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期待

马来西亚的雨季,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乌云密布,狂风夹着大雨倾泻而下。人们或许会皱着眉抱怨麻烦,却也不得不承认,这种雨季有着一种独特的温柔。 小时候,我对雨天的记忆总是和窗边连在一起。那时候的我最喜欢趴在窗台上,看雨滴一颗颗地砸在玻璃上,滴滴答答,奏出一首无人指挥的交响曲。外婆总说我懒,因为一到雨天,我就不愿意出门,宁可守着窗台发呆。她却不知,那时的我,已经被雨水织成的世界深深吸引。 雨水让一切都变得安静。大街上的喧闹声被雨声吞没,家里的每个角落也仿佛被柔化了。外婆喜欢在雨天泡上一壶热茶,她说:“雨天最适合让人慢下来。”我则会捧一本书,坐在她身边,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长大后,我搬到了城市生活。这里的雨天少了一分乡村的诗意,却多了一些别样的韵味。高楼的玻璃幕墙映着雨水滑落的痕迹,街上的行人撑着各色的伞,雨点敲击着伞面发出的声音像是一种低语。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会戴上耳机,听着舒缓的音乐,在雨中漫步,仿佛整个城市都变得温柔了。 然而,也并不是每个雨天都让人感到舒适。曾经有一次,我下班时突遇暴雨,却忘了带伞。站在车站边缘,看着雨水疯狂拍打地面,我犹豫着该不该冲出去。就在这时,一位陌生的阿姨走过来,把她的伞递给了我:“小妹,雨大,拿着用吧。”那是一把很旧的伞,伞骨都有些变形,但她的微笑却让我觉得比晴天的阳光还要温暖。 那一天,我深刻地感受到,雨天或许有些狼狈,但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情。 在雨天从容地吃一顿火锅 后来,我学会了更从容地面对雨天。有时,我会约上几位朋友,在雨天一起吃一顿火锅,热气腾腾的锅里煮着各色食材,暖得人心都跟着松软起来。还有时,我干脆在家中留一整天,做一些平时忙碌时无暇顾及的小事:整理书架,烤一盘饼干,或者听一场雨声背景的音乐会。 雨天教会了我生活的节奏感。它提醒我,不必每时每刻都向前冲,有时候,停下来感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我记得曾经听过一句话:“雨天是世界为你盖上的一层滤镜,让你能看到那些平时忽略的细节。”雨水冲刷掉浮躁,留下的是城市的纹理,是生活的温度,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结。 如今,每当雨季来临,我反而开始期待。期待那独属于雨天的味道,空气中弥漫的湿润和泥土气息;期待街头巷尾的伞影,像一场随性展开的展览;期待雨后的晴空,那种清新的蓝总能让人感到格外的平静。 雨天或许不总是浪漫的,有时它也会带来麻烦,甚至让人感到无奈。但我想,每一场雨都有它的意义,就像生活中的那些低谷和停顿,它们虽看似无用,却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发现自己,与世界重新和解。 所以,下次再遇到雨天时,不妨停下脚步,看看这天幕下的世界,或许你也会发现,雨天里的温柔,正悄悄地浸润你的心。
1天前168点阅
农历新年快到了,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过年时光。 还记得小时候的新年是我一年里最期待的日子。除夕夜时,我会在厨房等待除夕大餐,然后和家人们围着电视看节目。夜里盼着快点天亮,期待着白天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去讨红包。 小时候过年总会有一种独特的氛围,那种热闹、喜庆又温暖的感觉,大家都说是年味。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年味都变淡了。小时候的那些年味不知道是什么因素组成的,明明长大后人数没变,东西没变,但是年味都变淡了。可能这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有很大关系吧。 我觉得我还是孩子 以前,过年是华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时刻,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大多只有过年才会买新衣服新鞋子,享受一些平常难以享受到的美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平时就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买各种新衣,所以过年带来的新鲜感和仪式感也变少了。 而且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时候新年,大家的娱乐活动都是打牌、看电视、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现在过年,很多人都是拿着手机在那滑,跟家人的互动都变少了。年味也就淡了。 最近我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觉得有年味,是大人们为我们制造的仪式感。现在轮到我们为孩子们制造了。” 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可是,我觉得我还是孩子,我舍不得长大,舍不得那些无忧无虑、只需要享受年味的日子。多希望自己能永远是那个等待年味的小孩。
3星期前4.3千点阅
“你不喜欢吃鸡腿吗?怎么饭都快吃光了,还一动不动呢?” “那是我的最爱!我要最后才吃,慢慢享受。” 小时候,我都爱把最喜欢吃的食物留到最后。边吃饭边期待最后品尝美食,所以整顿饭都吃得特别开心。那时我觉得,如果我先把我爱吃的食物吃掉了,那么接下来的整顿饭就不会那么开心了,因为没有了期待。 对于我喜欢的物品也一样,我会一直不舍得用。我害怕喜欢的东西用坏了。在我小的时候,收过一个漂亮的钥匙扣。那是一个穿着传统服装的人形钥匙扣。服装非常精致漂亮。我把它扣在我的笔袋上。每一次开关笔袋都非常开心,因为可以看到且摸到那精美的钥匙扣。随着多次的开关次数,那钥匙扣开始变脏,而且精美的服装也损坏了。我特别伤心。我把钥匙扣拆下来,收在了一个盒子里。从那天起,每当我得到喜欢的物品时,我都不舍得把它拿出来使用。我都会珍藏起来,因为我害怕它会破损。 后来,我年龄渐长。我开始工作赚钱。我为我自己买了一台游戏机。那台游戏机对刚工作的我来说是比较贵的。我又开始了我那不舍得的心态。我会偶尔拿出来玩一玩,可是大部分的时间里,它是躺在抽屉里,“好好保存”。哪里知道过了一段时间,当我把它拿出来使用时,发现了游戏机屏幕上竟然多了三条线。看起来是屏幕要坏了。接下来,每打开一次,屏幕就多几条线。我才没用多久,游戏机竟然要报废了!我太伤心了。原来,就算不使用,物品还是会损坏的。我后悔为什么游戏机不是被我玩坏的,而是被收坏的。 我也开始发现我买喜欢的食物,想要保存起来,找一天好好享受。直到想享受时,才发现已经过期了。我买的精美本子,想要留起来以后用,哪里知道还没到想用的那天就已经发黄了。毕业典礼得到的昂贵的笔,一直不舍得用。直到有一天拿出来用才发现没有墨水了。 喜爱的东西就该马上享用 原来,一切的东西都有保质期。保存起来的东西,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可以拥有一切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感觉未来都是美好的,期待未来。哪里知道,未来还没到,这些“好”东西却抵不过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不好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未来太遥远,只有现在才是可以掌握的。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维,我可以把现在,变成我过去所期许的未来。每一秒的现在,都值得我去使用我喜欢的物品。不管是食物也好,还是一些文具或者游戏机,都不应该放到未来。 现在的我,会满足我的喜爱。只要是喜欢的东西,我都可以马上使用,而不是保存起来到未来。虽然现在不会像以前一样期待未来,但是我反倒更期待每一秒的现在,而不是飘渺的未来。活在当下,确实比活在未来更好!
1月前995点阅
2月前4.0千点阅
3月前312点阅
“老师,什么时候分回《你我的秘密》?” “老师,我有东西要写,你可以快点给我们吗?” 好奇,干嘛学生们那么迫不及待的要回周记《你我的秘密》? 眼见学生们那么“积极”,那么“爱写”周记,我只好加把劲把搁置在桌面上的《你我的秘密》给批阅好。 其实,每逢星期五的其中一份功课就是写一则周记。星期五一早,甫进班,学生看见我手上拿了一叠的本子,A学生赶紧走到跟前看看我捧了什么本子。当她知道是他们期待已久的《你我的秘密》时,开心得在班上公告天下,我顿时察觉爱写周记的学生就笑逐颜开,不爱写周记的学生则脸上顿时光彩不现。 《你我的秘密》才分下去没几分钟,B学生就拿着本子走到跟前问我:“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她边问边笑说:“很像蛋糕又不像蛋糕,到底是什么?” 我心想,我的画工已经是极限了,你竟然还看不出,哎呀…… 另一边厢,C学生拿着本子递给她的好友,她们互换《你我的秘密》,看看我写了什么。她们似乎很因老师在本子上的留言而自豪。 其实,布置《你我的秘密》这功课,用意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手写我口,积累生活经验,相信他们在组织句子与表达能力上会有所提升。但,你不难发现,学生写着写着,字里行间就会透露一些心事,透露一些蛛丝马迹,一些需要你关注解决的事。 回想起学生们一拿到《你我的秘密》就赶紧翻阅的情景,眼见他们那么期待,那么在意我在本子上留给他们的每一字,每一句,或是我极限的画工,我怎能不用心批阅呢?
1年前1.0千点阅
1年前2.0千点阅
2年前3.5千点阅
每晚睡前都会和孩子聊天,一般孩子有心事都会在这个时候透露。某个晚上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他谈起了分配班级的事情。一、二年级是不分班的,那时他的班是第一班。今年三年级就根据成绩分配班级了,他的成绩当然是无法进入第一班的。 他垂头丧气地跟我说:妈咪,我进不到第一班,我让你失望了。 说完他转身面向另一边,我感觉这个动作好像在表达他无法面对我,他觉得自己让我失望了。当一个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他的内在会发生什么事?他或许会觉得自己无能,不够好,也担心自己会因为表现不好而不被爱,不被接纳。 听到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点吓到。原来平时乐天的他竟然有这样的想法,他以为我会希望他进第一班。其实当妈的是知道自己孩子的程度的,我并没有期待他会进第一班。或许是有时为了鼓励他(我自以为会有效),告诉他进步多一点就能进第一班了。孩子在无意间就觉得这是妈妈对他的期待而放在心上。这件事也让我自我检讨,下次说话真的要注意。 听了他的那句话,我问他:你觉得妈咪要你读第一班啊? 他没有回答。 把“人”和“功能”分开 我继续说:其实你没有读第一班也没关系的,妈咪还是会欣赏你其他的优点。妈咪也看到你的进步,你越来越好了。妈咪要让你知道,不管你考几分,读哪一班,爸爸妈妈也是爱你的,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父母常常把孩子的成绩表现挂在嘴边,孩子会觉得父母在意的是自己的成绩。父母需要学会的是把“人”和“功能”分开,并让孩子知道,即使做不好,他依然值得被爱。
2年前1.9千点阅
2年前5.5万点阅
孩子进来和出去,一切是缘分也是业力,不应该有期待有不舍。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真是老话家常。在失望的当下常用“早知道”来包装登场。其实我们都早知道,但为什么还是犯期待癌?吊诡的是原来那叫“期待过高”,我们都在学习,是不是“不抱期待”才算做人的健康理念? 尼泊尔僧侣学校领养家境清寒、有问题的男孩,免费提供他们的生活所需和中小学教育。男童的父母通常三番四次打电话给校长求助,最后学校才答应收下。近年我和别国的志愿者跟校长开网会时谈到一个问题,都让大家摇头叹息。我们很爱的、熟悉的孩子脸孔,突然间会被告知父母要接走了,甚至没有事前通知,让小同伴和师长措手不及。 曾有一名4岁小童(本来不接受这么小的)因父母离异,而急着送到学校,师长和哥哥照顾与陪伴了长达一年,日久也生情。有天校长出外办事回来,5岁男童就这样不见了,同学告知原来是被妈妈直接抱走了。校长愕然,校内弥漫了一阵惆怅。校长从此认清这些孩童的父母都没受教育,多是缺乏人情世故修养,生活也相对的潦倒。所以,孩子进来和出去,一切是缘分也是业力,不应该有期待有不舍。 [nonvip_content_start] 这是僧侣学校没错,但这种随缘对我和志愿者来说也是“不设规矩”的后果。针对这种“挥之则去”的案例,我们想列明“学校收留孩童条规”,例如至少等学期结束孩童才被允许接走,确保离开后的孩童能升学方可带走?谈着谈着,校长说一切条件的列明只会有更多的失望。 他比喻:门是关着的,大家都看到。有人若要开门,即便门上锁了,他还是会尝试打开。孩子是人家的,父母的关注永远高过学校所能扮演的角色。我们只能祝福这些孩子,至少带走了学校教会他们的哪怕一点一滴。其实连期待他们有天知恩图报,都应该放下。 这段话真让我消化了很久。他说,孩子被接走了,就能收下别的孩子了,其实需要帮助的孩子是整个森林那么多。对我而言,是学校的心力和宽容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这棵大树才能让所有人来乘凉。人凉快了就会走开,接着迎来下一个。心,却不可以凉。
2年前42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