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无刺蜂

去年我有两件想做的事没完成,今年终于办到了。 第一件事是栽种越南黄牛木(学名Cratoxylum formosum)。自从去年初我在路旁看到它开了满树的小白花,并查到它是本地树种之后,就起了栽种的念头。资料上说它可以用种子或扦插方式栽种,但种子的发芽率不高。后来我很用心地尝试了两回扦插,可惜都失败了。 裁剪插枝的时候,我也从树上取到一些它的果实和种子,但看那一片片种子相当小,而且种子的大半部分是薄翅(也许可协助它随风传播),贮存养分的部分只有一小点,想必发芽后的小苗会很小,不易照顾。因此,我只是草草地把它们撒在土里,没太过在意。可是数个月后,当中有些竟然发芽了。 [vip_content_start] 那一天,我看到盆子里的种子冒出了一个小芽,很是惊喜。那时我已经扦插失败了,故苗儿虽小,我还是很希望它能够顺利长大。 我天天看它,一会儿担心阳光直射会太晒,一会儿担心阳光不足,于是一天之中我就按着阳光的移动,把小盆移来移去好几次。可是,虽然细心看顾,它却死了,幸好后来另一个培养袋里的种子也发芽了好几株。 这一回我不移动袋子,只是在浇水时多加小心,以免小苗被水流打坏。在接下来的数个月中,土里的种子一共陆续发芽了6、7棵,顺利成长的小苗共有5株。小苗只要熬过最幼小的阶段,之后即变得比较强健,不需多加照顾也成长得相当快。如今,我已把长得最大的两棵小树种在我家附近的草地上,目前它们都长得不错,剩下的3棵还种在盆子里。希望一些年后,它们会绽放出满树的白花给我欣赏。 诱无刺蜂进箱 去年我另一件想完成的事,是要吸引无刺蜂搬到我为它们准备的蜂箱里,之后再移到家里养(它们不会蜇人)。去年我曾一度引来了一种体型幼小的无刺蜂(推测为Tetragonula laeviceps),住进我弄的一个塑料罐蜂箱里,可惜一两个月后,它们又消失了。 今年初,我趁着树木开始陆续进入开花的时节,再次把准备好的蜂箱,挂在我家对面草场的树木上。另外也把两箱,挂在距离我家不远的一条小河旁的荒地里。这回我用的都是木制蜂箱,结果两个月之后,第一个箱就进了蜂。 发现它们入住的那个早上,我看见上百只无刺蜂在蜂箱入口前飞绕,数量多得像一朵小云团,可惜也是小型的无刺蜂种,每只体长还不到半公分。它们有的陆续飞进蜂箱里,有的则从蜂箱里飞出。飞进箱里的那些,有的腿上挂着两团花粉块或蜂胶。另外,蜂箱的外壁以及蜂箱附近的一些枯枝上,还松散地停着一些。估计它们是雄蜂,守在洞口外等待处女蜂后的婚飞。 我发现后特别高兴,奔跑回家去取相机来拍摄。 “蜂云”的现象连续发生了大概4个早上。第4天早上那一次,蜂箱外已不再看到雄蜂,但看到那朵“蜂云”越缩越小、越缩越小,最后浓缩成一小团,飞绕在洞口前。接着它们一起飞扑入洞口,像是要硬挤进蜂箱里,场面相当壮观。 我查到T. laeviceps繁殖时,母巢会把些许资源和大约三分之一的工蜂送给新自立门户的年轻新蜂后。要是母巢条件良好,公主分家1个月后,母巢就能再繁殖新的一巢。果然,大约1个月半后,我家对面另一个蜂箱又搬来了一巢。 我发现后也每天多次站在第2箱前观察,但很奇怪,这一次并没看见“蜂云”和雄蜂聚集在蜂箱外的景象。难道是我错过了? 第2箱来蜂大约1个月半之后,第3个蜂箱也搬来了一巢。这一次与第一次一样,有“蜂云”搬迁而来的景象,隔日也看到雄蜂守在蜂箱外。 根据资料,一些无刺蜂种类从卵成长至工蜂羽化,大约要50天时间。所以,入蜂后我没有即刻把蜂箱带回家,而是等了将近2个月,估计新蜂后所生产的第一批卵已经成长至羽化了,才把第一箱蜂带回家。 移回家的隔天早上,从蜂箱里飞出的工蜂寥寥无几。而且它们似乎傻傻的,刚刚飞出来的蜂似乎会面向蜂箱,倒着飞一会儿,像是学着在辨认方向或认路。飞出后若要飞回箱里,通常需要耗上一两分钟的时间,才能准确找到蜂箱入口。 自从蜂箱搬回家后,我每天都用好一些时间看它们飞进又飞出、飞进又飞出,心情也会随着它们的兴衰而波动,对它们深深着迷,详情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其实我去年还有件事想做,那就是栽种铁力木,可惜至今还没捡到它的种子。
1年前
至于挂在我家对面的第一个诱蜂罐,我天天都去望一望,但不太抱期望。3个星期之后的某一天,我看见诱蜂罐的管口边似乎有点小东西挡着,于是爬上树去近距离查看。结果发现,挡在管口里的小东西是无刺蜂!是体型小的种类,我猜是俗称为素女蜂的Tetragonula laeviceps…… 过去听闻有人饲养无刺蜂,我不曾想养,因为觉得在我家这样一个普通住宅区里,应该没有足够资源养活它们,也不想买经砍树得来的蜂巢。不过,自从今年2月我在距离家约400公尺外的小椰园旁看到3种无刺蜂以后,我恍然觉得,它们的适应能力也许比我想像的强。 据知用小木箱或塑胶罐子做个诱蜂器,在里头抹些蜂胶,挂在有无刺蜂出没的地方,就有机会把它们引来居住。网络上也有不少无刺蜂诱蜂器的制作教学视频。看过之后,我决定试一试。 我第一次做的诱蜂罐,制作方法相当简单,就是用过年装糕饼的塑料罐子(有红色盖子的那种)为材料,在罐身(或盖子)中央挖个小圆孔,装上一个塑料短管,作为蜂巢的出入口。然后把我向养蜂场讨来的一些蜂胶隔水加热至软,在罐子内壁上稍微涂抹。最后再用3层报纸和1层黑色垃圾袋把整个罐身包裹起来(留下出入管口),让罐子内部处于黑暗,这就完成了。 我第一次做诱蜂罐,便一口气做了3个。第一个我还特别用心,除了在罐外包裹报纸和垃圾袋,又在罐子的内壁垫上一层纸皮。想着有纸皮的内壁,也许会给无刺蜂感觉到有如树洞般的氛围。不过,铺垫了纸皮之后,我却开始担心纸皮内层所使用的胶水可能含有化学物质气味,会让它们感到不适。所以,第二和第三个诱蜂罐,我就不垫纸皮了。 [vip_content_start] 弄好诱蜂罐,接下来就得想想要挂在哪儿。我本想第一个当然要挂在我家斜对面,住宅区公共草场旁的大树上。不过就在那时候,草场旁有棵杨桃树开满了花,而旁边的小荒地里也长了一大丛无刺蜂喜欢的大花咸丰草。我稍微观察了一会儿,却没看见有无刺蜂飞来采蜜。于是,我决定放弃不挂家对面,并开始四处探索和仔细查看卫星地图,想找个树木又多,又曾看到无刺蜂,又少有人迹的地方。 然而,要找到这样的理想位置,原来不容易。那些有无刺蜂出现的果树,都是长在别人的院子或园地范围;荒废树林环境看起来虽然不错,可是我未曾看过有无刺蜂出没。况且即使是荒林,还是有不少人为活动痕迹。想要让诱蜂罐能安然挂着两三个月不受人干扰,机会似乎不大。 将就之下,我最终决定把第一诱蜂罐绑在马来村里有无刺蜂出现的乡间小路旁。那里有一片很小的丛林,林中有棵小树勉强足够隐秘得不让人发现,暂且能试一试。第二和第三个诱蜂罐,我分别把它们挂在两片距离我家约20分钟脚踏车车程的荒废小橡胶园里。虽然我不曾在那里看过无刺蜂,但那里的环境相当不错,我推测应该会有无刺蜂居住吧。 幸运的是,就当我一面把诱蜂罐绑在一棵橡胶树干上,一面嘀咕着自己会不会白忙一场的时候,一只大种的无刺蜂(体型比较大的无刺蜂种,疑是Geniotrigona thoracica)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它轻轻地飞绕于旁边另一棵橡胶树干旁,似乎正在采集橡胶树汁呢。真是个好预兆啊! 挂好诱蜂罐的头数日,我天天都去查看。后来,我外出工作了一个星期,回来后马上去查看。当一见到第二和第三个诱蜂罐的时候,我的心瞬间凉了。那两个诱蜂罐的外层报纸和垃圾袋都被撕破了一大半,第三个诱蜂罐的罐盖甚至被弄破了,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干的。 虽然第一个诱蜂罐仍保持完好,但失望之下,我还是把它一起带回家来,不久之后才有点敷衍地把它暂挂在我家对面的一棵大树上。 后来,我爸用木板帮我做了一个诱蜂木箱,我自己也弄了一个,随后把它们分别挂在两处荒林里。结果,两至三个星期之后,它们都住进了蚂蚁! 至于挂在我家对面的第一个诱蜂罐,我天天都去望一望,但不太抱期望。3个星期之后的某一天,我看见诱蜂罐的管口边似乎有点小东西挡着,于是爬上树去近距离查看。结果发现,挡在管口里的小东西是无刺蜂!是体型小的种类,我猜是俗称为素女蜂的Tetragonula laeviceps。真是梦里寻它千百度,它却近在门前不远处! 我赶紧半跑半跳地飞奔回家去拿相机来拍照。我越跑越快,越跑越快,高兴得飞了起来。
2年前
中文 “蜂” 字中所包含的物种很广,凡是归类为昆虫纲膜翅目之下的,除了蚂蚁,其余的名字里基本上都有“蜂”字。当中包括那些成天在我家大门口外飞来飞去,会捉蟋蟀埋在盆土里喂养幼儿的掘土蜂。所以准确来说,我近来喜欢的,是那些会访花采蜜的蜂。 对于大自然的种种,我经常是见一个爱一个。从去年末起至今,最让我着迷的是蜂。 不过,中文 “蜂” 字中所包含的物种很广,凡是归类为昆虫纲膜翅目之下的,除了蚂蚁,其余的名字里基本上都有“蜂”字。当中包括那些成天在我家大门口外飞来飞去,会捉蟋蟀埋在盆土里喂养幼儿的掘土蜂。所以准确来说,我近来喜欢的,是那些会访花采蜜的蜂。 过去在我的印象中,会访花采蜜的蜂大概都是那些会过着群体生活、有社会阶级、会储存蜂蜜的蜜蜂。然而,后来我才留意到,会采蜜的蜂种类其实还不少。而且有蜂访花,通常还会有蝇。但也许因为蝇的名声不怎么好,所以,它们协助植物传粉的功劳,似乎也就被我们给忽略了。 [vip_content_start] 在各种访花的蜂当中,最常见的,大概是个子大大、体型粗壮的木蜂(Carpenter Bee)。它们有的全身亮黑色,有的胸背布满了黄色的绒毛,通常会单独出没(没有集群阶级分工的特性),访花的时候会发出响亮的嗡嗡声。在众多野花当中,它们似乎最喜欢野牡丹那紫红色的花朵。 第二种常见的蜂是东方蜜蜂。它们长得就像大家心目中的“蜜蜂”形象,只不过体型比典型的意大利蜂小一些,身体上的绒毛也少一些。最近我在好些地方都看到它们,比如在我家对面草场的杨桃花,在附近另一片草场旁的琼崖海棠花,在大马路旁的铁力木花,在河边的刺轴含羞草花,在马来村里乡间小路边的珊瑚藤花。虽然它们有毒针能蜇人,但访花的东方蜜蜂只忙着工作,没脾气和工夫理我。即使我靠得很近观察,它们依然一点儿也不在意。然而,它们的行踪似乎不太固定,不是长期一直出现。 东方蜜蜂是集群生活的蜜蜂,会勤劳采蜜储存在蜂窝里。因此我想,它们的蜂巢应该不小吧。可是,虽然我到处都遇见它们,却只曾在野外发现它们的巢一次。 其它常见的蜂,还有各种体型娇小的种类。 比如有一种长得像典型的“蜜蜂”,但腹部不是黑黄相间条纹,而是蓝黑相间条纹的蜂,非常美丽。它的名字是无垫蜂(Amegilla Bee),个子虽然不大,访花时却会发出相当响亮的“嗡嗡”声。据知无垫蜂、木蜂等访花时会发出嗡嗡响的蜂类,其传粉的方式被称为声振授粉(buzz pollination)。它们会利用发出的“嗡嗡”振动来让更多的花粉从花药中释放,以便能采到更多花粉,因此对于协助植物传粉也更有效。 另一种小蜜蜂动作很快,它们会在花丛间忙碌的飞来飞去。我想要把它们看个仔细,却都来不及看得清。直到取来相机把它们拍下,才发现它们的样子也有如“典型蜜蜂”般胖胖的,相当可爱。它们的两对后腿上似乎布满了绒毛,推测可协助它们采集花粉。经过查询,我觉得它们是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spp.)的成员。 而最引起我注目的,非无刺蜂(Stingless Bee)莫属了。自从开始留意“蜂”以来,我在不少地方都遇见它们,甚至在两处的一棵大树上就发现了4个巢。我还看过它们成群数百只在树干的洞口外悬飞着,好像正要分家。当时它们有如外星大战电影中的场景般一只只悬停在空中,看起来像是准备要进攻洞中敌人的星际战斗机。 最后要介绍的,是我心目中的蜂之王——大蜜蜂(Giant Honey Bee)。过去我曾在书本和纪录片里看过大蜜蜂的介绍,说它们会把呈三角形的蜂巢建在热带雨林的大树上,高高地倒挂在大树的侧枝下。后来有一年,我发现我家巷末路旁的大树上出现一窝蜜蜂。那蜂窝的样子,就如大蜜蜂的巢。 突然出现一窝蜂,真是太奇怪了,于是马上引起住宅区邻居的关注。我赶紧查一查资料,发现大蜜蜂原来会迁徙,而且能够飞得很远,甚至能跨越马六甲海峡。因此我想,它们可能只是迁徙中的短暂停留,大概不久就会离开吧。 果然,一两天之后,它们即飞走了。飞走的当天下午,我看见它们从“窝”(根本没有窝,是蜂群堆积成窝状)渐渐散开,接着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缓缓地往远处飞去。整个散开飞离的过程约半个小时多。 我最近看到它们,是在我家附近的河边。它们数只飞舞于低矮的野花丛间,忙于探访小花十万错的花朵。它们来来回回一朵一朵地访花采蜜,挤身钻入那白色的小花里,弄得全身都是花粉。我走前观看,它们也不理。隔天早上我拿了相机去拍,它们还在。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我再去,它们却不再出现。
3年前
我认得无刺蜂这类小蜂,已经有好些年了。我知道它们不蜇人,一般会在树洞里筑巢,而且巢口的外边大多数会有一个管状通道,以为它们进出时的“飞降平台”。听说本地有不少人在养无刺蜂,我认识一位朋友,家里就有养。大家把它叫做银蜂,说它所酿造的蜂蜜比较酸,但目前价钱颇高。 在野地里观察动物,我通常都是旁观,很少会动手去捉去碰。更少会像对待蝴蝶幼虫和蝌蚪那样,把它们带回家养。因此我看到的它们,也许都是表面,就如我对无刺蜂的认识。 我认得无刺蜂这类小蜂,已经有好些年了。我知道它们不蜇人,一般会在树洞里筑巢,而且巢口的外边大多数会有一个管状通道,以为它们进出时的“飞降平台”。听说本地有不少人在养无刺蜂,我认识一位朋友,家里就有养。大家把它叫做银蜂,说它所酿造的蜂蜜比较酸,但目前价钱颇高。 过去在野外看见无刺蜂巢口,我有时也会用相机拍下记录,但压根儿没想过巢里会是什么样,也不曾上网查过。直到去年末,养蜂专家洪江鲆先生给我看他养的银蜂巢,我才惊觉银蜂最神奇之处,原来藏在它们蜂巢里。 [nonvip_content_start] 无刺蜂的巢太壮观了,简直酷似《异形》电影里的外星生物巢穴。巢里堆满错综复杂的褐色网状蜂胶结构,乱网之间还散布着许多蛋形丸子。有的丸子贴在箱壁,有的被网状结构或高或低的架置于巢中;有的顶端有个小开口,有的完全密封;有的里头略透黄色,有的是全褐色。 洪江鲆先生说,那些丸状的东西是无刺蜂用来储存蜂蜜和蜂花粉的蜡碗。略透黄色的碗里装的是蜂花粉,全褐色的装着的是蜂蜜。当蜡碗装满了,银蜂就会把碗顶密封。 那时蜂群被我们打扰,不停地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还有些飞扑到我的身上,用它们体表的蜂胶来粘我的身体和相机。我还感觉到有些银蜂钻进我的头发,轻咬我的头皮,不停在振动。当下情境,使我觉得自己像是去到了外星国度,正被守巢的外星生物给狠狠地攻击。 在它们猛烈催促之下,我根本无心欣赏,心里还有点惊慌。一方面想尽快还给它们平静,另一方面又想完成拍照任务。但心知即使自己尽力拍下各种角度,也无法呈现出蜂巢里的奇妙,更记录不下它所带给我的震撼。直到蜂箱盖上,我的激动心情仍未平复。洪江鲆先生却已走到另一箱银蜂巢边,开始动手打开蜂箱。 第二箱的银蜂与前一箱的虽然是同一种,但那箱蜂巢里有更多蜡碗,网状结构也更繁密,看起来更壮观。而且在蜂巢接近中央的位置,还多了一层层用来养育蜂子的育子脾。每层子脾都由一格格巢房紧贴而建,形成一个貌似威化饼干的近圆形平台。平台呈水平层层相叠,每层之间稍有间隙,下层比上层略宽。看上去像个美丽的舞台,建在这座异星国度的近中央位置。 后来洪江鲆先生又打开其它种类的银蜂巢给我观看。其中一种体型较大的银蜂不会粘人,它们蜂巢的中央几乎没有蜡碗,而是布满了网状的蜂胶结构,像帐子一样向上隆起至箱子中央的一根横梁。而在箱子的四壁,另有黑褐色粗糙的树脂混合物厚膜,差不多把整个巢都包裹了起来,与外界隔离。 另外3箱由体形较小的无刺蜂种所筑的巢,其内部结构竟然与先前看到的很不一样。蜂巢里少有网状的蜂胶结构。蜡碗成堆而建,略似一串串葡萄。育子脾不是一层层的,巢房也不紧贴排列,而是一丸丸或高或低的,看似科技园里设计前卫的蛋形楼房。 窥探过无刺蜂的巢,我对这些体型小小的蜂就更加喜爱了。于是开始查询它们在我国的情况,比如有多少种、习性如何,等等。 最近果树陆续开花,我在我家附近也看到了无刺蜂,而且竟然发现有4种。看着它们一只只吊着修长的双腿,轻盈地飞绕于花丛间采蜜,感觉像是鱼儿水中自在游,让我很心动。要是让我发现它们的巢,我想我大概不太愿意砍树,强把它们带回家。我希望可以对它们温柔一些。 据知弄个小蜂箱,在箱子里涂抹一些蜂胶,就有机会把它们引来居住,我想要试一试。尤其上个星期我突然发现距离我家约400公尺处,原来隐藏着一小片椰园。旁边的果树花朵上,就见到有两三种无刺蜂在采蜜。这让我多一些信心,并确定即使是我家这样比邻郊区的住宅花园,依然有一些种类的无刺蜂能够适应,并且找得到蜜源以维持生活。 哪天我成功把它们请到我家来了,再让你知道吧。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