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杨步伟

1924年5月底赵元任和杨步伟离开哈佛,启程到欧洲。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聘请赵元任,他答应,不过先要履约到欧洲,旧事清了,心里才踏实。他们先去英国,再往法国,又到德国,见朋友,住40天。杨步伟在《杂记赵家》记旅程经过,包括捕捉留欧学生不为人知一面:鼓吹离婚。其中陈翰笙和顾淑型及徐志摩和张幼仪成为焦点,“张其时还正有孕呢”。杨步伟点到为止,没有多加评论。 陈翰笙和顾淑型同在1897年出生,都是学界风云人物。陈翰笙1915年留美,考进波莫纳学院。先念地质学,后改学欧美历史。在留学生中以成绩标青著名。顾淑型在1917年留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系。二人是自由恋爱绝佳示范,1922年婚后同到德国柏林继续学业,夫妇一向合作无间,被怂恿离婚,匪夷所思。鼓吹离婚事我在文章引过,奇怪举动。沉思一会,没有纠缠前因后果,历史中群体心理被扭曲案例,岂止一桩? 赵元任和杨步伟婚姻也被点名,罗家伦在德国遇见他们,说有人看见赵元任和他母亲在街上步行,揶揄杨步伟比赵元任大,杨步伟不甘示弱,要罗家伦不要挑拨,“我的岁数,人人知道的。”她说。杨步伟是医生,见多识广,能力和口才都非泛泛,没有人敢唆使赵元任离婚。 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玩偶之家》被重点讨论。书中主角娜拉反抗性别歧视,为摆脱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离家出走。胡适写〈易卜生主义〉,指男尊女卑是文明耻辱,他乘势批评婚姻制度:“老辈人看见少年男女实行自由结婚,便说是‘不道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事不合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习惯。” 婚姻自由是知识青年理想。徐志摩为离婚,写堂皇信给张幼仪,说真生命、真幸福和真恋爱都是“自奋斗自求得来”,他们应该“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徐志摩千方百计要离婚,朋友全力支持。张幼仪在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说离婚协议书是在德国柏林吴经熊住所签定,第二儿子彼得出生大概一个月后。“他有四个朋友也在客厅里,他们绕着他走来走去,一副要保护他的样子。我只认得其中两人,吴经熊和金岳霖。”签字以后,“他的朋友挤在我们身边向我们道贺,大家都想握徐志摩的手。”她几乎控制不了情绪,想“对他们每个人发起火来。” 老舍著小说《离婚》,初版于1933年。男主角老李的婚姻是父母之命,没有感情基础。生有一男一女,太太是农村妇女,只会做家务,出不了厅堂。到北平后,处处成为笑柄。他有离婚冲动,却挣不脱桎梏。他暗恋隔壁马少奶奶,她丈夫长年不在,对她不闻不问,以为关系迟早结束,不料丈夫回家,马少奶奶与丈夫和好如初,老李希望破灭,决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专门一章讨论老舍。他认为老李不离婚,是性格“软弱”使然。他说以“离婚”为书名,“象征着一些人不能做到的一种勇敢行为,因为他们满足于‘婚姻’……对奇糟不堪的现况卑躬屈膝。”不离婚原因昭然若揭:怕冒险,怕社会眼光,没有人“有胆量先提出来。” 爱情不是生命唯一事 这是从男方角度思考,女方怎么想,无法兼顾。徐志摩离婚后,家里不能谅解。老师梁启超也反对他离婚,认为“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又提醒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 梁启超当然知道自由婚姻之可贵,但是好伴侣可遇不可求,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满足得宁贴也极难”,一直期盼梦想之神圣境界,不过是自寻烦恼。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这是胡适诗句。胡适鼓吹婚姻自由,纯粹为他人做嫁衣裳,他承受新旧文化冲突,了解梁启超苦口婆心。怎么可能不爱自由呢?爱自由的意念他人未必了解,选择“不自由”,也是个人自由。五四人物精彩地方在于处处凸显张力,提供后人思考空间。胡适和江冬秀不般配结合,却白头到老,“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说的是无奈处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胡适不会同意不离婚是软弱性格使然。爱情是生命重要事,但不是唯一事。这是命运题,不是选择题。还好如今配偶被安排的例子少之又少。
6月前
为了争取以教授名义聘请胡适来加州大学,赵元任四处奔走,征集到12位包括Ferdinand Lessing、J.P. Canton、Murray Emeneau、李卓敏等专家和教授的支持。几个月后,加州大学发聘书。1956年秋天胡适到旧金山讲学一个学期。“胡适作了10个正式讲演,包括中国古代10世纪以前的历史、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中国画史介绍、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史、有关范仲淹和王安石的介绍、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国的文学革命等。元任听了所有的讲演。”《赵元任年谱》这么记录。 有人慕权,有人思利,赵元任不在此列。他为人随和,天生免疫不少人性弱点。他淡泊、低调、与世无争,从1920年回国到1938年定居美国,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及文化的各种辩论,他不曾插上一脚。只专注自己胜任和有意义的事,聘请胡适即是一例。香港凤凰卫视2009年曾作几年“我的中国心”系列纪录片,他为主角之一,那一集标题打的是“隐士大师”。 赵元任的学术文章讲究逻辑,平稳冷静的文字带有惯性的幽默感。为《赵元任年谱》写序的陈原说他“能够把深奥的学理,用鲜明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大学问家不多。五四运动重要的课题包括文字改革。赵元任是方言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国音和国语罗马字方案的贡献使他得到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称号。 赵元任在演讲中爱加笑话,“扯得上扯不上的地方总是忍不住要说。”出席者有笑声,他就有满足感。大女儿赵如兰说滑稽的父亲不轻易流露内心喜恶,“他不高兴的时候连对我们都不说”。《余英时谈话录》提平时见面,赵元任大部分时间沉默,“就赵太太说话”。杨步伟性格豪爽,控制欲很强,很能干,夫妻二人彼此配搭,感情很好。杨步伟可以管十万大军,“她在剑桥一请客都是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 赵如兰说父亲在乎和社会接触,主要受杨步伟影响。赵元任有参与社会的方式,他不会上街摇旗呐喊。二战时编写〈苏州河北岸上的大国旗〉和〈我是北方人〉,歌成后立刻给几个女儿唱。赵如兰说慷慨激昂的歌词不是应他人要求,也不是因特定场合而作,“而是自发地表现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守在书斋适合赵元任个性。胡适回忆文学革命历史,1915年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时,两人积极讨论文字问题,决定各写文章,赵元任负责“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胡适负责“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赵元任从文字问题、音韵学到改革方案,洋洋洒洒,越写越多,最后分成3篇文章发表。 热情并非稍纵即逝。《赵元任年谱》记1914年夏天中国科学社成立经过。他担任秘书,几位同学平均负担经费,每个月各付最少30美元,占奖学金一半数额。赵元任午餐只喝汤和苹果馅饼,最后因营养不足病倒。“中国科学社成立的目的为提倡研究谋吾国科学之发达,其入手方法则发行一科学月刊以为传播鼓吹之工具。”赵元任全面投入月刊编辑工作,撰文、翻译、谱歌,都留下痕迹。科学社地址后来移回中国,继续为科学的普及化做系统和奠基性的工作,赵元任和科学社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中国科学社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影响力最大,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 与胡适情同手足 “也是微云,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只不见去年的游伴,也没有当日的心情。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这是胡适的〈也是微云〉,赵元任谱曲。二人情同手足。胡适40年代有一个时期住在剑桥离赵家不远的旅馆里,在赵家吃饭,赵如兰负责通知。“开饭了!”她在电话中对胡适说。 胡适是公众人物,赵元任却重视私人空间。胡适政治立场一贯,赵元任只当旁观者。1973年,持美国护照的赵元任夫妇回中国探亲,和周恩来会面。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邀请,再次回国,邓小平专门见他。最开心的事不是见领导,而是能够在北京、南京、上海及常州老家,见到亲戚朋友以及语言学界和音乐界同行。 赵元任1982年去世,柏克莱加州大学为纪念这位语言大师,连续4天下半旗。时光匆匆,又是忌日。“有一件巧事不知道别人注意过没有,胡适是20年前,也是2月24日上午11时去世的。”这是赵如兰在《赵元任年谱》最后一个注解,胡适在《赵元任年谱》出现的次数在朋友中位居第一。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