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昌杰

“Dai Gor,sudah makankeh?” “Dah,Pak Cik!” “Tak tapau untuk Pak Cikkah!” “Hehehehehe!” 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学校回家,我没有直接走向浴室,而是躺在客厅的地板上,回想着刚才与马来邻居寒暄的画面。有好些日子没见着隔壁肥叔了,今日一见怎么只剩下三分之一?那个平日像弥勒佛一样的男人,声音听着很熟悉但怎么样子变得如此陌生? “妈,您最近有见到隔壁肥叔吗?”我问母亲。 “没有欸,好像有整个月没听到他的咳嗽声了。”母亲回我。 “我刚才看到了三分之一的肥叔。”我回母亲。 “你是不是读书读坏脑了?”母亲问我。 为了证实自己并不是累出幻觉,我走到了隔壁家一探究竟。刚才同我打招呼的是肥叔没错,但打从我记事起,他就没有消瘦过,如今这是签下了哪个狠心的减肥配套,让我对他的称呼产生了疑惑。肥叔似乎看出了我的好奇,邀我入他家聊了几句。距离上次在家门口相遇确实有一个多月了,我以为只不过是每天早出晚归没能有机会碰面,但原来是肥叔到医院接受抗癌疗程了。我与肥叔一直没有过多交集,但在得知他患上鼻咽癌那一刻,眼眶还是湿了。说也奇怪,不知是从哪里涌上心头的伤感,反正很想给他个拥抱。 小时候的我不爱交际,见到邻居都会绕道而行,尽可能躲避眼神,不打招呼也不给任何反应。大家都习惯了我的无礼之举,所以也不会跟我有什么交谈。只有肥叔看到了我的“高冷”就更爱逗我玩,说自己好像在拜见黑社会大哥,所以管我叫“Dai Gor”。现在的我不再如幼时那样“社恐”,但肥叔并没有像其他马来同胞一样改口叫我adik或lengzai,也或许他真把我当大哥了。我曾经怀疑肥叔是弥勒佛转世,他性格友善开朗,在各个社区活动上都能看到他顶着个大大的肚子到处走动。同一个小区里的居民都认识肥叔,无论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甚至是外劳都能与他畅谈,他才是真正的大哥。作为一个退休人士,他每天就裸着上身,只系着纱笼坐在门廊吸烟。无论男女老少,凡是经过的都会同他聊几句,他家就是一个迷你情报局。我爱通过门缝观察他的举动,每次最担心的就是看到他系在大肚子以下的纱笼,深怕有一天在与他人谈说欢笑时,笑着笑着就掉了。 肥叔每天会骑着小摩托到清真寺祷告,然后带着大包小包的早餐、午餐、晚餐回来,时不时还会给邻居们喂食。有时我真的替他的小摩托感到可怜,载着体型那么庞大的人物,天天穿行于小区中。肥叔爱社交的程度是可以到达天花板级别的,他的摩托不是在大街上行驶,就是停在小巷子,估计一天能绕大城堡花园好几圈。肥叔的人脉之广大,时常能让我震惊不已。有时出外打包食物,到花园散步,甚至是有一次到警局报案,对到眼神的人都会问我是不是肥叔的邻居,在马来摊买椰浆饭甚至不用给钱,摊贩还让我给他带上几包。肥叔在小区里的大哥地位是挺高的,而我作为大哥的“大哥”,托他的福也受益良多。 不知肥叔是混华人圈子久了,还是纯粹因为他爱吃,同邻居寒暄时他都会先问大家“吃饱了没?”然后先聊聊最近发现了什么美食,再聊聊生活,再谈八卦论是非。十几年来,我同肥叔说过最多的两个词就是char siu bao(叉烧包)和bak kut teh(肉骨茶),两样他不能吃的华人美食,却成了我们打招呼时的接头暗号。这不是我故意为之的,是在我幼时由他开始的“传统”。再多聊两句,甚至能听到他在马来句子里暗插了一些问候我家人的方言词。近些年,我俩很少机会碰面,所以肥叔只要逮到机会见我驱车出门,就会嚷着要我带他出去。从门廊冲出来,他站在车前,我坐在车里,俩人互相叫嚣,直到他说出那句“hati-hati ya”才愿意放行。 肥叔对我的关心从来不会少,对叉烧包和肉骨茶的好奇心也一样。父亲曾对我说,肥叔因为好奇叉烧包长什么样子而截停了路过的点心车,买了各种包点到我家,然后让父亲给他打开看看内馅,还要给他形容是什么味道。他甚至也买过清真版的叉烧包给父亲比较,试试味道到底“正不正宗”。我不曾想像过一位马来大爷可以做出如此疯狂的事,直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头抓到我打包肉骨茶回家。他毫不客气的跟着走到我家厨房,让我打开包装袋,给他闻闻味道。我希望他是认真的在开玩笑。为了防止他的老婆报警,我直接把肥叔推出家门。闹这一出,我真的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见到真主,我又是否还能见到弥陀。 肥叔虽然有许多荒唐的举动,但我欣赏他活得很通透潇洒,无聊没事就租一辆哈雷摩托回来“显摆”几天,马来新年又搞一辆豪车威威风。当然他最爱的就是把屋子搞得乌烟瘴气,白天吸香烟,下午烧烤,夜间抽阿拉伯水烟,直到他接受抗癌疗程后,四周才变得明亮些。我问他是否对自己吸烟导致癌症而后悔,问他怕不怕死亡,他都是笑着回答说:“我想享受和尝试的事情都实现了,没有遗憾所以不怕死亡,而且还能趁机减肥,很久没有看过自己的骨架了。”我严重怀疑这位马来大爷除了读可兰经也读过金刚经。聊着聊着,他说我长大了,嘴巴能打开了,让我有时间多和他谈天,把以前的话补回来,要不然该没机会了。 话说到这里也差不多了,他站起来拉了拉纱笼,我知道他要换装去祷告了。 “OK Pak Cik,saya balik dulu ya,take care.” “OK Dai Gor,besok kita pergi makan char siu bao.” “Nak makan bak kut teh pun boleh.” “Hahahahaha!” 再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依然没有走向浴室,而是再次躺在客厅的地板上,回想着刚才与肥叔的对话,这好像是我22年以来,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跟他聊天。想着自己怎么就会走到隔壁去问候,或许是因为好奇心和八卦,又或许是叉烧包和肉骨茶,亦可能是那半天吊的纱笼。 相关文章: 昌杰/铁围城 邱然/灵隐寺 米西罗/默读伤悲
7月前
假期的首日,我都不愿打开社交媒体。不用说,内容不是椰树就是油棕园,不是在飞翔就是在渡海。大家都在返乡的路上,而我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耳听打桩声,好不惬意。目光收回到许久没有打开的窗帘布,因为是浅蓝色,不打开也能让阳光暖暖的照射进来。不想打开窗帘,也因为窗的对面依旧尘土飞扬。印象中,这有着嘻哈细胞的打桩机已经在中学时期给我表演过了,怎么我上大学了,它还在动次打次。 在床上瘫了十几个小时,实在耐不住八卦的内心,拖着半麻的双脚,将窗帘打开了。还是那群嘻哈打桩机,还是那群小黄人,怎么四五年了还在打桩?仔细一看,原来之前所建的大楼早就站在他们身后,而这群嘻哈团队正在一步步向我逼近,把我家周遭的空地都侵略了,估计下一步就是向我发起“battle”了。算了吧,要是真的发起挑战,我就戴上墨镜和口罩,来几声“呦呦呦,来者何人”回应他们的“咚咚咚,三十五层”。目前,无法让耳根清净,但起码能眼不见为净,房间的墙壁短暂的变成黄白色后再次染上了浅蓝色。再次瘫在床上,还是按捺不住八卦的内心,打开了社交平台,看看大家是否都安全到家。刷了两小时,问了好几个朋友拍的什么树,过的什么桥,搭的什么飞机,在地上跑的是狗还是猪?还真别说,秀才不出门确实能知天下事。闲着没事,跟几个还在赶路的朋友聊一聊,消除他们的寂寞感,当然也消除我的。屁股麻吗?肚子饿吗?闷不闷啊?他们问我。 其实我也不是没有家乡,只是相比起那些温馨和充满古早味的画面稍微逊色了一点。其他人谈到自己的家乡,都会很多故事可以分享,说说自己的家乡美食、土产、文化,而我的家乡总的来说就是——啥都有,又啥都没有,主要原因是缺乏乡味。有朋友给我分享过他家乡的千年古树,由当地土著常年照顾,树干可以让十几人环抱,树身高度似乎能碰到天空。我的家乡,遍地的铁树,还有一个曾经享誉世界的双身铁树,各个可能要上百人环抱,而且保证顶到天,爬上去还能摸到云。除了成林的铁树,这里还有成群结队的铁牛,铁象;马路上乱窜的铁马,铁驴;横穿市区的铁蛇和铁蚯蚓,是名副其实的铁围城。 说吉隆坡是铁围城,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城外的人看到的是耸立的高楼、繁华的景象;是充满生活前景的福地、追逐梦想的靶标,但他们却没看见城内用铁所制的人心。长居吉隆坡的人,并不是高傲自大或没有人情味,而是如铁一样,遇到火就会非常热、非常烫手;遇到雪就会非常冷、非常冻手。这里的人都在忙着寻找生存之道,实际的说法就是都在低头赚钱,因为一旦消停片刻,城外虎视眈眈的人们,就该进城了。这里的人不是钱不够用,而是钱不够未来用。吉隆坡人的思想与外地人一样很简单,只不过一边想出去,另一边想进来。许多人爱评论说吉隆坡的居民没有人情味,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抹黑,多少的家庭和邻居之间哪怕出门见面都不打招呼,不是有仇,但也没有情。能在门口碰面,不是早晨赶着上班的,就是午夜回家休息,互不打扰是最佳的选择。这些所谓铁石心肠的人,都是忙着赚够功德离开这座铁围城,去看看遍地花开的净土,所以请不要责怪他们不和蔼可亲,他们只是在尽量的少与别人结缘,少造业,少受苦,无挂碍,早解脱。 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如铁围城一样,有人进来,有人出去,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有人又进来,有人又出去。这里的人都随着业风而起落,不是业障的业,是事业的业、学业的业、产业的业。这里的一切永远都是陌生的,每个人在你熟悉后就走了,每个机会在你犹豫后就没了,每条路在你习惯后就改了。祖辈从中国南下就在这里落脚,四代都在城里生活,看着吉隆坡如何化成铁围城,其实我不知道这里算不算家乡,或者说这到底是不是我向往的家乡。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