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林彩银

可爱的小男孩穿着泳衣跑到泳池旁,随后跟上戴着鸭舌帽像是他母亲的人,提着游泳圈和手臂泳圈。从健身房落地玻璃窗看到这温馨画面。 搬来新公寓两个月了,第一次踏进这小小间的健身房。左边是整面大镜子,摆放好多不同重量的哑铃,右边则放着一架肩部推举机,正前方是5架并排的跑步机和两架脚踏机面向泳池。4点左右跑步机只剩下一架,刚刚好。 小男孩先是跑向左边,他好熟悉这泳池啊。那方向像是去淋浴的地方。不一会儿,他又跑回来母亲身边,身体湿答答了。他将双手撑开成直线,让母亲将手臂泳圈套上左右手,再把双脚踏进游泳圈里双手扶起,哒哒哒地跑到了右边泳池去,又哒哒哒地跑回母亲身边。看到他掩不住的快乐脸,我也忍不住一起开心,跑起步来突然变得毫不费力。 我想念在家乡的9岁儿子了。周末带他来都是独自一人拿着球在泳池玩。即便我下水陪他玩,他的眼神也像是在找寻一些小玩伴。如果今天他在这里,或许可以陪小男孩一起玩乐。 难得的独处时光 两年前办公室搬迁到城市里,上班天来来回回堵在车龙很耗时费力,回到家所有精力都消耗了,生活素质也变糟糕。后来物色到这间小公寓,拿到钥匙的那一刻即爱上这间小屋。这是我一星期里三天两夜的暖窝。 从家里热热闹闹的环境进入这样的独居模式,小屋子仿佛变很大,像是相机开了广角镜头,照片里的我独自在一个很大很远的空间、某个角落,人变得渺小,感觉甚凄凉。没了电视机的声音,也没有父母亲聊天的声音,更没有儿子问问题的声音,这世界只剩下我;却不可思议地赚到好多个小时,可以安静地写作、画油画。 为人母亲,也是女儿,是媳妇更是太太的身分,有那么多独处的时间是一种奢侈,也很犯规。这想法偶尔闪过,便开始观察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女人背负身分责任,就不能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慢慢在独处时理清,生活不是别人说你该怎样就要怎样的。此刻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弄懂自己的渴望后,便能用自己所储存的资源,一步步达成自己最深处的渴望。与家人配合调整,原来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 安顿好自己,于是许愿,接下来要把家人也带来一起开启新的生活环境,享受天伦乐。
2月前
很喜欢〈渔父〉——简嫃写的一篇散文。尤其喜欢有个段落作者一直呼唤阿爸,像是对阿爸有说不完的话。作者因父亲交通意外离世后,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恨自己为何一直无法靠近父亲。 这让我想起父亲有次病重入院,我在祈祷时一直呼唤着“阿爸,你要坚强起来;阿爸,你一定要康复平安回家;阿爸,我很想念你……”那是我呼唤阿爸最多次的时候。 小时候,与父亲聚少离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父亲。记得我刚上中学有段时间父亲到远方工作,当他再次回到家时,我对父亲的依赖好像随着时间一起消失了。那时起,“阿爸”早已叫不出口。 长大才知独立不好玩 直到我搬进大学宿舍,父亲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他帮我把书桌和生活必需品搬去宿舍,眼神不舍地一直叮咛我要吃饱喝足要睡好,别太辛苦。那晚挥手向父亲说再见要他小心开车时强忍着泪水,说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知道父亲是个连看电影都会流眼泪如此感性的人,并不想在那一刻让他伤感。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心里有多不安都不敢向父亲说。才发现长大必须独立其实一点都不好玩。 比作者幸运,我父亲健在。已为人母的我,常常带着他的宝贝外孙子孙女回去探望他。他总是坐在客厅办公椅子上,看见我开门父亲总会大声喊道:“哈啰!你回来啦!”我依然喊不出“阿爸”这个称呼,感觉像是有点太亲密到尴尬;也感觉像是只有离别的伤感之称呼。 喜欢唤他“老豆”(广东发音)。不知是不是看港剧长大的关系,感觉老豆好像很开心的角色,是不那么尴尬不那么严肃的父亲。就像港剧的一句有名对白:“唔使惊,老豆喺大厅”。忙碌一整天后,看见父亲的笑容与问候便会感到幸福。我们虽然话不多,但彼此的心意都感受得到。
4月前
厨房传来母亲紧张的声音:“看吧!跌倒了!”我赶紧从房间走向厨房,看到父亲躺在地上表情很痛苦,挣扎着要赶快起身,而母亲小小的身躯正伸手想要扶起身形大她两倍的父亲。 见状,我的心情在短短几秒里的转变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先是非常害怕父亲就这样离开我们了该怎么办;如果父亲从此瘫痪了怎么办;母亲一个人了该怎么办……一堆想法尽在脑海里挣扎!所幸最近读了很多关于“临在”的书籍,让我知道该如何观察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终于在紧急下化险为夷。 走到厨房的时候,我回到了当下,我的七上八下的感受与想法已经消失无踪。我开口劝母亲别把父亲扶起身,然后伸手拍拍父亲的肩膀说:“爸爸,放轻松,有敲到头吗?” 父亲回答:“没有,可是我的脚很痛很痛!”看他伸手托着右膝盖,我便说:“爸爸,先躺下来,别急着起身,我先去拿枕头给你躺下,先别起来!”然后我跑进房间,捉了个枕头出来扶着父亲的头让他慢慢躺下。 我引导父亲去回想跌倒时,有感觉自己敲到哪里了吗?他说只有脚。我心里更安定了。我安慰他说,“你别起身,先感受哪里痛。如果是某个地方特别痛,没办法起身也不要急,我可以打电话给救护车,他们很专业的,你放心。你没敲到头,我就很放心了,也请你放心,你会没事的。” 见父亲渐渐放松躺下,我继续说:“不小心跌倒没关系的,不管哪个年龄,只要是人我们都可能会跌倒,只要好好休息,或医治伤口就可以了。最重要不要敲到头,你没敲到头对吧?”我再度确认,也试图同理他害怕的感受。 他摇摇头,说脚很痛。我说:“好,我知道了,你的右脚很痛,你可以试试看动一动你的脚趾,让你的知觉从脚趾渐渐感受那个痛,是整只脚,还是哪里一处比较痛?如果再过一下子,没办法还是很痛,我们就叫救护车来帮忙,好吗?”知道了接下来该怎么做,或许能让他可更专注于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 父亲开始慢慢将脚伸直,皱着眉头的表情很叫人心疼。父亲70岁了,我们一家都很担心七旬的两老。父亲很努力把脚伸直后,好像突然脚也轻松了,他自己扶着墙壁爬起身来。慢慢地,他自己走向了客厅,在椅子上坐下来休息。见母亲走过去想开口说话,我示意母亲先别说话。我清楚母亲是非常关心父亲的,可是母亲一开口总是责怪的语气,其实她是非常关爱父亲的。 过了几分钟,我见父亲的心情像是平复了下来,便冲了杯咖啡,放在他面前,抚摸着他的背说:“爸爸,你还好吗?先喝杯咖啡,吃点早餐,如果你有任何不舒服,比如呕吐或头晕,或者脚痛一定要告诉我喔!我带你去看医生。” 父亲点点头说“好。” 我再次拍拍他的肩膀,然后走开。从后面我偷偷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祷告着谢谢上天保佑着父亲,再次平安度过一个小考验。 陪伴父母走过情绪 转身走向厨房,我安慰母亲,“爸爸没事,你放心。我知道你也惊吓到了,现在没事了,别担心。”母亲开始眼眶湿润,说:“你爸爸每次就是讲不听!要他把拖把扭干才抹地啊!每次湿答答的,很滑!会跌倒!这下如果滑倒敲到头,就真的拜拜了!” 我摸了摸母亲的背,让她把想对父亲说的话都发泄出来。渐渐看见母亲的表情也开始放松,便抱了抱母亲说,“来,一起开始裹粽子吧!我最爱吃你的粽子了!”母亲也被同理了,安定下来,我们俩开始在厨房开心地聊天裹粽子。 大约一个小时后,第一批粽子煮好了,我看见父亲走来厨房,用很开心的表情吃粽子。看着这两夫妻从年轻时忙碌养育孩子的摩擦,到如今的相互陪伴,心里有满满的幸福。 母亲曾说父亲年轻时是个情绪非常火爆的人,也不懂得珍惜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心力。好几次母亲想一走了之,离开这个家,可是总放不下孩子们,只好继续默默待在父亲身边受苦。庆幸的是父亲退休后,个性渐渐改变了,母亲也可以很坦然地和他一起度过余生。有时我偷偷看他们一起看戏聊剧情,也相互提醒在忙碌的彼此记得喝水、吃药,或提醒彼此去医院的预约时间。 我的父母亲就是如此独立的家长。他们清楚知道要好好照顾自己,不给孩子们添太多麻烦就是给孩子们最棒的礼物。我希望父母可以健康、平安、快乐,悠闲的过着他们的小日子。 他们一直在学当更好的人,也很努力地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父母。我则在学习如何陪他们一起感受及走过情绪,这对我来说,已是最好的陪伴与鼓励。
2年前
好几次女儿开口说想要到理发店理短发,顺便做个护理以让头发看上去不毛躁。今天我认真的看着女儿蓬松细幼的发质,想到自己在她这个年龄时也很苦恼。每次站在镜子前看见自己的头发,就只想一直绑起来,将之藏到最深处,自卑不已。 心里不禁想要为她做些什么,来减低她的自卑感。于是拉起女儿的手,并肩走到一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只有半间店面。推门进去看到7张残旧的椅子,和靠墙的桌子排列成一线。随后一位中年阿姨从后面很亲切的走向我们,笑容很甜美。 还没等她开口我就说:“老板娘,我女儿想做护理拉直头发,看上去不那么毛躁。” 老板娘看了看女儿的头发说:“哎唷,为什么要拉直啦,这发质很直了啦,这样自然翘起来的发尾还可以啦。很好看啊!你几岁啊?” 我笑笑。 没等我回答她继续说:“中学了吧?” 我礼貌回答:“嗯,是咯,刚上初中一。” 老板娘继续很开心的说:“哎唷,这年龄是爱美了啦!”还向我打了个眼色,继续笑笑说:“我也有个女儿,高中二了,哎唷,也是很爱美喔!头发留好长啊,我说她该去剪短发啦!那么长好难打理。打扫的人是我咧,我每天看到那些长发掉在地上好多,好烦啊!”我看着老板娘的头发,也好长。 瞥见女儿的表情已忍不住,很想离开这个地方。她牵起我的手说:“妈咪,我不弄了,我们回吧。” 老板娘依然继续道:“哎唷,不要弄啦,不要浪费妈妈的钱,头发这样很好了啦。” 于是我们起身,我礼貌地跟老板娘说:“好吧,我们不弄了,谢谢。”打开门她脸上露出像是胜利的表情说:“哎唷,我们不要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啊!” 我感觉到女儿很不开心,于是问:“你怎么了?” 每天练习安住自己 她的眼泪突然就像珍珠一样大颗大颗滑过脸颊。我知道,她受委屈了。她说:“我们只是想弄个头发,为何要听她训我们?一直在那边啰嗦说教。”我紧紧拥着她的手臂,让她哭,陪她走完情绪。我再次牵起了她的手,一起走到另一家理发店。推门进去,洁白亮眼的墙壁,整齐摆列的5张椅子,店里不大,但却客满。 “在宿舍里没有吹风筒,而且洗澡时间有限,要在宿舍做头发护理是有点难度。”我向专业的理发师说。听了女儿的情况后她便提议剪短后再护理,这样不需要吹风筒也可以很容易打理。两个小时后,我们走出理发店,看着她乌黑整齐的短发,好清爽。她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搂着我的手说:“谢谢妈妈。” 女儿在这个年龄听见这样的训话,肯定会受不了而觉得无助和委屈。毕竟这个年龄还没有与对方争辩的能力。换作是我,我也会痛哭。况且我们是在好几次讨论后才决定到理发店的。我想女儿深层的感受或许是“我真的很不好!不乖!我是个为了要自己美丽而乱花母亲钱的女儿!我是个很糟糕的人!”因此才会陷入痛苦的情绪里。 回家路上我对女儿说:“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会不停遇见别人来尝试‘教育’我们该如何生活。你要学会觉察为何别人的话会令你陷入情绪里。理清后,就可以做到坚定而不被对方影响。这些都可以在每天的生活里练习。妈妈也是这样一边生活,一边学习,越做越好的。” 外面的世界很乱,但我们可以选择安住内在的自己,不被他人动摇。建立自信就从安定自己开始。
2年前
今天接儿子放学回家已经4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听见6岁的儿子说:“妈妈,我的作业做完了。”往常他都会在洗澡后立刻把作业做好。于是我好奇问:“雨哲,作业做完了?”他带着生气的语气说:“今天有3页!很难!” 当他发脾气埋怨今天的功课很难时,我就知道今天的作业是华文。脑海里闪过一段段曾经为了华文作业与他产生摩擦的片段。深呼吸几下平复心情后的我鼓励他先把作业拿出来,让我看看需不需要协助。他走到书包前,拿出了华文作业翻开,很不甘心地解释哪一页需要做,嘴里重复说着这些都好难的字根本不会读,也不会写。原来是词句重组,需要写很多字,对他来说是困难的。 在幼儿园这3年里学的华文,加上我陪伴他睡前读的绘本,他认得的华文字不多。目前他只认得“一”、“家”、“人”等简单词汇。好几次我以威胁的方式,逼迫他赶快做完;或者以讨好的方式要他做完,然后赏他喜欢的东西。渐渐地我发现,这两种方式都是短暂且不是每次都有效的,最后总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我开始觉察自己的焦虑,我担心他跟不上学习程度;我有自责的情绪,为何我没有办法把他教好;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与精神好好教他,或许他就不会这样每次都闹脾气。 有了这样的觉察后,我开始调整自己内在的恐惧与不安,慢慢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我没有催促他一定要马上做完,也不再阻止他痛哭与生气。我温柔而坚定的说:“妈妈在这里做事情,如果你准备好要做华文作业了,需要妈妈陪你或教你的话,就过来告诉妈妈,妈妈会陪着你。” 第一次他用了一个小时躺在地上平复自己的情绪。接下来慢慢缩短成只需要半个钟、10分钟、5分钟、一分钟。后来,只是丢下一句:“我讨厌华文!”就开始刷刷刷地把作业都做好。 儿子一直知道做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只是做作业时自然浮现的“做不好、学不会”情绪,需要先被同理。不论他多么不愿意,即便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始终用心把老师交代的华文作业都做好。 陪伴他走过情绪后,我才向他解释那作业该如何写,他提起笔,开始认真写了起来。发现他还是写错时,我便开口:“我的主人雨哲啊!你写错我了啦,我排在最后啊!”“我的主人雨哲啊!我是游泳啊,不是游游啊!你写错啦!”我尝试以轻松并富有创意的方式陪他一起做华文作业。 孩子并非不想把作业做好 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突然他说:“妈妈,这些华文字真的好难写,你看看这个‘警察局’的字,好难。你看这本书,那么多字,他们做这本书的人一定写得很辛苦。” 我看着他可爱单纯的脸,他用敬佩的眼神看着作业本子上的文字。这孩子并非不想把作业做好,只是我很好奇他眼中看到的这些文字到底长什么样子,才让他如此害怕。听他这么一说,才知道这是多么纯洁与善良孩子啊!他在同理制作这作业本子的人,觉得那也是辛辛苦苦才做好的。 接着我说:“是啊,他们很努力。我看到你也很努力,想把功课做好。那么复杂的字,你也好好地把它们写好。”我摸了摸他的头,看着那小小的手提起铅笔继续认真的在作业本上刷刷刷。我理解了他的感受,接纳他对于华文的讨厌后,他好像就有了把作业做好的力量。那么努力的孩子,我忍心责备他学习程度太慢吗? 短短的20分钟里,我读文字,他把答案抄写填上。最后,我们在欢乐声里一起把作业写完。我学会了先安定自己,告诉自己:“慢慢来,请等一等他。有一天他会看懂的。”我也是步入中年才开始认真阅读,从一本又一本的中文书里发现中文的美丽。我不想让他错过这短短6年的基础华文班。或许到了某一阶段,回头时他会感谢妈妈没有放弃让他学习中文的机会。
3年前
谷歌日历写着“大夏”。坐在电脑桌前没有空调的空间更显炙热。会议结束把笔记本盖上,合上眼睛头往办公椅子靠去。重复着深呼吸,想把情绪思绪都抛在脑后,想专注当下。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 片刻的宁静被儿子的叫声打扰了。我睁开眼睛,走到楼下,儿子边手舞足蹈边说:“妈咪,爸爸真好!帮我找到好看的戏!”如果我没有专注当下而还想着会议,我就不会留意到儿子刚刚对我说了什么,还可能随意敷衍他。听清楚后,我说:“谢谢你和我分享你的喜悦。那,你有把这个喜悦感受告诉爸爸吗?” 他摇摇头说没有。我于是好奇追问:“为什么呢?你知道吗,你很开心,爸爸知道的话也会一起开心的。你想要爸爸开心吗?”儿子点点头,就找爸爸去了。 小孩对爸爸有感恩的心理感受,有快乐的情绪,爸爸却不知道。小孩不习惯表达感受多少是因为大人的影响。男孩不准哭、男孩要勇敢等等的标签,更导致孩子习惯把感受和情绪都放在心里。刚刚他该感谢的对象是爸爸,却对着母亲叙述,就说明了这点。 沟通的目的是连接彼此的情感,从小培养可以引领孩子在沟通上更有效率,也能鼓励孩子勇敢表达情绪与感受。最后双方得到的即是健康的情感连结。 周末我都会探望父母。正享用母亲准备的面汤时,母亲坐下来陪我聊天,说父亲总是不听劝。那天有位亲戚要求父亲载她到疫苗中心接种疫苗,父亲一如往常地善良,随口就答应了。母亲听见便责怪父亲,疫情如此严重,本不该随意接触他人。父亲气呼呼回电拒绝后,几天没有与母亲交流。 我好奇地问母亲是怎么跟父亲解释的。她说,“就告诉他,疫情严重,不要乱乱载人啊!”我于是向她示范,若这样说,他会不会感觉较好:“你很善良,会想要帮助别人,但是如今疫情严重,相信那个亲戚可以找到家人协助她的,毕竟载人是近距离接触,有被感染的风险,还是不要去为妙。” 我相信父亲的善良,只是在这水深火热的情况下,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母亲听完安静思考。我突然想安慰母亲,便说,父亲是善良的人,但他的确有很多时候喜欢把情绪挂在脸上,像在跟你抗议,如果我们学会良性沟通的方式,双方就可以更自在地生活。我也安慰母亲,“辛苦你了,需要照顾一个大孩子,时刻为他操心。”母亲笑笑摇头,开始说起她以前的辛酸史。我也乐于听着母亲的故事,大口大口将面汤送进嘴里。那是个非常温暖的下午。 享用完美味的午餐,我懒懒的坐在客厅刷手机。母亲气呼呼地走到我面前,说父亲很常用水壶在火炉上煲水。水滚后,水壶会发出哔哔声。父亲常忘了自己在煮水,所以她需要经常留意他是否又忘了。每次唠叨,他就显得不耐烦。刚刚难得看到父亲终于有所警惕,坐在餐桌旁,离火炉不远,肯定万无一失吧。可惜啊,母亲说,结果那可怜的水壶哔哔嘶喊得喉咙快破了,父亲仍无动于衷。因他的耳朵塞着一对蓝牙耳机在看《孙悟空》连续剧。结果还得母亲走到火炉前把火关上。 坚定且温柔的态度 我便提醒母亲,父亲也在努力,只是再次疏忽了细节,不如下次拍拍他的肩膀直接示意,水滚了要去关火。我相信父亲下一次会将蓝牙耳机的声量调小一些。 沟通应该从“你发生什么事了吗”出发,而不是直接标签“你这个人很有问题”。同一屋檐下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沟通就是化解误会的重要桥梁。沟通不只是言语,还包括情绪、语调、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对方读到的信息是主观的。若态度坚定而温柔,再加上对的句子,对方通常会很容易吸收到你的意思。 我们都习惯在表达的时候,将情绪放大以增加严重性,却没想到对方因而感觉被恐吓,而启动了保护机制。于是除了你的情绪,其他的重点都听不进去了。 与小孩及老人沟通,更需要多花点耐心。小孩认识的词汇有限;而老人,已活在这世上超过半个世纪,他的自我会很认真地把你推到门外,或也会有“请你回家多吃点盐才来跟我谈判”的心态。 所以与他们沟通,宜用爱、坚定且温柔的态度;也应用最简单的叙述,给予赞美并引领他们回应。耐心点。我相信,如此的沟通方式能让因为爱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再次发现爱。
3年前
阳光逐渐微弱的时候,即是儿子最期待的时段。傍晚在家里小小的院子踢球、打羽毛球、到草场喂流浪猫。儿子很特别的地方在于,从小就很喜欢跟陌生大人聊天。他对别人的事情充满好奇。那天,隔壁家叔叔骑摩托回到家,我于是走到儿子身边蹲下身子,看着儿子的眼睛提醒他,如果有跟叔叔聊天,就得保持社交距离。我让他戴上口罩,牵起他的小手一起往我们家隔壁的小公园走去。他最近学会了嘟起嘴,发出吱吱声,试图把“小花”吸引出来。“小花”是他每天都喂养的流浪猫,孩子们都叫它小花。小花的毛色是浅黄色加点乳白色,看上去干净靓丽,很讨喜。 跟小猫玩了一会儿,隔壁叔叔也换上球鞋戴着口罩走到公园来。他快步走,还一边把跑道上的小树枝拾起,堆集在草场的角落。他身后忽然有个小小身影,是儿子,也跟着拾起了树枝,堆放到同一个地方。他开始问叔叔为何要这样拾起树枝,堆在这里。叔叔于是半开玩笑地告诉他,因为他想点火烧来吃。儿子笑得很大声,然后半信半疑的一直追问,隔壁叔叔是不是讲真话。隔壁叔叔看见儿子的惊讶反应也开心的笑了。树枝被烧后怎么能吃啊?儿子开始关心起叔叔是否太老,不懂得分辨什么是食物?儿子总是被叔叔的幽默回答逗得很乐。庆幸他对于陌生人的言语都有保留,很多时候都会来跟我确认叔叔说的是否属实。知道了捡树枝是为了让公园更整洁干净后,儿子更勤快的跟在叔叔身后一起捡树枝。 后来我们回家,刚洗完澡的儿子从窗口看见叔叔拿着扫把在公园扫落叶。他好奇的问我,为何叔叔要打扫呢?那里不是他的家啊!我解释说,“这个邻里是大家共用的。你喜欢干净的公园,还是树叶满地、树枝满地的公园呢?”他很快回答说“我要干净的!”我继续道,“很多邻居都会帮忙清理公园,而最常帮忙清理的是隔壁叔叔。明天,你看见叔叔,你可以向他说谢谢哦!”儿子开心的回答“好的!我会的!” 好多天后的某个傍晚,跟儿子踢球后休息时,我走进屋子取了杯水,站在门口喝。突然看见儿子很自然地拿起扫帚和畚斗,开了门走到家门外,扫起了落叶来。扫完我们家前的叶子后,他走到隔壁叔叔家门外继续扫落叶。我赶快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心里满满的感动。我并没有吩咐他做,他突然做了。这就是隔壁叔叔立下的榜样,难能可贵,可遇不可求。 有一次,傍晚时分下起倾盆大雨,儿子站在门前,望了好久。我好奇他到底在看什么看得如此入神,于是蹲在他身边一起望向门外。我以为他只是在欣赏雨滴、听着雨滴滴答答落在屋顶的声音。突然他喃喃自语:“为何下那么大雨叔叔还没回到家?”我也不知道为何,所以我们俩就在这寒冷的夜晚,安静地听着雨滴声,一起担心着隔壁叔叔会不会发生什么事了。 晚餐后,雨也停了,正在客厅玩乐高的他,突然听见叔叔的摩托引擎声,知道叔叔回来了!他赶紧走到门前,大声喊道:“Uncle! Uncle!”等到隔壁叔叔将摩托引擎关上,安全帽脱下后把脸凑过我们家之间的围墙,回答他“什么事啊?”儿子才缓缓的问他:“今天做什么你那么迟才回来?刚才下大雨你还驾摩托出去!我妈咪说淋太多雨会生病的!”儿子关心的语气,让这雨后寒冷的星空,顿时变温暖了。我想,隔壁叔叔应该很想将这小伙子拥入怀中吧? 看到了最好的教育 还记得有一次,儿子问我,为何隔壁叔叔的头发都白了,他是不是很老了,他会不会很快就死掉。我听出他很关心,也担忧这叔叔孤身寡人,万一发生什么事没人发现,该怎么办。儿子还不明白,人到底可以活到几岁,没有人懂。两年前,在他4岁时经历最伤感的离别是98岁的外祖母离世。当时暂住我们家两个星期的外祖母虽年事已高,但行动还很好,那段时间她经常抚摸他的小手、头额陪他聊天,面带慈祥笑容陪他吃饭。他很喜欢她,即便是短短的两个星期却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不久后我通知他,外祖母去世了。那次后,在他的认知里,只要是白头发就是老了,很快就会离开人间。所以他开始担心,隔壁叔叔,是不是也这样。 短短几个月与隔壁叔叔的互动,我看到了最好的教育,是从榜样开始。不是今天你做,明天他就会自动自发跟着做。而是,好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奥妙的发生。
3年前
天未亮,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起身。有时急着起床,感觉身体倾向了右边,有时左边。偶尔会记得先坐在床边,闭上眼睛,深呼吸,再缓缓起床。很多时候都急着,扶着墙壁快步走到厕所,坐在马桶,才紧闭双眼慢慢调整呼吸。那是在疫情来袭前的生活节奏。赶时间洗刷、上车、送孩子上学然后赶紧启程去上班。稍迟5分钟就会困在车龙里,动弹不得,两个小时都到不了办公室。 疫情后居家上班,依旧是天未亮就起床。只是生活节奏慢了。起身后走到窗前,打开窗口,任由凉风微微吹进房间,想把房间里一整夜熟悉的味道散走。大口大口贪婪的呼吸空气。耳边没有交通工具的吵杂,多了一些鸟儿的鸣叫。喜欢在家人还没起床前早起,属于自己的时光,吹着冷风看书写字。偶尔会听到拍掌,起身往窗外看,是邻居叔叔在遛狗顺便热身。办工桌左边是窗口,我家在角落,窗外是一大片青青草地,有小跑道和两个秋千一个滑梯,宽敞和舒服的大场地。 夏至,6时许已见阳光照亮草地。把《原子习惯》放回书架,戴上智能表和手机。穿上袜子,走到鞋柜前,取出跑步鞋顺手将门外的一盏灯关上。在手机应用程式上启动了慢跑模式,往屋外走去。跑步的习惯是几个月前慢慢建立起来的。多谢《原子习惯》一书,让我有了动力与方法维持一些好习惯。以前我最不喜欢跑步,宁愿留在瑜伽室或者房间里做瑜伽。疫情后,更多时间待在家里,发现自己少了户外活动,身体更累。相较于傍晚的跑步,我更喜欢晨跑。凉风习习,暖身后更像慢慢将身上的冰块一片片融化,唤醒似乎还在沉睡的身体。喜欢汗水被凉风吹得冰冰冷冷的,而不是热得油腻腻的感觉。 偶尔经过大树,看见成群结队的乌鸦突然啊啊啊啊的飞快经过我头上。是特意在演舞台剧给我看呢,还是有什么大会议不想让我听见而快速转换会议地点?这个长方形草地,很多大树围绕着,奇怪的是,最靠近我家窗口的那棵居然最多乌鸦。它们很忙碌,叼走我们的衣挂,再不然就是捡起小树枝,不停加固它们的鸟巢。特别钟爱这很和谐很安静的邻里。有次抬头看到很特别的情景,一只乌鸦追着麻雀,在我头上转了一圈飞走。是在打闹,还是在霸凌?回过神来再将视线往15米远望去,继续跑步,专注呼吸。 感受邻里间的美好 草地旁隔着个大空地,后就是大街。很多车辆往来,这一段距离刚刚好,不至于被打扰也不会吸入太多二氧化碳。那天遇见住在附近的叔叔,他打招呼说“你胖了……多跑一些。”心里有点纳闷,有吗?看着他也顶着大大的啤酒肚努力在散步,心里撇开纳闷,衷心祝福他祝福自己,大家也一起健康起来吧! 眼睛扫一扫表,还有10分钟,坚持到底,就快到终点了,跟自己说声“你好棒”。忽然,听见好像有一辆车从身后驱来,我往左边路旁停下,那里比较狭窄,赶快再把呼吸调好,心想让车子过后,赶紧加快步伐。车子驶到我身边突然停了下来,驾驶座上的女士打开车窗,问道:“小姐,你是住这里的吗?哪一间屋子?我没看过你,你新搬来的吗?” 我确保彼此隔着两米多之的距离,快速解释了我是谁家的媳妇、住哪间。她很激动地回答:“原来你是乌嘴的媳妇啊!我都没见过你呢。好的,不好意思啊,打扰你跑步!”车子缓缓离去。 是的,我家公小名叫“乌嘴”,邻里间相当好名气,所以要解释我的身分,一点都不难。我住在这里已经13年,被这样一问,感觉怪怪的。是不是这段期间我瘦了,很多人不认得;还是他们的眼中,我从不曾存在?比较像是后者吧,之前早出晚归的生活,家里就像酒店,只供休息。 近几个月来的早晨和傍晚,我很常在家外露面。陪儿子在庭院里踢踢球、喂养流浪猫。好多陌生的脸孔,原来都是邻居。有时晨跑,斜眼窥探他们家里如何装潢及住些什么人。心跳加速,感觉在偷偷做些犯法的事,又赶快回到专注呼吸,直视前方15米继续跑步。偶尔经过,老公的姑姑们会打招呼加一句:“不用做工很爽哦!”回以微笑,心里无奈赶工作埋头苦干的日子,多解释别人也没兴趣要懂,只好自己默默吞回去。 虽说是个很安静和谐的环境,有些人还是与这邻里不协调。是格局吗?那个邻居,听说家有4个女儿一个儿子。我没认真去窥视他们到底家里住了多少人。但我知道,他们家的车不下5辆。一见邻居屋外有个空位,不管三七二十一,泊就是了。有次还泊在我家门前。我纳闷。为何他们会这样?我礼貌地将字条写好,夹在他车的大镜上。后来,车是开走了,纸条被揉成一团,丢在我家门口。我拾起纸条时,隔壁叔叔告诉我,是邻居的女儿丢在地上的。当时他好心提醒对方,这家人有自己的车,你不应该把车子泊在这里。那女生恼羞成怒对叔叔大吼:“我不泊这里,该泊哪里?”遂上车摔门扬长而去。叔叔也摇头无奈,感叹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以前在外忙工作,根本无暇去看去感受这邻里的美丽花草树木,还有亲切的亲朋戚友。喜欢那种走几步就会来到亲戚家,交换自家料理分享美食。嫁进吴家13年了,姗姗来迟的,家与邻居的和谐原来就是这样的美好。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