在形容一个在家里做长照,同时又必须去工作的女性,将她的日常生活用很诗意且很日常的方式写出来,我觉得是很难得的。 杨:这篇在我这里分数没有那么高。作者的铺陈很细致,尤其粤语对白是很出彩的地方,将民众、街坊的气氛反映得活灵活现。但不知道为什么,小说收得太急促了点,明明前面对阿梅的人生铺陈了很多,忽然间“唰”一下就收了,有点可惜。 这一次写得好的小说有太多篇了,我不得不取舍,这篇就没有排得太靠前。 方:就像隶亚说的,结尾收得太快,突然间就没了。其实他还可以再发挥,我还想继续追看他的故事发展,结果它就完了,字数停在3500字,比我们的字数限制还少了超过一千字,所以我又去猜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我唯一能够得出的解释就是交稿时间要到了,他要在11点59分呈交他的作品,所以他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构思接下来的东西。他结尾收得比刚才的〈阳〉更快。〈阳〉至少还有给读者一个很扁平、很快速的交代,但是这篇,作者好像在说:“我就写到这里了,你们读者自己去联想,自己去发挥想像力”,像是开放式的结尾,但我也没觉得它很开放,所以我也没有选这篇。 〈失业者〉 杨:这是一篇“卖猪仔”的故事,讲的是失业的父亲和失去人生的儿子的故事。我第一时间看完之后觉得作者写得很好,可是深思之后又觉得,前面那么细致去铺陈这个家庭面对贫穷的感受,大儿子那么的辛苦,剧情忽然间连接到一条“卖猪仔”的新闻,将故事串起来……我就想,其实卖猪仔的这个连接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为前面的贫穷不一定导致他要去卖猪仔嘛,但是他是把它连接到这个地方去。我在想,其实作者写到卖猪仔,是不是想强调一个人如何慢慢被铺垫,被慢慢推向谷底、很绝望地被推下一个悬崖的过程。我会觉得,作者用那一条卖猪仔的新闻来做一个收尾有点太草率了。 我给他票的原因,是因为前面兄妹之间的感情很打动我,还有因为家庭面对经济问题而不得不中断学业的处境也很打动我,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有我自己很享受的地方。至于这个卖猪仔,应该要怎么样去处理呢?作者也许可以再想一下,但这个大儿子的角色真的写得很立体,很不错。 方:这篇我没有选,在此说几个重点。故事写被骗去当猪仔的哥哥,但我觉得很好看的是他跟妹妹的互动,里头有种小孩的灵性,像是小说里的一股清流。这个家庭的生活是很惨淡的,但是跟妹妹对话的部分就出现了一种对比,让整个故事变得更有层次。 通篇小说很生动、很自然,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太有惊喜。可能是因为作者一早就已经设定“卖猪仔”这个课题,所以他一开始就慢慢要把故事导向过去,读者读到中间的部分,看到这个年轻人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有人介绍他工作,我们就可以猜想到时下最热的课题之一,就是“卖猪仔”的新闻,而哥哥恰好又符合这个年纪,所以看到最后几乎没有什么惊喜了,作者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太直接。 还有一个我比较不满意的部分,就是作者直接用新闻来呈现结局。我觉得他可以多做一点功课,让它设计得更好。我不是说年轻人被卖猪仔的课题很老套,但你可以让它更好看一点,带出不一样的、更深层的思索,而不只是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当然,兄妹的部分处理得很不错,尤其是结局的最后那句:“一只小猫经过,阿敏开始想猫。”他们兄妹有聊过猫的事情,这句话承接着卖猪仔的新闻,寓意哥哥已经陷入危险,但妹妹还懵然不知的童真。 牛:因为票数限制,我只好把它拿掉,如果有多一票的话,我会给这一篇。这个题材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很重要,这是近几年爆发的社会问题。像隶亚和方肯说的,作者的铺陈手法非常好,我非常喜欢他写哥哥和妹妹有小摩擦的那一段,说万字票被妹妹不小心拿走的部分,写得非常好,充分描绘出一个人绝望到最后只好去赌了,到最后他真的赌上了他的生命,当然那是后话。作者循序渐进地把一个人的变化描写出来,从父母失业到必须在路边卖东西就开始铺陈。这种情景在马来西亚很常见,我们开车的人都看过,路边有小孩子拿着小东西来卖,那就是取景于我们周遭的情况。 最后要说的是,可能因为我是做媒体的,所以会对最后的新闻报道比较敏感。电视新闻报道是不会说“瓜雪15日讯”的。但其他的我都觉得非常好,我个人非常喜欢。 〈前夕〉 牛:我想特别提及这一篇作品。由于只能选五篇,这篇无法入选,但我相当喜欢。 这篇是亡国感很浓的一篇,讲述的是香港的故事。我对马来西亚以外的故事蛮感兴趣的,而且还是以对话体书写,在所有作品之中相当出众。我喜欢作者处理尼斯湖水怪的部分,尼斯湖水怪出现了,民众都没有反应,其中对于亡国的情感是很浓烈的,有一点像古代笔记小说的感觉。作者是有潜力的,但我觉得还不足以得奖,只是想提一提作者在小说中的做法。 【第二轮投票】 三位评审针对第一轮有票数的作品进行第二轮投票,投选出各自心目中的三甲作品。第一名的作品计3分,第二名的作品计2分,第三名的作品计1分。 第二轮投票结果: 〈我见青山〉:6分(牛1 杨3 方2) 〈闷雷〉:6分 (牛3 方3) 〈阳光普照〉:3分 (杨2 方1) 〈双重否定〉:2分 (牛2) 〈失业者〉:1分 (杨1) 方:大家对以上的结果有何看法?我投的三篇作品都在前三,所以我没有意见。 牛:嗯,我只是对于没办法说服隶亚把票投给〈双〉,觉得有点可惜。 方:隶亚完全没有把票投给〈闷〉哦? 杨:我对性别议题的小说要求很高,它没有让我觉得写得很好。应该这样讲,这次所有的作品中,文字功力最厉害是〈闷〉,可是它的关怀度太低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它里面隐约存在着某种厌女的气质,会有一点点让我觉得因为文字能力很好,所以作者可以这样去操作。可是作者他真的很关心跨性别群体和性别议题吗?我还是会打一个问号。我觉得对于小说人物处境的关怀跟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只有文字技巧,好像没有办法可以说服我。 方:隶亚比较可能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上的价值观。但我个人觉得,解读还是在于读者,写小说的人就是把故事写出来。隶亚提到有没有同理的部分,我觉得可能还不至于那么严重。 隶亚没有选〈闷〉,牛油没有选〈阳〉,牛油有没有话要说? 牛:其实〈我〉和〈阳〉,我都会让路给〈双〉,所以最终我是从两篇之间选了〈我〉,因为〈阳〉的结尾我很不喜欢,作者收得很尴尬。留下一张离婚协议书的结尾太普通了,前面这么精彩,最后只是一张离婚协议书……而且以他们作为底下阶级的家庭状态,不会放一张离婚协议书这么文绉绉、诗情画意的,所以我就选择〈我〉。 杨:我的第一名是〈我〉,觉得它写得非常好,很动人。 我发现你们的第一名都是〈闷〉。刚刚第一轮投选的时候,我也有选它,就表示它是一篇好小说,但是我总觉得他很像几年前的台湾文学奖,就是作者知道可以怎么写一定会得奖的方法,现在其实应该要告别那个阶段了。太“文学奖”样子的小说,我心里会抗拒。 小说作品,最终的目的是要发表,甚至作者以后可能会想出版,让它尽可能被更多人读到。所以我才会说,对于里面妈妈的角色很可惜,这是我没办法支持它的原因之一。相较之下,我的首奖给〈我〉,因为不管是小说文字的处理或是情感的连接,都深深地打动我。 牛:其实我有一度想把〈双〉放在第一名,让它的排名可以靠前一点。〈闷〉一读就令人惊艳,像隶亚说的,这篇就是来参加文学奖的。作者用第二人称,谈异族的跨性别课题,也用了很多回教宗教师唱经的段落,就是来挑战我们要不要给他名次的。〈闷〉得奖是OK的,至于是不是首奖,我觉得不重要。我个人比较希望看到这篇作品发表之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在马来西亚,这类题目好像真的很少。 〈我〉的“马劳”议题当然很重要,但因为我是“马劳”,我会觉得它可能还写得不够深入,所以我把它放在比较后面的位置。但如果〈我〉得首奖的话,我没有意见。 方:刚才隶亚提到〈我〉有兼顾故事跟人文关怀的部分,我似乎有被说服到。相对于〈闷〉,〈我〉的作者的确是在各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闷〉的作者可能在技巧上或文字功力上比较高超,但是整体的故事设计就比〈我〉少了一点考虑。我不介意〈我〉得首奖。 【第三轮投票】 经过讨论,三位评审同意三篇得奖作品为〈我见青山〉、〈闷雷〉、〈阳光普照〉。评审们进行最后一次的投票,决出作品的得奖名次。第一名的作品计3分,第二名的作品计2分,第三名的作品计1分。 第三轮投票结果: 〈我见青山〉:8分 (牛2 杨3 方3)【首奖得主】 〈闷雷〉:6分 (牛3 杨1 方2)【评审奖得主】 〈阳光普照〉:4分 (牛1 杨2 方1)【评审奖得主】 【对参赛者的建议】 牛:我蛮欣赏这一届作品有很多元的取向,而且现代感很强,这是我觉得年轻的作者可以走下去的,等到成熟一点,再去写一些有关历史的题材,因为历史题材需要花很多时间和阅历来处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足够敏感去捕捉到身边人的一些困境,像这次有些作者就很好地抓到了一些工薪阶级的问题,年轻白领女性在职场碰到的问题等等。这些题材开拓了大家对马华文学一般的想像,是可以继续深耕的。 另外一点是,我期待在语言文字上面,我们可以回归到更原始、更有别于所谓的规范华语的样子。这种原始不一定是要用方言,而是怎样把生活中的语言变成书面文字。这是我们这一代或者更年轻的一代可以继续去拓展的,因为现在我们使用的是语音、汉语拼音的输入法,是一些大机构所制造的。我在工作上就有发现,其实很多词组已经不自觉地被“规范”掉了,你要查一些字、输入一些原本在记忆中的那些用语,在拼写出来的时候已经没办法马上出现了,需要我们慢慢去找出来。这些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工具,似乎慢慢在让我们所用的语言变成规范的样子。我在工作上为了快捷,经常就会放弃我原本想用的词汇,而选用一些输入法马上配给我的文字。这是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抵抗的事情,因为马来西亚的华语多年来发展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不应该在全球化或者大中国的影响下,让我们的语言失去自己的特色,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方:这次的23篇作品,约三成的参赛作品还是用悲惨、灰暗、糜烂的写法,似乎认为这样可以突围,但其实不一定的。因为很多作品都很类似,要突围的话,当然要写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而不是一直在卖悲惨、卖灰暗。不如多去写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生活的反省等题材,这些题材不只可以用散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故事来呈现,让读者通过故事多一些省思,一些启发,让人有惊喜、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不是一提及文学作品就都是很悲惨地写一些未婚先孕、女性的悲哀、男人失业等,不断重复使用这些素材。 杨:这次是我在马来西亚第一次评台湾以外的文学奖。我看完后非常惊讶,为什么这些不到25岁的人可以写得那么好,我在25岁时,自认有些事是根本做不到的,我甚至惊讶得一度怀疑:这真的是新秀组的稿件吗? 我特别想说的是,很多篇小说都很出色,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小说家的功课,他们成功超越自己的年龄,自由穿梭在任何不同年龄、角色、职业上,非常游刃有余地去书写完全迥异于自己人生的故事,而且写得非常精彩。 再来我想特别跟评审奖〈闷〉的作者说一些话。我想说,请你不要怪我没有把第一名投给你。其实你让我想到二十几岁的我,那个时候的我是那么的想拿文学奖,那么追求技艺,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文字上雕琢得更华丽,变得无可挑剔、完美。可是,如果我的心思都放在这边的话,我其实没有办法静下心来想想,到底我的内心最在乎什么? 我想跟所有参赛的作者说,当我们追求更卓越的文字时,也要想一想我们的心里究竟放着什么。这也许是跟小说家的功课一样重要的事情。 【对花踪文学奖的期许】 方:我的期许很简单。花踪办了这么多年,评审们每届的期许,看到花踪都有尽量去办到。这次我的期许是希望可以在新秀组设立一个儿童文学组。我觉得儿童小说是可以发展的。近几年来我办活动或参加讲座,有不少的年轻人,即学院生或大学生以下的,他们都问我本地哪里可以发表儿童小说?我想了想,似乎真的没有一个园地让他们投稿。我知道留台联总已有主办“马华儿童小说创作奖”,但希望他们可以有多一个机会。 杨:对于马来西亚的朋友来说,我是一位外国评审。我也没有真的参加过花踪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只有在星洲日报的报道上看过,发现在典礼上会有一些艺术表演的部分,是华人文化的传承,这是我在其他颁奖典礼上很少看到的,台湾的文学颁奖典礼可能会找一些管弦乐队来演奏,然后就是颁奖等流程,并没有把当地文化特色放在表演节目上,同时跟颁奖典礼做结合。所以我很想去花踪典礼现场看看。 另外,我知道花踪文学奖从原本的新诗、散文、小说组之外,也多增设一个特别文类的项目,上届是武侠短篇,这届是童诗。我觉得这是给华人更多的创作机会,是非常好的,因为擅长不同领域、文类的人,也许就可以在不同年度的文学竞技场上,施展自己最擅长的项目,然后可以留下一个对于他自己印象深刻,也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作品。 牛:主办方可能可以重新考虑把新秀组的年龄限制降低了,因为我们这次已经看到新秀组的作品非常成熟,甚至足以跟马华组较量,所以可以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面被看见。以前的新秀组好像是23岁以下的,不妨考虑重新调整。因为看到现在的新秀,其文字功力和思考的接触面都很好,我觉得不需要再把年龄限制放到这么高。25岁对张爱玲来说已经太老了。 我一直希望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让新秀组也在主要的颁奖典礼大会上一起被表扬。我一直觉得文学奖要颁给新晋的作者,应该让他们和“大人们”共台了,他们也应该被看见。这几年接触年轻作者们,他们心中对此都很渴望,他们内心的话就是:“哎呀,你看马华组是在晚会上颁奖,我们(新秀)是隔天早上文艺营的一个小部分。”那种领奖的感觉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要让马华文学继续走下去,应该要花更多心力在年轻人身上。
5天前
后浪坊
更多新秀獎小説組決審記錄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