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永球
VIP文
李永球 | 觑看“三朝”招牌
三朝招牌,三种心态。哪种文字得排在先?哪种文字必须大?当然是由有关当局决定,而决定者的心胸是否能够容纳其他文字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了。 敦马哈迪又再对中文招牌开炮,尤其招牌引起许多人的非议,其中一位马来同胞发出视频,指出顾客群若是华裔为主,如猪肉食品、猪肉干肉松、酒业、神料香烛业、糊纸(纸扎)等等,他们的招牌若以中文为主是无可厚非的。总之马哈迪对于中文极为不喜欢,对于英文等其他语文则睁一眼闭一眼。 当马哈迪点起火苗,一些政治人物纷纷加入讨伐,针对中文招牌作出抨击,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招牌一事引起我的兴趣,今日就来谈谈“三朝”招牌。 所谓三朝,即:一朝——红毛手(英殖民地时期。包括老英手,即1941年二战前的时期);二朝——日本手(1941年底至1945年8月底的日据时代) ;三朝——我国时代(1957年独立后)。 红毛手时期,招牌书写是自由的。不过招牌上必须有英文,英文字大或小均没问题,英文排在上端或底下也不存在争议。于是,早期各民族的招牌都是本身民族文字巨大,英文小得很多,而且将英文排在本身文字的底下。这种招牌目前还在一些老店里保存着。 日本手时期,由于日本占据我国时间很短,三年八个月里,经济低迷,生意十分难做,极少数的商店在这时期创办营业,所以留下来的招牌极为罕见。目前仅见于北马一家咸鱼店(也叫生货店,售卖咸鱼、虾米、江鱼囝、葱头、蒜头、大葱、马铃薯等货物)。 日本手时咸鱼供不应求,生意兴隆。人们煮了糜饭,煎数条咸鱼,一家大小可以吃上三餐,咸鱼耐存可收藏很久,成为人们抢购的主食之一。所以那时期咸鱼店纷纷兴起,此家就是在日据时代开业经营的。 其招牌文字分三行,顶端是日文,中间是中文“复利公司”,底部是罗马拼音字“Hoock Li Kou Shi”。中文字体是最 [vip_content_start] 大的,日文及罗马拼音仅有中文的一半。 “公司”的罗马拼音是Kou Shi,那是日文拼音。 我国独立后,对于招牌历年来祭出许多法令,纷纷扰扰,令人头昏脑胀。法令规定马来文必须排在最上端,字体最大,其他文字略小及在其下。 十多年前,朋友开间理发店,法令规定若是纯英文招牌,就可以不放马来文字,假使有加上中文字,就必须要有马来文,所以其招牌仅有英文,她不想招牌上有太多文字。 当今法令是怎样规定,则不大清楚。其实,当今华裔经营的商店,很多都没写上中文,除非是售卖非清真物品者,所以敦马哈迪所谓招牌都是中文是个美丽的误会,放眼我国,中文招牌是愈来愈少,甚至很多华商都放弃了中文招牌。到了今天还在炒作中文招牌,显得后知后觉,缺乏更新资讯,贴切的说是鸡蛋里挑骨头。 三朝招牌,三种心态。哪种文字得排在先?哪种文字必须大?当然是由有关当局决定,而决定者的心胸是否能够容纳其他文字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了。 这一点红毛人做得最好,完全不予干涉,由老百姓自由作决定。 大家不妨退一步想,如果卖非清真东西,若把马来文放大,商家可能觉得对于回教徒显得不尊重,所以商家放大中文是有其因素,因为顾客群都是非回教徒。商家是出于尊重,不希望招牌引来回教徒的注意而产生反感或不舒服,不知敦马哈迪同意我的看法吗?
7天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称谓上的“内”“外”混淆
经常在报章看到讣闻、挽词或贺词广告里,有“内”及“外”的亲属称谓,比如内兄、外姊等等,这个内外称谓一般上没人注意到其问题所在,今日就与大家谈一谈吧! 中文包括各方言里的“外家”指外祖父母的家,也指岳父母的家、娘家。也把外祖父母,叫做“外公、外婆(嫲)”。既然有外,当然也有内。 福建话里就把夫家称作“内家”祖父母叫做“内公、内嫲”。 《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收录普通话的“婆家”,闽南语就叫做“内家”。 广府话则有称呼岳父母为“外父、外母”。此外,姊妹的儿女呼做外甥,盖因姊妹出嫁就属于外家,儿女冠上夫家姓氏,就有了“外”的亲属称谓。 换句话说,中文是将夫家称作内家,妻家叫做外家,内外分明,不得混乱。 可是,丈夫又叫做“外子”,妻子称作“内子”,据说是源自“男主外,女主内”这句话,因而有了外子内子这个雅称。因为“外子”这个称谓,所以丈夫的兄弟姊妹被称为:外兄、外弟、外姊、外妹。 妻子亦然,她的兄弟姊妹通称:内兄、内弟、内姊、内妹,这个就会引起混淆了。上文提到妻子这边采用“外”,丈夫这边采用“内”。可是在这里,夫家的亲戚却成为“外”,妻家的亲戚反倒成为“内”。 此外,妻子自称本身侄儿(兄弟的儿女)为“内侄”(或叫胞侄),称呼丈夫的侄儿反成“外侄”(或为侄儿)。丈夫自称本身侄儿为“侄儿”,称呼妻子侄儿则是“内侄”。 综合上述称谓,内外极为混淆,请看下面二表: 表一 内家亲戚 祖父、祖母 丈夫(父亲)的家 丈夫 丈夫的兄弟姊妹 丈夫的侄儿 称谓 內公、內嫲 內家 外子 外兄、外弟、外姊、外妹 侄子(外侄) 表二 外家亲戚 外祖父母 岳父母 妻子(母亲)的家 妻子 妻子的兄弟姊妹 妻子的侄儿 称谓 外公、外婆(嫲) 外父、外母 外家 內子 內兄、內弟、內姊、內妹 胞侄(內侄) 不知大家看明白了内外混淆的称谓吗?丈夫这边亲戚称谓本来都是“内”,忽然出现了“外”;妻子亲戚本来均为“外”的称谓,却无端端出现了“内”。倘若表一全部采用“内”就统一不混淆,同样的,表二全部采用“外”就完美无缺。 不过,讲的总比唱的好听,设使要统一内外的称谓,必须由中国专家们作出探讨,找出一个圆满处理的方案。 未统一的情况下,个人建议,在称谓配偶的兄弟姊妹及侄儿时,就不要采用内外。 妻子称呼丈夫的兄弟姊妹及侄儿,不妨使用:伯兄、叔弟、姑姊、姑妹与侄子(丈夫自称兄、弟、姊、妹、侄子。不需要加个“胞”字);丈夫称呼妻子的兄弟姊妹和侄儿,则使用:舅兄、舅弟、姨姊、姨妹、舅侄(妻子自称胞兄、胞弟、胞姊、胞妹、胞侄)。 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3星期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趣味的福建话文白异读
所谓文读,就是读书的音,也叫文言音;白读即是讲话的音,也叫白话音。 农历九月间,受邀到槟城讲座《九皇大帝是什么神? 》被听众及电视台询问,福建话(闽南语)的九皇大帝应当如何念?是kiu hong tai te还是kau hong tai te?(皇的福建话念Hong,但我国民间都错念为ong。如玉皇上帝,民间都读作giok ong siong te)。 我诠释了福建话分文白异读之不同,乃汉语中存有文白异读现象最多的方言。尤其数目字的文白异读很分明,除了二(ji/li)和七(tshit)。在一般交谈时说上门牌号、年份、电话号码时,中国福建与台湾多数采用文读音,而我国以前的一些老人家多是文读发音,当今人们则以白读音讲出来。 在中国的汉语方言中,福建话的文白异读最多,可谓是两个不一样的语音系统。 所谓文读,就是读书的音,也叫文言音;白读即是讲话的音,也叫白话音。 比如“大”,文读为tai,白读是tua,替代字读ta。 “大家”有两个读音,ta ke指婆婆(丈夫的母亲),tai ke则是指所有人的大家;白读的如“大”家庭tua ke ting。再如“大学”台湾采用文读tai hak,福建厦门等地及马来西亚为白读的tua oh。高等教育的“大学”与四书中的《大学》,福建话可以分开文白异读,前者白读,后者文读,所以“我读tua oh”指我正在上大学读书,“我读tai hak ”则为我在读着《大学》这本书。 民间念诵的经咒,多以文读音,但有些情况下,一些咒语会出现文白读齐用。 如“三(sann)请三(sam)清祖师”、“四(si)请四(su)大金刚”、“五(goo)请五(ngoo)雷祖师”、“六(lak)请六(liok)丁六(liok)甲”、“八(peh/pueh)请八(pat)大仙人”“九(kau)请九(kiu)天玄女”、“十(tsap)请十(sip )大元帅”。这里的前面数字念白读,后面的神名以文读音。在《雪山咒》里有一句“雪(suat)山圣者来降雪(serh/seh/sueh)”,同样都是雪,却得分开文白异读,前者属于神明尊号,后者属于大自然降下的雪。 福建闽南地区盛行千年音乐的“南音”(南管),那是唐宋留下的古老音乐,流传在福建泉州千年不绝,甚至传播到东南亚多个地方。南音有一首歌《三千两金》,内容讲述唐朝一位应试举子郑元和与李亚仙的爱情故事。 郑元和在赴京赶考路上,路经苏州遇到烟花女子李亚仙,两人因而相爱,郑元和为了李亚仙整日沉迷在烟花院里,所有盘川三千两金全被老鸨李妈全数骗去尽空,过后被赶出院子流落街头,成為乞丐,最后他与一班乞丐(歌舞人)沿路 歌舞,表演《贡球舞》(踢球舞,泉州民间舞蹈之一)过活。后来李亚仙出外找到他,帮助鼓励他发奋图强勤劳苦读,赴京应试高中状元,他回到苏州寻找思思念念的李亚仙,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歌词里有两句出现文白异读,“十年窗前,十年守窗前勤苦读”、“三年一望,三年一望我爱卜京都去赴试”。第一句的前“十年窗前”为文读sip lian tshong tsian,后的“十年守窗前”则为白读tsap ni tsiu thang tsuinn。第二句的前“三年一望”是文读sam lian it bong,后的“三年一望”则是白读sann ni tsit bang。 根据南音界的前辈们解释,文读音是读书人郑元和的唱腔,白读则是其歌舞同伙的普通人(通常是没受教育者)的读音。歌词或咒语出现文白异读,应该只有福建话才会有的现象,真的特殊且耐人寻味!
1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历史悠久的香港巷斗母宫
香港巷斗母宫不仅历史悠久,保存的古文物极多,诸如百年的门彩、经书、香炉、灯架柱、神像、七星剑、铜灯器物、神位牌匾等等。 农历九月间,槟城和谐机构与城视报联办的“看民俗读神明”系列活动中,我们一伙人在讲座后前往香港巷斗母宫,由该宫负责人邱继福先生负责为我们导览。 他说,该宫所保存的数十本经典里,记载着他们所供奉的是北斗九皇大帝,不是九个海贼或反清义士。 最珍贵的是一本木制封面,经文抄写在帆布以宣纸垫底的《斗母宫九皇圣经》,应该是全世界仅存的孤本,凡有重要仪式进行,都得念诵九皇圣经。经中详细列明九皇大帝(北斗九星)的名号。除了北斗,尚有东斗、南斗、西斗与中斗,共五斗的经书。所有经书都没记载九皇大帝是海贼或义士。 邱继福指出,香港巷斗母宫的香火不是来自泰国普吉,乃中国福建的船夫从家乡带来香火及许多祭祀器物而落脚槟城开始奉祀,从其第一代南来槟城的天祖邱妈诚于道光年间开始供奉,再传给高祖邱天松,曾祖邱台返,再到祖父邱瑞荣,过后传给他的父亲伯叔三兄弟,即邱保成、保兴与保旺,如今是由他们四位堂兄弟负责,即邱继福、继寿、继昌、继仁,约两百年来传承六代人。 邱妈诚于清朝乾隆甲辰年(1784年)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漳州海澄县新江,卒于道光辛丑年(1841年)四月十四日,墓葬在新加坡。 邱继福称,以前请九皇大帝是在海边的姓杨桥进行,后来改在宫前请神。该宫从来没有犒军仪式,这是与其他宫庙不同之处。 供品方面,依序排列是九瓯茶、九碗面线、九碗饭、九碗干料(金针、木耳、竹仔枝、香菇、冬粉、糋番薯、糋芋、糋豆干、糋豆腐)、九种果子、九只面龟。他指出以前是没面龟的,直到上世纪6、70年代左右才有。 奉上供品之日是在初一、初三、初六和初九。大寿之日是在初六,这一天之供品特别不一样,九瓯茶不是清茶,而是以杞子、冬瓜条、红枣与龙眼干肉滚水冲泡的茶,九碗饭上插上九朵紫钮仔花。 当天延聘道长做醮,道长亲自将茶等供品逐一捧进内殿,九皇大帝供九瓯茶(分三次各三瓯捧进),斗母元君与灵官大帝各三瓯茶。 该宫的篙灯是深山砍下的整棵大竹,八月晦日请了神就起篙灯,点燃香柴与香粉,再以十二道金纸薰以净化。白天不点篙灯,直到傍晚六点左右,才请出九盏篙灯点燃薰净后升起,直到天亮前下降篙灯收回。 九盏灯以三行排列,首行是两盏,次行三盏,三行四盏。九盏灯代表北斗九星(九皇大帝),次行与三行共七盏代表北斗七星,首行两盏代表左辅右弼,根据经典所载,辅弼两星属隐星,所谓七显二隐,辅弼隐星是凡人肉眼看不见的,所以隐星排在最高处,让它们闪闪发亮。 篙灯脚系上草席紧紧包裹,为了不让猫狗小便溅湿污秽了神圣的篙灯。初十落篙灯,祭以九枝香、一对黄烛、九碗红白汤圆,往北方祭祀再拜篙灯。 初九晚上送神,以前该宫的皇船很小艘,当今较为大一些,船内放满金纸、香粉及香柴、烛、线香,还有一个放在内殿的陶炉,运到海上焚烧。皇船不放米盐油酱醋等粮食,也没纸偶船夫神像等。 该宫的陶炉每年都有三个,一个放在天公坛,一个在中殿,一个在内殿。内殿那个会在初九晚送神时送走,明年就把中殿的取进内殿,天公坛的移到中殿去,至于天公坛处的,就买一个新的陶炉来用,如此每年循环替换。 香港巷斗母宫不仅历史悠久,保存的古文物极多,诸如百年的门彩、经书、香炉、灯架柱、神像、七星剑、铜灯器物、神位牌匾等等。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华人移民:人口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除了马来亚的华人受到认同,菲律宾的华人也受到西班牙等人的赞不绝口。 巴素博士著、刘前度译《马来亚华侨史》里提到华人移民精于各种行业,并引用了莱特氏说过的话“华人为我们人口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的确,在田野调查中曾经访问过一些人,在他们或后裔的口述中,一些华人先贤真的聪明睿智,在很多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如: 英殖民地政府的测量局长官张长来(Teoh Teong Lye 1882-1950)张长来地位仅次于英国人上司 ,半岛的大部分土地测量,都由他来完成。 已故彭九(Phang kow )彭九在吉隆坡尊孔小学毕业,后到太平发展,任职汽车机器充电修理工作。日据时代,日本在太平创办一座铁厂,从日本运来一台机器,需要3300V电流启动,但太平的电流仅400V,日籍工程师无法启动,就寻求彭九协助。经过一番操作,终于成功启动,工程师非常高兴,对于只有小学程度的彭九能够解决通电难题敬佩不已,尊称他为“master”。 除了马来亚的华人受到认同,菲律宾的华人也受到西班牙等人的赞不绝口。 汤锦台著《闽南海上帝国——闽南人与南海文明的兴起》里,记录了早期闽南人在当地的情况: 通常住在涧内的中国人人数大约在三、四千人之间,另外有两千多人经常随船来来去去。连同住在邻近的屯多村里的人和在附近打渔种菜的,人数当在六、七千人之间。 这里开有许多铺子和食肆,这些食肆是中国人和当地土人进餐的地方,西班牙人也经常光顾。此外,还有许多间中药铺,有医师把脉抓药。 有很多做包子师傅利用从中国运到的细面粉做包子,在市场售卖和沿街叫卖。因为价钱特别便宜,虽然当地生产稻米,但马尼拉已经有很多人改吃包子了。许多西班牙士兵常常向中国人赊账,整年吃他们卖的包子。中国人肯赊账,也使当地很多穷人不至于挨饿。 中国人也出售菲律宾畜养的猪牛肉和鸡鸭。如果中国人不卖的话,西班牙人就没有肉吃。马尼拉市吃的鱼也多数靠中国人供应。 在马尼拉,什么中国货和稀奇古怪的中国东西都可以买到,甚至有些已经开始在当地生产,而且比在中国生产的更为精良,原因是当地的中国工匠与西班牙人打交道后,懂得货要精美才会受到欢迎。 这里行行业业的中国工匠可以制作比在西班牙制造的更为精致的西班牙玩意,而且价格要低很多。萨拉扎主教说:“便宜到不好意思说出来”。萨拉扎主教对中国匠人的工艺更是赞不绝口,认为他们只要看到西班牙工匠制作的任何东西,就可以完全仿造出来。 萨拉扎主教初抵马尼拉时,找不到一个会制作西洋艺品的生理人(按:当地人对于中国人都叫做生理人,以闽南语发音,意为生意人),但是不久就出现了一大批会拿 画笔和雕刻刀的人,他们制作的耶稣幼儿大理石像,可说是栩栩如生。当地的教堂都已经开始装饰这些生理人制作的圣像。 在看起来完全无法种植的地方,生理人的菜农也能够种出西班牙和墨西哥的蔬菜,市场上的蔬菜供应与马德里不相上下。这些生理人还制作马具与马镫,因为工艺精良,价格低廉,一些商人很想运到墨西哥去卖。 最生动的例子是从墨西哥来的一位西班牙书本装订商,他买了书本,开设了一家装订厂,并雇用了一位生理人当助手。这位生理人不声不响地偷偷学艺,不久就辞工开了同样的一家装订厂。因为手艺太好,青出于蓝,使得这位西班牙装订商最后被迫歇业。连萨拉扎自己的书都找他装订,并且自承比在西班牙塞维尔(Seville,在西班牙南部,是当年西班牙远洋航船出航之地)装订的更好。 看了这本书,令人耳目一新,原来数百年前华人移民在菲律宾也是受到赞扬啊!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韩国慰安妇的无声悲歌
最近阅读一本以慰安妇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韩国小说,金息著《最后一个人》(胡椒筒译,台北时报文化,2021年),作者声明虽是小说,但都是根据受害者口述资料所写,书中对于慰安妇悲惨遭遇的描述,令人发指。 多年前曾经调查日本在二战期间侵占马来亚太平时做出的种种暴行,诸如各种杀戮、残刑对待反抗者、强奸妇女、抢占人民财产等等,当然包括慰安妇。 关于慰安妇,昔年是专访已故廖选芳先生,盖因日据时代,他受到秘密组织抗日同盟所委托,经常送香烟给日军政府机构,对于慰安妇之事有所了解。他指出,有八位台湾妇女被逼当慰安妇,供日军高级高官发泄兽欲,另有二十名新加坡粤籍艺妓,则是遭受普通兵士蹂躏。 慰安妇的工作时间从早上11点开始到晚上10点,遭遇最悲惨的是新加坡华籍慰安妇,每天军车不停来回载客,一车四五人,完事之后又一批,每名慰安妇“接客”一次可获2元军用票,接了10个兵士就休息一阵,轮流其他人“接客”,二十名慰安妇接客与休息循环交替进行。服务军官的慰安妇没有半分酬劳,军官们会送一些物资当报酬。慰安妇没有假期,即使生理期也得照常工作。 至于太平慰安妇如何被日军蹂躏奸淫,廖氏并不清楚,详细情况也不得而知了。 最近阅读一本以慰安妇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韩国小说,金息著《最后一个人》(胡椒筒译,台北时报文化,2021年),作者声明虽是小说,但都是根据受害者口述资料所写,书中对于慰安妇悲惨遭遇的描述,令人发指。 书中的韩国慰安妇是被骗到中国东北的满州慰安所,比如被骗说去山田工厂织蚕丝、当护士等等,可赚大钱。也有被强行抓走的少女如在拔草、采棉花、去村里井口打水,在小河边洗衣服、去上学、在家看护父亲的等等。平均年龄在十六、七岁,最小的甚至只有十一、二岁,月经还没来。 少女们(慰安妇)被载到满州慰安所,老鸨是日本人“哈哈”(日语妈妈的意思),她向少女们说你们的工作就是陪日军睡觉,只要献身给日本帝国,我就会好好照顾你们。少女们接待一个军人就得用加了锰酸钾的水洗下体,二十个就得洗二十次。生理期也得接待军人,她们把鹌鹑蛋大小的棉球塞进阴道,血就不会流出来。 军人把少女们当成家畜,若是怀了孕,子宫与胎儿会一起被挖走。哈哈会给少女们吃黑色的小药丸,其实这刺鼻的药丸是水银做的。不仅如此,她们被强制注射红色606药剂,月经会隔一个月才来一次,但手臂会极痛,头晕数天,少女们不知这些药剂含砷会导致不孕。 虽然有提供保险套,但得省着用,她们每天都得清洗保险套,每天早晨就提着装满保险套的铁桶,把沾满精液的保险套翻过来洗,挂在胶合板上晒干,再撒上白色消毒粉。每次清洗保险套时,她们都会 惊讶于昨晚接待的军人人数,更令少女们心生厌恶的是,接下来还要接待相同人数的军人。 很多军人不肯戴保险套,而且就算戴了,也很容易破,因此少女们偶尔还会怀孕,因为过度用药,导致胎儿无法存活而产下死婴。 少女们把慰安所叫作“屄丫”,哈哈、欧都桑、日军和中国人也都这么叫,那些人把少女们称之为“朝鲜屄”。在满州慰安所,除了淋病和梅毒,最折磨少女们的是想回家,她们都想逃跑,最后也会被抓回来,其中一个逃跑者被抓后,被一刀斩断她的脚。 根据军票数量,哈哈可以知道少女在前一天接待了多少军人,军票少的少女不仅没饭吃,还要扫厕所,一些军人临走前会把军票丢进装保险套的桶子里,少女们不想从散发恶臭的保险套里找出军票,再清洗上面的分泌物,所以会把军票偷偷拿去厕所丢掉。哈哈发现前天卖给军人的军票与第二天少女们交的军票数量有差异,会把所有人叫到院子里让大家跪下,手持木棍站在一旁的欧都桑(男老鸨)一棍接一棍的打在少女们的大腿上。 韩国多达20万女性被动员充当日军慰安妇,仅有2万人活着回家。和平回国后,慰安妇都不敢让人家知道当过军妓,等她们申报上电视后,消息一传开,便被亲友疏远,邻居忽然不再相往来,再度受到伤害。她们的残酷遭遇真的罄竹难书,更多的惨况在该书有完整的描述。 太平的慰安妇遭遇如何呢?虽然已无法考究,但相信情况也是极度惨不忍睹。
3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一日工资两角钱
多年前专访一位太平的李瑞荣老先生,关于他小时候工作及做小贩的经历,今日撰写出来以飨大家。 李瑞荣先生出生于1928年,1938年初,十周岁的他不幸遭遇父亲因病离世之痛,遗下其母亲及两位姊姊与一位兄长。 其父生前在太平古打律经营“志成”脚车店,逝世后由其兄掌店,生意惨淡经营,他本来是在学校求学的,谁料其母竟叫他外出去工作赚钱。其兄长大他五岁,但其母却叫身为小弟的他去外工作,于是他就辍学到卖鱼万山给一位鱼贩工作,工资一天“两犮”(两角钱)。工作是每天7点上班(老板等其他伙计更早到)到晚上八九点,必须等待从十八丁或班台的载鱼啰哩抵达下货后才能回家。 他的工作是负责卖鱼、洗器具、包装东西及捣碎冰块等等。冰块是一大块的,他得以木槌捣碎,十分吃力。有一次,他被反锁在冰房内,没人发现他,里面气温低,冷得发抖,幸亏后来有人进来取东西,才让他脱离险境。 工作是每天都做的,没有周日休假这回事。一年只休息一天,即农历新年正月初一。除夕那天做完工后,老板就在家里宴请他们全部伙计,食物丰富,有十多道菜肴。吃饱后,老板除了发给他当月的薪水六元外,尚给他一个红包,里面是两元。他收到这些钱极为兴高采烈,马上马回家全数交给母亲,母亲则给回他几角钱花用。这项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没做了。 1941年底日本南侵,马来亚沦陷,日本手初期,他曾经上过日语学校数个月。但是日据时代是个物资匮乏,经济萎缩的年代,人们多数都吃不饱。 13周岁之际,在母亲的建议下,踏起脚车卖鱼。每天半夜两三点,他就踏起脚车从太平抄铁路旁的沙土路到十八丁,向渔夫们收购鱼虾海鲜,再踏脚车到太平售卖。当时的郊区的路是没路灯的,月明之日尚可看见,月暗则看不清楚路况。这样的生活维持数年直到日本投降。 当时不仅他一个“踏鱼”的小贩,还有数个上了年纪的踏鱼贩。成年人比较成熟,他是个小孩子,做生意当然比不上他们了。同行竞争的人不在话下,有一次,一个老渔贩跟他说,路上其中一棵最巨大的荷兰树(青龙木,或叫印度紫檀。民间俗称清明花、荷兰树等),经常会有一个穿白衫裤的女鬼,半夜出来 “拜月”,小孩子最怕鬼,听到这个后,的确吓破了胆。不过为了生活,还是得继续踏鱼赚钱养家。 日本一投降,市面上就谣传待英国回来继续统治后,日本“纸字”(钞票)将会作废不能使用,于是几乎所有贩商(包括各行各业)都以日本钞票买东西,卖出时坚持只收前殖民地的“红毛纸”(叻币),他也不例外。最后英政府回来,果然宣布废除日钞,着导致许多人一夜间巨大亏损,尤其渔村及农村乡下地方,日钞堆积如山毫无价值,最后让小孩子当作玩具来玩乐。 因为父亲早逝,导致小小年纪的李瑞荣没得继续读书,便出来社会工作及从事小贩生意,当年的一日两角钱工资,当然是童工的价格,普通成人工资比较高的。这也影响了他以后的事业。此后在他娶妻生子后,依然是从事啰哩跟车员的工作及小贩行业,曾经卖过蔬菜、鱼丸、海鲜、糕饼、面食及糕粿等小贩业。 (注:李瑞荣口述于2013年,他于2014年逝世)
3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丧礼上的断梳
这里对有关的三个民俗事项做诠释,一、分梳仪式;二、棺内物件;三、妻可送夫殡吗? 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发表一个年轻妇女在丈夫丧礼上,被要求进行“分梳”仪式,即将一把梳子折断,一半放进棺木内,一半由未亡人丢弃,即站着背往后抛去,头不能回看。 在进行仪式时,她被要求说出“大家各走各路,互不相干”,她觉得这样讲很难受,仿佛与夫断绝关系,她说不出口,改说“你好好走你的路,我也继续好好走我的路”。 有人以“夫妻不可相送”为由,劝阻她送夫的殡,不过她坚持送殡,不想留下遗憾。 此外,文中说“分梳”是“断绝感情”仪式,是近代社会的丧葬文化,象征婚姻完结,各走各路。断绝感情的仪式尚有在棺内放“绝情物”如煮熟的鸡鸭蛋或石头,暗示鸡蛋孵出小鸡或石头烂掉,夫妻才会相见,其实就是希望逝者可以放下,不要牵挂纠缠活着的伴侣。大多时候是丈夫去世,妻子来执行此仪式……希望年轻妻子可以再婚展开新的生活云云。 这里对有关的三个民俗事项做诠释,一、分梳仪式;二、棺内物件;三、妻可送夫殡吗? 一、 分梳也叫“断梳”、“折梳” 即把梳子折断,一半放进棺内,一半由配偶取到外抛弃。这是古时候的风俗,进行这项仪式不是断绝感情,更非仅是妻子进行此俗,过后妻子可以再婚。 这主要是劝解逝者不要执着,生死有别,安心离开而去,不要再对配偶念念不忘地纠缠,甚至带他(她)“走”。传统上配偶过身,夫妻中活着的那一个,不论男女都得进行断梳。 至于仪式里讲的话,是由殡仪工人代说:“夫妻若要相见,必须找到另一半的梳子才可以见面”逝者因为找不到另一半,因此无法再纠缠配偶,此俗不含可以再婚的民俗作用,主要是苦劝逝者亡魂不要执着,阴阳本不同世界,应该走去祖先世界,无需再留恋阳间爱人了。 二、棺内放熟鸡蛋有何含意? 这是古俗的“鸡枕”。 鸡枕是三角形的枕头,内塞满纸钱,给逝者当枕头,枕头左边插鸡羽,右边插竹叶及煮熟的鸡蛋,含义是鸡(羽)会啼叫,竹叶开花及鸡蛋孵出小鸡,逝者才能与阳间亲人相见。背后意思是告诉逝者,人已死亡,不可能复活与阳间亲人(儿女亲戚)相见,应该前往祖先的世界去与他们相聚。 三、妻可送夫殡吗? 以前的时代,是不允许夫妻彼此送配偶的殡,无论是夫送妻抑或妻送夫,均是不允许。甚至长辈也是不被允许送晚辈的殡,理由是担心 送者过于悲痛欲绝大哭,导致身体精神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因而崩溃虚弱昏厥而危害到生命。 古代的人对于失去配偶会如此悲伤,尤其女性,主要因丈夫是靠山,女子无工作无收入,失去了丈夫不仅失去经济来源,也失去了依靠,从此在家里得靠丈夫兄弟或夫家族的援助过活,多少会受到欺负。 无独有偶,印度民俗也有女性不能送葬的风俗,因为在以前曾经发生送至亲火化时,她们跳入火化尸体的篝火中殉葬。从此就有了女性不可送殡之禁忌。但我们的传统丧礼上是不用火葬,所以不曾有过跳火殉葬之事发生。 台湾杨炯山著《丧葬礼仪》里有另一个说法,即丈夫或妻子送配偶的殡,如此日后万一再婚,可以不受配偶灵魂纠缠不清。这也就是说,台湾人并没规定不可送配偶之殡。倘若有意再婚者,还得送葬免得被配偶灵魂牵绊难安。 当今社会夫妻相送殡的情况偶尔会有,毕竟现今的人对于死亡看得比较开,不过倘若会过度悲伤者,不妨考虑是否承受得住。若否,那就没问题了。
4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槟城的七夕节风俗
传统福建派有为满十六岁的孩童举行“出姐母宫”习俗,当今的闽南及台湾依然盛行,而这里却式微罕见;传统广府派有演戏唱曲、请道士念经乞巧等风俗,这里也式微难见了。 七月初七,七夕节。马来西亚本土以广府、福建与潮州三大籍贯有过此节的风俗,如今这些风俗逐年式微,今年特地赴槟城,在友人陈蔚汉的陪同下前往福建派的城隍庙与广府派的东安会馆。 福建派的七夕节主要是祭祀“七娘妈”,并为满十六岁的孩童举行“出姐母宫”习俗,这些风俗在福建闽南及台湾依然盛行不衰,而马来西亚却面对濒临消失的严重状态。 来到城隍庙,庙内外人山人海,善信们蜂拥而至,庙外有一摊小贩售卖鲜花、纸糊花(七色)、糖粿(当地叫做:肚脐圆)、油饭(糯米饭)、红龟、发粿、拂喇(水粉)、爽身粉、花露水、海棠粉(金钱粉)等香烛祭祀供品。善信们或购买了入内膜拜。 七娘妈配祀在庙内右侧,七尊木雕神像显得古朴。供桌上满是供品,供品中的红龟、发粿、寿桃、米糕、汤圆、蜜饯(红枣、龙眼亁粒、冰糖)水果等属于一般的供品。 比较特别的是糖粿(肚脐圆),它属于汤圆的一种,以糯米搓成粒状,中间按一个凹洞,煮熟后加入黑糖煮成的汤汁,撒些花生碎即成,民间传说它可装织女的眼泪,盖因七夕节一年见一次面,织女会痛哭不已。油饭,糯米煮熟,佐料为花生、三层肉块、葱花及油葱等。油饭通常会配上麻油鸡来祭祀,庙前小贩却没售卖麻油鸡,倒是有些善信自己煮了来拜。 七色花(通常是七种不同的花,不计颜色)或七色纸花,这些花是供奉给七娘妈戴的。水粉等化妆品供奉了拿回家涂抹,可招集好人缘,一般上祭祀了的这些化妆品及花(包括鲜花纸花),可向神龛处负责人要求对换之前人们供奉的这些东西,花换花,水粉换水粉,海棠粉换海棠粉,花露水换花露水等等。人们都相信换了拿回家涂抹,会招来好人缘或好姻缘。其实除了这些,也可以求 怀孕生子或婴孩好生养,健康长大。 到了傍晚时分,来到东安会馆观看拜七姐习俗,每年七夕节,该馆妇女组都主办传统的拜七姐。她们在馆前摆设香案,陆续将供品摆上桌顶,如寿桃、水果、鲜花、胭脂水粉、香水等化妆品、女红针线用品、发簪、梳子、项链、手镯、镜子、钱包、喜饼、红鸡蛋、茶酒等供品。最主要的是花水(供沐浴)、稻秧、七色(七种)豆、七种水果、七色(七种)花,七双精美古代小鞋及“七姐盆”。 七姐盆是妇女组成员亲手制作,精巧的七姐盆,其上贴满七份女性供品如:剪刀、项链、衣服,梳子、鞋子、镜子、簪花、布版、口红、针线、尺等,是供给七姐的七仙女姊妹使用的供品。而稻秧也是她们栽种长成,是供给牛郎的农作物,显现出旧时代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另外有一小盘红丝线,供未婚者系在手腕上,可求姻缘。 仪式开始先由会长带领全体理事妇女组成员及会员们,一起膜拜七姐,只见会长以广府话做出祝祷及祈求,最后以福建话喊了“兴、旺、发啊”。过后大家品尝另外订购的食物,尚有幸运抽奖等等,最后焚化纸钱七姐盆等纸供品。 传统福建派有为满十六岁的孩童举行“出姐母宫”习俗,当今的闽南及台湾依然盛行,而这里却式微罕见;传统广府派有演戏唱曲、请道士念经乞巧等风俗,这里也式微难见了。综观槟城的七夕节,两派主要是祭祀七娘妈(七姐)及祈求姻缘。显见七夕节在槟城逐渐转型,凸显出求姻缘的习俗。
4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榴梿壳做榴梿碱
当华人先民南来东南亚后,发现榴梿壳是制造碱水的不错材料,于是便采用榴梿壳来做了。可是,后来出现了工厂制造的化学碱水后,由于方便快捷,工序简易,利于大量生产,于是乎,植物碱就被化学碱取而代之,消失殆尽。 碱水是一些糕粿或食品里必须使用到的材料,如面龟、摩诃粿、满煎粿(慢煎粿)、碱粽(栀粽)、碱仔粿(栀仔粿)以及面条等等。不过当今有些食物已经不用碱水,而是西方的“苏打粉”,它属于碱性的,可代替碱水用于食品中。 碱水分两类,一是化学碱,采用化学品做成;另一是植物碱,采用的是木柴等植物烧成灰烬做成。在我国华人民间,有些人喜自制“榴梿碱”。这里采访太平的刘月里女士,关于她烧制榴梿碱的过程。 首先,她向榴梿摊贩讨取两大糖袋的榴梿壳,回家清理去掉沙土,以针线穿成串悬挂起来晾干,避免相叠在一起引致生“菇”(红色霉菌)。 接着,取一口旧锅,下面以铁丝隔开,放进榴梿壳起火燃烧,待到榴梿壳全部变成灰烬,将之装进玻璃罐子里,再倒进五月初五端午节午时收集的“午时水”。一般上水满过灰烬的三分一左右,让灰烬慢慢地沉淀,这时先以碱性测纸测试,一般上有12度即达标准,这次她的碱性高达13度。 经过搅动并数日的澄清,灰烬逐渐澄入了底部,然后将之倒入一个细孔“筊箩”(筛子)里过滤,接着以粗纱布过滤,并以重物压在其上,慢慢沥亁。这些碱水还有些浑浊,这时再以细棉布过滤,收集到的碱水还是会有一些黑色杂质。 如此经过大约三五次的过滤程序,最后是以细棉布再套上一层棉花,其上再盖上一层细棉布,这次的过滤收集到的是较清澈略带浅黄色的碱水。经过一段时间,碱水还在不停地澄清,其底部还是会有少许黑色杂质,最后将清洁的碱水另外收存,底部有杂质的碱水用于洗东西如碗碟等物,因为碱水就是做肥皂清洁剂的材料,用于洗涤极为好用。 刘月里曾经在制造碱水的工厂里工作,所做的是化学碱,厂方采用生“苏打”,一大块的生苏打敲打成小块,放进大量的水溶化,初期呈浑浊土褐色,待到沉淀清澈后才装进瓶子出厂。化学碱对于健康当然不是很好。所以她坚持做植物碱水,所收集的榴梿壳,一定要是 甘榜榴梿,名种榴梿的壳带有农药,她不采用。至于采用午时水,那是福建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午时水是最好的水,能够消除疾病。 她自制的碱水,多用在做碱粽(栀粽)、碱仔粿(栀仔粿)、中秋饼等等。通常吃不完的碱粽,她会切成小块晒亁收藏。老人家曾经教她,这些午时水做的碱粽,具有治病的功效,比如咳嗽、身体发热、感冒等小病,用于煮绿豆汤时放进一些碱粽亁块,煮烂了吃下,能够治这些小病。最近几天她刚好咳嗽,就煮了道碱粽绿豆汤服下,果然咳嗽消除。平时她煮红豆汤、黑糯米汤或绿豆汤,都会加些碱粽亁块,除了增加美味,也可消除一些小毛病。 传统上制作植物碱,是采取木柴等植物烧成灰烬做成,一些人直接采用家里古早的烧柴炉灶底的灰烬做成。当华人先民南来东南亚后,发现榴梿壳是制造碱水的不错材料,于是便采用榴梿壳来做了。可是,后来出现了工厂制造的化学碱水后,由于方便快捷,工序简易,利于大量生产,于是乎,植物碱就被化学碱取而代之,消失殆尽。 当今尚有少许人家自制榴梿碱用于食品上,刘月里是坚持采用榴梿碱(植物碱)的少数中的一个。
4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安顺保顺宫游境
保顺宫主祀两位篮啅公,一是友族的回教长老,一是华人的法师(道长)篮啅,副祀的左龛为关圣大帝、右龛是福德正神,左厢供奉拿督加拉末,右厢奉祀观音佛祖。 农历五月十八日,霹雳安顺的保顺宫(老篮啅公祖)庆祝宫庆日,今得该宫神明指示要举办游境,这是时隔十余年才主办的一场游行。 根据该宫法师饶咏善道长称,该宫创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办人为曾瑞生、曾廖皮、骆娘、曾江水、亿伯。 相传当年保顺宫的地段是橡胶园,该地有一白蚁窝,地主马来友族要在此地段建筑一房屋,每当欲建筑时,就会有某种原因而无法完成,地主怀疑鬼祟作怪,决定把地段给卖了。 曾君是地主专请的人力车夫,地主就将此消息告知,于是曾君就带有通灵的堂弟曾江水君前往地段看看,发现不是鬼祟作怪而是本境地主老篮啅,老篮啅为不受骚扰而将工程刻意破坏。 曾君决定买下此地段,一来可建房屋,二来可建庙供奉老篮啅庇护合境平安。于是曾君前往峇眼巴硕奉请篮啅香火供奉,起初是以潮洲蕉柑的木板钉制的小神龛来供奉,由于老篮啅有求必应,保境佑民,乡亲们都称他为‘老篮啅公祖’。 很快的,曾君与亿伯带领乡亲们同心协力筑起小小宫庙,虽是小宫庙但老篮啅公祖慈悲为怀,以灵莶指点迷津,以药签驱除百病,灵验无比,亦有扶乩为善信消灾解难,善信日渐众多。 公元1918年,该宫重建,再经过多次的装修与美化,才有今日的老篮啅公祖的庙宇,在今年2015年该宫理事将宫庙油漆粉刷一番,还加上新元素3D壁画彩绘,吸引了不少信众。 宫内供奉其中一个创办人兼地主的神主牌,即曾瑞生与陈挽夫妇之神主,由其儿子坤成、秋成奉祀,祖籍是福建惠安县。 保顺宫主祀两位篮啅公,一是友族的回教长老,一是华人的法师(道长)篮啅,副祀的左龛为关圣大帝、右龛是福德正神,左厢供奉拿督加拉末,右厢奉祀观音佛祖。 游境前一晚,饶道长先在庙内诵经祝祷,善信们捧香跟随,也有六只活羊被带来给神明祝祷一番,翌日就杀了祭祀。庙方延聘西江月闽剧团演梨酬神,并扮演三仙贺寿。 游境一大早,戏班先来闹厅,饶道长主持净坛、请神、开路仪式,禀报当地土地神灵,今日有某宫神明出游巡境,凶神恶煞等不得扰乱,众神明等务必保庇合境平安云云。过后就出游安顺旧市区了。队伍众多,主要来自安顺一带,甚至有太平及槟城的到来参与。队伍主要是神轿、神车、乩童、旗帜、弄龙、弄狮、八仙等。由一对大锣开路,大锣前各有一枝青旗及一枝白旗。 安顺游境的特色是金鼓的敲击法分两种,一是类似太平的四下打法,却略有不同之处,即“XXXX,XXXX,XXX,XXX,XXXX”。另一种类似槟城的打法“XX,XX,XXXXX”。此外是旗帜队员,每到路口就会绕圈子并大声呐喊“发啊,发啊,发啊”等等。 近年来,也有引进台湾的官将首风俗,另外,也有“钻轿脚”,即善信们跪在街道上排成长龙,神轿从善信们上面抬过,祈求神明保庇平安除病,消灾解厄,逢凶化吉等等,一些印度同胞见状,也纷纷参与钻轿脚,跪在路上排成长龙让神轿从上面抬过,当神轿通过时,队员呐喊:“互汝(给你)兴兴兴,互汝旺旺旺,互汝发发发……”(槟城三江庙);保顺宫主庙则喊“兴、旺、发”。
5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蚯蚓喷风·虱子牛蜱
对于“蚯蚓喷风”这个小毛病,民间的治法有数个。太平的黄阿生(1955年生)说,他与兄长们在小时候,经常患上这个疾病。其母亲会以“火栱”(福建音:hue kong。即火筒、吹火筒)吹几下气就好了,他们兄弟之间也曾经互相吹火栱来治疗此病,果然吹了后,阳具不久就消肿痊愈。 福建话的“蚯蚓喷风”(吹风。Kau un pun hong),是指小孩子阳具肿胀的疾病。蚯蚓在北马福建话也叫“查进”(借自马来话cacing),故也叫做“查进喷风”。这种病状民间认为是小孩子在草丛玩耍时,遭蚯蚓吹到风所导致。更有迷信的说法是,在外面乱小便,尿到“篮卓公”神明,篮卓公生气而惩罚他的阳具肿大,实在危言耸听。比较正确的因素是细菌感染所致,也有说是包皮过长没法翻开来洗,污垢导致发炎肿胀。 引起此疾病,通常多是小孩子到野外草丛玩耍,所以民间才有了蚯蚓吹风的说法,实际上草丛里很多细菌,极容易受到感染。当今的孩子极少野外活动,这种疾病也少见了。 对于“蚯蚓喷风”这个小毛病,民间的治法有数个。太平的黄阿生(1955年生)说,他与兄长们在小时候,经常患上这个疾病。其母亲会以“火栱”(福建音:hue kong。即火筒、吹火筒)吹几下气就好了,他们兄弟之间也曾经互相吹火栱来治疗此病,果然吹了后,阳具不久就消肿痊愈。他说,也有人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是给鸭鵤(雄鸭)“呵呵”(鸭嘴咬)几下也会好的。我也访问了几位曾经患上此症的友人,都说这些民间土法很有效。 怡保龙头岩住持李瑞芳道长称,客家广府人对于此病的治疗,也是以“吹火筒”吹气几下。不过铁火筒必须先得在炉灶里烧热,然后吹之,靠着热气吹之较为有效。他说此病的原因多数是“湿热”所致,客家话叫做“发尿积”,就是小孩子湿热导致小便不通顺,因而阳具肿大。 火筒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何物?它是一根中空的 竹竿,或是以铁等金属做成的管子,是古早时炉灶里生火的吹具,以嘴巴对着火筒吹气,另一头对着炉灶,当空气源源不断地往炉灶里吹入时,火势就会旺盛燃烧。火筒用于古早时的以柴炭烧火的炉灶,每当柴炭的火势转弱时,就得以火筒吹几下气,所谓风助火威,火焰因为有强风助力而转大起来。 虱是一种小昆虫,主要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人们对于吸血的小虫极为讨厌,盖因被其吸血后,皮肤奇痒无比,欲消灭又不容易。 以前家家户户常见“木虱”(床虱),它们躲藏在床板或草席缝隙间,或在墙壁地板处,把它挤压死会有一股味道,类似本地冲泡的杏仁茶。人的头发上会长一种“虱母”,藏在头上会跳动,被叮咬很痒。古时候以椰油涂之,或者以药水洗头发杀死之。草蜱生长在草丛里,体积极小,一般上喜爱叮咬男性的睾丸,奇痒无比,涂抹乌风油或椰油,让其掉下就痊愈。至于狗虱、山猪虱及牛蜱可谓同种类,通常会有两只,大只底下负有一小只的,抓获挤压死它,涂上膏药就愈。 最难缠的是猫虱,体积小又会跳,欲消灭它有点困难。它们成群跳在脚上吸血,导致脚部非常之痒,挠到破皮,欲捉它又会跳走,可涂椰油或喷射强力蚊油,必须经常检查脚部消灭殆尽,不然真的痒到无法入眠。最最可怕的是长在“亚答”树的亚答虱,体积小到肉眼难见,钻入皮肤内吸血,治法也是采用椰油涂抹之,因为受不了油脂而爬出来,随后将裤子丢弃就行了。黄阿生曾经被亚答虱咬过,痒到痛苦不已,无法睡眠,后来向马来同胞求教,对方说:“华人被亚答虱咬就’半条命’。我们马来人有个办法就是涂抹椰油”就在马来同胞教导之下,他才把亚答虱完全解决之。 小小的虱子,令人痛恨不已,很难除尽,尤其会跳动的,更是必须与之长久斗争,不然就没得好好睡觉了。
5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食伊的澜·食饱买包
语言民俗很有趣,会随着环境时代而“变身”。 “食伊的澜,讲伊的话”是形容婴孩吃了长辈的唾液而懂得讲起他的语言,后来竟变化为情侣或夫妻互相吃了对方唾液而会讲对方的话。 “食饱买包”却演化成为“食饱卖包”。买变成卖,实在耐人寻味! 今日来讲两句俗语,第一句是福建话俗语“食伊(他)的澜(唾液、口水),讲伊的话”;第二句是广府与潮州俗语“食饱买包”。 食伊的澜,讲伊的话。这句俗语盛行于槟城及北马一带,用北马漳州音福建话念起来就押韵,“澜nua”与“话ua”押韵。若是泉州音(盛行于中南马及新加坡等地区)的“话ue”就不押韵。 这句俗语原本是形容婴儿出世后,过了四个月就“开荤”吃饭食荤,那时候,就由照顾者喂食饭菜,古早时的喂食婴儿,照顾者先以调羹把饭菜舀起,然后放进嘴巴里含一下。这有两个作用,一、试探饭菜会否过热而烫伤婴孩;二、以嘴巴含一下将调羹里的饭菜弄成一团,让婴儿较容易吞食。就是因为先“含”一下的动作,饭菜因此会沾上照顾者的唾液,婴孩吃进了他的唾液,就会讲他的话了。 一般的照顾者会是母亲或祖母,所以孩子就会先学习到“母语”。其实孩子是跟随照顾者学习讲话的,并不是因为吃了对方唾液而会讲对方的话。 此俗语也有人说成“食伊的澜,听伊的话”,意思是说,吃了照顾者的唾液,就会听他的话(顺从其言不叛逆)。 由于受到现代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开始觉得这种喂食法极为不卫生,尤其是老人家可能会有一些传染病,或许会因而传染给了小孩子,于是一些人就排斥给老人家喂食。可是,多年前曾经在报章阅读到一些医学报告说,成年人的“嘴含”饭菜是好的,成人的唾液会帮助婴儿的食物消化云云。关于嘴含饭菜的卫生问题,希望大家听取专家的意见,本文只不过是在讨论这句俗语的含意。 然而,语言是会因为环境时代而演变的,甚至意思也会变成不一样。食伊的澜,讲伊的话,后来衍变成为形容男人吃进了女朋友或妻子(或是相反的,女子吃了男朋友或夫君)的唾液之后,就会 讲对方的话了,甚至听对方的话,不再听从父母的言语了。的确如此,许多人有了不同语言的伴侣或是成为夫妻后,往往就懂得讲对方的语言。因此人们戏谑称这是因为吃了对方很多的唾液,才会讲伴侣的话。设使不会讲对方语言的,也会被笑称“嘴澜食无够”(吃不够对方的唾液)。 广府话与潮州话,都有一句俗语“食饱买包”。大山脚的王山野先生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听到这句俗语。当时有朋友解释说:吃饱了经过卖包的地方,就随口问一下多少钱,如果便宜就买下,过后肚子饿了或可当茶点来吃,如果贵就不买。意思是买不买不重要,反正我都不饿,倘若便宜就买下当茶点。总之这是无关重要的事,要不要均无所谓。 可是,语言会随着环境时代而演变,“买、卖”无论是华语还是各种方言发音一样,只是声调不同。食饱买包,随后竟然演变成为“食饱卖包”,买变成卖,意思不变,依然是形容人们吃饱空闲,做了无关要紧的事情,反正我都不缺钱,卖包只是消遣过日子。 王君说,还有一句具有同工异曲之妙是粤语的“路过问棺材”。路人经过棺材店,问老板棺材多少钱?而他没进入店内,显然不是要用到,而是问“爽”或是同行来探听价格行情,通常老板都不理这些路人。食饱买包与路过问棺材的意思基本上同样。 语言民俗很有趣,会随着环境时代而“变身”。 “食伊的澜,讲伊的话”是形容婴孩吃了长辈的唾液而懂得讲起他的语言,后来竟变化为情侣或夫妻互相吃了对方唾液而会讲对方的话。 “食饱买包”却演化成为“食饱卖包”。买变成卖,实在耐人寻味!
6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金仁洙为华教牺牲
金仁洙(1904-1934)华文教育工作者。字一波,原籍韩国黄济道信川人,朝鲜族。 拙作《移国-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里收录了一位人物“金仁洙”,当年撰写其史略六百余字:“金仁洙(1904?-1934)华文教育工作者。字一波,原籍韩国黄济道信川人,朝鲜族。三岁时失怙恃,受中文教育,负笈福建厦门大学……1934年,其妻诞下一男儿。在这时候,仁洙积劳罹病,咳嗽得严重,被送到太平医院隔离病房。学生们前往探病,被拒于门外,只允许一名较大的学生进入倒水给他饮,复嘱他们早点回去,勉励彼等把书读好,将来贡献与国家社会……(民国廿三年八月廿二日)逝世,年三十岁……遗下夫人李德媛与独生子南武,旋后遗孀带着独子返回韩国……”资料是1988年专访其学生梁有让,以及调查坟墓所得。 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上报纸查询系统,寻获一篇有关于他的新闻<太平振华学校金教员逝世皇家医院,执绋甚众皆缠黑纱以示哀悼,新婚夫人放声哀哭一恸几绝>(1934年8月28日,南洋商报,第9版)这些正好补充了拙作的不足之处,经过一番修订,重新撰写如下: 金仁洙(1904-1934)华文教育工作者。字一波,原籍韩国黄济道信川人,朝鲜族。三岁时失怙恃,遗下大姊与他二人相依为命,九岁时,其姊适人,他便随着亲人离开家乡到福建厦门,就学于集美小中学,继而负笈厦门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毕业,具有商学士位。随后当地同安中学延聘为教员。十九年(1930),受到振华学校之邀聘,因而泛舟南渡来到太平。廿二年(1933)四月请假北旋香港,结婚(其学生说是回去韩国结婚)。七月偕新夫人回到太平振华。翌年四月儿子南武诞生。六月间因有事情必须与中表(表亲)面商,趁学校假期远赴香港,再到沪滨(上海),停留了三天即返回太平。长途跋涉,仆仆风尘,因而劳顿过度染上伤寒,就诊于本市陈清龙西医,服药后有见好转。然而仁洙觉得学校学子众多,吵杂烦嚣不是很适合养病,其性喜清静,于是于7月25日,趁着同事们在上课之际,叫一名学生伴随他进入太平政府医院住宿,认为方便看护,较快康复。 学校当局另聘请老师代课,总理林英勤通情达理,深知教员薪金微薄,慨然允许仁洙患病无法工作,照旧领取薪金。讵料一进入医院,病情愈加严重,直到8月22日,其夫人拟将他带回家另找医生诊治,于是租下一房子打扫完毕,打算在下午4点半驱车赴医院接领回去,却被告知仁洙已在4点时分弃世。当她到达医院悲痛不已,伤心欲绝,放声哀哭,令人落泪。翌日出殡,执绋者两百余人,包括师生及董事同人,即总理林英勤、罗正锦、王康恩、廖叠麟、廖启麟、黄共济等,皆左臂缠黑纱。棺木从马力律开始,经敏律、古打律、转入都排律,直到广东义冢。 仁洙痛恨日本侵略其祖国,时常谆谆告诫学生们不要做亡国奴。他教学认真,深受学生们尊敬,从不让学生们擦黑板,说吸入粉末会得肺痨,学生们见其辛苦,愿意效劳,都被他拒绝。住院期间担心会传染给学生,学生们前往探病,被拒于门外,只允许一名较大的学生进入倒水给他饮,复嘱他们早点回去,勉励彼等把书读好,将来贡献与国家社会,显现其博爱精神的一面。他悲哀的表示,自身三岁即成孤儿,而今儿子才三个月,不幸的将失去了父亲。逝后葬在广东义山,墓碑为洋灰做成,碑文是在洋灰未亁前刻写上去的。其学生梁有让收藏一张全体学生与手抱儿子的师母合照,日本南侵时,听说会杀头的,就焚毁了。 金仁洙是异国友族同胞,为了发扬华教的远大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年纪轻轻30岁不幸客死异乡。
6月前
VIP文
VIP文
李永球 | 董叔和校长“殉学”
董叔和(1899-1929)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南洋商报是“淑”,根据其墓碑是“叔”)。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 拙作《移国-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里收录了一位人物“董叔和”,当年撰写其史略三百余字:“董叔和(?-1930)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毕业,南渡后从事教育事业。于1926、28、29至30年,担任本市振华学校校长。处事严谨而不惮劳……曾亲率高年级学生日以继夜,赶工开辟校前斜坡锄平为操场,结果积劳成疾,1930年1月25日逝于太平医院……夫人钟氏,无子嗣,墓前立有一小型纪念碑,碑文抄列于下:(正面)董叔和校长先生殉学纪念;(左面)太平振华学校全体学生敬立;(右面)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廿六日;(后面)仁爱永垂……” 这些资料主要参考《华联六十年》特刊及田野调查坟墓所得,资料十分匮乏。 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上报纸查询系统,寻获一篇有关于他的新闻<吡叻太平振华学校将为该校校长董淑和开追悼会>(1930年3月22日。南洋商报,17版)内容提到定在1930年4月4日为其开追悼会,并附上六百余字的“董淑和先生传略”。这些正好补充了拙作的不足之处,经过一番修订,重新撰写如下: 董叔和(1899-1929)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南洋商报是“淑”,根据其墓碑是“叔”)。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 1899年诞生于家乡,父亲是读书人。年幼时,家庭可算是富足不愁生计,迨少年之际,家道逐渐中落,甚至连兄长的学费也十分拮据。他那时候十六岁,刚刚完成高级小学毕业。不得已下,只好应聘于长兴县初级小学为小学教员。 十八岁那年春天,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招考,他决定去应试,可是面对家庭经济问题,连少许的旅费也无法拿出。令他感到悲伤忧郁,无法自解。他听闻吞服藤黄可以导致死亡, 于是暗中服下多量的小块藤黄。幸亏发现得早而获救,最后家里还是想尽办法,让他进入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在学习上,对于音乐与绘画最有成就,毕业时二十三岁,所画的水彩、木炭及油画,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渴望更深进一步再去学习探求,无奈父母亲戚们希望他能够开始工作,帮补家里的拮据经济。于是乎,他便离家南渡到新加坡,受聘于启发学校,担任艺术课教师,为时五年半。 二十九岁(按:此年龄应该有误)的那年六月,受到霹雳太平振华学校之聘而来到振华。翌年受到器重而执理全校校务,那时候日夜学校的学生仅有九十六人,第二年骤增加至两百余人,第三年已近四百人。学校设备方面,也是逐年增设,规模宏大,可见在他的管理之下,振华愈办愈好,成为有规模的学校,校务蒸蒸日上。 1929年底,他忽然患了热病,给市内一家西医诊治,却因为注射疏忽而导致腿部鼓肿作瘤状,便被送进太平政府医院。经过两次的切除手术,最终以流血过多而逝,时为12月26日下午3点,享年30岁。出殡之日,共有四百余人送葬。殡葬于广东义山,遗下夫人钟鸿如,无子嗣。 《华联六十年》资料:“于1926、28、29至30年,担任振华学校校长……曾亲率高年级学生日以继夜,赶工开辟校前斜坡锄平为操场,结果积劳成疾” 。所以为其立纪念碑云“殉学”。 2001年调查其墓时,发现有棵树缠绕着,今年过去看,大树已腐朽倒下,但整个坟墓被姑婆芋密密麻麻包围而看不清楚,墓前正中竖立的纪念碑尚存。 上述旧报资料补充了拙作的不足,虽然资料不完全准确。不过关于他的殉学是因为操劳过度而患热病,最后医生疏忽而动手术导致流血过多而故,令人不胜唏嘘!
7月前
VIP文
大霹雳焦点
李永球吁手下留情 雨树枝干遭人涂鸦
游客不断在雨树的枝干上涂鸦,太平田野文史工作者李永球吁游客手下留情,以免对已是“遗产”的百年雨树造成破坏。
7月前
大霹雳焦点
更多李永球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