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日报95报庆特刊

  2020年,拉丝达登上RTM华语新闻主播台,几乎“轰 动”一时。眼前这位戴着头巾的巫裔女子,张嘴即是一 口流利与标准的中文。2014年从国语新闻转至华语新闻 组,如今已有10年经验,报刊与新闻如何影响她踏入媒体 行业?《星洲日报》在她学习中文的旅途中何以存在,又 如何伴随读者走过那一段没有手机与互联网的年代? 7岁学中文,阅报认生字 小时候,在家里客厅桌上,拉丝达很常会看 到摆放着好几份不同报馆的中文报刊。这番景象, 在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家庭都难以看见,更何况是 巫裔家庭? “父母都不会中文,有时他们会挺焦虑的, 觉得没办法指导我们的课业,就会主动买中文报放 在家。”拉丝达说。 一年级开始学习中文,身边触手可及的就是 报纸。翻开薄薄的纸页,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的汉字 映入她眼中,第一感觉不是害怕,而是新奇。就如 选择读华小与独中一般,只要是她感兴趣的,就会 用尽全力争取。当她把意愿告诉父母,他们先是担 心,但从不吝啬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 新闻,对一个7岁、刚学习认字的孩子来说, 生涩且深奥。“在学校,老师要我们读报纸,从 文章中找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接着查字 典。”从浅至深,通过报章指认生字的方式,她逐 渐掌握更多汉字的写法与意思。 报纸成中文课辅助教材 在那个年代,中文报纸是华文课的辅助教 材,乃课堂上必备的材料。有人每天一份,条件较 不允许的学生则是数人共享——“可能老师教的内 容比较基本,如果你有报纸,可以看到不同文章的 处理,以及语文运用的方式。” 好比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各有其法,“写作文要高分,就得加生字、成语、比喻等修辞 手法,通过阅读报纸,就能收获更多不同造句的样 式。” 拉丝达说,从前报纸是重要的参考工具。 当然,物尽其用,除了学生自主学习,老师 亦会从报刊中挑选文章让学生学习短文理解。几乎 每位学生人手一份报纸,增进时事与见闻之余,报 刊上的每一部份似乎都有其用处。 网媒纸媒下标方式大不同 当一名新闻主播,自然每日离不开新闻。从 小养成阅报习惯,只是从翻开报纸转换至点开手机 网页;阅报方式随着时代改变,但变得更多的是什 么? 在她看来,网媒的威力就在于,一个事件能 在极短的时间内“go viral”。“Viral”原意是病 毒,放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是“迅速流通蹿红的”, 或许也是一种病态式的传播。 从前节奏慢,人们在咖啡店翻开报纸看新 闻,交换看法针砭时弊;但现在互联网之上,人人 都可以是传播者——“你无法想像流蹿的威力,更 是没办法控制。”为了点击率与流量,各家媒体使 出浑身解数,在标题下功夫,就为了吸引读者点 开。“也许点开后,你会发现图文不符,甚至有些 不择手段。” 然而,纸媒与网媒的不同之处于她而言,还 在于标题的写法。纸媒报刊编辑下标,往往较为正 规,若想让孩子学习较为规范的语言,她鼓励家长 始终以报纸为准。 低成本娱乐来源 在手机与电视仍未普及的年代,报纸可说是大众 的娱乐。接触外面的世界,除了听收音机,阅报或许 即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她说,小时候的自己会把一份 报纸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读完。 来到现在,订购报纸的人即使一页页翻开,或许 也只会看颜色显眼的大标题。但从前,在拉丝达学习 中文的岁月中,每个栏目都有不同功能。除了学习单 字、造句、文章理解,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剪报。翻开 娱乐新闻,看到自己迷恋的偶像照片,一张张如数家 珍剪下贴在练习簿,不也是许多读者的共同回忆? 她说,除了时事新闻,读者也可以从中找到个人 所需的资讯——一些较有“人味”,或是人文色彩更 浓厚的文章,亦能为日常生活增色。 传播正面新闻 报纸在她的成长岁月,与学习中文息息相 关。 上小学之前,母亲为她报了钢琴班,班里 有许多华裔学生,为了想结识新朋友,她主动 和父母说要报读华小。当时的她在玻璃市,一 个华裔人口为极少数的州属,开启了她学习中 文的旅程。 父亲当兵,举家搬迁于她是常态;也因中 文课的缘故,从一年级至高三,就辗转去了6 所学校。即使父母生活在传统马来社群,但他 们也深知中文提供了多一门语言优势,因此拉 丝达的两位妹妹也在国民型中学求学。 正是这些学习经历,让今天的拉丝达能够 以中文播报新闻。然而,播报新闻背后,必须 经历采访、制作、撰稿等;这些过程中最大的 收获即是帮助人。 采访,总能给她许多激励。她笑说:“当 我们做不到一件事,会坐在公司埋怨老板,一 直找许多理由。不过当我走出去采访,去看看 这些受访者,听他们说话,就会觉得很多阻碍 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做新闻,让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情。一 个议题,在各家、各语言报刊会有不同说法, 但如果用新闻的触觉以及眼睛去深入了解,或 许就会发现,风气并不是那么负面,“虽然很 多时候负面新闻点击率较高,但我喜欢把比较 正面的事件带出来。如果受到关注,就会非常 有成就感。”这即是她坚持成为一名新闻工作 者的意义。          
2星期前
企业领袖如99Speedmart创办人李良华,即使工作再繁忙,依然坚持每天阅 读报纸,而且每页都会翻看,甚至广告也不错过,尤其会留意房地产广告。他时 常看了报纸后对他公司的人说:“这里有店要出租,去看看是不是适合99。” 看报纸未必能改变一个人的 命运,但确实能够开阔一 个人的眼界。99Speedmart创办人李 良华从经营一个小档口,一步步发展 成现在的商业王国,当中的经营之道 乃至人生智慧,有一部份就是来自报 纸所给予的养分。 1954年出生的他,自幼不良于 行,小学毕业后就在家自学,从14岁 开始喜欢看报纸。当时他家里订的是 《新明日报》,大人喜欢看金庸武侠 小说和〈梦湘姐姐〉这类内容,少年 的他就已经对国内外局势很感兴趣, 特别喜欢看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一 直到大概1990年,他们家改订当时复 刊不久的《星洲日报》,从此他一直 都是《星洲日报》的忠实读者。 他目前每天会有两份《星洲日 报》:公司办公室和家里各一份。此 外,他还是《星洲日报》电子报的订 户,如果出国就用手机看电子报,这 是为什幺他颇为自豪地说:“我看报 纸45年,没有间断过。” 像他这样一位大忙人,每天还是 会挪出一个多小时阅读报纸。他习惯 先从财经版开始翻阅,接着是副刊, 特别是体育版。之后他会翻阅地方版 《大都会》,他觉得地方新闻很重 要,“因为在你身边发生的事你总要 知道。” 看完地方版之后,他会翻阅全国 版,而他翻阅全国版有个小习惯,就 是会从封面开始阅读,到了中间的言 论版就暂停。接着他会从封底开始往 前翻阅,把言论版留待最后阅读。只 可惜因为时间有限,他每天只能挑一 两篇评论文章阅读,若有时间则会读 大约5篇。 他没有固定的阅读时段,只要时 间允许,会先在车上阅读部份内容, 等到了公司继续看,如果看不完回家 再看。他通常会在晚上七八点前把整 份报纸读完,总之不会留到第二天, “因为第二天有第二天的新闻。” 决定方向资讯很重要 他阅读报纸很仔细,所有标题 基本上都会看一遍,若觉得标题有趣 就会继续看下去。他说:“我连广告 都看,比如哪里要卖地,哪里要卖屋 子。我时常跟我的人讲:‘这里有店 要出租,去看看是不是适合99。’” 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民 众只能靠报纸、电视和收音机吸取资 讯,包括他也是如此。阅读报纸对他 领导企业有没有帮助?他说当然有, 比如从阅读《星洲日报》,他可以了 解政府颁布了哪些新政策,特别是那 些跟人力、证照和零售有关的法规及 措施,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深远影 响,他身为企业领导人,不能对这些 资讯一无所知。 “资讯很重要,让你知道怎样去 决定未来的方向。”他说:“比如讲 商业,你要知道用什幺战略、什幺策 略;比如讲人生,你要知道怎样去活 得更有意义,(这)全部都是跟资讯 有关系。” 他选择《星洲日报》,因为觉得 《星洲日报》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 是比较务实的大报,不像有的报纸比较偏重社会新闻或财经新闻。他说:“你 知道我不方便出门,所以有时候我觉得透 过《星洲》可以知道很多事,很多东西都 有报道。” 在以前还有晚报的年代,每当发生 大事件,他都会看了早报看晚报,看了晚 报等早报,“我觉得你看一份《星洲》就 等于看了世界。” 除了时事新闻,他也会看软性内 容,比如〈医势力〉和〈活力副刊〉。他 说,像〈医势力〉就解答了一些大家平时 会遇到,但并不知道怎么一回事的疑问,而且这些疑问都是由专业医生解答,内容 更具说服力。而〈活力副刊〉尤其〈快乐 星期天〉也很精彩,他特别喜欢专栏作者 李系德那些追忆旧时光的文章,觉得很有 共鸣。他认为,这些内容可能对年轻读者 来说是老一辈的陈年往事,跟他们没有太 大关系,但《星洲日报》未有因此放弃做 这一类的内容,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报纸给予的不仅仅是资讯 虽然现在的资讯管道越来越多元, 但他认为中文报纸始终有着重要地位,这 是因为尽管多数华裔孩子就读华小,可是 一旦升上中学和大学,他们接触中文的 机会便会越来越少。如果家里有一份中文 报,这些孩子日常还是可以维持阅读中文 内容的习惯,不至于跟中文渐行渐远,这 也是为什幺他鼓励子女要看中文报。 回首他从14岁开始喜欢阅读报纸, 到现在这个习惯已经维持了超过40年,他 觉得报纸给予他的不仅仅是资讯与知识, 其实还形塑了部份的他。 “你说看报纸有没有帮助到我领导 这个企业?我觉得当然有,因为我读了45 年报纸,说实在一定受它影响。”不仅如 此,“很多时候报纸给我的知识资讯,一 定影响我的人生观、我的价值观甚至我的 (处世)方式。” 他说,《星洲日报》今年欢庆95周 年,95年等于见证了一个时代乃至一个世 纪,肯定为国家和时代留下许许多多的珍 贵记录。他明白以现在的媒体环境,传统 媒体经营不易,但他相信传统媒体不会被 淘汰,因为在这个讯息泛滥和充斥假新闻 的时代,“你总要有一个你觉得比较可以 信赖的新闻(来源)。”
3星期前
创刊95年,星洲日报已经从 一家传统报业,发展成为 结合媒体事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机 构,不只发挥媒体的传统角色,亦积 极推动社会公益活动,从慈善、教育 到促进华社互动的工作,覆盖面广, 充份贯彻“立足诚信,情义相随”的 办报理念。 为协助提升社会教育水平,我 们成立了星洲日报教育基金、星洲日 报读者助学计划及星洲日报台湾教育 基金,与国内外大学配合,提供全免 文凭、学位课程,为需要财务援助的 学生圆升学梦。 星洲日报教育基金 本著“教育领航、成人成才” 为宗旨,关怀清寒与弱势群体及协助 提升社会教育水平,星洲日报于2003 年成立“星洲日报教育基金”,通过 国内参与大学和学院所承诺的奖学 金,20年来已协助1645名受惠学生接 受高等教育,毕业后他们也能够施展 技能和才华,为社区和国家贡献,实 现梦想和改善家境。 星洲日报读者助学计划 成立于2015年,是“星洲日报 教育基金”的延伸,给予“星洲日报 教育基金”的落选者第二次遴选机 会,从而让学术成绩只属中等的清寒 子弟也得以继续升学,用教育改变自 己的命运。9年来,共录取460名受惠 学生,当中376名已完成资助,发放 的助学金总额已超过1332万令吉。 星洲日报台湾高等教育奖学金 为有意前往台湾深造的优秀学子实现 升学梦想,星洲日报在马来西亚台湾教育文 化协会的协调下,于2018年成立“星洲日报 台湾高等教育奖学金”。5年来,通过参与 台湾优质大学所承诺的奖学金,已协助117 名受惠学生负笈台湾深造。通过这一海外奖 学金项目,星洲日报与台湾高等学府在教育 领域的合作已经构建起一道坚固的桥梁。
3星期前
阅报,到底有甚么好处?对时下的年轻新生代而 言,阅读报纸不再是每日的习惯,反而“机不离手”才 是常态。不阅报到底会怎样?社交平台上“新闻”的推 送,到底能不能取代报纸上的新闻?从年轻读者的视 角,可以让你知道,生活在多种不同媒体平台的时代 里,阅报后的生活到底有甚么不一样? 《星洲日报》年轻读者│吴旋嫣: 读报,让我与同龄人思维不一样 受访时就读坤成中学、年仅16岁的吴旋嫣,打从小时有记忆起,家里都 会买上一份报纸,那时候家里的忠实“阅报户”是爷爷。“小时候在 爷爷身边长大,看他在阅报,7、8岁时的我就会随意的从中抽一张来看,间接培 养了阅报的习惯。小学时看《知识报》、《3M报》,至于阅读《星洲日报》则 是在上中学之后才开始的。” 询及阅报让她与同龄人的差别?她浅浅的笑说,“朋友们都好奇,我怎么懂 得这么多?” 促进深入思考作文变简单了 中学生爱看的报章内容到底是甚么?大多数年轻人爱看的,该是关注艺人动 向的娱乐版吧?吴旋嫣腼腆的笑言,她关注的报章内容和其他同龄人可能有点不 一样,偏向于政治内容,这点倒是真的让人有点意外。“小时候,我妈妈灌输给 我的观念就是不可以‘政治冷淡’,她觉得作为马来西亚公民一定要关注时事新 闻,所以在翻阅报章时看到这类新闻都会想去瞭解一下。” “我觉得看报纸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把在阅报时看 过的内容写进去。上学时早晨都会有10分钟的晨读时段,如果带课外读物,会增 加书包的负担而太重。所以我都会带一份报纸在晨读时间里阅读,不过那会是家 人在前一天已看过的‘过期’报纸。” 有了阅报习惯之后,吴旋嫣自觉最明显的提升是让她觉得写作文这件事变得 简单了,“因为透过阅报可以看到专业的写作手法,尤其在写议论文、说明文时 就可以把新闻的知识点加入其中。另外,在思维上也不再局限于自己个人的角度 来看事情。有时候也会和妈妈讨论新闻及一些社会课题,探索政治人物为甚么做 相关的发言、国会时他们如何沟通,都有助促进深入思考。” 过去家中都是由派报员将每日报纸送上门,目前虽已开始转订电子报,但有 时候还是会到便利店里购买纸本。原以为“机不离手”的年轻人,应该会更喜欢 电子报,可是吴旋嫣却说,“虽然目前阅读电子报的时间更长一点,在外时要摊 开一份报纸阅读也有一点麻烦,尤其是户外遇上一阵大风刮来就会很狼狈。可是 如果环境充许,会更偏向于纸本,因为长时间从荧幕里看新闻,眼睛会觉得很吃 力。过去甚至会限定自己每天至少要拨出半小时来阅报,但是现在的课业实在太 繁忙了,加上近期考试,所以会留到睡前小读,看完便睡。” 吴旋嫣补充,如果一天里真的忙到没时间阅报,她之后一有空闲时间,就会 把之前该看的报纸内容都“补上”!这到底是甚么原因?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回 应了她母亲之前灌输给她的观念:不要和这个社会脱节。“所以,我会很固定的 阅报、定时更新,以保持自己和这个社会的联系。” 除政治新闻,如今也会看较为轻松的娱乐新闻,因为自己也是运动员,也会 关注大马体坛的体育新闻,还有每逢星期三〈大都会〉封底【学海】里全马各地 学记的报道,看看其他学校的校园发生了甚么事。 认清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通过阅报关注美国总统选举、缅甸政变,同时关心社会动态,从不同的社 会事件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没有阅报,所以对时事 也不瞭解,更不知道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缺少认知、出现断层的情况,这并 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有时和父母出门和他们的朋友聚会,也可以听懂大人们交谈 的内容,和他们有共同话题。同龄人甚至有时会好奇我懂的怎么这么多,我会说 ‘只要你有看报纸就会知道了’。” 小时的观念里觉得这个世界现在已经没有战争,处于和平的幸福时代,但是 早前俄乌战争的新闻占据了好长时期的版面,让她觉得这个世界似乎没有想像中 的那么安全。加上之前有台湾留学的大马女生在当地被随机杀害的新闻,也让她 印象深刻。 “看到这起新闻,顿时觉得自己的世界观崩塌,为甚么会有这么奇怪的 人,可以毫无目的杀人?更让我意识到这社会其实不是很安全。平时放学回家我 会乘搭捷运,车厢里有时也可能会出现奇怪的人,偷拍狂又或是有奇怪举止的乘 客,这时我会拉上看手机的朋友离开那节车厢。阅报后让我在遇上这种情况时, 会在心里保持冷静、不心慌、不招惹对方,并且尽可能远离、保护好自己。”也 让她提高安全意识,“尽可能不走偏僻无人的小巷、会和多几个朋友结伴同行, 避免夜间独行,还有外出走路时不要看走机、不戴耳机,时时观察周遭环境情 况、保持警惕,提前在危险到来之前做好准备。” 也许会有人质疑,年少就阅报,更早的认识这个世界,是否会有负面的情 绪?“初时妈妈坚持让我阅报时,我也曾想过:我过得好好的为甚么让我看这 些?可是阅报后觉得多点阅读就会有多点认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新闻是让 我们知道事件已发生,让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并且提高惊愓,透过阅读报纸认清 这个世界,不要让自己活在一个梦里面,也是一件好事。” 《星洲日报》年轻读者│马智涵: 家中没订报, 坚持每周到便利商店买报纸 同样16岁的马智涵在学校提供阅读素材、鼓励阅謮 的计划下,自小学起便培养了阅读的习惯,最初 的阅读体验也是从《知识报》、《3M报》开始。 目前就读蒲种乌达玛国中一校的马智涵从最初不怎么 爱阅读,只偏爱看漫画开始,到后来因为家人是《星洲日 报》订户,也有买报纸的习惯,耳濡目染之下进而也开始 阅读报章。“家人们在看完报纸后,会将旧报纸放在餐桌 上用作垫子。我坐在餐桌上,在进餐时便开始留意并阅读这些‘过期’报纸上的内容,渐渐对阅报有了兴趣。” 从原本“随性”的阅报,到后来因为想成为《学海》 的学记,为了能通过面试,便在那个时期固定阅报,成为 学记之后也保留了阅报的习惯。过去家中固定订报,可是 如今他倒是成了家中唯一有阅报习惯的人了,由于剪报的 需要,也会自己到便利店去买报纸。 “想成为学记的初衷,就是想提升自己,阅报也有助 于提升个人写作的方式。每个星期三,〈大都会〉封底会 有(图:星洲日报)学海(图:法新社)的内容,自从加入学记之后,就会固定的订报 纸,看同一期的学记写的内容,会看得很详细。我比较喜 欢年轻人都爱的内容如娱乐,另有较为贴近生活、多数报 道和民生课题有关的大都会,也喜欢副刊。” 由于他喜欢的内容大多没有时效问题,所以就没有给 自己设下每日固定阅报时段。只要日常生活里有碎片的时 间,都会把报纸取出来读一下。 像课外读物般阅读 马智涵的阅报方式,还真有别于一般人的阅报习惯, 感觉不是把报纸视作每日的精神粮食,更像是日常的补 品,把报纸视作课外读物般阅读,只是阅读报章内容与初 时相比,更加广泛及多元,进而增加个人知识储备量。 带一份报纸出门要摊开来阅读,对马智涵而言有点 “麻烦”,一般都会登入社交平台看《星洲日报》的新 闻。“用手机来看即时新闻真的很方便,可是有时候看了 网上社交平台那类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之后,会去看报章 里完整、正式而真实的报道。” 阅读报章新闻的过程中,他还会将一些自己没看过、 不认识的生词,用小本子记录下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遇 上需要写作文、考试时再重温,看看能不能加以运用。更 坦􀗕因为有了阅报的习惯,让他提升了写作能力,同时更 加瞭解整个社会发展。 马智涵表示,有了阅读《星洲日报》的习惯,让他 和别人常有共同的话题,也开始关注时事,更加细心观察 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会加以思考。阅读了灾难事件的新闻 后,会提前在心里复习,如果有朝一日遇上该如何面对、 避开危害、预防生命受到威胁。
3星期前
3星期前
报纸虽然只有一天的寿 命,有心的人却能够赋予 它更长久的意义,让报纸 资讯成为生命的养分,打 开眼界的媒介。 对马来西亚安溪会馆 联合会总会长陈康益而 言,报纸就是这样的一种 存在。他认为,报纸是大 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人民 的喉舌,于大众而言,报 纸更是瞭解时事的方式之 一。因此,他每天都会花 几个小时阅报,看到好的 报道或资讯,就会把报纸 留起来、剪报收藏,阅报 是他生活的重要习惯。 他是一位忠实且用心看报的读者,以阅报开启每天的生活,从社论开 始,一直至消化完整份报纸。 不但用眼看,也用心收藏,只要是觉得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报道,他都会 把报纸留起,之后剪报归类,方便以后需要相关资讯时可以翻找出来,所以 家中书房一个个储物箱装的都是他多年来的剪报,数十年如一日。 获取资讯的来源 陈康益回想,小时候家里便有阅报的习惯,本身也就很顺其自然的有了 这个习惯,“当时没有网络,报纸是获取世界消息的唯一管道,所以看报纸 成为我与世界接轨的媒介!” “后来慢慢发现,有时和同学朋友聊天,可以将报纸上的新闻带入谈 话中。”直到升上了中学,加入学校社团,偶尔也参与演讲,这让他更加意 识到新闻的重要。“我希望演讲是具有实际的内容,而不是一些无聊的谈 话。” 慢慢地,陈康益也开始热衷于撰写文章,尤其是涉及历史和文学方面的 内容。他说,在接触报纸多年后,比较喜欢看社论,能从中知道评论员和编 辑对于时事的看法,也能借此丰富本身的知识库。 陈康益形容,大马的华社、中文媒体是息息相关的,彼此建立了坚如磐 石的关系,甚至是命运共同体,中文报章需要华社的支持,华社需要中文报 章来传达华社的心声与推广各种活动,互相扶持与需要。 他认为,一份报纸的核心必须要有真、诚、信,缺了这三个信念就一切 荡然无存,哪怕报道有时会失误,之后可以纠正,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真话。 他表示,《星洲日报》是我们能信赖的报纸,犹如华社永远不会熄灭的 明灯,当中社论就是反映一份报纸立场的页面,通过社论告诉群众什幺是真 相,撰写的人诚实以告,进而让读者建立信任感,把办报的三个信念都涵盖 在内。 当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多篇社论文章是关于“做大马华人不容易”, 文里道尽大马华人的甜酸苦辣,五味杂陈;还有就是“华人不能做首相”、 “向东学习”等,文里行间的意义令人深思,也可引领华社走向正确方向。 收藏剪报,为过往存档 虽然从小就开始培养阅报的习惯,但陈康益是在二十多岁踏入社会工作 后,才开始收集报纸,此后就未曾中断。 毕业于梹城韩江中学的陈康益,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从事木材贸易。 尽管工作繁重,但看报纸却让他开拓视野,精神更加富足,收集剪报的兴趣 也越来越浓,以至于成了爱好。 他说,在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除了通过电视台和电台,就只能通过报 纸看新闻了。“当时电视台和电台的新闻资讯,听了就过了,无法储存,但 报纸不一样。” 陈康益说,为了可以将特定的新闻保留下来,想到既然有定时阅报的习 惯,那么何不花多一些时间,将有兴趣的新闻报道收集起来。 “当然,这些收集的新闻报道,都是经详细阅读的,一把尺和一支笔, 是收集这些报纸的必备工具。” 每天吃过早餐后,就是陈康益的阅报时间。他会先把要看的文章标题 以及内容重点圈起来,觉得有收藏价值的就收起来,週末时再整理分类为政 治、文教、农业、教育及旅遊,单单这个步骤就花上两三个小时。 “每隔两三年,我就会淘汰一些已经阅读过的旧报纸,即使是淘汰这个 过程也要很用心,这个习惯已经维持了几十年!” 虽然这个年代,网络新闻越来越盛行,手机和电脑也能更快的将新闻报 道存储下来,但这并没削弱陈康益在过去四十多年来收集剪报的习惯。对他 而言,报纸上的报道或文章,皆是记者与作者用心呈献的作品。 “甚至有些报道是出自专业人士分享的珍贵资料,若是看了就将报纸扔 掉,总感觉是在辜负这些人的心血。” 读报获得商业灵感 他直言,自己没有上过大学,都是靠自修吸取知识,报纸就是其中 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给了他很多资讯与新概念,通过阅读报章充实自 己,作为自己的养分。 涉足种植、产业投资及酒店业的陈康益,对报章上各种农业资讯尤 其关注,几乎所有关乎农业的知识都是来自《星洲日报》,更因为阅读 了一篇报道,给了他一个商业灵感,开启他后来15年的商机。 他说:“某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农业集散中心的报道,觉得 这个概念很不错,于是就通过记者找到受访者,跟他瞭解有关集散中心 计划。之后我还去考察外国的农产品集散中心,花了十多年时间构思, 终于实现在霹雳打巴设立大马农业集散中心,也是东协农业产品物流中 心,总投资额70亿令吉,已经取得15年经营执照。” “所以报纸除了是很重要的资讯来源,也可以作为投资的指引。” 他表示,《星洲日报》走过95年,是值得赞扬的,但不能止步于 此,必须在坚持初心之下与世界同步迈进,与华社携手合作,肩负时代 的任务,这是《星洲日报》与华社彼此的共同历史使命。 “一份报纸走到95岁会否就此没落?我觉得不可能,反而会继续茁 壮,因为社会需要它,即使有各种形态的媒体出现,但《星洲日报》还 是有其价值,因为你们把办报精神都反映给社会看到。” 报纸内容翔实较可信 陈康益认为,虽然如今从网上获取资讯快捷方便,但这些资讯无法 尽信,因此他对于社媒发布的新闻还是有所保留,不会轻易转发分享, 因为当中不乏误导读者的标题。反之国内传统报章刊登的资讯都是经过 审查,确有其事才会刊登,速度上虽然不及社媒,但他还是对报纸呈现 的新闻报道有信心,因为内容较为详细和全面,讯息与准确度也是可信 的,不会乱写。 “如果说要给纸媒与电子媒体打分的话,两种不同的媒体,作业方 式不同,各有特色。虽然电子媒体比纸媒载体快,但不能单靠一方讯息 作准,纸媒还是有其存在的需要。” 他认为,稳步是在大马办报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如今在处 理王室、种族及宗教课题上需要更加谨慎。“这是过去没有发生过的, 把种族与宗教课题绑在一起是大马人民的悲哀。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每天 都风平浪静,因此办报者必须要有更敏锐的眼光,比政客看得更远、更 快。” 他希望《星洲日报》在迎接新时代来临时,能够做好准备,跟随时 势发展提供更多正确资讯,与更多人、国家对话,慢慢地把正确理念灌 输给受众群,继续发挥媒体的功能。
3星期前
“情义95,我们一起守护”。那是什幺样的情义? 又守护什幺呢?郭清江说,守护与华社的关系,守护 社会的价值观,守护“正派办报”的理念。而所谓情 义,大概是一路相伴成长,互相扶持的一种关系。 《星洲日报》创刊95年,伴随多少代人 成长。读者一句“我们从小看星洲长 大的”,足以让郭清江深深感动。身为世华媒体 (马)集团总编辑兼星洲日报总编辑,有什幺比 读者爱看报纸,不离报纸来得庆幸? 说来,他不也是这95年来其中一位“从小 看星洲长大”的读者。在那个没有电视、手机、 网络的年代,报纸就是他的娱乐、资讯与知识来 源。他的人生轨迹和报纸紧密连结。要不是中六 那年在报章看到韩江新闻专修班的招生新闻,可 能就不会成为记者了。 去年正夯的港剧《新闻女王》在业界人士看 来有些夸张,但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相信记者始 终极富正义,任何危急现场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殊不知,戏剧般的新闻现场,早在郭清江的新人 时期就曾上演。当时他在《新明日报》工作,接 到采访任务,有人在湖边企图轻生。初出茅庐的 他抵达现场,并不急着采访报导,而是和当事人 聊天,终于劝阻对方。 “我的新闻其实写到平淡无奇,但我的主任 把标题改到大大个‘本报记者飞车救人!’”郭 清江回忆道,“那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体会到 原来记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感受到了媒体的 力量!” 媒体的力量来自内容 “媒体是有力量的。”这是媒体工作者必须 时时警惕的一句话。郭清江认为,无论时代如何 改变,不论是纸质媒体或新媒体平台,媒体的力 量都来自内容的高度和温度。媒体也有生命力, 来自它的公信力、对社会的承诺,也取决于是否 能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 华团、华商、华文教育和华文报一直是马 来西亚华社的四大支柱。郭清江强调,《星洲日 报》必须认清社会赋予的责任,为华社乃至整个 国家的未来发声。而这一种责任必须由一代代媒 体工作者传承与守护,“媒体如果连这些功能都 没有了,我们就什幺价值都没有了。” 2016年郭清江接任《星洲日报》总编辑后, 先后推出各种专版,力求拉近与读者、社会的关 系,增强读者的黏度。 曾有不少读者向他反映,每天从报纸接收到 很多负能量的新闻。和现在网络抢流量的现象类 似,有一阵子本地媒体用耸动的评论或照片吸引 读者。过去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大众媒体像 单向传声,给予什幺,受众都接收。时代变了, 读者、社会不再被动接收,对媒体是有期望的。 于是,《星洲日报》原本第二版触目惊心的社会 新闻,郭清江决定改为〈暖势力〉专版,报导暖 心的好人好事新闻。除了报导社会上的善心美 事,也期许无形中启发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 进入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习惯大小病痛 都上网找答案,但资讯海中真假消息难辨,还可 能招致利益受损。《星洲日报》珍惜长年累积的 影响力,登高一呼召集各方医生成为〈医识力〉 专版的医药顾问,提供读者正确的医疗资讯。 “我们是带着服务读者的心态去经营这个版,而 且坚持每一天。” 扩张媒体的影响力 另外,透过〈我们〉专版报导这片土地上 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加强华社对其他族群的认 识,培养认同感。然而在网络世界,很多网民特 别针对异族留言,会让人怀疑这个世界到底变成 什么样子。郭清江强调,在如此撕裂的社会,媒 体有必要做些什么! 于是除了〈我们〉,《星洲日报》发起跨媒 体行动,联合英文报章《星报》(The Star)、 马来报章《阳光日报》(Sinar Harian)、马来 电视台Astro Awani和淡米尔文报章《Malaysia Nanban》一起报导和关注同一课题。 多年来,各源流读者阅读各自语言的报章媒 体,导致各族的新闻接收是单方面的。透过跨媒 体行动,同一个课题,各语言媒体从各自读者族 群的角度出发,相互讨论重点,再把报导相互交 换和翻译,于同一天 刊登。如此一来,各 族群都可以关注到彼 此的想法与角度,所 报导的事件议题也可 以透过跨媒体平台, 扩张影响力。 《星洲日报》 95岁,但一点都不 老,设有鼓励年轻人 创业的专版〈后生可 为〉。“现在很多年 轻人不要打工,喜欢 创业。”郭清江说, 但创业未必成功,透 过报导创业青年的失 败和成功的经历,能 鼓励及启发其他年轻 人。虽然有的年轻受访者没有订购报章,但当报 导刊登后,他们接到很多亲戚朋友恭贺上报的电 话。这股热情,让他们感受到不同于网络的媒体 影响力。 网络世界很快,很多人认为报章新闻慢, 过一天就过时了。可是有些议题有待发酵,有些 议题不断重演,需要累积、重整、分析。郭清江指出,在〈星期天头条〉专版,记者以调查式专 题报导深入各种时下课题,像是揭发诈骗集团手 法。看报纸不只是在看日常新闻,也深入瞭解和 紧跟不断变化的议题。 还有人看报纸吗? 在网络时代,报章媒体最常被质疑的是“现 在还有人看报纸吗?”诚如前述郭清江的分享, 《星洲日报》一路以来陪伴很多读者成长,包括 他自己都是从小读《星洲日报》长大的。但他不 否认,当读者买不到报纸的时候,久而久之就会 变成习惯,不买不看。 郭清江拿网购比喻,物流做不好,东西就卖 不出去。“报纸也是一样的,再好的内容,如果 无法把最后一哩路􀙙发行做好,照样没有办法把 我们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要看报纸,而是他们买 不到报纸。我们是不是在发行方面,有做到读者 的期望?”郭清江举例,很多报贩停业,或者去 世后孩子没有接手,再来就是找不到派报员,以 及为了控制退报,卖报地点减少了等。有关报纸 发行的问题,是接下来《星洲日报》馆方要去解 决的。 与星洲日报一起成长 郭清江是一代阅读星洲、进入星洲,最后还 领导星洲的星洲人。“真的是一起成长!”他以 前爱看体育新闻,那些精彩报导出自前辈记者之 手,后来有幸和他们成为 同事。 《星洲日报》的情 义、社会责任何尝不是这 样,从一代又一代的记 者、编辑往下传承。身为 领航的前辈,郭清江在日 常的分稿会议,总让每位 同事都有机会充份表达对 任何课题的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大 家其实就在互相学习。” 他自认,就算是总编辑的决定也未必是对的,他 会根据同事的想法综合思考,再做决定。 若有任何重大事件,他更不会第一时间出 声。“我就是希望让其他同事不断发表意见,我 到最后才出声。”他相信,同事都参与讨论,发 表意见,才能一起成长。 “正派办报”是郭清江立定的编务方针,也 是他想传承给接班人的四字真言,以此引领《星 洲日报》继续朝这条路前行。进入网络时代,确 实有许多媒体盲目追求流量,用腥膻色的文字、 照片或影像吸引读者眼球。郭清江相信,优秀的 内容始终才是一家媒体的品牌与公信力。
3星期前
随着网络发达,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聚集的虚拟场 所,从报纸上获取信息不再是唯一途径。这意味着, 生在数字时代,如何留住读者成了所有媒体的挑战。 从1929年创刊至今,《星洲日报》走过英国殖 民地时代、抗日时期、独立运动至马来西亚 成立。在这95年期间,《星洲日报》历经两次停刊。第 一次是日本入侵马来半岛;第二次是1987年因“茅草行 动”遭马来西亚政府援引出版和印刷法令吊销出版准 证。而停刊5个月11天后,在诸多高层努力下,《星洲日 报》终于在1988年4月8日复刊。 世华媒体执行董事兼集团行政总裁张裘昌表示,即 便《星洲日报》复刊后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但凭着一股 士气,“短短几年,星洲就从第二的位置,超越本地其 他报章,在销售榜上位居榜首,在各方面都获得非常好 的成绩,同时不断扩大业务。” 1992年,丹斯里张晓卿爵士进一步收购《光明日 报》;2004年10月,《星洲日报》连同《光明日报》组 成星洲媒体集团,并在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 市。2008年,《星洲日报》与本地三大报纸合併成世华 媒体。 读者“忠诚度”改变 张裘昌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获颁工商管 理学士(荣誉)学位。虽然读的是商科,但踏入社会后 他却投身出版业,1993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参与创办英 文报章《The National》。1997年,亚洲经历金融风暴, 无论是马来西亚、香港都受到严重影响。当时,张裘昌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到老闆的来电,要求他到香港协助 《明报》渡过难关。于是,1998年5月2日,他受世华媒 体委任为执行董事,开始在香港工作。这也让一直以来 以英文为母语的他,开始接触及学习中文。 谈起《星洲日报》一路以来的变化,及传统媒体在 转型上的挑战,张裘昌透露,“2012年开始,人们接受 讯息的方式慢慢改变,而星洲也是2013年才开始往网络 方向发展,开拓网络平台、手机App。”他感叹地说: “这前前后后十年变化很大,包括读者接收资讯的方 式。” 随着网络发达,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聚集的虚拟场 所,从报纸上获取信息不再是唯一途径。这意味着,生 在数字时代的一代人,渐渐地没有阅读报纸的习惯。 即便有的人持续十几年还在看报纸,但如果有突发的即时新闻,张裘昌表示:“读者无法即时从平面获 取资讯,他们透过电脑或手机的notification,收到最新 update的消息。”无法从报纸汲取最新消息的“资讯空 窗期”,数字媒体自然成了人们追求“快”的选择。 他说:“现在已经不再有只看报纸的读者,也没有 只看一个数字媒体平台的读者。虽然我们大力推广(阅 报),但人们接收资讯的方式多元,读报纸的年轻人越 来越少。” 那又该如何针对内容,区分纸媒和数字媒体?他 说:“一条大的新闻要不断更新,一天更新10至20次不 出奇。再加上,网络传播讯息速度快,人们第一时间就 从数字媒体获取最新的消息。因此,报纸製作的报道必 须比网络更深入,大众才会继续看(报纸)。” 内容要按照数字平台变化 随着资讯量庞大,现在如何留住读者成了所有媒体 的挑战。 “现在的资讯多到不得 了,不再像20、30年前,你给 读者什幺,他们就看什幺。反 而是:你不要给我要的,我就 放弃你。”瞭解读者所要是一 步,至于根据各社交媒体的特 性制定新闻,也是吸引读者重 要的步骤之一。 “年轻人不常用脸书, 倘若使用上传脸书的内容,又 是否符合Instagram或者X的用 户呢?”他反问后接着说: “所以数字内容不能单一,那 样无法达成传播的目的。若 是针对年长的网络读者,内容 可以是更接近报纸的写法, 但Instagram的内容就必须年轻 化。 如何内容年轻化?他以图片为例分享,“现在的人 都是从图读出故事,所以图多也要大。字数不要太多, 两三个字就抓住读者要的内容,最好是够吸睛。”传递 资讯的方式多元,惟张裘昌在受访的过程中强调,内容 才是王道,让人们自愿掏腰包订购数字新闻的要素。 好内容才是王道 “Good content(好的内容)是价值所在,为吸引读者购买或付费订阅,《星洲日报》不能只做‘人有我 有’的新闻。”他说。对于要吸引的年轻读者,有价值 的内容更重要,“因为他们会觉得看报纸是我爷爷那一 代的事,但如果内容是有价值的,年轻读者才会被吸 引,掏钱买好的内容。” 张裘昌认为英国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简称FT)是最佳的例子,即便该报的电子报以及实体报 的贩售价钱一致,仍有读者愿意买单。这其中的道理很 简单,他说:“FT的内容有价值,财经分析类报导很 强,报纸内90%的内容,其他媒体都没有。” 即便传统媒体被称为“夕阳行业”,但《星洲日 报》在这95年累积下来的庞大读者群,是最大的优势。 他说:“从前看报纸的人换了网络平台看新闻,所以我 们的读者群一直都没有掉,只是报纸的收益掉了。”此 外,他认为报纸、电视、电台等传播平台的界限也越 来越模糊,“我们要懂得和其他媒体合作,汲取他人的 长处,把内容放在不同平 台上,才能把资讯传播出 去。” 同时,张裘昌不讳言 称,网络时代的来临,媒 体数字化对广告收入影响严 重。随着经济低迷的周期愈 来愈长,媒体的格局也一直 转变。因此,他认为在网络 的世界,不能作过于长远的 工作计划,“因为世界转变 得太快,我们只能因应需要 及时势更改,所以媒体从业 者必须跟上全球的变化,随 时让自己处于竞争的位置, 否则未来将被AI(人工智能)取代。” 必须让中文媒体存活 即便媒体之路在未来困难重重,张裘昌认为都必须 努力让中文媒体存活下来,因为在马来西亚办中文报非 易事。 “泰国、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已被同 化,在马来西亚最高峰还有30%的华人,所以维护华社 利益以及保护中文资产都非常重要。” 此外,他表示做媒体一定要有灵魂,“人家要什 么就给什幺,就没有意义了。当一家媒体失去大众的信 任,就失去生存下来的条件。”
3星期前
  一沓报纸,捧在手心虽轻,但肩负着重如泰山 的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媒体依旧秉持独立、 公正、翔实报道的精神,通过文字图片,为民发 声、监督政府,探讨时事议题,引领新思潮。 “报纸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 世华媒体集团主席张聪的日常从翻 阅报纸开始,先关注我国政治现况,之后是周边国家发 展,留意各国领袖的最新政策方针和发言,掌握全球政 治局势动态。“你可以看到这些领袖怎样和其他国家互 动。这其实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决策时,可以给我一 些点子。” “有时发现这页不错,还会收藏起来。(记者:你 有固定剪报?)没有这么频密,但有时,有一些内容我 就想要把它留下来。” 虽说有电子报,然而她依旧喜欢翻阅报纸的感觉, 不会错漏任何一则新闻。她一脸微笑地说,通常是用手 机阅读电子报,由于屏幕较小,需要双指缩放,很容易 忽略了一些新闻。倘若翻开报纸,视觉就不会出现断 裂,会读到每一则新闻。 报纸能破除信息盲点 报纸一直是大众传播的媒介,过往祖辈是一份报纸 细读半天,视为精神粮食。然而,在泛娱乐时代,网络 太令人分心,报纸予年轻一辈而言,变成可有可无的产 品,宁可选择低头刷屏。 张聪则认为,报纸在这个资讯时代更显得重要,能 够呈现多面向和完整的新闻内容,同时也是储备知识的 入口,破除信息盲点。以新闻大事件为例,报纸会刊登 一页又一页的详细报道,梳理事件来龙去脉,整合多方 正反回应,带领读者解读这个新闻背景和经过。反观如 果浏览社交媒体,读者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善于搜 索和拼凑各种线索,才能看到整个事件全貌。 为什幺年轻人不爱阅报?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科技产 品,张聪点头认同,但也提出另一个看法,即父母亲有 没有尝试引导孩子培养阅报习惯?“父母尽量在日常生 活里面,试一试与孩子讨论报纸内容。”这不仅能增进 亲子关系,还能聆听孩子的想法,学会以不同面向去思 考和看待新闻事件。 资讯快餐vs新闻正餐 现在群众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已经变成汲取资讯的 主要管道,任由大数据演算法推送讯息,久而久之形成 “信息茧房”,只听到同温层声音,没有接收到多元观 点。 网络资讯犹如快餐,易于消化,可以成为茶余饭 后的谈资,但也因为过于零碎,往往只是浏览标题和略 读,没有花时间培养逻辑思维,去认真剖析一个议题。 相比之下,报纸像是让人有饱足感的正餐,内容严谨详 尽,针砭时弊,得以全面理解整个新闻事件。不过,最 好是“快餐”和“正餐”能够互相搭配,才能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然而,张聪却担心读者习惯被动式地接受 碎片信息,缺乏沉淀与消化,最后陷入价值判断误区。 不断防堵假新闻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4年1月份发布了“全球风险报 告”,称世界在未来会面对三大新兴风险,这些风险皆 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关。目前,全球短期内最严重的风 险就是错误讯息和虚假消息。 “所以我们要坚持媒体的公信力,这是最核心的价 值。”身为世华媒体集团掌舵人,张聪坦言,未来充满 了不可预知的变数,现阶段最大的挑战是假新闻泛滥, 人们逐渐无法辨别真假新闻。 有心人士凭着一段视频、一张伪造照片,就能够带 动舆论风向,赚取惊人流量,罔顾了事实真相。媒体此 时要疲于奔命地求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遏 止假新闻流传。不过,最怕人们顺手转发,反倒成了假 新闻的帮凶。“所以报纸有这个义务去教育民众,希望 有更多人能够保持清醒。” 勿盲目追求点击率 在今年2月份,张聪在星洲日报95周年庆推介礼上 说,媒体如果放弃天职,盲目追着流量跑,也许能称霸 一时,但当嚣闹归于寂静,当滔滔海水退潮,终究会看 到优质内容才是最后的赢家。她强调,始终是内容为 王,而非流量为王。 毋庸置疑,传统媒体肯定需要与时并进,从实体报 纸(线下)走进虚拟世界(线上),运用视频、图文帖 作为传播新闻的叙事方式。她称,传统媒体一直在探讨 各种新模式,希望能激起读者的兴趣阅读新闻。 如今,网络上每个人都在讲究 点击率,媒体亦是如此。但她问, 媒体在追求点击率时,有没有符合 自身的办报理念? 回想父亲(丹斯里张晓卿爵 士)当年办报的经历,她说,那个 时候的挑战很严峻,需要顾虑整 个政治氛围,确保报纸能够顺利发 行。现在,传统媒体需要应对各 种新型挑战,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冲 击。 她直言,媒体不能只停留在报 道,需要为读者带来附加价值,因为他们对媒体有更高 的期望了,希望媒体提供解决方案和各种分析,协助他 们消化和剖析新闻事件或国家政策。 内容与流量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最主要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网络平 台是让延伸新闻阅读的载体,以多元形式传播出去。每 一家报纸都有专属风格和读者群,主打不同的内容和定 位。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核心价值——维护报纸的公信 力和报格。 她举例,假设父母要鼓励孩子阅报,那么一定是需要确保这份报纸能对孩子带来裨益。“如果一份报纸没 有坚持立场,父母不安心给孩子看的话,那么就是变成 (这份报纸)没有底线了。”张聪再三强调,不要为了 点击率而典当了办报理念。 当各家媒体都有共识,在处理新闻时就知道要怎么 做,该突出什幺新闻,以及过滤哪一类新闻,读者就会 安心地看我们的报纸。“听到一个新闻时,读者会马上 有印象,咦,《星洲日报》是如何报道的。” 我们的专长是生产优质内容 固然,她亦知道许多新生代的父母已不看报纸,但 不能因为这样而变得消极,反而要坚守初衷,继续地做 好新闻、深度报道、研究调查,“我们就是生产优质内 容的好人选,这是我们的专长。” 为了迎合每个平台的观众群,媒体编辑需要设计不 同的呈现策略,把内容包装起来,再传播出去。“现在 科技不断进步,可能今天这样的呈现形式可行。但是过 了不久或几个月后,你又要构思新的模式。”正如大家 以前很有耐性地看完YouTube长视频,现在视频长达30 秒,可能会嫌很长。 她笑说,有时自己也会一心多用,无法全神专注在 看新闻视频,只能用听的形式,手上再看着其他纸本内 容。“这样可以知道比较多东西。” 这些年,全球刮起生成式人工智能风潮,尤其是能 随意创建文本的ChatGPT。有分析认为,这些新技术会冲 击新闻传播业。“ChatGPT是很方便,全看我们怎样应 用。”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记者需要很负责任地使用 这个工具。张聪说,ChatGPT能为记者提供采访灵感或检 视稿件是否有遗漏,从而提昇 写作品质。需注意的是,最后 的决策者是掌握在人类手中, 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 而不是全盘相信ChatGPT的资 料。 坚守办报初衷 即使挑战日增,纸媒依旧 拥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有 一定的发行量。在西方国家, 一些媒体公司认为纸本已经步 入黄昏,便转型製作电子报。 “刚开始是不错,后来发现读 者越来越少了。所以不是这么 容易,当你转型了,不意味读 者都会去支持电子报。” 她强调,要勇敢地面对时代转变,不要被环境的变 迁而冲昏头脑,以为纸媒不行了。“每一个地方,每一 个市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理智地去探讨,到底我们 处于什幺类型的环境,需要什幺(内容)。” “我们一定要坚持回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要确定我 们办报初衷,使自己不会在这个时代失去方向。”  
3星期前
4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