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智商

2月前
7月前
8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区突然出现了自来猫。有时候从后篱笆跳进我们家,再从前门出去,一声“喵”当作是一声问候。再不然就从前头进来,兜一圈后还是“喵”一声后,施施然的再从前面的篱笆门离开。 某天,屋外菜圃传来内人一声惊呼!这惊叫声直接打破了我们与猫和平共处的日子…… 今天一坨,明天两坨,后天休假;今天在菜圃,明天在香草叶旁,后天的明天在草地上;今天黄色,明天深绿色,后天的明天带黑色;今天条状,明天粒状,后天的明天带液体状。 内子从一开始的亲切和蔼,到态度一转成了足球少林里的包租婆。开始对它们不客气了。只要猫踪、猫声、猫影一出现就启动战斗模式!一见猫进入篱笆范围,立马驱逐它们。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把猫搞得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唯有没命的逃! 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的驱逐行动,我家的菜圃、香草叶旁、以致草地仍然粪便朵朵开。猫似乎适应了内子的战斗模式,变得从容了。当内子追它,它就逃;内子放慢速度,它也放慢速度。偶尔还会回头向内子“喵”一声,再不然就痴痴的望着内子,然后踽踽而行。内子也只能悻悻然的望着它离去。 面对它的“喵”声及无辜回眸的眼神,让内子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善意,而是对她的挑衅,毕竟粪影依旧处处。逼于无奈,内子采取了升级版的战斗模式,她决定用棍子来对付它。对于突如其来的武器让它一脸懵逼的乱窜。上演了“汤姆与杰利”的一场大追逐,当然最终与动画片的结局一样,它总是顺利的逃脱。 频密的追逐太累人了,而且成效也不大。唯有改弦易辙上网求驱猫秘方。网友推荐到D字母日本商店购买驱猫块。根据网民的说法这驱猫块会发出令猫讨厌的气味,这种气味逼使猫不敢靠近,进而达到驱猫的效果。 置放驱猫块后,一天过去了猫粪不再出现。两天也过去了,仍然未见粪影。心里不免暗自窃喜。岂知事不过三,第三天下班,一声尖叫即打破了气味驱猫的幻想。只见它解手后从容的从驱猫块旁走过。看着它的背影,完全不是龙应台的那回事,更不是朱自清的感觉。而是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令的无奈。那两天没来应该不是怕了驱猫块的气味,而是去度假了吧!我对内子说。 唉,猫还是赢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追赶行不通,驱猫块也无效。那就试一试驱猫垫。这是在逛D字母日本商店时,经同样面对猫粪困扰的友族同胞介绍的。这驱猫垫是由大约一吋长的塑料支组成,只要踏上塑料支就会刺痛猫的脚板,以逼使它止步。为了双重保险,内子除了把这些垫铺在篱笆门前避免猫再进来,也铺在它们惯性大便的地方,外加竹签和一次性塑料叉。这个方式虽然麻烦,但是似乎很有效。猫没有再进来大便,相反的干脆大在我家门口的马路上。两天一坨,有时候还顺便撒泡尿好衬托那陀粪吧!唉,猫还是赢了,我们也无可奈何,毕竟那是公共场所。唯有联系市议会投诉处理。 原以为已经成功把这些猫堵在门外。然而现实却是那么骨感,我们忽略了它们的坚持。坚持真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它们就成功突破了驱猫垫的阻碍,重新回到我家的菜圃、草地和香草叶旁拉粑粑。到底它是如何突破驱猫垫和在密集的竹签与塑料叉之间大便的呢?这是我和内子一直无法参透的事情,但又必须接受的事实。除了佩服它们的坚持与不懈外,也对猫的智商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能!绝不能放弃!”这回轮到内子的坚持。驱赶、驱猫块和驱猫垫都用上了,还是赶不走坚持来大便的猫。还有什么方法呢?“放笼子捉!”内子笃定的回答。收到指示,立刻到附近的五金店购买笼子和饲料。 笼子买回来后,立刻把饲料用碗盛着放在笼子开始捕猫计划。隔天往笼子一看。赔了夫人啊!饲料被猫吃完了,却因为猫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机关没有被触动,闸门依旧大开。 马上调整了置放饲料的位置,改为挂在与闸门连接的挂钩上。心想只要猫一碰饲料就会触动挂钩,闸门就会自动的关上。谁知隔天再往笼子一看,除了些许饲料掉在地上,碗里饲料再次被吃光,而猫仍然逍遥在外。好一个菜鸟捕猫手…… 从两次的经验来看,饲料不适合当饵,唯有改用鲜鱼。果然,鲜鱼一出,连捕两猫。任务超额完成!从今以后可以告别拾猫粪的日子了吧!哈哈哈! 今天和内子晨跑经过邻居的屋后时,看见3只猫分别一躺、一伏、一蹲在路边斜视着我们,不确定有无奸笑……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长大以后愈发迷信人与人能否相处得来,靠的的确是前世修来的缘分。7号病床的女孩因其叽喳的个性招致同事反感,而我却特别欣赏她的牙尖嘴利。她就像一本通篇疑问句,却又没有附上答案的《十万个为什么》,每每遇到华人医生或护士,就会提出包括疫苗制作过程,病毒如何变种等等让人措手不及的疑问。虽然读了5年医学,如何把艰涩的知识简化成符合她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解释,我也一时毫无头绪。 同事把她跳跃式的思维和对知识如此庞杂的胃口形容为病态的“意念飞跃”(Flight of Idea),成功引起专科医生对她精神健康和智力发展的关注。我们从她的学习进度开始进行推断,最后发现她可能患上阅读障碍,因她无法念完ABC,同时难以分清b和d的区别,于是将她转诊精神科。 大医生离开病房后,我私下和她交流。她和我分享她平时用平板电脑写的说明文、讲稿和短句。虽有语病,但对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算行文流畅,言之有物。于是,我提醒母亲下次到精神科时,记得向医生说明孩子能够书写华文文章的事实。能够认得中文字,也许会减低她被误诊为阅读障碍患者的几率。 我和女孩母亲同样感到好奇,方块字和阅读障碍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华文字的左右结构,诸多的形似字本该让孩子产生更大混淆,怎么反倒让她更得心应手?因鲜少接触阅读障碍症,我无法替女孩及母亲释疑,只希望精神科会诊时,在场有一个会读华文的医师,甚至是一位华文老师也好,负责评断女孩的阅读能力。我劝慰女孩的母亲无需过于担心,毕竟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有阅读障碍的病史。听见“名人”二字,女孩立刻从床上跳起来,睁大眼追问我口中的那些“名人”究竟有谁。在她心中,阅读障碍竟成为上天的恩典,仿佛是让她和普通孩子区分开来的超能力。 或许她正窃喜地认为,和文字无缘,她便有借口全然投入她的画家梦。她是第一位和我讨纸笔的病人,说要把瞬逝的创作灵感画到纸上,否则“怕到时会忘记”。颜料和线条才是她的语言,获得一张画纸,她仿若鱼儿重归水中那般逍遥和自在。 巡房时众人一度把她当成智障儿,接连问她有关“失火时第一时间要通知谁”,“可不可以不穿衣服走在街上”等测试判断力的问题。她因听不懂马来文而面露紧张和不知所措的表情。但我十分肯定,她的智商正常,否则也不能和母亲针锋相对,一来一往地斗嘴,气得做母亲的总怨“这是上一辈子欠她的”。 我不怪一开始将她标签为“过动儿”的同事。医疗诊断过程中,往往是她这种仔细的性格,才能发现病人潜藏的问题。然而横跨在治疗团队和她之间的,更多是语言上的鸿沟,在她懂得渡水以前,我们是否愿意屈身俯就,主动用她熟悉的语言去深入了解她的实际情况,再下定论。 后来发现,女孩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因为抖音而爱上古风歌曲。我向来不认同那些新古典主义的歌曲作品,却也庆幸女孩这个年龄就有诗有画,于是从家里的旧书堆中淘出一本《唐诗三百首》转赠给她。这本童书只有白话译文而无导读。但我相信岁月会是更好的注释,就像长大以后因为不如意的事而陷落语塞之窘境时,那些苍凉的诗句便会从潜意识的沼泽中轻轻浮现。诗与生活的关系,总是如此自然而然。 女孩仿佛是来教我 时值清明,阳光到了午后便会自动从病房的窗沿和门缝中撤退,充沛的雨声接着由远而近涌入。这是最好替她导读杜牧〈清明〉的时机,向她解释诗词的意在言外、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欲言又止、还有为何诗要止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节安排。以她的智力,她定能听出一个所以然。 但是我始终和她保持距离,为的是病房护士的一句“小心她在尝试引诱你”。我未曾预想,那些成熟的大人竟然也会耽于扭曲一段正常的人际关系。这番论调使我想起骨科时遇见的一位老摇滚,因为话题搭调,我们总喜欢互通有无。热络的交流却给他招来“喜欢拍医生马屁”的冷言冷语。自此才懂我已经被架到较有权力的一方,而病人在医院轻易就会成为攀炎附势的弱者。病房莫名其妙成为权力场,处处都是多余的地雷和暗器。 几天后女孩康复出院,7号床留下安静的空白。匆匆来去,仿佛是来教会我,何谓障碍,尤其是人心和人心之间的那一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最近突然又重拾了对攀岩的热爱,过去两个星期日早上都会到攀岩馆报到。一年多没爬,连从前能驾驭的褐色标签路线(难度3),爬起来都有些吃力,还频频失败,难免气馁。所幸老板不时在一旁鼓励,还为我设下爬完10条褐色标签路线的目标。有了目标,也慢慢找到动力和感觉,最终完成了15条路线,临走前还不忘和老板分享喜悦。 隔周再去时,老板一见到我就热情地指导我攀爬更进阶的橙色标签路线。从以前到现在,我的攀岩,准确来说是抱石能力,都处在“褐色以上,橙色以下”的尴尬位置。虽然有老板在底下指导,但难度跨越对我来说依然太大,站在石头上挣扎寻找平衡的我,数度想要放弃,但终究拿出了平常训练时的脾性——坚持,最后总算“硬硬”完成了。在后面3小时里,我渐渐掌握到攀爬橙色标记路线的诀窍,并最终完成了5条路线,让我欣喜不已。 我很多没攀岩过的朋友,都因认为攀岩需要强大的上肢力量,因而就此推断我的手很有力。以女生来说,或者就我的身体结构而言,我的上肢力量确实较其他女生强,也相对比自己的下肢力量强。但攀岩绝对不只是依靠手的力量,腿部力量、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等都很重要。对了,还有脑力。毕竟单靠蛮干是不可能的,攀岩时每一步的手、脚要放在哪里、怎么切换、怎么保持平衡、怎么向上,全都要靠智商。 放手不放弃 外人看攀岩,觉得每一步都需要抓牢,否则会掉下来。这点固然没错,但其实懂得放手也很重要。在移动过程中,有时得腾出来一只手,你才有办法去抓住下一块岩石,继续往上。上周尝试的5条橙色标记路线中,有一条我试了几次但总卡在第三步,问了老板,他笑说:“那步需要跳过去。”我也笑了,说:“那这个暂时不是我能做到的。” 但过了不久,那句最近时常萦绕心头的“你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又再次在我心里响起。“跃跃欲试”的我,第一次跳过去双手抱住大石后,因身体控制不住地来回摆荡,脚找不到支撑点而失败;第二次跳过去后虽然双脚找到了支撑点,但毕竟刚接触橙色标记路线,后续每一步都在如何保持平衡、重心切换上挣扎求存。触摸终点石,从墙上跳下来后,看我爬完全程的老板笑说:“看得我的手都出汗了!”我趴在软垫上喘着气,一边庆幸自己当时没放弃。 攀岩和抱石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路线较短,身上也不穿戴保护绳,一旦一步错,就可能会从岩壁上掉下来,一切得重新开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可能是平衡的角度没掌握好、有时是跳跃爆发的力度没有拿捏好结果“飞过头”、有时移动路线不对、有时是手抓不稳或脚点不对,反正一切皆有可能,甚至有时每次失败的原因都不同,尤其偶尔总是失败在最后那一两步,肯定会气馁想放弃。此时寻求他人的经验,或者先去尝试别的路线,是个不错的方法,暂时放手不管,再回来时说不定已是一条好汉。 每一步都需要相信自己 前阵子的某一天,大家在办公室里闲聊时,主管跟实习生说起我可以毫无压力的爬完Monkey Bar,在她们搞清楚什么是Monkey Bar后,纷纷表示自己做不到,因为手的力量不足。 “那个其实是有技巧的,你需要松开一只手,然后借助身体往前摆荡的惯性,顺势抓住下一支杆。” “问题是我们两只手都抓不住,哪里还敢松手?”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教练的工作室,抬头看着那些我需要站在箱子上才能开始、比一般看到的更粗、距离更远的杆子时,我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在那之前,我只曾在一两年前从网上视频了解诀窍。“放手一搏”的我,最后还是爬完了。从手抓住第一支杆开始,我在空中想的只是主动往前迈进。 我之所以喜欢攀岩(主要是抱石),是因为在攀岩的过程中,我们是背向其他人,此时专注力只是在下一块石头,要如何平衡、切换,当然会有一定的成功方程式,但由于每个人擅长的能力和身体构造不同,因此还是会有更适合自己的路线。但无论如何,关键还是每一步都需要相信自己。在岩壁上,常会听见旁人对初学者说:“Trust your foot”,的确,脚的力量肯定比手的力量强,从石头上站起来远比靠手把身体拉上去轻松多了,只是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因为都把目光放在上面,关注点自然都在头顶上的手,而忘记相信底下的双脚。 当然,说是这么说,有时双脚不给面子也没办法。有一次就在我教练对我说:“相信你的脚”后,我的脚下一秒马上、立刻、无缝接轨地从石头上滑下,笑坏底下一众人。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