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明星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5月前
6月前
11月前
从财富的角度来看,年轻时开始有更好的机会和更长的时间来负荷。如果你在40多岁才开始,也许为时已晚,等到退休时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的钱不够用,已经太迟了。 最近,我在台北逗留的期间有幸认识了一些艺人明星。他们当中有的是模特儿、歌手、演员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似乎都找到了青春之泉! 那些永远不老的明星 我侥幸地可以和他们一同参与各种活动,比如打羽毛球、玩麻将和外出用餐等等。在闲聊当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艺人的生活。真的,他们的外貌和气质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我甚至被他们的年轻外表所欺骗,很难相信他们真的是那个年纪。50岁的她看起来就像35岁?40岁的他竟然像28岁?这真的让人难以置信,仿佛置身于一个魔法的世界,个个都修炼成“精”了! 为什么艺人必须保持良好的形象? 名人总是身处公众的注视之下。在娱乐圈,每个细节都可能被注意到,特别是他们的外貌。保持年轻和精神焕发的外观不仅能让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在媒体和粉丝中维持积极的形象。比如,当他们出席红地毯活动或参与电视节目时,他们的形象和打扮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粉丝讨论的热点。 对于名人来说,他们的面貌和形象不仅仅是外貌,更是他们的品牌和身份标志。在娱乐行业,一个艺人的面貌和气质往往与他们的事业发展紧密相连。比如,一个外表年轻的女演员更容易获得一些关于年轻角色的演出机会,而外表成熟的男歌手可能更容易传达出深情和沧桑的音乐情感。因此,为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商业价值,保持年轻和健康的形象变得尤为重要。 追求青春的渴望 当然,谁不想拥有年轻和美丽的外貌?在与他们随意的聊天中,我都经常称赞他们看起来如此年轻有活力。正当我对他们的美貌赞叹不已时,他们分享了其中的秘诀——保养。 哎呀!谁不知道要保养?! 我们都知道,保持面部和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深入了解后,发现其背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秘密,那就是“从年轻时就要开始保养”。这意味着,像肉毒杆菌、微整形、拉皮等手术或疗程,不是在他们步入中年后才开始进行的。惊人的是,有些人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些保养程序!这样提前的投资,确保了他们的肌肤和身体能够在未来的很多年里保持最佳状态。 为了获得更年轻的外观,生活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充足的睡眠、避免压力、日常皮肤护理等等。 为了抗衰老,很多人也选择了医学手段——肉毒杆菌、微整形、拉皮手术、激光疗法、化学去角质等等。 令人惊讶的是,很多艺人都坦言在20多岁时就开始尝试这些程序! [vip_content_start]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抗老”时间。遗憾的是,没有任何金钱可以完全逆转岁月的痕迹(当然,如果用美图秀秀或Photoshop进行修图除外,哈哈)。 巴菲特的教诲 这整个经历让我想起了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教诲…… 沃伦・巴菲特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关于他十六岁时的愿望。 他说,假如在那时,有一个神灵出现在他面前,并告诉他:“沃伦,我将给你一辆汽车。它将在明天早上出现在你家门前。全新的,绑着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它将完全属于你“。 听过很多关于神灵的故事后,他会问:“有什么附加条件吗?”神灵回答说:“只有一个条件。这将是你一生中的最后一辆汽车,所以它必须能够持续开一辈子。” 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最爱的款式。但想象一下,如果知道这辆车必须维持使用一辈子,他会怎么做呢? 他会至少看五次手册,常常把它停在车库里,不被太阳晒。如果车上有个小的凹痕或划痕,他会立即修复,因为不想让它生锈。他会像呵护婴儿一样照顾那辆车,因为它必须持续使用一辈子。 这正好反映了我们对待自己身体和身心的态度。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心灵,它们必须维持一生。如果忽略了会很容易让它们受损多年。但如果不照顾它们,它们将在四十年后变得残破,就像汽车一样。 你现在所做的,决定了你的未来 你现在所做的,决定了你的心灵和身体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运作方式。 与此类似,从财富的角度来看,年轻时开始有更好的机会和更长的时间来负荷。如果你在40多岁才开始,也许为时已晚,等到退休时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的钱不够用,已经太迟了。 难道拥有老练的智慧,加上青春的容貌和充裕的财富不是最完美的组合吗? 这让我深思: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没有钱进行面部保养。现在我们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为什么还要等待、拖延或过于节俭呢? 生命是短暂的。尽管我不能逆转我的年龄,但我也希望可以看起来年轻和健康。也许现在是时候投资于自己的容貌和财务稳定,过上生命中最好版本的我们。毕竟,对唯一的身体和生命给予关心和保养永远都不算晚!
1年前
2年前
因妈妈是标准戏迷,我在“家学渊源,幼承庭训”之下,也认得很多明星的样貌。 我很喜欢电影,也许这是小时候跟随妈妈去戏院看粤语残片所培养出的爱好,她只买一张6角半的戏票,就“偷鸡”带着我这小孩进场,门口的“收飞佬”也只眼开只眼闭;在更早之前,我大姐和二姐常买的电影书就已引发我对电影的兴趣了。 五六十年代,每当有新电影推出,就有一本介绍那新片的故事书在市面上售卖, 5吋宽、7吋长,封面彩色,里面全是黑白,约有薄薄的二三十页。书中前面部分是相关演员所演角色的人物介绍,后面每页都有占了半版的剧照,配上电影故事的文字,好像每本卖3角钱。原来除了著名的“3毫子小说”,还有这种“3毫子电影故事书”。 [vip_content_start] 据二姐忆述,那时她每天帮忙妈妈分担替人洗衣服的工作,“做到一只屐咁”,很少有机会看电影,只好去吉隆坡苏丹街火车站前面的梁章书报社花点小钱买这种电影书,看故事介绍和剧照过过瘾,就当作看过那套戏了!仍未进小学的我,也兴致勃勃看姐姐买的电影书,文字看不懂就只看剧照和明星。因妈妈是标准戏迷,我在“家学渊源,幼承庭训”之下,也认得很多明星的样貌。 这些电影书的内容,隔了几十年后我依然有印象。有一本《金瓶梅》,封面是李香兰演的潘金莲,演武松的是年轻时代也颇算英武的杨志卿;书中还有李香兰唱的插曲〈兰闺寂寂〉和〈乌鸦配凤凰〉的简谱及歌词。 另一本是赵雷和尤敏主演的《人鬼恋》,尤敏扮演《聊斋志异》里的女鬼连琐,彩色封面上她的脸容是“面青青”的黑白色,只除了嘴上是一抹红唇,美艳阴森。书里有几幅以幼笔描绘的人物造型,最记得画像中的配角吴景平手持一根蜡烛,似在追查好友赵雷所邂逅的女子是否鬼魂,一脸恐惧神情,惊青又腾鸡,吓到鼻哥窿都冇肉! 还有一本是张清和周坤玲来马实地拍摄的《吉隆坡之夜》,封面是两人手持书本,张清还推着一架脚车。而以小燕飞做封面的《杜鹃魂》,改编自播音才女艾雯原著的丽的呼声广播剧。有张剧照是张活游和艾雯坐在双层圆形橡胶椅上,我和三姐边看边笑,笑他们“坐屎桶”! 记忆中的电影书还有李丽华演的《鬼恋》,改编自徐訏的小说。吴楚帆和紫罗莲合演的《断鸿零雁记》戏名颇具文艺意味,封面是穿着日本和服的紫罗莲手抱树干,闭目张开嘴唇,流露出一副要死要活的悲怆表情。我后来才知此片改编自“情僧”苏曼殊的自传式爱情悲剧,这日本妹不知是否爱上出家人不能结合,才如斯凄惨…… 五六十年代有些古板的大人颇反对让小孩子看太多电影,认为“勤有功,戏无益”——睇戏就像嬉戏一样无益。其实这只是偏见,我小时候就是看到林翠的《移花接木》和林黛的《有口难言》这两本电影书的题目,才学会这两句成语的,足以证明:“戏有益”!
2年前
2年前
每个人随随便便就是网红? 网红是“网络红人”(Internet celebrity)的简称,也可以是influencer、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是指因网络而出名的人物,或者是透过经营社交网站或影音网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物。 从原始的定义来看,网红似乎是还很体面的称号。可如今呢?似乎变成贬义词了。 许多人对“网红”一词并不陌生,有些人对他们钟爱有加、有些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有些人对他们感到好奇,有些人对他们闻之色变,有些人选择退避三舍。从许多主流报道中,许多网红给人的印象非常负面,这可能是媒体报道本来就有报忧不报喜的DNA,但也有可能是网红的素质参差不齐到令人乍舌的地步。那么,网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自大狂?自以为是?不学无术?新潮流?脑袋空空?情商低下?没节操,没底线?败坏社会风气?浪费大家时间?为所欲为? ◢越是网红越是自大?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刺猬型和狐狸型。刺猬型的人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统一看法,会用同一种模式来处理和解读事情,他们寻求的是逻辑自洽,用词和想法都倾向于笃定;狐狸型的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则比较模糊,没有太多预设立场,喜欢多元视角,没有太固定的看法,用词和想法也不会太笃定,甚至看起来有点儿信心不足。 《超级预测》就有提到刺猬和狐狸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在作者眼里,一名好的预测者必须学习狐狸型的认知模式,尽可能捕抓到更多细节,以做出更好的判断。不过,作者也发现在现实生活里,那些说话越是笃定或越是夸张的人们往往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当他们吸引的目光越多,发言的信心就会越大,越是笃定的发言也越多错误,最后形成一个循环,哪怕自己不是该领域的专家。 去年,有位台湾网红爱莉莎莎就曾宣传“喝橄榄油可以排胆结石”的错误观念,结果被化名为苍蓝鸽的医生踢爆毫无医学根据。然而该网红坚持不认错,其粉丝也发动网络舆论来攻击拥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生。所幸,最后是该网红认怂并下架误导的影片,此事方告一段落。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力量是可以让人变得自大,就像《专业之死》里说的,在太平盛世里,观众会认为那些在镜头前能言善辩的名嘴,比起拥有专业知识的人们更加可靠。网红也是另一种电视名嘴,也更没训练。 ◢网红就是满足偷窥欲? 对比很多职业,网红的进入门槛并不高,除了一些拍摄和录音器材,其余成本完全取决于该网红想要涉猎的主题。如果做得够好,许多网红能够获得比艺人更多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变现方式),容易让人觉得飘飘然,就有点像《纸牌屋》里那句:“接近权力让一些人误以为他们拥有权力”,网红得到的曝光度会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名成利就。 而网红,说白了也只是新兴媒体底下的娱乐工作者,就像许多传统媒体底下的艺人那样。差别是传统媒体出身的艺人往往需要磨练,并且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例如是影视剧、歌曲、表演等等,方可成名或有一席之地。反观,网红则非常不同,他们靠流量吃饭,有点像那些已经停止发表作品,只是不停上综艺节目来刷存在感的“综艺咖”。我记得高晓松曾在一场比赛海选里见到某位靠诡异自拍照而获得些许知名度的网红(也就是被称为“蛇精男” 的刘梓晨)时,后者说自己即使落选也会继续在网络发表“作品”(也就是其自拍照),高晓松立马纠正:“这些不是作品,作品必须是有花心思的创作成果”。这么说也许有失偏颇,但也侧面反映了好些网红不但缺乏自知之明,也常常把网络世界里的赞美看作是现实生活里的成就。 当然,这源自有些网红是可以纯粹靠流量吃饭的。其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网红金·卡戴珊。此女曾是名媛巴黎丝·希尔顿的助理,因为一段受争议的私人影片流出而出名(以致被怀疑是自导自演),拍摄真人秀后走红,并靠着这些曝光度赚得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拥有的财富。令人诧异的是,卡戴珊并没有什么作品,她最厉害就是懂得抓住观众的眼球,满足他们的偷窥欲。她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英文那句“Famous for being famous” 。 《我爱偷窥》的作者观察到许多人都有想要被他人窥视,甚至是窥视他人被人窥视的倾向,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是这种心理的衍生产品。但把网红看作只是满足人们的偷窥欲,就过度简化了。 真人秀节目除了满足了人们偷窥的心理需求,但观众因为觉得自己是在“偷窥”,所以觉得眼前所见是“更加真实”。对很多人来说,真实性是非常重要。 就像化妆品刚开始流行时,人们会追求化妆技术,但当它发展到成熟阶段,人们会慢慢审美疲劳,反而不想看到浓妆重彩,想要去欣赏比较淡的妆容。这种心理转变在媒体审美也是如此。人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媒体洗礼,早已对许多套路有免疫力,甚至是一点点的心理抵触。这,无疑给网红带来新的契机。 正如《串流庞克》中所说:真实性比较重要。网红的第一守则就是要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哪怕这些都是有剧本和套路。 然而,我们对网红的要求就仅仅是维持“真实性” 吗?或者我们应该问的是 “网红真的是一个值得被鼓励的工作吗?” ◢不必神化或纵容网红 正如前文所述,网红已是新兴媒体时代的娱乐工作者,影响力不容小觑。我们难以要求网红去肩负什么社会责任,毕竟,这并不是他们的KPI,更别提许多网红压根儿没有想过要肩负。他们只是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变现自己的流量,金主给钱业配,他们好话说尽;金主给钱要求站台,他们就兴高采烈地排队拍照,然后引领自己的粉丝去购买金主爸爸的产品或服务。事情搞砸的话,大不了说自己也是受害者;当金主给钱打广告,即使是容易让人沉迷的赌博,还是愿意为对方献上自己的膝盖,美其名是“为了生活”。 如果说网红和传统媒体的艺人明星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后者还是比较克制的,因为他们有一个成熟的行业,相对完善的专业和伦理观,不会容许太多过火的事情发生,闹出丑闻的艺人明星要再次拿到工作也不是这么容易。这就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环境,让其可以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接轨。 网红世界则像到处都是西部牛仔的野生环境,每天都有人倒下,每天都有人崛起。唯独不变的就是所有的流量都可以商议,道德底线皆可售。毕竟,要是能够在现实生活里找到立足之处,谁还要当网红? 因此,我们不要去神化和纵容网红,更不要因为对方有多少粉丝数量就觉得很了不起,可以为所欲为。不要忘记曾经有位本地网红为了曝光率而散播自己在森林里走失的假消息,最后说是愚人节节目,浪费了一堆人力物力。 ◢人的问题? 之前看到一名中国网红采访一名歌手,由于这名歌手已经出道十余年且有一定知名度了,于是这位网红问道:“有许多网红都希望(借助网络力量)进入到娱乐圈或者演艺圈,但是在他/她的知名度可能还只有明星的十分之一时就已经驾驭不住了,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这些网红们?”结果该歌手第一反应竟然是:“这个……我总不能说是(他们)活该吧?” 我想这位歌手真的是一语道破天机。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7年前
7年前
7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