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林润崧
星洲人
林润崧 | 自杀——叫青少年太沉重
***请读者会员谨慎阅读,以下内容包含自杀主题。*** 这让我细思极恐,因为这是一个强烈的自杀丛集现象(Suicide Clusters),里面有了空间和时间两种丛集,特别是在第一宗坤成女生的案例发生之后。 「有效能的人际关系是解决自杀课题的关键。」 ~ 涂尔干 我自己在青少年时期,也曾有过企图自杀的念头,那时并不是我真的想自杀,只是当一个人找不到求助资源时,内心浮现的解决方法之一。我用企图自杀来说明自己当时的念头是因为我真的有尝试过,然而企图自杀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完成自杀,各位读者也没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了。 由于无法取得一个明确的数据,探悉一个人一辈子会有多少次的自杀念头,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大约9 %的人口在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自杀念头。然而,大部分有自杀念头的人都不会付诸行动,所以,人有企图自杀的念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从企图自杀到完成自杀,其中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空间。 这让我进一步思索,我曾研究过著名的心理文化学者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自杀论》,他否定了将自杀归咎于非社会因素的观点,而是认为自杀跟社会因素有关,即自杀与精神异常和人类学的种族特性、遗传,及其气候、气温等,也和模仿的行为有关。从他对自杀现象的研究成果揭露,自杀念头是无法长期酝酿,但自杀与社会环境有关。所以我们能从自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涂尔干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社会结构下的自杀率更高,因此列举出四类社会整合与规范的自杀类型,分别是: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脱序型自杀以及宿命型自杀。其中,利己型和宿命型引起我对近期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关注: 利己型自杀的核心在于社会性情感联系的缺乏,当个体感到孤立、疏离,或缺乏与社会的情感联系时,更容易走向自杀。青少年阶段更是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他们自我认同和社会情感建立联系的关键,因此孤立感和疏离感特别容易出现。 宿命型自杀是指个体感到生活过于受控、没有选择或希望,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情况。青少年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家庭及社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这类自杀倾向。 近期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接连发生青少年自杀事件,短短一个半月,发生了三起同质性非常高的自杀案例: 日期 地点 对象 形式 压力源 10月1日 吉隆坡坤成中学 14岁女生 八楼坠下 生活压力 11月7日 森美兰芙蓉中华中学 16岁男生 四楼坠下 生活压力 11月17日 槟城恒毅中学 14岁女生 八楼坠下 学业压力 同质因极高,指的是 社群(中学学校)、地区(城市)及短期内(一个半月)。 这让我细思极恐,因为这是一个强烈的自杀丛集现象(Suicide Clusters) ,里面有了空间和时间两种丛集,特别是在第一宗坤成女生的案例发生之后。 三起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无不让人感到心酸,这间中最让我纠心的是首起自杀案例,其曝光率是其他两起案例的数倍之量。 我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特别是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后,高度曝光率会带给其他青少年(特别是自杀风险高群体)什么样的信息? 首先是遗书的曝光。在遗书中表达自己很爱父母,但不确定父母爱不爱她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表达愧意。这封遗书所曝光的信息,其背后(恰好满足自杀风险高群体的心理)正是在传递——原来自杀是可以让父母反省及感到后悔的。自杀风险高群体不只获得了一个允准,并且这个允准还能满足让父母反躬自省的条件,这也正是他们最渴望而不可得的结果。 这正是引发自杀现象的社会情境,社媒的高曝光率极有可能引发模仿自杀效应(Copycat Suicide),也就是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这一概念来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引发了一波模仿的现象。这表明,自杀行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通过媒体或社交圈的影响被模仿,并可能触发”认同“或模仿的心理。 第二,生活在过于压迫性的社会或体制中,或过度约束或压制的家庭,导致生活失去自由、选择和希望的情况下,对照顾者(父母、师长)而言,这些可是“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做的决定”,但对被照顾者(孩子、学生)而言,这些叫做“控制”,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控制,谁要是真的反抗,常常就被冠上“不孝”、 “忤逆”的道德勒索了。 第三,社会化情感联系过于薄弱,个体感受孤立无助,在心灵上无法就近获得扶持,反而是更多的排斥、羞辱、误判等。青少年在心智发展上,无法和成年人在经历上累积的心智程度匹比,家庭生活里若缺乏归属感,在学校缺乏社会支持,生活圈和朋友圈呈现过度的个人主义和低社会整合度,发生自杀的机率自然就更高。 35年前我还是一个曾经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那也是因为自己当时无法接受家里发生巨变而心理产生的想法。 当然处在那个年代,媒体还是以一般传统纸媒为主,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人手一机的现象,我能接收到自杀的信息的机会自然就很少,也没让我看到可以通过死来让父母反思自己行为的新闻。 当年发生家变后,我身边出现很多关心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给予我心理与生理上的扶持及照顾,这大概也是我没有从企图自杀到完成自杀的关键了吧! 星洲关心你:轻生事件频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4星期前
星洲人
星云
【我与龙】骑龙观世音/林润崧(北海)
我自小就与外公外婆住一块儿,两老生肖皆为龙,母亲笑称两老是龙公龙母。 成长中的记忆拼图有一大块就和这一对龙公龙母有关,两老对龙是情有独钟,犹记得两老嘱咐过客厅居中挂着的一个袋子,除两老外任谁都不被允许去触动的禁物,有着这样的规定,袋子里的物品自然就成了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冒险任务。 外公外婆是观音菩萨的信徒,两老相信观音菩萨是家里的守护神,每逢初一十五,家里神龛上摆满供品,袅袅清烟把家里的所有角度都熏出了虔诚。由于供奉的并不是观音菩萨的塑像,而是一张观世音显圣的灰度照片,那是在天空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的观音圣像,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竖立在高地上被山岚围绕的石像的感觉。然而,两老深信这就是观音对他们显灵,受到神明的眷顾。 我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想像,当时就听说梁上挂着的袋子里,藏着的就是和观音菩萨有关的宝物。于是,我在一次神不知鬼不觉的下午,将袋子里的东西取了出来,捧在手中端视着,竟然微微颤抖着,那是一张彩色照片,只见到观音站立在一条正在吐水的龙首上,玉净瓶上的杨柳正洒着甘露。我的内心一阵激动,同时也升起一股羞愧心,愧疚自己为了好奇而破坏了老人家的信仰,既已发现了袋子中的秘密,我还得把现场还原成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般,还要在日后和其他人互动时,要活出完全不知道袋子里的东西是什么般。 后来的后来,我突然明白了外公外婆为什么要把那张骑龙观音照收藏起来,那是对自己敬畏的神明的一种内在实践,不透过公宣表态的方式,而是一种默默实行的生活态度。这和中国传说中的龙的形象非常附合,龙给人一种既邪恶又正义的感觉,像是会兴风作浪可是却又是守护风调雨顺的代表。站立在龙首上的观音,在龙上摆渡世间的苦难事。而外公外婆向往在生活苦难中像站立在龙首上的观音般,怀抱着慈悲为有需要的人──小时候的我──伸出援手,照顾并完全了我的童年。
10月前
星云
星云
【今年我最想放下的事】说出了纠结/林润崧(北海)
当我看到征文文案中这样写道:有些事物,你敢清楚地述说它,指认它,就已经是“放下”了。 我有话想说。 一年前,母亲因工受伤,左腿髋骨关节处爆裂,经历公司推托责任拒绝给薪,生理及心理上遭受打击。为此,手足之间因为医治与费用上无法达致共识引发阋墙,后陷入关系冷处理,进入不沟通就没事的冷战模式。 然而,受伤的是母亲,伤势并不会因时间自然好转,花了约3个月就从爆裂到断裂,医生建议动手术置换人工髋骨。母亲则迟迟不答应动手术,为了让母亲在心理上能获得更妥善的关护,我每天排除了两个小时的生活,往来沙登及巴生妈妈的住处,扶助她去洗热水澡,烹煮晚餐,清理环境卫生等日常料理,长达138天,直到医生的劝告打动了母亲的心,才窥得母亲不愿意动手术的心意。 医生劝言中问到,“阿姨,如果你打算今后15年的时间天天都要忍受断骨的痛,那你选择不动手术,没有人可以阻止。你想想,照顾你的人是不是能接受如此长时间的煎熬?到底你不想动手术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望向我,眼中淌着泪水,说出自己并不想让照顾她的孩子更为难,她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支付如此庞大的手术费。 我心里一纠,直接对母亲说出她有3个孩子,我是在现场的那个愿意照顾她,让她动手术的孩子。手术费我会承担下来。至于费用分摊,则看其他手足的决定了。 置换髋骨手术如约进行,非常成功,母亲进入疗养阶段,2023年初还回家与大家过了一个可以站起来走路的新年。过后母亲回到疗养院完成最后阶段的休养,最终平安回家自行生活迄今。母亲已能行动自如,惟不能过于操劳。 母亲耿耿于怀的是,因她的受伤花掉孩子很多钱。她最不希望见到孩子的互相竞争,然而却是让她看见哪个孩子真正在付出的事实。母亲受伤,我的付出只是身为孩子的最基本责任,但我不能要求母亲的其他孩子和我有同样的做法与想法。 我唯一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说清楚自己在母亲从受伤到康复这个事件上的立场、努力、付出以及宽容;内心要应对的是手足的冷对待,从动手术到疗养完成的过程,从来没有现过身的手足,更甭说为手术费及疗养院的费用付出一分钱的分担。 有些事物,就算把它清楚述说、指认,“放下”不一定会发生。然而如果不清楚述说、指认,它会更深地嵌入在记忆的乱葬岗里。说了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最想放下的纠结。
12月前
星云
更多林润崧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