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柔佛透视

1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7月前
7月前
从高速公路E2 拐进亚依淡收费站,来到柔佛境内东西公路50号路。交通灯拐左边往凿石城峇殊峇辖,右手边去山城居銮。居銮周边郁郁葱葱的油棕园,大大小小镇子村子散布小城四周。 取道J25居銮通往新邦令金公路,路的左边崭新铁路平行,经过一望无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居銮农业局所在的J16号公路路口再继续往前,满山青绿映入眼帘,不到几分锺车程,来到居銮最早开埠的新村—双溪沙翁。 若清晨时分经过此路,很大机会看到东边升起的大太阳,一片金黄渲染整片天空,景色美丽。正中新村路口对面的摊子,商贩售卖农产及水果。最常见的是红皮火龙果。一包包里头几个火龙果,价廉物美,偶尔也看见高挂摊子屋簷的臭豆。 走入新村,小小弹丸之地人们生活脚步悠闲。这儿有小学,人口极少。根据村里老者的说法,这儿旧时也称德华兴港。 曾读过大马田野史料专家安焕然先生的网络资料报告,1910年开埠先贤陈敬堂带领亲信同乡等人自柔佛河支流沙翁河开拓港脚,人们先种植甘蜜接著种植橡胶。笔者寻访村子,未能看见传说中的大屋子遗迹。据闻这两层建筑本是工人宿舍及办公室,大屋子旁边有小船,举凡附近所产橡胶胶片胶丝胶粒等,皆靠河运送出去邻国新加坡。船只回程时则载满干粮及日常用品。 笔者向村内老者询问,没能得到答案,人们不知大屋子的原址在何处。闷热午后,笔者到村子走一圈。街头的咖啡店两三老者闲谈看报,人们谈天悠闲度日。另一桌老者则打麻将。早上割胶或做芭(油棕芭)过后,下午时间大家乐得清闲。 诸君下回若经过J25路,不妨转进双溪沙翁村子。看看这个人口稀少柔中小小村。
3年前
近年来,各界对本地华人地方历史研究的意识越来越高,除了学者和文史工作者的投入,许多学子也纷纷开始对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各种相关研究相继展开。这样的浓厚兴趣与研究意识氛围,也渲染至私人界和地方会馆。 我曾在数年前年承揽霹雳角头(Tanjung Piandang)的地方史研究计划,那是一处位于霹雳吉辇县的一个潮州人渔村。2017 年,出生自角头且事业有成的许才发,通过朋友辗转找到我,要求协助他研究和考察角头,我邀请了学界友人一起考察此地。发现看似一小渔村,其实有相当丰富的档案文献和人文历史面貌。虽处于霹雳州境内,当地华人与槟城的互动和交流十分密切。通过此研究计划,我们意识到必须跳脱出现有的地域与行政单位,去探讨早期乡镇地区的华人人口流动与村镇历史发展。 这项研究计划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决定探索自己的家乡——巴冬(Parit Jawa)。这是一个坐落于柔佛麻坡郊区且靠海的小乡镇。 自赴北京留学起,各种疑问不断地在心中盘绕:我的祖先如何从中国落脚到马来半岛上的一个小乡镇。也发现以前所学到的马来西亚历史,缺乏了对小城市和乡镇地区的华人历史的描述。2018 年,我和邱克威博士合作,得到麻属巴冬永春会馆和当地人的支持,展开了对巴冬的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的资料收集与汇编。在此研究计划过程中,除了要挖掘各种档案文献、去仓库挖掘“宝藏“,还须采访多位地方人士。结合各种研究材料,才能逐步建构出一个地方华人社会历史发展的面貌。最后在 2019 年出版了《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 恰逢此书在那年1月出版,自然成了当年新年聚会热烈讨论的话题。晚辈们在聆听长辈们缓缓道来当年的故事,甚至还能听到更多细节。配合一本地方历史的专著,再加上亲身经历者倾述,不仅让读者意识到历史如此亲近,更重要地是提起了大家对于家乡的认识、关注和兴趣。 因此,我深相地方史研究是一项方兴未艾的课题,而这也将会大大地提高本地人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之认识与重视。这也是一个从乡镇地方历史研究到城市历史研究的升华,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出本地华人在此地,长远、珍贵又艰辛的历史发展历程。
3年前
从谷歌地图细看,柔佛中部靠近永平的西边,有两个蓝点湖泊。若从南北大道永平北站转进来,往右拐去巴力安尼方向,迎来一段段上下挺顺的M字形坡段路,往前行驶18公里处来到一个不明显的路口──铁山村子路口。 继续往前约莫两公里距离,经过油棕苗圃马来民居,左边岔路往铁山镇子,右边大铁门矗立著个人认为州内最佳绿肺──柔佛植物园。 一踏入园区,一片青翠郁郁葱葱映入眼帘,右边一个大湖,湖的另一岸树木葱茏鳞次栉比。 湖边有一走廊延入湖心,湖水平静,踱步到走廊尽头的小亭子望去,视野极佳,湖水蓝得黛绿,空气中散发一股静谧,偶尔有晨运者或走或跑或骑车。 回到主要大道,两旁的雨树伸展它的枝桠,有的独立伸展、有的互相靠拢。左边有一排数个颜色的集装箱活动中心。 继续前行,迎来一个更大的湖泊。石头椅子、小码头、湖光山色水天一线。阳光猛烈之日,树木倒影清晰如梦如幻。湖内鱼儿悠游自在,访客不能垂钓,唯院方允许人们喂鱼。二湖附近的儿童设备完善,根据工作人员说法,园内实际上种植两百多种植物让人们辨认区分。 植物园的前身是矿湖。根据资料,1918年日本公司石源公司(Ishara Sujikaisa)在铁山开采铁矿,当中第六号及第七号矿坑就是现在的植物园。 1920年代,曾录得1年80万吨的产量。公司在1931年易手于另一家日本公司。采矿活动于二战时期中止。1953年,大马矿业公司继续采矿工作,1967年,基于安全理由,矿坑被关闭。 若走完园区可到镇上大路边的马来档子购买蝶豆花饭或糕点,价格经济实惠食物可口。 极为适合家庭半日游的植物园不太热门故少有访客,可说是州内旅游业被遗忘的一颗珍珠。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johorbahru@sinchew.com.my)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3年前